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泡沫和湿润
第八章乳状液与泡沫
![第八章乳状液与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e4fc2bbbb4daa58da1114a76.png)
二、乳状液的签别
W/O、O/W乳状液在外观上无多大区别,可采用几种 简单的方法加以区别
1、稀释法 乳状液可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
2、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若 是整个乳状液都带有染料的颜色是W/O乳状液,如只有液 滴带色,是O/W乳状液.
3、电导法 以水为外相的乳状液(O/W)有较好的导 电性,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则很差。
电荷来源有:电离、吸附、液球和介质间的摩擦
3、提高界面膜的强度
由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膜的研究表明,乳化剂中 含有脂肪醇、脂肪酸或酯肪胺等极性有机物时,不仅使 界面膜强度大大提高,且界面粘度增加,对界面张力的 降低也远低于纯活性剂体系。
4、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处于界面时,起到稳定作用
a. 固 /油 油 /水 固 /水 固体完全处于水中
同样道理:乳化过程中容器壁对水或油的润湿性也会 影响到乳状液的类型,亲水性强的容器得O/W乳状液,亲 油性强的容器得W/O乳状液。
有人用煤油、变压器油、石油为油相,用蒸馏水、 0.1mol/L的油酸钠,0.1%的磺酸钠和2%的水溶液为水 相,在玻璃和塑料容器内进行实验。
表8-1 溶器性质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b. 固 /水 油 /水 固 /油 固体完全处于油中 c. 油 /水固 /油 固 /水固体完全处于油水界面
或三个界面中没有一个大于另两者之和
§8-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一、相体积与乳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液类型
由立体几何计算,最紧密堆积的液珠体积只能是总体 积的74.02%,若分散相体积大于74.02%时,乳状液会破坏 变型。
五、润湿性与乳状液的类型
用固体粉末作乳化剂等,只有润湿固体的液体大部分 存在于外相中,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即润湿固体粉末 较多的一相构成外相。。
第10章 乳状液与泡沫
![第10章 乳状液与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0b627b5a312b3169a451a4bf.png)
方法。
五、微乳状液
通常所说的乳状液颗粒大小常在0.1~50um之间,在普 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到。从外观看,一般都是乳白色、不 透明的体系,故称为“宏乳状液”(macroemulsion),简 称乳状液。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分散相粒子很小,常在 0.01~0.20um之间,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活性剂等四 个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透明的稳定体系,称
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 使乳状液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一般O/W型乳化液中油滴常带负电;反之,在W/O型乳化 液中水滴带正电。 (4)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乳化过程也是分散相液滴表面的成膜过程, 界面膜的厚度, 特别是强度和韧性, 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乳化剂与乳化稳定性
(5)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二、乳化剂与乳化稳定性
乳化剂膜称为界面相(F), 它与其两边的油和水的界面 张力分别以γF-O 及γF-W 表示, 界面总是朝着界面张力大的一方 弯曲以使该界面面积较小。 若γF-O > γF-W , 则形成O/W型乳化剂, 一价碱金属皂类易 溶于水难溶于油, 属于此类; 若γF-W > γF-O , 则形成W/O型乳化剂, 高价金属皂类易溶 于油难溶于水, 属于此类。
二、凝胶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点的性质是柔性还是刚性的,以及形成凝胶
结构时质点间联结的结构强度,将凝胶分为弹性凝胶和非弹
性凝胶两大类。 (1)弹性凝胶 的凝胶。 它具有弹性。如橡胶、琼脂和明胶等。另一特性是分散 介质的脱除和吸收具有可逆性。故弹性凝胶又称为可逆凝胶 (reversible gel )。干凝胶对溶剂的吸收有选择性。 通常由柔性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所形成
表面活性剂, 某些固体也能起乳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第四章乳状液与泡沫
![表面活性剂第四章乳状液与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d6cda6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5.png)
02
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乳状液和泡沫,防止其破裂和聚结,从而
提高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效果。
提高分散性和润湿性
03
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固体颗粒的分散性和液体表面的润湿性,
有利于制备稳定的乳状液和泡沫。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胶束,这些胶 束能够将油、水和固体颗粒包裹其中,从而稳定 乳状液。
03 防止液滴合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液 滴合并,保持乳状液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在泡沫中的作用
降低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气-水界面张力,使气体更容易分散在水中, 形成稳定的泡沫。
稳定性定义
01
泡沫稳定性是指泡沫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和外观
的特性。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02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液相
的粘度、气体的溶解度以及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
提高稳定性方法
03
通过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调整溶液的物理性质,
可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
泡沫的破灭
破灭机制
泡沫的破灭可以由多种机制引起, 如重力、气体溶解度变化、液膜 破裂等。
乳状液类型
总结词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类型,乳状液可分为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水包油型(O/W)乳状液是指水作为分散介质,油作为分散相的乳状液。这种类型的 乳状液通常外观呈透明或略带乳白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油包水 型(W/O)乳状液则相反,油作为分散介质,水作为分散相,外观通常呈蓝黑色或暗
褐色,这种类型的乳状液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涂料、油墨等领域。
钻井液组成及作用
![钻井液组成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34bc7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64.png)
钻井液(drilli ng fluid)钻井液是钻探过程中,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
钻井液是钻井的血液,又称钻孔冲洗液。
钻井液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清水、泥浆、无粘土相冲洗液、乳状液、泡沫和压缩空气等。
清水是使用最早的钻井液,无需处理,使用方便,适用于完整岩层和水源充足的地区。
泥浆是广泛使用的钻井液,主要适用于松散、裂隙发育、易坍塌掉块、遇水膨胀剥落等孔壁不稳定岩层。
旋转钻井初期,钻井液的主要作用是把岩屑从井底携带至地面。
目前,钻井液被公认为至少有以下十种作用:(1)清洁井底,携带岩屑。
保持井底清洁,避免钻头重复切削,减少磨损,提高效率。
(2)冷却和润滑钻头及钻柱。
降低钻头温度,减少钻具磨损,提高钻具的使用寿命。
(3)平衡井壁岩石侧压力,在井壁形成滤饼,封闭和稳定井壁。
防止对油气层的污染和井壁坍塌。
(4)平衡(控制)地层压力。
防止井喷,井漏,防止地层流体对钻井液的污染。
(5)悬浮岩屑和加重剂。
降低岩屑沉降速度,避免沉沙卡钻。
(6)在地面能沉除砂子和岩屑。
(7)有效传递水力功率。
传递井下动力钻具所需动力和钻头水力功率。
(8)承受钻杆和套管的部分重力。
钻井液对钻具和套管的浮力,可减小起下钻时起升系统的载荷。
(9)提供所钻地层的大量资料。
利用钻井液可进行电法测井,岩屑录井等获取井下资料。
(10)水力破碎岩石。
钻井液通过喷嘴所形成的高速射流能够直接破碎或辅助破碎岩石。
钻井液的运用历史很久以前,人们钻井通常是为了寻找水源,而不是石油。
实际上,他们偶然间发现石油时很懊恼,因为它把水污染了!最初,钻井是为了获得淡水和海水,前者用于饮用、洗涤和灌溉;后者用作制盐的原料。
直到19 世纪早期,由于工业化增加了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钻井采油才逐渐普及。
有记载的最早的钻井要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
乳状液
![乳状液](https://img.taocdn.com/s3/m/22835433eefdc8d376ee32a9.png)
1. 乳状液的定义及类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形成的 分散系统,称乳状液。示例: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 分散系统,称乳状液。示例: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化妆 食品(如蛋黄酱)、 )、乳化炸药等皆属此类 品、食品(如蛋黄酱)、乳化炸药等皆属此类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 表示。 ●类型 乳状液中一相为水,用“W”表示。另一相为有机物, 表示 另一相为有机物, 如苯、苯胺、煤油,皆称为“ 表示。 如苯、苯胺、煤油,皆称为“油”,用“O”表示。油作为不连续 表示 相分散在水中, 水包油型, 表示; 相分散在水中,称水包油型,用O/W表示;水作为不连续相分 / 表示 散在油中, 油包水型, 表示。 散在油中,称油包水型,用W/O表示。多重型,例,W/O/W / 表示 多重型,
(3)破乳技术 )
——引入 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破乳问题, 如采出的原油是 / O 引入 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破乳问题,如采出的原油是W/ 型乳状液,必须破乳脱水后才能进炼油厂加工。 型乳状液,必须破乳脱水后才能进炼油厂加工。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2012-4-23 10
在一些乳状液中添加无机盐会引起破乳作用, ●添加无机盐 在一些乳状液中添加无机盐会引起破乳作用, 对不同的乳化剂, 对不同的乳化剂,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温度变化 ——升温 可增加乳化剂的溶解度,降低在界面的吸附量,削 升温 可增加乳化剂的溶解度,降低在界面的吸附量, 弱保护膜;升温还可降低外相粘度,增加液滴碰撞机会, 弱保护膜;升温还可降低外相粘度,增加液滴碰撞机会,利于破乳 ——冷冻 也能破乳。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乳状液在相转变温度 冷冻 也能破乳。 时处于不稳定状态, 时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充分搅拌就会破乳 以碱性皂作为乳化剂的乳状液中添加酸, ●添加酸 以碱性皂作为乳化剂的乳状液中添加酸,皂变为脂 肪酸析出, 肪酸析出,失去乳化作用而破乳 用分散相易润湿的过滤材料过滤乳状液, ●过滤 用分散相易润湿的过滤材料过滤乳状液,液滴润湿过 滤材料聚集成薄膜,导致乳状液破坏。 滤材料聚集成薄膜,导致乳状液破坏。例,W/O型乳状液通过填 / 型乳状液通过填 充碳酸钙的过滤层, / 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 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 充碳酸钙的过滤层,O/W型乳状液通过塑料网,都可能会引起破 乳
乳状液的形式
![乳状液的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03dc6f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f.png)
乳状液的形式乳状液:柔滑润泽的美肌秘密第一部分:乳状液的定义与特点乳状液,顾名思义,是一种质地柔滑、如乳汁般的液体。
它是一种轻薄的护肤品,通常用于面部和身体肌肤的保湿和滋润。
与乳霜相比,乳状液更轻薄,更容易被皮肤吸收,给予肌肤更多的活力和水分。
乳状液的特点在于其质地细腻,触感柔滑。
它含有丰富的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甘油等,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为肌肤补充水分,提供长效保湿效果。
同时,乳状液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能够滋养肌肤,改善肤色不均和细纹,使肌肤更加光滑、紧致和有弹性。
第二部分:乳状液的功效与用途乳状液不仅具有保湿滋润的功效,还能够起到柔肤、净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它能够平衡肌肤水油平衡,改善干燥、粗糙和暗沉的肌肤问题。
乳状液能够帮助肌肤锁住水分,提升皮肤的保湿能力,使肌肤保持水润、柔软和有光泽。
乳状液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E等,能够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减少色斑和雀斑的出现,提亮肤色。
它还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细纹和皱纹,延缓肌肤衰老的过程。
乳状液适用于各种肌肤类型,包括干性、油性和敏感性肌肤。
对于干燥的肌肤,乳状液能够为肌肤补充水分,增加肌肤的保湿能力;对于油性肌肤,乳状液质地轻薄,不会给肌肤增加负担,而且能够平衡肌肤水油平衡;对于敏感性肌肤,乳状液含有温和的成分,不会刺激皮肤,能够舒缓和修复受损的肌肤。
第三部分:乳状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乳状液的方法很简单。
首先,清洁面部肌肤,将脸部水分擦干,然后取适量的乳状液,均匀涂抹在面部和颈部肌肤上,轻轻按摩至吸收即可。
使用乳状液的最佳时间是在洗脸后,早晚各一次。
在使用乳状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肌肤类型的乳状液,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
其次,使用时避免过量,适量即可,过多的乳状液可能会导致肌肤负担过重。
最后,使用乳状液后,可以根据需要再使用其他护肤品,如乳霜、精华液等,以增强保湿效果。
第5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乳状液和泡沫
![第5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乳状液和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b4aad2d8c850ad02de80419b.png)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 稀释法 • 染料法 • 电导法 • 滤纸润湿法
鉴别乳状液方法: 1.稀释法
水加到O/W乳状液中,乳状液被稀释; 若水加到W/O型乳状液中,乳状液变稠,甚至被破坏。
如牛奶能被水稀释, 所以它是O/W型乳状液。
鉴别乳状液方法: 2.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
1. 若整个乳状液带有染料颜色的是W/O
水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状是:
亲水端为大头,作为乳化剂时,
油
容易形成O/W型乳状液。
二价碱金属皂类,极性基团为:
亲水端为小头,作为乳化剂,容易 形成W/O型乳状液
油 水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液滴聚结动力学因素说
1957年Davis提出,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两种液滴的聚结 速度。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
= 7 + 0.33×7+1.9 ➖0.475×12 = 11.21 - 5.7 = 5.51 (6) HLB = E/5 = MH/M×100/5 = MH/M×20
=方法(1)结果=13.40 实验测试HLB值:12.0 ~ 12.50
HLB将表面活性剂结构与乳化效率之间的关系定量地表示出来。 这种数值主要来自经验值,虽然有时会有偏差,但仍有其实用价值。
第五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第一节 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在一定条件下使不相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 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乳状液(emulsion):被分散的液体(分散相)以小液珠的形式分散于另一连 续的液体介质(分散介质)中,这种一种液体以小液珠形式分散于与其不相 混溶的另一种液体中所构成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一般分散相的直径大于 100 nm,是一种粗粒分散系统。
冰淇淋的结构──乳状液与泡沫
![冰淇淋的结构──乳状液与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8ea9992bee06eff9aef80789.png)
”
冷枚
,
与 速 冻食 品 工 业
995(
液 具 有较 高 能 量 添 加 一 些
冰 淇 淋 的 结 构 中 还 存 在冰 晶
,
表 面 活性 剂 分 子 可 以 降 低
,
这 是 因 为 水 从溶 液 中结 冰
,
。
在 糖溶
的 构 结 淇 淋 冰
界面 能
。
液 例 如 冰 淇 淋 中 溶 液 的初 始 冰 点
。
,
加 到冰 淇
淋中的 乳化剂 实 际上 起到 降 低脂 肪乳 状 液稳 定性 的 作 用
,
以致 不
能 用 勺 取 用 分 子 量 越 低 分 子 降低 冰 点 能 力越 大
,
因为 这 些 乳 化 剂 在 脂 肪
,
因此含有单糖如果
表 面 替 代 蛋 白质 当冰 淇 淋 浆 料 在 冷 冻桶 内进 行 充 气 搅
.
冰淇
球 外 面 连 续 相 由非 常 浓 的 非 冷 冻
糖 溶液 组 成
19 x 1O12
, 。
分散相颗粒 大小 为
O /W
在
、
食 品乳 状 液 如 牛 奶 稀 奶 油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冰 淇 淋 中的脂肪 与 发 泡 稀 奶 油
中 的脂 肪 具 有 相 同 的 结 构
, 。
冰淇 淋 的典 型 组 成 含有
, , , ,
由 于 部 分 聚 集 的脂 肪 球 结构 稳 定 了
空气泡 如 果搅打 太剧 烈 脂 肪 将开 始 搅 乳 形 成奶 油 颗 粒 如 果 冰 淇 淋
, 。 。 ,
0
第十一讲 乳状液和泡沫
![第十一讲 乳状液和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fdb1611bdd3383c4ba4cd28c.png)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乳状液不稳定的几种方式
乳状液的不稳定形式有三种,即分层(creaming)、聚集 (agregation)或絮凝(flocculation)、聚结(coalescence)。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分 层 是因为分散的液珠与介质密度不同,乳状液 放置后产生液珠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它使乳状液的浓 度上下变得不均匀。 对于O/W型乳状液,因油珠上浮,使上层的油珠浓度比 下层大得多。例如牛奶放置后上层中的分散相——乳脂 远比下层多,其浓度比为35%比8%。 对于W/O型的原油乳状液,则水珠下沉,下部浓度大于 上部。
直径大于1m的乳状液,呈乳白色; 直径为1~0.1m的,则呈蓝白色乳液; 直径为0.1~0.05m的,呈灰色半透明状; 直径小于0.05m的,为透明溶液。
表明乳状液的外观与分散在其中的液珠大小
解
密切有关。由于内相与外相的折光率不同,光照 释 在分散颗粒上会产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
一、乳状液的一般介绍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聚 结 又称凝并,是在聚集之后发生的过程,这时聚集 所形成的团中的小液珠互相合并,并不断长大,使之成为一个 大液滴,这是不可逆过程。它使得乳状液中的颗粒数目逐渐减 少,液滴不断增大,最后导致乳状液完全破坏。
所以 聚集为聚结提供了条件,而聚结是导致乳状液破坏的关键步骤。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
因为乳状液是多相分散体系,液珠与介质之间存在着很 大的相界面,体系的界面能很大,故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小液珠合并成大液块是一种自发趋势,这样可降低体系的能 量,使其更稳定。即使乳状液依靠上述乳化剂使其稳定,也 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但乳化剂选择得合适,往往也能得到 相当稳定的乳状液,放置数年而不破坏。
乳状液与泡沫
![乳状液与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84ad8cc8998fcc22bcd10db4.png)
9.2 泡沫
泡沫是指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bubble)
可以看成是内相为气体的乳状液(Foam)
泡沫分散度较低,一般用肉眼即可分辨,属于粗 分散系统
与乳状液相比,相同点: 1. 都是不混溶或者部分混溶的流体 2. 稳定分散体系的存在需要表面活性剂 3. 粒子半径大于10-7m
9.2.1 泡沫的类型
的存在,来降低表面张力并形成坚实稳定的界面
膜。当使用某种方法使乳化剂失去作用的时候, 它所带来的性能也会消失,从而起到破乳的作用。 总之,就是消除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破乳方法
1.离心分离法,如分离奶油 2.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乳化剂分子发生反应,从而使 之变性、失去乳化作用。如无机酸加入到脂肪酸皂 的乳化液中,使脂肪酸游离出界面 3. 过滤法,选择使分散相能够优先润湿的材料,用多 空滤板进行过滤 4. 电沉降法,如原油是W/O型乳状液,在电场下加剧水 滴的聚结,从而降低原油中的水分 5. 升温法,升温能够降低体系的粘度,加剧分散相颗 粒的运动和碰撞频率,有利于聚结 6. 机械搅拌,破坏界面膜 7. 加入电解质
动力学角度分析: 亲水基阻碍油滴的聚结 憎水基阻碍水滴的聚集
9.1.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稀释法
在无机械搅拌的情况下,以组成乳状液的任一种液体, 加入到乳液中去: 如果能混溶,则此溶液为外相 如果不能混溶,则此溶液为内相 例如水的加入,如果混溶为O/W
染色法
水溶性染料 油溶性染料
加入 搅拌
乳液
1.
液壁变得越来越薄,最终导致膜的破 裂。并且是上部的气泡先先裂开,并 由上至下逐渐的破裂,此时泡沫的体 积稳定减少。 若中间壁膜率先破裂,破裂的相互连 成大气泡,泡沫中气泡密度减少,而 总体积不变。
2013M_07胶体与界面化学_乳状液和泡沫
![2013M_07胶体与界面化学_乳状液和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2e658f3967ec102de2bd8943.png)
目前研制出的品种很多,有用于露天矿的露天型 乳化炸药,用于中硬岩石爆破的岩石型乳化炸药 和用于煤矿井下的许用型乳化炸药,还有用于光 面爆破的小直径低爆速的乳化炸药。
乳化炸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爆破工作中,
在有水和潮湿的爆破场合更显示其优越性。
34
各组分作用
①氧化剂,提供有效氧参加氧化还原反应,主要
2.相体积的影响
乳状液的内相体积占总体积26%以下的体系是 稳定的,如果不断加入内相液体,其体积超过 74.02%,内相有可能转变为外相,乳状液就发生转 型。
25
乳状液的转型与破坏
乳状液转型
3. 温度的影响
有些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 剂的乳状液,当温度升高时乳化剂分子的亲 水性变差,亲油性增强。在某一温度时,由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O/W型乳状液将
因为反应物分散成小液滴后,在每个液滴中反
应物数量较少,产生热量也少,并且乳状液对象界
面面积大,散热快,容易控制温度。
高分子化学中常使用乳液聚合反应,以制得较
高质量的反应物。
31
乳状液的应用
沥青乳状液
沥青的黏度很大,不便于在室温下直
接用于铺路面。若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将其
制成O/W型乳状液,则表观黏度大大降低,
以及液珠与介质之间的摩擦,其主要来源是液珠表
面上吸附了电离的乳化剂离子。 在乳状液中,水的介电常数远比常见的其它液体 高。故O/W型乳状液中的油珠多数是带负电的,而 W/O型乳状液中的水珠则往往带正电。反离子形成 扩散双电层,热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使乳状液 稳定。
22
乳状液的制备
转相乳化法
(1)将乳化剂先溶于油中加热,在剧烈搅拌下慢慢加入温 水,加入的水开始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油中,是W/O型乳状 液,再继续加水,随着水的增加,乳状液变稠,最后转相变 成O/W型乳状液。 (2)将乳化剂直接加于水中,在剧烈搅拌下将油加入,可 直接得到O/W型乳状液,若欲制得W/O型,则可继续加油直 到发生变型。
乳状液和泡沫
![乳状液和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0319af0a7f1922791688e8d3.png)
石蜡 W/O乳化剂 润湿剂 洗涤剂 增溶剂 | |————| 聚乙二醇
O/W乳化剂
乳化效率
§7.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用HLB值与乳化效率关系图作判定
HLB值
§7.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发生吸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吸附膜强度较高
加入脂肪醇、脂肪酸或脂肪胺可显著提高界面膜的强 度和粘度。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界面膜强度
s固-油>s油-水+s固-水,固体完全处于水中 s固-水>s油-水+s固-油,固体完全处于油中 s油-水>s固-水+s固-油,固体处于油-水界面间,稳定作用
界面膜强度较高 有一最佳值
天然产物乳化剂:磷脂类、甾类、水水溶性树脂(阿 拉伯胶、胍胶)、海藻胶类等,通常与其他乳化剂混 用
固体粉末: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Griffin(格里芬)提出了用HLB(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表面 活性剂的亲水性
变型: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相体积影响 温度影响 电解质影响
破乳:絮凝——》聚结
絮凝
§7.8 乳状液的不稳定性——分层、变型、破乳
破乳方法:
加热 / 冷冻 高压电破乳 过滤破乳 化学破乳
取代破乳:加入新表面活性剂破坏原来界面膜, 新界面膜强度较低
§7.9 微乳液(自学)
微乳液:
转相温度(PIT):与HLB值大致呈线性关系
通过测量电导确定PIT O/W型:PIT较储存温度高20-60oC W/O型:PIT较储存温度低10-40oC
第十章 乳状液与泡沫及其他分散体系
![第十章 乳状液与泡沫及其他分散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c0a312de80d4d8d15a4fa5.png)
p
4 4 1 1 4 R1 R 2 R1 R 2
• 若两气泡交汇处液膜的曲率半径为R,则 4 1 1 p 4 R R1 R 2
1 1 1 R R1 R 2
R1
R
图10—15 两气泡交汇示意图
0 (1 2.5Φ)
• 适于Φ <0.02的乳状液,对分散相浓度较大的乳状液,Becher和Sherman 给出如下公式:
0 (1 aΦ bΦ2 cΦ3 )
• 由于乳状液的内相不是硬球结构,于是Jaylos给出如下修正公式:
p 2.5 0 [1 2.5Φ ] p 1
二、微小乳状液
• 微小乳状液有两种制备方法: • 1.复配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高级醇。 • 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高级醇(碳原子数12~18)按1: 1~1:3摩尔比混合并溶于水,在高于高级醇熔点温度 下强烈搅动30~60min后将油加入体系中去,从而形成O /W型微小乳状液。 • 2.亲水型与亲油型表面活性剂组成复配表面活性剂。 • 将两类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油相中,然后 将水逐滴加到体系中去,并稍加搅拌。 • 加水之前体系为油相中的表面活性剂逆胶团;水的加入 即为逆胶团加溶水过程。 • 此法的关键是控制配方和乳化温度,否则形成不均匀的 热力学不稳定的一般乳状液。
• 若在上述体系中再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便形成混合膜
γ T = γ (ow) a π G
• 而弯曲混合膜的表面压等于油与水两侧表面压的代数和,亦等于 混合膜的表面张力,即
π = π 0 + π w = γ (ow) a
• 2.微乳状液的性质
• 微乳状液是介乎于乳状液和胶团溶液之间的热力学上相当稳定的 分散体系,或者说它是在性质上有相当大差别的乳状液和胶团溶
乳状液和泡沫
![乳状液和泡沫](https://img.taocdn.com/s3/m/4ea858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4.png)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2.1 泡沫液膜旳特点
B部分为两个气 泡旳交界处,界面是 平坦旳,A是三个气 泡旳交界处,界面时 弯曲旳。
三个气泡旳液膜分界面旳示意图
由拉普拉斯公式可知,B处旳压力比A 处高,所以B部分液体总是向A部分流动, 使液膜不断变薄,最终可能造成破裂。
将乳化剂比喻为两头大小不等旳楔子, 若要楔子排列旳紧密且稳定,截面积小旳 一头总是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旳一头留 在分散介质中,此即为楔子理论。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2.2乳化剂分子构型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 状是:
油
水
亲水端为大头, 作为乳化剂时,轻易形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6.2 农药乳剂 将杀虫药,灭菌剂制成O/W型乳剂使 用,不但药物用量少,而且能均匀地在植 物叶上铺展,提升杀虫、灭菌效率
4.1.6.3 沥青乳状液 沥青旳黏度很大,不便于在室温下直 接用于铺路面。若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将其 制成O/W型乳状液,则表观黏度大大降低, 并改善了对砂石旳润湿性。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3.液滴双电层旳排斥作用
乳状液旳液珠上所带电荷旳起源有: 电离、吸附以及液珠与介质之间旳摩擦, 其主要起源是液珠表面上吸附了电离旳 乳化剂离子。
在乳状液中,水旳介电常数远比常见旳 其他液体高。故O/W型乳状液中旳油珠多数 是带负电旳,而W/O型乳状液中旳水珠则往 往带正电。反离子形成扩散双电层,热力学 电势及较厚旳双电层使乳状液稳定。
水
油
第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4.1.2.4聚结速度
1957年Davies提出了一种有关乳状液 类型旳定量理论:
9.7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
![9.7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https://img.taocdn.com/s3/m/a3e6f628dd36a32d73758167.png)
二、泡沫
2. 消泡 物理消泡法: 升温或降温,照射,机械法(气流、超声波、过滤) 化学消泡法: 消泡剂改变pH、盐析、与发泡剂反应 作用机制有: (1) 起泡剂脱附 (2) 降低液膜粘度 (3) 抑止泡沫形成
三、气溶胶
1. 分类和粒径
按分散相分: 固体气溶胶 液体气溶胶 按形成方法分: 分散气溶胶 如固体粉碎(粉尘)、液体雾化 凝聚气溶胶 如烟、雾 粒径:10-7~10-4 m 气溶胶带电性质: 捕获大气中带电粒子而荷电,雷电与此有关。
2. 医药中应用 气雾剂:药物+抛射剂+附加剂 粉雾剂:药物微粒 3. 大气污染
再见!
返回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乳状液
2.乳化剂的作用 ——稳定乳剂 (1) 降低界面张力:处于较低能量状态
(2) 形成界面膜:形成一定机械强度
(3) 形成双电层:电性斥力 (4) 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形成良好界面膜
一、 乳状液
3.决定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1) 乳化剂的界面张力:
膜-水 大,膜向水相弯曲,易形成W/O型 膜-油 大,膜向油相弯曲,易形成O/W型
第七节 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
一、 乳状液
1.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不相溶的液体相互分散形成的系统 内相:被分散相 外相:分散介质 类型:水包油(O/W)、油包水(W/O)
水 油
油
水
鉴别类型方法: 稀释法 :能被水相稀释,为O/W型;能被油相稀释,为W/O型 染色法 :外相被油性染料染色,为W/O型; 外相被水性染料染色,为O/W型; 电导法:电导大,为O/W型;电导小,为W/O型
微乳与普通乳状液有二个显著不同:
(1) 微乳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2) 微乳外观均匀透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5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加入油 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这称为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的 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 成的胶束中。
经X射线衍射证实,增溶后各种胶束都有不同 程度的增大,而整个溶液的的依数性变化不大。
a
6
增溶作用的本质: 由于胶团的特殊结构,从它的内核到水相提 供了从非极性到极性环境的全过渡。因此,各类 极性或非极性的难溶有机物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溶 解环境,而存在于胶团中。由于胶团粒子一般小 于0.1μm,加溶后的胶团溶液仍是透明液体。
a
16
增溶量的测定方法 向100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时 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 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即为增溶量。
增溶作用的特点
(1)增溶作用可以使被溶物的化学势大大降低, 是自发过程,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
(2)增溶作用是一个可逆的平衡过程 (3)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透明的
a
7
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只 有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胶团 大量生成后才显现出来。右图 为25℃时,微溶物2-硝基二苯 胺溶解度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 度曲线。
胶束易形成,胶束聚集数较大。
a
23
4、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
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烃类 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 用增加。
a
24
3.1.3.2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 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 的增加而增大;
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的直链异构 体增溶量大致相同。
a
9
增溶作用与乳化作用的不同: 增溶作用: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是热力学稳定 体系; 乳化作用: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形成的液-液 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相界面和界面 自由能,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多分散 体系。
a
10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四种增溶方式:
a
11
(1)非极性分子在胶团内核的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 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被加溶于胶团的内核中,就
a
25
3.1.3.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加溶作用的影响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加溶 物的性质有关。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升高温度使热运动加剧,
胶团中能发生加溶作用的空间变大,使极性和非极性有 机物加溶量均增大。
a
14
(4)增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对短链芳香烃类的苯、乙苯等较易极化的 碳氢化合物,开始加溶时被吸附于胶团-水界面
处,加溶量增多后,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进而更深地进入胶团内核。
在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胶团溶液中,苯加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 (图d)。
a
15
上述四种加溶方式,其增量的规律:d>b> a>c。
a
19
3.1.3.1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1.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对加溶能力有影响。 具有同样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其加溶量有
如下次序: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离子型的 低,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团较疏松, 使其加溶作用比阴离子型的强。
a
20
2、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对加溶量有明显的影响。
a
17
增溶力 增溶量除以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为
增溶力。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力表示其对难溶或
不溶物增溶的能力,是衡量表面活性剂性 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a
18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3.1 3.1.3.2 3.1.3.3 3.1.3.4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温度的影响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像溶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液体中一样(图(a)。 增溶后的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表明被加溶
物处于非极性环境中,X射线表明在加溶后胶团 变大。
a
12
(2)增溶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栅栏”处
长链醇、胺等极性有机分子,一般以非极性
碳氢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处于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图 b)。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a
1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乳化、润湿、 起泡、洗涤和去污分散和絮凝等各种功 能的定义;
理解各种功能的作用原理;
理解各种作用的影响因素;
了解各种功能的具体应用。
a
2
§3.1增溶作用 §3.2乳化与破乳作用 §3.3润湿功能 §3.4起泡和消泡作用 §3.5洗涤和去污作用 §3.6分散和絮凝作用 §3.7其他功能
加溶后的X射线表明胶团未变大。若极性有机 物分子的极性很弱,加溶时插入胶团的程度会增 加,甚至极性基也会被带入胶团内核。
a
13
(3)吸附于胶团表面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 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一些
染料,吸附于胶团的外壳或部分进入表面活性 剂极性基层而被加溶(图c)。这些加溶物的 光谱表明,它们处于极性环境中。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溶液中,此类物质加溶于胶团的聚氧 乙烯外壳中。
a
3
3.1 增溶作用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
a
4
3.1.1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 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 著增加的作用。
例如:常温下,乙苯基本不溶于水,但在 100mL0.3mol/L的十六酸钾溶液中可溶解 3g。
在同系物中,碳氢链越长,cmc越小,越易 形成胶团,且胶团大小随碳氢链增长而增加(聚 集数增加)。
随着表面活性剂碳氢链的增长,非极性的烃 类和弱极性的苯、乙苯在胶团内核的加溶量会增 加。
a
21
a
22
3、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
作用较直链的小。 原因:直链型表面活性剂cmc浓度比支链型低,
2-硝基二苯胺在月桂酸钾 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a
8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 时,2-硝基二苯胺溶解度很小,而且不随表面活 性剂浓度改变。在cmc以上,溶解度随表面活性 剂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 超过cmc越多,微溶物就溶解得越多。
可以推断:微溶物溶解度的增加与溶液中胶 团形成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