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及治则概述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王惟恒高血脂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含量超超过过正常,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复合物而运转全身,故高血脂症常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而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动物实验也证明,喂饲大量的胆固醇可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认为,脂质的代谢失调(血脂的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促进因子”或“危险因子”。
当然,有高脂血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冠心病,但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却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因素,缺少运动、肥胖、精神紧张、服用某些药物等,通过未知的机制而引起的。
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均表现出家族性,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则常常继发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粘液性水肿、肾病综合征,以及肝内外胆管梗阴、胰腺炎、痛风等多种疾病。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痰湿”、“浊阻”范畴。
高脂血症是在脏腑之气虚衰的基础上,饮食不节、好坐好静、嗜食肥甘、七情劳伤等形成正虚邪实所致。
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微物质运化失常,酿生痰浊、瘀血而致血脂升高。
病位在肝、脾、肾,病邪责之于痰瘀。
【诊断要点】1.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并参考放置4℃冰箱18~24小时的血浆外观。
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值是诊断的首要条件。
2.排除继发性的高脂蛋白血症,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胰腺炎,胆道阻塞或肝内胆管胆汁淤积、药物影响(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阳性家族史,高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习惯等有助诊断。
【治疗方法】一、分型论治高脂血症通常分为湿浊内滞、痰湿内阻、肝郁脾虚、痰瘀互经、肝肾阴虚等五型,最为常见的为以下两大证型:1.湿浊内滞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仅化验血脂增高。
中医对高血脂的调理

中医对高血脂的调理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的病症,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
中医药在高血脂的调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对高血脂的调理方法。
一、中医对高血脂的认识中医将高血脂归为“脂滞”和“痰浊”两个病机。
脂滞主要指血脂的代谢障碍,痰浊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和血脂紊乱有一定关系。
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高血脂多为实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肝胆功能失调等。
二、中医调理高血脂的方法中医药调理高血脂主要采用中草药配方和针灸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通过调整人体脾胃、肝胆、肾气等功能,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的效果。
1. 中草药配方中医药对高血脂有着多种经典的中草药配方。
例如,茯苓、山药、莲子等可加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脂肪。
柴胡、枳实等则可疏肝理气,舒缓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对血脂的不良影响。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高血脂的调理也可采用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高血脂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太冲等,针灸疗程需长期坚持。
三、中医饮食调理高血脂的建议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是调理高血脂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中医饮食调理的建议:1. 忌辛辣油腻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肝脏,加重身体负担,应忌口。
油腻食物容易导致脂肪摄入过高,应适量减少。
2. 多食蔬果、谷物及豆类蔬果、谷物和豆类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植物蛋白,有助于降低血脂。
应多食新鲜蔬果,选择全谷类食物和豆类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3. 合理搭配食材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合理搭配食材。
例如,可食用降血脂功效明显的食物,如大蒜、山楂、苦瓜等,加强调理效果。
四、中医养生调理高血脂的建议中医养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血脂的调理也有一定作用。
1.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生物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减少脂肪积聚。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中医病机及治疗刍议

-145-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卷第14期高脂血症中医病机及治疗刍议Discussion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in TCM乔军华盖国海乔红曼贾新卫杨海平王淑芳(行唐县中医院,河北行唐,050600)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4-0145-03【摘要】高脂血症是临床中常见而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
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脏猝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控制高脂血症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讨论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化痰通瘀法在治疗高脂血症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化痰通瘀法【Abstract】Hyperlipidemia was a common and multiple metabolic disease in clinic. Lipid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of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normal levels.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showed that hyperlipidemia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ause strok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refore, controlling hyperlipidemia effectively was an important way of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yperlipidemia cause and pathogenesis, application of the Huatan Tongyu therapy in treating hyperlipidemia.【Keywords】Hyperlipide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Huatan Tongyu therapy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4.080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因人体脂代谢异常导致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病证。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各种脂质含量升高,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导致的,其治疗主要包括调节饮食、药物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力不足等。
饮食不当主要是指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和糖类食物,导致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情志失调主要是指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容易导致肝胆湿热的产生;体力不足则会导致脾胃不健,湿邪易侵袭。
饮食调理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要措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湿热内蕴,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推荐进食多蔬果、粗粮、低脂蛋白食物,如鸡、鱼、豆类等,限制动物内脏、脑、蟹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要注重饮食调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烟、酒、咖啡等,以免刺激肝胆,加重湿热症状。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是通过清热、利湿、软坚降脂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湿热病机。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栀子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葛根、山楂、桑叶等具有降脂作用的药材,能够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脂质的沉积。
还可以根据高脂血症的具体病情,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如山茱萸、夏枯草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高脂血症。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减轻湿热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可以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除了调节饮食和药物治疗外,中医学还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是基于“湿热内蕴”的病机,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软坚降脂。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锻炼身体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脂血症的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病症。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主要与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等病理因素相关,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祛痰湿和活血化瘀等措施来降低血脂水平。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和治疗方法。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痰湿、脾胃虚弱和瘀血。
1. 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
痰湿是一种潴留在体内的湿气,它会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脂肪无法被有效消化吸收,从而在体内积聚。
2. 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功能中心,如果脾胃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从而使脂肪无法得到有效的分解和利用,进而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3. 瘀血:中医学认为,长期的脂肪积聚会导致血液黏稠,进而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和瘀血现象。
瘀血会使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血脂更难以被排出体外,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病情。
1. 调理脾胃:脾胃虚弱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有两种类型:气虚型和湿热型。
对于气虚型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补气益脾的方剂,如四君子汤等;对于湿热型的患者,可以使用清热化湿的方剂,如茵陈蒿合剂等。
2. 祛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祛痰湿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祛痰湿作用的中药,如半夏泻心汤等。
饮食上也要避免过食油腻和油炸食品,以减少痰湿的产生。
3. 活血化瘀:瘀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特点之一,活血化瘀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红四物汤等。
中医学还提倡适量的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瘀血现象。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祛痰湿和活血化瘀。
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病情。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摄食热量的增加及运动的减少,使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性肝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的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病,预防心梗、脑梗等致死性疾病,降低总体死亡率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现将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总结。
1.血脂与痰浊的关系高脂血症是血液中的脂质超过正常而出现的疾病。
中医古代文献无“血脂”之说,但很早就有关于“膏脂”“脂”“膏”的论述。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滓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卫气失常篇》云:“人有脂、有膏、有肉。
”并指出各自的特点:“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瘦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
”张志聪《灵枢集注》:“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这些论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血脂和膏脂等的关系,但又不尽全面。
正常人血液中亦有脂质,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以上所述应当是血脂的一种正常状态。
而对于血脂的异常状态,古代医家在论述在论述膏脂之时往往会提到“肥人”、“气虚之人”,和肥人及气虚之人关系最大的是痰湿。
东垣云:“胃中元气盛。
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
则能食而肥也。
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举。
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也。
则能食。
脾虚则肌肉削。
即食伤也。
”从脾实的角度论述肥人之因。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

2o 0 8年 7月 第 5卷 第 1 9期
・
中 医 中药 ・
中医对 高脂血症 的认识 和治 疗
黄 锐
( 州省交 通 医 院 , 州安 顺 贵 贵
500 ) 5 03
[ 要】 中医角 度看 , 摘 从 高脂 血症 主要 由痰瘀 痹 阻 、 腑 功能 不 足形 成 , 调肝 脾 失 调是 本 病 的病 理 基础 , 脏 强 痰瘀 是 其病
变之 标 。 疗 上应 从 调理 肝 、 、 三 脏 功能 人手 , 治 肾 脾 在益 气 、 血 、 阴 、 阳的基 础 上着 重 加用 清 化痰 浊 、 血通 络 的 养 滋 温 活
方法 。
[ 键词】高脂 血 症 ; 医药疗 法 关 中 [ 中图分 类号】R 4 5 [ 献标 识码】 B 文 [ 章编 号】1 7 — 2 0( 0 8) 7 a) 0 7 0 文 6 3 7 1 2 0 0 ( 一 7 —2
变之 标 。 2辨 证 治 疗
用 附 子理 中汤 、 生 肾气 丸化 栽 。 平 肝潜 阳化 痰 降脂 法 : 济 ⑤ 多
见 于 高血 压 、 中风 , 机 以肝 火痰 热 标 实为 主 , 用 天麻 钩 藤 病 选
饮、 清气 化 痰丸 加减 。 活血 化瘀 涤 痰通 络 降脂 法 : 见于 高 ⑥ 多 脂血症中、 晚期 , 合 并 高血 压 病 、 尿 病 等 . 常 糖 经过 一 般 性药
症形 成 之演 变 规律 , 临床 多 见本 虚标 实证 , 本虚 中 气血 、 阳 阴 之虚 均 可见 到 , 以脏 腑论 则 可涉 及 心 、 、 、 , 实则 以痰 肺 脾 肾 标
瘀 为 主 。 治 疗 上 应 分 别 在 益 气 、 血 、 阴 、 阳 的 基 础 上 着 养 滋 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脂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由于脾胃失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健脾化痰。
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可以适当饮用一些降血脂的中药茶,如莲子心茶、山楂花茶等。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桑叶、山楂、决明子、枸杞子、茯苓等。
其中桑叶具有清凉降脂的作用,可以适量饮用桑叶茶或冲泡桑叶粉末。
山楂可以化湿消食、降血脂,可以将山楂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
决明子具有泻火明目、降低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或煮成粥食用。
3. 调理情绪:高脂血症与情绪紧张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紧张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增加血脂的生成。
适当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积聚。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等途径,达到降脂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太渊、曲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不能盲目使用中药。
由于高脂血症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引言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和治疗高血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高血脂进行解释,并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中医对高血脂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脂主要是由于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肝火旺盛等因素导致的。
首先,脾虚湿盛指消化系统脾脏功能不足,导致湿气停留在体内,从而影响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
其次,气滞血瘀指气机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无法正常代谢。
最后,肝火旺盛表示肝脏功能失衡,导致体内湿热聚集,加重了高血脂的症状。
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法中医治疗高血脂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1. 草药治疗中医采用草药治疗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温阳化湿:使用温性草药来改善脾虚湿盛的状况,促进脂肪代谢和排泄;•活血化瘀:采用活血化瘀的草药来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清肝泻火:使用清热解毒的草药来调整肝火旺盛的状况,减轻湿热的影响。
中医草药治疗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开方,常用的草药包括山楂、丹参、赤芍、茵陈等。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较为明确的功效和运用规律,能够有效地调节体内的平衡,缓解高血脂的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高血脂的另一种常用方式。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体内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调理高血脂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内关、足三里等。
针灸疗法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通过改善体内的能量平衡和促进血液循环,对高血脂有很好的疗效。
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高血脂的控制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适量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情绪稳定对于高血脂的控制很重要;•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全身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瘀血”、“气郁”等病机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体质失衡、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痰化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学认识1.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饮食失节、情志不畅、活动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所致。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病机主要包括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等。
首先是痰湿阻滞,即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导致湿浊内生,留滞不化而成痰。
痰湿阻滞不仅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阻碍气血流通,加重心血管负担。
其次是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易成气机郁滞。
气机郁滞则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脂升高,易损伤血管、脏腑,从而形成血瘀。
最后是肝郁化火,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气郁结,郁则化火,使火热上冲,引起内分泌紊乱,易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2. 中医辨证根据中医辨证体系,高脂血症可以分为湿阻型、气滞型、血瘀型、热盛型等不同的中医证型。
通过对脉、舌、面色、症状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湿阻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以祛湿为主。
气滞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脘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血瘀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热盛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痛、脉数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常用的药物包括健脾化湿药、疏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证治研究概况

高脂血症的中医证治研究概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而并发的糖尿病、冠心病也尤为常见,其危害性巨大,治疗和预防高脂血症意义深远。
笔者通过查阅近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运用单药、专方、中成药治疗几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能够更加深入研究中医证治高脂血症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高脂血症;病证结合;综述据资料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居世界之首。
而血脂异常则是导致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重视。
目前西医治疗高脂血症虽然疗效确切,但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的副作用亦不少见,而且治疗后易反弹。
中医诊治高脂血症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血脂达标后不易反弹的优势,现将近年高脂血症的中医证治综述如下。
1中医对血脂的认识中医学历代文献资料中并无”血脂”名称,更无”高脂血症”的病名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开始有了关于”膏”、”脂”的论述,多以”膏脂”并称。
《素问·异法方异论》云:”其民华食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说明膏脂有化生阳气、抵御外邪之功,然而”膏脂”过多,则可导致患病。
《灵枢·卫气失常》亦云:”膏者其肉淖”,”膏者,……纵腹垂腆”等。
上述诸多关于膏脂的论述,说明了其组成及生理功能与血脂极其相似。
2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古代中医对”膏脂”致病特点的认识与血脂异常甚是相似,如《灵枢·血络论》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其血黑以浊……”中的”其血黑以浊”形象说明了因气血津液偏盛,阴阳失和导致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与现代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发病机理类似。
又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疽,仆击,偏枯屡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中认识到如肥胖、坏疽、呃逆、中风等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膏脂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并且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清热湿热,消食化痰湿,丰补血气,舒筋活血等,以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1. 脾胃失调: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失调会导致湿气内蕴,使得血脂升高。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湿热蕴结于体内,使血液黏稠,胆固醇等脂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脂升高。
3. 运化失司:脾胃失调及肝肾功能不佳会导致脾运失常,运输不畅,使脂质代谢异常,血脂升高。
4. 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习惯: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如体质肥胖、喜食肥腻、熬夜、缺乏锻炼等都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1. 清热利湿:高脂血症属于湿热内蕴的病证,中药治疗中常用黄芩、栀子、决明子等清热燥湿的药物,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2. 消食化痰湿:中医认为消化不良、脾胃虚弱会导致湿气内生,而湿气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薏苡仁、陈皮等,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化湿的作用。
3. 舒筋活血: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升高后,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加重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加剧高脂血症的病情。
中药常用的有桃仁、三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4. 丰补血气: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还应注意调补气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精、当归等,具有滋补肝肾,滋养气血的作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优势:1. 整体观察: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注重的是整体观察,强调平衡,而非只关注单一指标血脂水平。
通过辨证施治,治本求源,可以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体质、发病原因等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概述】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
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是引发和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
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
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
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
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诊断要点】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的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
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l.脾虚痰积症状: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
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过高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肝气不舒、脾虚湿浊等原因导致的内在失调所致。
中医治疗高血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理气血:通过调理气血,增强体内的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目的。
常用药物有当归、黄芪、白术等。
2. 清热解毒:中医认为,高血脂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因此需要清热解毒来消除湿气。
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连翘等。
3. 调理肝气:肝主疏泄,若肝气郁滞,则会影响胆固醇代谢和排泄,进而导致高血脂。
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肝气来缓解这种情况。
常用药物有柴胡、枸杞子、丹参等。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则会导致湿气滞留,从而引发高血脂。
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药物有党参、山药、陈皮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高血脂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通过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理肝气和调理脾胃等多个方面来达到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目的。
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和保健,建议人们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
它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中医药认为高脂血症属于“痰浊”、“痰湿”范畴,初期病人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有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痰湿、痰浊内扰等因素。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清热利湿、化痰通络、养肝益肾,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气滞痰湿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降脂、润血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痰浊”范畴,在治疗高脂血症时,重点要清热利湿、祛痰化浊。
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治疗方法有辨证论治、药膳调补、针灸调理等。
辨证中医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情况、中医体虚证实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
药膳调补是针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弱弱的特点,搭配一些有助于调理脾胃、益气生津、活血化瘀的药材,通过进补调理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针灸调理采用针刺、刮痧、拔罐等手段,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理体内气血循环,改善病理状态,增强体质。
除了中药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极为重要。
建议患者少吃肥肉、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杂粮,适量摄入动物性蛋白,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多喝水。
中医还强调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调节血脂。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坚持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患者也需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治疗极为重要。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也需要患者配合,坚持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及治则概述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刘建明杨红军&n 2005-9-21
摘要: 1 血脂的中医本质中医学原有“血脂”一词,根据现代医学对脂质代谢及功能的描述,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是属营血津液,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
2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高脂血症应属痰浊瘀血范畴,发病涉......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年发病呈增加趋势,重视对该
病研究,对预防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有重要意义
1 血脂的中医本质
中医学原有“血脂”词,根据现代医学对脂质代谢及功能的描述,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可
以得出样的认识,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
是属营血津液,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
当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这时应当称之为“浊脂”,实则为痰浊瘀血。
“血少黑而浊”(《灵枢·血络》),恰好概括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
现代研究认为,血中CH、TG及LDL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
2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
高脂血症应属痰浊瘀血范畴,发病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尤以脾肾肝脏关系密切。
脾主升,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在血脂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若嗜食肥甘厚味,或脾胃虚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使水谷不化精微,而归于痰浊,输于血脉,成为“浊脂”,浊脂过多,脉道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痰瘀并生。
现代实验证明脾虚时可引起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脾虚证血液流变学改变可以概括为全血粘度的增加,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
有资料认为血液粘度的增加归结于脂质的代谢紊乱,与TG、CH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有重要关系。
中医抗衰老研究提示,脾气虚和肾气虚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人至老年,肾精不足,肾气渐衰,致脏腑气血亏虚,运血无力,而致气虚血瘀。
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得留而瘀。
”肾主水,司气化,肾虚气化失常,聚水生湿,湿浊阻滞,痰瘀而成,浊脂乃生。
肾阳乃一身元阳,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即寒凝而瘀。
文献关于肾虚实质的研究认为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有关,而血脂的水平受内分泌系统控制,为肾虚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郁滞,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脉道不畅,痰瘀从生;或肝血不足,或肝火旺盛,烁津为痰,即所谓“木热则流脂”(《柳州医话》)。
有人以疏肝化瘀的方法取得明显降血脂效果,为从肝辨治提供了依据。
高脂血症的发生除与年龄、饮食营养及脾、肾、肝三脏关系密切外,还与先天禀赋即遗传因素相关,现代医学发现所有5种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可能有家族性因素。
引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及机制可以不同,但最终病理产物则都归结于痰瘀,而痰瘀两者既同源异物,又有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关系。
3 高脂血症的中医防治原则
高脂血症由于发病原因及并发症的不同,临床会有许多辨证分型,或脾虚、或肾虚,以及其它脏腑的阴阳失调,但其病机总不脱离痰瘀,因此,痰瘀并治应为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治法,应在辨证基础上予以重点考虑。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中药有调整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单位:25301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10)
(编辑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