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小评曾国藩同治十一年,漆黑的天空滚过一阵轰雷。
明亮的闪电如同亮剑一般划破黑布,黑黑的雨滴瞬间倾斜而出,染黑了赤红的总督衙门,淹没了西花园的斑竹林,摧毁了腐朽的大清王朝。
老人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头一歪,和奄奄一息的国脉一同坠落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
清政府的最后一座精神塑像轰然倒下。
两江总督曾国藩逝世。
雄奇瑰玮之文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读八股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21岁考取秀才,27岁考取进士,37岁升至二品官职。
曾国藩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悉心培养下,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在十年里官至二品,在清朝独此一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是继孔孟朱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在继承桐城派方姚二人之长而自立一派,创立了“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的湘乡派,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
曾国藩反对孔孟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家训理念,他的家教八本三致祥理论体系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困惑具有极大的意义。
可以说曾国藩对于文学有着极大的追求,在学习前人优良的文学结晶的同时,并不拘于泥,不断改进修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
处世识人之才曾国藩是一个相信风水相人之说的人,他可以因为司马铁嘴的一语死气大凶而害怕刀兵,却也可以因为陈敷的一语大鹏大吉而上马杀贼。
这或许有点“不信书,信运气”的迷信迂腐,但是也正是他自成一套的相人之法,用自己精明的眼力结识一大班人才:穆彰阿以他为仁弟,左宗棠以他为挚友,李鸿章以他为良师,彭玉麟以他为兄长,康福以他为明将......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有一半是靠他的识人之术,他不盲目选人,努力用准人,谨慎授权。
他遵守着有才必推,有错必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他认为“观人之相,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而主”,“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这些处世方法对现在贪腐的官风有着深远的教导意义。
剃头跳水之武曾国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介书生,与“武”这个字完全无缘,但是在湖南一带他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因为他用刑残酷无情,甚至不惜一连20多口人都斩首示众,。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评价曾国潘
评论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他。
首先从他的文学思想才能讲起,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所著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由此可见,曾国潘也是一文学奇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端里能有如此觉悟如此文采,实为难得。
在封建礼教如此严格的社会环境下,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他的家教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
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联系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无论是它在文学上的或是政治上的成就,都实属不易,更是值得我们后代称赞的。
其次在军事方面,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但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作为清朝重臣,他镇压这场农民运动是为了保卫国家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站在农民阶层的立场上来看,他阻挡了农民为反抗封建的运动进程,也是在阻挡了社会的进步,这是不被认可的。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们不能完全肯定或是否定,只能站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来看待他们。
再次是从修身养性方面来看,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1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人物履历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出百姓皆"各行其事",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评价曾国藩1
如何评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他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对于在中国近代学术理论与政治实践两方面均多有建树的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体现于《讲堂录》: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
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在分析曾国藩的历史观点和历史实践时,毛泽东提出了“大本大源”的命题。
在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一番话中,他在对近代风云人物进行比较时,肯定了曾国藩在文化“基础”方面的优越。
梁启超:“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饮冰室文集•新民说》)”民国学者郭斌和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
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
……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
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
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西学东渐记》)另外,学术上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来自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历史上如何评价曾国藩客观的
历史上如何评价曾国藩客观的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个极为让清廷倚重的人。
他曾平定太平天国有过,被破例封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
在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
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 *** ,但终究导致了清 *** 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 *** 信心,加速了清 *** 的灭亡。
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作为被称赞佩服最多的人,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 ,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
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兴办洋务,立于自强,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可要不是曾国藩支持,哪有他的轻易成就,一生的时间里幕僚中培育了众多科学家,数学家。
《曾国藩家书》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各图书馆最火之一。
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当官的,全部清一色大学者或者艺术家。
其后代人才之多打破了“家事兴旺不过三代”的魔咒。
四次拒绝称帝,当时条件成熟,湘军是清*** 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们只听曾国藩一人命令,苦于曾国藩以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仰,丢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拒绝称帝。
因此曾国藩被日本和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华盛顿。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500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500
如果说中国所有朝代当中最耻辱的时期,那肯定要数晚清。
人们对晚清的印象基本上就是面对帝国列强的侵略不断退缩忍让、割地赔款。
但其实这一时期也有才能非常出众的人才,只是这些人才生不逢时,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力便被埋没了。
说到晚清著名的人才,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李鸿章、曾国藩等等,特别是曾国藩,被后人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然而我们深究历史,可能会发现有些人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也许被称为“第一完人”的曾国藩评价过高了。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一位在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不论为师、为将、为相皆十分出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
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清,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社会的矛盾已经积聚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首先,他提出了乱世要用重典,其次,他大力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是洋务运动早期的发起人。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我心目中的曾国藩
我心目中的xx我觉得在近代中国史中,曾国藩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也是我敬佩的人之一。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臣子,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是一位身教言传的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真的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虽然平天下不是十分成功,但他真的做出一番事业,使人佩服。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好臣子。
虽然在当时清朝已经走向衰弱,但作为传统中国文人,考科举,出仕做官是光宗耀祖的壮举。
曾国藩也是其中的一人。
因为受其老师穆彰阿大的关系,曾国藩步步高升,但是这也离不开曾国藩自己的实力,与当时的时势。
当时清朝已经没什么能人志士,而曾国藩刚好遇上能一展身手的好时机,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英勇的打败洪秀全的军队,曾国藩威震天下,功高盖主。
当时有很多人劝说他黄袍加身,但他坚持着“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清朝尽忠职守。
曾国藩不仅是一名好臣子,还是一个洞察时势的聪明人。
若然他真的自立为王,在当时那个外忧内患的时代,他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他的政权也不会长久,也容易留下骂名,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做好本分,还能流芳百世。
曾国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
曾国藩虽然久经官场,圆润却不圆滑,缜密而没有心机;虽然位高权重,却没有失去一刻天真细腻,朴实向善的心。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字,但因为平日政务繁忙,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著书立说,所以他经常利用生活的间隙写日记,写家书,练书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做人体会都倾情记录,传于后人。
作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能关注文学真的不容易,他还能如此的用心经营文学,真的使人钦佩。
曾国藩还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他因为当官没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又不能定期省亲,内心一直很愧疚,他就让自己的弟弟帮自己尽孝。
因为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家族的人都恪守孝道,孝顺父母。
曾国藩不要子女声名显赫,只要读书识字,做个明理的君子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真是高瞻远瞩,宦海浮沉,风云变化,伴君如伴虎,做官的辛酸曾国藩是领悟够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在宦海中沉沉浮浮,而更希望他们能够学识渊博,这能硕不是用心良苦吗?很多人帮曾国藩扣上地主阶级的帽子对他进行批判,他生活在清朝末年,他是清朝的官,他能不是地主阶级吗?但地主阶级就不能是好人吗?不能是好官吗?这些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进行批判的人应该是有某种政治目的吧?姑且不谈其阶级性,观看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人能像曾国藩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一番作为,在国家飘摇欲坠时,既有危,又有机,又有多少人能抓住机遇,在历史上留名?在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兼顾事业,知识与家庭?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说曾国藩完全能平天下,但作为清朝将领,平定太平天国动乱,站在他的角度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平天下吧?而其修身,齐家,治国方面又有多少人能与其媲美?我不是想说曾国藩有多么的好,只是想表达一点:我觉得他真的做到修身,齐家,治国。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维护封建外交秩序,极力反对外国侵略的著名人物。
作为一位成功的将领,他参与过中国近代历史上大量的军事工作,使中国从外敌的威胁下逐渐实现民族独立并昭示国家尊严。
从政治上讲,曾国藩曾领导了中国晚清期末期的贵族政治,使清朝得以维持长期的稳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末清后期领导者,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大政方针,他立志拯救中国,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解决了各地政治紧张状况,而且进行积极创新,充实了政治改革。
他参与了湘、清、越、南齐、滇等地军事行动,专门解决蒙古、西藏等外来入侵问题,有效解决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了中国近代解放活动的成功。
曾国藩在政治上极具进取性、果断性与冒险精神,通过开辟军事新战法,实践进攻性的策略,以锐气迎敌,大大提升了封建历史的战争实力。
曾国藩不仅是后期清政府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群雄之一,他的战争功绩、学识杰出的军事策略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曾国藩深知社会是众多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主张以尊重及诚信待人,维护官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内部改革,实行汉朝传统以宽细为主,让整个社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
曾国藩以他独特的政治方式,维护中国封建社会。
总之,曾国藩是一身宝刀未老的年轻将军,一位勇敢英勇的国家拯救者。
他不仅凭借自己的智慧机智,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绩,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谋求着中国人民自由与福祉的实现。
曾国藩创造了中国新式斗争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国家独立建国而无私奉献,其遗产与中华民族永恒。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总体而言:功大于过!虽然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但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因此他的一生应该是功大于过。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
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
公诚之心,尤足格众。
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
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以下是关于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欢迎阅读!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
”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
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
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
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
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
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
”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
”公独兼之。
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欧阳昱: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
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我眼中的曾国藩。
曾国藩一、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_ 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而后在其自己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他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为官的学问,以致十年七迁,遂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二、学术、成就(1)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2)政治思想: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一、对曾国藩的评价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蒋介石说:“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使其成为19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正如一副对联对他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是一个传奇,曾氏家族同样是个传奇!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到三代。
而曾国藩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其家族在二百年间英才辈出,共产生杰出人物24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至今没出现一个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二、“八字”治家之法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个字,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先说书、蔬、鱼、猪四字。
百姓家,首先要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
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做到了书、蔬、鱼、猪四个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
勤俭持家,读书明理,首先要讲究两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
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家中儿女们只要发奋读书,勤于劳动,修身养性,成就事业不就指日可待吗?在治家中,还要强调“考”和“宝”两个字。
考,即诚修祭祀,告诫家人要诚心缅怀先人;宝,即善待邻里,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身边的人。
诚心、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淳朴的民风。
评价曾国藩的总结
评价曾国藩的总结引言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普遍认为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开明派,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化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有人称赞他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人批评他的一些政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曾国藩进行评价和总结。
曾国藩的贡献政治改革曾国藩在政治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实施“变法”,认为通过改革制度和政治体制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动废科举、倡导新学派思想、设立军政机构等,为当时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非常重视国家的稳定和民生,他的政策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经济稳定。
军事才能曾国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领导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曾国藩的战略军事能力和组织才能被广泛赞誉。
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当时的军事挑战,也提升了他的声望,为他后来的改革和政治事业奠定了基础。
教育改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改革。
他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曾国藩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学堂、书院和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教育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和良好品德的人才。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曾国藩的缺点保守思想尽管曾国藩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开明思想的人之一,但他仍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思想。
他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并对西方科学和知识持怀疑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保守思想限制了他的改革步伐,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农民利益曾国藩在一些政策上着重考虑了地主和官僚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民的权益。
他的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对农民的剥削程度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排斥异己思想曾国藩在文化思想方面并不开放,对于异己思想和观点抱有排斥的态度。
他限制了新学派思想的发展,并试图通过传统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上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做过评价,毛泽东在1917年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界石在研究<<曾国藩家书>>方面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要求其子蒋经国一定要读<<家书>>.所以所谓"画鬼易,画犬难",今天只敢说不敢评,即使如此也必定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褒者居多,贬者居少.仔细想来,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其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其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其二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细细想来,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精神,辨证的方法来考究,这些批评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先说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未经审判不获罪,而且我们的中华法系本身在刑事诉讼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制度保证程序并注意用程序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也适用于战乱的晚清.当时,曾国藩刚接到朝廷的任命到一地上任,开始准备镇压太平天国.由于处于战乱时期,权力真空在当地也有很明显的显现,抢劫,偷盗之类的案件大增.为了整治当地的风气,他给予一些更低一级的官员就地正法的权力.很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但是当地的风气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恶性案件大大减少,一些较轻的罪名也很少有人冒犯了.之后的团练的正常进行,之后湘军的发展壮大不能说不是以此为基础,以此为条件.我们平时也说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强调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考虑一下当时曾国藩面临的形势,清军节节败退,天下已经大乱,国家民族怎能交到一个靠宣传封建迷信,靠抢劫杀戮,靠打砸孔庙而乱起的太平天国手中?如果当时曾国藩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很难想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会残存多少,我们的忠孝信义仁能所剩几何?当然,我也不认为仅凭平太平天国的力量就可以毁灭我们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太平天国的存在对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威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这方面,如果曾国藩被称为挽救中华文化的英雄,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合适.然后是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问题,记得一次战役之后,曾国荃获得为数不少的太平天国俘虏,他奏请曾国藩将这些俘虏收归到自己的队伍中,曾国藩明确指示,这些俘虏必须统统杀掉.后来曾国荃也是含着眼泪看着这些俘虏被一个个杀掉.当时的人们在此之前一直评价曾国荃太过残忍,说曾国藩软弱有余,刚强不足.现在想来曾国藩不是软弱,是屈伸自如,"大丈夫,打破门牙和血吞之"能够说出此等豪言壮语之人怎能说是软弱?关于曾国藩当时处死这些战俘的理由他没有在家书中提及太多,只是一直以恳求同时也是不容商议的语气要求曾国荃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我想曾国藩当时这样做是出于速战速决的考虑,战争的时间越长,人民的伤亡就越大,国家的消耗也就越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国藩应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是天津教案,天津教案的来由是这样:1870年6月(清同治九年),天津的法国教堂育婴堂接连死亡婴孩三、四十个,同时附近又不断发生幼孩被拐事件,拐犯供称…系天主堂主使‟.6月21日上午,官府查不到罪证。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
“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
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
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四、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
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
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
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
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
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
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
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
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
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
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
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
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
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五,关于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的问题论者认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
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
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名人可分为“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前如诸葛亮、范仲淹,后如孔丘、孟轲、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而认为范仲淹、曾国藩既是办事之人又是传教之人,因他们既掌握了大本大源,又会办事,所以收拾洪杨一役,做到了“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六、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
这次会上也有论者认为,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
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
有的论者则认为,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
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七,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这次大会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这里从略。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
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
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
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