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公共课诱思探究教学 期末作业
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0b97855727a5e9846a6107.png)
诱思探究教学法【背景】张熊飞,1938年生,陕西礼泉人。
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
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综述】本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上着力研究,开展实验。
经过不断发展,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1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
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
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
浅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0a0124cfd0a79563d1e725e.png)
浅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等人近30年潜心研究的一项教育科研成果,它是立足于更新教育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该理论的精髓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学生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它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教学思想上是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上是探究式,在教学价值上是发展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推进素质教育。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巧设情境,既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地点时间等因素,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情境的创设实质上就是“以情激情”,即营造一种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精神上、心理上的“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类型有许多种,例如有形象情境,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可以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有故事情境,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可以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初一课本中的清代沈复的《童趣》一文就可请学生讲述童年趣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应该多创设活力开放的情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多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们活起来、动起来。
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当“桃花源”的小导游,介绍“桃花源”的优美景色、“桃花源人”的惬意生活和进出“桃花源”的游玩路线等,这种活力开放的情境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7786ffeedd3383c4ba4cd220.png)
陕西省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3分)A. 煴.火(yūn)战粟杳.无音信(yǎo)舞榭歌台B. 思忖.(fu)罗绮万恶不赦.(shè)归根结蒂C. 埋.怨(mán) 牧羝咄.咄逼人(duō) 完壁归赵D. 剔.除(tī) 纶巾刎颈.之交(jǐng) 礼尚往来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欣逢您百年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一百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B.运筹帷幄C.首当其冲D.栋梁之材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6月9日以来,湖北、湖南两省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湖北和湖南部分地区因灾死亡19人,失踪28人。
B.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C.“2011中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诱思教学论期末作业
![诱思教学论期末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fddbdef0102de2bd9705880e.png)
(1.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
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
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诱思教学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姓名:学号:诱思探究教学,旨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就是一粒种子,自身具备成长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好成长环境,让这粒种子能够顺利发芽,茁壮成长。
教师如何在学生和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诱思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顾名思义,“诱”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寻求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从而获取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其精髓在于“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诱思交融,促进发展”,他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教师则要在学生思和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外因,把教与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诱思教育中,常用的有情景探究学习:顾名思义,“探究学习”,从学生认知过程来看,探究学习就是获得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
这就是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具体表达,可以称为探究学习。
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政治课程本身的缺陷,导致学生厌烦乃至学习效率不高,常常借助于一定的条件,比如借助于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探究学习,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情境”就是“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把它称为“教学情意场”。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要素,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动力基础。
陕西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
![陕西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0374f9581b6bd97e19eadf.png)
陕西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生物《选修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基因诊断技术中,所用的探针DNA分子中必须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作用是()A.为形成杂交的DNA分子提供能量B.引起探针DNA产生不定向的基因突变C.作为探针DNA的示踪元素D.增加探针DNA的分子量2.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蛋白质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创造出自然界中不曾存在过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3.下列关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DNA聚合酶发挥作用需要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B.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都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C.DNA连接酶既能连接双链DNA的缺口,又能连接单链DNA的缺口D.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是蛋白质4.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中,培育出抗虫棉。
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具有()A.抗虫基因B.抗虫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C.抗虫性状D.抗虫基因转录的mRNA5.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A.培育无籽西瓜B.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C.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的太空椒D.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6.利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生产马铃薯,几代以后往往会因病毒感染而减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植物细胞工程培育去毒马铃薯,这种方法是()A.选择抗病毒品种进行杂交育种B.利用单倍体育种提纯品种C.利用人工诱变产生抗病毒基因D.利用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组织培养7.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条件C.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全能性得以表现的结果D.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株或细胞系,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8.下列优良品种的培育不需要使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是()A.高产、矮杆品种的小麦B.能分泌含抗体的乳汁的母牛C.生长较快的鲤鲫鱼D.利于贮藏的白菜—甘蓝9.下图中表示一项重要生物技术的关键步骤,字母X最可能代表()A.不能合成胰岛素的细菌细胞株B.能合成抗体的细菌细胞株C.能合成胰岛素的细菌细胞株D.不能合成抗生素的细菌细胞株10.基因治疗是指()A.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对有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1.植株甲是二倍体水稻,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植株甲获得了植株乙,再利用甲乙植株又获得丙、丁两种植株,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诱思探究》期末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诱思探究》期末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b0e6860d0740be1e650e9af2.png)
诱思探究教学论期末作业姓名:姬文娟学号:124722考核题目选取研究探究学习方式,应关注学习策略和施教策略的研究。
为此,应突出具体落实: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各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策略如何;各学科具体突出哪些探究学习,各以具体案例予以论证。
作业展现一、实践探究“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这就是实践探究的哲学依据。
因而,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
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
在实践探究中,思维加工一般均由归纳研究来完成。
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形式相异,包括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因此,实践探究又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一)实验探究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层次的学习,称为实验探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均可以运用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向性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
实验探究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一般是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来实现探索层次的。
一般来说,演示实验也是探索性教学实验。
然而,演示实验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心理“跃跃欲试”,但却难以“亲手一试”,学习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即使让几位学生去协助,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旁观者。
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另外,从为形象思维积累丰富的表象,有利于思维加工的角度,从自然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等方面来看,对于学生实验,则要尽可能变验证性学生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实验,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诱思探究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诱思探究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5d75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a.png)
诱思探究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教学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平台.陕西师大张雄飞教授首创的诱思探究教学是独立形成的课堂教学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探讨诱思探究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一、背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教师须改进教学模式,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二、诱思探究教学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概括指明教学职能和教学机制,集中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诱思探究教学是独立形成的课堂教学的系统理论与实践.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内涵包括三个内容:诱思教学思想,探究教学模式,三维教学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诱思探究教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及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关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三、诱思探究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探讨1.诱思探究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原则.(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2)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诱思探究教学,是通过“做”来学习的.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3)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4)重视证据在学习中的作用.寻求实证是科学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证资料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重要区别.2.诱思探究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1)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如,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2)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重视合作学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小组,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3.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以诱达思,而具体方法是设计适当的问题.问题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创设问题情境:(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2)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6)通过验证或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总之,新课程理念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处于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消除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诱思探究教学法在这点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诱思探究自测题答案四章全
![诱思探究自测题答案四章全](https://img.taocdn.com/s3/m/1491485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3.png)
诱思探究自测题答案四章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业答案依据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遵循上述筛选原则,我们将整个学科教学归结为三个基本的学科教学范畴:“发展”范畴,是对学科教学目标方面的抽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对学科教学价值的抽象。
学科教学领域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于是,“发展”构成了反映教学价值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教学价值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范畴,是对学科教学活动的职能方面的抽象。
在现代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
两者各执其能,又形成完整的辩证统一职能,即教学,构成了整体的学科教学活动。
因此,现代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活动。
“教学”则构成了反映学科教学赖以存在的职能属性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二,教学职能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诱思教学和谐论”。
“心理”范畴,是对学科教学活动运行机制方面的抽象。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那么,学科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
当然,教学论并不是心理学,因而“心理”只有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客观规律,才能构成反映学科教学运行机制属性的范畴,揭示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三,教学过程观。
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其理论展开则形成了“探究学习方式论”。
于是,整体辩证逻辑关系,如图所示:三个基本的学科教学范畴全方位的辩证统一,是学科教学系统通过教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发挥教学职能,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心理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以启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学价值。
这样就形成了学科教学系统的整体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科教学论达到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作业答案二、如何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有人说:应该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所谓素质,乃是人自身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在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识客观世界,求得幸福生存的全部必备因素。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1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8fae6e82680203d8ce2f2450.png)
一、《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答:二、如何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有人说:应该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1)所谓素质,乃是人自身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在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识客观世界,求得幸福生存的全部必备因素。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我认为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的说法是对的。
教育,其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应试和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而非以应试为目的。
长期以来,各地盛行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的忽视了能力和品德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分低能者”,被称为“应试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后,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培养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提出了“以发展智力、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观”,又在实际教学中实行“强化过程、淡化结果”等行动口号,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热闹闹一场空”的怪现象,高考中的“南京现象,”就折射出这一畸胎的影子;文化大革命中片面的突出政治,搞“三机一泵”等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所以我们应该两手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理解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理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仍然沿用着三百多年来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大致占学生在校活动总时间的3/4以上。
这就决定了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最普遍、最基本的途径,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主旋律、重中之重。
只有首先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谈得上提高教育质量。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期末考核——贺艳.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期末考核——贺艳.](https://img.taocdn.com/s3/m/f581266b0b4c2e3f572763fe.png)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期末考核数学情境探究教学研究135456 贺艳诱思探究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变革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亲自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终身学习意识和丰富的创新能力。
所谓情境探究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那么如何创设探究情境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创设现实数学情境1.现实数学情境的内涵“现实”的数学情境,主要是指,情境中的背景素材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即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供“脚手架”情境中的生活背景内容能够为学生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或定理提供支撑,使学生借助这个“脚手架”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到达对数学“意义建构”。
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数学概念的精确定义或数学定理的一连串抽象的形式证明,然后留出教多的时间让学生模仿、做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直接向学生传递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知识的呈现过于刻板、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非常枯燥、乏味、艰难,吸引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公式或定理的内在意义,往往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已。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f0c1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2.png)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淀粉胶体和蛋白质胶体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Cl固体中的NH4ClC.用BaCl2溶液鉴别Na2SO4溶液和AgNO3溶液D.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2、为了探究温度、硫酸铜对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为了选择Ⅱ和Ⅲ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B.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快C.根据该方案,还可以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大小可能是Ⅲ >Ⅱ >Ⅰ >Ⅳ3、已知同温度下的溶解度:Zn(OH)2>ZnS,MgCO3>Mg(OH)2;就溶解或电离出S2-的能力而言,FeS>H2S>CuS,则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A.Mg2++ 2HCO3-+ 2Ca2++ 4OH-=Mg(OH)2↓+ 2CaCO3↓+ 2H2OB.Cu2++ H2S =CuS↓+ 2H+C.FeS + 2H+=Fe2++ H2S↑D.Zn2++ S2-+ 2H2O =Zn(OH)2↓+ H2S↑4、25℃时将pH= 3的强酸与pH= 12的强碱溶液混合(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所得溶液pH=10,则强酸与强碱的体积比是A.1:9 B.9:1 C.1:11 D.11:1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烯的结构筒式可以表示为CH2CH2B.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C.乙醇和乙酸都存在碳氧双键D.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6、已知反应N2(g)+3H2(g)2NH3(g) ΔH=-92.3kJ/moL,N2的平衡转化率a(N2)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陕西师范大学期末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期末教育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0f1f1bd64783e08122b8e.png)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I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其代码填入题中的括号内)1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的是()。
A. 达尔文B. 培根C. 苏格拉底D. 赫尔巴特2. 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的()。
A. 规章制度B. 网络资源C. 校园环境D. 物质文化3.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4. 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以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B. 实物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C.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挂图直观D. 模象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7.把测验分为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的依据是()。
A. 测验内容B. 测验目的C. 规范程度D. 结果解释参照标准&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
A. 活动性B. 目的性C. 实践性D. 预期性9.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A. 主体教育观B. 精英主义价值观C. 知识主义价值观D. 多元主义价值观10•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 政治需要B. 科技进步C. 生产力发展水平D. 产业革命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12.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 生物遗传B. 选择经验C. 社会实践D. 教育3.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A.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4.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 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 壬子癸丑学制15. 德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 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 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C. 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 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6.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1340b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e.png)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那么该三棱锥的表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A .1B .2C .3D .02.已知全集U =R ,集合{|lg(1)}A x y x ==-,1|B x y x ⎧⎫==⎨⎬⎩⎭则()U A B =( ) A .(1,)+∞ B .(0,1) C .(0,)+∞D .[1,)+∞3. 若x,y 满足约束条件x 0x+y-30z 2x-2y 0x y ≥⎧⎪≥=+⎨⎪≤⎩,则的取值范围是A .[0,6]B .[0,4]C .[6, +∞)D .[4, +∞)4.《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之说,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术数之源,其中河图的排列结构是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如图,白圈为阳数,黑点为阴数,若从阴数和阳数中各取一数,则其差的绝对值为5的概率为A .15B .625C .825D .255.已知命题:0p x ∀>,ln(1)0x +>;命题:q 若a b >,则22a b >,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C .p q ⌝∧D .p q ⌝∧⌝6.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3a =,535S =,则数列{}n a 的公差为( ) A .-2B .2C .4D .7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俯视图是由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和一个半圆构成,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4383π+B .2383π+C .4343π+D .8343π+8.设{}n a 是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零,其前n 项和为n S .则“*n N ∀∈,1n n S S +>”是“{}n a 为递增数列”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9.若复数z 满足(1)34i z i +=+,则z 的虚部为( )A .5B .52C .52-D .-510.若复数52z i=-(i 为虚数单位),则z =( ) A .2i +B .2i -C .12i +D .12i -11.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满足,AB BC CD AD ==,且10,8AB AD BD +==,沿着BD 把ABD 折起,使点A 到达点P 的位置,且使2PC =,则三棱锥P BCD -体积的最大值为( )A .12B .122C .1623D .16312.已知集合2{|1}A x x =<,{|ln 1}B x x =<,则 A .{|0e}A B x x =<< B .{|e}A B x x =< C .{|0e}A B x x =<<D .{|1e}AB x x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心得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b45a5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e.png)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心得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心得《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雄飞及其团队在长期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主编的。
自从2006年我刚上班的时候,学校在张雄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上推行教改开始,我便有了这本书。
虽然我上了四年的师范大学,但我总感觉张雄飞及其《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教学的启蒙老师。
我觉得我很荣幸,在我刚上班的时候,认真学习了这本书,并观摩了张雄飞教授对教学过程的亲自指导。
在张雄飞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迈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这些年教学的主要理论指导,时不时的会拿起书看上一阵子。
最近又看了书中的一些内容。
张雄飞教授书中的“摘桃论” 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书中这样写到:“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
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 第一次读到这段儿话时,我就在这儿停下来,并反复思考这句话,多么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
在“桃林”这个情境下,给学生设定“摘桃子”的目标,在摘桃子的实践中,总结摘桃子的方法(教学过程),最后让学生尝到桃子的鲜美,即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从此“跳一跳能摘到挑子”这句话就定格在了我的教学词典里,这种思路一直伴随着我。
在当时,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尤其深有体会这个“桃子”高度的重要性,这个高度把握的好,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把握的不好,会适得其反。
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了解学生,把握这个“桃子”的高度。
可是最近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句话中的“桃子”引起了我的反复思考,也许跟我们学校强调的目标教学有关。
陕师诱思期末考核
![陕师诱思期末考核](https://img.taocdn.com/s3/m/b938b6fde009581b6bd9eb92.png)
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布鲁姆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对探究学习有很大的启示。
根据学习的层次,我们可以知道,学习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而这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
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规律性认识的获得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新认知的重新建构。
探究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既能完成传承性课程的学习,又能完成体验性课程学习。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行学习,逐步养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
这种探究式学习,打破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盲目迷信,真正解放了他们长期备受压抑的个性,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情感、性格、精神等方面的成长和完善,不断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达到个人的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关注两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施教策略。
刚才提到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认知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张熊飞老师将课程分为“传承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依据两种认识途径以及两种课程划分,探究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则具体的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
一、实践探究“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这也是布鲁姆“发现教学法”所倡导的。
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
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
根据实验探索的四种形式: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我们相类似的总结出实践探究的四种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1 实验探究,即通过实验操作进而得到探究认知的学习。
而实验探究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
具体到中学学科相对应的是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
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一般采用可两种实验探究的方法,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然现象的变化。
诱思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尝试
![诱思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尝试](https://img.taocdn.com/s3/m/5c3a181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4.png)
诱思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尝试
冯志合
【期刊名称】《成功:教育》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诱思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尝试了以下方法,取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巧设情境,诱发思维;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交流研讨,迁移深化。
【总页数】1页(P60-60)
【作者】冯志合
【作者单位】[1]汉中市城固一中,陕西汉中72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
【相关文献】
1.“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3.诱思探究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4.诱思探究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5.“诱思探究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尝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思探究教学论144088 强小倩【考核题目5】研究探究学习方式,应关注学习策略和施教策略的研究。
为此,应突出具体落实: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各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策略如何;各学科具体突出哪些探究学习,各以具体案例予以论证。
【参考来源】《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三章(教学过程观.探究学习方法论)第三节(探究学习及其种类)【作业展示】一、实践探究“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这就是实践探究的哲学依据。
因而,实践探究的理论思路,一般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归纳研究两个教学层次去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的。
实践探究是中小学生学习时常用的学习认识过程。
在实践探究中,思维加工一般均由归纳研究来完成。
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形式相异,包括实验探索、体验探索、经验探索、形象探索,因此,实践探究又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经验探究,形象探究。
(一)实验探究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层次的学习,称为实验探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均可以运用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向性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
实验探究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一般是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来实现探索层次的。
一般来说,演示实验也是探索性教学实验。
然而,演示实验的主体往往是教师,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心理“跃跃欲试”,但却难以“亲手一试”,学习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即使让几位学生去协助,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旁观者。
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另外,从为形象思维积累丰富的表象,有利于思维加工的角度,从自然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等方面来看,对于学生实验,则要尽可能变验证性学生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实验,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里,充分地运用手、眼、耳、鼻等全部感觉器官,在全面系统地感知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奥秘,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理论。
所谓探索性学生实验,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观测,去探索研究、归纳出新概念,认识客观规律的学生实验。
具体案例:验证Cl2和验证HClO谁具有漂白性?(化学人教版《必修I》P72)实验室中,在2个试管中分别加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依次通入Cl2和HClO,观察现象,通入Cl2的布条没有褪色,说明它没有漂白作用,而通入HClO的布条褪色变白,说明它有漂白作用。
(二)体验探究体验探究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
实质上,就是体验学习的具体体现。
就是说,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新概念,认识新规律。
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物质的许多特性,如颜色、味道、气味、形状等,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依靠体验探究去获得。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是其哲学根据。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概念的形成亦可以让学生体验而得之。
体验探究常应用于社会科学教学之中。
譬如:政治课搞社会调查;历史课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文物古迹,以体验历史资源;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演课文剧等等,无不包含着诱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学习环节。
具体案例:历史课上在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天安门广场,登城楼,让学生体验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件。
(三)经验探究学生接触客观世界,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探索这些有关的经验事实,进而归纳、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而不需要学生再去进行教学实验或亲身体验,即为经验探究。
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完成探索层次,则是经验探究的主要特征。
在科学发展史上,古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两手摩擦会发热,敲打火石迸火星,硬物钻木能起火,……归纳这些具体的同类经验事物,人类就得出了“摩擦生热”这一规律性的概括认识。
人类从制造“永动机”的大量失败中,归纳出“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这些科学发现的认识过程完全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具体案例:初中数学得出正负数的教学;初中物理得出力的概念;等等零上5摄氏度零下3摄氏度人推车收入18元支出10元吊车提货物上升6米下降4米茶杯压桌面向东3米向西5米磁铁吸铁钉正数:“+”负数:“_”物体作用物体(四)形象探究形象探究是以事物的形象为观察对象,完成学习的探索层次,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活动,完成学习的研究层次。
一句话,形象探究就是侧重于以形象思维活动,主要以视觉空间的非线性方式,处理形象信息,而完成学习任务的。
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概念、语言,因而,形象探究亦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参与,不过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已。
1.“释文——成象——悟道——拓展”的学习思维层次一般而言,学生学习时,往往运用“释文—成象—悟道—拓展”的学习思维层次,完成形象探究的学习过程。
文史教学往往强调“文以载道”。
文和道是和谐的统一,文是载体,道是灵魂。
那么,学习中,诱导学生从语言材料的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获得,是“以文解道”,一步到位呢?还是从“文”到“道”有个思维的中介环节呢?根据大脑的思维规律和过程,我们认为必然有一个形象思维的中介环节,也就是说,“象”是联系“文”与“道”的中介层次。
可见,“文以载道”是不完全的。
应该说:“文”是“象”的载体,“象”才是“道”的载体,而“道”则是释文、成象、悟道的必然结果。
“象”在教学中,是联系“文”与“道”的中介层次,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就是说,从“文”到“道”,中间应有一个成象环节,亦即,释文而明象,析象而悟道:“释文—成象—悟道—拓展”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过程,其中“成象”是展开形象思维,而“悟道”则是运用逻辑思维,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思维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运用“释文—成象—悟道—拓展”的学习思维层次,完成运用形象探究进行学习的过程(如图所示)。
显然,这一学习思维层次实质上是三个认知层次的一个具体表现。
观察思维迁移感性认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具体应用释文成象悟道拓展阅读想象明理提高形象探究的学习思维层次2.形象探究的具体运用“成象”过程就是完成形象思维的过程。
就语文教学来说,以记叙文为例,应诱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通过形象思维在大脑中创造出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连续显现,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似的,展开形象思维,完成“成象”过程。
课程改革中编写的各种课本,均体现出图文并茂的特点,就是为了诱导学生更容易地“成象”;连环画之所以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甚至吸引着许多成年人,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尽量将现代化的形象手段运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释文—成象—悟道—拓展”学习思维层次,不仅适用于语文学习。
事实上,一条规律往往可以有三种表达形式:语言表达、公式表达、图象表达。
因此,数理学科的学习完全可以使定理、公式,特别是图形,转化为概括的形象,或引起表象的联想;不仅进行严密的线性逻辑推理,更应该恰当地运用表象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以调动学生脑海里贮存的感知表象,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形成典型表象,然后再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概念,认识规律。
比如,微观粒子的运动、图像的动态变化等,可采用动画演示。
不难看出,“释文—成象—悟道—拓展”教学思维层次,能使教学活动充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具有了操作性。
各个学科都应该探讨运用时的具体形式。
具体案例:生物课上,老师用显微镜教大家观察细胞,了解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理论探究理论探究的一般理论思路是:通过理论探索和演绎研究(或归纳研究、类比研究)两大基本学习层次,来诱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从学习层次来看,它与实践探究就有了明显的区别,探索层次与研究层次均不相同。
而且,探索时观察的对象也不同,它不是物质性客体,而是观念性客体。
理论探究有两种类型:(一)特例探究理论探究是从低级的概念发展到高级的概念,从已知的理论发展到未知的理论,是通过观察“观念性客体”的特征,再经过思维加工而获得新的认识。
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运用实践探究进行教学是经常的、基本的。
其根本原因是实践探究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从特殊去认识一般。
我们认为,相对于新知识来说,学生原来认知结构中的初级相关知识,亦是一种“直观材料”,因为这些初级的相关知识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来源于“生动的直观”,且已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
因而,从思维过程来考虑,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把初级的相关知识“转化”为特例,以便通过特殊来探究一般。
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出一个或者一组特例,作为被观察的“观念性客体”,诱导学生运用特例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所谓特例,就是那些隐含着客观事物新的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例。
于是,特例探究就是通过探索和研究,亦即观察和思维这些特例,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
可见,特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以特例为认知的起点,以探索和研究特例来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谐地统一起来。
因此,精心设计特例,就成为实施特例探究时取得成功的关键。
具体案例: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其特例就是(a+b)0、(a+b)1、(a+b)2、(a+b)3、(a+b)4的展开式。
这些特例显然与(a+b)n的展开式之间有着相同的结构,观察这些展开式的共同特征,就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二项式定理,并且同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迁移探究迁移探究是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规律等知识为起点,揭示该概念新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新概念、新规律等。
因而迁移规律的运用,是迁移探究的心理学基础。
凡是有学习的地方,都会有迁移现象存在。
“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学生掌握概念,一般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发展”两种基本途径而实现的。
从同化理论来看,“概念发展”实际上就是新旧概念的同化过程,就是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规律为起点,揭示该概念新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新概念、新规律。
既然“概念发展”就是新旧概念的同化过程,那么,教师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上,为新知识找准适当的生长点(或称嫁接点)就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