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
3. 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属于背斜的是( C )
A. ①
B. ②
C. ③
[解析] 图中③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D. ④
探究主题 地质构造与地貌 探究活动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褶皱示意图。
图1
图2
情境二 断层示意图。
(1) 情境一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地理实践力)
一、地质构造
1.概念:岩层的①______变__形_________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②_____褶__皱__________和③______断__层_________。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和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 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 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
5.实验过程和现象
6.研究结论
(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7.理论依据 (1)褶皱形成的原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 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形成褶皱。 (2)断层形成的原理: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张力,当岩层受到的压 力、张力等超出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石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位移,形成断层。 (3)地震发生的原理: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 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 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地震。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材料三 珠峰测量路线及珠峰垂直带谱示意图。
(1) 说出图中A、B、C、D对应的自然地带名称。此图自然地带的分布规 律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答案] 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或者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 结合图文资料推测早期从北坡攀登珠峰难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 因为北坡坡度较南坡陡;北坡风力大于南坡。
气候、地貌等因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 素综合作用 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举例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地带性 是指自然地带沿某一个方向延伸和按某一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是指 海陆分布、洋流、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 使自然地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如绿洲的分布不具 有地带性,呈现出局部特殊的非地带性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2. 形成的主导因素:地形、⑤__岩__石__风__化__物_____等地方性因素。
3. 温带湿润区不同地形的植被特点
不同地形
水分条件及原因
植被特点
高而陡的山坡
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 只能生长耐旱的植被,如
土壤吸收,水分条件差
针叶林(或灌丛)
低洼的河谷地带 周边汇水丰富,水分条件好
生长着⑥ __草__甸__植__被____________
[2021江苏扬州高二期末] 下图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 脸”。完成下题。
2. 下列关于“阴阳脸”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阳脸”降水多,热量条件差 B. “阴脸”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C. “阳脸”坡度陡,土层薄宜长草 D. “阴脸”气温低,适宜树木生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水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1 - 第二节洋流.................................................................................................................. - 5 -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 - 11 -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陆地水体1.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特点水量虽然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3.与自然环境关系(1)受自然环境制约: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
(2)关系4.[案例探究]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 (1)形成原因:地壳断陷形成。
(2)地质状况:所在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温泉、目前仍在不断加深。
(3)水文状况:冬季封冻期长、蒸发量小、湖泊最深水体交换周期长。
1.实质: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
2.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 (1)河流与湖泊①河流中下游的湖泊——调节河流径流。
②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源头。
③内流区的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2)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3)河流与冰川、积雪补给水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河流会出现春汛[微思考]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在夏季。
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丰富,河流汛期在冬季。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04
(2018·海南地理)右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
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回答1~2题。
核心归纳
1.褶皱构造与地貌
从形态上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判读
方法
图示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谷地 山岭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
构造
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地貌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3.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型,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 科技水平的提高 ③汽车性能的改善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之”字型盘山公路减缓了坡度,降低了施工难度,而现在逢山开道,遇沟 建桥,很明显加大了建设成本,同时工程难度大,需要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作为保 障,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解析 图中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布局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投资成本。
专项提能6——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ZHUAN XIANG TI NENG 6 DI ZHI GOU ZAO TU DE PAN DU
03
图表特征:地质构造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 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水的运动 精品教学课件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题目(1) 问 洋流分布特点
题目(2) 具体洋流名称
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圈 思 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
逆时针
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西岸洋 流名称
答 北半球中低纬度
日本暖流
【解析】(1)选A,(2)选B。第(1)题,读图可知,该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可能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也可能为北印 度洋的夏季环流。第(2)题,若该海域地处北太平洋,则洋流①为日本暖流,洋流 ②为北太平洋暖流,洋流③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洋流④为北赤道暖流。
思
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及流 量变化特征
答
河流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 化而变化
题目(2)
根据河流水文特征判断河 流
我国非季风区河流的水文 特征
径流季节变化大,夏季进入 汛期,冬季断流
【解析】(1)选C,(2)选B。第(1)题,补给形式要看径流总量及季节分配情况。 由图可知,该河径流量跟气温关系密切,夏季为汛期并且河流冬春断流,所以,应 该是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第(2)题,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新疆地区,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其他三条河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大气降水 补给为主。
(1)(综合思维)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处于丰水期,水位高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水位低 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2)(区域认知)冰川和积雪与河流及其他水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及其他水体。
规律 北半球呈_顺__时__针__方向流动,在南半 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呈_逆__时__针__方向流动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2节 洋流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一、单项选择题如图a、b在赤道附近,c、d在40°N附近。
读甲、乙两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海域有风海流流过,关于该风海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D )①途经a处,流向为自东向西②途经b处,流向为自西向东③途经c处,流向为自东向西④途经d处,流向为自西向东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根据海水等温线可以确定海域位置,再结合洋流模式、风带可知:赤道大洋东侧附近的甲海域有南北赤道暖流从东向西流经a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西侧的乙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而形成北大西洋暖流或北太平洋暖流,其从西向东流经d处。
2.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甲、乙两海域都有利于形成大型渔场B.乙海域有利于形成大渔场,甲海域反之C.甲、乙两海域都位于大洋东岸D.甲位于大洋西岸,乙位于大洋东岸[解析] 根据洋流模式、风带和海水等温线可知:甲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大洋东侧;乙海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西侧,有寒暖流交汇,有利于大渔场形成。
太平洋表层海水可通过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其在北冰洋表层海洋环流和物质能量输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
下图示意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
据此完成3~4题。
3.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时段为( C )A.12~次年2月B.3~5月C.6~8月D.9~11月4.太平洋表层海水过多流入对楚科奇海域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A )A.加速海冰消融B.区域温度降低C.区域降水减少D.海陆轮廓变化[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太平洋流入北冰洋海水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可知,图示海域夏季随气压带、风带北移,南部海域以偏南风为主,且楚科奇海域夏季极地东风势力较弱,年内流入北冰洋海水量最多,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第4题,太平洋海水从低纬地区注入高纬地区,暖海水会加剧楚科奇海域海冰消融,故A正确。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
(地理实践力)2.从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综合思维)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根据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综合思维)4.运用实例说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域差异1.含义:不同地域,①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2.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②外部条件(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与③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外部条件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差异表现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差异景观同纬度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湿润区干旱区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不同纬度低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④多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⑥水循环、⑦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热带寒带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⑤少4.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举例⑧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⑨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表现自然环境存在由⑩赤道到⑪两极的规律性变化低纬度和高形成横穿整个大陆的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纬度地区 自然地带中纬度地区 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大陆东岸: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 主导因素⑭ 水分 (海陆分布) 表现自然环境存在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性变化 中纬度地区 呈现森林带—⑮ 草原带 —荒漠带的变化规律特别提醒 森林自然地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地带。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㊴ ______气__压__带__和__风__带__的___季__节__移__动_______
易错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包括三圈环流外, 还包括季风环流。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3) 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答案]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堆积 下沉形成的,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 为热力成因。 (4) 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答案] 低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多,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降水少。 (5) 由图乙所示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状况,总结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答案]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 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A. a为东北信风带
B. b为副热带高压带
C. c为东南信风带
D. d为极地东风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压带,c为西风带,d
为副极地低压带。
3.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副极地低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 B. 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解析]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抬 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 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H 压__带__________ 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高压
《第四章第二节洋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洋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洋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洋流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 洋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及其流向。
3. 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及航行的影响。
(二)实践应用1.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地区的洋流系统,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对当地气候、海洋环境的影响。
2. 地图应用:利用地理地图,标出世界主要洋流的走向,并尝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与洋流相关的实际场景,如渔场的形成、航道的选择等,分析洋流在其中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源,了解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及洋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2.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洋流知识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三、作业要求1. 知识梳理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 实践应用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案例等材料,深入分析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3. 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拓展视野,加深对洋流的认识。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答案清晰。
5. 小组讨论的成果需以报告形式呈现,报告内容包括讨论主题、成员分工、讨论过程、结论与建议等。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知识梳理部分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洋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通过实践应用部分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3. 根据拓展延伸部分的成果,评价学生的视野拓展情况及对洋流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的报告将作为评价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依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通过课堂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疑点。
3.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El Nino and La Nina phenomena
知识回顾:想一想赤道附近南太平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Knowledge review: think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current in the South Pacific near the equator
温度高
温度低
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是“西热东冷”。西太平洋的空气受热上升,而 东太平洋上的空气冷却下沉。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及影响
成因: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
气流上升 气候多雨
热
赤道附近的 太平洋西部
沃克环流
近海面风向
太平洋
气流下沉 气候干燥少雨
冷
赤道附近的 太平洋东部
赤道附近太平 洋东、西部温 差稳定,所以 形成了“沃克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01
Water exchange between air and sea
• 想一想: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
大气
行水分交换的?
蒸发 提供 水汽
水汽 凝结 形成 降水
海洋
• 画一画:用箭 头表示海洋与 大气进行水分 交换的过程。
合作探究1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水汽凝结
海水温度升高
•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 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① 赤道附近南太平洋东、西两 岸洋流名称分别是什么?
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 东岸:秘鲁寒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区域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为 向斜。 2.看图可知,由C岩层至K岩层都有弯曲,K岩层以上部分没有弯曲,因此K岩 层为界线,在K岩层形成之后发生褶皱。
答
D
读图训练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现出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C.为其他交通线预留空间 D.减少建设费用
解析 甲段铁路经过平原地区,采用高架形式会增加建设费用。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 人均耕地面积少,因此减少耕地占用是甲段铁路在建设时采用高架形式的主要目的。
4.图中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联系较多的居民点
√B.降低投资成本
C.避开河流 D.避开断层
12345
4.山区公路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主要是为了
①缩短里程 ②少占土地 ③减少污染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少走弯路”可以缩短里程,少占土地。
12345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
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
线网密度大
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跟踪训练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甲段铁路在建设时采用高架形式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行车安全
√B.减少耕地占用
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探究导引
探究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家界天门山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被誉为“天下第一公路奇观”,空谷幽深的盘 山公路全长10.77 km,共计99个弯,海拔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 300米。结合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分析该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
答案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因为山区地 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 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低、 难度相对小的公路。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答案 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 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 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答案 甲:向斜;乙:背斜;丙:断层。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答案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反而形成山岭。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答案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乙地为背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隧道内不会积水,而且拱形构造相对来讲受 力较强,不易出现塌方,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比较安全, 便于施工。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专项提能6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
ZI ZHU XUE XI
01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在 地壳运动 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 一系列的 波状 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3)地貌 褶皱类型 背斜 向斜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中脊
跟踪训练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
质构造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属于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 的①。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 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断层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和张力 ,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 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位移 形成断层。 (2)地貌 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 岩体相对下降:形成 谷地或低地 ,例如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岩体相对上升:成为 山岭或高地 ,例如 华山 、庐山、泰山
析题过程
下图为“某区域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C、P、T、J、K。 读图完成下题。 判断该区域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及其形成的主要褶曲类型 A.C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B.K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C.C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D.K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找
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C、P、T、J、K。
4.假设该地地下有煤层,在甲、乙两处挖煤易发生哪些事故? 答案 甲处易发生透水事故,乙处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5.丙处两侧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丙处两侧的岩石一侧向上运动, 一侧向下运动。
6.如果丙处两侧岩石的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 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上升的部分形成山岭或高地,下降的部分形成谷地和低地。
3.火山 (1)岩浆活动地貌类型 ①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 线状 裂隙流出,如东非高原。 ②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2)火山构造:火山口、 火山锥 。
判断
PANDUAN
1 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向斜和背斜。 2 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3 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4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岩层变化 一般 向上 拱起 一般 向下 弯曲
最初形成的地貌 __山__岭___ _谷__地___
侵蚀后的地貌 A谷地 B山岭
(4)板块构造学说 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 裂谷 或发育为_海__洋___ ②板块运动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_褶__皱__山__系___
解析 图中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布局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投资成本。
专项提能6——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ZHUAN XIANG TI NENG 6 DI ZHI GOU ZAO TU DE PAN DU
03
图表特征:地质构造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C、P、T、J、K。 读图完成下题。 判断该区域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及其形成的主要褶曲类型 A.C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B.K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C.C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D.K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4.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
板块挤压碰撞形
成高峻的山脉和
巨大的高原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
板块挤压碰撞,
常形成海沟、海
岸山脉、岛弧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的岛弧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 成巨大的裂谷 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 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一般按地势来确定线路的 走向。原因:节约建设成
线路 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
本;降低施工难度;保证
走向 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 工程施工安全;降低运营
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线网 密度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C.风沙侵蚀
B.岩层褶皱
√D.岩层断裂
解析 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 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岩层断裂所致。
12345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答案 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核心归纳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路线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①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成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 路的成本低、技术难度较
铁路小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
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小坡度
思考
SI KAO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知识归纳
互动探究
HU DONG TAN JIU
02
探究导引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017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背斜是褶 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地质构造的名称。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 层发生断裂;有明显的花岗岩层,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选B。
(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的侵入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