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能力训练(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1.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该理论( )A.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D.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相对论,题眼是“时空的相对性”。

依据材料“时空的相对性”等内容可知,该理论是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故A项正确;伽利略通过实验,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气技术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故D项错误。

2.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里的“科学革命的胜利”指的是()A.太阳中心说的提出B.经典力学的形成C.进化论的提出D.相对论的提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注意时间“17世纪后期”即可回答,ACD时间均不符合,A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C出现于1859年,D出现于20世纪初期。

B出现于1687年,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故选B。

3.这部著作的发表,“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该著作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A.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B.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C.成为20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D.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答案:B解析: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表现在它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的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 —比较类题技能训练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  —比较类题技能训练

二、考题回顾
13Ⅱ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 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 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
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
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
明确,合理充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
目录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
(目录开端)据材料目录A世界近代史是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为开端的,而目录B是以“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东西方 世界为开端进行叙述的,可见两者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不同认识;
回答问题;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 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
2.(12分)
新视角:
①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
②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日内容。(6分)
因 素:
①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 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 ③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④国际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
纵向比较题(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历史进行比较) 混合型比较题(地区和时间都不同的历史比较) 3.答案特点:明确型和开放型。
【经典考题1】 【2013年新课程Ⅰ卷】 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 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历史》“易错题”针对性专项训练

《历史》“易错题”针对性专项训练

2005年普通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易错题”针对性专项训练年级姓名学号成绩第一部分选择题(共90分)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3分,共90分。

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请将答案填写在第4页的“答题卡”中。

1.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3.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A.航运业B.采矿业C.冶金业D.纺织业4.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下列企业中不属于他们创办的是A.安庆军械所B.开平矿务局C.汉阳铁厂D.发昌机器厂5.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因为A.军费开支过大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C.产业布局不合理D.对外贸易连年入超,白银大量外流6.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8.甲午战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

这反映了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③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④日本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威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于日本巨额赔款10.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高三历史备考例说历史高考比较题复习

高三历史备考例说历史高考比较题复习

高三历史备考例说历史高考比较题复习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考查。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此,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如2005年江苏卷对“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2005年广东卷对“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的相同点”;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的“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比较题”;2007年江苏卷中要求“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2007这里就对历史学科中涉及到的几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个比较探讨。

1、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

(1)政治上:西方出现了荷、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外关系上: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3)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进步。

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比较(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有人称之为第一次“入世”。

第一次“入世”的含义是指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20高考历史复习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0高考历史复习选择题题型专项训练: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含答案和解析)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6,2分)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

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

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I卷,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训练2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训练2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1.(2023山东滨州二模)西周国家管理可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每个单元中 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且这两类政治区域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 度和社会职能。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国、野渐趋一体化至无界限之分。这 一变化( D ) A.反映社会等级趋向平等 B.说明中央集权日渐加强 C.导致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D.源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训练2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特征: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进行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 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 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各种的异同。 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 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是“相同” “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二:一 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 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 (而)、然而或标点符号(;)、(……)等转折词联系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8.(2023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下面为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示 意图(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据此示意图可以推论出( A )
英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 A.英国革命深受宗教因素影响 C.法国革命的阶级对抗较缓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
(A)
解析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国家直接、间接与垄断资本发生关系,实 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从材料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对国家财政有话 语权,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历史高二练习题

历史高二练习题

历史高二练习题近年来,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历史课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下面是一些历史高二练习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提升解题能力。

题目一:西方封建社会与东方封建社会有何区别?在对比西方封建社会与东方封建社会的差异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西方封建社会的权力分散而东方封建社会的权力集中。

西方封建社会的政权由权贵家族、贵族和教会共同掌控,而东方封建社会的政权则由君主独立掌握。

其次,西方封建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相对较为开放,而东方封建社会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和等级观念,个人权利受限。

此外,西方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东方封建社会的经济则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题目二:列举并解释两个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革命事件。

1. 美国独立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发生于1775年至1783年,是美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这场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国建立起独立的国家,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革命的核心理念包括自由、平等和人权,这些理念也成为了后来美国宪法的重要基石。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至1799年,是法国人民反对君主制度的斗争。

革命的核心要求包括平等、民主和自由。

这场革命不仅结束了封建主义的统治,还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其他国家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题目三:解释并比较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文明的特点。

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都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然而,古希腊文明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古罗马文明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法治。

在政治方面,古希腊发展出了城邦制度,强调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而古罗马采取了共和制度,并最终演变为帝国制度,强调法律和行政的规范性。

在哲学方面,古希腊出现了众多思想家,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对道德、伦理和政治理论进行了探索。

安徽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Word版含答案

安徽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Word版含答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消灭和加强一、选择题1. [2022·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从20世纪60年月开头,法国开放了一系列令美国人不满的活动:命令舰队拒绝参与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

这说明法国政府()A. 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B.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 乐观推动欧洲一体化D. 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解析:二战后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亲密,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西欧国家开头摆脱美国的把握,如法国退出美国把握的北约,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如调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故答案选B项。

答案:B2. [2022·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头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见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进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这一运动()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 推动国际政治力气向多极化转化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不结盟运动的意义就在于推动了多极化趋势,选择B项。

不结盟运动并非区域合作,排解A项;冲击但未动摇美苏霸权地位,排解C项;不结盟要求独立自由进展,这与一体化是相悖的,排解D项。

答案:B3. 由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这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①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各经济领域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③由区域集团化到全球一体化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欧洲从一开头就追求与美国建立公平的关系;欧洲一体化仅限于欧洲。

故正确选项是A。

答案:A4. 下图是同学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呈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局面的形成B.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进展C.欧共体、日本等形成新的联合体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解析:在美苏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就已经开头形成和进展了,故答案选D。

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

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

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我国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逐步走向成熟,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给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可以看出,高考历史的“能力要求”,主要局限在认知领域,历史学科的痕迹较浓。

10.高考综合“能力要求”我国高考出现“综合”以后,也提出了综合“能力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该类“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和内容作了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试目标:(1)了解识别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

(2)分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3)评价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有关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考试内容:(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与结论。

(2)理解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3)根据文字、图表、数据、公式等所给背景材料,分析说明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存在和变化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4)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5)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6)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仍然以认知领域为主,渗透了一些情感教育的目标,能力的目标分类源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突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比较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比较类能力训练(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比较类能力训练(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2015年高考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

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的比较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从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目的和条件)、经过(领导、主力、对象和方式等)、性质或实质、结果和影响着手;其次,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最后,从比较对象的因果关系考虑,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方面深入分析。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例题1 古今中外历史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东西方的科学家灿若星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三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及训练(附答案)

高三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及训练(附答案)

高三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及训练(附答案)比较型选择题解题对策:对策一:可采用前面“通用通法”之排除法。

对策二:三步走。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明确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其解题过程可提炼为以下三个步骤:(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什么。

(2)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展开思路。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策三: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等。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

题型诠释: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

它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

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形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

隐形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提示语。

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

比较型选择题训练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

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

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

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最新高考历史分类训练对图表型材料进行比较说明类

最新高考历史分类训练对图表型材料进行比较说明类

训练17对图表型材料进行比较说明类给出两幅图片、图表材料,通过比较回答问题类开放型题目,一般应采取如下解题思路:一“读”(阅读设问、图片及注释);二“比”(比较图片);三“提”(提取图片信息);四“易”(图文转换,表述说明信息)。

1.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材料表1表2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一不同: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篇”,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说明: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表2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

答案示例二不同: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1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表2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说明: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图二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差异性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功能不同。

论述:古代城市以行政功能为主,同时还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也是儒家教化中心。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4比较类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专题04比较类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

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

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高考真题1.(2021全国Ⅱ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

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湖北专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5(湖北专用)(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05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022一2023年湖北高考试卷结构基本一致,呈现出“适应性”特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

2024年高考历史将更强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在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其次,需要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最后,需要注重对材料分析、观点阐述、论证表述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训练。

非选择题第16题考查古代的人口问题,注重考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史学素养,包括材料分析、观点阐述、论证表述等方面,又注重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探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现实服务。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河南浚县出土的卫国铜器、山东曲阜出土的鲁国铜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燕国铜器和山西天马出土的晋国铜器等,在形制、纹饰特别是器形上,皆与西周王畿地区出土的背铜器基本相同。

这反映了西周()A.王畿范围持续扩大B.政体的基本特征C.青铜铸造技术高超D.文化的多元一体【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中国)。

据材料可知,各诸侯国的铜器与西周王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形制、纹饰特别是器形上基本相同,映了西周的政体有其基本特征,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王畿影响下的铜器,不能证明西周王畿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虽然各地的铜器相似也显示了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意思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最新高考历史分类训练比较、特点类

最新高考历史分类训练比较、特点类

训练11比较、特点类解答比较类设问应注意两点。

首先,比大不比小。

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做比较。

其次,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导致比较项不明确,答案不清晰。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

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臵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

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开辟“一带一路”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 第6单元 第12讲 岳麓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 第6单元 第12讲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皖北模拟)右图漫画中有四个人物形象,其中美国高大健壮,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美国正在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语气说:“You try it,sister!”此漫画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不包括( )A.美国以“冷战”推行霸权主义B.英法当时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C.联合国一度被美国操纵D.苏联在铁幕后消极应对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政策。

由漫画中“We tried everything but explosive.”看出A项正确;由“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可知B项正确;由美国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女子的命令可知C项正确;该漫画不能体现苏联方面的态度或举动。

答案:D2.(2012·三亚检测)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解析:根据所学,“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结合本题,“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应选D项。

A项说法正确但与本题无关;B项说法错误,“冷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局部“热战”;C项说法明显错误,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冲突。

答案:D3.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2011年3月27日称,北约成员国已经决定全面接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下列对北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形成是“冷战”开始的标志B.是美国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C.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D.苏联解体后,北约向东扩张解析: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实行“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是为了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 比较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 比较类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题型突破比较类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3月,美国的失业人数据保守估计为1 400多万,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

——据《全球通史》整理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到1936年为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政府出台《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据高德步的《世界经济通史》整理材料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下阶段我国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同时提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措施的相似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实行的调控政策在根本目的上的不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两国国家调控政策的比较分析能力。

第(1)问,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比较点是措施,解答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二中的“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和材料三中的“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有效信息。

第(2)问,比较两者的根本目的的不同,要注意两国社会制度的不同。

答案:(1)相似之处:两者都通过加大政府投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不同之处:美国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为了稳定社会主义制度。

2.(2014宜昌调研)历史地图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概貌特征及其演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比较二战后和21世纪初欧洲格局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欧洲格局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分裂,分属两大阵营,形成对峙局面;图二反映了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盟的建立与发展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 第3单元 第5讲 岳麓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 第3单元 第5讲 岳麓版

2013高考岳麓版历史总复习提能力训练第3单元第5讲(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解析: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非法的鸦片贸易,A不正确;B对英国发动战争来说是客观原因,故排除;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主权的干涉,是对中国的掠夺,C 正确;林则徐禁烟对英国来说是外在因素,D不正确。

答案:C2.(2012·临沂模拟)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 )A.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D.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是在半殖民地环境中进行的,这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遭遇极大的困难”。

答案:C3.(2011·吉安模拟)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定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解析:从“圆明园为夷人劫掠”一句,排除A项,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

高三历史辅导料6——深度比较

高三历史辅导料6——深度比较

高三历史辅导资料(6)——深度比较注:高考题中比较题的解法。

一、方式指导(一)高考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技能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窗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如果程度性比较,如"最先""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路,让考生通过度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一路""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的地方"等。

同窗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从头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大体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窗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窗们在做此类题时要擅长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常利用的大体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四、同窗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进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育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一路点和不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

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的比较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从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目的和条件)、经过(领导、主力、对象和方式等)、性质或实质、结果和影响着手;其次,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最后,从比较对象的因果关系考虑,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方面深入分析。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例题1 古今中外历史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东西方的科学家灿若星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南阳)城东的医圣祠,张仲景的墓碑上雕刻着“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的字样;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在当今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里都有他的塑像,可是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官,恐怕连这堆埋骨的土丘,也未必能挨到今天吧?我国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宋应星,1637年发表《天工开物》一书,可是又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大科学家宋应星的墓冢呢?——节选自某电视纪录片的解词材料二在《天工开物》刊行六年后)1643年在英格兰诞生了一位后来在英国乃至世界妇孺皆知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 1727年,牛顿去世。

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与牛顿在死后的境遇有何不同?试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张仲景张衡宋应星墓冢寒酸冷落甚至找不到踪迹;材料二牛顿国葬解题步骤:第一步,审清设问。

要特别注意此题要求回答的“不同”是中外科学家之间境遇的不同。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第一小问,明确比较对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英国近代科学家之间的对比;明确比较方向——死后的不同待遇;提取关键信息——“医圣祠”“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谁见过……宋应星的墓冢”“隆重的国葬仪式”,根据这些信息不难概括出答案。

“原因”可从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政府和人民重视,墓葬的规模小、寒酸甚至没有踪迹;而英国则表现出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

原因: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判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官职、政绩,对科学家的成果及其社会作用并不重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JP3]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模式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对科技成果的吸收不够充分,古代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就缺乏对科学家的尊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科学家受到尊重。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

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6分)(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

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

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

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

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

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

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

)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材料二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

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

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

……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

……此其一。

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

……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

……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9分)5、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

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

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点。

(12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

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

”……英.法.俄.德等国“备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

……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材料三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