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
氮气吸附脱附测量比表面积.
Page12测试方法类在相同的吸附和脱附条件下,被测样品和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正比于 其峰面积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Sx:被测样品比表面积 S0:标准样品比表面积, Ax:被测样品脱附峰面积 A0:标准样品脱附峰面积 Wx:被测样品质量 W0:标准样品质量
Page
13
测试方法分类
优点:无需实际标定吸附氮气量体积和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即可求得 比表面积;测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当标样和被测样品的表面吸附特性相差很大时,如吸附层数不 同,测试结果误差会较大。直接对比法仅适用于与标准样品吸附特性 相接近的样品测量,由于BET法具有更可靠的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 更普遍认可BET法比表面积测定。
Page
6
测试方法分类
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两种分类标准
1.一是根据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多少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连续流动法 、容量法及重量法,重量法现在基本上很少采用; 2.再者是根据计算比表面积理论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对比法比表面积 分析测定、Langmuir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和BET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等 。同时这两种分类标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直接对比法只能采用连续流 动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的多少,而BET法既可以采用连续流动法,也可 以采用容量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
Page 9
测试方法分类
吸附峰或脱附峰的面积大小正比于样品表面吸附的氮气量的多少,可 通过定量气体来标定峰面积所代表的氮气量。通过测定一系列氮气分 压P/P0下样品吸附氮气量,可绘制出氮等温吸附或脱附曲线,进而求 出比表面积。通常利用脱附峰来计算比表面积。
特点:连续流动法测试过程操作简单,消除系统误差能力强,同时具 有可采用直接对比法和BET方法进行比表面积理论计算。
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
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知识】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序言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物性参数,它描述了固体材料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接触面积。
为了量化固体材料的表面积,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测量方法。
而在这些方法中,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深入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意义。
一、bet比表面积的原理和测量1.1 bet比表面积的定义bet比表面积是根据贝特等温吸附方程(BET equation)来计算的,该方程基于气体在材料表面吸附的模型。
表面积越大,则吸附分子与材料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大,从而导致更多的分子被吸附。
1.2 bet比表面积的测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测量bet比表面积的方法有气相吸附法和液相吸附法。
其中,气相吸附法使用的是氮气吸附脱附技术,而液相吸附法则常用吸附剂为甲苯等有机物。
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1 氮气吸附脱附技术的原理氮气吸附脱附技术是测量bet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基于氮气在材料表面吸附和脱附的过程来获得材料的比表面积。
其中,氮气吸附的等温线通常遵循亚单分子层吸附模型,而脱附曲线则用于计算bet 比表面积。
2.2 氮气吸附脱附技术的应用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表征催化剂、吸附剂、孔隙材料等材料的表面性质。
通过测量bet比表面积,可以评估材料的孔隙结构、孔隙分布以及吸附性能,从而优化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三、bet比表面积和氮气吸附脱附在材料科学中的意义3.1 表征材料的孔隙结构bet比表面积的测量结果可以提供材料的孔隙结构信息,如孔径分布、孔隙体积等。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和控制材料的吸附、传质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2 优化材料的设计和性能通过评估材料的bet比表面积,科学家们可以优化材料的设计和性能。
在催化剂领域,高bet比表面积的材料通常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方面的应用原理
谢潇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陕西省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75;
将 N 和σ的具体数据代入式(1),由此,通过氮气吸附法获
得测试结果,材料的比表面积为:
Sg
4.36Vm W
(2)
在式(2)中,比表面积 Sg 的单位为 cm2。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如果需要计算某材料的比表面
积,须知道氮气在其孔隙内表面的单层吸附量 Vm。实际在
大多数情况下,氮气在材料的孔隙中并非是单层吸附,也就
孔隙体积随孔径的变化率。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一定程度上 代表着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并且对材料的许多宏观特性有 很大的影响[1-3]。因而,准确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 布对于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特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形貌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压 汞法、气体吸附法、流体通过法、X 射线层析摄像(照相) 法和显微观测统计法等[3]。后两者是先获得微结构照片,然 后再利用图像分析处理软件等对获得的图片进行处理和统 计,得到土体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特征,缺点是对图像处 理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过程复杂。气体吸附法、压汞法、流 体通过法可从实验测试结果中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孔 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等。而压汞法所产生的废汞若处理不当会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流体通过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 般测得的结果偏低;而氮气吸附法的应用范围广,是一种研 究固体材料结构特性的重要且有效手段[4]。该方法借助氮分 子作为一个标尺,来度量材料的表面积与孔容[5]。可用于测 量大约 0.1~2 000 m2/g 范围内的比表面积以及 3~200 nm 范 围内的孔径[5]。其测试原理科学,测试过程可靠,在多孔材 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氮气吸附法测量比表面积原理
氮气吸附BET法测定纳米材料比表面积的比对实验
10 9 2 北京 市理 化分析 测试 中心 , 0 10;. 北京
要: 本文通过 9家单位 的 1 0台不 同型号 的仪器 , 选用氮气 吸附 B T法 , 纳米材料 比表面 积的检测 , E 对 实验 结果表 明
该 方法 可行 , 参与 比对实验室 目前 的检测水平基本 可 以为相关 科研单 位或生产 厂家 提供较准确 的 比表 面积检 测结果 。本次 比对实验也为各单位进一步提高 比表面积的检测能力提供 了依据。 关键词 : 实验室比对 ; 纳米材料 ; 比表面积 ; 氮气吸附
G W( )10 2 1 ) G W( B E 30 3( # 和 B E)100 2 ) 3 33( # 。三
表面积 的相关 标 准 , 在我 国 , 具 代表 性 的有 关 气体 最 吸附法 的测 试标 准 有 G / 98 B T157—20 4 o 气体 吸 附 4 B T法测定 固体物 质 比表 面积》 。在 实 际测 量 中 , E J
2 1 牛 弟 5别 00
文 章 编 号 :0 5— 3 7 2 1 ) 5— 0 3— 5 10 3 8 (0 0 0 0 0 0
氮气吸附 B T法测定纳米材料 比表面积的 比对 实验 E
毛立娟 王孝平 高
(. 1 国家 纳米科 学 中心 , 京 北
摘
原 周 素红
10 8 ) 009
试分析中心联合开展 了比表面积分析仪实验室问的 比对 工作 , 并依 据 IO I C导则 4 19 l 的要 求 S /E 3: 9 7 3
开展 比对 。其 中 , 纳 米材 料 比表 面 积 的 检测 选 择 对
为 了评定 所 参 加 实验 室 的结 果 , 次 能力 验 证 本
氮气吸附脱附测量比表面积
Page 12
测试方法分类
在相同的吸附和脱附条件下,被测样品和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正比于 其峰面积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Sx:被测样品比表面积 S0:标准样品比表面积, Ax:被测样品脱附峰面积 A0:标准样品脱附峰面积 Wx:被测样品质量 W0:标准样品质量
Page 13
测试方法分类
优点:无需实际标定吸附氮气量体积和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即可求得 比表面积;测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当标样和被测样品的表面吸附特性相差很大时,如吸附层数不 同,测试结果误差会较大。直接对比法仅适用于与标准样品吸附特性 相接近的样品测量,由于BET法具有更可靠的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 更普遍认可BET法比表面积测定。
Page 4
原
理
氮气因其易获得性和良好的可逆吸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通 过这种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 的概念是指:样品的比表面积是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 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横截面积来表征。
实际测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 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吸附量(Vm),进而得出分子个数,采用表 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Am),即可求出 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Page 6
测试方法分类
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两种分类标准
1. 一是根据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多少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连续流动 法、容量法及重量法,重量法现在基本上很少采用; 2. 再者是根据计算比表面积理论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对比法比表面 积分析测定、Langmuir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和BET法比表面积分析 测定等。同时这两种分类标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直接对比法只能 采用连续流动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的多少,而BET法既可以采用连 续流动法,也可以采用容量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
测定材料比表面积的方法
测定材料比表面积的方法
测定材料比表面积的方法有:
1. 气体吸附法:常用吸附剂有氮气和氩气。
在液氮温度下(-196℃),氮气通过单纯的物理吸附,吸附于吸附剂的表面,等温度恢复到室温,吸附的氮气会脱附出来。
可以假定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氮气正好是一个分子层,如果知道每一个氮分子的横截面积,则氮气吸附的比表面积Sg公式为:氮气吸附的比表面积公式。
2. 比液体吸附法:通过浸泡法或浇注法将吸附剂与液体接触,测定吸附剂对液体的吸附量来计算比表面积。
常用的液体有水、乙醇等。
该方法适用于吸附剂具有较高的亲液性或亲油性的情况。
此外,还有压汞法、流体通过法、X射线层析摄像(照相)法和显微观测统计法等方法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
这些方法均可以从实验测试结果中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等。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气体吸附法因其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试过程的可靠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取代了其它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成为公认的最权威比表面积测试方法。
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已将气体吸附法列为比表面积测试标准,如美国ASTM的D3037,国际ISO标准组织的ISO-9277 (Deter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olid by gas adsorption-BET method)。
我国比表面积测试有许多行业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标GB/T 19587-2004《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积》。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原理,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的压力下,被测样品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具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
通过测定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由于实际颗粒外表面的不规则性,严格来讲,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能到达的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如图所示意位置。
氮气因其易获得性和良好的可逆吸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
通过这种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的概念是指:样品的比表面积是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横截面积来表征。
实际测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吸附量(Vm),进而得出分子个数,采用表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Am),即可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计算公式如下:Sg: 被测样品比表面积(m2/g)Vm: 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单层饱和吸附量(ml)Am: 氮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密排六方理论值Am = 0.162 nm2)W: 被测样品质量(g)N: 阿佛加德罗常数(6.02x1023)代入上述数据,得到氮吸附法计算比表面积的基本公式:由上式可看出,准确测定样品表面单层饱和吸附量Vm是比表面积测定的关键。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孑L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方法,它是通过将氮气吸附到材料表面并测量吸附量来确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该方法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氮气吸附法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在测定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方面的应用原理。
一、氮气吸附原理氮气吸附法是利用氮气分子在低温下吸附于材料表面的原理来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在氮气吸附实验中,首先将试样置于低温下,然后通过调节不同压力的氮气,使氮气分子在试样表面吸附。
根据氮气的吸附量,可计算出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参数。
氮气分子是一种较小的分子,在常温下呈气态,它的分子大小适中,可以被吸附于材料的微观孔隙内,与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发生吸附作用。
而在低温下,氮气分子的活性和扩散性会增加,使其更容易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利用氮气在低温下吸附于材料表面的原理,可以有效地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二、氮气吸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氮气吸附实验需要使用氮气吸附仪,常用的氮气吸附仪有BET表面积分析仪、采用等温吸附法(BET法)和非等温吸附法(BJH法)的自动比表面积分析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通常由样品腔、吸附系统、真空系统、低温系统等部分组成,可以实现对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进行精确测定。
在氮气吸附实验中,样品腔用于放置试样,吸附系统用于注入氮气,并测量吸附量,真空系统用于去除腔体内的气体,低温系统用于降低试样温度。
这些部分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试样的氮气吸附实验。
进行氮气吸附实验时,首先需要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在真空条件下去除试样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等杂质,保证试样的表面干净。
然后将试样放置于样品腔内,通过真空系统将腔体内的气体去除,并将试样冷却到低温。
在试样冷却稳定后,可以开始氮气吸附实验。
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原理
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原理
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是一种用于测试材料比表面积的仪器。
它基于氮气吸附原理,通过测量氮气在材料表面上吸附的量来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
该测试仪的原理可以简述为以下几步:
1. 准备样品:将待测材料样品制备成适当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预处理,如热处理或真空处理。
2. 吸附过程:将样品放置在测试仪的吸附腔室中,并将腔室内的压力降低至低于大气压。
然后,向腔室内注入氮气,使氮气与样品表面发生物理吸附作用。
3. 吸附等温线测量:通过改变氮气的压力或浓度,测量样品吸附额与吸附压力或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吸附等温线。
根据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可以判断出样品的孔隙结构和吸附特性。
4. 比表面积计算:根据气体吸附等温线的数据,使用贝特法(BET法)对样品的比表面积进行计算。
BET法是一种常用
的吸附等温线理论,它假设气体在吸附时是均匀分布在样品表面上的,并且满足一定的吸附等温线方程。
使用全自动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各种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评估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孔隙结构。
该仪器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
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隙度测定理论方法介绍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气体吸附法因其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试过程的可靠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取代了其它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成为公认的最权威测试方法。
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已将气体吸附法列为比表面积测试标准,如美国ASTM的D3037,国际ISO标准组织的ISO-9277。
我国比表面积测试有许多行业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标GB/T19587-2004《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积》。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原理,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的压力下,被测样品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具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
通过测定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由于实际颗粒外表面的不规则性,严格来讲,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能到达的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如图所示意位置。
氮气因其易获得性和良好的可逆吸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
通过这种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的概念是指:样品的比表面积是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横截面积来表征。
实际测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吸附量(Vm),进而得出分子个数,采用表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Am),即可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计算公式如下:sg:被测样品比表面积(m2/g)Vm: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单层饱和吸附量(ml)Am:氮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密排六方理论值Am=0.162nm2)W:被测样品质量(g)N:阿佛加德罗常数(6.02x1023)代入上述数据,得到氮吸附法计算比表面积的基本公式:由上式可看出,准确测定样品表面单层饱和吸附量Vm是比表面积测定的关键。
测试方法分类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两种分类标准。
气体吸附法测定物质比表面积方法分析
即可得到样品的 比表面积。
【 关键 词 】 B E T;气体 吸 附;比表 面积 ;NOVA1 0 0 0 e
文 章编 号 : l S S N 1 0 0 6 -6 5 6 X( 2 0 1 5 ) 0 9 - 0 0 3 6 - 0 1
前 言 在核燃 料芯块 氧化物 粉末 的制 备 中 ,其 比表 面积是一 项重要 的 参数 ,它对燃 料芯块 的压制 和烧结 ,以及 芯块的其 他物理 性能都 有 影 响 ,必 须 严格 控制 。测 定 比表 面 积 的方法 很 多 ,使用 最 广 的是 BET法 ,在核燃 料芯 块氧化 物粉 末的测 定 中也用 BET法 ,此法 是 B r u n a u e r 、E mme t t 、T e l l e r ( B E T ) 法将 L a n g mu i r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加 以推 广 ,提 出 的多 分 子层 吸附 理论 。
・ 3 6 ・
商品与质量
检测 析
姜 丽 丽
( 中核 四 。四 有 限公 司 ,甘 肃 嘉 峪 关 7 3 5 1 0 0)
【 摘
要】 采用 NOV A1 0 0 0 e比表面积及孔 隙度分析仪测定物质 的比表 面积 ,通过选择适 宜的样 品脱气处理条件 ,同时选择 适宜的参数 ,
三 、 测 量 影 响 因 素
( 一 )称 样 量 选择 分析
称样 量 的多少对 样品 的测 定结果 有影 响 。测量 中 ,如果 称样量 不足 ( 未满 足仪器 的最小 称样量 要求 )将导致分 析结果 不准 确 ;若 称 样 量足 够 的情 况 下 ,则 测量 结 果稳 定 。
在适宜 的加热温度下, 样 品通过真空的应用或干燥惰性气体 的流动 做 图 进 行 线 性 拟 合 ,便 得 到 一 条 斜 率 A 和 截 距 B 的 直 线 方 程 除去吸附污染 物的过程 。在不改变 样品表面 特性 的前 提下, 应选 择足 Y=AX+B . 够 高 的温度 以快速 除去 表 面吸 附物 质 。 在相对压力 P , P 0 为O . O 5 ~ O . 3 O 范围内通 常是线性 的,而两个端点 (三 )脱 气 时 间 选 择 完全脱气 时间的选择应 以脱附完吸附于样品表面的不必要 的水汽 有 时会 偏 离直 线 ,计 算 时偏 离 的点 应舍 掉 。 通 过一系列相对压力 P / P o和吸附气体量 V的测量 ,由 B E T图或 和气 体 为准 。( I UP AC 建议至 少 1 6 小 时 ,因而 在晚上 进行 比较方 最小二乘法 求出斜率 A 和截距 B,并 导出单分子层 容量 和 B E T参数 便 。 ) (四 )热 延 迟 时 间 选 择 c 采 用氮 吸 附气体 时 ,截距 相对 斜率 而 言 ,往 往是 比较 小 的 ,C 杜 瓦瓶升 起到第 一个数 据点产生 的最 短时 间。如果 热延 迟 时间 值>>1 。 比表面积 可通过单层容量和每个分子在一个完整的单层上所 占有 偏 低 ,系统 内未达 到 平衡 ,导致测 量 结果 稍 低 ;系统 稳定 后 ,测 量结果平稳 。 的平均 面积求出 :
氮吸附比表面积
氮吸附比表面积氮吸附比表面积是一个在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呢。
氮吸附比表面积的测定原理超有趣的。
我们知道,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会有吸附现象,而氮气呢,它是一种常用的吸附质。
在低温下,氮气分子会吸附在固体材料的表面。
通过测定氮气在材料表面的吸附量,就可以计算出材料的比表面积啦。
这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可不少哦。
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呀,有专门的仪器来进行操作。
这些仪器能够精确地控制温度、压力等条件。
当氮气吸附在材料表面时,仪器会检测到氮气吸附量的变化。
这个变化数据是非常关键的,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计算比表面积的大门。
那为什么要研究氮吸附比表面积呢?哎呀,这对很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对于催化剂来说,比表面积大小直接关系到它的催化活性。
比表面积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可以供反应物分子吸附和反应。
就好像一个大的舞台,能够容纳更多的演员(反应物分子)进行表演(反应)。
对于吸附剂也是一样的道理,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吸附更多的目标物质。
像活性炭这种常见的吸附剂,它的氮吸附比表面积就比较大,所以能够很好地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者溶液中的杂质呢。
从材料的研发角度看,氮吸附比表面积的测定有助于我们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会导致材料比表面积的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氮吸附比表面积,来优化制备工艺,得到性能更好的材料。
不过呢,在测定氮吸附比表面积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样品的预处理,这一步如果没做好,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测定结果。
样品要保证干燥、纯净,这样氮气分子才能准确地吸附在材料的真实表面上,得到可靠的比表面积数据。
还有测量环境的稳定性也很重要,温度、压力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呢。
氮吸附比表面积这个概念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真的是很值得我们深入去学习和研究的。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气体吸附法因其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试过程的可靠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取代了其它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成为公认的最权威比表面积测试方法。
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已将气体吸附法列为比表面积测试标准,如美国ASTM的D3037,国际ISO标准组织的ISO-9277 (Deter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olid by gas adsorption-BET method)。
我国比表面积测试有许多行业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标GB/T 19587-2004《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积》。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原理,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的压力下,被测样品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具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
通过测定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由于实际颗粒外表面的不规则性,严格来讲,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能到达的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如图所示意位置。
氮气因其易获得性和良好的可逆吸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
通过这种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的概念是指:样品的比表面积是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横截面积来表征。
实际测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吸附量(Vm),进而得出分子个数,采用表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Am),即可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计算公式如下:Sg: 被测样品比表面积(m2/g)Vm: 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单层饱和吸附量(ml)Am: 氮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密排六方理论值Am = 0.162 nm2)W:被测样品质量(g)N:阿佛加德罗常数(6.02x1023)代入上述数据,得到氮吸附法计算比表面积的基本公式:由上式可看出,准确测定样品表面单层饱和吸附量Vm是比表面积测定的关键。
气体吸附BET法对粉体材料比表面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氮吸附BET 法对粉体材料比表面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实验部分 1.1 测量仪器Quadrasorb SI-3MP 型全自动3站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
1.2 测量过程经过脱气处理的适量的三氧化二铝样品,吸附了一定的氮气,并因此在有限的不变容积中的气体压力下降直至达到吸附平衡,通过确定进入量管中的气体量和吸附平衡后量管和样品泡中剩余的气体量之差,就可得到吸附的气体量,进而计算出该试样比表面积。
2、数学模型根据BET 方程可得到数学模型为:样品比表面积。
:样品质量;:氮相对分子质量;氮分子的截面积;的氮单分子层中,温度下,密堆六方排列:在常数;:常数;::液氮饱和蒸汽压力;:平衡吸附压力;;:单层饱和气体吸附量式中:;;;;令BET N A m N A m BET m m m m m S m M S vogadro N C P P W mM S N W S b a W C W b C W C a C W P P C W C P P W K 77A BET 111111122000⋅⋅⋅=+==-=+⎪⎭⎫ ⎝⎛-=⎪⎭⎫ ⎝⎛-3、输入量X 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3.1 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法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为:测一次,因而估计值的次,在实际测量中只需在预评定中测量标准差:,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1514.0)()(10,1514.0)(11)()(53.1211012101===--====∑∑==i a i i i i i i x s X u x x n x s x u X n X对于截距b :。
标准不确定度为:测一次,因而估计值的次,在实际测量中只需在预评定中测量标准差:,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00604.0)()(10,00604.0)(11)()(365.011012101===--====∑∑==i b i i i i i i x s X u x x n x s x u X n X因为0122.0)()(;8210468.9)()(10014.6C ,10014.6C 1114133===-=⨯=⋅=⨯-=∂∂=⨯-=∂∂=+=---xx u x u n v g x u C x u b W a W b a W rel a a m b m a m 标准不确定度相对;其自由度为:其标准不确定度为:,所以其灵敏系数为:3.2 阿弗加得罗常数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2x u 通过查询基本物理表得到其标准值为。
比表面积测试原理
比表面积测试原理
比表面积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物质比表面积的方法,它对于研究材料的吸附性能、催化活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固体或颗粒材料所具有的表面积,通常以平方米/克或平方米/立方米为单位。
比表面积测试的原
理主要基于气体吸附、压汞法和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比表面积测试的原理。
首先,气体吸附法是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气体在固体表
面上的吸附现象来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
当气体分子接触到固体表面时,会发生吸附现象,根据吸附量和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如活性炭、氧化铝等。
其次,压汞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方法。
该方法利用汞在固体表面上
的浸润现象来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
当汞浸润到固体表面时,会形成一个与固体表面积成正比的浸润角,通过测量浸润角和汞的密度,可以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定大孔和中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如硅胶、活性白土等。
最后,低温氮气吸附是一种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方法。
该方法利用氮气在固体
表面上的吸附现象来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
通过在低温下将氮气吸附到固体表面上,然后根据吸附量和压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定中孔和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如催化剂、吸附剂等。
综上所述,比表面积测试的原理主要基于气体吸附、压汞法和低温氮气吸附等
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通过合理选择测试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固体材料的比表面积,为材料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比表面积测试报告
比表面积测试报告引言比表面积测试是用于测量物体表面积相对于物质质量的测试方法。
比表面积可以用于评估物体表面活性、催化剂的效率等。
本测试报告将对比表面积测试方法进行介绍,并展示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方法本次比表面积测试使用了气体吸附法,采用比氮法进行测量。
具体测试方法如下:1.准备样品:获取待测试的样品,并将其事先研磨或处理以获得均匀颗粒分布的样品。
2.真空处理:将样品置于真空室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预处理。
真空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样品和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以达到高精度测试的要求。
3.吸附过程:加入氮气或其他吸附气体,使其与样品接触。
吸附过程中,气体会通过样品的孔隙或表面附着在样品上。
4.测量:利用物理吸附等温线上的吸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确定比表面积的数值。
5.数据处理:将测试得到的吸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比表面积的结果。
测试结果与分析经过以上测试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结果:样品编号比表面积 (m²/g)1 502 453 55从上表可以看出,样品1的比表面积为50 m²/g,样品2的比表面积为45m²/g,样品3的比表面积为55 m²/g。
根据比表面积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样品3的比表面积最大,说明其表面活性相对较高,可能更适用于催化剂等应用。
而样品2的比表面积最小,表明其表面活性较低。
2.比表面积的测量结果可以作为评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有效表面积的指标。
较大的比表面积通常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具有更好的反应效率。
3.进一步研究分析不同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样品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可以通过改变样品制备条件、处理方法等来调控比表面积,以获得更具优异性能的材料。
结论本次比表面积测试使用了气体吸附法,并通过比氮法进行测量。
通过测试得到的数据,在样品1、样品2和样品3中分别得出了50 m²/g、45 m²/g和55 m²/g的比表面积结果。
比表面积测试的原理
比表面积测试的原理比表面积测试是一种用于确定物质颗粒表面积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介绍比表面积测试的原理和相关的测试技术。
一、原理概述比表面积测试是通过测量单位质量或数量的物质所占据的表面积来确定其比表面积。
物质的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其吸附、反应、催化和传质性能,因此在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测试技术目前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技术包括气体吸附法和液体吸附法。
1. 气体吸附法气体吸附法是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吸附的现象,通过测量气体吸附量来确定物质的比表面积。
常用的气体吸附测试技术包括比氮吸附法(BET法)和总气体吸附法。
BET法利用了Brunauer-Emmett-Teller(BET)等温线的原理,通过测量气体在不同压力下吸附量与脱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比表面积。
BET法适用于具有均匀孔径分布的材料。
总气体吸附法则考虑了孔径分布不均匀的材料。
该方法通过测量不同大小分子在孔道中吸附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孔径的贡献,得出比表面积。
总气体吸附法适用于具有非均匀孔径分布的样品。
2. 液体吸附法液体吸附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比表面积测试方法。
该方法利用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原理,通过浸渍固体样品,测量溶质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吸附的量来计算比表面积。
常用的液体吸附法包括亚甲蓝吸附法和甲醇蒸气吸附法。
亚甲蓝吸附法适用于孔径较大的颗粒材料,甲醇蒸气吸附法适用于孔径较小的颗粒材料。
三、测试步骤无论使用气体吸附法还是液体吸附法,比表面积测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试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研磨、干燥等,确保样品表面光滑均匀。
2. 浸渍或吸附:将样品置于吸附或浸渍介质中,使其与介质接触,使介质中的分子吸附在样品表面。
3. 分析测量:根据不同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吸附剂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来获得比表面积的数据。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出样品的比表面积。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注意事项
氮气吸附法在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氮气吸附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样品的制备:样品必须充分干燥,避免含水分或其他挥发性
物质的干扰,影响测量结果。
2. 测量温度:测量温度应控制在常温下,避免在高温下气体分
子的热运动影响测量结果。
3. 测量时间:测量时间应根据不同催化剂的特性进行调整,避
免过短或过长的测量时间影响测量结果。
4. 仪器操作:仪器的操作应符合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或操作
不当导致数据不准确。
5.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应严格按照方法规定进行,避免数据误
差或偏差。
同时,应注意对比表面积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避免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综上所述,氮气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上几点,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吸附(氮气吸附法)比表面积测定
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气体吸附法因其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试过程的可靠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取代了其它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成为公认的最权威测试方法。
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已将气体吸附法列为比表面积测试标准,如美国ASTM的D3037,国际ISO 标准组织的ISO-9277。
我国比表面积测试有许多行业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标GB/T19587-2004 《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积》。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原理,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定
的压力下,被测样品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
具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
通过测定
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由于实际
颗粒外表面的不规则性,严格来讲,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能到达的
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如图所示意位置。
氮气因其易获得性和良好的可逆吸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
通过这种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的概念是指:样品的比表面积是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横截面积来表征。
实际测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吸附量(Vm),进而得出分子个数,采用表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Am),即可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计算公式如下:
sg: 被测样品比表面积(m2/g)
Vm: 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单层饱和吸附量(ml)
Am: 氮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密排六方理论值Am = 0.162 nm2)
W:被测样品质量(g)
N:阿佛加德罗常数(6.02x1023)
代入上述数据,得到氮吸附法计算比表面积的基本公式:
由上式可看出,准确测定样品表面单层饱和吸附量Vm是比表面积测
定的关键。
测试方法分类
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两种分类标准。
一是根据测定样品吸附气
体量多少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连续流动法、容量法及重量法,重
量法现在基本上很少采用;再者是根据计算比表面积理论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对比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Langmuir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和BET法比表面积分析测定等。
同时这两种分类标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直
接对比法只能采用连续流动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的多少,而BET法既可以采用连续流动法,也可以采用容量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
其关系如图所示。
连续流动法
连续流动法是相对于静态法而言,整个测试过程是在常压下进行,吸附剂是在处于连续流动的状态下
被吸附。
连续流动法是在气相色谱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藉由热导
检测器来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的多少。
连续动态氮吸附是以氮气为吸
附气,以氦气或氢气为载气,两种气体按一定比例混合,使氮气达到指
定的相对压力,流经样品颗粒表面。
当样品管置于液氮环境下时,粉
体材料对混合气中的氮气发生物理吸附,而载气不会被吸附,造成混
合气体成分比例变化,从而导致热导系数变化,这时就能从热导检测
器中检测到信号电压,即出现吸附峰。
吸附饱和后让样品重新回到室温,被吸附的氮气就会脱附出来,形成与吸附峰相反的脱附峰。
吸附峰或脱附峰的面积大小正比于样品表面吸附的氮气量的多少,可通过定量气体来标定峰面积所代表的氮气量。
通过测定一系列氮气分压P/P0下样品吸附氮气量,可绘制出氮等温吸附或脱附曲线,进而求出比表面积。
通常利用脱附峰来计算比表面积。
特点:连续流动法测试过程操作简单,消除系统误差能力强,同时具有可采用直接对比法和BET方法进行比表面积理论计算。
容量法
容量法中,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多少是利用气态方程来计算。
在预抽真空的密闭系统中导入一定量的吸附气体,通过测定出样品吸脱附导致的密闭系统中气体压力变化,利用气态方程P*V/T=nR换算出被吸附气体摩尔数变化。
直接对比法
直接对比法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是利用连续流动法来
测定吸附气体量,测定过程中需要选用标准样品(经严格
标定比表面积的稳定物质)。
并联到与被测样品完全相同
的测试气路中,通过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吸附,分别进行
脱附,测定出各自的脱附峰。
在相同的吸附和脱附条件下,
被测样品和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正比于其峰面积大小。
计
算公式如下:
Sx:被测样品比表面积
S0:标准样品比表面积,
Ax:被测样品脱附峰面积 A0:标准样品脱附峰面积
Wx:被测样品质量 W0:标准样品质量
优点:无需实际标定吸附氮气量体积和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即可求得比表面积;测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
快,效率高
缺点:当标样和被测样品的表面吸附特性相差很大时,如吸附层数不同,测试结果误差会较大。
直接对比法仅适用于与标准样品吸附特性相接近的样品测量,由于BET法具有更可靠的理论依据,目前国
内外更普遍认可BET法比表面积测定。
BET比表面积测定法
BET理论计算是建立在Brunauer、Emmett和Teller三人从经典统计理论推导出的多分子层吸附公式基础上,即著名的BET方程:
P: 吸附质分压P0: 吸附剂饱和蒸汽压
V: 样品实际吸附量Vm: 单层饱和吸附量
C:与样品吸附能力相关的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BET方程建立了单层饱和吸附量Vm与多层吸附量V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比表面积测定
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BET方程是建立在多层吸附的理论基础之上,与许多物质的实际吸
附过程更接近,因此测试结果可靠性更高。
实际测试过程中,通常
实测3-5组被测样品在不同气体分压下多层吸附量V,以P/P0为X
轴,为Y轴,由BET方程做图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直
线的斜率和截距,从而求得Vm值计算出被测样品比表面积。
理论
和实践表明,当P/P0取点在0.05-0.35范围内时,BET方程与实际
吸附过程相吻合,图形线性也很好,因此实际测试过程中选点需在此范围内。
由于选取了3-5组P/P0进行测定,通常我们称之为多点BET。
当被测样品的吸附能力很强,即C值很大时,直线的截距接近于零,可近似认为直线通过原点,此时可只测定一组P/P0数据与原点相连求出比表面积,我们称之为单点BET。
与
多点BET相比,单点BET结果误差会大一些。
若采用流动法来进行BET测定,测量系统需具备能精确调节气体分压P/P0的装置,以实现不同P/P0下吸附量测定。
对于每一点P/P0下BET吸脱附过程与直接对比法相近似,不同的是BET法需标定样品实际吸
附气体量的体积大小,而直接对比法则不需要。
特点:BET理论与物质实际吸附过程更接近,可测定样品范围广,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高,特别适合
科研及生产单位使用。
孔径(孔隙度)分布测定
气体吸附法孔径(孔隙度)分布测定利用的是毛细凝聚现象和体积等效代换的原理,即以被测孔中充满的液氮量等效为孔的体积。
吸附理论假设孔的形状为圆柱形管状,从而建立毛细凝聚模型。
由毛细凝聚理论可
知,在不同的P/P0下,能够发生毛细凝聚的孔径范围是不一样的,随着P/P0值增大,能够发生凝聚的孔半径也随之增大。
对应于一定的P/P0值,存在一临界孔半径Rk,半径小于Rk的所有孔皆发生毛细凝聚,液氮在其中填充,大于Rk的孔皆不会发生毛细凝聚,液氮不会在其中填充。
临界半径可由凯尔文方程给出了:
Rk称为凯尔文半径,它完全取决于相对压力P/P0。
凯尔文公式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已发生凝聚的孔,当压力低于一定的P/P0时,半径大于Rk的孔中凝聚液将气化并脱附出来。
理论和实践表明,当P/P0大于0.4时,毛细凝聚现象才会发生,通过测定出样品在不同P/P0下凝聚氮气量,可绘制出其等温吸脱附曲线,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可得出其孔容积和孔径分布曲线。
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利用
BJH理论,通常称之为BJH孔容积和孔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