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高中作文素材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成语故事100篇1~100

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但每幅画都欠缺了点什么。
一次,他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龙画,但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眼上点了一下墨。
画面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个故事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做点小手脚,使之更加出色。
2. 杯弓蛇影故事:古代有一位官员,他酒量很差,每次举杯都颤抖不已。
有一天,他正在喝酒,突然看到杯子里有一条弯曲的影子,以为是蛇,吓得扔掉了酒杯。
实际上,那只是杯子的倒影。
后来,人们用“杯弓蛇影”形容因多疑而产生的虚惊。
3. 守株待兔故事: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辛勤劳作,但运气不佳,收成甚微。
一天,他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种的一棵株上,他得到了一只意外的兔子。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守株待兔,希望能再次得到意外之财。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依赖侥幸心理。
4. 路遥知马力故事:古代有位将军,他在战争中需要选择最好的战马。
于是,他派人去考察各地的马匹,让他们在路上奔跑,通过观察它们的跑步姿态和速度来判断马的优劣。
这个故事比喻通过实际行动和观察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5. 铁杵磨成针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勤奋的少年,他每天都坚持用铁杵在石头上磨,希望能把它磨成一根针。
虽然别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这个故事比喻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守口如瓶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内不能说话。
这个时期里,有一个人口不能守住,他向别人透露了禁令内容。
结果,国王得知后将其处以极刑。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口如瓶”形容保守秘密或不泄漏消息。
7. 纸上谈兵故事:古代有个文人,他喜欢写文章讨论兵法,但从未参与过实战。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对兵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果,他被将军揭穿了他纸上谈兵的本质。
这个故事比喻只懂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8. 井底之蛙故事: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井里,它从来没有离开过井口,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

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简单》这是优秀的故事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2、醇酒妇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
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
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解释】醇酒:味厚的酒。
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3、别有天地成语故事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爱好剑术,轻财仗义,25岁那年出外远游,漫游了湖南、江苏等地。
42岁那年被唐玄宗授官,但他不想当朝廷的御用文人,3年后辞官归隐,特作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解释】天地:境界。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
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4、空言虚语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韩信、彭越合兵围攻项羽,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
各路诸侯与刘邦手下的大臣纷纷要求刘邦称帝,刘邦谦虚地说只有贤人才能称帝,空言虚语的人不能登基。
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刘邦在汜水北岸祭天登基。
【解释】不实在的话语。
5、褴褛筚路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
下军副将栾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
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
【解释】指穿着破衣,驾着柴车,开发山林,形容开创者的艰辛。
6、松柏之志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
曹操深为恼火,直到担任司空总揽朝政事务时,来问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四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一:破釜沉舟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篇二:鹬蚌相争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故事一:从前有个书生,整天埋头读书,对外面的世界那可是一窍不通啊!就像一只只知道待在洞里的老鼠,从来没见过阳光。
有一天,他朋友拉他去街上逛逛,看到别人在表演杂耍,他居然问那是在干嘛,天哪,这不就是典型的一窍不通嘛!比如你要是从来没玩过游戏,别人跟你说游戏技巧,你不也会一头雾水嘛!故事二:话说有个土财主,钱倒是有不少,但对于做生意的门道那绝对是一窍不通。
有次他听别人说贩丝绸能赚钱,就傻乎乎地进了一大批货,结果根本不知道怎么推销,最后全砸在手里了!这不就跟那些不懂时尚却去开服装店的人一样嘛,肯定得碰壁呀!你说可不可笑!故事三: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小伙子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偏偏想去学乐器。
人家吹拉弹唱,他在那手忙脚乱,就如同鸭子听雷似的。
可他还不死心,非得继续折腾。
你想想,要是你对画画一窍不通,却要去参加绘画比赛,那不是自讨苦吃嘛!故事四:曾经有个士兵,对兵法一窍不通,上了战场就瞎冲瞎撞。
就跟没头苍蝇似的,自己都不知道在干啥。
他的同伴说啥他也听不懂,这不是典型的一窍不通嘛!你说要是你对编程一窍不通,却要去搞软件开发,能行吗?那肯定不行啊!故事五:有个富家小姐,对做家务那可是一窍不通。
有次家里的下人都不在,她想自己煮个粥都搞砸了,锅都差点烧穿了!这就好比一个对做饭一窍不通的人,想做出美味佳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呀!你身边有没有这样啥都不会干的人呢?故事六:村子里有个老大爷,对新科技产品一窍不通。
给他个智能手机,他都不知道咋用,看半天也摸不着头脑。
就像让一个原始人去操作电脑一样,那肯定搞不定啊!哎呀,想想就觉得有意思呢。
故事七:有个年轻人对种地一窍不通,却异想天开要去当农民。
别人播种他发呆,别人浇水他闲逛,这不是胡闹嘛!这就跟那些对游泳一窍不通还非要去挑战大海的人一样,能有好结果吗?故事八:在一个学校里,有个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窍不通。
老师提问啥都答不上来,那场面尴尬得哟!就如同一个对地理一窍不通的人,连自己国家有几个省都不知道一样。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成语故事:1. 一箭双雕:传说中有一个叫曹操的将军,他在战场上用一箭射中了两只正在争斗的雕,以此来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2. 四面楚歌: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的将领项羽被秦国围困在垓下。
四面楚歌形容处境艰难,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
3. 李代桃僵:古代有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朋友王之涣写诗讽刺他说:“李白桃花别开脸,同样的东西都不嫌。
”李代桃僵指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接受责任或处境。
4.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他每天守在一棵桃树旁边等待兔子撞到树上,结果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
守株待兔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5.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势头强烈,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没有效果。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范增在魏国被俘,为了报仇而放弃高位,虚心学习,不断隐藏实力。
后来,他带领赵国打败了魏国。
卧薪尝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忍受艰苦和牺牲。
7. 闭门造车:比喻不考虑外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孤立地进行工作或创作。
8. 纸上谈兵:只是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或经验。
9.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有个人画了一条蛇的画,感觉还不够完美,于是又加上了蛇的脚,结果弄巧成拙。
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0. 守株待兔: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农夫种了一棵薄荷树,他每天都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到树上。
有一天,真的有只兔子被吓到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比喻不劳而获。
11. 塞翁失马:一个农民的马跑掉了,别人觉得不幸,可是这匹马却跑回来带着一群野马,所以发生的事情并不总是坏事。
12. 弄巧成拙:本意是指想用巧妙的方法反而把事情搞砸了。
13. 狼狈为奸:指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互相勾结做坏事。
14.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上的记载寻找良马。
后用来形容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去寻找和选择人才。
15. 鸠占鹊巢:比喻强行侵占别人的家产、职位等。
16. 不自量力:指一个人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
17. 纸短情长:纸短指情书篇幅较短,但表达的情感深长。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姓名:学校:专业:学号: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专心致志、哄堂大笑、栩栩如生、胸有成竹、熟能生巧、水滴石穿、百发百中、无价之宝、画龙点睛,具体解释如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3、栩栩如生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4、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所以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5、熟能生巧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
正在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
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经典1、流芳百世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
”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2、牧豕听经成语故事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
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换条件是为师生捡柴草。
【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
3、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
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
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
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
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
成语故事100篇优选

成语故事100篇优选《成语故事100篇优选》这是优秀的故事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冠子夏成语故事汉代名臣杜延年的儿子杜钦很有学问,尽管满腹经纶,但始终坚持不仕。
他与茂陵人杜邺都字号子夏,才学在京城不相上下,因为他一只眼瞎,人称“盲杜子夏”。
杜钦最讨厌人说他眼瞎,就自己戴小帽子来与杜邺区别,从此人们开始称他为“小冠子夏”。
【释义】指汉代杜钦。
比喻眼睛不好的人。
2、大笔如椽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
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象椽子那样大的笔。
形容著名的文章。
也指有名的作家。
3、甘棠之爱成语故事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
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
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
【释义】甘棠:木名,即棠梨。
指对官吏的爱戴。
4、倚马七纸成语故事东晋豫州刺史谢尚发现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荐给大司马桓温。
桓温让他负责府内文书起草工作。
袁尚作《东征赋》赞扬东晋许多名士。
他跟随桓温北伐前燕,在前线,桓温让他写讨伐檄文,他靠在马背上很快就写完一篇得体的檄文。
【释义】比喻文章写得快。
5、以珠弹雀成语故事鲁哀公听说颜阖非常贤明,就派人给他送礼物请他出山。
贫穷的颜阖不受。
庄子就此事发表感慨,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资送上门,他不欢迎。
这样的人难得。
而那些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就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一样不值得。
【解释】用珍珠弹麻雀。
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6、伯乐相马成语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 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一窍不通成语故事

一窍不通成语故事一窍不通成语故事1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的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要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其中有一段话:“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把这句话引伸成“一窍不通”这句成语,用来骂一个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一窍不通成语故事2纣王,是商朝时一位昏庸暴戾的君主,他十分宠爱他的妃子妲己。
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宠妃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因此,各地的诸侯都想推翻他。
纣王的叔父比干看见他这样昏庸,便费尽心机的苦谏,劝他不可沉迷酒色,不要屈害忠良,枉杀无辜,应该振作起来,为国家和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
妲己知道之后,十分的气愤,心中想道:“比干不除,我的地位终将不能稳固。
”于是,她便对纣王说:“比干成天干涉我们俩的生活,谁知道他是不是另有目的?如果他真是忠良的话,为什么不叫他自己胸膛剖开,取出心肝来看看呢?”纣王被妲己迷住了,竟不分是非好坏,赐比干剖胸而死。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语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一窍不通”就是从上面的话引申而来的,用来讥笑人家的愚蠢和胡涂,同时也可以比喻人对某种技艺学术的一无所知。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顾恺之的画家,他访问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吃不饱饭。
于是他用一个板块画了一幅美丽的饼画,然后拿给当地的人看,并告诉他们可以吃这个画出来的饼,等他们饿得极其难受的时候。
人们刚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当他们实在等不下去时,就一起砸开了那幅画,发现里面竟然填满了好吃的食物。
2.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明朝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鲁迅的地主。
他的家里有一只很厉害的鸡,它会打毒蛇。
有一天,鲁迅的仆人在饲养它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只鸡,鲁迅就把这个仆人公开处罚。
这个故事传开后,就演变成了“杀鸡儆猴”的寓言,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想着捉弄别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狐狸冒充老虎的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老虎的食物,于是它就开始冒充老虎,以配合自己抢食。
其他动物因为害怕老虎,就被狐狸骗过去了。
但是当一只老虎出现后,狐狸就变得很怯懦,然后就被揭穿了。
4. 大开眼界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和牛魔王比斗的情景。
在比斗的时候,孙悟空和牛魔王施展了许多厉害的招式,吓得旁观的人们瞪大了眼睛。
这个故事被套用到其他场合中,意味着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5.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专门偷铃铛的小偷。
他偷到了一串铃铛后,为了不让别人听到声音,就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当别人指出他这样做毫无意义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干扰没有任何用处。
6. 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
一位老人的马蹦蹦跳跳地跑走了,他的邻居们都表示同情。
但是很快,这匹马却跑回来了,并且带回了一头美丽的骏马。
这时,邻居们都表示祝贺。
但是当老人试图骑这匹骏马时,他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又表示同情,但是很快来了一场战争,因为老人的儿子没有参军,所以老人和儿子都没有被连累。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蒸发殆尽这个成语出现在《战国策》中,故事讲述一个叫芈月的美女,从齐国嫁给了秦国,为了成全国家大业,芈月忍辱偷听到宴会上的机密,拿回去给秦国。
后来她发现自己被秦始皇使用,然后被抛弃,最后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摧残,精神崩溃,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蒸发殆尽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一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彻底消失,不再存在。
2.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讲述了一个名叫孟子良的少年与他邻居家的女孩居然是青梅竹马,男孩子时不时地拿着自己盗来的果子去交换女孩子家里的青梅,女孩子其实早已相中了孟子良,但一直不敢表白,最终,孟子良得知了这个情况,便向她坦诚了自己的心迹,从此开始了恋爱的生活。
所以青梅竹马是形容儿时有感情的小时候朋友、或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人。
3. 匹夫之勇在《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叫做“犇牛之间”,背景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楚军攻打齐境,围困了一个名叫庄蹻的齐国将军;庄蹻就调动近侍和士兵,齐骑趁楚军平日不备,尽量寻求外援,最后就和一位皮肤粗糙却非常勇猛的老年农夫一起夺取了被楚军圍攻的玺石,适时的诱取了楚军以兵车为条件退兵。
而这位老年农夫用自己的勇猛和机智,帮助庄蹻打赢了这场胜利,所以,匹夫之勇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一个平凡的人,却充满勇气和智慧,挑战无知人的勇气。
4. 走马观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旭的文学家,常常去看梅花;有一天,他去看梅花,却因为风雨交加,得不到真正的了解,只能跑上马来,走马观花,这种方法得到了快感,并且开始慢慢流行,意思是匆忙一瞥风景,没有真正的了解生活的艰辛。
5. 东施效颦东施是南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美女,擅长满足一切需求,助长人们的贪欲;因为她的容貌,许多人都来求婚,她却对由陈笑而心仪而不去,于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陈笑,并学着自己打扮起来,张扬一些自己的本来面貌,这就是东施效颦。
6. 心直嘴快这个成语来自《红楼梦》中的黛玉。
讲述了黛玉在清明节的时候,眼睛痛得厉害,因此在一旁坐了很久。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夏朝时期,有一位聪明人在画蛇时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画上了一只脚,结果却让画变得荒谬不堪,从而成为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参考内容:形容多此一举,无意义的努力,详见百度百科。
2. 兔死狗烹故事:春秋时期,一位富家子弟将兔子放在狗笼里,结果导致兔子死亡,而富家子弟则将死兔子烹煮给狗吃,从而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无情无义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3. 亡羊补牢故事: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了,他没有采取措施,导致后来连带发生了多次羊被丧失的事件。
最终,农夫意识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开始采取行动,防止再次出现羊被丧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亡羊补牢”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类事件,详见百度百科。
4. 杀鸡取卵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奇特的鸡,这只鸡产下了金蛋。
但是,这个人很贪心,一直没有等待金蛋足够多了再去杀鸡取卵。
最终,他的贪念毁了自己,因为他把鸡杀了之后,发现鸡的内脏里一颗金蛋都没有,从而成为了“杀鸡取卵”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因贪心而破坏自己利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5. 青蛙背水一战故事:晋国战国末期,晋文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鲁国大将陈公的军队被晋军追至泗水一线,此时他以自己为首激励士气,向上天祷告,在旁边的青蛙听到后,被其所感染,青蛙却没有那样的能力,只有发扬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们纷纷背水向晋军进攻,最终战胜了晋军,从而成为了“青蛙背水一战”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勇敢无畏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迎难而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6. 背水一战故事: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找到了机会,他率兵穿渡长江,决意发生最后背水一战,最终刘备祭旗交战,将曹操打败,从而产生了“背水一战”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在走投无路之际,采取最后一搏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7. 乌鸦反哺故事:有一只乌鸦拿到了一块肉,而天气非常炎热,乌鸦于是在阴凉的树枝上停留,发现下面有好几只小乌鸦正在等着它叫。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鸣锣开道鸣锣开道的成语起源于战争时期,晋国的军队因为需要横渡一条小溪时,干脆造桥相互开车过去,这时一个兵曾建议在水边鸣锣开道,让百姓知道有军队经过,以免惊扰到普通百姓,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2.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外篇》中,讲述了两只乌龟赛跑,其中一只乌龟跑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最终输掉了比赛,因而诞生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
3. 走马观花这个典故源于《东周列国志·齐世家》中的故事,齐宣王曾经养了一匹漂亮的战马,有一天他跟随手下的将领环游四方,到了一处名胜,宣王只是匆匆一瞥而已,从此以后风行走马观花之说。
4. 马不停蹄马不停蹄这个典故的故事源于古代刘邦的一场战役,他的骑兵虽然身处千里之外,但是却在夜里以马不停蹄的方式往战场赶去,这样的速度相当快,因而形成了相应的这个成语。
5. 杯水车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有两个来源,一是《尚书大传》中的“废书崇玉,实杯水车薪之戚也”,另一个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使用之案例。
二人皆出处来源,各自使用之,逐渐成为后世的成语。
6.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源于《庄子·南华经》之中,有一次庄周看到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画了一条龙,但是画龙缺少某种气息,这时一位慧眼识珠的人从旁边走过,点了一下瞳孔,一下龙便立刻栩栩如生。
7.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源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东晋时期江西因为战乱而变得破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参加了自然科学的高考,毕业资格和前景都被削去,但把过程变得完整却是很重要的事情。
8.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叫杨修的人说:“兵书五十有余,其事去矣,或云“见机则作”,或云“有调则应”,此实博闻强记,未必先智。
”9. 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典故的由来是出自《战国策·赵策十三》。
赵王名国因叛亡被困,再三求援秦国,秦昭王听说赵王援军不足,手中的援军不断增加,赵王见后差点伤心而亡,这便是拔苗助长之意。
成语一窍不通的故事

成语一窍不通的故事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故事: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
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
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00篇[高中作文素材一窍不通的成语故
事]
出自:《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商朝有个非常残暴的国君叫纣王,他不理朝政,荒淫腐化,极端奢侈。
纣王宠幸妲己,和她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
他还听信妲己的谗言,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使得朝野上下怨声不断。
纣王的叔父比干是正直善良的人。
看着纣王犯下诸多罪孽,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多次跑去劝谏纣王,希望纣王改邪归正,重整超纲,勤政为民。
梅伯也是一位忠臣,因为正直敢言而经常令纣王不快,后来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便无情地杀害了梅伯,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
看到纣王这么昏庸无道,比干就极力劝谏纷王不要错杀无辜,专妲己,听信谗言,误国误民。
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劝谏纷王,怀恨在心,就想寻找机会加害比干。
有一天,妲己对纣王说:“大王,比干不是自称忠臣吗?怎么才一能证明他是忠心的呢?不如把他胸膛剖开,掏出他的心来看一看。
”纣王听后,称赞道:“爱妃真是聪明,我要看看比干的心有多忠诚。
”
纣王即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
这件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中,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封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杀死比干这样的糊涂事了。
”
一窍不通释义: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
比喻对事物一点儿也不理解,一点儿也不懂。
窍,通气的窟窿。
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一窍不通出处:《吕氏春秋。
过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