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1)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③伛偻提携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1)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1)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简答题对于学生的文言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较高。

本文针对北、上、广、苏、川五省市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文言简答相关类型题。

一、人物传记、书信、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在高考文言文涉及的文体类别上,人物传记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但近几年渐渐也加入了散文、书信等文体,但在主观题的命题和答题方法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此将一并按题型分类论述。

1.文章信息筛选与内容概括题文言文篇幅虽然没有现代文那么长,但是由于文言言简而意丰,所以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信息量也较大,那么对于特定的指向性问题,如何在全文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就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方向。

有的题目答题范围会给到指定段落中,比如2016年上海卷的《晋书·羊祜传》中第20题:第4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口口口口(2分)原文如下: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是“此意”,这是羊祜说的话,要确定它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文,结合语境中的前两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的是不树私背公,而这一观点的直接指向是这一小节开头部分“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这件事,那么羊祜的意思就是做大臣不应该以权谋私,置办私产,转换成正面的说法,再注意题干中有字数限制的要求,最终得出答案。

[答案]不谋权私从本题的设置也可以看出,人物传记类文本对于内容理解的考查从之前着重对人物性格品质转为对具体事件的细致考查,甚至是人物所说的某一句话的所指,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条分缕析,争取答题全面。

然而,有段落明确指向的题目相对而言答案还比较集中,有的题目要在全文中筛选信息,就要更加注重审清题干要求,迅速锁定要找的信息。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与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古文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考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技巧和知识。

然而,许多学生在面对古文文言文解题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文文言文解题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切忌字面理解,注重上下文在解读古文文言文时,一定要切忌仅凭字面理解,而要注重上下文的整体理解。

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只有通过对句子结构、文意和上下文关系的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古文的含义。

例如,《论语·季氏》中有一句:“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是在问别人吗?实际上,“孟懿子”是提问者的名字,句子的意思是说,“孟懿子提问有关于孝的问题”。

二、注意词序和词义的转换古文文言文中的词序和词义经常会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

有时候需要将句子中的词语顺序调整,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诗经·蝴蝶》中有一句:“蜾蠃质发。

”在古文中,“蜾蠃”是蝴蝶的意思,而“质发”是指发芽。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蝴蝶展翅飞翔”。

三、熟悉句式和修辞手法古文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特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比如倒装、拟人、比喻等。

熟悉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也更能够准确解答相关的考题。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花袭人已了,目至如形,意中人道至响。

”这句中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袭人的眼睛,来表达她的美丽和魅力。

四、背诵和理解经典古文古文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靠理论,更要注重实践。

背诵经典古文,并结合注释和讲解,可以有效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背诵,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结构、词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古文,通过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写作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相关的考题。

五、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最后一个方法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多做真题,总结解题的经验和方法,多进行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加熟悉古文文言文的题型和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准备好笔记本
文言文阅读考试三大题型
1.解释加点字词 2.翻译句子 3.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启示 如:“走”(古义:跑,逃跑;离开;今义: 步行)、“左右”(古义:左右侍从、下属;今义:方向,方 位名词)、“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 定成就的人)
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 “异”是“认 为……异”的意思,渔人认为这种情况很奇怪。) 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客”,即把我当做客人)
4.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 句子具体分析
具体
(指出,动词
如:手有百指(指头,名词)、不能指其一端
二.翻译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及古代人名、地名、官名、国号、 年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删除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久之”——“一会儿”, “之”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不用翻译 (3)补:补出省略的成分或句子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予”换成 “我”;把“汝、尔”换成“你” (5)调: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甚矣(谓 语),汝之不惠(主语)——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 “汝之不惠甚矣”,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6)变:变通,如:“波澜不惊”,可活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 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 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 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何文娣一,题型分析从最近几年中考试卷来看,课外文言文语段往往是一个寓言故事,这些文言文片段都是短小精悍,有较为完整的情节,都有较为鲜明的寓意的寓言。

那么提炼故事的寓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理解性题目中的第二个题目要完成的就是这个任务。

其中归纳中心,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把握住了选文的主旨,调动课内学得的文化积累,以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再读选文,抓住重点信息,深入思考。

二,解题技巧1、分步阅读,整体把握第一步,粗读文章,大体“读懂”文章。

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第二步,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整体阅读还需辨别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等。

2. 文寻其脉,捕捉信息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

具体而言,就是分析文章是怎么写的,各段或各层说的是什么内容,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下面就以下文为例浅作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1、字词解释:中考文言文命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重点的字词实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为主。

2、句子翻译: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主。

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信(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要准确无误)。

达(词语的翻译要作到文人字顺。

雅(翻译要富有文才,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总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解词、串意、顺意。

具体方法:留、补、删、换、调。

重点整理的文言句子;首先,整理课文中名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句子。

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化的句子(如,到装句,省略句)。

第三,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3、朗读停顿;一般以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情况:(1)、按词语断,(2)、按主谓之间断,(3)、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发语词后停顿,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介词前停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整体感知: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郑和和筛选,考查归纳和分析提取的水平。

如2009年安徽中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的感受?5、鉴赏感悟。

6、比较阅读: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就是指通过比较阅读,实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点,揭示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着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现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点。

解题方法技巧文言文历来是中考丢分的一项。

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弄懂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具体的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注解和出处、设题和选择项,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

然后,借助着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了解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中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常见题型1. 理解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些细节性和主旨性的问题。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脉络,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2. 词语理解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或者推测词语的意思。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与其他词语的对比等方式来推理词义。

3. 句子分析题型: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文言文中复杂的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圈出主干成分、标记修饰成分等方式来帮助自己理清句子的结构。

4. 修辞手法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分辨出文言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修辞的重点词语、注意修辞的特点等来辨析修辞手法。

5. 排序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文言文中的句子或段落的顺序进行排序,以还原文章的完整脉络。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语境和时间线索等来进行排列。

二、解题技巧1. 高效阅读:由于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抓住文章的重点信息。

可以先阅读题目和选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关信息,这样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

2. 注意词义推测: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词语,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其他相关信息来推测词义。

同时,要注意词义可能会因为时代背景、作者习惯等原因产生变化,需要保持灵活的思维。

3. 梳理逻辑关系: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转折、因果、递进、并列等关系词语的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将句子拆解、归纳出主干等方式来梳理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二三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丁春兰一如何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广东省中考的附加题,每年都要考查断句。

如何断句呢?问到我们的考生,大部分都是凭感觉,也不知对错。

其实,文言文断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有以下几条:1.标志性词语断句(1)标出名词可以帮助断句。

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如“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在这里标出名词“太丘”“强者”“弱者”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时间方位名词领句也可断句。

时间名词“向”“今”前一般要断句。

方位词“东”“西”“南”“北”连用,前面要断开。

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2)动词“曰”“云”“言”帮助断句。

这些词表明对话,后面是冒号,必定要断开。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第一报云|南昌故郡”。

(3)人称代词特别是谦辞领句断句。

“寡人”“孤”“臣”“妾”“吾”等前可断句。

如“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4)虚词可帮助断句。

关联词“然”“故”“遂”“虽”“虽然”“至于”“至若”“然而”“然则”等前一般都要断开。

发语词领句断句,“夫”“盖”等前可断句。

如“/夫大国,难测也”。

语气词句尾要断句,如“也”“矣”“焉”“哉”“耶”“乎”“耳”等后面要断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叹词,“唉”“呜呼”“嗟乎”“嘻”等前后都要断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第一部分: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五部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遵循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

比较阅读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第六部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

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二.实词解释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

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

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选择练习的语段以包含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

四、名句默写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

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富含哲理句、名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

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五.划分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壮语提前的有关停顿: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①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犬坐于前。

六.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如: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曹刿论战》)分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

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

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

如: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爱莲说》)分析: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