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

合集下载

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

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

一九三八年后又成为汪伪“七十六”特务机关的一名主要干将,任“七十六”号交际处的处长,在“七十六”号内的建筑内三层内两间优待室内,赛贵妃钮美波和另一个“海上名花”女特务专门以肉体色相色诱被捕的抗战要员,那些下水的汉奸们在钮美波的服侍下宣誓效忠日本军国主义。电影里柳尼娜色诱姚违就表现了这一历史。而在上海解放前夕,汉奸女特务赛贵妃钮美波即柳尼娜却突然消声灭迹不知去向。而罗柄乾案中两个在不同地点出现的身份不同的女人是不是就是汉奸女特务钮美波那?
这个女特务终于又要出现了。专案组的民警们即兴奋又紧张,抓捕的大网已悄悄部下。
夜募下的外滩,按约定的时间等候的民警和被控制的罗柄乾并未发现钮美波的影子,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跑着路过罗柄乾的身边,淘气地将口里的橡胶糖吐在了他的身上就跑了。正要发怒的罗柄乾捏起裤子上的橡胶糖感觉不对,那被嚼成扁平的橡胶糖上刻着一个字“沪”。他紧张地将橡胶糖捏成团扔在地上,只有他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罗柄乾紧张地四处扫视了一下,抬腿便走。
虽然这肥腴妖艳徐娘被跟丢了,可专案组却根据手头掌握的对罗柄乾曾经接触的人进行了逐一筛查。特别是对两个女人进行了分析,一个是乡下来的一身松懈肥肉身材似五六十岁的肥婆老妈子的女佣人;一个是前挺后撅妖冶丰腴中年艳妇徐娘。这两个女人有什么联系?民警们讨论了半天却没有答案。
那名女侦察员下班的路上路过女士内衣商店,年轻女孩的爱美之心让她不由自主的走了进去,这是一家专卖洋货的女士内衣店,快打烊了,店内的顾客并不多。一名精干售货员这在给一名身材肥胖的中年夫人推荐法国丝袜,那中年胖妇人说自己太胖穿旗袍太寒碜,而那售货员却跟她介绍到这种法国丝袜穿上是有收紧腿部和臀部松懈坠肉作用的,穿上它会绷紧松弛的臀部和大腿。满脑子都是手中案子的女侦察员突然有一个大胆的设想……。
专案组决定先从罗柄乾下手,罗在保密的情况下被秘密拘捕,很快他如实招共了其提供市公局通讯电报密码及联络时间方式给地下暗藏的敌特组织电台,而这一敌特组织的负责人就是在两次不同场合出现的神秘女人汉奸女特务赛贵妃钮美波即柳尼娜。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李⽩(1910.5-1949.5.7),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原名李华初,曾⽤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

1949年5⽉7⽇,在上海解放前⼣,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9岁整。

2009年9⽉14⽇,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

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

英雄精彩故事 1958年,⼋⼀电影制⽚⼚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时,着名演员孙道临在影⽚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

影⽚中李侠被捕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塞进嘴⾥吞下去的时候,⼀个穿着⿊⾊⾐服的国民党特务带着⼀帮张⽛舞⽖的军警出现在他的⾯前……为了寻找李侠背后的真实故事,也为了缅怀⾰命先烈,讲述⼀个真实的李⽩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真实⽽⼜鲜为⼈知的故事…… 少年英雄 1910年5⽉,李⽩出⽣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现“⽩⽯村”)⼀个贫苦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寒,李⽩8岁才⼊学,读完四年初⼩就辍学了。

李恒胜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不满13岁的⽗亲,到⼀家名为‘乾源裕’的染布坊当了学徒。

出师以后,⽗亲告别师傅,离开‘乾源裕’,跟爷爷外出打⼯挣钱供他的弟弟、妹妹读书。

在跟随爷爷外出打⼯的两年⾥,⽗亲深深体会劳动⼈民的艰⾟⽣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 1925年,李⽩的家乡爆发了*,农*动风起云涌。

农民协会、妇⼥会、⼉童团等组织纷纷建⽴起来。

李⽩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童团的成员之⼀。

15岁时,他就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21⽇,国民党*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马⽇事变”,并派重兵⾎洗浏阳东区乡镇。

李⽩参加了以纸业⼯⼈为主体的中共地下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

由于李⽩在⽃争中表现勇敢,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

7⽉,李⽩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个团部,成为张坊镇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

9⽉,李⽩参加了⽑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

真实写照“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典之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剖析

真实写照“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典之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剖析

096杨婷婷1 刘书涵2一、选材(一)选材的意义在舞剧的选材上要严谨,选材是舞剧创作的第一道工序。

它的意义、效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注重“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要求。

一部好的舞剧作品,关键要看三点:一是选材,确定了选材就等于确定了舞剧的方向;二是立意,明确了立意也就确定了作品的高度;三是艺术处理,经过艺术的手法加工处理后也就确定了作品深度。

只要将上述三点做到极致,舞剧就成功了一半。

其以舞蹈的形式复刻了当时最真实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情节,并加入了艺术化手法,在选材的成功之上进行了二度升华。

(二)选材的要旨选材要做到“用心去选,有感而发”,选择能让编导怦然心动的事物,自身可感受到独特且新颖的东西去立意,要确保具备现实、真实的要素;选取埋藏在你心底许久的事件,让自己一想起就能震撼人心,在编排时不必重复生活,适当地嫁接,保留生活中感动的部分即可,适当地编排改变剧情。

抓住这种感觉再往深处挖掘并加以艺术的处理,就能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佳作。

此外,还要做到根据戏剧的要求来选取题材,要做到有戏核,有可舞性,换言之则是舞剧中的冲突、动作和情感。

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民党女特务与共产党情报组织员的冲突,这也印证了在一场舞剧中事件不用繁杂多样化,做到单一准确地传达感情,才是最好的舞剧形成的基础。

在大环境中,讲述小事件,并将该事件挖掘深透。

二、时空的运用时空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基本存在方式,尽管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彼此却是互相依存的,无法从实际上将其分割开。

电影理论家格·巴·查希里说:“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空间展开的结构之中。

”也就验证了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时间1.以“预序”为伏笔展开叙事脉络“预序”的使用在舞蹈作品中是并不常见的,一部舞蹈作品大致在6分钟到10分钟,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充足的剧情叙事,所以预序的使用度不是很高。

但这种使用手法在舞剧中却是极受欢迎的,长达一小时至两小时的叙事舞剧,想让观众能够理解舞剧内容,观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设伏的“预序”方法就能精准地做到。

渔光声中巧作美——《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赏析

渔光声中巧作美——《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赏析

渔光声中巧作美——《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赏析■刘梦鸽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摘 要: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跃动、精神世界的表露。

在我国古代,其中一位文学家班固曾在《白虎通·礼乐篇》中写道:“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

”可以看出,他的看法即,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则是那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

当然,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舞剧则是舞蹈创作的最高形式。

关键词:舞剧;舞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将1927年至1949期间,国共内战作为素材,以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呈现出一部以谍战剧形式的艺术作品。

以往,创作者把红色作为主题、描述中国解放前夕的抗战历程的故事题材通常以电影、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如今,这部舞剧最大亮点就是把上海、帝国主义和国内发动派是怎样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作为新题材。

该剧中,将每位舞蹈演员都置身对应的剧本角色当中,共有两位主要演员及七位关键演员。

参演的演员虽然比较多,但是整体展现出来的内容井井有条、乱中有序,每位演员所演绎的性格都较为立体丰富。

每位人物在每个特定的舞段中都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舞剧给观众直面带来了紧张感、惊心动魄的急促感,同时在压抑的情境里又缠绕着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旗袍女子。

观众们仿佛步入在老上海的弄堂里,看着一位位含苞待放的江南女子在身边穿梭着,浸泡在老上海特有的海外文化中,无比享受。

其次,在舞台的布局上,可见编导花尽了心思。

除了一些传统舞剧中的布景和道具,舞台的背景墙也是别出心裁。

编导将每位进入观众眼帘的新面孔都以字幕的方式投影到背景墙上,减少了由于人物多,关系较为复杂带来的难以解读的困扰。

舞台中放置了几个大屏风,从而使得舞台更加宽广且立体。

通过放置的屏风,使得舞台中可以同一时间呈现出多个场景的演绎。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剧情片故事梗概:永不消逝的电波 (THE UNFAILING RADIO WAVE)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

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

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

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

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

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

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

李侠承担了任务。

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

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

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影片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编成的。

主人公乐观、坚毅、有韧性、有激情,虽曾被捕,受尽酷刑,但决不屈服。

李侠的形象,正是千万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

编导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置于家庭生活的叙事框架之中,不求情节的惊险,但求平实朴素的色调;不求表面的紧张,而是追求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一种自然、含蓄、深沉、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

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映出,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补充回答:上甘岭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

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

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

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革命不息 电波永存——简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革命不息  电波永存——简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原创舞剧之佳作。

该剧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以上海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地下工作者们为原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谍战氛围等元素,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是创作者创作实践的真实体验。

以总编导周莉亚、作曲杨帆、灯光任东升、服装阳东霖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在创作理念、舞蹈形式、叙事结构和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观众在无声的肢体语言舞蹈的世界里,既能看懂故事,又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让人们钦佩他们结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

舞剧,顾名思义就是舞蹈和戏剧的结合体,是一种不仅仅是单纯展现肢体语言舞蹈本身的形式美,而是从舞蹈本身出发,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结的戏剧形式。

它通过舞蹈艺术完成其表现性,用写意性和写实性完成戏剧情节。

舞剧虽然在写实性方面有些欠缺,但写意性在舞蹈、舞美与音乐等方面更为注重。

这种生动气韵在观众视觉中能无缝结合产生共鸣,使戏剧故事内在的情怀和意蕴准确地呈现出来。

舞台上虽然没有语言,但观众对情节、场景、人物关系的了解更加主动,更加主观,更有沉浸感。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摒弃了以往“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认知,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演绎,把石库门、弄堂、报馆、旗袍裁缝店等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电影的标准,故事先行,牵引人物。

在人物设定上以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周边的事构成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互通的,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自我的关系成为该剧特色之一。

剧中人物都有双重身份,白天、夜晚各一副面孔,他们与其他主要演员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使是“不入眼”的花童或是“机灵”的小裁缝,在剧中都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该剧角色众多,但人物关系并没有变得繁琐复杂,观众依然能够随着剧情的深入,理清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方向。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日本剧作家千田是也所创作的舞剧,荣获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奖项,如日本文化艺术大奖、东京剧场奖、戴维立尔基金会国际奖等。

其背景主题为日本近代史上关于广播的重大事件—— 1938 年的牛津广播事件,同时它也讨论了政治、新闻、大众媒体、自由和个人的问题。

在牛津广播事件中,东京帝国大学的 12 名學者公开对对日本政治和历史的观点表示不满,他们在广播中发表了一系列“不忠国”的言论并对日本巨大的军事开支提出了疑问。

由于这些言论被认为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抨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标志着日本社会中对军国主义观点的一种反抗。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根据这一事件展开的,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再现及对主人公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探讨了政治与言论自由、个人与集体意愿、正义与良心等社会议题。

舞剧的舞美设计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是整部舞剧中的又一大亮点。

舞美的布景及道具是由与千田是也长期合作的设计师萩原健太所设计,他通过了简洁而有深意的装置将战前日本的那个时代再现在观众面前。

惊艳的灯光设计更是创造出了画舫、阻击战、审讯、甚至是机器人的场景。

这种通过空间的变化,奇妙的灯光设计、和时而强烈、时而柔和的音乐相融合的手法,为整部舞剧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及艺术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中的表演非常精湛,表演者的舞蹈和音乐技艺在不断的变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尤其是在表达舞剧主人公们的内心时,表演者将纸张嵌入到舞蹈中,使其变成了一种身体语言,从而更加深入人心地呈现了牛津广播事件中各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他们内心的个性特点的渲染带来了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感的舞剧体验。

总的来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它通过舞美、音乐和表演、荣获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奖项。

它深刻地探讨了关乎政治与言论自由、个人与集体意愿、正义与良心等社会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非常高,是一部堪称精致的舞剧佳作。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李侠原型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李侠原型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李侠原型话题:李侠原型文化大革命地下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引起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再度成为大众的审美热点。

我觉得其中1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上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流传影响几代人的同名电影密不可分。

我相信稍稍上了年纪的同志都看过这部电影,一定对孙道临扮演的男主人公、党的地下电台工作者李侠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不会忘记李侠面对敌人的枪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坚毅、深情的目光发报的场景,以及叠化出满天彩霞中回荡的电波声音的经典镜头,那是给人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无论是电影还是新版电视剧,其成功处就在于,它们都成功塑造了一批以李侠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的人物形象,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扬着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形象生动地回答了当今已被不少人所淡忘、却又是为人们焦虑和迷惘的、为时代所呼唤的关于理想和信仰的问题。

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生活原型知多少,究()竟是谁?说法不一,版本很多。

有说李白的,有说秦鸿钧的,等等。

这不足为奇。

因为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中的“李侠”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已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应该说李侠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典型形象,虽是以隐蔽战线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人物的经历和事迹。

据我采访和查阅有关史料掌握了解的情况,我认为当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被称为“红色密码通讯第一人”的我市慈利籍的地下革命者张沈川,也有“李侠”类似的事迹和经历,也可说是其原型之一。

张沈川,原名沈传,是我党早期著名的地下工作者,隐蔽战线上的一员老将。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1901年,张沈川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阳和乡,苗族。

幼年就读家乡渔浦小学。

十几岁时,他离开家乡,到长沙、青岛、广州等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共产党员李侠的这句遗言,曾感动了无数观众。

李侠的原型,中共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就牺牲于1949年的5月。

1948年底,上海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预感到末日将临,通过分区停电、暗中抄收信号等方式,竭尽手段来侦测中共地下电台。

此时的李白处在危机四伏之中,然而上级交予的重要情报又必须及时传送到党中央,密台随时面临着被查获的危险。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一封直接关系着渡江战役进程的国民党绝密军事计划必须及时上报。

李白毅然打开了发报机,即使担任警戒的妻子裘慧英却发现几个可疑的身影在弄堂中徘徊,为了中央能够及时获得这份重要情报,李白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发报。

在敌人重重包围圈中,李白镇定地让妻子将儿子赶紧送到楼下掩护同志家中,发送完情报、销毁密码、处置电台后,不幸被捕。

国民党特务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他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无论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还是先后共36种酷刑轮番逼供,他都以超人的钢铁意志,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始终没有能够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想要的信息,李白的坚不吐实成功地使上海地下党的备用电台得以迅速启用。

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

在狱中最后一封家书中,他嘱咐妻子道:“我在这里,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他通过一位出狱难友发信给妻子,约好让妻子到看守所后面一家老百姓的阳台上与之隔窗相见。

当时,他的双腿已被老虎凳压断,不能站立,只能靠难友的托扶爬到窗口见妻儿一面。

而那时的李白只关心解放军的胜利进展,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年幼的儿子张开双手说:“爸爸,抱抱我。

”李白微笑着回答,“乖孩子,爸爸以后会抱抱你的。

”这就是李白与妻儿最后的诀别。

1949年5月7日,根据蒋介石口授的指令“坚不吐实,处以极刑”,李白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刑场,年仅39岁。

[应用]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

[应用]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

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根据我党秘密情报战线上的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长达12年的“李静安”即李白烈士的真人真实改编摄制的。

李白烈士的事迹已在各种文摘报刊介绍过多次了。

而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饰演的电影男主人公李侠的光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著名红色经典电影人物。

而电影里由著名话剧演员陆丽珠饰演的女一号反派角色日伪“双料”女特务兼汉奸交际花柳尼娜。

作为出镜较多,戏份充足的这一反派角色,陆丽珠把柳尼娜这个高级妓女兼交际花出身、先后投靠汪精卫政府和日本情报机关的“双重间谍”的汉奸高级交际花女特务外表的妖冶性感与内心阴险狡诈反差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汉奸交际花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钮美波是如何落网的情况却鲜为人知。

话说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东方大都市上海宣告解放。

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并不甘心于将中国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拱手交给人民政府。

隐蔽下来的“国防部保密局”敌特们更是投毒,放火,爆破,轰炸,其中还有暗杀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兼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的未遂事迹,这一切都说明暗藏在地下的国民党敌特分子是个有组织行动且不断接受特务机关指令的。

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颠覆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权。

敌特如何与其“国防部保密局”取得联系的那,上海市公安局在陈毅市长的要求下成立了专案组还从部队抽调了无线电专家协助调查。

根据敌特破坏活动的规律,特别是盘踞在台湾国民党军队多次派飞机轰炸上海,都说明上海存在着国民党敌特的秘密电台随时与台湾的“国防部保密局”保持着联系。

经过大量各类的方式的排查,这部电台竟锁定在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附近,难道是我们内部出了内奸?专案组目标开始指向这两个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局,因为这里留用了许多旧政府的警察还有解放前的上海地下工作者。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版电影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版电影故事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于1958年,外景主要取景于上海,内景主要在八一电影制品厂摄影棚内完成。

故事梗概:1939年,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为调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寇罪恶活动由延安打入沦陷区上海,并通过秘密电台报告党中央。

与此同时,南京汪伪政府也派日、汪女特务柳尼娜,由南京来上海以风尘妓女兼高级交际花的身份协助日军驻沪特高课课长中村,对付上海的地下党活动。

共产党员李侠到达上海之后以“阔老板”的身份出现,从事情报工作。

在斗争中,李侠与地下党员何兰芬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阴险狡诈的日本特高课特务头子中村、日、汪汉奸交际花女特务柳尼娜侦察到了秘密电台,逮捕了李侠和何兰芬。

李侠被营救出狱后,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党工作。

敌人千方百计地搜捕李侠达6年之久,但地下党重建的电台发出的红色电波依然存在,从未间断。

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垂死挣扎的敌人实行了残酷的白色恐怖。

一个深夜里,李侠在小阁楼上向党中央拍发对渡江战役具有重要意义的情报。

摇身一变从日谍及汪伪七十六号汉奸特务成为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厅上校谍报秘书的柳尼娜指挥姚违利用先进的侦破手段再次发现了李侠的电台。

生死关头,李侠从容镇定地坚持发完全部情报之后,又满怀深情地按着电键,用密码向党和同志们发出最后的心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主要演员时年的年龄,按出身年月排序如下:剧中人物饰演者生日时年年龄李侠孙道临 1921年12月18日,36岁白丽君黄婉苏 1923年07月14日,35岁柳尼娜陆丽珠 1926年02月01日,32岁中村王孝忠 1928年05月29日,30岁姚苇王心刚 1932年01月01日,26岁何兰芬袁霞1932年02月,26岁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故事(1958年版)1938年,中共中央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遭到日本侵略军特高课的破坏,上海与延安的无线电联络被迫中断。

为了尽快恢复地下情报站的工作,中共情报部门派八路军通信站政委李侠以商人身份潜入上海,重新开通秘密电台。

西电校史

西电校史

西电校史2010年8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央视上映。

即便是我这个年龄的人,也听说过那部同名的老电影。

我的父母每次谈及都不由得严肃的感概革命烈士的伟大。

剧中的男主角叫,李侠,一位从事无线电工作的革命党员,1938年后奉命在上海从事秘密电讯工作,向延安传递军政情报,保证上海地下党与党中央的联系。

1942年因电台被日本宪兵队侦破而被捕,他强忍日军酷刑,咬定电台是私人商业电台,迫使日军释放。

解放前期,国民党实施报复行动,李侠被国民党侦缉队逮捕,遭受种种刑讯,却始终守口如瓶,终被杀害。

像我的父母一样,很多人也深深被李侠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着李侠的真实形象——李白,的照片和遗物。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就是李白的影子,影片所描写的故事,是李白同志革命生涯的真实再现。

李白是红军通信学校无线电训练班第二期班长。

1931年1月18日,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亲自签发了《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从各部队选调学员。

在参谋处长郭化若的安排下,1931年2月10日,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小布开学,王诤、冯文彬直接领导教学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月,上海党中央培训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伍云甫、曾三、涂作潮来到中央苏区,加强了无线电队和训练班的教学力量。

第一期学员12人,经过4个月的训练,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和通信联络工作。

1934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自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和红军通校举办了11期,学员都是从各个部队抽调来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干部,先后培训报务、机务、电话、司号、旗语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人,造就了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信人员,并为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等苏区输送了无线电通信人员。

这就是我们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初的模样。

电波背后的故事

电波背后的故事
现 时断时续的情况 ( 估计是敌特 采取分 区停 电的 办法搜 索 电台 ) , 然后用 比平时 更快的速度把 电报 发过来 。紧接着 , 对方连续发 了三 个“ V ” 字 的摩 尔 斯 电码 : 嘀嘀嘀哒 、 嘀嘀嘀哒 、 嘀嘀嘀哒 。 按秘 密约 定, 这是他 在示意我 : 他正在 处于危急 险境 !再往
从空中 电波交往 中 ,已能感受到对 方在技术上 是

报遭到不幸时 , 我正是他 的对 方报务 员。
位 干练的老手。每个人 的发报 手法都 不一样 , 手
法熟练不熟练 , 有什么毛病 , ~ 交手便知 。而我 的
奉 命 联 络 上 海 地 下 台
1 9 4 7年 , 由于解 放战 争发展 的需 要 , 中央社
下台只能用小功率 发报机与我们联络 , 讯 号极 弱 ,
且 不稳定。为了保证对 方安全 , 领导要 求我们在尽 量短 的时间 内, 以最高 的效率 , 将 中央 的指示发送 出去 , 将地下 同志获取 的情报接收下 来 , 以便及 时 上报中央。 党台工作 有超乎寻 常的严格纪律 。领导 只告 知报务 员对 方是何 处 电台、 多长 时间联络一次 、 联
强 钩 冗

2 0世纪 中期 , 有一 部著名 电影 口 L { 《 永 不消 逝
的电波》 。该片真 实表现 了抗 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 争时期 战斗在地 下 电台岗位上 的共 产党人 的光辉 形象 , 感人至深 , 令观众肃然起敬。 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侠 ,其原型就是我们 党情 报 战线上最 优 秀 的无 线 电通讯 工作 者 之一李 白。 1 9 4 8年 末 , 李 白最后 一次 向西柏坡 中央机 关发 电
只有 1 5岁 , 是 中共候 补党员。 为了尽 快掌握通讯 技术, 中央社会部把我们送 交军委三局 , 委 托他们 代 为培训 。 毕业时 , 正逢解放战争进入战 略决 战时

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作者:来源:《侨园》2018年第07期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影片中“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克农上将的老战友、15岁入党的红色谍报天才李白。

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

李白烈士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李白留下的18封家书,展现了烈士的朴素情怀。

李白唯一的儿子接力母亲,宣讲烈士精神。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影片中“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克农上将的老战友、15岁入党的红色谍报天才李白。

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

李白烈士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李白留下的18封家书,展现了烈士的朴素情怀。

李白唯一的儿子接力母亲,宣讲烈士精神。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

他从小失学,13岁入染坊当学徒。

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浏阳最早建立组织时,年仅15岁的李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秘密领导农民协会工作。

1927年李白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

1930年秋,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达浏阳,李白参军并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

1931年6月,李白被部队选送去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电讯班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他是红军早期的报务员之一。

同年12月结业,李白被分配到红五军团13军任无线电队政委,后调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参加了长征。

到陕甘宁根据地后,李白调任红四军无线电台台长。

1937年秋国共合作,李克农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处长,将李白带去。

李克农一开始便要李白隐蔽身份,李白化名“李霞”。

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又让他归上海地下党领导,成为党设在当地的三个秘密电台中的一个,随时同中央联络。

密战兰芳历史原型是谁结局是什么

密战兰芳历史原型是谁结局是什么

密战兰芳历史原型是谁结局是什么赵丽颖新的电影就要上映了,赵丽颖在电影中饰演的是女主角兰芳,很多观众很好奇兰芳这个角色有没有历史原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密战兰芳历史原型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密战兰芳历史原型介绍电影密战中芳兰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原型就是邱慧英。

《密战》中赵丽颖扮演的兰芳原型是邱慧英,又名裘兰芬,浙江嵊县人,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

民国27年(1938年)4月,裘慧英奉调至中共中央驻上海的地下电台,同延安来的李白合作,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

邱慧英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达旦地收发电报,及时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地下党,又把日、伪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中共中央。

裘慧英始终牢记李白的叮咛:"一旦被捕,绝不能使党的利益有丝毫损害,不能连累任何同志。

"后来,她和李白经组织批准,成为夫妻。

密战芳兰结局是什么民国34年(1945年)9月,裘慧英随李白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

民国37年12月30日凌晨,遭国民党武装特务包围搜查,夫妇两人和孩子一起被捕,押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第二大队。

民国38年(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裘慧英强忍巨大悲痛,继续忘我为党工作。

上海解放后,裘慧英先后担任中共上海电信局基层支部副书记、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

1983年,裘慧英离职休养。

从50年代到她离休后共40多年中,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义务作报告千余场次,听讲人数达百余万人,就在逝世前9天,她还抱病为上海邮电管理局机关干部作中共党史的报告。

密战什么时候上映《密战》原名《新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由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北京风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钟少雄执导,郭富城、赵丽颖、张翰、张蓝心领衔主演,任达华特别主演,朱一龙、于晓光主演的谍战动作电影。

影片讲述了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与兰芳,临时组成的“假夫妇”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生死较量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参加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烈士的最后一封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往西柏坡的那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1938年的上海。

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勾结日寇搞卖国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延安解放区我军电台政委李白奉命前往上海,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

李白深知这次去上海开辟电台,是在敌人的心脏里工作。

他每发出一个电波情报,都会是发报者和监听者的对决。

十二年间,李白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使敌人深感恐慌。

日本投降后,李白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斗争。

1948年12月30日,李白接到了发送国民党“江防计划”的任务,这是防备我军横渡长江的长文,很容易被侦听到。

在被叛徒盯上的紧急情况下,李白坚持“有报必发,有报及时发”,争分夺秒将如此不同寻常的一封电报发完。

敌人的枪口对准了李白,李白镇定地将电报稿吞进肚里,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原西柏坡报务员苏步青说,“当时接收完电报后我又收到了三个“V”字的警示信号。

我是多么希望对方能再给我一点回应,可是没有等到。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42天后,渡江战役,获得全面胜利。

1949年5月7日,李白被秘密枪决,距离上海解放仅22天。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以李白为原型的李侠在就义前说道,“我从解放军来,带着艰巨的使命和责任,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我是光荣和自豪的,我已经看到了新中国,我看到了,我的孩子将会在1949年出生,这是新中国的孩子。

”二零一零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苏步青到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去瞻仰,看到了小阁楼上的电键,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几个“v”字的摩尔斯电码。

“如果今天我们还可以给他发一封电报,我只想用摩尔斯电码发一封明码电报,表达我对先烈李白同志的敬仰和缅怀: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毛主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背景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背景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它有着非常浓厚的红色文化和基因。

在上海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色。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拥有“双重”的身份,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敌人斗智斗勇,他们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奋不顾身,他们……
70年后的2018年,一群舞蹈艺术家走进了李白烈士的故居,感受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经过了上海歌舞团长达四年之久的打磨之后,成为了2019年热度最高、好评最高的一部谍战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同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剧以当时秘密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发报员李白烈士为基础,展开的故事发展。

同时也是上海歌舞团为了庆祝祖国成立70华诞、上海解放70周年用心打造的献礼作品。

在第十二届艺术节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登台演出。

作为开幕之作技惊四座,在业内获得了专业人士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实至名归的获得了第十六届文华奖,而后又陆续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经问世,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依旧一票难求,打破了舞剧演出的记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对都其以有着极高的赞美。

毋庸置疑,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成为了谍战舞剧的经典之作。

它其中不仅有着鲜明的红色革命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艺术性,也像我们展示了上海本土海派风情,在舞者一颦一笑下,我们都能看到那隐藏着的含义。

在没有对白、人声,只有少量字幕提示叙述的舞剧而言,《永不消逝的电波》全靠舞剧的肢体语言和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把整部剧的叙事和表意功能向观众完美的呈现出来。

舞者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把作品的内涵和理念,传递给观众,与之达到意念上的沟通交流。

《永不消逝的电波》读后感

《永不消逝的电波》读后感

红色书籍读后感——《永不消逝的电波》借由此次到梦空间活动,我阅读了《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李白烈士)的大智大勇、不屈不挠、不畏困难的坚韧的精神,永远存在我的心中。

这本书讲述时期是1938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李侠带着共产党使命到上海开展情报工作。

为不受独身自租初来上海的怀疑,与女工何兰芬以夫妻的名义秘密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他们产生了真挚感情,经组织批准结为正式夫妇。

李侠睿智、坚韧,在第一次被捕时受尽日军的折磨也不愿吐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半点信息,自始至终只说“我是中国人”。

而同时另一个审讯室里的姚苇只是单单的看着李侠受刑便吓得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吐露出来,彻彻底底变成了日本人的走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李侠与何兰芬的爱情也是让人惊羡的。

何兰芬第一次见到李侠,西装笔挺,以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甚至想拒绝与他一起执行任务。

是什么时候何兰芬对这个男人动心了呢?我想是那天夜里,何兰芬第一次看到李侠在狭小的阁楼里发电报的样子吧,那个时候的李侠专注仔细,在密不透风的阁楼里汗流了一地也顾不上腾出一只手来擦擦。

于是何兰芬情不自禁的为他擦汗,她对这个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人动心了。

他们搜集了蒋、日、伪相互勾结的情报。

在进行使命中,李侠曾一度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暴露真实身份。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李侠在敌方特务的监督下智告延安,地下党获取了国民党“江防计划”等重要情报,李侠在发报结束后不幸被捕,受尽了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

最后在上海解放前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被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看完这本书我眼睛酸楚,内心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汹涌澎湃,我仿佛看到李侠同志在最后发电报时说,“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后将情报条吃进肚子里,平静的看着敌人拿着枪对准他的脑袋。

这一幕,我忍不住落泪,泪水从我的脸颊滑落消失,留下的泪痕是我抑制不住的爱国情感;这一幕,我不仅悔恨自己,平时的安逸怎能我忘记国家曾经的伤疤,怎能忘记前辈们用牺牲换来了现世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花牌楼34号之谜来源:杭州日报时间:2010-09-13 10:56:00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牌楼;李侠;秘密电台图中花窗所在房间,即为秘密电台所藏处。

照片摄于1959年,图中人为劳鉴劭儿媳。

平房前是一大天井,围墙外竖有电线杆,电线越墙拉入劳公馆内。

沿台阶上行,靠左边围墙有一幢三开间平屋,原是劳家供奉黄大仙的地方。

劳鉴劭一家先是住在前院厅屋楼上,后来据说那厅屋里曾闹鬼,夫妻俩遂搬到侧院供奉黄大仙的这三间平房里。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绘图:蒋豫生当年法盛送饭时走过的山路,四宜亭仍在老照片提供:劳法盛劳法俭上点年纪的人大多看过一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拍摄),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的枪口下发出给延安的最后一封电报。

李侠的原型是李白,1938年从延安派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1949年5月7日,解放军已渡江接近上海时被杀害。

最近,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1944年,李白曾到过杭州,落脚地就在城隍山脚花牌楼34号(后改为四宜路69号)劳公馆,那里曾有一个秘密电台。

《杭州坊巷录》中记载:“花牌楼巷,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

”我在花牌楼附近寻找当年的踪迹,早已面目全非。

在河坊巷一个住宅楼门前,有一位大妈正在炒茄子,听我问到劳公馆,她眼睛亮了。

今年78岁的黄杏花从小住在花牌楼,依然清楚记得,小辰光常常同小伙伴一起去劳公馆门口玩。

两扇大大的铁栅门,左面门柱下砌着“劳界”碑石,大门平时不上锁,她们喜欢攀在铁门上,将门推来推去地玩。

若是给劳公馆拉黄包车的阿毛师傅碰着了,就会边赶边骂:“格班小鬼——”劳公馆,塘栖人劳勤余(劳少麟)于民国初年购置。

劳少麟曾在北洋政府任佥事,后告老还乡,当过塘栖市西镇镇长。

劳少麟的二儿子劳鉴劭在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学校停办,劳鉴劭携妻小回杭州花牌楼,在清泰街一家“东南物资贸易公司”任副经理。

此公司是汪伪特务机关下面的一个经济组织,各种生意都做,据说,新四军穿的军装,有部分还是此公司从上海进的布料。

当时的花牌楼只是一条不宽的小街,早年有过牌楼,巷道中间铺青石板,石板下面是排水沟,两边砌卵石,两部黄包车交会还有点困难。

每到梅雨季节,沟里会有不少小毛蟹,杏花等一班伢儿喜欢用棒儿绑了蚯蚓去钩……花牌楼34号差不多已到了城隍山的半山,劳宅左右两边均是渐次升高的围墙,围墙外的小架路一边通粮道山,一边通四宜亭,后门设在左边围墙处,门牌是小螺蛳山19号。

从正门花牌楼34号进去,上三四个台阶就是青石板铺就的斜坡,十多米长,沿途是一溜葡萄棚架,尽头迎面一个石库门,门内才是住宅。

三开间两层厅屋,两边厢房,厅堂前是天井,天井里有一口老井。

石库门左面,老墙的尽头,另有一个侧门,门内是一个侧院。

园内有两排带廊檐的五开间平房,给劳家拉黄包车的阿毛师傅伢儿多,一家住在后排的平房里,前排是劳鉴劭的儿女居住。

平房前是一大天井,围墙外竖有电线杆,电线越墙拉入劳公馆内。

由于地处山坡,这里一进一进的房子高低错落。

沿台阶上行,靠左边围墙另有一幢不起眼的三开间平屋,原是劳家供奉黄大仙的地方,劳鉴劭一家先是住在前院厅屋楼上,后来据说那厅屋里曾闹鬼,夫妻俩遂搬到侧院供奉黄大仙的这三间平房里。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城隍山下的秘密电台话说劳鉴劭在上海持志大学念大学时,他的同桌也是同宿舍的同学叫徐明诚。

青年劳鉴劭加入了国民党,他知道徐明诚早就暗中加入了共产党,但两人关系不错,毕业后也一直有些往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徐明诚进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后还担任该所驻沪办事处主任。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直接受命于蒋介石,专门收集研究日本及汪伪的情报。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震东,1944年曾赴重庆任该所组长。

)1943年某日,上海,老同学徐明诚与劳鉴劭在原持志大学校长何世桢家中相遇。

第二天,两人继续约谈,徐明诚向劳鉴劭建议“合作生意”(一起抗日),提出在杭州劳家设点,让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劳家落脚,也是让这位在汪伪公司做事的老同学“将功折罪”的意思。

劳鉴劭一口允承。

翌年春,“泰隆纸行”老板谭崇安带了夫人和儿子来到杭州,作为房客,住进了劳公馆那幢闹鬼的厅屋二楼。

离鼓楼百余米远的水师前,有一家“衢州永源皮箱店”,劳鉴劭在皮箱店后楼先后租了两间房子,作为“泰隆纸行”的办事地点。

就此,谭崇安等人在劳公馆里设立了一个秘密电台。

劳公馆占地不小,园子里房子蛮多,但住的人却很少,谭崇安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吴道章等三四个人也住进了劳公馆。

那三间平房,外面那间由劳鉴劭夫妇居住,当中辟作吃饭间,里边那间即是秘密电台设置和报务员起居的地方。

这个小组名为国民党的情报小组,其实组里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徐明诚介绍来的。

1944年秋,李白也由徐明诚介绍,作为小组成员来到劳公馆,在这里住了几个月,并来往于富阳场口(那里亦有秘密电台)。

平时,电台工作人员与劳家人一桌吃饭,就像朋友和客人,劳鉴劭夫妇称他们先生,儿女称他们谭叔、陈叔或者李叔。

电台的情报来源之一是劳鉴劭的小舅子丁兆源处。

丁当时在伪杭州市保卫局抄录情报,偷偷多抄一份,带回由姐夫交给谭。

情报多从这里的电台发出,特别重要的还由人坐火车带到上海。

劳鉴劭也为他们在沪杭间传递过情报,有的放在牙膏中,有的是一个小白纸包……在日伪的眼皮底下活动,电台的工作很危险,有时开会接头就在西湖船上进行。

发报多在半夜,当时电力供应差,日伪当局限定每户每月用电仅五度,因此电台发报需要偷用公用电,劳鉴劭的小女儿法俭出了大力。

机务员在外面接进劳宅的电线上做手脚,将电线刮出一小节铜丝,半夜时分,叫醒刚读初中的法俭,小姑娘视力好,让她手持带电线的竹竿,搭上电杆顶部电线,越过劳家火表将电接下来。

第二天清早,再由法俭去将搭着的电线收回。

发报用的天线不必高高竖在半空,而是拉在地面,好在劳公馆内山坡地势高差不小,向上沿台阶拉出长长一段即可。

报务员在屋内戴上耳机,手按键盘,每当“滴滴答……”之声响起,各种情报就随电波传向国共两处。

此外,还有中共方面的领导或者特殊的进步人士需要来杭城,或去内地,为避开日伪把关设卡的封锁线,需要有熟悉当地的人带引。

劳公馆地处城隍山山坡,活动比较隐蔽方便,劳鉴劭有时就直接担当这样的任务,过小路去万松岭一带接应带路。

水师前的“衢州永源皮箱店”1944年深秋的一日,时近中午,城隍山脚通四宜亭的山路上,有个大男孩手拎竹篮,悄悄行进,过四宜亭,过十二生肖石,翻过城隍山,去山那边的水师前。

此时的山上寒意已浓,人迹稀少。

那日,电台几个人去“衢州永源皮箱店”租住的房间有事,劳鉴劭的夫人丁瑞萱怕他们在那边吃饭不便,早早地烧了午饭,炒了几只他们平日爱吃的菜,放进篮子,让儿子法盛送过去。

转眼冬至,李白等部分电台人员准备迁至淳安和江西铅山,徐明诚特地为此事来到杭州,住在劳公馆。

行前提出让劳鉴劭的两个大孩子也去那边,相对安全些,劳的小女儿法俭还是初中学生,人小,有什么事情发生比较容易对付。

淳安是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前进指挥所所在地,《前线日报》社等单位都在那里。

淳安、铅山都有研究所的电台。

大约是2月的一天,徐明诚特地派人来杭州劳家接人,法勤、法盛跟着来人在南星桥第一码头上船,过富春江过新安江,到达淳安。

随后,大女儿法勤留在那里为电台抄录情报,法盛则跟着李白夫妇去了江西铅山,在电台学习发报技术。

设在劳公馆的秘密电台前后有一年多(1944年春-1945年夏)时间,一直没有出过什么事。

只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夏的一天,几个日本人突然从劳公馆的后门闯入——或许是他们已经觉察到了这一带设有地下电台,进来搜查,好在并未查到什么,只给劳鉴劭夫妇和小女儿法俭拍了照片,上了他们的黑名单。

八月,抗战胜利,李白夫妇带着法盛法勤回到杭州。

这次,李白夫妇在水师前的皮箱店楼上住了一些日子,还是法盛,翻城隍山给他们送过几次饭,直到他们返回上海。

余音——后事变迁1948年12月7日凌晨,李白与妻儿一起在上海被捕,1949年5月7日李白牺牲。

解放后,李白的妻子裘慧英先后担任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等职,1992年去世。

徐明诚解放前夕去了美国。

谭崇安曾担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道章曾任上海市粮食局长。

劳鉴劭几次进提篮桥,被判刑十年,1982年得到平反,并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去世。

1949年5月初杭州解放时,约摸有一个连的解放军,在劳公馆内住了一个多月。

1958年,劳公馆成了单位宿舍,一批杭氧职工住了进来,有拆有搭,这里开始热闹。

“文革”中更多的人住了进来,还办过街道的加工点……大门口的那两扇大铁门早已卸去,有的说大炼钢铁时进了钢铁厂,有的说当了旁边小学的大门。

1971年,要建造杭州手表厂,地点就选在城隍山四宜路东边的这片山坡。

劳家首先被征迁。

手表厂先是从天津、上海引进零件组装,1976年自己生产的第一块“西湖牌”手表问世,场面当是热闹、激奋的,也红火了数年。

今夏,笔者去那里寻觅踏勘,见那一大片错落的房舍已被统统拆去,山坡上的一切仿佛全被抹掉了,仅留半山腰一幢当年劳公馆后院隔壁的小洋楼——小螺蛳山18号,此前是手表厂的医务室,作为历史建筑保留了下来。

工地上几台挖土机在隆隆作响,不用多久,一片崭新的“省旅游展示中心”新楼将在这里崛起。

当年法盛送饭时走过的山路,四宜亭仍在,四周树木茂盛,依然人迹稀少。

我又去了鼓楼附近的水师前寻找“衢州永源皮箱店”,自然是早就没了,但周围的许多老人都还记得这爿店,说就在中山南路445号省国防工办物管站(老人说,早先这里叫水师衙门,后来办过铁工厂)的斜对面,不仅卖皮箱木箱,也修皮箱木箱,早些年拆掉了。

花牌楼巷成了眼前的四宜路大道,那些老宅老店都没有了,然而,它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仍然深深地留在尚健在的当事人的记忆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