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测验理论——真分数理论 心理测量学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心理测量学讲义》PPT课件_OK

《心理测量学讲义》PPT课件_OK
67
•某注意力的理论,注意有如下特征: •1.稳定性 •2.集中性 •3.转移性 •4.分配 •5.范围
68
收集结构效度资料的方法
• 1.测验内方法 • 研究测验的内部构造来界定所测量的结
构范围. • 1) 内容效度 • 2) 内在一致性 • 3) 因素分析
69
• 2. 测验间方法 • 研究几个同类测验间的相互关系来考察
16
三 内在一致性系数
• 以一次测验的结果来估计测 验的信度.用以估计测验内部 的一致性.

17
• 分半信度

把一次测验的结果人为地分成对等的两半,然后计算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

分半信度只是半个测验的信度,所以需加以校正。
• 校正公式:
18
• 库德—理查逊估计法 • 库德—理查逊1937年提出了一种分析题目间一致性来估计信度的方法,即应
• A.如果样本很大,分数接近常态分布,可 以根据常态曲线表将测题的难度转换成Z分 数。
11
12
公式二
13
被试 数学x 阅读y x
y
x2
y2
xy
1
41 17 +1 -4 1
16 -4
2
38 28 -2 +7 4
49 -14
3
48 22 +8 +1 64 1
8
4
32 16 -8 -5 64 25 40
5
34 18 -6 -3 36 9
18
6
36 15 -4 -6 16 36 24
7
37
• 以图形也可来辨认两种分数的差 异。如果置信区间有重叠,尤其是一 半以上重叠,那就不能说一个分数比 另一个高。

经典真分数测量理论

经典真分数测量理论

经典真分数测量理论Classical True Score Measurement Theory(CTS)人们将以真分数理论为核心理论假设的测量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统称为经典测验理论(CTT),•也称真分数理论(CTS)。

真分数是指被测者在所测特质(如能力、知识、个性等)上的真实值,即真分数(True Score) 。

而通过一定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和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在测量工具上直接获得的值(读数) ,叫观测值或观察分数(Observed Score)。

由于有测量误差存在,所以,观察值并不等于所测特质的真实值,即观察分数中含有真分数和误差分数(Error Score)。

而要获得对真实分数的值,就必须将测量的误差从观察分数中分离出来。

真分数理论三个假设及两个推论真分数理论假设(1):真分数具有不变性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指真分数所指代的被测者的某种特质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至少在所讨论的问题范围内,或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个体具有的特质为一个常数,保持恒定。

真分数理论假设(2):真误差是完全随机的【假设公理一】:测量误差是一个平均数为零的正态随机变量。

在多次测量中,误差有正有负。

如果测量误差为正值,观测分数就会高于其实际的分数(真分数);如果测量误差为负值,则观测分数就会低于其实际的分数,即观察分数会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

但是,只要重复测量次数足够多,这种正负偏差就会两相抵消,测量误差的平均数恰好为零。

用数学式表达为:E(E)=0。

【假设公理二】:测量误差分数与所测的特质或者说真分数之间相互独立。

不仅如此,测量误差之间、测量误差与所测特质外其它变量间,也相互独立。

或者说,他们之间的相关为零【注释:如果承认这种交互作用,则只能用GT来解释和计算】。

真分数理论假设(3):观测分数是真分数与误差分数的和S=T+E【含义】:观察分数与真实分数之间是线性关系,而不是其它关系。

相差的就是误差分数。

真分数理论推论(1)真分数等于观察分数的平均数(T=E(X))(Gulliksen,1950)【含义】:若一个人的某种心里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心理测量学 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 PPT课件

因此,心理咨询师有必要了解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心理测量学知识部分的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测验的常模 第3节 测验的信度 第4节 测验的效度 第5节 项目分析 第6节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第7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参考书目
❖ 主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的《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 中的《心理测量知识》部分进行。这本书的主要参考教材有: 1.郑日昌、蔡永红和周益群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龚耀先主编,《心理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姜长青主编,《心理测验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 4.戴海崎、张锋和陈雪枫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 版社,2002 5.顾海根编著,《学校心理测量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6.宋维真、张瑶主编,《心理测量学》,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 7.彭凯平编著,《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0
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55的分数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低于 这个分数。
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 (二)智力年龄
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基础年 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计算方法:假如某儿童6岁组的题目全部通过,7岁组通过 4题,8岁组通过3题,9岁组通过2题,其智龄为:6(岁) +42(月)+32(月)+22(月)=6岁+18月=7岁6个月。 (三)年级当量
第一节 概述
【考查要点】 1.测量的含义; 2.不同的测量量表:命名、顺序、等
距和等比量表; 3.测验观:错误的和正确的; 4.不同的测验种类。
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
一、什么是测量 •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 定义中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1)事物 (2)数字

心理测量理论_PPT幻灯片

心理测量理论_PPT幻灯片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文字联想测验
箱庭疗法的原理-投射
箱庭疗法(国内又称为箱庭疗法或沙箱疗法) 是在1939年由英国的小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 (M.Lowenfeld)创始的儿童心理疗法。劳 恩菲尔德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注意到孩子们可 以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内容, 当给孩子们一些玩具、模型和沙箱时孩子们 做出令人颇感兴趣的作品,可以为心理治疗 提供积极的帮助。
效的帮助他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还可 以了解来访者是否属于精神异常范围
心理评定量表
– 检查来访者是否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障碍 的程度如何,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反应 治疗的效果进展
心理测验应在咨询关系尚未确立 之前实施
– 心理测验可以检验咨询人员的判断是否正确, 深入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
内容框架
– 概述
– 测验的常模
– 测验信度 – 测验效度
测验的评价指标
– 项目分析
–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本土化
– 测验的使用
第一节 概述
一、测量和测量量表 二、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 四、纠正错误的测验观 五、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六、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一、测量与测量量表
– 明确问题后,可以放弃不必要的心理测验, 否则会影响咨询的过程和效果
– 咨询过程无法进行下去时,可以再次进行心 理测验,这样可以重新确定来访者的问题, 当然,这个时候最好由其他心理学工作者、 专家进行测验
第六节 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1、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 高尔顿首倡科学心理测验 – 卡特尔 – 比纳—西蒙
正确的测验观
– 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作决策 的辅助工具

心理测量学知识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知识ppt课件

调查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样本的 数据,以描述心理现象的分布和特点。
VS
详细描述
调查法是心理测量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样本 的数据,以描述心理现象的分布和特点。 调查法可以覆盖大范围的样本,具有较高 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 和趋势。
个案研究法
信度与效度
信度的定义
信度是指测验的一致性程度,即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稳定性。
效度的定义
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验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想要测量的 心理特质或行为。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和效度是评估心理测验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信度是效度的必 要条件,但效度更高的测验不一定信度更高。
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定义
根据研究和实践反馈,不断更新和改进心理测量 学的理论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心理测量学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
01 学科能力评估
通过心理测量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度,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02 人才选拔
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天赋等进 行评估,选拔优秀学生。
03 教育质量监测
通过心理测量手段评估教育质量,为教育改革提 供数据支持。
职业领域
职业能力评估
心理测量学的重要性
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测量学通过客观的评估方法, 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机制。
促进个体发展
心理测量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 潜力,为个性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提供指导。
辅助决策制定
在职业领域,心理测量学可以为 招聘、选拔和晋升提供参考依据, 帮助组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政 策。

经典测量理论ppt课件

经典测量理论ppt课件
测量理论 •真分数理论
2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CTT)的核心概念是真分数,它的基本
假设就是对真分数、观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关系的描述。
CTT数学模型 X=T+E(用语言表达就是:观察分数X和真 分数T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并且两者只相差一个随机 误差E)
3
真分数理论:
8
三、引申
• (1) 再一次测量中,被试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其真分数方差与误差分数方 差之和。 • (2)真分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差异Sv²与测量目的无关的 差异Si²。 • (3)一次测验中,一个团体的实测分数之间的变量异性是由测量目的有关 的变异数Sv²、稳定但出自无关的变异数Si²和测量差异的变异数Se²所决定的。
9
CTT理论之不足
• CTT的测量指标受样本性质的影响。难度统计与被试能力高低有 关,区分度、信效度统计与被试的同质性、异质性有关。抽样变动 是CTT无法解决的问题。 • CTT假设所有被试的测量标准误差都相等,这是不太可能的,因 为不同能力组在测验上的稳定性是不同的。(即真分数与测量误差 并不彼此独立)
6
• 假设 •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公理: (1)、反复观察N次,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无数次的结果 会相互抵消),可得T=E(X)或E(X)=0;
恒值
7
• (2)、真分数T与测量误差E之间相互独立,p(T,E)=0; • (3)、各平行测验误差相关为零,p(E1,E2)=0。
10
• 操作性定义:是无数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测量越多越接近真分数但无法 消除系统误差。当误差接近于真分数时,我们就说误差较小。真分数通常用T 表示。)
5
二、真分数数学模型及其假设

心理测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P355 16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心理测量学》
五、心理测验的发展简史
1. 现代心理测验的开始
波林:在测验领域,“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 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内的10年。”
(1)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最早 关注个体气质特点与智能差异,即个性差异;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 性,设计了差异测量的方法,这可被看作是心理测验的开端;高尔 顿提出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K.Pearson)发展出积差 相关,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使心理测验的信度、效度评 估和进行因素分析成为可能。其实际测量集中在1884后的6年。
(2)人格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 卷(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等 。这些测验可以 达到了解、诊断和预测的目的;
(3)心理评定量表: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抑郁量表、 恐怖量表等 。这些测验主要用来进行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12/22/2019
P351 13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心理测量学》
正确看法
第一,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人 们收集有关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的资料,获得对人的心理活动规 律性的认知和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其使用中会带 来系统的和随机的误差,所以可信但不能全信、可靠但不是绝对可靠 的。“无用论”和“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12/22/2019
P353 12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心理测量学》
三、如何看待心理测验
错误看法
第一,万能论:心理测验测验完美无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第二,无用论:侵犯隐私,违背民主原则 , 种族歧视,宿命论等; 第三,心理测验就是智力测验: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 答案:有10%的同级小 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小明 好。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35
常模的概念
样本 总体
样本
原始分数
测验实施
观察编制
心理测验题目
测验实施 结果
个体
样本 常模团体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常模 结论
36
常模的概念
➢ 常模分数 ➢ 心理测验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 照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 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
➢ a 5岁 b 6岁 c 7岁 d 8岁 e 9岁
➢ 年级当量:年级量表
➢ 教育成就测验 ➢ 6年级的算术水平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39
常模的类型-百分位常模
➢ 百分等级:
➢ 85的百分等级的含义:有85%的人比这个分数低。 ➢ PR=100-(100R-50)/N
➢ 百分点(百分位数)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4
这两者有什么共同特征?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5
测量与测量量表
➢ 测量定义
➢ 事物 ➢ 数字 ➢ 法则
➢ 测量要素
➢ 参照点 ➢ 单位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6
2021年3月
心理测量基础理论
测量量表
➢ 定义
➢ 有单位、参照点 的测量连续体
➢ 依据量表的精确 程度,Stevens将 测量量表分为四 种
➢ 人格测验
➢ 常用的有:EPQ、16PF、MMPI
➢ 心理评定量表
➢ 主要包括:精神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燥 狂状态评定量表、恐怖量表等。

心理测量学真分数与信度和效度 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真分数与信度和效度 ppt课件

③、意外干扰
在测验环境复杂,特别是当受试人数较多时,容易发生出乎意料的干扰或分心事件。 例如:停电、有人生病、有人作弊、计时表停了、临时发现题目或作答纸张印刷不清或装 订错误等,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引起不安和扰乱,导致成绩不准确、不一致。
Hale Waihona Puke ④、评分计分评分不客观以及计算登记分数出错也是常见的误差。一般选择题的评分教为客观。而 问答题、论文题等自由反应型的题目,评分标准很难掌握,加之阅卷者的偏好个不相同, 因而难以保证分数的一致性。不仅各教师间有此差异,即使是同一教师一次评许多卷,受 情绪疲劳、外界干扰、卷面整洁、考试前后位置引起的对比效应以及对学生成见的影响, 标准也可能不统一,甚至同一张试卷隔一段事件再评,前后给分也可能不一致。至于学校 间、地区间的差别就更大了。
系统误差
就是观测过程中服从确定规律性的误差。由于实验条件不同,造成不 同的有一定规律性的误差属于这类误差。心理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方法、 不同的被试样本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规律性的影响。这类误差不能通 过增加实验次数消除。如果需要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加以消除,这一问题我 们将在后边的变量处理和实验设计中讨论。
4
心理测量学真分数与信度和效度
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由实验中一些偶然因素引起又不可控制的误差。随机 误差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存在是绝对的。
随着实验观测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变化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它总是围绕被观测的真正值(又称真分数,一般用多次观测的平均值来表 示,真正值是无法测量到的)波动,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数随着观测次数 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至于趋近于零。
2021/2/5
(ST2/SX2)——测验的信度 (SV2/SX2)——测验的效度
13

心理测量学(详细)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详细)PPT课件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知识、心理测量的编制和实施、以及良好
测量所要求具备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 心理测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心理测量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和测量的一般步骤和方
法两部分。内容涉及一般测量解析,测量的要素及量表类型,测验信、效度、难度和 区分度,测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心理测验,以及心理测量的 综合应用和心理测量理论的新发展等内容。
6
第二章 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心里特之及其特性,
心里测量的误差和种类,以及真分数的含义等内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理特质(Trait)及其可测性假设
1.经典测验(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理论 2.特质假设
3
二、测量的要素及量表类型 1.测量的要素 识记: 单位(Unit),参照点(Reference Point),量表(Scale) 2.量表类型 (1)称名量表 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 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 (2)顺序变量 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 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3)等距变量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4)比率变量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5
(五)心理测量的道德准则 1.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心理测量工作的知识结构.(2)对心理测量的态度 2.心理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1)测验的保密和控制原则(2)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4心理测量-第四章-经典测验理论——真分数理论PPT课件

4心理测量-第四章-经典测验理论——真分数理论PPT课件

2021/6/7
16
A卷:你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吗?
1=绝对是 2=是
3=不一定 4=不是
5=绝对不是
2021/6/7
17
B卷: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吗?
1=绝对是 2=是
3=不一定 4=不是
5=绝对不是
2021/6/7
18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 根据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真分数 假设和平行测验假设),我们可以推导 出如下关系:
五、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评价
2、经典测验理论严重依赖被试样本 3、测验信度观存在问题
2021/6/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2021/6/7
14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 真分数与随机误差相互独立,或者说真 分数与随机误差零相关
ρ(T,E)=0
➢ 各平行测验的误差分数之间零相关, ρ(E1,E2)=0
2021/6/7
15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2、平行测验: CTT认为:如果两个题目不同的测验
测得是同一种特质,并且题目形式、数 量、难度、区分度以及测查某个样本团 体后得分的分布是一致的,则这两个测 验被称作彼此的平行测验。
X = T +E
observed score true score error
观测分数
真分数 随机误差
2021/6/7
13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根据真分数假设,我们可以引申出3个相 关联的假设定理:
➢ 用平行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后,观测 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真分数,或者说: 随机误差的平均数是零,X=T,E=0。

心理测量学ppt课件

心理测量学ppt课件

不可进行数字运算 性别代码 比赛排名
有相等 单位 相对零点
可以加减 不可乘除
温度
有相等 单位 绝对零点 可加减乘除
身高体重
第一节 概北述京师范大学
第二单元 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
一、 心理测验的定义 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
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给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
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价值的一种 科学手段。
第一节 概北述京师范大学
第三单元 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按测验功能分类 智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人格测验
二、按测验的材料分类 文字测验 操作测验
三、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 客观测验 投射测验
四、按测验的方式分类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五、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最高作为测验 典型行为测验
第一节 概北述京师范大学
具。 本土化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
• 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 • 第二单元 常模的类型 • 第三单元 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测北验京师的范常大模学
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
一、常模团体的性质
•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它用一个标准的、规范的分数 表示,提供比较的基础。
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
• 取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人或抽样单位都有相同的机会作为常模中 的一部分。
系统抽样:有时在总体数目为N的情况下,若要选择K分之一的 被试作为样本,则可以在抽样范围内选择每个第K个人来构 成样本。
系统抽样的要求:目标总体无序可排
分组抽样:有时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 多样性,这时可以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 样。

经典测量理论ppt课件

经典测量理论ppt课件
• 操作性定义:是无数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测量越多越接近真分数但无法 消除系统误差。当误差接近于真分数时,我们就说误差较小。真分数通常用T 表示。)
5
二、真分数数学模型及其假设
• 数学模型: 1、观察分数用X表示 测量误差用E表示 真分数的基本方程式为:观察分数X=真分数T+观察误差E 2、这里的误差只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包含在真分数里的。
经典测量理论
1
•经典测量理论 •真分数理论
2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CTT)的核心概念是真分数,它的基本
假设就是对真分数、观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关系的描述。
CTT数学模型 X=T+E(用语言表达就是:观察分数X和真 分数T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并且两者只相差一个随机 误差E)
3
真分数理论:
• 为什么会有真分数理论呢? • 起源:
19世纪末兴起→20世纪30年代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20世纪50年代格里克 森使它具有了玩呗的数学理论形式→1963年洛德与诺维克的《心理测验分数 的统计理论》将经典真分数理论发展至巅峰,实现了向现代测量理论的转换。
4
一、真分数
• 定义:真分数是指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10
9
CTT理论之不足
• CTT的测量指标受样本性质的影响。难度统计与被试能力高低有 关,区分度、信效度统计与被试的同质性、异质性有关。抽样变动 是CTT无法解决的问题。 • CTT假设所有被试的测量标准误差都相等,这是不太可能的,因 为不同能力组在测验上的稳定性是不同的。(即真分数与测量误差 并不彼此独立)
8
三、引申
• (1) 再一次测量中,被试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其真分数方差与误差分数方 差之和。 • (2)真分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差异Sv²与测量目的无关的 差异Si²。 • (3)一次测验中,一个团体的实测分数之间的变量异性是由测量目的有关 的变异数Sv²、稳定但出自无关的变异数Si²和测量差异的变异数Se²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经典测验理论假设:观测分数(记为X) 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 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X = T +E
observed score true score error
观测分数
真分数 随机误差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根据真分数假设,我们可以引申出3个Fra bibliotek 关联的假设定理:
一、什么是误差?
凡测量都是有误差的 心理测量是测量 结论:凡心理测量都是有误差的
我们的任务:最小化误差
二、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 的结果,其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完全 使随机的。
测量误差稳定存在与每一次测量之 中,尽管多次测量的结果非常一致, 但结果是不正确的。
二、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不影响稳定性。
随机误差既影响准确性又影响 稳定性。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1、测量工具: ➢ 量表是否稳定 ➢ 量表是否能测到真正要测的内容 2、测量对象 ➢ 被试水平的正常发挥:生理和心理状态 3、测量过程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 1、测量工具 ➢ a、项目少而缺乏代表性 ➢ b、项目过难过易 ➢ c、项目用词模糊、叙述不清 ➢ d、项目类型
➢ 用平行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后,观测 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真分数,或者说: 随机误差的平均数是零,X=T,E=0。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 真分数与随机误差相互独立,或者说真 分数与随机误差零相关 ρ(T,E)=0
➢ 各平行测验的误差分数之间零相关, ρ(E1,E2)=0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2、测量对象 ➢ 测验动机 ➢ 测验焦虑 ➢ 测验经验 ➢ 生理原因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3、测量过程
➢ a、测试环境 ➢ b、测试时间 ➢ c、主试因素 ➢ d、意外干扰 ➢ e、评分计分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1、真分数假设: 我们把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
水平的那个数值作为该特质的真分 数(True Score) 把实际测量的分数称作该特质的观 测分数或观察分数(observed score),也叫实测分数
2、平行测验: CTT认为:如果两个题目不同的测验
测得是同一种特质,并且题目形式、数 量、难度、区分度以及测查某个样本团 体后得分的分布是一致的,则这两个测 验被称作彼此的平行测验。
A卷:你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吗?
1=绝对是 2=是
3=不一定 4=不是 5=绝对不是
B卷: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吗?
1=绝对是 2=是
3=不一定 4=不是 5=绝对不是
四、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
➢ 根据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真分数 假设和平行测验假设),我们可以推导 出如下关系:
四、真分数及其假设
系统误差的变异包含在真分数的 变异之中:
五、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评价
优点: 经典测验理论以随机抽样理论为基础,
建立在简单的数学模型(X=T+E)之 上,其理论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且计 算简单,容易推广。
2、经典测验理论严重依赖被试样本 3、测验信度观存在问题
一、什么是误差?
➢ 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 目的无关的变量所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 一致或不准确。
1、误差由无关变量所致 2、误差表现为不准确或不一致两种方式 3、误差不一定是错误
一、什么是误差?
➢ 桑代克: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心理特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结论:心理特质是有数量的
➢ 迈克尔: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心理特质是有数量的 结论:心理特质是可以测量的
五、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评价
理论假设对条件要求不严格,适 用性广。
在多数情况下,CTT是足够精确的, 测验结果是可信。
五、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评价
缺点: 1、基本假设难以成立:
真分数和观测分数存在线性关系的假定不 合理。
平行测验的假设也难以成立。 误差和真分数独立的假设难以满足。
五、经典心理测量理论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