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

合集下载

人体工程学(人的视觉感知与设计)

人体工程学(人的视觉感知与设计)

弧围形、折弯形仪表板
③ 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时针方向布置。 ④ 按“功能分区”的原则布置。
美国SAEJ209号标准推荐的仪表功能分区布置
⑤检查类、警戒类仪表的“零位”和辅助线。 检查类仪表的零位选择和辅助线的应用
视觉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文字的尺寸
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的合理尺寸,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观看距离(视距)的远近 ②光照度的高低 ③字符的清晰度 ④可辨性 ⑤要求识别的速度快慢
人体工程学
三、人的视觉感知与设计
1、1、人体感测知量觉数据 2、2、人体视测觉量感数知据过应程用原则 3、3、人体视测觉量相数关据特应征用与方设法计 4、 人体尺度差异与设计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来自体内外的刺激通过眼、耳、皮肤等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 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从而产生感觉。
1.指针与盘面
指针造型的指向性示例
为避免读数误差, 指针旋转平面与刻度 线盘面在同一平面上。
指针旋转与刻度线在同 一平面上的方案示例
2. 盘面结构与字符数码的立位
字符与数码的上下朝向称为立位。立位的选择与指针盘面的相对运动有关。
刻度盘结构与字符数码的立位
(四)显示仪表的布置 一般原则如下:
①所在平面与人的正常视线接近垂直。
二、图形的符号设计
显示装置平面与视线尽量垂直
②布置应紧凑,按重要性和观视频度分别布置在合适的视区内。 a)仪表板的尺寸(mm)与分区:Ⅰ—最佳认读区,Ⅱ—一般认读区 b)不同区域的正确认读时间:1—认读右半部,2—认读左半部
显示装置布置区域及认读效果的示例
显示装置较多时,仪表板改为弧围或折弯形。

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2 0 0 9年 7月 2 7日—3 1日, 号称人类学 民族 学奥运会 的“ 国际人类学 与民族 学联合会第 1 6 届 大会 ” 在 昆 明召 开 , 有来 自国 内外 的三 千 多 学 者参加。大会分为若干论坛 , 影视人类学是其 中 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 , 有l 8 个专题组 。“ 视觉表 达和跨 文 化观 察 暨庄 学本 百 年诞 辰 纪 念研 讨 会” , 是“ 国际人类学与 民族学联合会第 1 6届大 会” 影视 人类学论 坛引起 较大反 响 的专题 组之 由中山大学 人类 学系 、 广东美 术馆和 中央民 族大学联合主办 , 笔者和法 国亚威农艺术学院雅 克 ・ 德冯 特 ( J a c q u e s D e f e r t ) 教授 、 摄 影 理 论 家李 媚教授共同主持。本专题组有来 自中、 法、 美、 日
而且还存在一个 本土视觉经验逐 渐被转 向的问 题 。而在这个转向与建立的过程 中, 东西融合是 个 主要 趋 势 。此 时也 正值 中 国人 开 始 接 受 西 方文化 , 向西方学 习的初期。大量以西方现代科 学为背景的照片开始 出现。作为一 种依托 于体

质人类学的摄影 , 庄学本 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呈现 了一种非常特别 的摄影观看方式 , 同时, 也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本土视觉现代性 图像文本 。 中央 民族大学殷会利在 《 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 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 看与被看 ” 》 以早期庄学本
2 0世纪以来 , 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 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 的研究 , 都严格
出, 人类学 、 民族学 调查 的建构性叙 事建立 在描 述性叙事基础上 , 民族志摄影是重要 的描述与记 录工 具 。庄 学 本 的 民族 志 摄 影 并 未 经 过 正 式 的 人类学训练 , 但所完成 的摄影 却具有 真实 、 平 等 的描述性效果和建构性意义 。他的摄影 与 2 0世 纪三四十年代的 中国民间文艺学、 民俗 学调查 的 学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 也与 当时汉人政权 与 边地原住 民上层社会 的权力竞争和政 治建构有 所关联。本文以庄 的摄影 与 日记文本为 中心 , 试 图使他的民族 志摄影 的建构性意义 和局限更清 晰地呈 现 出来 。 日本 法 政 大 学 文 学 部 千 野 明 日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A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

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

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

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

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

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

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

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

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大学本科教学;●2文化材料档案;●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人类学视野下的影像记录

人类学视野下的影像记录

人类学视野下的影像记录——邓启耀访谈发布: 2010-4-25 20:33:48 | 作者:QQ软件网 | 查看: 25次讲述者: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采访地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视觉人类学实验室采访时间:2006年08月25日下午3时访谈时长:60分钟小谢(以下简称谢):邓老师,您多年一直致力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和实践,能简单谈谈人类社会运用影像、图像进行叙录的历史源流吗?邓启耀(以下简称邓):一般我们都比较注重有文字的历史,认为历史是有文字史,没有文字即称之为所谓“史前”。

但问题是,是不是只有文字记载的才是历史?肯定不是!比如岩画,它基本上就是以图像来记事或叙事的一种方式。

还有诸如陶器上面的图样,它可以叙事,也可以是用象征、比喻的方式来记录或者传达一些东西。

前文字时代或现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你能说他们没有历史或是在“史”之前吗?所以当然也有无文字史。

我觉得,在口述和文字的时代之间,早于文字应该有一个图像的时代,或者说图像时代和口述时代应该相差不大,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除了文字传承,还有口头传承、图像传承等等。

后来随着图像的符号化、抽象化,才出现了类似象形文字的东西。

像古代的甲骨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属于这种类型,它主要是从具象的图形逐渐符号化、文字化,最后演变成文字。

拼音文字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符号化的是音而不是形。

除了上述几类,人类当然还有其他传承方式,如音响传承(包括音乐和各种音声符号)、体态传承(如舞蹈)、行为传承等等。

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领域。

从发生学的角度可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

比如青铜器,我们大多仅仅把它当成古代文物看,这是放在考古学的范畴来研究,但是对它叙事功能的探讨非常之少,这是需要加大研究的。

其实铸鼎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用具象的形式来作为某种契约。

几个部落要达成一个协议,为示庄重,就要铸个鼎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刻上铭文,放在仲裁者面前(古代最有监督力的权威是神灵和祖灵,所以多半把这铜铸的契约放到庙堂保管)。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视觉的成因,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人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人的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支撑、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光感受器的形成,对于动物精确定向具有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感光器官是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的眼点,使眼虫可以定向地作趋光运动。

涡鞭毛虫眼点的结构更为完善,借助这种眼点对光的感受可以捕食。

多细胞动物的感光器官逐渐复杂多样。

如水母的视网膜只是一种由色素构成的板状结构,这种结构可给动物提供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信息。

随着动物的进化,出现了杯状或是囊状光感受器并具有晶状体,可使光线聚焦。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常有纽扣状的眼或是凸出的视网膜。

这类光感受器由许多叫做个眼的结构排列在体表隆起之上构成,仍位于小囊之内。

小眼中的光感受细胞为色素所包围,光线只能由一个方向进入小眼,故而能感受光的方向。

这种视觉器宫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表现为特定的型式,如昆虫的复眼。

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通常包括视网膜,相关的神经通路和神经中枢,以及为实现其功能所必须的各种附属系统。

这些附属系统主要包括:眼外肌,可使眼球在各方向上运动;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晶体等),保证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分类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夜间活动的动物(如鼠)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以视杆细胞为主,而昼间活动的动物(如鸡、松鼠等)则以视锥细胞为主。

但大多数脊椎动物(包括人)则两者兼而有之。

视杆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

在较明亮的环境中以视锥细胞为主,它能提供色觉以及精细视觉。

这是视觉二元理论的核心。

在人的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约有600~800万个,视杆细胞总数达1亿以上。

感官人类学

感官人类学

感官人类学一、什么是感官?简单的说,从人类器官的角度看,可以感觉外界事物并传导到大脑里的器官都叫感官。

从人类感觉外界事物的方式看,人类感官一般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后一个方面意义上的感官。

解释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强调:人生活在他自己所编织起来的文化意涵的网络中。

这提醒我们:要能够编织、生活于文化意涵的体系中,人们恐怕更需要先能够组织辨认感官所感受到的讯息,将某些感官的讯息归入软硬、粗细、轻沉、明暗、酸甜、香臭等等。

甚至不同感官讯息结合成具有文化独特性之美味、恶心、亲密、温柔、有礼、粗鲁、亲和、骄傲、美丽、可爱、可憎、庄严、精致、粗俗、洁净、污染、有价值等、及〈再见〉中之肥胖、精瘦的感觉,或人类学常讨论之神圣/世俗或阴/阳的对比。

我们总是经由感官讯息的操作、传递与接受,维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组织生活的意义。

二、感官人类学的基本假设作为器官的感官,是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人类个体都具有的,但人类感觉世界的方式不仅因文化而异,而且即便在同一文化系统中也有所不同。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感官的数量也不相同。

西方历史上曾经有4、6、7等各不相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把味觉和触觉合并为一种感官。

来自尼日利亚的田野调查资料说,当地豪萨人把感官分成两大类:视觉感官与非视觉感官。

不同文化认可的感官划分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说明,感觉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人类感觉也就既是身体行为,也是文化行为。

人类感官不仅是理解物理现象的手段,也是传递和表达文化价值观的渠道。

这也是感官人类学的基本假设。

三、感官与社会文化(一)文化对感官的规定我们能够感受/组织/分辨/运用/操弄自身感官经验的讯息,并非与生俱有的能力,而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于文化环境中长期培养,因而我们可以分辨巧克力的甜/苦,并从这些甜食呈现于感官之视、味、嗅、触等觉讯息的综合,而更精致地品尝、体会赠礼者亟欲传递之亲密的象征意涵、或熟练地利用这些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论视觉人类学的三种观看模式

论视觉人类学的三种观看模式

论视觉人类学的三种观看模式作者:陈华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视觉人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种主导性观看模式:第一种是以进化学派为代表的“殖民凝视”模式,它侧重观察,强调“客观”性,但这种观看模式在赋予人类学家至上观看权威的同时,又将作为观察客体的“他者”视同物般的存在,无视观察对象的主体性及差异性;第二种是以功能结构学派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参与观察法”,它强调“反身”性,重视人类学家与土著居民之间的互动,但如何调和集“参与者”与“观察者”为一身的人类学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个难题;第三种是在全球数字化时代兴起的“虚拟”和“共享”的观看模式,它在强调参与和观看的民主性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学家观看主体权威的消解。

因此,在不同的观看情境中综合运用不同的观看模式,能有效地缝合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裂隙。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观看;凝视;参与观察;虚拟;共享中图分类号: C95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5004405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1)最突出的特征是强调视觉与人类学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有万年的肉眼观看史、千年的镜像反观史和百年的机械观看史,视觉同观看密不可分。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可以等同于观看,但观看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活动,它还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活动,无论是肉眼之看,还是作为人的眼睛延伸的机器观看,它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行为。

因此,观看方式无疑是型构视觉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视觉人类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看模式:第一种是“殖民凝视”模式,这种观看模式侧重观察,强调“客观”性,但在赋予人类学家至上观看权威的同时,又将作为观看客体的“他者”视同物般的存在,无视观察对象的主体性及差异性,形成了对“他者”的刻板印象,这种观看模式主要体现在以泰勒、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学派身上;第二种观看模式以功能结构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式观察法为主导,它强调“反身”性,重视人类学家与土著居民之间的互动,但如何调和集“参与者”与“观察者”为一身的人类学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种是在全球化时期,传统人类学意义上的研究领域已逐步收缩和消亡,同时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虚拟社区成为人类学家新的观看场所,作为观看主体的人类学家的权威业已被解构和去中心化,人人都可成为“人类学家”,都是观看的主体,这时期的主导观看模式是“虚拟”和“共享”的观看,但这种观看模式在强调参与和观看的民主性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学家观察主体权威的消解。

视觉人类学中视觉构词法视野下的视觉符号体现

视觉人类学中视觉构词法视野下的视觉符号体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16视觉人类学中视觉构词法视野下的视觉符号体现商世民 莫国雄(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视觉人类学的视觉构词法将视觉元素划分为各类词性。

视觉名词能体现内容的真实性且进行明白易懂的传播,视觉动词在调动观者参与感的同时富有丰富的故事性,视觉形容词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通过对各类视觉词性分析,阐述摄影作品开发视觉符号的可行性和优势。

关键词:视觉构词法;视觉符号;摄影视觉人类学内容庞大,在我们研究这个宏伟体系的过程中,可跟随语言构成方法来理清其分类。

通过语言最早开始萌芽产生的洪荒原始内容寻起,发掘出人类语言的先天属性和发展脉络。

一、视觉名词——抽象刻画人类创造的视觉词汇中,最早的就是视觉名词,岩画和陶器上的点、线、面和图腾,最开始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对于经历的记录。

内容的真实性。

在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地现代社会,作为视觉名词类的静态事物拍摄,占有大量范围。

从客观角度分析,摄影强调真实性,照片的内核特质应该是真实。

因此在视觉符号设计过程中通过摄影照片可以将情感充分表达,并能够给受众更加直接的视觉冲击。

这样可以将照片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且能够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力。

明白易懂的传播。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最早学习的就是各类名词。

相对于其他词性,名词是最简单易懂的。

而视觉名词类摄影作品,就是摄影师利用各类摄影器材与生活环境的一种对话。

社会的整体环境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这是由于摄影能直接高效真实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予以呈现,这是绘画或者其他的媒体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而言,摄影的特性也能使受众更直接的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观者能更加明白视觉符号传达的内容。

二、视觉动词——过程演绎紧随着视觉名词出现的就应该是视觉动词。

这类动词的基本功能除了描写,还在于表述。

丰富的故事性。

在视觉动词中,摄影与绘画都可以传递生活中的美丽、优雅、紧张、神秘、劳作、幸福、耻辱等和生命中的一切。

影视人类学课件

影视人类学课件

三、人类学片的研究价值 在很多情况下, 一幅画的作用可以胜过一本书。因为即使我们的文字描述能力再高超, 我们还是无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所描述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影像的作用明显要比文字重要。人类学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影像的形式反映人类学研究对象。有学者将人类学片称为“全息民族志”, 这种称呼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 人类学片确实类似于“全息民族志”。
四、人类学片的教育功能 人类学片的教育功能有大众科普教育和人类学专业教育两个层次。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其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普及历史知识, 使人们了解社会发展规律, 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人类学片在这方面具有它独到的直观教育的作用。如人们通过观看我国摄制的《苦聪人》、《凉山彝族》、《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等分别反映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影片, 可以看见书本上见不到的“活化石”, 犹如学习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从而加深了对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社会的理解。
在英语里,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名称比较一致,叫做Visual Anthropology,在西方国家中通用。visual在英语中有“视觉的”、“看得见的”、“形象化的”等含义。Visual Anthropology可以理解为“可视的人类学”,或者“形象化的人类学”,《视觉人类学》。这个术语的出现很晚,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问世 。
二、交流民族文化。“人类学片能够将某一民族的文化信息提供介绍给另一民族, 使不同文化类型民族的人们通过影片了解彼此的文化, 并相互学习可供借鉴、吸收的文化知识、经验、技能。 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否则将失去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 否则, 长期稳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会愈趋封闭、保守, 失去发展的活力。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类学概论影视⼈类学概论第⼀讲:光影联姻:⼈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何为影视⼈类学1、Visual Anthropology 视觉⼈类学影像⼈类学影视⼈类学影视⼈类学运⽤动态(即影视⼿段)来记录和表达⼈类学的知识与理念。

⼆、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2、绘画(⼀)视觉暂存原理(⼆)⼼理补偿原则(三)幻觉第⼆讲⼀、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视觉⼈类学从逻辑上源于此种信念:即⽂化是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显现出来的。

这些符号存在于社会或⾃然环境中的⼈类姿态、典礼、仪式以及⼈⼯制品当中。

⽂化可以被设想为通过情节性的脚本⾃我构建,拥有台词、服装、道具和舞台的男、⼥演员居于其中,⽽⽂化本⾝便是⼈们参与其中的所有场景总和。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分析与呈现的资料。

———————美《⽂化⼈类学百科全书》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论是照⽚、录像带、电影胶⽚还是⼿绘,都是⼀种观察⽅法。

但更为重要,它还是⼀种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的⼿段。

它提供了⼀种通过镜头观察⽂化的新视⾓,⼀条研究与理解⽂化、社会、⾝份与历史的新途径。

它只会引发进⼀步的探究,⽽⾮得出定论。

影视⼈类学家将他们的观察成果与其他⼈的⼈类学、社会科学家共同分享,并融⼊到各⾃的研究领域当中。

——————美《⼈类学百科全书》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是指在岩⽳、⽯崖壁⾯和独⽴岩⽯上的彩画、成刻、浮雕的总称。

古⼈在岩⽯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类的⽣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构成了⽂字发明之前,原始⼈类最早的“⽂献”。

五、影像⽅法与⼈类学的联姻影像与⼈类学同⾏,需要若⼲相互作⽤的前提条件:(⼀)静态与动态的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发明1、1893年法国⼈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这种借助于机械,并由光学作⽤和化学原理⽣成的图像,最终成为影视⼈类学的直系先祖。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一、绪论1、定义:以整体论的角度,全时空的看待人类自身的特点2、序言:1860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

1860年人类学指包含生理学、心理学的对于人类的研究学科。

1860年后,人类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有关人类的学科。

1860年~1900年逐渐形成一门正式定义的关于人的学科。

3、人类学的主要背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4、人类学产生条件:①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门学科必然脱于动物学。

②人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的成熟,给人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类本性与人的多功能性和可塑性)③方法论观点的成熟。

比较法的程序。

5、人类学的分支:①体质人类学。

②广义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③视觉人类学6、学科标志:①人类学田野调查;②民族志;③研究视角:共识性比较(横向),历史性比较(纵向);整体论;文化相对论;主客位研究的交叉应用。

二、文化进化论——泰勒1、简介:英国人类学创始人,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牛津大学第一位人类学教授。

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贵格会教徒,编著了第一部人类学教程——《人类学》2、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能写的其他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3、《原始文化》①目标:重构人类文化的历史。

②困难:史前人类在无文字记载下的历史如何认知。

③原则:均变论;遗留物。

④核心逻辑:由于人类精神过程普遍相似,人类社会发展遵从一致的路线,方向沿着进步方向发展。

4、进化论与《人类学》①《人类学》第一部人类学学科教材。

②核心理论:进化论。

③重点:人类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及如何生活。

④不均衡的决定论:人类历史由进步而非退化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走过野性到文明的轨迹。

三、亨利.摩尔根1、代表作:《古代社会》——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利用许多民族志中的材料论证人类从蒙昧时期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

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人类学与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既关注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组织,也关注人类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人们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理解和关注日益增加。

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都需要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人才来研究和理解这些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冲突。

此外,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教育、咨询和研究等领域的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大学教师、研究员、咨询师、人文科学编辑等。

因此,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选择空间。

其次,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在不断演进。

例如,数字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等新兴领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数字人类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视觉人类学则通过视觉材料(如照片和影像)来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使得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更加多元化和前沿化,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还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例如,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环境人类学与社会学等。

这些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使得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更加综合和实践,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由于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这些专业的学术研究对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从而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其次,人类学与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需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研究技能和实践经验才能适应不同的就业岗位。

从人类学视觉解析怒族佤族医药文化的功能

从人类学视觉解析怒族佤族医药文化的功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 介 :侯宾 ( 1 9 7 3 ~) , 男, 云南师宗人 , 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 中医药文化与民族 医药 。
众所周知 ,疾病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治好 的 , 每
次用 药 也 不 是都 有 效 的 ,天 下 没 有 包 治 百 病 的 神
医。社会 的发展促使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 , 人们
面对 疾 病 与 死亡 都 很 无 助 , 但 在 病 人 面前 , 医 生 总
基金 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西部项 目) ( NO: 0 9 X MZ 0 3 1 )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8 —3 1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1 — 1 7
伦 理 丧 葬 中 的从 善 辟 邪 ,禁 忌 和 护 理 中 的防 灾 减
所慰藉。故而在 民问单方流行 , 村寨农家都能知道
几棵草药 , 小病 均 能 在 房 前 屋后 就地 取 材 , 有 的农 户还会 引种 一些 疗效 确切 的药物 种植 在 自家 院落 。
另外 , 村 民患病 的心理 安慰 还来 自民族 民 间 医
理 论 和 研 究方 法 , 通过政治学 、 中 医学 和现 代 医学
的过程 。
人 诞 生后 就 是生 存 和延 续 , 医 药伴 随 民族 发 展 始终 , 因为 对 生命 和生 活 有 用 , 尽 管 早 期 的医 药 经 验不 足 以保 护 每个 生命 个 体 , 但他 却 是适 应 自然与 社会 最有 用 的东西 。实用 是 民族 医药 存在 和赖 以发 展 的 基础 ,实 用 性 使 民族 医 药 文 化 的形 成 变 得 鲜 活, 也使 怒族 佤族 的医药 智慧有 活力 。 2 怒族 佤族 传统 医药 文化 的慰藉 功能 佤 族怒 族 早期 均信 奉 万 物有 灵 的原 始 宗教 , 敬 畏天地 、 大 自然 , 心灵 的慰 藉 来 源 于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及巫 医 的“ 神药 两解 ” 。医药 经验 的形 成增 强 了 民 族 的保 障和 生存 能 力 , 也 提 高 了安 全 感 , 心 理 上 有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巨浪【摘要】Visual anthrop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technology . And with its development , visual anthropolog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wning restricted method and theory syste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 visual anthropolog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localized .Nowa-days it is facing som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it and an analysis to some problems , we can reasonably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visual anthropology .%19世纪末期以后,影像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影视人类学出现,随着影像技术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影视人类学成为一个渐成气候的分支学科,拥有了严格的叙述规范和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体系。

20世纪中后期,影视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并实现了这门学科的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视野的新变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对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影视人类学与其母体学科影视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分析现代影视人类学面临的问题,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推测。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A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

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

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一读者(观众)一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一一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

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

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

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

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

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拍摄原则及其实践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

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大学本科教学;•2文化材料档案;•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感知观念、视觉实践及图案艺术——秘鲁亚马逊区域卡什纳华印第安人的感觉人类学研究

感知观念、视觉实践及图案艺术——秘鲁亚马逊区域卡什纳华印第安人的感觉人类学研究
诞 生 ,其 聚 焦 于 意 义 建 构 的过 程 与 行 为 , 而 不 是 像 传 统 范 式 那 样 关 注 结 构 和 系统 。
关 键 词 : 卡 什 纳 华 印 第安 人 ;感 知 观 念 ; 图 案 艺 术 ;装 饰 理 论 ;感 觉人 类 学
诸 多 人 类 学 家 都 热 衷 于 以 照 片 和 影 片 来 展 现 人类 社会 的视 觉 信 息 。为 了创 造 有 意 义 的形 象 , 他 们 注 重 现 代 技 术 与 传 统 表 现 手 法 的 结 合 。 这 样 ,他 们 相 信 观 众 能 理 解 他 们 的 视 觉 作 品 , 因 为 他 们 共 享 相 同 的 视 觉 文 化 。 但 是 ,倘 若 视 觉 作 品
作者简介 :芭 芭拉 ・ 艾菲 ( B a r b a r a K e i f e n h e i m) ,德 国影视人类学家 ,民族 志电影制作人 ,德 国法兰克福 ( 奥德) 欧洲 大学终身教
授。 .
译者简介 :蔡芳 乐,云南大学外国语 学院硕 士研 究生;钟 小鑫 ,云南大学民族研 究院硕 士研 究生 ( 云南 昆明 , 6 5 0 0 9 1 ) 。 原文C o n c e p t s o f p e r c e p t i o n , v i s u a l p r a c t i c e , a n d p a t t e r n a r t a m o n g t h e C a s h i n a h u aI n d i a n s( P e r u v i a nA m a z o na re a )刊发于 V u u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 g Y , 1 9 9 9 ,1 2 :l ,2 7 ~ 4 8 。2 0 1 2 年1 O月作 者授权 翻译为中文,以论文形式在本刊发表 ,并在对其进行删节的 同时也做 了一 些新 近 思考修订 。 ①译注 :卡什纳华 ( t h e C a s h i n a h u a ) 印第安人是作者的 田野研究点对 象 ,其早期英 文译名 为 t h e K a s h i n a w a ,因此 ,相 应的早期 中文 译名有 “ 卡西那瓦” 、“ 卡西诺瓦” 、“ 卡西纳瓦 ”等 ,实为同一族 群名。 ②关于卡什纳华印第安人更多详细的细节可 以参照 :D e s h a y e s 和K e i f e n h e i m( 1 9 9 4 ) 、K e n s i g e r ( 1 9 9 5 )。 ③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不可能细数在调查非 正统 的感知秩序调查 中所 出现 的基 本收集 问题 ,也不可能介 绍我 自己的方式方法 。同样 不 能避免 的是 ,文 中的主位观念非常的简练 ,因而其与研究题材 以及收集方法的关系也有所缺失 。

萨满视觉符号的文化人类学阐述

萨满视觉符号的文化人类学阐述

·60·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内蒙古地区萨满造型艺术的视觉符号研究(项目编号:2014QDW012)阶段性研究成果萨满视觉符号的文化人类学阐述杨小晖(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 要:萨满视觉符号是萨满文化的指向性表达,萨满信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来已久,不同地域的萨满信仰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所在地域的自然样态、社会发展及经济状况有关,萨满视觉符号的象征意味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对少数民族信仰、原始文化发展作出准确的表述,成为研究萨满文化及其信仰崇拜等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萨满;视觉符号;文化文化作为社会中的隐性资源,通常以一种活态的、幽微的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留着信奉原始宗教的信仰习惯。

萨满教作为最为古老的原始宗教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典型,若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得不对其所产生的信仰内容进行一一分解。

萨满文化系统包含众多的信仰内容,而这些相对复杂的信仰内容是需要对应的载体去呈现的,于是出现了文字题材的文学作品,旨在记录萨满人物志、萨满巫仪的程式等。

例如,《尼山萨满》与《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或是《黑鞑事略》等,再有就是在萨满法师行巫时所必要的神歌与舞步,以其固有的传唱韵调模式和较为稳定的肢体语言来烘托仪式所具有的神秘性。

萨满视觉符号主要体现在萨满造型艺术的相关物件上,如常见到的神冠、神服、神靴,以及所持的各种法器和其他的辅助工具等。

视觉符号作为重要的萨满文化指向性基本特征,这些朴实的、精美的、造型各异的符号图形,被广泛地应用于原始宗教的仪式、萨满服饰的装饰性配饰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种视觉文化符号的表达被认为是,“文化是由人们用来进行诸如传递密谋信息的社会公认的意义结构构成的”。

符号作为原始文化的格局呈现和发展脉络,在自我表现的形成过程中和发展中有着相对固定的形式规范,这关乎宗教自有的神秘性和程式化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
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

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

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

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

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

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

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

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

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

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
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
部,照片数千个胶卷)。

这是他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奉献,一生的建设。

令人惋惜的是他的作品许多都流失,一些在21世纪初终于再现人世,才让世人得以感慨那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从我所学的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看孙老的一生沉浮,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需关系,只有供需平衡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

孙老一生都在为影视学付出,他是供给方,而社会的需求却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能满足的,所以孙老一生都立志不改,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努力达到资源最优化。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在我们国家那么落后的时候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学者与人才,现在却很难找到如钱老、孙明经那样的人,我想正是现在的中国学者和学校教育缺少一种志于学的精神。

三、关于公民影像所想到的
想尝试一下能不能在网上搜索到一些关于公民影像的东西,可悲的发现基本没有,而一些东西确实提示不能打开。

我就郁闷了,为什么不能打开呢?仔细看了下,原来是要用FACEBOOK才能打开的呵,繁体字,国内禁止传播的东西。

我终于能够理解什么是公民影像了,就是揭露现实,发现问题却又为形成规模或者不能形成规模的影像。

这是一项被禁止的艺术,却是公民深切地想要了解的艺术。

曾经记得在晚上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所谓“愤青”的言辞,当时始终持有怀疑的观点,因为没有证据,在网上,一般是看不到这类的影像图片证据的。

所以就得过且过,姑且忽略了那些言论。

但是我们的生活始终需要焦点。

在中国大陆,视觉影像的制作长期以来为国家权力所垄断,只有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才可能从事该项政治色彩强烈的工作,因而也主导了相关公共议题的走向。

独立纪录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正在瓦解这种格局。

文学教授艾晓明先生曾深感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脱节之严重,指出影像是一种易于为公众接受而不失深刻的认知形式。

(许夏颖,2010)发端于80年代末的独立影像行动在本世纪初期随着影像设备与技术的普及成为一种潮流,影像记录的焦点已不再满足于表达自身,描述社会成为更高层次的价值需求。

独立制片人开始出现。

对于国家权力而言,独立制片身处一个半开放的灰色地带,审查机构的压制使得作品流动性极低,但也实现了受众群体的圈层锐化——不仅作为公共议题的关注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实现公共责任承担者的自觉转型。

公民需要现实与真相,现实与真相需要影视图片的证据!一位老师让我们假设四十万赵军长平战败后遭坑杀的场面:“如何做到四十万人毫无反抗束手待毙?谁能想象具体的场景?”数字是冰冷的,它永远只是历史角落里的隐喻与玩笑。

曾经的故事再也不会自然呈现,连同个中波澜,即使亲历者本身也再难回答究竟。

所以公民需要这种影像来记录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公民需要!
四、视觉人类学之我见
“视觉人类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人类学本身渊源久远、历久弥新,但视觉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备受瞩目却颇有争议。

随着摄影、电影、电视的影响力日广,学术界和传媒界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到了这个领域。

”“视觉人类学试图用文化发生和文化起源学、符号学的内容来研究人类的文化,用阐释人类学的理论来论证人类文化的生成和进化,用比较行为学的类比分析方法和心理学还原理念来重新审视和追溯人类文明的发达史。

”王老师在《视觉人类学》一书中如是解释视觉人类学为何物。

在我上了一个学期的视觉人类学之后,依我之见,视觉人类学是通过各种影像图片等可见的证据来反映出人类史的一门学科。

我对其的见解重在两个词语:“证据”与“人类史”。

所谓“证据”指的是这些影像图片留存下来的肉眼可见的事实,纪录片是很好的证据,它很好的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即使是一些艺术片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现实的影子,期中不乏许多对社会的刻板印象。

这些“证据”不仅仅是用来记录历史的,更多的还是从一个角度告知人们历史的真相,比如说纳粹集中营的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更多的是发人深思,提醒人类不需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而“人类史”指的不仅仅是影片所记录的那一段简短的历史,更多的是所有的影像图片串联起来所反映的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

我们对人类学的研究不应该停止在某一个阶段,更需要的是纵观历史,研究人类史的发展,研究过去,警醒现在,期盼未来。

所想到的大概就是上述这些了,虽然简短,但却是我对视觉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深思之后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