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
![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cd3c5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c.png)
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系列(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节“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我们将通过使用计算器来探索数字间的规律,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字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已经准备好了足够数量的计算器,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一组数字,并引导他们发现这组数字间的规律。
2. 讲解例题: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向学生们展示如何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字规律。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是将例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计算器探索1100之间所有的偶数的和。
答案:1100之间所有的偶数的和为2550。
2. 用计算器探索1100之间所有的奇数的和。
答案:1100之间所有的奇数的和为250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探索数字规律时的表现。
同时,我也会给他们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实践情景引入的策略选择、例题讲解的方法论、随堂练习的设计意图、作业题目的布置与答案的给出、板书设计的理念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思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0a5a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3.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探索规律。
具体而言,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多次投掷硬币的结果,来让学生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大致相等的规律。
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多次投掷硬币尝试探索规律;•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规律并进行相关的推理。
3. 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投掷硬币的实物;•学生: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点拨问题:大家平时爱玩哪些游戏?有哪些需要运气的游戏?导入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大家熟悉的游戏来让学生了解游戏中的运气因素。
4.2 展示投掷硬币模拟器•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此时对计算机模拟器的概念可能不太明了,因此需要教师手动打开软件,同时将操作步骤屏幕投影到课堂上展示。
```4.3 操作演示•展示如何操作硬币模拟器,如何投掷硬币、如何设置模拟次数等等。
此时需要教师以模拟器为例在黑板上讲解模拟器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步骤依次操作模拟器,并进行投掷硬币模拟。
先模拟10次,然后依次增加到20次、50次、100次。
4.4 展示多次投掷的实验结果•通过展示多次投掷的实验结果,如结果表格、折线图、柱状图等等,来让学生发现规律,即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趋于相等。
•通过展示图表的数据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包括数据分析、何时出现正反面出现次数不一致、出现次数差异的根本原因等。
4.5 知识总结•教师将投掷硬币的规律进行总结,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探索规律的方法。
5.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掌握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课堂上能否跟随教学步骤操作计算机模拟器、通过实验数据对“正反面出现次数差异不大”的结论进行总结、思考和分析、练习题的解答能力等等。
6. 思考反思此次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探索规律的方法,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和实现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cbc5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f.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计算器;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三、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张贴几张字母卡片(比如X、Y、Z等),请学生看看这些字母的规律,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然后,老师再手画几组数字,比如1、4、7、10、……、不断加3;2、5、8、11、……、不断加3;3、6、9、12、……、不断加3等,请学生思考这些数字的规律,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2.新课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首先,我们要按计算器上的“ON”开关打开计算器,然后按下计算式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再按“=”即可得出结果。
首先,老师可以出一些类似的数学题,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课堂互动接下来,老师可以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数字序列,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比如: - 计算1、2、3、4、5、6、7、8、9、10每个数和12的乘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 计算1、3、5、7、9、11、13、15、17每个数和12的乘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 计算1、4、7、10、13、16、19、22每个数和12的乘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出规律,并向全班汇报。
4.小结最后,老师请学生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并听取学生的感受。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数字序列,让全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使用计算器,尝试探索并记录有规律的数字序列,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六、教学反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在数学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探究数列的规律,发现数学背后的美丽韵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07fbf2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0.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两个探索任务:一是探索两个连续的偶数之和是奇数;二是探索两个连续的奇数之和是偶数。
教材还提供了两种探索方法:一是利用计算器计算,二是利用画图工具进行直观展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探索规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理解探索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两个连续的偶数之和是奇数,两个连续的奇数之和是偶数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探索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发现。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两个连续的偶数之和是奇数,两个连续的奇数之和是偶数的规律。
2.新课:讲解并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
3.交流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探索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探索方法,并解释规律的原因。
5.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两个连续的偶数之和是奇数2.两个连续的奇数之和是偶数八.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二是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ad9d5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6.png)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探索规律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熟悉计算器的所有功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并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基本运算。
2.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2.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2.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会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运算吗?然后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运算。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运算题,让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算式,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规律。
例如,让学生计算1×2、2×3、3×4等,观察结果是否有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98e18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1.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能够根据规律推断数列的下一个数。
4.能够通过计算器探索实际问题中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规律的发现、分析和推断。
三、教学难点1.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实践。
2.通过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实践。
四、教学准备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数学计算器。
3.黑板、白板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分钟)1.老师用一组数列引入新课:“20,40,60,80,100,…”。
请学生思考下一个数是多少?2.观察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提出其中的规律。
3.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0分钟)1.展示计算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3.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
5.3 探索规律(25分钟)1.老师用一组数列展示实例:“1,3,5,7,9,…”。
2.引导学生探索这组数列中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数是多少?3.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运算,验证自己的推断和猜测。
4.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数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
5.让学生自己创建一个数列,并让其他学生推断下一个数是多少?再请学生用计算器验证。
6.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4 拓展练习(10分钟)1.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5 总结(5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规律。
2.让学生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规律的探索方法。
3.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器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很多便利。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通过计算器去探索规律。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其中一些学生甚至自己发现了一些小的规律,这表明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效果很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f8da4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9.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 使学生理解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
2.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并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四、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课件或黑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展示一个计算器,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2. 认识计算器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如显示屏、键盘等,并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 学习使用计算器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
4. 探索数学规律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以下操作,并观察结果:a. 输入一个两位数,如23,然后按“ 23”,再按“=”。
b. 输入一个两位数,如34,然后按“×2”,再按“=”。
c. 输入一个三位数,如456,然后按“÷2”,再按“=”。
让学生观察每次操作的结果,并讨论他们发现的规律。
5. 总结规律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总结出以下规律:a. 一个数加上它自己,等于这个数的两倍。
b. 一个数乘以2,等于这个数的两倍。
c. 一个数除以2,等于这个数的一半。
6. 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六、课后作业1. 用计算器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并尝试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9af4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0.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规律,并能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开机、关机、清屏、存储等。
(2)让学生自主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规律,并尝试用计算器验证。
(5)教师总结规律,并给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解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探索规律的方法。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计算器探索其他数学规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规律详细补充和说明: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b1570ac8d376eeafaa317e.png)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突破重难点设想: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推理活动来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来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56714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e.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使用计算器进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2. 观察计算结果,发现数学规律。
3. 验证数学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规律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使用计算器进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观察计算结果,寻找数学规律。
3. 验证规律各小组汇报发现的数学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确保规律的准确性。
4. 应用规律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运用计算器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并记录下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数学规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索规律探索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通过操作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让学生观察、发现、验证数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a0633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e.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来探索数学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对于探索数学规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使用计算器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功能键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2.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规律,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团队协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操作。
2.准备相关数学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3.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把苹果平均分给了5个朋友,每个朋友得到了几个苹果?”2.呈现(5分钟)呈现PPT,展示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于键等。
同时,讲解计算器的一些常用功能键,如清除键、退格键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练,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问题,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8e81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7.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机探索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探索和规律发现2.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简单的图形反映数学规律3.能够归纳总结规律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二、教学重点1.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操作方法2.数学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总结三、教学内容3.1 学习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并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学生也可以自行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探索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2 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索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学例题,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探索。
例如,给出数列1, 3, 5, 7, 9…,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生成数列,并观察规律。
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3.3 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总结出数学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探索到的规律,并与同学讨论,整理出最终的数学规律。
3.4 应用数学规律在探索和总结数学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4.1 自主探究学生自行使用计算机软件,探究所给的数学例题,并运用计算机软件探索数学规律。
4.2 整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共同整理总结出最终的数学规律。
4.3 个性拓展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问题。
五、教学资料1.计算机软件2.PPT幻灯片3.探究性学习材料4.实际生活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扩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
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4926c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6.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来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教材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为主,让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过程中,发现数字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索数字间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探索数字间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数字间规律的能力,发现并总结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共同完成任务。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自主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2.设计相关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3.准备PPT,展示数字规律的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字,如:123456789、987654321等,引导学生关注数字间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1+2+3+…+9的结果,并记录下计算过程。
学生操作计算器,得出结果为45。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1+2+3+…+10的结果,并记录下计算过程。
学生操作计算器,得出结果为55。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1+2+3+…+15的结果,并记录下计算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50af1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a.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计算器也不陌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
但是,对于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这一方面,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尝试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数学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常使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教学卡片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价格计算。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数学问题,如:2+3=?3+4=?4+5=?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更复杂的数学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ba5a9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8.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 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通过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
2. 总结并表达发现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那么你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来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吗?二、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 学生自主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展示并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探究数学规律1. 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以下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a. 2 3 × 4b. 4 × (5 2)c. 8 ÷ 2 3d. (6 - 2) × 32. 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3. 各组汇报发现的数学规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 强调计算器在数学探究中的作用。
教学延伸课后作业(回家作业):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以下探究任务:1. 分别计算并比较以下两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a. 3 × (4 2) 和 3 × 4 3 × 2b. 5 × (6 - 2) 和 5 × 6 - 5 × 22. 请用计算器验证以下规律,并尝试解释原因:a. 一个数乘以2再加1,结果一定是奇数。
b. 一个数除以2再乘以4,结果等于这个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3f60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4.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器操作能力,对于探索数学规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规律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数学思维。
3.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数学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计算器:为学生准备足够的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2.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步骤。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探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解答。
2.呈现(5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计算器发现数学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探索。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探索12、22、32、42等数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bc2dab2e3f5727a4e96274.png)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材简解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积变化规律的过程(1)教材首先安排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P83例题先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计算出因数变化后的积,并算出这个积就是原来的积乘的几,初步感受和认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2)自己举例计算并比较、综合,发现和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在学生初步总结这个规律以后,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并把这些例子里因数和积的变化进行比较,从同类例子里抽象和概括出相应的规律。
2.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学习水平(1)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列表让学生计算并引导比较因数和积的变化,思考积有什么变化。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计算、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在例题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还安排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主动探索积的变化的新的规律,即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这样做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
目标预设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发现运算规律。
2.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地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在交流、互动中传递验证的方法;在计算中体会猜想的是否成立;在对话中进一步感受追寻科学意义验证方法的迫切需要是本环节最核心的元素。
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和认知上都有了不断地提升,既对自己的猜想获得初步的成立感到成功的喜悦,又对自己的验证进一步产生“质疑”,学生的思考力瞬间被“打开”,验证思路和方法上进一步实现了拓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28e13d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c.png)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并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计算器也不陌生。
但是,如何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提高他们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器。
2.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能够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计算器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
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尝试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3.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讨论交流规律的原因。
4.总结提升: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使用计算器的方法2.探索数学规律3.掌握计算器使用方法4.探索数学规律5.发现规律6.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3e9a6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器,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数学规律。
2. 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那么你们知道计算器还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吗?二、探索规律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以下算式,并观察计算结果:a. 23 × 7 = 161b. 33 × 7 = 231c. 43 × 7 = 301d. 53 × 7 = 371e. 63 × 7 = 441f. 73 × 7 = 5112.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a. 计算结果的个位数都是1。
b. 计算结果的十位数依次增加7。
3. 让学生尝试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以下算式:a. 83 × 7 = ?b. 93 × 7 = ?c. 103 × 7 = ?4. 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掌握。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 出示实际问题:小明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前三位是139,后四位是一个连续的自然数,请问这个电话号码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列出算式:a. 139 × 7 = 973b. 139 × 8 = 1112c. 139 × 9 = 1251d. 139 × 10 = 13903. 学生发现,电话号码的后四位是9731,验证学生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材第42~45页)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
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
(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80×3=80×6=80×9=80×12=80×120=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
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
间有关系吗?跟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被除数相同,222是111的2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2。
·被除数相同,333是111的3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3。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
……
师: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试一试。
写好之后用计算器验算,看写得对不对。
学生尝试根据规律直接写得数并用计算器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一步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对自己的学习作个小结。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0除外),积也要乘几。
A类
用计算器算出前两题的得数,然后按规律填写其他题得数。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能力要求:借助计算器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B类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考查知识点:积不变的规律;能力要求: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857144285715714287142856857142
B类:
÷÷
×÷3(答案不唯一)×2÷2(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42页“练一练”
369121827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教材第43~45页“练习七”
1. 401416188049662100259717912
2. 450×89=40050(千米)
3. 200000÷3988≈50(台)
4.(1)(162+154+140+149+156+139)÷6=150(厘米)
(136+157+151+158+150+160)÷6=152(厘米)
(2)略
5.12138312065
918273375
6.16516516516516516516651665
发现略43+95+27=16572+59+34=165
7. 987698765987654
8.11111111111111
12345×9+6=111111123456×9+7=1111111
9.1338+24×3+25×5+36×12=1967(元)
1967<2000够了。
10. 2929545473739696
11. 重复几次后,结果总是495。
12. 142857285714428571571428714285857142 999999999999999999428571999999285714999999思考题:
(答案不唯一)1932×64=1922×64+10×64=1236488256÷32=8256÷4÷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