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泡沫和湿润
第八章乳状液与泡沫
二、乳状液的签别
W/O、O/W乳状液在外观上无多大区别,可采用几种 简单的方法加以区别
1、稀释法 乳状液可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
2、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若 是整个乳状液都带有染料的颜色是W/O乳状液,如只有液 滴带色,是O/W乳状液.
3、电导法 以水为外相的乳状液(O/W)有较好的导 电性,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则很差。
电荷来源有:电离、吸附、液球和介质间的摩擦
3、提高界面膜的强度
由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膜的研究表明,乳化剂中 含有脂肪醇、脂肪酸或酯肪胺等极性有机物时,不仅使 界面膜强度大大提高,且界面粘度增加,对界面张力的 降低也远低于纯活性剂体系。
4、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处于界面时,起到稳定作用
a. 固 /油 油 /水 固 /水 固体完全处于水中
同样道理:乳化过程中容器壁对水或油的润湿性也会 影响到乳状液的类型,亲水性强的容器得O/W乳状液,亲 油性强的容器得W/O乳状液。
有人用煤油、变压器油、石油为油相,用蒸馏水、 0.1mol/L的油酸钠,0.1%的磺酸钠和2%的水溶液为水 相,在玻璃和塑料容器内进行实验。
表8-1 溶器性质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b. 固 /水 油 /水 固 /油 固体完全处于油中 c. 油 /水固 /油 固 /水固体完全处于油水界面
或三个界面中没有一个大于另两者之和
§8-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一、相体积与乳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液类型
由立体几何计算,最紧密堆积的液珠体积只能是总体 积的74.02%,若分散相体积大于74.02%时,乳状液会破坏 变型。
五、润湿性与乳状液的类型
用固体粉末作乳化剂等,只有润湿固体的液体大部分 存在于外相中,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即润湿固体粉末 较多的一相构成外相。。
第10章 乳状液与泡沫
方法。
五、微乳状液
通常所说的乳状液颗粒大小常在0.1~50um之间,在普 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到。从外观看,一般都是乳白色、不 透明的体系,故称为“宏乳状液”(macroemulsion),简 称乳状液。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分散相粒子很小,常在 0.01~0.20um之间,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活性剂等四 个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透明的稳定体系,称
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 使乳状液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一般O/W型乳化液中油滴常带负电;反之,在W/O型乳化 液中水滴带正电。 (4)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乳化过程也是分散相液滴表面的成膜过程, 界面膜的厚度, 特别是强度和韧性, 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乳化剂与乳化稳定性
(5)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二、乳化剂与乳化稳定性
乳化剂膜称为界面相(F), 它与其两边的油和水的界面 张力分别以γF-O 及γF-W 表示, 界面总是朝着界面张力大的一方 弯曲以使该界面面积较小。 若γF-O > γF-W , 则形成O/W型乳化剂, 一价碱金属皂类易 溶于水难溶于油, 属于此类; 若γF-W > γF-O , 则形成W/O型乳化剂, 高价金属皂类易溶 于油难溶于水, 属于此类。
二、凝胶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点的性质是柔性还是刚性的,以及形成凝胶
结构时质点间联结的结构强度,将凝胶分为弹性凝胶和非弹
性凝胶两大类。 (1)弹性凝胶 的凝胶。 它具有弹性。如橡胶、琼脂和明胶等。另一特性是分散 介质的脱除和吸收具有可逆性。故弹性凝胶又称为可逆凝胶 (reversible gel )。干凝胶对溶剂的吸收有选择性。 通常由柔性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所形成
表面活性剂, 某些固体也能起乳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第四章乳状液与泡沫
02
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乳状液和泡沫,防止其破裂和聚结,从而
提高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分散性和润湿性
03
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固体颗粒的分散性和液体表面的润湿性,
有利于制备稳定的乳状液和泡沫。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胶束,这些胶 束能够将油、水和固体颗粒包裹其中,从而稳定 乳状液。
03 防止液滴合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液 滴合并,保持乳状液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在泡沫中的作用
降低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气-水界面张力,使气体更容易分散在水中, 形成稳定的泡沫。
稳定性定义
01
泡沫稳定性是指泡沫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和外观
的特性。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02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液相
的粘度、气体的溶解度以及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
提高稳定性方法
03
通过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调整溶液的物理性质,
可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
泡沫的破灭
破灭机制
泡沫的破灭可以由多种机制引起, 如重力、气体溶解度变化、液膜 破裂等。
乳状液类型
总结词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类型,乳状液可分为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水包油型(O/W)乳状液是指水作为分散介质,油作为分散相的乳状液。这种类型的 乳状液通常外观呈透明或略带乳白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油包水 型(W/O)乳状液则相反,油作为分散介质,水作为分散相,外观通常呈蓝黑色或暗
褐色,这种类型的乳状液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涂料、油墨等领域。
钻井液组成及作用
钻井液(drilli ng fluid)钻井液是钻探过程中,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
钻井液是钻井的血液,又称钻孔冲洗液。
钻井液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清水、泥浆、无粘土相冲洗液、乳状液、泡沫和压缩空气等。
清水是使用最早的钻井液,无需处理,使用方便,适用于完整岩层和水源充足的地区。
泥浆是广泛使用的钻井液,主要适用于松散、裂隙发育、易坍塌掉块、遇水膨胀剥落等孔壁不稳定岩层。
旋转钻井初期,钻井液的主要作用是把岩屑从井底携带至地面。
目前,钻井液被公认为至少有以下十种作用:(1)清洁井底,携带岩屑。
保持井底清洁,避免钻头重复切削,减少磨损,提高效率。
(2)冷却和润滑钻头及钻柱。
降低钻头温度,减少钻具磨损,提高钻具的使用寿命。
(3)平衡井壁岩石侧压力,在井壁形成滤饼,封闭和稳定井壁。
防止对油气层的污染和井壁坍塌。
(4)平衡(控制)地层压力。
防止井喷,井漏,防止地层流体对钻井液的污染。
(5)悬浮岩屑和加重剂。
降低岩屑沉降速度,避免沉沙卡钻。
(6)在地面能沉除砂子和岩屑。
(7)有效传递水力功率。
传递井下动力钻具所需动力和钻头水力功率。
(8)承受钻杆和套管的部分重力。
钻井液对钻具和套管的浮力,可减小起下钻时起升系统的载荷。
(9)提供所钻地层的大量资料。
利用钻井液可进行电法测井,岩屑录井等获取井下资料。
(10)水力破碎岩石。
钻井液通过喷嘴所形成的高速射流能够直接破碎或辅助破碎岩石。
钻井液的运用历史很久以前,人们钻井通常是为了寻找水源,而不是石油。
实际上,他们偶然间发现石油时很懊恼,因为它把水污染了!最初,钻井是为了获得淡水和海水,前者用于饮用、洗涤和灌溉;后者用作制盐的原料。
直到19 世纪早期,由于工业化增加了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钻井采油才逐渐普及。
有记载的最早的钻井要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
乳状液
1. 乳状液的定义及类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形成的 分散系统,称乳状液。示例: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 分散系统,称乳状液。示例: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化妆 食品(如蛋黄酱)、 )、乳化炸药等皆属此类 品、食品(如蛋黄酱)、乳化炸药等皆属此类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 表示。 ●类型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用“W”表示。另一相为有机物, 表示 另一相为有机物, 如苯、苯胺、煤油,皆称为“ 表示。 如苯、苯胺、煤油,皆称为“油”,用“O”表示。油作为不连续 表示 相分散在水中, 水包油型, 表示; 相分散在水中,称水包油型,用O/W表示;水作为不连续相分 / 表示 散在油中, 油包水型, 表示。 散在油中,称油包水型,用W/O表示。多重型,例,W/O/W / 表示 多重型,
(3)破乳技术 )
——引入 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破乳问题, 如采出的原油是 / O 引入 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破乳问题,如采出的原油是W/ 型乳状液,必须破乳脱水后才能进炼油厂加工。 型乳状液,必须破乳脱水后才能进炼油厂加工。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2012-4-23 10
在一些乳状液中添加无机盐会引起破乳作用, ●添加无机盐 在一些乳状液中添加无机盐会引起破乳作用, 对不同的乳化剂, 对不同的乳化剂,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温度变化 ——升温 可增加乳化剂的溶解度,降低在界面的吸附量,削 升温 可增加乳化剂的溶解度,降低在界面的吸附量, 弱保护膜;升温还可降低外相粘度,增加液滴碰撞机会, 弱保护膜;升温还可降低外相粘度,增加液滴碰撞机会,利于破乳 ——冷冻 也能破乳。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乳状液在相转变温度 冷冻 也能破乳。 时处于不稳定状态, 时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充分搅拌就会破乳 以碱性皂作为乳化剂的乳状液中添加酸, ●添加酸 以碱性皂作为乳化剂的乳状液中添加酸,皂变为脂 肪酸析出, 肪酸析出,失去乳化作用而破乳 用分散相易润湿的过滤材料过滤乳状液, ●过滤 用分散相易润湿的过滤材料过滤乳状液,液滴润湿过 滤材料聚集成薄膜,导致乳状液破坏。 滤材料聚集成薄膜,导致乳状液破坏。例,W/O型乳状液通过填 / 型乳状液通过填 充碳酸钙的过滤层, / 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 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 充碳酸钙的过滤层,O/W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都可能会引起破 乳
乳状液的形式
乳状液的形式乳状液:柔滑润泽的美肌秘密第一部分:乳状液的定义与特点乳状液,顾名思义,是一种质地柔滑、如乳汁般的液体。
它是一种轻薄的护肤品,通常用于面部和身体肌肤的保湿和滋润。
与乳霜相比,乳状液更轻薄,更容易被皮肤吸收,给予肌肤更多的活力和水分。
乳状液的特点在于其质地细腻,触感柔滑。
它含有丰富的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甘油等,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为肌肤补充水分,提供长效保湿效果。
同时,乳状液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能够滋养肌肤,改善肤色不均和细纹,使肌肤更加光滑、紧致和有弹性。
第二部分:乳状液的功效与用途乳状液不仅具有保湿滋润的功效,还能够起到柔肤、净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它能够平衡肌肤水油平衡,改善干燥、粗糙和暗沉的肌肤问题。
乳状液能够帮助肌肤锁住水分,提升皮肤的保湿能力,使肌肤保持水润、柔软和有光泽。
乳状液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E等,能够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减少色斑和雀斑的出现,提亮肤色。
它还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细纹和皱纹,延缓肌肤衰老的过程。
乳状液适用于各种肌肤类型,包括干性、油性和敏感性肌肤。
对于干燥的肌肤,乳状液能够为肌肤补充水分,增加肌肤的保湿能力;对于油性肌肤,乳状液质地轻薄,不会给肌肤增加负担,而且能够平衡肌肤水油平衡;对于敏感性肌肤,乳状液含有温和的成分,不会刺激皮肤,能够舒缓和修复受损的肌肤。
第三部分:乳状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乳状液的方法很简单。
首先,清洁面部肌肤,将脸部水分擦干,然后取适量的乳状液,均匀涂抹在面部和颈部肌肤上,轻轻按摩至吸收即可。
使用乳状液的最佳时间是在洗脸后,早晚各一次。
在使用乳状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肌肤类型的乳状液,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
其次,使用时避免过量,适量即可,过多的乳状液可能会导致肌肤负担过重。
最后,使用乳状液后,可以根据需要再使用其他护肤品,如乳霜、精华液等,以增强保湿效果。
第5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乳状液和泡沫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 稀释法 • 染料法 • 电导法 • 滤纸润湿法
鉴别乳状液方法: 1.稀释法
水加到O/W乳状液中,乳状液被稀释; 若水加到W/O型乳状液中,乳状液变稠,甚至被破坏。
如牛奶能被水稀释, 所以它是O/W型乳状液。
鉴别乳状液方法: 2.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
1. 若整个乳状液带有染料颜色的是W/O
水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状是:
亲水端为大头,作为乳化剂时,
油
容易形成O/W型乳状液。
二价碱金属皂类,极性基团为:
亲水端为小头,作为乳化剂,容易 形成W/O型乳状液
油 水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液滴聚结动力学因素说
1957年Davis提出,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两种液滴的聚结 速度。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
= 7 + 0.33×7+1.9 ➖0.475×12 = 11.21 - 5.7 = 5.51 (6) HLB = E/5 = MH/M×100/5 = MH/M×20
=方法(1)结果=13.40 实验测试HLB值:12.0 ~ 12.50
HLB将表面活性剂结构与乳化效率之间的关系定量地表示出来。 这种数值主要来自经验值,虽然有时会有偏差,但仍有其实用价值。
第五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第一节 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在一定条件下使不相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 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乳状液(emulsion):被分散的液体(分散相)以小液珠的形式分散于另一连 续的液体介质(分散介质)中,这种一种液体以小液珠形式分散于与其不相 混溶的另一种液体中所构成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分散相的直径大于 100 nm,是一种粗粒分散系统。
冰淇淋的结构──乳状液与泡沫
”
冷枚
,
与 速 冻食 品 工 业
995(
液 具 有较 高 能 量 添 加 一 些
冰 淇 淋 的 结 构 中 还 存 在冰 晶
,
表 面 活性 剂 分 子 可 以 降 低
,
这 是 因 为 水 从溶 液 中结 冰
,
。
在 糖溶
的 构 结 淇 淋 冰
界面 能
。
液 例 如 冰 淇 淋 中 溶 液 的初 始 冰 点
。
,
加 到冰 淇
淋中的 乳化剂 实 际上 起到 降 低脂 肪乳 状 液稳 定性 的 作 用
,
以致 不
能 用 勺 取 用 分 子 量 越 低 分 子 降低 冰 点 能 力越 大
,
因为 这 些 乳 化 剂 在 脂 肪
,
因此含有单糖如果
表 面 替 代 蛋 白质 当冰 淇 淋 浆 料 在 冷 冻桶 内进 行 充 气 搅
.
冰淇
球 外 面 连 续 相 由非 常 浓 的 非 冷 冻
糖 溶液 组 成
19 x 1O12
, 。
分散相颗粒 大小 为
O /W
在
、
食 品乳 状 液 如 牛 奶 稀 奶 油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冰 淇 淋 中的脂肪 与 发 泡 稀 奶 油
中 的脂 肪 具 有 相 同 的 结 构
, 。
冰淇 淋 的典 型 组 成 含有
, , , ,
由 于 部 分 聚 集 的脂 肪 球 结构 稳 定 了
空气泡 如 果搅打 太剧 烈 脂 肪 将开 始 搅 乳 形 成奶 油 颗 粒 如 果 冰 淇 淋
, 。 。 ,
0
第十一讲 乳状液和泡沫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乳状液不稳定的几种方式
乳状液的不稳定形式有三种,即分层(creaming)、聚集 (agregation)或絮凝(flocculation)、聚结(coalescence)。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分 层 是因为分散的液珠与介质密度不同,乳状液 放置后产生液珠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它使乳状液的浓 度上下变得不均匀。 对于O/W型乳状液,因油珠上浮,使上层的油珠浓度比 下层大得多。例如牛奶放置后上层中的分散相——乳脂 远比下层多,其浓度比为35%比8%。 对于W/O型的原油乳状液,则水珠下沉,下部浓度大于 上部。
直径大于1m的乳状液,呈乳白色; 直径为1~0.1m的,则呈蓝白色乳液; 直径为0.1~0.05m的,呈灰色半透明状; 直径小于0.05m的,为透明溶液。
表明乳状液的外观与分散在其中的液珠大小
解
密切有关。由于内相与外相的折光率不同,光照 释 在分散颗粒上会产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
一、乳状液的一般介绍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聚 结 又称凝并,是在聚集之后发生的过程,这时聚集 所形成的团中的小液珠互相合并,并不断长大,使之成为一个 大液滴,这是不可逆过程。它使得乳状液中的颗粒数目逐渐减 少,液滴不断增大,最后导致乳状液完全破坏。
所以 聚集为聚结提供了条件,而聚结是导致乳状液破坏的关键步骤。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因为乳状液是多相分散体系,液珠与介质之间存在着很 大的相界面,体系的界面能很大,故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小液珠合并成大液块是一种自发趋势,这样可降低体系的能 量,使其更稳定。即使乳状液依靠上述乳化剂使其稳定,也 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但乳化剂选择得合适,往往也能得到 相当稳定的乳状液,放置数年而不破坏。
乳状液与泡沫
9.2 泡沫
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bubble)
可以看成是内相为气体的乳状液(Foam)
泡沫分散度较低,一般用肉眼即可分辨,属于粗 分散系统
与乳状液相比,相同点: 1. 都是不混溶或者部分混溶的流体 2. 稳定分散体系的存在需要表面活性剂 3. 粒子半径大于10-7m
9.2.1 泡沫的类型
的存在,来降低表面张力并形成坚实稳定的界面
膜。当使用某种方法使乳化剂失去作用的时候, 它所带来的性能也会消失,从而起到破乳的作用。 总之,就是消除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破乳方法
1.离心分离法,如分离奶油 2.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乳化剂分子发生反应,从而使 之变性、失去乳化作用。如无机酸加入到脂肪酸皂 的乳化液中,使脂肪酸游离出界面 3. 过滤法,选择使分散相能够优先润湿的材料,用多 空滤板进行过滤 4. 电沉降法,如原油是W/O型乳状液,在电场下加剧水 滴的聚结,从而降低原油中的水分 5. 升温法,升温能够降低体系的粘度,加剧分散相颗 粒的运动和碰撞频率,有利于聚结 6. 机械搅拌,破坏界面膜 7. 加入电解质
动力学角度分析: 亲水基阻碍油滴的聚结 憎水基阻碍水滴的聚集
9.1.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稀释法
在无机械搅拌的情况下,以组成乳状液的任一种液体, 加入到乳液中去: 如果能混溶,则此溶液为外相 如果不能混溶,则此溶液为内相 例如水的加入,如果混溶为O/W
染色法
水溶性染料 油溶性染料
加入 搅拌
乳液
1.
液壁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导致膜的破 裂。并且是上部的气泡先先裂开,并 由上至下逐渐的破裂,此时泡沫的体 积稳定减少。 若中间壁膜率先破裂,破裂的相互连 成大气泡,泡沫中气泡密度减少,而 总体积不变。
2013M_07胶体与界面化学_乳状液和泡沫
目前研制出的品种很多,有用于露天矿的露天型 乳化炸药,用于中硬岩石爆破的岩石型乳化炸药 和用于煤矿井下的许用型乳化炸药,还有用于光 面爆破的小直径低爆速的乳化炸药。
乳化炸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爆破工作中,
在有水和潮湿的爆破场合更显示其优越性。
34
各组分作用
①氧化剂,提供有效氧参加氧化还原反应,主要
2.相体积的影响
乳状液的内相体积占总体积26%以下的体系是 稳定的,如果不断加入内相液体,其体积超过 74.02%,内相有可能转变为外相,乳状液就发生转 型。
25
乳状液的转型与破坏
乳状液转型
3. 温度的影响
有些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 剂的乳状液,当温度升高时乳化剂分子的亲 水性变差,亲油性增强。在某一温度时,由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O/W型乳状液将
因为反应物分散成小液滴后,在每个液滴中反
应物数量较少,产生热量也少,并且乳状液对象界
面面积大,散热快,容易控制温度。
高分子化学中常使用乳液聚合反应,以制得较
高质量的反应物。
31
乳状液的应用
沥青乳状液
沥青的黏度很大,不便于在室温下直
接用于铺路面。若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将其
制成O/W型乳状液,则表观黏度大大降低,
以及液珠与介质之间的摩擦,其主要来源是液珠表
面上吸附了电离的乳化剂离子。 在乳状液中,水的介电常数远比常见的其它液体 高。故O/W型乳状液中的油珠多数是带负电的,而 W/O型乳状液中的水珠则往往带正电。反离子形成 扩散双电层,热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使乳状液 稳定。
22
乳状液的制备
转相乳化法
(1)将乳化剂先溶于油中加热,在剧烈搅拌下慢慢加入温 水,加入的水开始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油中,是W/O型乳状 液,再继续加水,随着水的增加,乳状液变稠,最后转相变 成O/W型乳状液。 (2)将乳化剂直接加于水中,在剧烈搅拌下将油加入,可 直接得到O/W型乳状液,若欲制得W/O型,则可继续加油直 到发生变型。
乳状液和泡沫
石蜡 W/O乳化剂 润湿剂 洗涤剂 增溶剂 | |————| 聚乙二醇
O/W乳化剂
乳化效率
§7.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用HLB值与乳化效率关系图作判定
HLB值
§7.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发生吸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吸附膜强度较高
加入脂肪醇、脂肪酸或脂肪胺可显著提高界面膜的强 度和粘度。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界面膜强度
s固-油>s油-水+s固-水,固体完全处于水中 s固-水>s油-水+s固-油,固体完全处于油中 s油-水>s固-水+s固-油,固体处于油-水界面间,稳定作用
界面膜强度较高 有一最佳值
天然产物乳化剂:磷脂类、甾类、水水溶性树脂(阿 拉伯胶、胍胶)、海藻胶类等,通常与其他乳化剂混 用
固体粉末: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Griffin(格里芬)提出了用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表面 活性剂的亲水性
变型: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相体积影响 温度影响 电解质影响
破乳:絮凝——》聚结
絮凝
§7.8 乳状液的不稳定性——分层、变型、破乳
破乳方法:
加热 / 冷冻 高压电破乳 过滤破乳 化学破乳
取代破乳:加入新表面活性剂破坏原来界面膜, 新界面膜强度较低
§7.9 微乳液(自学)
微乳液:
转相温度(PIT):与HLB值大致呈线性关系
通过测量电导确定PIT O/W型:PIT较储存温度高20-60oC W/O型:PIT较储存温度低10-40oC
第十章 乳状液与泡沫及其他分散体系
p
4 4 1 1 4 R1 R 2 R1 R 2
• 若两气泡交汇处液膜的曲率半径为R,则 4 1 1 p 4 R R1 R 2
1 1 1 R R1 R 2
R1
R
图10—15 两气泡交汇示意图
0 (1 2.5Φ)
• 适于Φ <0.02的乳状液,对分散相浓度较大的乳状液,Becher和Sherman 给出如下公式:
0 (1 aΦ bΦ2 cΦ3 )
• 由于乳状液的内相不是硬球结构,于是Jaylos给出如下修正公式:
p 2.5 0 [1 2.5Φ ] p 1
二、微小乳状液
• 微小乳状液有两种制备方法: • 1.复配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高级醇。 • 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高级醇(碳原子数12~18)按1: 1~1:3摩尔比混合并溶于水,在高于高级醇熔点温度 下强烈搅动30~60min后将油加入体系中去,从而形成O /W型微小乳状液。 • 2.亲水型与亲油型表面活性剂组成复配表面活性剂。 • 将两类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油相中,然后 将水逐滴加到体系中去,并稍加搅拌。 • 加水之前体系为油相中的表面活性剂逆胶团;水的加入 即为逆胶团加溶水过程。 • 此法的关键是控制配方和乳化温度,否则形成不均匀的 热力学不稳定的一般乳状液。
• 若在上述体系中再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便形成混合膜
γ T = γ (ow) a π G
• 而弯曲混合膜的表面压等于油与水两侧表面压的代数和,亦等于 混合膜的表面张力,即
π = π 0 + π w = γ (ow) a
• 2.微乳状液的性质
• 微乳状液是介乎于乳状液和胶团溶液之间的热力学上相当稳定的 分散体系,或者说它是在性质上有相当大差别的乳状液和胶团溶
乳状液和泡沫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2.1 泡沫液膜旳特点
B部分为两个气 泡旳交界处,界面是 平坦旳,A是三个气 泡旳交界处,界面时 弯曲旳。
三个气泡旳液膜分界面旳示意图
由拉普拉斯公式可知,B处旳压力比A 处高,所以B部分液体总是向A部分流动, 使液膜不断变薄,最终可能造成破裂。
将乳化剂比喻为两头大小不等旳楔子, 若要楔子排列旳紧密且稳定,截面积小旳 一头总是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旳一头留 在分散介质中,此即为楔子理论。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2.2乳化剂分子构型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 状是:
油
水
亲水端为大头, 作为乳化剂时,轻易形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6.2 农药乳剂 将杀虫药,灭菌剂制成O/W型乳剂使 用,不但药物用量少,而且能均匀地在植 物叶上铺展,提升杀虫、灭菌效率
4.1.6.3 沥青乳状液 沥青旳黏度很大,不便于在室温下直 接用于铺路面。若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将其 制成O/W型乳状液,则表观黏度大大降低, 并改善了对砂石旳润湿性。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3.液滴双电层旳排斥作用
乳状液旳液珠上所带电荷旳起源有: 电离、吸附以及液珠与介质之间旳摩擦, 其主要起源是液珠表面上吸附了电离旳 乳化剂离子。
在乳状液中,水旳介电常数远比常见旳 其他液体高。故O/W型乳状液中旳油珠多数 是带负电旳,而W/O型乳状液中旳水珠则往 往带正电。反离子形成扩散双电层,热力学 电势及较厚旳双电层使乳状液稳定。
水
油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2.4聚结速度
1957年Davies提出了一种有关乳状液 类型旳定量理论:
9.7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
二、泡沫
2. 消泡 物理消泡法: 升温或降温,照射,机械法(气流、超声波、过滤) 化学消泡法: 消泡剂改变pH、盐析、与发泡剂反应 作用机制有: (1) 起泡剂脱附 (2) 降低液膜粘度 (3) 抑止泡沫形成
三、气溶胶
1. 分类和粒径
按分散相分: 固体气溶胶 液体气溶胶 按形成方法分: 分散气溶胶 如固体粉碎(粉尘)、液体雾化 凝聚气溶胶 如烟、雾 粒径:10-7~10-4 m 气溶胶带电性质: 捕获大气中带电粒子而荷电,雷电与此有关。
2. 医药中应用 气雾剂:药物+抛射剂+附加剂 粉雾剂:药物微粒 3. 大气污染
再见!
返回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乳状液
2.乳化剂的作用 ——稳定乳剂 (1) 降低界面张力:处于较低能量状态
(2) 形成界面膜:形成一定机械强度
(3) 形成双电层:电性斥力 (4) 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形成良好界面膜
一、 乳状液
3.决定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1) 乳化剂的界面张力:
膜-水 大,膜向水相弯曲,易形成W/O型 膜-油 大,膜向油相弯曲,易形成O/W型
第七节 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
一、 乳状液
1.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不相溶的液体相互分散形成的系统 内相:被分散相 外相:分散介质 类型:水包油(O/W)、油包水(W/O)
水 油
油
水
鉴别类型方法: 稀释法 :能被水相稀释,为O/W型;能被油相稀释,为W/O型 染色法 :外相被油性染料染色,为W/O型; 外相被水性染料染色,为O/W型; 电导法:电导大,为O/W型;电导小,为W/O型
微乳与普通乳状液有二个显著不同:
(1) 微乳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2) 微乳外观均匀透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5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加入油 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这称为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的 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 成的胶束中。
经X射线衍射证实,增溶后各种胶束都有不同 程度的增大,而整个溶液的的依数性变化不大。
a
6
增溶作用的本质: 由于胶团的特殊结构,从它的内核到水相提 供了从非极性到极性环境的全过渡。因此,各类 极性或非极性的难溶有机物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溶 解环境,而存在于胶团中。由于胶团粒子一般小 于0.1μm,加溶后的胶团溶液仍是透明液体。
a
16
增溶量的测定方法 向100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时 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 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即为增溶量。
增溶作用的特点
(1)增溶作用可以使被溶物的化学势大大降低, 是自发过程,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
(2)增溶作用是一个可逆的平衡过程 (3)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透明的
a
7
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只 有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胶团 大量生成后才显现出来。右图 为25℃时,微溶物2-硝基二苯 胺溶解度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 度曲线。
胶束易形成,胶束聚集数较大。
a
23
4、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
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烃类 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 用增加。
a
24
3.1.3.2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 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 的增加而增大;
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的直链异构 体增溶量大致相同。
a
9
增溶作用与乳化作用的不同: 增溶作用: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是热力学稳定 体系; 乳化作用: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形成的液-液 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相界面和界面 自由能,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多分散 体系。
a
10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四种增溶方式:
a
11
(1)非极性分子在胶团内核的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 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被加溶于胶团的内核中,就
a
25
3.1.3.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加溶作用的影响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加溶 物的性质有关。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升高温度使热运动加剧,
胶团中能发生加溶作用的空间变大,使极性和非极性有 机物加溶量均增大。
a
14
(4)增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对短链芳香烃类的苯、乙苯等较易极化的 碳氢化合物,开始加溶时被吸附于胶团-水界面
处,加溶量增多后,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进而更深地进入胶团内核。
在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胶团溶液中,苯加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 (图d)。
a
15
上述四种加溶方式,其增量的规律:d>b> a>c。
a
19
3.1.3.1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1.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对加溶能力有影响。 具有同样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其加溶量有
如下次序: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离子型的 低,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团较疏松, 使其加溶作用比阴离子型的强。
a
20
2、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对加溶量有明显的影响。
a
17
增溶力 增溶量除以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为
增溶力。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力表示其对难溶或
不溶物增溶的能力,是衡量表面活性剂性 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a
18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3.1 3.1.3.2 3.1.3.3 3.1.3.4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温度的影响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像溶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液体中一样(图(a)。 增溶后的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表明被加溶
物处于非极性环境中,X射线表明在加溶后胶团 变大。
a
12
(2)增溶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栅栏”处
长链醇、胺等极性有机分子,一般以非极性
碳氢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处于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图 b)。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a
1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乳化、润湿、 起泡、洗涤和去污分散和絮凝等各种功 能的定义;
理解各种功能的作用原理;
理解各种作用的影响因素;
了解各种功能的具体应用。
a
2
§3.1增溶作用 §3.2乳化与破乳作用 §3.3润湿功能 §3.4起泡和消泡作用 §3.5洗涤和去污作用 §3.6分散和絮凝作用 §3.7其他功能
加溶后的X射线表明胶团未变大。若极性有机 物分子的极性很弱,加溶时插入胶团的程度会增 加,甚至极性基也会被带入胶团内核。
a
13
(3)吸附于胶团表面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 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一些
染料,吸附于胶团的外壳或部分进入表面活性 剂极性基层而被加溶(图c)。这些加溶物的 光谱表明,它们处于极性环境中。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溶液中,此类物质加溶于胶团的聚氧 乙烯外壳中。
a
3
3.1 增溶作用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
a
4
3.1.1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 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 著增加的作用。
例如:常温下,乙苯基本不溶于水,但在 100mL0.3mol/L的十六酸钾溶液中可溶解 3g。
在同系物中,碳氢链越长,cmc越小,越易 形成胶团,且胶团大小随碳氢链增长而增加(聚 集数增加)。
随着表面活性剂碳氢链的增长,非极性的烃 类和弱极性的苯、乙苯在胶团内核的加溶量会增 加。
a
21
a
22
3、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
作用较直链的小。 原因:直链型表面活性剂cmc浓度比支链型低,
2-硝基二苯胺在月桂酸钾 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a
8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 时,2-硝基二苯胺溶解度很小,而且不随表面活 性剂浓度改变。在cmc以上,溶解度随表面活性 剂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 超过cmc越多,微溶物就溶解得越多。
可以推断:微溶物溶解度的增加与溶液中胶 团形成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