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参考课件
36
激光技术
参考课件
37
微针技术
微针技术
微米尺寸的针能够戳入皮肤表面,形成孔的大小 足够分子进入而又防止引起痛觉或重大损害。体 内试验显示,皮肤内插入微针能使小分子药物, 大的高分子药物和纳米粒按大小顺序增加渗透性。 动物实验同样显示化合物经皮运输的大增,包括 低聚核苷酸,胰岛素,去氨加压素和人类生长激 素。微针装置对于疫苗给药,包括蛋白质和DNA 有特别意义。
参考课件
7
参考课件
8
经皮给药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 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症,老年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 作用。
参考课件
9
经皮给药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肤贴片 (Dermal Patch)。
参考课件
4
经皮给药系统优点
优点:
避免药物肝脏 “首过效应”, 胃肠道的 破坏作用
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较长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可以自主给药提高病人依从性。
参考课件
参考课件
31
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导入技术(Ultrasonic Tech)
运用超声波促使药物透过完整的皮肤,而进入组 织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引起皮肤脂质双分子层结 构的局部紊乱,电阻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穿透皮 肤的阻力。
超声停止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更快。
该法选用药物范围广,透药程度更深。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传 统压敏胶存在 亲水性不好 、药物 释放速率 低 、对皮肤有 刺激性 和透气性差等 问题 。改善压敏胶 的综 合性能 以更好 的适 用 于 经 皮 给 药 系统 是 新 型 压 敏 胶 的 发 展 方 向 。新 型压 敏 胶 包 括
传统压敏胶 的改性压敏胶 、水凝胶型压 敏胶 和亲水性 聚氨酯压 敏胶等。
性 聚氨 酯压 敏胶 ,可克服传统压敏胶 的缺点 ,提 升压敏 胶 的性 能 。亲水性 聚氨酯压敏胶的优点 有 :亲水 性好 ,透 气性好 ,微 粘性 ,对皮 肤刺激小 ,具有透明性 ,耐低温 ,可生物降解 。
1 . 3 亲水 性聚 氨酯 压敏 胶
聚 氨酯 全 称 为 聚 氨 基 甲酸 酯 ,是 主链 上 含 有 重 复 氨 基 甲酸 酯 基 团 的 大 分 子 化 合 物 的 统 称 ,它 是 由有 机 二 异 氰 酸 酯 或 多 异 氰 酸酯 与二 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 聚而成 。将 聚氨酯制 成亲水
聚 异 丁 烯 压 敏 胶 极 性 低 ,导 致 其 对 许 多 极 性 表 面 粘 附 性
效应 ,减少副作用 ,降低给药频率和改善 血药浓度 ,具 有更广 泛的应用前景 … 。压敏胶和药物 的渗 透性是经皮 给药系统 中的 两个研究 热点 ,新型经皮给药微装置 的研 究 ,对经皮 给药系统
Ke y wo r ds:t r a n s de r ma l d ug r d e l i v e y ;p r r e s s u r e—s e n s i t i v e a d h e s i v e s;c h e mi c a l e n h a n c e r s;p h y s i c a l p e ne t r a t i o n e n h a n c e r ;p o l y me ic r mi c r o d e v i c e s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华大学 化学工程 系 , 京 1清 北 10 8 2 北 京 中 惠制 药 有 限 公 司 , 京 0 0 4;. 北 10 8 ) 0 0 4
摘要: 作者从被动 扩散 、 化学促渗 、 电磁技 术 、 波动 技术 、 微纳 米技术 和及 其综 合 使用 6个 方面 , 系统地综述 了近两 年来 国 内外在 经皮给药 领域 , 其是促 进 药物 的经 皮渗 透方 面 , 尤 于基 础研 究
果 。作 者从 基 础 研 究 、 用 等 方 面 综 述 了近 两 年来 应 国内外 在 经皮 给 药 的研 究 方 面 所 取得 的 进 展 , 主要
K n e _ 等认 为 水溶 性 也会 影 响 药 物 的 透皮 量 , ent 5 h 并
考察了茶碱的 3 种脂溶性类似而水溶性不同的前体
定 的给药速率等特点¨ , 一受到 了广泛的关 注。在美
国 , 在 进行 I 实 验 的 19种 药 物 中 ,1种 与 经 正 临床 2 5 皮 给 药 或皮 肤 相关 ;7种处 于临 床 前 期 研 究 的药 物 7 中 ,3 与经 皮 给 药 系统 相关 。 尽 管 经 皮 给 药 具 3%
和 应 用 等 几 个 方 面所 取 得 的 进 展 , 出 了 各 种 方 法 的 最 新 研 究 成 果 、 在 的 问 题 以 及 发 展 趋 势 。 指 存
关键词 : 经皮 给药 ; 化学 促渗 ; 离子导 入 ; 电致孔 ; 场倒入 ; 磁 超声导入 ; 微纳 米技 术
中图分 类号 :99 R 6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24 2 0 )6—0 6 0 10 5 1 ( 0 2 0 3 7— 5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宠 王云 1 西 交 免 , 彩 (. 安 通大学医 药 院 科. 安市 7 09 . 安交 学药 院药 教研室 西 西 1 4 ; 西 通大 学 剂 0 2 , 安市
704 ) 109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 0 )4 20 0 10 0 0 (0 2 0 04 3
经皮给药系统 ( rn dr l h rp ui ssc TT ) a sema tea e t ytm. S 是 F c 李玉珍等采用离体 鼠皮 以简单小室装 置和紫外检测法进 指 经皮肤给药 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 S系统具有 打 实验。 结果表明 , 盐酸罂粟碱 可穿透皮肤吸收 , 且随药物 浓度 超越一般 给药 方法 的独特优点 ,可 以不 经过 肝脏 的 “ 首过 效 的增大 、 时间的延长 , 药物透过 量也随之增多 ; 透皮促进剂二 甲 应 . 没有 胃肠道消化液的破坏 , 供了可预定的 、 提 较长的作用 基亚砜 ( 0 、 5 %) 二甲基 甲酰胺 (0 o e 1 都可促进本 5 %)Azn ( %) 时间 , 降低 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 、 持久的血药浓度 , 药 的透 皮 吸 收 , 中 以 5 % 二 甲基 亚 砜 的 作用 最 佳 】 其 0 。 进 而提 高疗效 . 减少给药 次数 , 使给药更为方便 。T Ts系统 以 1 4 川芎贴膏 其 独特 的优点成 为第 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 之一 . 发展 J『 I 芎贴膏是由川芎 、 丹参 、 片等药物组成 , A o e 冰 以 z n 为透 非 常迅速 硝酸甘油贴 片自 2 0世纪 8 0年代问世以来, 一直是 皮促渗剂的缓释长效 制剂 。 向志采用离体鼠皮 以自制的单 室 龙 世 界上最畅销的 5 O种药物之一 。国内也相继 研制出 r东莨 扩散装置和紫外检测法 , 研究 了川芎贴 膏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 菪碱贴片 可乐定贴片 以及尼群 地平贴片等 . 有的 已获 准上市 , 因素。结果表明. A o e 加 zn 的川芎贴膏 透皮吸收量在实验开 始 有的正进 人新药审批阶段 , 还有许多药物的透皮制剂正处于研 后 l h为不加促渗剂川芎贴膏的 20 .3倍 . h时为 20 2 .1倍 ;而 究和开发之 中。到 目前为止 , 中药的透皮制剂还仅限于局部作 加二 甲基 亚砜的对照贴膏透皮 吸收量在实验开始后 l h时为无 用, 尚无疗效确切 、 发挥全身作用的 中药透皮制剂上市: 令人 但 促渗剂川 芎贴膏的 1 5 0倍 . h时为 1 3 2 7倍 : A o e 加 z n 的川芎 可喜 的是 , 许多药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中药透皮制剂的基础 和临 贴 膏透皮 吸收量在 2 h时为无促渗剂川芎贴 膏的 2 4 倍 ,为 4 7 床实验研究。 为了加速 中药的剂型改革 , 中药走 向世界 , 使 研究 对照川芎贴膏的 2 2 倍 0 7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本文拟对近年来 国内 15 利湿平软膏 有关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相 关研究及报道作一 回顾 , 并对一些 利湿平软 膏是 由骆驼蓬子 太仙子和秋水仙 3睐药材制成 关键性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期对今后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有 的。 张学农等以利湿平软膏中骆 驼蓬子 的主要成分去 氢骆驼蓬 所 帮助 和启 发 : 碱的透皮速率 为指标 , 采用 离体 鼠皮 以 F a z rn 扩散池 和紫外检 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 解决贴剂透 皮吸收速率 测法 . 用正交试验设计 , 应 考察 了 3种软膏基质石蜡 、 羊毛脂和 和缓解贴剂的刺激性问题 已成为 T Ts制剂研究的关键 。 目前 Azn o e的不 同用量对药效成分渗透量 的影响 , 丽筛选出利湿 从 研 究最多的是氮酮 ( g n ) 它对 亲水性和疏水胜药物都能显 平 软膏处方中基质的最佳组成为 :石蜡 1 % 、 A oe , O 羊毛脂 6 %、 A- 著增加其透皮速率 . 作用 比 DMF、 DMA、 DMS O等强得多 . 且 z n 2 o e %。其中 . AzF 以 ol e的加^量对透 皮速 率影响最大 , 且以 无毒性 , 使用安全 ^们对丙二醇( G) 油酸 ( P 、 0A) 和亚油酸 2 %Azn o e的效果最为理想 】 。 等促渗剂的研究也 比较多 0 , 研究显示 , G、 vP、 P P 油酸对 左 16 嚷喘 潦膜剂 炔诺孕酮饱 和乙醇溶 液有 明显的促渗效果 ; G、 P 油酸 A o e zn 咳喘涂膜剂 系采用黄柏 、肉桂 、 麻黄等 6味药材的有效成 均自 增加 甲氧氧普胺 ( tc pa d ) E Meo l rmie 的穿透作用。 o 近年来 人 分, 通过 制剂加工而成的经皮 给药 系统。刘建平等以双室渗透 们还 发现 了一些新 的透皮 吸收促进 剂 .如 . 一二 甲氨基异 扩散装置 ( F a z 与 rn 槽相似 ) 离体 鼠皮 为模型 , 、 采用双渡长薄 前酸十二烷酯和 . N一二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等 。有些透皮吸 层扫描法检测涂膜剂 成分之一 的黄芩苷渗透量 . 考察常用透皮 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 故经常联台使用 .一般 由一种亲 促 进剂对它的影响 结果 , 在几种 常用促进剂 中, 对黄芩苷的促 水性分子和一种亲油性分子共 同组成 , 亦称为二组分 系统。常 渗作用强弱依次为 : o e油 酸 、 Azn 、 丙二醇 . 其中体积分数为 6 % 见的二组分 系统是 氮酮 丙 二醇系统和油 酸 一氮酮 系统 。同 的 Azn 可使黄葶苷的渗透 速率提高 1 倍 一。 oe 7 =: “ 时 . 人发现 , 有 某些中药也具有与 Azn 相似的促进 作用。 oe 现将 2 中药促 进剂 的应用 近年来报道 的中药促进 剂和多元促进剂综述如下 。 2 1 薄 荷脑、 薄荷醇 荷油 薄 1 A o e 多种 中药 的促 渗作 用 zn 对 据报道 . 薄荷脑对 扑热 息痛 、 甲硝唑有明显促渗作用 … 。 1 1 葛根素 . 实验证 明 。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 热息痛透皮吸收的作用 , . 王锦等采用离体仔猪皮 简单小 室装置和紫外检 测法 , 研 井在扫描 电镜下观察到,薄荷脑实验组 的胎儿皮肤皱折增多 , 究 不同浓度的 A o e 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 的影响。 zn 对 实验结 角质层局部断裂脱 屑 , 翻卷呈破棉絮状 . 表皮细胞间隙加 宽, 毛 果表明 . 经皮吸收 1 h 含 0 1 2 3 2 . 、 %、 %、 %Azn 的 2 oe %葛根素 囊 E扩展 , l 毛于因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进扑热息 擦 剂 的透 皮 吸 收 率 分 别 为 1 % 、2 9 、4 8 、 1 5 45% 46 % 痛 透皮吸收 的机制与改变表皮结 掏密切 相关 ;薄荷醇对水扬 5 2 =经 F 检 验 和 Q 检 验 表 明 , Azn 各 个 组 之 间 以 及 69 % 含 oe 酸、 抗生素 5 氟尿嘧啶、 曲安缩松、 双氯灭痛等有促渗作用 ; 不 含 Azn o e的对 照组之 间 ,其透皮 吸收率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 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m。 ( P<0 0 ) 。 .1 。 2 2 龙脑 【o n l on. . b r e b r 又名冰片 ) 1 2 阿魏 醴 + 朱健平等 “ 以改 良的 F a g双室渗透装 置进行药物体外 rn 魏 莉 等 采 用 离 体 裸 鼠皮 肤 以 V l al a—e in扩 散 池 和 he 渗透试验 , 以家兔在体试验 和人体皮肤苍 白试验进行药物活体 HP c检测法 , L 研究 了阿魏酸 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因素 实验 透度的试验证明 , 在整体兔试验 中 , 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 吸收 结果表 明 ,阿魏酸 可以透过皮 肤 ,其渗透 系数 与浓度呈 正相 增加 ; 在志愿者前臂 内侧试 验中,龙脑 能提高醋酸 曲安 奈松 的 关 。游离阿魏酸的促 渗系数 较其钠盐太 .前者是后 者的 5 3 l 生物利用度。 另外 . 离体蛇蜕皮吸收试验中, 在 龙脑能增 加甲硝 倍 ; %Azn 对 阿魏酸有很好 的促透作用 , 1 oe 其渗透系数为饱和 唑、 氟屎嘧 啶的透度吸收, 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提示龙脑是一种 阿魏 酸 的 3 1 倍 。 4 。 有救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1 3 盐 酸粤 粟碱 2 3 川 芎 提 取 物 .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鲁应军【摘要】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is a kind of new preparation for no traumatic medicine way. The different structure types of TDD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of drug relea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g different methods of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can be chosen, such as penetration chemical enhancers, iontophoresis, electroporation,phonophoresis, and microneedles etc. . Dozens of TDDS in the market have obtaine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DDS has wide development prospects,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new drug research in and out of China.%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无创伤性给药方式的新剂型.不同结构类型的TDDS具有不同的释药模式.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促透技术,常用的促透技术有化学渗透促进剂、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导入、微针等物理化学和药剂学方法.已上市的数十种TDDS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TDDS将是国内外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08【总页数】3页(P1219-1221)【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促透剂;促透技术;临床应用【作者】鲁应军【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麻醉科,上海,20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在完整的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新型制剂。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 性,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 小分子量药物(<500)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1-4),颗粒细小,则 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值,使药物呈 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 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 透过。
5 促透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 化学方法 • 物理方法
– – – – –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 超声波导入(sonophoresis) 激光技术 磁导入(Magnetophoresis)
• 热疗技术 • 微针透皮释药新技术 • 穴位给药
6 经皮给药新剂型
• 按基质大致分为贴片(patch)和巴布剂 (cataplasm)两大类, • 贴片常用压敏胶基质, • 而巴布剂则常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载 药基质。
• 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结晶 与结晶度、交联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对药 物的透皮吸收有重要影响
• 传统类型的压敏胶主要有三类:聚异丁烯 (PIB)、硅橡胶、聚丙烯酸酯等。一般根 据药物在压敏胶基质中的溶解度、分散系 数和渗透系数来选择各种压敏胶。
• • • • • B-环糊精包合物 磷脂复合物 脂质体 纳米粒 微乳(microemulsion)
7 展望
3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类型
• 透皮吸收制剂一般都有背衬膜、含药基质、胶 黏剂和保护膜等数层结构。 • 按其结构可分为贮库型(reservoir)和骨架型 (matrix)两大类,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纳米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实现对特定部位的有效治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首先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是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人员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分布等参数,以及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实现了对药物的高效包裹和释放。
此外还通过表面修饰、复合等手段,提高了纳米颗粒与皮肤组织的亲和力,增强了药物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靶向性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经皮给药制剂。
例如基于肿瘤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设计出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纳米颗粒;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再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内过程和安全性也是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如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了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行为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估了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传统的皮肤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外,纳米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疼痛控制、抗菌、抗病毒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器件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药物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传统的药物在人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反应往往会导致药物的失效或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便利、痛苦小、避免肠道和首过效应等优点。
本文将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1.1 药物传递机制的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人体。
因此,研究人员对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渗透、吸收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探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肤层的结构特点,以找到最佳药物递送途径。
1.2 递送系统的设计优化递送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实现经皮给药的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组分、配方和制备方法来优化递送系统。
例如,通过添加促渗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调整递送系统的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
1.3 皮肤反应与安全性评估为了保证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皮肤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经皮给药系统在皮肤上引起的局部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案例2.1 贴剂类药物贴剂类药物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
例如,疼痛贴剂通过皮肤递送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另外,贴剂类避孕药物、贴剂类心血管药物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透皮吸收剂透皮吸收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透过皮肤的物质。
这类物质常常用于改善透皮药物的渗透性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吸收剂包括增渗剂、吸收促进剂与渗透增强剂等。
2.3 经皮注射技术经皮注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经皮给药方法。
通过微创技术,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皮下组织,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给药。
经皮注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生长激素治疗等领域。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3.1 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透过性。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重点,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标签:经皮给药;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DDS)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疗效。
它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1]。
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1 TTS基质的改进实验证明,药物透皮吸收在较大程度上受赋形剂的影响,基质的改变可大大增加药物透过率。
目前应用较多的黏合基质为聚异丁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丙烯酸酯类。
Kim等[2]曾研究几种黏合基质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发现丙烯酸酯类基质对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2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可分为亲脂性溶酶类、表面活性剂类、角质层保湿与软化剂、二组分及多组分系统等。
常用的有氮酮、亚油酸、尿素、α-吡咯烷酮、丙二醇等。
中药促渗剂有川芎提取物、冰片、樟脑、薄荷脑等。
还有新开发的促透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
李国锋等[3]通过比较三种促渗剂氮酮(AZ)、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和单月桂酸甘油酯(GML)为透皮促进剂,以酮基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发现这三种促渗剂对药物经完整皮肤的促透能力为IPM> GML>AZ,对药物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的促透能力为GML>IPM>AZ 。
近年来,许多试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及成分对药物经皮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者:郭庆陆孙桂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9期摘要: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而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其药效的一种给药策略。
微针可刺穿皮肤角质层,使药物渗透率大大提高。
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的研发日渐成熟,针对其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不仅用于经皮给药,还应用于美容领域。
本文将介绍微针的种类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微针;经皮给药;应用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称经皮治疗系统,是药物进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口服和注射给药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疼痛感小,患者可接受度强;其次,药物经皮吸收,降低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肝肠的灭活作用。
1.微针的特点和分类微针一般是指通过微细加工工艺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直径在30-80μm,长度100μm以上,呈针状的结构。
实验证明微针在皮肤上时,就能使渗透量增大1000倍,当微针移除10s 后,渗透量增大10000倍,移除1h后皮肤渗透量增大了25000倍,使用微针后皮肤渗透药物时,时长可维持将近5h[1]。
1.1 实心微针实心微针的使用方法为刺破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小孔道,移除微针,将药物敷贴于微针作用部位,使药物通过微小孔道扩散入皮肤。
已有实验表明,实心微针可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由于在实验动物上容易操作,实心微针多用于实验研究,产品和应用中较少见。
其优势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可使用的制作材料很多,如玻璃、陶瓷、不锈钢、硅和非降解聚合物等。
1.2 可溶性微针采用可生物降解、可溶性聚合物和多糖制成的微针,称为可溶性微针。
将药物与可溶性聚合物混合制成微针,使用时将微针贴片在皮肤内保留一定时间,药物分子从针体刺穿皮肤形成的通道中释放进入皮肤。
与实心微针和镀层微针相比,可溶性微针降低了刺入皮肤断裂的可能性。
国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收稿日期: 2005- 05- 09 修回日期: 2005- 06- 13)
1112 China Ph arm acy 2005 Vol. 16 No. 14
中国药房 2005 年第 16 卷第 14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皮给药制剂。研究促渗剂的机制, 包括红外、差热分析、X 射线 衍射等多种方法。目前认为, 化学促渗剂的促渗作用, 主要是通 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产生的, 即作用在细胞间脂质的极 性部分或非极性部分, 影响改变角质层的正常结构, 增加质脂 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药物的分配系数, 增加渗透量 ; [3] 具有促渗
[11] D rachm an DE, Edelma n ER , Se ifer t P , et al N eointim_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控缓释制剂。电话: 010- 66721604。E -
m ail: bian ben jamin @ sina co m
al thicke ning afte r stent deliver y of paclit ax el: change in composit io n and ar rest o f g r ow th o ver six m onths[ J] J A m Coll Car diol , 2000, 36( 7) : 2 325 [12] H eldm an A W , Cheng L , Jenkins GM , et al P aclita x el stent coat ing inhibits ne oint im al hy pe rplasia at 4 w eeks in a por cine model o f cor onar y r est enosis[ J] Cir culati_ on , 2001, 103( 18) : 2 289 [13] K olodg ie F D , John M , K hura na C, et al Sust aine d r e duct io n of in- stent neo int ima l g ro w th w it h the use of a nov el sy stemic na no part icle paclit ax el[ J] Cir culati_ on , 2002, 106( 10) : 1 195 [14] H ong M K , M int z G S, L ee CW, et al P aclit ax el co ating r educes in- stent intimal hy perlasia in hum an cor onar y ar ter ies: a ser ial v olum etr ic int rav ascular ultr aso und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红斑指数几乎相同 , 说 明醇质 体有 很好 的皮肤耐受性 。
2 醇质体应用 的研 究
2 . 1 醇质体的局部应用
将米诺地尔制成醇质体用 于治 疗秃
频繁给药等优点 , 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皮 肤对 药物的吸 收速度 和剂量有 限 , 因此 在很 大程 度上 限制 了经皮 给 药 的途 径 。因此 , 如 何促 进 药物 透 皮 吸 收 是 经 皮 给 药 制 剂研 究 的 关键 。 醇质体是由磷脂 、 高 比例 乙醇 和水组成 的一种 新型脂 质
经 皮给药 系统是药物透过 皮肤 吸收 的 1 种给药方法 , 是药 剂学 中新 型的领域 。经皮给药制剂具有 l 临床上 的独特优点 , 首
先避免 了首关效应 、 维持恒定的血液浓度和药理效应从而可增 强治疗效果 , 减少不 良反应 的发生 , 缓解药 物释放 时间带来 的 红斑指数 , 结果 发现醇质体 溶液组与 生理盐水 组无明显差 异 ,
・
1 6 7・
・
讲 座 与 综 述
・
醇 质体 在 经皮 给 药 系统 中的研 究 进展
袁 海玲 , 武新安 , 杨 煊
【 关键词】 醇质体; 经皮给药; 皮肤 【 中图分类号】 R 4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4 ) 0 3 B一 0 1 6 7 — 0 2
体, 与普通脂质 体相 比有 着不 可替代 的优势 , 包封率高 、 其粒径 较小 , 有很 高的变形性 , 可完 整渗透 到皮肤深层 从而 提高治疗 效果… 。基于醇质体 的独 特优势 , 随着 医学技 术的发展 , 醇质 体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 中将扮演 越来你越 重要 的角色 。现将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
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
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燕 等 l 2 模 拟 皮肤类脂 成 分 制备 类脂 液 晶 . 采用 偏 振光 显微 镜 、 D S C、 X R S及 折 射 率等 方 法 , 研
究枝 叶油与 类脂 液 晶 之 间 的相 互作 用 , 同 时还 制 备
了类脂 液 晶 以替 代 皮 肤 进 行研 究 。沈 子 龙 等 【 2 ] 用
郭立玮 等 【 1 _ 采 用正 交 实 验 设 计 筛 选 处 方 和 工
内蛋 白质相互 作用 ; 张 志 平 等 用扫 描 电镜 观察 在 薄 荷脑 作用 下, 胎 儿皮肤 表 面皱褶 增 多, 角质 层局 部 断裂脱屑 , 表皮细胞 间跋 加宽 , 毛 囊 口扩展 。提示 其 作 用与改 变 皮 肤表 皮 结构 密切 相 关 。 陈 国 神 等 o 】 采用差示 扫描 量 热 计 ( DS C) 分析结果, 揭 示 了 月桂
透 皮速率 产生 主要 影 响 , 在 此 方面 的 研 究亦 进 展 很
度增 加 . 从 而使药 物分 子 易于转 运 。翟光 喜 等¨ ”通
过扫描 电镜和 体 外透皮 吸 收实验证 实 了低分 子 肝素 脂质体 喷胶 透皮 吸收机 制 为对 角质层 的脂 质发 生作
快 。季幕 清等 H 探 讨 了硝普 钠 透 皮给 药 的 可能性 .
文献 综述如 下 。
1 经 皮给 药制剂 的研 究进 展
研 究 中的经 皮 制 剂有 膏 药 、 搽剂、 涂膜 剂 、 巴布
渗 透促进 剂 、 共溶剂分 配 进入 角质 层 ; 破坏 高度 有 序
的角质 层结构 . 增 加角质 层脂 质 的流动性 ; 与角 质层
剂、 骨 架 型贴片 、 膜控 型贴 片 、 微乳 、 脂 质体 、 包合物 、 前体 药物与 低共 融物 等。
的分子 排列 , 形成 人 为孔 道 , 水分 子和离 子 在孔道 中 流动. 导 致 肽 类 和 蛋 白质 分 子 渗 透 增 加。N a i k 等_ 1 研究 了油酸 的促透 机制 , 主 要是脂 质 液 化 和脂 质分 离 。
膜 的释药 速率 及降 压效 果。脂 质体作 为给 药载体 用 于透 皮 吸收制剂 很 有前 途 。B u c k e等【 通 过 在磷 膜
中掳 入 P E G 4 0 0 0 ( 聚 乙二 酵 4 0 0 0 ) 、 T we e n 8 O ( 聚山
梨酸 8 0 ) 等物 质制备 了卡郝霉素长循 环脂质 体. 并
从分子 生物学 角度进 行 了考 察, 表 明两 种脂 质体 注
作者简舟 : 孙亦群( 1 9 6 2 一) , 盘. 硬士 . 副主任药师。 1 暨南大学 医学院
受试者 用贴膜 剂 1 . 5 h后 达 稳态 血 药浓 度 ( s s:
4 O . 8 5 ̄ g / m1 ) , 并在 2 4 . 5 h内保 持有 效 血 药 浓 度 ( 1 O~1 0 0 n g / m 1 ) 。张奇 等n 对 青 龙贴 与 青龙 汤进 行 比较 , 认 为青龙 贴 的 吸 收和 消 除 都 较青 龙 汤缓 慢 而持 久 , 生物利 用度是 汤剂 的两倍 。对 睾酮一 T T s的
态 浓度 , 微乳 的油滴 大 小 和 种 类 影响 药 物 的透 皮 吸 收速率 。 崔 东贤 等 【 7 】 进 行 了 中药 冰 片一 水杨 酸 低 共 融物透 皮 吸收 的研 究 , 表 明 低共 融 物 透 皮 吸 收 速率
比单纯 冰 片增 加 8 . 5倍 . 比单纯 冰 片与 水 杨 酸混 台
法、 电致 孔 法、 电渗 法 等。 近年 来 , 出现 了促透 剂 与
物理促 透方 法联 用的探讨 C o o p e r 等【 ¨ 在 水杨酸 透皮 研究 中发现 , 油 酸与
丙二 醇合用 能 明显提 高 药 物 的透 皮 通 透性 。 常 用 的
二 组 分 系 统硬 脂 酸 一 丙 二 醇 、A z o n e - 丙 二 醇 、油 酸一 A z o n e中, 当油 酸与 A z o n e比例 为 7 : 3 时 有最 佳 的透
加 透皮通量 达 1 3 0 0 0倍 。
透皮促 渗 剂今后 的研 究方 向在 于发掘 天然 透皮 促 渗剂 , 合成 和 筛选新 型促 透剂 , 将 促透剂 与其 他促 透 方法 合理 联 用 , 采 用新 的检测 技术 和分析 技术 、 实
验 方法以 阐 明促 透 剂 的 构 效关 系、 作 用机 制和 药 动 学、 毒理 学评 价 。 5 经皮给 药 系统 的研究 方法进 展
如意 金黄散 改 为如 意 金黄 巴布剂 , 并 进行 了透 皮 吸
收 实验研 究 , 认 为散剂 改 为 巴布荆 后, 能 明显 提高透
皮 吸收效 果 。程 字 慧 等¨] 将 局 部 麻 醉 药 利多 卡 因 制成橡胶 型压敏 胶 粘 贴 片, 对 药 物 的 体 外释 放 和 皮 肤透 过进 行 了考 察 。药物 储库基 质对 药物 的释放和
并制 备 了骨 架 型和 膜 型 两种 贴 膜 剂 . 比较 了两 种 贴
用. 改变 了角质层 的超 微 结构, 提 高 了角质层 的通 透 性 。C h i e n YW 等【 1 2 1 研 究 了离子 电导 入法的 促透 机 制, 说 明在离子 电导 入情 况下 . 电压 改变 了皮肤 成分
雷 亚 锋等 l J 采 用 同位 素 示踪 法 进 行 了跌 打 膏 的 体 内透 皮实 验 , 3 h后 , 士 的宁在 大 鼠体 内血药 浓
度1 I 9 达 稳 定值 范 围, 1 0 0 h内血 药 浓 度 维持 在 4 5 ~ 4 9 . 2 g / ml 。 阮丽 萍 等[ “ 研 究 了硝 苯 啶骨 架 型 贴 膜 剂经 皮吸 收的 可行 性 , 表 明硝 苯啶 以零 级 动力 学 方 式渗 透皮 肤,从 药 库基 质 中的释 放 符 合 t l / 2 型释 放 过程 .释 放速度 常 数为 6 8 . 9 1/  ̄ g / ml 2 ・ t / 2 。健 康
6 2
3 经 皮给药系统 的药 物 代谢动 力学 研究进 展
随着 T T S制 剂 的广 泛应 用 , 关 于其 药物 代 谢 动
力学 的研 究也 日益深入 。 目前研 究较 多的是 用体 外
维普资讯
皮肤 法测 定药 物 的透 皮速 率 , 而较 全 面 地研 究药 物 代谢 动力 学 的论文 不多 , 有待 加强 。
氮 唑酮 促透机 制是 瓦解 了角 质层 的双分 子脂 质层 的 紧密结 构 , 破 坏 了有 序叠 集 排列 , 导 致 结 构 松散 . 流
艺, 研制出 马 钱 子 涂膜 剂, 并用 H P L C法 测 定 了 潦
膜剂 中士 的 宁 和 马 钱子 碱 的 含 量 王 建 新 等 将
健康 人体药 物代 谢动 力学 研究表 明, 睾酮+ T TS应 用
后, 人体 内源性 睾酮分 泌受 到抑 制 , 但4 h后可 在 体 内达 最 高血药浓 度 l 】 。 4 促 渗 方法 的研究进 展 促 渗方法 分为化 学方 法与物 理方 法。化 学方 法 主要 是 各种促渗 剂 的开发 研究 , 研 究文 献较 多 . 内容 亦较 广 泛。促渗 剂 可 分 为 亲脂性 溶 酶类 、 表面 活 性 剂类、 二组分 及多 组分系统 类 。常用 的有氮 酮 、 亚 油
经 皮给药 系统 的研 究方法 可分 为体外 渗透 实验 和 体 内渗 透 实验 。体外渗 透 实验 常用动物 皮 肤和人
工合成膜 。动物 皮肤 与 人 皮在 理 化性 质 、 结 构 组成 上都有许 多相 似 之处 . 其 生物 相 关性 好 , 更 为 常 用。 体 内渗 透实验 主要 是组 织体 液分 析 、 皮肤表 面 回收 、 生物物理 测试 及 生 理 、 药 理 学 反应 。 实 验方 法 有 体 外扩散 池法 、 体外 释 放 度 法 、 剩 余量 测 定法 、 放 射性 同位素 示踪 法 。一些 先进 技 术 也应 用 于 此 研 究 中, 如差 示扫描 量热 法( D S C ) 、 电子 自旋共 振 法 ( E s R) 、 傅立 叶变换 红外 光谱法 ( F TI R ) 、 激 光 拉曼 光谱 法及 x 一 射 线衍射 分析 法 ( X RS ) 等。
物增 加 3 . 5倍 , 为 促进 药 物 透 皮 吸收 又 提 供 了 一种
新 途径 。 2 促透机 制 的研究进 展 B a r r y … 提 出 的脂 质 蛋 白分 配 理 论被 广 泛接 受 。 这 一理论 认为 促透 机 制 可 能是 在 于 增 加 了 药物 、 共
内外 医药工作 者 的研 究热 点 , 发 展迅 速 。现就 有 关
孙亦群, 陈 孝银 , 周 莉玲
( 广 州中 医药 大 学第一 附属 医院, 广东 广 州 5 1 0 4 0 5 )
关 键词 : 经 皮培 药 系统 ; 透 皮吸 收 ; 促渗剂; 促 透机 制 ; 药物 代谢 动 力学
中圉 分类号 : R 9 6 9 .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2 2 1 9 ( 2 0 0 1 ) 0 3 —0 0 6 2 一O 2 经皮给 药 系统 ( t r a n s d e r ma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s y s t e m, _ 丌s ) 是指 在 经皮 肤 给 药 后, 药物 迅 速 穿 透 皮 肤 , 进 射后 , 药物 血 中含量 高, 存 留 时 间 长 。S c h wa r z - J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