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地百姓吟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苦寒吟刘驾整首诗的译文

苦寒吟刘驾整首诗的译文

苦寒吟刘驾整首诗的译文
《苦寒吟》是唐朝刘驾的一首诗,整首诗原文如下:“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所有的泉水因为天寒似乎流水声都像有点哽咽,我如果来吟诗表达我的心境,只会让寒冷更加加剧。

已经是深夜了,我独自一人倚着乔松,看夜晚的寂寞的世界。

不知不觉,雪覆满衣。

竹竿的味道有甘有苦,我愿意抱守那苦涩的一节。

鸟的鸣叫有欢乐也有伤悲,我愿意一直吟唱那伤悲的一章,一直到嘴角流血。

那个被追求者围观而死的美男子,他若是懂得苦寒吟,生白发的年纪还会更早吧。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苦中作乐的精神风貌。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我感受,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寒地百姓吟诗歌主题

寒地百姓吟诗歌主题

寒地百姓吟诗歌主题1.寒地的百姓啊,就像寒冬里瑟瑟发抖的麻雀。

你想啊,麻雀在冰天雪地里,只能到处找个避风的角落。

咱寒地百姓也是,大冬天的,那风就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

我邻居大爷,每次出门都得裹上好几层破棉衣,还直念叨:“这冷啊,啥时候是个头。

”这寒地的冷,真不是城里人能想象的。

这日子过得,就像在冰窖里讨生活。

难道寒地百姓就该这样苦熬着吗?2.咱寒地的老百姓,生活就像那冬天的河,表面结着冰,底下却还缓缓流着希望。

我有个朋友在寒地,他说冬天的时候,屋里那点炉火就像生命的光。

一家人围着火炉,可那屋子还是冷得像冰窟窿。

孩子写作业,手冻得通红,像红萝卜似的。

他就想啊,啥时候能让家人过上暖和的日子呢?寒地的百姓啊,心中的暖那么少,寒却那么多。

这难道是老天的不公平吗?3.寒地的百姓,就像冻土里顽强的草根。

我记得有次去寒地的一个小村子,看到那些村民们,大冷天还得出门干活。

那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像被谁揍了似的。

一个大妈跟我说:“娃呀,不干活咋活呢,这冷啊,就得咬牙挺着。

”他们在寒地里盼着春天,就像草根盼着春风来解冻。

可是这寒冷的日子啊,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寒地百姓的希望,难道只能被冻在这冰天雪地里吗?4.寒地的夜晚啊,那可真是冷得吓人。

老百姓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

我听爷爷讲过寒地的故事,说夜里大家都不敢随便出门,那寒冷就像一个恶魔,能把人吞噬。

有个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他爹在寒夜里去请医生,回来的时候整个人都快冻僵了。

他哭着说:“这寒地的夜,咋就这么难熬呢?”寒地百姓的寒夜,到处都是无奈的叹息。

这寒夜难道就没有尽头吗?5.寒地百姓的生活,那就是一场和寒冷的战斗。

他们就像在雪地里行军的士兵,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我见过寒地的集市,那些卖东西的人,手都冻裂了,还在那坚持着。

一个大叔说:“咱寒地人,命硬着呢,这点冷算啥。

”可是话虽这么说,那眼里的疲惫和无奈却藏不住。

寒地百姓在这冰冷的战场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胜利呢?6.寒地的老百姓啊,就像被寒冷困住的小兽。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原文译文及赏析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野望吟》原文唐代: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野望吟》译文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寒食野望吟》鉴赏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

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

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寒地百姓吟》孟郊唐诗鉴赏

《寒地百姓吟》孟郊唐诗鉴赏

《寒地百姓吟》孟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原文】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⑴,半夜皆立号⑵。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⑶。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⑷。

高堂搥钟饮⑸,到晓闻烹炮⑹。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⑺。

华膏隔仙罗⑻,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⑼,踏地为游遨⑽。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⑾!【注释】⑴无火炙地眠: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

炙地:烧地。

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⑵半夜皆立号:意思是穷苦百姓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号:叫;哭。

⑶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骚骚:风声。

语本《文选》张衡《思玄赋》:“寒风凄其永至兮,拂云岫之骚骚。

”注引李善曰:“骚骚,风劲貌。

”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⑷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⑸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⑹到晓闻烹炮(páo):意思是说烹烧食物,香气满屋,天亮不散。

以上两句与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⑺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⑻仙罗:指罗幔。

遭:遍。

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⑼到头:倒头。

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⑽踏地为游遨:意思是说飞蛾在地上被游乐者践踏,暗示统治阶级对穷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关切。

为:被。

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⑾君子:指正直的人们。

郁陶(yáo):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

为:为此。

【白话译文】穷苦人屋子里没有炉火,只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地面。

夜半烘过的地方也冷了,都冻得站起来叫冷。

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似箭的寒风,带着呼啸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卖炭翁全诗赏析

卖炭翁全诗赏析

卖炭翁全诗赏析《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贞元二十六年正月,白居易中进士,经过长期的仕途追求,他最终在32岁的时候,受任于秘书省教书郎。

多年的仕途经历,让白居易逐渐形成了兼济天下的政治观和民生观。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他会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融入其中,将生活中的一些现状充分表露出来,还包括一些民生疾苦和朝政状况。

从白居易的仕途经历来看,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朝廷的各项政策存在矛盾,于是他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为了能够在官场上立足,他做过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刑部尚书等。

但是不得不说,不管白居易处于任何阶段,他始终都对底层的民众抱有怜悯与同情之情。

为了揭示社会阶级矛盾,他创作了许多表达民众疾苦的诗作。

《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诗开头四句,描写了卖炭翁干活的辛苦和炭的来之不易,“伐薪烧炭”这简单的四个字,就展现了卖炭翁工作的性质,那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加上复杂的工序,让我们感受到卖炭翁整个劳动过程的艰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描写卖炭翁的外貌,那就是灰头土脸,脸上在经过烟熏火燎后,原本黑色的两鬓早就变成了灰白,哪怕是十个手指也因为受到炭的“熏陶”变得黑乎乎的。

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夜以继日的、风雨无阻地“伐薪”,抓紧时间地“烧炭”,终于是在辛苦汗水的浇灌下,有了“千余斤”的炭。

这里烧的每一块炭,那都是老翁辛苦劳作的见证,每一块炭都是老翁付出的心血炼成的,每一块炭的温度,都足以让他在寒冬中前进,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古诗词鉴赏篇一《菊花》作者:元稹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绝更无花。

《菊花》注释: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菊花》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望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竹篱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由于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由于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望到更好的花了。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篇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杜陵叟》白居易唐诗鉴赏

《杜陵叟》白居易唐诗鉴赏

《杜陵叟》白居易唐诗鉴赏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陵叟白居易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白居易诗鉴赏这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

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

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

”虽然宪宗颁布了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命令的官吏们依旧瞒上欺下,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

这首诗通过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严历谴责了贪官污吏们的卑劣行径,替被剥削压迫者发出了不平之鸣。

居住在杜陵的老汉大概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农,他辛勤耕种着一顷多非常贫瘠低产的土地。

诗歌的第一句话,虽只有短短的十三个字,却点出了作品的人物、居住的地点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也完全符合《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的要求。

杜陵叟仅“种薄田一顷余”,说明种田很少,而“田”又以“薄”字修饰,“薄”指土地的贫瘠,产出低。

由此可见,一旦遇到雨旱灾荒之年,杜陵叟一家衣食来源便可能有断绝之患。

这就为下文杜陵叟的不幸遭遇作了极好的铺垫,诗人主张诗歌语言应当平易浅显,但浅显的语言,运用得当,也能传达出丰富的内容。

接下来就是叙述杜陵叟在灾荒之年的不幸遭遇。

是春天遇到大旱,麦苗枯死,致使夏天几乎没有收成,这是一层灾祸;继而秋天降霜提前,秋季作物禾穗没有成熟便枯萎青干,这是第二层灾祸。

对于普通农家百姓来说,接连遭到这两层灾祸的打击,则其一年中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无从筹备,一家人处在衣食无着中就可想而知。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快来看看吧。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

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卖炭翁》注释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古诗代东武吟翻译赏析

古诗代东武吟翻译赏析

古诗代东武吟翻译赏析《代东武吟》作者为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

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注释】《东武吟》,本为齐地歌曲名。

东武,古地名,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

该诗写一老兵自述征战塞外的艰苦经历和回乡后有功不获赏的悲怨心情。

语言劲峭,音调响亮。

贱子:老兵的谦称。

寒:贫寒。

汉:汉朝。

张校尉:西汉张骞,曾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击匈奴。

《汉书》有传。

河源:黄河源头,代指西北极边远的地方。

李轻车:李蔡。

汉飞将军李广从弟,曾为轻车将军,击匈奴右贤王有功。

塞垣(yuán元):泛指边塞地区。

密:近。

亘:绵延。

宁岁:安宁的年岁。

七奔:指多次为征战奔命。

凉温:犹言冷暖。

下世:去世。

部曲:《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罕:稀少。

孤绩:个人独有的功绩。

刈:割。

葵、藿(huò):野菜名。

豚(tún):猪。

鞲:革制袖套。

槛(iàn鉴):圈兽类的栅栏。

徒:空。

结:生成。

负:背负。

“弃席”句:用晋文公事。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

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

幄(ò):帐幕。

“疲马”句:用田子方事。

据《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魏人田子方见老马被弃于路,“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

’束帛而赎之”。

轩,车驾。

“愿垂”二句:希望君王不忘旧臣。

晋主,指晋文公。

白居易《村居苦寒》赏析

白居易《村居苦寒》赏析

白居易《村居苦寒》赏析《村居苦寒》白居易“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诗名《村居苦寒》,在村里头居住,感受到的苦与寒。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丁忧。

居住在老家“下邽gui1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内)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

】本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

来看原诗:“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字词典故“八年”:元和八年,即813年。

“五日”:应该是连续五天。

“况”:况且。

“彼”:那些。

赏析白居易说,元和八年的十二月,连续五日大雪纷纷。

竹子和松柏都冻死了,更何况那些没有衣穿的流民。

这里的“民”,我认为应该是指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因为,白居易后面写“回观”,也就说明他前面这里是远望荒野,有人冻死在那里。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字词典故“闾lǘ”:里巷,邻里。

“布絮”:泛指棉衣。

赏析白居易说,回过头来,观看村子里,小巷间,十间屋室倒有八九间是贫穷的。

北风锋利如剑,肆虐地闯入他们的破屋烂瓦,里头是穿着破布棉絮,衣不蔽体的村民。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赏析白居易说,他们只有烧着蒿草和荆棘的火来取暖,太冷了,睡不着,只能是发愁地在夜里坐着,等待着早晨的到来。

(早晨到来,太阳就出来了,那个时候就不冷了。

)我这才知道在大寒的岁月里,务农的人尤其困苦与艰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字词典故“顾”:回头看。

“裘”:毛皮衣。

“絁shi1”:【是自蚕茧缫制得到白丝或以蚕丝织成的织物。

】赏析白居易说,再回看我当下的这一天,严实的草堂里头,深深地掩着门。

《北来人二首》高中诗词原文及翻译

《北来人二首》高中诗词原文及翻译

《北来人二首》高中诗词原文及翻译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南宋诗人。

这首诗题作〈北来人〉,所谓「北来」,即从金朝回来的人。

这些人都不堪回首靖康间那段悲惨的往事,他们企望「胡运难久」,并且注意打听「边事」。

更感人的是,许多原来宋代东京的仕女,虽然在金朝多年,但仍是北宋宣和时代的妆束,说明其仍不忘故国。

诗中这份思念故国的情怀令人感佩。

翻译
韵译:
(第一首)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
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
废弃的宫殿前,
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
听来的边地消息,
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
旧京的女子,
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第二首)
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
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

饥荒难耐,
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 贫寒无衣,
只能穿上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

豪门贵族歌舞喧闹,
沙场将士一天天稀少无人。

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
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

陈宝琛悯农忧民诗篇评析

陈宝琛悯农忧民诗篇评析

陈宝琛悯农忧民诗篇评析陈宝琛是一位颇有民族气节的诗人,这从其忧国忧民的悯农诗中可见一斑。

正如前人所评,他的诗属“哀音”一派。

下面我们将以此诗为例,探讨他的悯农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忧国家之不平,发浩叹于诗文,其以诗歌抒怀者甚多,现选录三首:“秋来霜露重,屋漏雨偏斜。

井底蛙鸣苦,床头人哭哀。

浪高鱼子跃,枝折鸟巢摧。

一任兵戈起,农夫尽把犁。

”此首五言律体,作于1872年,是作者寓居山东济南时所作。

他目睹了清军入关后在中原烧杀抢掠,以致民不聊生,激愤难平。

他写下此诗抒发自己的悲愤,也是针砭时弊,抨击清廷统治者的腐败与无能。

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百姓困苦,大家缺吃少穿,而且人口增加。

第二段写秋季的风雨交加,连屋顶都会漏雨,百姓的房屋倒塌了,只能到床底下去避雨。

第三段描述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这就更使她悲痛欲绝了。

最后一段写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千家被雨声,满地草虫鸣。

鸡声两头晓,布谷声春晴。

菜苗未及出,水深已盈盈。

秋粮安得足?稻秫半空倾。

”此诗与《忧农》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他的诗作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但是他在诗中并没有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反而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喜雨歌》为七言律诗,长期传颂不衰,历代学者皆认为它是近代较好的农事诗之一。

诗中陈宝琛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呼吁重视农业,提倡农业生产。

1、关于《喜雨歌》。

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传唱不绝,它运用比喻手法,以乡村麦收为喻,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忧虑。

诗的首联“十亩已三过,每逢皆感伤。

唯愁刈麦罢,犹冀秋成偿。

喜雨喜雨,故作歌吟之。

麦粒黄金穗,麦芒刺我目。

成穗尚难求,何况结实实。

雨膏助其滋,雨熟丰可卜。

闻说邦人贤,父老相议论。

云仍旧岁早,下雨应天心。

乃知宣惠化,岂徒康乐民。

能使甘澍布,决可发聪明。

莫谓太古风,因循难复振。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能使甘澍布,决可发聪明”,不仅描绘出天降大雨的美景,而且写出诗人从这场喜雨中获得的启迪。

《寒地百姓吟》赏析-《寒地百姓吟》译文注释及鉴赏

《寒地百姓吟》赏析-《寒地百姓吟》译文注释及鉴赏

《寒地百姓吟》赏析-《寒地百姓吟》译文注释及鉴赏《寒地百姓吟》是由孟郊所创作的,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寒地百姓吟》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寒地百姓吟》唐代:孟郊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寒地百姓吟》译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夜半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似箭的寒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着呼啸风声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富贵人家夜宴时鸣钟奏乐,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都会为此悲愤郁积。

《寒地百姓吟》注释无火炙地眠: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

炙地:烧地。

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半夜皆立号:意思是穷苦百姓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号:叫;哭。

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骚骚:风声。

语本《文选》张衡《思玄赋》:“寒风凄其永至兮,拂云岫之骚骚。

”注引李善曰:“骚骚,风劲貌。

”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到晓闻烹炮(páo):意思是说烹烧食物,香气满屋,天亮不散。

以上两句与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仙罗:指罗幔。

遭:遍。

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村居苦寒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村居苦寒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村居苦寒原文翻译及赏析村居苦寒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村居苦寒原文翻译及赏析1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译文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注释“五日”句:形容天气极度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回观:遍观。

村闾(lǘ):村落、村庄。

闾,里巷的大门,因以作里巷的代称。

蒿(hāo)棘(jí):泛指柴草。

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

棘,荆棘,多刺的灌木。

农者:种田的人。

苦辛:痛苦酸辛。

顾:可是。

当:值,在。

此日:指在酷寒的时候。

草堂:茅草盖的房子,旧时自称山野间的住所。

深:隐藏。

掩门:闭门。

褐(hè)裘(qiú):布面的皮袍子。

絁(shī)被:绵绸被子。

垄(lǒng)亩勤:种田的辛苦,垄亩,田亩,田间。

彼:指农民。

深:甚。

是何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无垅亩之勤,却凭什么过着优裕的生活。

赏析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

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

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

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

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王安石《河北民》译文及鉴赏答案

王安石《河北民》译文及鉴赏答案

王安石《河北民》译文及鉴赏答案《河北民》是由王安石所创作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拆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河北民》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河北民》宋代: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河北民》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河北民》注释⑴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⑵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长:长期。

⑶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官家:指朝廷。

事:供奉。

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

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⑷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赤,空。

⑸州县:指地方官府。

给:应承,负担。

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

南,指黄河以南。

⑺“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⑻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⑼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⑽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兵戎:指战争。

《河北民》创作背景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

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

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这首诗。

《河北民》赏析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

大寒吟古诗背诵

大寒吟古诗背诵

大寒吟古诗背诵
原文:
《大寒吟》邵雍
宋代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中文译文: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大寒时节的严寒景象。

诗中描述了旧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新雪又纷纷扑面而来,积压在屋子前面。

阶梯前是一张银白色的冰床,屋檐上悬挂着冰柱,形如钟乳石般垂挂。

寒冷的天空中没有阳光的光辉,强烈的寒风怒号而过。

人们的口舌因为严寒而凝固,无法发出言语。

赏析:
《大寒吟》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天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寒冷的气候对人们的影响。

诗人以寒冷的景象来象征人们在言语上的局限和无能,强调了大自然严酷的力量。

诗中使用了富有形象感的描写,通过对雪、冰和风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寒冷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对人们无法言语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在严寒中的无助和被动。

整首诗以寒冷的景象为主线,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严寒和人们在其中的困境。

它通过对冬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无声的哀叹和对严酷自然力量的敬畏。

这首诗词展示了邵雍细腻的描写能力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总之,邵雍的《大寒吟》通过对寒冷景象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严酷和人们的无力。

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呈现了寒冷的气候和人们在其中的困境,引发读者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杜陵叟》.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杜陵叟》.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杜陵叟》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杜陵叟》杜陵叟作者:白居易年代:唐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赏析】:唐宪宗元和三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

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

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

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在禾穗青乾,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

诗人说他的这首诗是“伤农夫之困”的。

“杜陵叟”这个典型所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而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

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作为唐王朝的官员,敢于如此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他的勇气。

而他塑造的这个“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精神而闪耀着永不熄灭的艺术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正面写“长吏”只用了两句诗,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作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现,且有高度的典型性。

卖炭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卖炭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原文:[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卖炭翁翻译:有个卖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烧炭。

他满面的灰尘,烟火熏烤他的脸,两鬓苍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呢?只想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心里担忧炭不值钱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积了一尺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饿了,太阳已升高了,他才赶到集市的南门外泥地上休息。

那飘然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穿黄衣的是宫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车头吆喝着牛往北走。

一车炭足有—干多斤,宫使强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却也没办法。

宫使扔下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子朝牛头上—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三、卖炭翁原文赏析:(一)内容分析《卖炭翁》这首诗是自居易新乐府诗中最突出的一首。

在这首诗的下面,诗人有一段小注:“苦宫市也。

”这个注脚,有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整首诗共两大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为前面的六句,介绍了卖炭翁的生活情况。

他长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烧炭卖炭过日。

辛勤的劳动,使他的脸烤成烟火色,双手黑黑的,人也过早地衰老,已经两鬓斑白了。

这辛勤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营生,用炭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第二层,是中间的六句。

写卖炭翁一早就赶着炭车进城去卖炭的情况。

七、八两句,先写他内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单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担心炭卖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点,他已经顾不上挨冻了,想的是早一点把炭卖掉,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九至十二句,写他进城卖炭的艰辛。

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难得的卖炭机会,于是天刚拂晓便拉着炭车,在冰天雪地上赶路,这辛劳自然不言自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寒地百姓吟翻译赏析
《寒地百姓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前言】
《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注释】
⑴无火炙地眠: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

炙地:烧地。

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⑵半夜皆立号:意思是穷苦百姓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

号:叫;哭。

⑶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骚骚:风声。

语本《文选》张衡《思玄赋》:“寒风凄其永至兮,拂云岫之骚骚。

”注引李善曰:“骚骚,风劲貌。

”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⑷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⑸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⑹到晓闻烹炮:意思是说烹烧食物,香气满屋,天亮不散。

以上两句与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⑺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⑻仙罗:指罗幔。

遭:遍。

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⑼到头:倒头。

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⑽踏地为游遨:意思是说飞蛾在地上被游乐者践踏,暗示统治阶级对穷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关切。

为:被。

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⑾君子:指正直的人们。

郁陶: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

为:为此。

【翻译】
穷苦人屋子里没有炉火,只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地面。

夜半烘过的地方也冷了,都冻得站起来叫冷。

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似箭的寒风,带着呼啸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Org,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富贵人家夜宴时敲钟,烹烧食物的香
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一定会对此忧心忡忡。

【鉴赏】
此诗用的是赋体,从头至尾,娓娓道来中唐时代残酷的现实。

孟郊与郑余庆关系非常好,但他并没有对郑作正面的歌颂,甚至也没有在诗中表现“畿内百姓”如何“大蒙矜恤”;他所想到的只是苦寒中的百姓,这一点相当难能可贵。

全篇立意,可用杜甫两句诗来概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但它描绘得更为具体,展现了一幅贫富悬殊的画卷。

一个寒冷的冬夜,贫苦的百姓们席地而眠。

本该像今天北方烧炕似地,先用柴火将地皮烘热,然后才能躺下。

可他们没有钱买柴火,只得睡在冰冷的冻土上。

好容易挨到半夜,冻得实在受不了,于是站起来直叫冷。

“半夜皆立号”五字,非常精炼而又准确。

特别是那个“皆”字,又代表了无数啼饥号寒的普通百姓。

从“冷箭”一句起,诗人的笔触从地面转向四壁。

冷箭、棘针,形容从破壁中吹进的冷风。

骚骚,语本《文选》张衡《思玄赋》:“寒风凄其永至兮,拂云岫之骚骚。

”注引李善曰:“骚骚,风劲貌。

”一本作骚劳,疑非是。

“霜吹破四壁”,极言寒风之劲。

霜花竟能从破壁中吹进,屋子缝隙之大可想而知。

冷风挟着霜花,穿过破壁,象冷箭、
棘针一般砭人肌骨,无此生活体验者绝不能写出,有此生活体验而不关心民情者亦不能写出。

孟郊是一寒士,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曾云:“郊穷饿不能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故能写出此语。

而“苦痛不可逃”一句,则呼喊出受难者的心声。

室内尚如此寒冷,何况冰天雪地的室外,即使逃出去,也是活活冻死。

联系下文来看,这句也可看作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苦寒的百姓是永远翻不了身的。

“高堂”二句写富贵人家夜宴时鸣钟奏乐,直至天明,烹调美味佳肴的香气还久久不散,四处可闻。

同前面所描写的相比:贫者一何苦,富者一何奢!看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确是封建社会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问题是:在这种对立面前,贫者是委曲求全、苟且偷生,还是揭竿而起,同命运抗争?诗人选择了后者。

他写寒者不胜冻饿之苦,宁愿变做扑灯蛾,被灯火活活烧死。

这是受冷之极、渴求温暖的一种心理变态,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尽管如此,那点燃着兰膏的华灯却被层层纱幔遮蔽,使他(或他们)难以接近。

尽管“仙罗”遮挡,华灯难近,寒者还不住地在四周转悠,寻找机会,以求一近“华膏”。

“虚绕千万遭”,虽属虚指,然却反映了寒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遇。

一个“虚”字,包含了极度惆怅、失意之情。

“到头”二句,把贫富尖锐对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

寒者绕帐转了不知多少遍,终因冻饿疲惫不堪,倒地而死。

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到头”便是倒头。

寒者一头栽倒在地,死了也无人过问。

不仅如此,那些在罗帐里通宵吃喝的富人,还醉醺醺
地走了出来,踏着尸体,恣意遨游。

如此惨状,惨绝人寰,确实令人难以卒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揭露如此深刻的作品,实在并不多见。

这首五古,用的是赋体。

它从头至尾,娓娓道来中唐时代残酷的现实。

人物形象都是通过自身的行动进行刻划的,且与所处的环境结合得相当紧密。

诗中采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如冷箭、棘针之喻寒风,飞蛾之喻寒者;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虚绕千万遭”,“踏地为游遨”。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强烈对比中展开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揭露贫富的对立,歌颂寒者顽强不屈的意志,鞭挞富人灭绝人性的逸乐生活。

直到最后,作者才忍无可忍地出面责问:“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君子当然是诗人自指,或许也包含郑某一类有良心的官吏。

郁陶(音遥)是悲愤积聚之意。

这里的问题提得异常尖锐,游遨者不仅仅是参加夜宴的几个人,而是整个统治阶级,是万恶的封建制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