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重点复习:《相见欢》

合集下载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创作背景在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相见欢》

《相见欢》

《相见欢》相见欢百科名片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目录词牌名韵律分析易混辨析格律对照南唐名词相见欢之二纳兰容若作品朱敦儒作品编辑本段词牌名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归宋。

故宫《相见欢》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

”顾“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

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编辑本段韵律分析相见欢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

第一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二句与"捣链子"同。

第三句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断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

(万氏《词律》)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寻两字冠之。

后主此词正用此法。

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

万氏《词律》云:“断乱二字,是换仄韵,各谱具失注,是使学者失去二韵,其误甚矣。

”第三句仍协平韵,与前半第二句同。

末句亦为九字句,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

编辑本段易混辨析梅氏曰赵令畴词(楼上萦帘弱絮)当是“乌夜啼”而非“相见欢”之别名。

据《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附《词牌简介》,“乌夜”亦是唐教坊曲,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又有四十八字体,或名“锦堂春”。

其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

编辑本段格律对照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相见欢》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韵),中平仄(韵),仄平平(韵)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编辑本段南唐名词原文相见欢(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导读: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相见欢》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相见欢》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相见欢》
相见欢全文翻译:
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
另பைடு நூலகம்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相见欢对照翻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相见欢白话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相见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作者朱敦儒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二、目标目标: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本次语言和体会诗词意境。

三、原文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注释《相见欢》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相见欢:词牌名。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五、词意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六、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相见欢》原文及翻译这是一首惜春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借物抒情的手法。

首句“年年”二字透露出一种自责的心情,由于错过美好春光,因而每每满怀愁绪,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相见欢》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篇1【作者资料阅读】: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

天祚三年七月初七(相传),李煜出生于金陵,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被誉为“千古词帝”。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1. 相见欢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相见欢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见欢最早源自于古代诗歌形式中的辞赋,当时诗人常常通过写人离别离情怀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到了唐代,相见欢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被列入唐诗五大题材之一。

在唐代的诗歌中,相见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诗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主要方式之一。

之后,相见欢在宋代、元代等朝代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

2. 相见欢的形式特点相见欢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特点。

首先,相见欢多为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

其次,相见欢常常通过写人的离别情感来表达诗人的思绪与感受。

诗人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述诗人与离别对象相见时的情景,来表达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最后,相见欢在意境与情感上多以忧伤、哀怨之情为主,通过抒发离别之情来寄托诗人自身的情感。

3. 相见欢的代表作品在古代诗歌中,相见欢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名家作品。

比如李白的《暮江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符合相见欢的特点,而且在意境和情感上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4. 相见欢的现代表现虽然相见欢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但是它在现代文学中依然有着较高的影响。

许多现代诗人在创作中仍然保留了相见欢的形式特点,并且在表达离别情感的过程中,也常常运用到对比手法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相见欢的形式与主题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巧妙的发扬,成为了现代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以上便是对相见欢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相见欢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相见欢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来提升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与认识,为未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发。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相见欢》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相见欢》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模拟实战练习
1.李煜在《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

2.李煜的《相见欢》中,以典型的季节意象描述环境透露情绪,用俯视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萧瑟秋景的一句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李煜的《相见欢》中,以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的词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4.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到扬州前线。 望的感叹。
重点注释
①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 帽饰。缨,帽带。②倩:请人代自己做。
作品主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 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理解探究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 词中有何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 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一派衰败的景象,营造出 了一种清冷萧条的意境。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 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悲凉抑郁的情感基调。
理解探究
1、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
人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2、简要分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 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 恐再到鸥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 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结合词句简 要分析。
①“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暗寓国家衰落的沉重 叹惋。②“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现了作者渴望 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几时收”也是对朝廷苟 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极大愤慨。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 州”表现了作者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或心系国事)。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上片写登楼所
在金陵城西 见: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离乡
金陵城上西楼,门 倚城楼楼观上看,清 背井、客居金陵的朱敦儒登上城
倚清秋。
秋时节的景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萧条零落
万里夕阳垂地 色。看着长 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相见欢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相见欢


原文呈现
古诗词曲鉴赏
名句默写
针对训练
相见欢【Biblioteka 文呈现】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简介】 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词人。
返回目录
相见欢 【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目录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赏析】上片写景。万里大地、滚滚长江是壮阔的,可是夕阳已经垂 地,一切很快就要淹没在苍茫之中,给人以好景逝去、不可挽回的感 伤。这里的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相见欢
返回目录
【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 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相见欢
返回目录
【名句默写】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万__里__夕__阳__垂__地__大__江__流___。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试__倩__悲__风__吹__泪__过__扬__州___。
相见欢
返回目录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充满无限悲慨,蕴含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 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相见欢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1. “___乱_____”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____散____”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 抗敌的心理,“_几__时__收___”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3分) 2. 请运用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所展 现的画面。(3分) 【答案】日薄西山,余晖黯淡,笼罩着苍茫大地,映照在江水上,随着滚滚江水 向万里之外流去。

《相见欢》知识点

《相见欢》知识点

实用文档. 【相见欢】知识点:1. 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其感情的基调是凄婉、哀怨。

2.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无人倾诉,刻画了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

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婉。

3.“月如钩〞:融情于景。

①一轮残月是寂寞愁苦的意象,折射作者内心的寂寞愁苦;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昨日还是一国之君,今日成为阶下囚〕;③月缺不是团聚的时间,为下文写离愁渲染了气氛。

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全句融情于景,描写凄清、孤寂的秋色,渲染了凄凉孤寂哀愁的气氛,衬托作者内心烦人孤寂愁苦。

“寂寞梧桐〞清楚就是寂寞愁苦的词人自己;“锁〞清秋是锁不住的,锁的是诗人自己。

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梧桐深院的萧瑟凄凉,表达了词人无可解脱的孤寂、愁苦。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比喻,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了,像一团乱麻,写出了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脱。

生动地抒发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现在常形容某些事情难以处理。

〔重点记忆〕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是一句白描,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明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7、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亡国之痛;远离故土的离愁别绪;独处清冷深院的孤独寂寞。

雁门太守行李贺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1〕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及战士们的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

(意思对即可2分)2、诗中两处典故,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用“易水送别〞之典,“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剧烈的豪情。

《相见欢 李煜》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    李煜》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理解性默写1.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

2.《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囚禁生活凄凉的句子:。

3.《相见欢》中,“”一句将人物引入画面,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4.李煜在《相见欢》中先写诗人独自登楼,接着以“。

”两句描述所处的情境,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5.《相见欢》中,李煜以“,”两句写离愁,用丝喻愁,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别致。

6.《相见欢》末尾“,”两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深切体验与感受。

7.《相见欢》中,“。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8.《相见欢》中,“”一句写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其中包括哀愁、悲伤、痛苦、悔恨等,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9.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的《相见欢》中,“,,”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10.李煜在《相见欢》中,选取典型景物,情景交融地描画处作者孤独凄寒之感的诗句是:,。

《相见欢》默写答案1.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囚禁生活凄凉的句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将人物引入画面,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4.李煜在《相见欢》中先写诗人独自登楼,接着以“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两句描述所处的情境,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5.《相见欢》中,李煜以“剪不断,理还乱”两句写离愁,用丝喻愁,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别致。

6.《相见欢》末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两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深切体验与感受。

7.《相见欢》中,“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表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表

相见欢知识点总结表相见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是描写远方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欢乐情景的一种诗歌题材。

在古代诗词中,相见欢的题材在不同朝代都有涌现,是古代文人雅士们喜欢描绘的题材之一。

一、相见欢的来源相见欢这一题材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中。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许多描写相见欢的诗篇。

后来,随着诗歌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发展,相见欢的题材也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二、相见欢的描写方式相见欢的描写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在描写相见欢时常常会通过描述自然的风景、气候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欢乐,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 对情感的表达:诗人在描写相见欢时,会通过对亲友间的深情关怀、思念之情等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 对欢乐景象的描绘:诗人在描写相见欢时,会通过对团聚场面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团聚时相见欢的喜悦之情,比如“杯酒释兵权,一任心自由”。

4. 对亲友的赞颂:诗人在描写相见欢时,会通过对远方亲友的赞颂来表达自己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上四种描写方式可以在相见欢的诗词中反复出现,而且大多数相见欢的诗词都是这四种方式的结合。

三、相见欢的常见诗句相见欢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题材,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相见欢诗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相见欢诗句: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 天涯明月新,彩云追随、白马同。

.3. 为之奇迹奇相。

是时一觉白云梦,啼禽、散画琴、阮墨。

4. 赠则问维何以是致骨牺牲!岂惟智、无双譬、幽然、回避宫舆亦必。

5. 清风池水泗水兮,麈尾摇花雁出处。

这些诗句不仅描写了相见欢的喜悦情景,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四、相见欢的传承与影响相见欢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在文学创作中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而且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见欢》知识点

《相见欢》知识点

《相见欢》知识点首先,本诗集的主题多以人生哲理为核心,揭示了人心的真实面目。

杨慎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人物的善恶品性和命运的起伏,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交织、欲望与理性的对抗等,揭示了人心的复杂性。

整个诗集围绕着如何栽培花木、教养子女等问题展开,探讨了人的本性、人情世故等命题。

例如《相见欢》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物因贪婪而惨遭毁灭的悲剧,警示人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欢乐与微笑。

而《幽恨》则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

其次,本诗集以乐府体裁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曲调和韵律的编排来展现情感、情节和人物性格。

乐府诗是古代一种歌谣性质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悍、韵律优美,十分适合表达人情世故和社会伦理的情感。

杨慎在《相见欢》中运用了乐府诗的形式,以叙事性强的抒发方式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情感变化。

杨慎运用对偶和平仄的巧妙组合,使整篇诗的韵律起伏有致,读来十分悦耳。

最后,本诗集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

首先,本诗集真实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众生相,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揭示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其次,杨慎的写作风格简练明快,充满韵律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此外,杨慎的表述方式独特,多用象征手法和寓意等修辞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杨慎的《相见欢》以乐府体裁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各种故事和情节展示了人心善恶的真谛。

诗集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众生相。

诗集的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其写作风格简练明快,充满韵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相见欢》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乐府诗集,深受读者喜爱。

2023年山西省中考满分作文《相见欢》3

2023年山西省中考满分作文《相见欢》3

2023年山西省中考满分作文【作文原题】今年春节期间一部电影、一首宋词、一个词牌名,令不少国人荡气回肠,那就是《满江红》。

意蕴悠远的词牌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珍珠。

即使不谈词调,不言平仄,仅其字面义也别具美感,引人遐思。

“少年游”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相见欢”可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逢;“定风波”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努力、何等的智慧……你尝试过用词牌名做题目写作的体验吗?请从以下的词牌名中,任选一...个.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目一:相见欢题目二:定风波题目三:少年游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相见欢是缘,让你我于桂花飘香的九月相遇;是情,让我们的友谊愈加牢固;是你,让我的青春变得无比欢乐……人生若只如初见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为了追赶一只好看的蝴蝶,不小心跌倒在泥泞中,放声大哭。

“别哭了,再哭脸都花了。

”你立刻扶起我,为我拂去头发上飘落的桂花瓣。

“校服脏了,老师会训我的。

”“没事,就说你是为了扶我才弄脏的。

”我破涕为笑。

从此,我俩形影不离。

在幼儿园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童年满是美好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从小学到初中,很幸运我和你大多分在同一个班级。

我俩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

还记得那一次吗?我俩系着红领巾,自豪地站在校门口值勤。

我们拦下几个偷带零食的同学,一本正经地勒令他们吃完再进校,却又偷偷地咽着口水。

那一次,我竞选班长失败,独自躲到操场的角落哭泣,任凭繁密的雨点打在我的身上。

突然,雨停了,一把雨伞撑在我的头顶。

你关切地看着我,朝我笑笑,鼓励我重新扬帆起航。

是的,我已习惯了你的安慰和鼓励,习惯了有你的陪伴,陪我笑,陪我哭,陪我疯,陪我一起做白日梦。

你知道吗?一直以来,我都庆幸遇见你并和你成为朋友。

天涯若比邻记忆是挂在枝头的美丽花瓣,微风轻拂,便在空中跳起好看的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重点复习:《相见欢》
导读:中考语文重点复习介绍了《相见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中考语文重点复习:《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1)选自《南唐二主词》。

李煜(937-978),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2)相见欢,又作“乌夜啼”,词牌名。

3)一般:一种。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考语文重点复习还满意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