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 ︳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遥远的地平线》画面,能掌握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等元素,增强审美能力。
2.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及作者的创作思想。
3.能够运用素描、彩铅等画具画出类似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画面的主体结构、构图和色彩运用。
2.创新思考和发挥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教学内容1.展示《遥远的地平线》画面,通过讲解其构图、色彩等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其表达的意义。
2.分组让学生观察其他类似画面,进行对比分析,辨析画面的造型、色彩等要素,并探索画面背后蕴含的意义。
3.在提供绘画材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用素描、彩铅等画具模仿画面中的元素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欣赏、讨论和分享他们的作品,从而加深孩子们对画作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其他类似画面,进行对比分析,辨析画面的造型、色彩等要素。
2.探究法: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欣赏、讨论和分享其作品,引导孩子们对画作深度思考和理解。
3.体验法:通过模仿画作的元素和风格,让学生自己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展示《遥远的地平线》画面。
2.引导孩子们观察、分析和辨析画面的构图、色彩等要素。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1.分组让学生观察其他类似画面,进行对比分析,辨析画面的造型、色彩等要素。
2.通过探究学生心中画面背后的意义,引导孩子们思考和理解画作。
第三步:教师引导1.提供绘画材料,引导孩子们运用素描、彩铅等画具模仿画面中的元素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同学们创意、模仿和发挥绘画能力。
第四步:作品展示与讨论1.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欣赏、讨论和分享他们的作品,通过合作分享的方式深入交流,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和同伴的不同想法和想象。
第五步:课堂延伸1.通过展示更多的画作,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对色彩和造型的表达方式。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绘画材料和作品类别,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线性透视现象;
技能目标: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了解线性透视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创作油画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线性透视吗?它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一、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代表四种视觉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画分别是那种视觉现象?
不同的视觉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地平
线和消失点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十分准确,说明你们刚才学习的十分认真;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2页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仔细找一找这几幅图中的视平线在哪里?
生:认真观看后,仔细寻找;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的很认真,也找的十分的准确;
三、实践展示: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尝试画出校园内某处的风景,要求画出风景的地平线和消失点;
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
生:结合课文积极创作;
师:巡视指导;
生:创作完成后,积极上台展示;
师:对学生作品做出必要的点评;。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遥远的地平线》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遥远的地平线)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教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示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最新】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 3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最新】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 3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பைடு நூலகம்_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
从两方面来说,一说研究,二说教学。
一说研究。研究课本——《遥远的地平线》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利用,并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又通过美术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难点是学会用线条,色彩等方式表现表现的透视透视效果。研究学生——六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一些绘画理论知识。在欣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另一方面,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比较枯燥,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不能一次性灌输给学生。本课应立足于研究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浅显的透视知识,在绘画中初步解决空间表现的问题。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
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遥远的地平线》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绘画技能,但对于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遥远的地平线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地平线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想法和绘画技法。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和绘画作品,用于展示和参考。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遥远的地平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和特点,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想法和绘画技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动手绘画,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继续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想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欣赏和评价。
小学美术_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中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物等形象,之所以会产生深浅、大小等不同感觉,是由于物体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我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不同反应。
本课主要研究这种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习浅显的透视知识,在绘画中初步解决空间表现问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透视知识分析画面。
以及探讨表现方法时介绍物体透视缩形,逐步变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作业的绘画步骤,在绘画中体现透视原理。
教学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风景油画,学生作品,图片、作品欣赏、凡.高作品。
多媒体、实践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直观感受1、图片导入,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你们发现这些物体在画面中产生了什么变化吗?生:近处的物体大,远处的物体小。
2、教师总结:在一张画面中,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会发现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近大远小这种现象出现以后,画面就给我们一种空间感。
3、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
(图片)二、游戏训练1、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按顺序添画;重复排列老师已经给出的一个图形;运用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使画面产生空间感。
2、学生添画游戏、互评3、教师归纳画面表现透视的几种形式4、教师纠正学生在绘画中出现的错误。
a.离眼睛距离最近的第一个杯子应该比第二个杯子大,而这张画把两个杯子画得差不多大。
b.前面杯子的落脚点应该比后面杯子的落脚点要高一些。
c.小树之间的距离也产生透视现象,近的间距长,远的间距短。
三、作品赏析1、作品欣赏。
师:刚刚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我们的游戏,老师也总结了大家共同的结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2、出示一幅小路的空白图,让学生谈添画内容。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知识点1.遥远的地平线的概念;2.色彩与线条表现。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可以通过呈现一些具有遥远地平线的画面或者照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空间和探险精神。
例如,在课堂上展示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小视频或者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情景和色彩。
第二步:讲解1.概念介绍。
遥远的地平线,即在远处随着地球曲率而消失的地平线。
冬季,从远处看,雾霾和沙尘能将地平线上升,营造出万里无云的天空;夏季,遥远的地平线较清晰,且日出日落时可见美妙的光谱色彩交织。
2.核心表现手段。
色彩、线条。
讲解学生不仅可以用色彩表现遥远的地平线,还可以用线条表现天际线的仰角、云层的高度等。
第三步:实践通过练习锻炼学生感知和表现遥远地平线的能力,同时体验创意的乐趣:1.练习画遥远的地平线。
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分析。
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想象和学习的技法,绘制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2.应用遥远的地平线表现绘画。
可以是一幅风景绘画或抽象绘画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绘画内容。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画作评估学生对遥远的地平线的感知,以及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引入、讲解、实践、评估几个步骤,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充分掌握了遥远的地平线与色彩线条表现的方法,为学生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3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3. 遥远的地平线》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地平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的绘画技巧以及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绘画中运用地平线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地平线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地平线来构图和美化画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
2.实践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地平线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平线。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地平线景观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平线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平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平线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平线景观图片,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4)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课题:遥远的地平线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我们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物等形象,之所以会产生深浅、大小等不同感觉,是由于物体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中我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不同反应。
本课主要研究这种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习浅显的透视知识,在绘画中初步解决空间表现问题。
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
3.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透视知识分析画面及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作业的绘画步骤体现透视原理。
教学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图片、添画透视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图片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PPT播放图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图片中,天与地之间似乎有一条线想要把天与地给分割开来,那么这条线叫什么线呢?生:地平线。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遥远的地平线。
二、新授1.学生看图片(PPT播放图片),教师讲解什么是地平线,什么是变线和消失点。
2.学生看四张图片并填空(抽学生起来回答)3.透视知识填空(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回答)4教师总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我们把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
(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近宽远窄)三、游戏训练1.变魔术运用透视现象将一棵树以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方式变成一个点。
(请一名同学上台画,其余的同学在纸上画)2.变魔术游戏点评。
3.教师归纳画面表现透视的几种形式四、我能表现1.出示一幅小路的空白图,让学生谈添画内容。
师:你会选取什么物体来添画表现呢?添画要注意什么?2.自主表现表现要求:参照以上的四种视觉现象,为图片添画风景,要表现出消失点和地平线。
五、展评1.学生评价。
教师:你喜欢哪一张画呢,可以用透视现象来评价一下吗?学生:我喜欢…,因为…。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教案03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一、基本说明1、模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小学六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4、所属的章节:第3课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内容分析: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透视规律,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3、学情分析:透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空间思维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更谈不上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丰富的前后空间关系的画面了。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欣赏为线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5、设计思路:我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教师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1、看一看环节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透视现象。
学生通过欣赏对透视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说一说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这种现象,让学生知道近大远小是一种透视现象。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03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一、基本说明1、模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年级:小学六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4、所属的章节:第3课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内容分析: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透视规律,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3、学情分析:透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空间思维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更谈不上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丰富的前后空间关系的画面了。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欣赏为线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5、设计思路:我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教师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刘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生:蓝天下的山峦越远越淡,越远越模糊,小河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5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遥远的地平线》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的地平线的理解和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地平线的画法和表现手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平线的理解和表现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和画法,能够运用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地平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平线的画法和表现。
2.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对遥远地平线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地平线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示范讲解:教师进行地平线的画法示范,讲解绘画技巧。
3.练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绘画练习,给予个别指导。
4.作品欣赏: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图片、绘画材料。
2.投影仪、幻灯片。
3.优秀作品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绘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地平线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进行地平线的画法示范,讲解绘画技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表现自己对遥远地平线的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作品,交流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遥远的地平线。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平线的画法和表现手法。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说课稿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一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内容是《遥远的地平线》,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本课是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学好本课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线性透视,而且能让学生了解线性透视的形成原理。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学生:本课的内容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故而老师在讲解本课的时候,要注意顺势引导,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让同学们了解线性透视现象;技能目标: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能利用线性透视进行简单的创作;教学难点:了解线性透视形成的原理;五、说教法学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取: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的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探究法、尝试法等学习方法积极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六、说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创作油画的材料;七、说教学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特点、本课的实际情况、教学策略的分析等内容,为更好的实现此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线性透视吗?它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一、说一说: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代表四种视觉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画分别是那种视觉现象?不同的视觉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地平线和消失点在哪里?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十分准确,说明你们刚才学习的十分认真;师:课件出示课本第12页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仔细找一找这几幅图中的视平线在哪里?生:认真观看后,仔细寻找;师:巡视指导;师:刚才同学们都找的很认真,也找的十分的准确;三、实践展示: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尝试画出校园内某处的风景,要求画出风景的地平线和消失点;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生:结合课文积极创作;师:巡视指导;生:创作完成后,积极上台展示;师:对学生作品做出必要的点评;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遥远的地平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4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3. 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3. 遥远的地平线》是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地平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平线的概念、地平线的画法以及如何通过地平线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例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热情和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往往对地平线的处理不够准确,影响到画面的空间感和美观。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地平线的画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知道地平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地平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平线的画法。
2.如何通过地平线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地平线的作用和画法。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地平线的画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的处理方法。
3.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技能。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图片、画纸、画笔等教学用品。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平线,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地平线?地平线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平线的画法和特点。
教师讲解地平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平线是连接天地的一条线,它在画面中起到稳定和分割空间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地平线的画法,讲解如何利用地平线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尝试在画纸上描绘地平线。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师(启发):接下来我们有个创意点子大比拼,如果让你来画,你会选择其中的哪种动物作为主体,你会添加什么情境?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请说说(点2-3个同学回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比比,谁最有想法,能画出不一样的简单有趣的外形和情境来。
1.画一幅风景画草图,要求表现出地平线、消失点。
2.选择一处室内景物,找准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把透视画准确。(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师:(出示一幅完整的已经涂好颜色的作品)同学们在上颜色的时候,近处的颜色可以鲜明一些,远处的颜色可以灰暗一些。
师:同学们瞧瞧,一幅有趣的完整画面就出来了。师:谁能概括一下整个的绘画步骤。
(2)思维拓展: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整个绘画步骤,想自己动手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吗?
师: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以小兔子和小猫为主题,虽然都是画小兔子和小猫,但你们能跟老师或者同学画得一模一样吗?
三.作品分析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两者不同之处: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远处餐桌的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四.纠错训练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辨识并改错
1.冰箱基底线没有透视变化,侧面底座线没有画出透视效果。
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 3《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三、聚焦疑点探究方法
1、创作步骤
观察书中图片,红色线条是什么?(辅助线)。
2、创作中出现问题怎么办
观察、思考、修改。
1、如何进行创作
辅助线,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画出透视现象。(师示范)
2、创作中出现问题怎么办
多找辅助线,能解决一切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识读,选择创作方法。
四、设计招牌运用方法
1、尝试画一幅有透视现象的画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准备
学具:图片、彩笔工具
教具:ppt课件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欣赏图片
发现透视现象。
2、了解透视
简单一点,就是近大远小。
1、情境设置、出示课题
图片欣赏。
2、介绍透视
透视现象:对你所要画的东西,视觉上对物体都会有差异,因为光是直线的,看到的不可能是整个物体的每个面,都会产生透视。
2、温馨提醒
(1)可以临摹、可以创作。
(2)请画上辅助线。
1、明确作业要求
2、巡回指导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尝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五、达成共识多元评价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湘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平线的概念,理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地平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平线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
3. 绘画地平线的步骤及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平线的概念、绘画中的应用及表现方法。
2. 难点: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表现,绘画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地平线相关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平线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平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地平线的概念、在绘画中的应用及表现方法。
3. 示范讲解:教师示范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分析绘画步骤及技巧。
4.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地平线绘画练习。
5. 评价与指导: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地平线的概念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
3. 绘画地平线的步骤及技巧。
七、作业设计1. 绘画一幅以地平线为主题的作品,要求表现出地平线的特点和美感。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地平线的概念和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及绘画步骤与技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地平线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方法1. 平坦地面的地平线:在平坦的地面上,地平线通常是一条清晰、连贯的直线。
在绘画时,要注意地平线的水平性,可以通过使用直尺辅助绘制,以确保地平线的平稳。
地平线的颜色和纹理也需要与地面相协调,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遥远的地平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遥远的地平线》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合作、朗读诵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朗读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忱态度。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课文《遥远的地平线》。
2.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阳光明媚、大自然景色优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呼吸运动,以放松身心,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三、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遥远的地平线》这首诗,并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整首诗的内容。
2.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解释生词和难句。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阅读诗歌,理解每一节的意思并进行讨论。
4.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自己小组的阅读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思考与讨论(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同组的同学分享,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整合,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观点和体会。
五、朗诵与表演(20分钟)1.教师示范朗诵:教师以标准的语音语调,朗诵《遥远的地平线》。
2.学生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在朗读中发现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歌进行改编或创作表演,通过表演来诠释诗歌的情感。
六、拓展与延伸(15分钟)1.带领学生合唱:教师带领学生合唱一首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歌曲,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2.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以《遥远的地平线》为题,以诗歌、小说、绘画等形式展现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3)
3、遥远的地平线教学目标: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在室内景物画中你能用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性的观察方法,能忠实的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课型及学法:设计应用自主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用具准备:课本、铅笔、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观感受: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遥远的地平线》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遥远的地平线)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
这就是视平线也叫地平线。
视点: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消失线: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你们发现这些物体在画面中产生了什么变化吗?2、教师总结:在一张画面中,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会发现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近大远小这种现象出现以后,画面就给我们一种空间感。
3、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二、游戏训练1、出示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以此上台按顺序添画,重复排列老师已经给出的一个图形,运用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感。
2、学生添画游戏、互评。
3、教师归纳画面表现透视的几种形式。
4、教师纠正学生在绘画中出现的错误。
(1)离眼睛距离最近的第一个碗应该比第二个碗大,二这张画把两个碗画的差不多大。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湘美版 (1)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学生创作注意: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作业反馈,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
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学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
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2)作业讲评。
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幅完整的画吗?
(四)课堂总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继续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继续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地平线、消失点。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
视平线:与人眼等高
的一条水平线。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想连续。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二、直观感受
1. 出示三幅本班教室内一张课桌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辨析,实施估测分别是站在哪个角度描画的。
a图为平视,课桌只能看见两个面(顶面、正侧面)。
b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右面)。
c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左侧面)。
2.师生共同寻找这三幅平行透视图的视平线。
教师先在a图中标出视平线、心点,再请学生在b图和c图中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心点
思考: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室内景物的视平线。
3.运用透视概念,分析平行透视图中的视平线、视点、视线、心点。
4. 将课桌扭转一点,学生站在原地观察,思考透视图该怎样画。
5.教师示范画这张课桌的成角透视图,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左、右消失点。
三、作品分析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 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 两者不同之处: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远处餐桌的透视有
两个消失点。
四、纠错训练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图,学生辨识并改错
1、冰箱基底线没有透视变化,侧面底座线没有画出透视效果。
2、书本透视线没有集聚到消失点。
3、凳子是较复杂的立体形,物体同向的成角不集中,形成多个消失点问题。
五、知识巩固
1. 知识小结:强调透视规律,思考视点与消失点的关系。
2. 画平行透视图步骤小结: a、画出视平线、心点、视点、距点。
b、画出物体的平行面。
c、从平行面的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
d、从一个顶角向相应的距点引连线,求出透视深度。
E连线成立体图形。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适时考虑成角透视图步小结(略)(CAI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平行透视图步骤)
六、自主表现作业要求:选择室内1——2个物体,找准它们的视平线和消失点,画出简单的透视图(建议画课桌椅、文具盒、书本、粉笔盒、粉笔刷、书包、立式空调、冰箱)
七、评价交流
1. 作业讲评。
2. 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教师总结:根据科学的法则,理性地研究透视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能在平面的画纸上准确地表现出富有立体感、空间感的艺术作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