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59da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3.png)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在金融领域,流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机构或市场快速出售资产并且不会影响该资产价格的能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其流动性创造机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流动性创造机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主要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
根据货币乘数模型,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然后将这些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储备金存放在央行,其余部分则用于放贷。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通过向市场提供信贷,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而当借款人用贷款购买商品或者进行投资时,货币就会不断地在市场上循环,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通过制定法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一定金额的存款。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倾向于无限度地扩大信贷规模的倾向。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可能会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三、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是指央行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控制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
一些文献指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要求,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的信贷创造。
这一政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和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的新趋势,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献指出,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对市场的流动性。
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金融创新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3da85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e.png)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之一,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备受热议的研究方向。
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流动性风险现状,并对流动性风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度量,最后给出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而目前国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章较少,以案例进行分析的更少。
1.国内文献综述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尚洪涛和李慧雪(2009)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产生关系模糊,监管不力,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最后对风险披露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1]程鹏(2017)则是抓住了几个影响流动性风险发展问题的因素,风险防范主体错位、存贷比依然很高、不良贷款资产比重过高、资产形式过于单一等。
并给出了妥善处理不良贷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等建议。
[2]但程伟伟(2011)所提的建议更加细致化,站在了银行自身层面提出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缩短存贷款差距;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资金调拨反馈机制等。
[3]第二类学者是引用不同的理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杨颢(2009)是通过资产管理理论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标,重点分析流动性现状,由风控指标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王亮(2014)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是将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作为基础,从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其中的亮点是其运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内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5]张留禄,赵秋静(2020)在提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是主要以银行的角度来讲,并分别从内外层降低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建立贷款人资质审核制度,平衡银行收益和风险间的关系等。
[6]另外,胡爱娟(2009)是利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由理论到实践,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层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流动性风险问题,对生成因素做定量判断。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5bd30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2.png)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的重要属性之一,流动性链条的断裂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形成流动性风险。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的日益重视,因此研究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要求。
本文在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研究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构造适合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借鉴L-VaR模型,并在上海A股市场选取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结果认识到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现状,最后提出减小流动性风险影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L-VaR 模型一、引言2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1.1.1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背景21.1.2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意义31.2 流动性风险概述4二、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的构造52.1 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构造原则52.2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的构造6三、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值的度量—模型73.1 概述模型73.2 流动性风险值L-VaR的定义73.3 流动性风险值的计算方法83.4 流动性风险值的含义10四、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104.1 实证研究的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104.2 实证过程114.3 实证结果154.4 结果分析16五、结论与建议165.1 结论165.2 建议175.2.1 对投资者的建议175.2.2 对制度的建议17一、引言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背景股票市场作为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筹资和投资的平台,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O’Hara(2003)指出,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流动性和价格发现。
股票市场(主要指的是二级市场)必须能够让投资者能以最低的成本迅速的完成交易,既股票市场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所以说流动性是股票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股票市场要有流动性,但现实中不一定所有的市场都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当投资者选择在这种市场投资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cf19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e.png)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重要。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其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贷款,从而创造货币供应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货币乘数和存款多重创造的理论基础上。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的过程中会不断创造货币,从而扩大货币供应。
存款多重创造理论则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放贷和支付过程中可以不断被使用,从而创造更多的货币供应。
这些理论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
1. 存款额: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基础是存款,存款额的大小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和货币创造的能力。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放贷门槛,从而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4. 银行资产结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将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资产结构越稳健,风险越小,流动性创造能力就越强。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经济繁荣期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强,经济衰退期则相反。
1.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扩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反。
3. 监管政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一定影响,合理的监管政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9963bd133d4b14e85246827.png)
第9卷 第7期2009年 7月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 echnology and IndustryVol 19,No 17July., 2009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张婷婷,梁 剑(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摘要: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问题成为了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有关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我国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赎回中图分类号:F 830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09)07-0079-03收稿日期:2009-05-16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081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女,安徽巢湖人,湛江师范学院教师,金融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研究;梁剑,男,广东茂名人,湛江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开放式基金是我国证券市场一个新的投资品种,它集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便利性、证券组合投资的高收益性于一身。
自从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在我国发行以来,倍受投资者的关注。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资产暂时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赎回的流动性需求而导致的风险即基金管理者在面临大规模赎回压力时,难以在确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价格将其投资组合变现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其极端情况类似于银行的/挤兑0风险。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在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缺乏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开放式基金遭受大量赎回可能使基金管理人面临大量抛售股票的困境,不仅会导致基金净值进一步下降,而且会造成证券市场的进一步非理性下挫,形成恶性循环。
加上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基金管理者如何在运营中平衡基金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以实现基金面临赎回时,尽可能地减少基金净值的损失程度,降低因投资者赎回造成挤兑风险进而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是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研究的关键所在。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5896e44afe04a1b071de18.png)
一、市场流动性概述“流动性”(Liquidity)是任何一个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一)市场流动性界定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属性,(Amihud和M endelson,1988)。
大多数人对一个给定的股票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都有一个直观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似乎很难抽象为严格的理论。
一直以来,流动性是个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流动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Keynes(1930)最早对流动性进行诠释,认为流动性是“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Hicks(1962)认为流动性是“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Bagehot (1971)认为当讨论一个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的影响,可以考虑一笔交易的价格影响力以及由于做市商的价格政策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比例。
Black(1971)指出,市场有流动性是指任何数量的证券均可立即买进或卖出,或者说小额买卖可按接近目前市场价格、大额买卖在一定时间内可按平均接近目前市场价格成交,认为流动的市场是:“买卖报价总是存在,同时价差相当小,大额交易可以被立即执行而对价格产生较小的影响”。
Kyle(1985)指出如果市场买卖价差越小,则表示立即执行交易的成本越小,市场流动性也就越好。
Lippman和M cCall(1986)则指出,若某资产能以可预期的价格迅速出售,则该资产具有流动性。
Grossman和M il1er(l988)指出,可以通过看“当前报价和时间下执行交易的能力”评价一个市场的流动性。
Schwartz(1988)认为流动性是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
Amihud和M endelson(1989)认为,流动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找一个理想的价格所需用的时间。
Harris(1990)指出,如果投资者在其需要的时候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而对价格产生较小影响的话,则称市场具有流动性。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a6b2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a.png)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承担着资金的存款、信贷和支付等功能,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等活动,不断地创造流动性,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企业需求和监管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也将探讨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经济效应、风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学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运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引导和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金融体系健康良性发展。
对企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需求和监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动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等活动,将社会闲置资金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创造出足够的流动性。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流动性创造机制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稳定。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基于信用创造的原理,即通过发放借款给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其资产规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文献综述.doc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文献综述.doc1](https://img.taocdn.com/s3/m/0ca5bef7941ea76e58fa046e.png)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年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到了商业银行监管当局的广泛关注以及重点防范。
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商业银行体系正常健康的运行,促使整个金融机构有序顺畅的运转,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存在不足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给我国的相应金融机构带来冲击,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对维持银行持续经营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策略Liquidity Risk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has also brought to the impact of the respec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its effective risk preven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analyze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Strategy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后来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深刻地暴露出全球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缺失。
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综述及新进展
![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综述及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0764462e3f5727a5e9623e.png)
Finance金融视线1582012年10月 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研究综述及新进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袁军 西部证券上海第一分公司 杨成摘 要:本文分别从流动性的定义与测度以及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手段两个层面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依次从信息披露程度、投资者理性和投资者交易结构三个方面论述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市场宽度 市场深度 VaR方法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a)-158-02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不足,给市场参与者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或潜在损失,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本质和测度,虽然国内外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仍处于探讨阶段。
因此对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经典文献进行述评,并对领域内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对于后来研究者可以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由于学者的认知偏差、市场微观结构的差异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等问题的存在,学术界至今已开发了多种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
现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类整理并述评。
1.1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研究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流行性风险进行研究。
(1)方差方法。
最早研究流动性风险测度的是G a r b a d e &Silber(1979),他们提出了以投资者交易时证券的真实价值与交易完成时的交易价格之差的方差测度流动性风险的方法。
(2)敏感度方法。
Huberman&Halka(2001)通过计算单个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流动性指标与市场流动性水平的扰动项的相关系数来度量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其中流动性扰动项是流动性指标作为时间序列进行向量自回归的残差项的估计值。
Buhl 等(2002)利用股票的相对买卖价差构造出流动性水平指标,并运用非参数极值方法分析金融危机时瑞士股市的股票收益率与流动性水平之间的极值相关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99%的单侧置信水平下两者存在显著的极值相关性。
股票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
![股票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c5a352b03d8ce2f006623f9.png)
1.度量股票流动性风险的一种新方法———基于Kyle 四维理论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郑锴. 当代经济.2008 年第7 期证券风险的一个重要部分———流动性风险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度量指标。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出发,借鉴Kyle 提出的流动性四维理论,构造了流动性风险的指标。
从宽度( 价格限制) 、深度( 交易量限制) 和弹性( 等待时间限制)出发立体且直观的描述了流动性风险的各项属性。
最后利用上证300 指数中的部分股票进行实证研究, 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高价股的流动性风险在当前要低于低价股; 当市场形势变化时股价和流动性风险的对应关系也在变化, 牛市中, 高价绩优股受到更多的关注, 因此其流动性风险要低于低价股。
2. 二级市场流动性风险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影响研究———来自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易建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3本文以2000 -2010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微观结构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了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研究表明,流动性风险与资本结构负相关,该风险大小不会影响企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方式的决策; 另外,股票流动性大的公司其流动性风险越大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股票流动性小的公司其流动性风险不为决策者选择外源融资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3. 股票流动性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韩国文. 中国管理科学.2008.4传统度量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是计算股票的平均流动性水平,近年来逐渐考虑到了流动性的波动性,对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更加接近实际。
本文在以上两种衡量流动性风险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横”与“纵”两维上的新的流动性风险测度模型———流动性“成本-风险”矩形和等流动性风险曲线,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7只A股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全面真实的测度股票的流动性风险。
4. 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研究.王明涛. 中国管理科学.2011.2本文通过对流动性风险本质属性的探讨,提出了目标流动性的概念,建立了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模型,一是用流动性不足的均值测度流动性风险模型;一是包含流动性不足及其波动性的流动性风险综合测度模型。
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68aa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4.png)
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一、前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流动性风险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来减少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围绕流动性风险管理展开讨论,从定义、流动性风险的来源、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国内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等方面展开解析。
二、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及来源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无法满足和承担资金支出义务时所面临的风险。
它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中较为常见。
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运营需要,通常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流动性风险将会迅速放大,对于金融机构经营安全和市场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为:1.外部因素:由于市场波动性大、政策限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流动性不足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2.内部因素:由于资金流出超过流入或被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资金的流动性能力会变差,从而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3.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短期供需变动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获取到有效信息,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机构中,一般可采用以下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1.提高流动性储备率:通过增加流动性储备的比例来强化资金的流动性,提高金融机构的灵活应对能力,有效地减少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2.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深入了解资产负债信息,通过稳定流动性、缩短资产负债匹配期限等方式来降低类资金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3.增强风险意识和应急预案能力: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水平和流动性风险水平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保证和提高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四、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在国内,近年来,中国监管机构不断地强化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分析,并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支持市场等措施以应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在国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已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d678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9.png)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进行投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风险和责任。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核心功能,也是其盈利能力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就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活动,创造货币供应,从而维持自身的流动性状况。
根据传统的货币乘数理论,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然后再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出去,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货币。
这种货币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多重存款创造。
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创造过程更为复杂,商业银行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和业务手段来实现流动性的创造与管理。
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创造的货币供应,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便应对不同的风险和挑战。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创造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业务来实现的。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创造流动性。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的方式吸引存款,然后再将部分存款用于发放贷款和投资,以实现流动性的创造。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向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来获得流动性支持。
央行通常会通过向商业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影响货币供应的创造。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证券投资等方式来获取流动性支持。
通过以上不同的渠道和业务,商业银行实现了流动性创造,从而支持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市场需求等。
货币政策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央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应的创造,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调控货币供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2349b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1.png)
《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Y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该领域的一员,面对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其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Y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导致资金无法按时足额清偿的风险。
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特点,如业务范围有限、资金来源单一等,使得其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提高银行的稳健性,已成为Y农村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Y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地区性银行,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和特色性。
在资产方面,该行主要以贷款业务为主,资金来源主要以存款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资本金和其他融资渠道。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Y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流动性风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受经济周期、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挑战。
2. 贷款业务的持续增长: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压力。
3.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受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影响,银行资金成本上升,风险增加。
四、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针对上述问题,Y农村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主要包括:1. 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环节,确保银行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流动性风险。
2. 优化资产结构:通过调整资产配置,降低高风险资产的比例,增加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3. 拓展资金来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等,增加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83726c8e9951e79a89270f.png)
文献综述题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一、引言进入2010年以后,贷款持续保持保持增长,但是银行存款却呈现同比少增的趋势,加上央行接连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是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处于历史低位,资金成本不断上升,银行流动性已经接近拐点,如果央行继续回笼资金,将进一步推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收紧预期。
央行一系列货币回笼的措施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开始出现趋紧的迹象,比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都是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局部或者暂时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为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2009年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封建管理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由此可见银监会一直高度关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学界和业界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主题(一)国内相关理论研究1.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即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 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在08经济危机以后,流动性风险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商业银行最关注的风险。
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asset liquidity risk)和融资流动性风险(funding liquidity risk)。
资产流动性风险也被称为市场或者产品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和市场动荡,银行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为了获取足够的资金履行其支付的义务,会产生影响日常运作或者财务状况的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d0d9e2910ef12d2af9e76a.png)
CAIXUN财讯-70-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山西财经大学 郭 城 黄 鹤 / 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单纯地追求安全性、流动性或者盈利性都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部。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关系着银行自身的风险、盈利等各个方面。
因此,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二者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
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资本结构最早对商业银行与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的是Diamond和Dybvig,其在1983年提出了经典的银行挤兑和金融危机发展D-D模型,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存款类金融中介(也就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Hans-jurg Buttler (1999)沿着该模型的思路更详细地阐述了活期存款契约的性质,他认为银行较高的权益债务比率可以提供良好清偿力和流动性的信号,有助于银行建立良好信誉;Gary Gorton and Andrew Winton (2000)认为,由于银行存款比权益资本的流动性强,是更有效的流动性对冲机制,而当权益资本比率提高时会对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减少流动性创造;Diamond和Rajan(2000,2001)建立了银行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银行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为企业家提供融资。
企业家的偷懒行为会减少其从银行获得的融资。
反过来,银行的偷懒行为也会限制银行的组织资金的能力。
Allen和Gale (2004)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流动性创造会使银行遭遇风险,银行资本就能够提高风险承担的能力并吸收风险,即银行的资本越充足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小;Berger和Bouwman(2009)认为,规模大的银行增加资本对存款的挤出效应比较小,对其流动性影响较小,而对于规模小的银行来说,任何资本的增加都对存款有较大的挤出效应,从而减少流动性创造;Berger和Bouwman(2012)经过实证研究认为,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尤其能帮助大中型银行解决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使其在金融危机中依旧表现良好,但对小型银行帮助不大。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ac655956bec0975f465e280.png)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文献综述摘要: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大致的汇总,先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再简单地叙述下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经验,重点是针对我国银行业特殊情况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意见的汇总。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流动性过剩所谓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资产的变现能力。
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而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二三十年来,银行系统内不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一直吸引着学者和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
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管理策略也经过了多次演进和调整,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而演变。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在利率市场化、合约标准化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银行也看做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决策(Garman,1976)。
因此一家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就被认为具有流动性。
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应当拥有适当数量的可支用现金,或者能够通过借款或售出债券,迅速筹集资金(Peter S.Rose,1996)。
现有文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产生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大都归结为商业银行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银行内部看,一是由商业银行服务的本质决定的。
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商业银行具有所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的最高效率,但也从根本上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Diamond&Dybvig,1983)。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风险研究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风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b26d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7.png)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风险研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其中的流动性风险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者无法按时以合理价格将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者因为市场缺乏足够的参与者而导致资产无法流动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可能造成资金无法及时储备,企业无法满足运营资金需求,甚至可能致使企业资不抵债,最终导致倒闭。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说,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管理的问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和应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动性风险的来源。
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市场参与者的恐慌情绪和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变化,从而加剧了流动性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流动性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方法。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流动性溢价法、流动性VaR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估计流动性风险的大小,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需要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准备,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和流动性预案。
这包括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策略,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的研究与应用等。
此外,还需要提高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这包括提高流动性风险识别和监测能力,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效益。
最后,流动性风险管理还需要与其他金融风险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风险是相互关联的,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可能导致其他金融风险的暴露,因此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金融风险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风险的影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风险管理策略。
总之,流动性风险是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高度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I15301126 朱丽平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一环。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资本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前提。
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形成机制及经营管理的观点,以期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一、引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借款人贷款需求和存款人即时取现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以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而成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深刻的揭示各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陷。
因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合约标准化现代金融市场上,银行也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策略(Garman,1976)。
因此,当一家银行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就称这家银行具有流动性。
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获得可支配的现金或者通过借款、出售资产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Peter S. Rose)。
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内外两方面。
从内部来说,一是由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决定。
商业银行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
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最高效率。
但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累积的原因。
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
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盈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牛兴元,2004)。
三是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Peter S. Rose ,1996)。
银行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和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失当、资产质量恶化等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乔海曙,熊正德,2000)从外部来说,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封闭的国内环境,而是应该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
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资本流入流出都会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三、国外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Bryant(1980)提出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较强,因此存在挤兑风险,即存在流动性风险。
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挤兑风险,从而保持银行稳健。
Diamond和Dybvig 创造性的提出了D-D 模型,即在银行资产和负债错配的情况下,高流动性的负债和低流动性的资产之间的转换机制。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从而引发挤兑风险。
挤兑风险具有盲目性和传染性,当发生挤兑时,会快速蔓延到其他银行,造成金融系统挤兑风潮,引发系统性危险。
Jean Dermine(2003)在《ALM in Banking》中提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提供保险的作用,以便随时满足存款人和贷款人提取资金的需要,但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有足够的流动性满足中央银行清算资金的需要。
他还从侧面提出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框架,并构造了微观基础评价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他讨论了资金的转移定价,如存款定价,贷款定价,信用风险评估,利率风险计量和边际风险贡献。
Diksha Arora 和Ravi Agarwal (2009)在《Banking Risk Management in India and RBI supervision》中认为风险是某种不确定性,主要反映不利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用资本付费。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业务风险和控制风险。
对于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保费定价和合同定价的方式解决。
对风险较高的银行收取高额保费,对风险较低的银行收取低保费。
四、国内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在我国,由于国家对银行存款的隐形担保一直存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相对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较为缓和。
目前学术界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姚长辉(1997)认为,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在于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确定与不规则,另外还受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的影响,此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变动和信用风险状况等。
童频和丁之锁(2000)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中根据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发展阶段判断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动力机制、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等影响因素。
郑振东、王岗(2004)认为存款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行政性金融垄断逐步被打破的条件下,居民有了更多的金融选择权;此时商业银行的负债不能约束资产,但资产倒逼负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张阳(2006)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存贷差和超额准备金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
他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突出的问题,并提出应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预测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系统,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培育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
王萃(2007)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是由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与单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
安国俊、王峰娟(2008)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隐患所在,尤其是我国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
何畅(2011)运用回归分析,,导出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函数。
并运用单位根与协整的研究方法,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合适标准。
他在分析宏观经济流动性的基础上,评价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银行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流动性状况是不同的观点。
尹继志(2013)认为由于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业务期限错配、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过高和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所助长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加深。
因此要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分类防范和监控,可以利用博奔矩阵来评估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更好地掌握银行监管的“度”。
叶路平、秦念苗(2014)选取了有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等指标,说明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们认为可靠的内部控制不仅能给流动性风险提供优质的“风险管理土壤”,而且内部控制的内部稽核功能可以使商业银行在控制其他风险的基础上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而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许枫(2002)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采取资产为主,负债为辅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
李启成(2002)指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做好流动性需求及缺口的预测。
刘宗华(2003)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科学运用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通过制定流动性计划,使流动性负债多样化等措施来加强流动性管理。
肖玉华(2003)认为银行应该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保全信贷资产安全等方面入手、实行资产负债按比例管理,对各种流动性需求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来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
金想(2007)指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冲击首先要严格控制流动性缺口;此外,在分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及预测资金供求时还要注意外部环境的影响。
戴鉴雄(2007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的情况,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钟永红(2013)基于因子分析法提炼出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得益于其市场地位的优势,总体而言流动性风险最低;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积极主动得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总体上的流动性风险次低;而股份制银行既缺少“主动负债”的优势,经营业绩又相对较差,流动性风险相对最高。
赖金昌(2014)对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给予解读,他在详细介绍了该办法出台背景的基袖上,更进一步比较了新旧条款的不同,分析了办法新引入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潜在流动性需求等一些新名词的含义和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高英(2014)主要从大众资产自主管理、金融创新深化这一背景出发,分析了随着国内宏观流动性整体缩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业务模式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和盈利能力下降这一问题。
他认为为了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银行应从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加强信息披露、提升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入手,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防止紧急情况的发生。
五、总结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新常态高速发展时期,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行业发展不断深入,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增强自主定价和管理能力,主动应对和积极化解流动性风险。
2014年2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加明晰的要求,并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风险监管框架。
《办法》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提出商业银行需加强现金流测算分析、压力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应急计划和并表管理等薄弱环节,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另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的日渐深化,这一方面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经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工具,但也带了巨大的挑战。
各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挑战中积极转型,构建一个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