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

笛曲艺术特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院别: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曲笛艺术特色

论文摘要:赵松庭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笛坛宗师,浙(赵)派

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誉为“江南笛王”。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

循环换气法转换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

成了刚柔并进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研究了赵松庭的竹笛艺术

特色,从赵松庭的人物生平出发,分析赵松庭关于创作及改编

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并从赵松庭独

创的循环换气法分析它的戏曲元素以及熟练地演奏技巧,包括

花舌,加花手法等。最后分析了赵松庭如何将南北派结合,使

之“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关键词:赵松庭江南笛王循环换气笛乐艺术

目录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1)

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1)

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 (2)

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 (3)

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 (3)

第三章熟练地演奏技巧 (5)

第一节独创的循环换气 (5)

第四章南北派的结合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赵松庭是中国当代笛乐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风格浓郁的笛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加入了地方的戏曲音乐元素,有的综合了南北的创作技巧,每一首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受到许多观众以及专业人士喜爱与接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赵松庭人物生平以及竹笛艺术演奏技法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且对赵松庭先生音乐的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以及风格方面有着更深刻的掌握,并且了解赵松庭先生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已及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毕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赵松庭揉合了南派笛子和北派笛子的吹奏技巧,并借鉴长笛的技巧而创出刚柔并济的浙派笛子。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应用到笛子上。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

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1949年,赵松庭考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课。他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等数十首笛子曲,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同年,周恩来总理还曾经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

1957年,赵松庭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赵松庭每天坚持练

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赵松庭便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制作和乐器声学的研究。在整个“文革”期间,他制作了将近2000支笛子,同时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的计算问题。

1976年,赵松庭调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1980年后,赵松庭相继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奔赴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成都、重庆、内蒙古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讲学。1982年,赵松庭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举办讲座,播讲了《竹笛演奏技巧》。

2001年,病逝于杭州。

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

赵松庭发表了《竹笛源流》、《横笛频率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在竹笛科研领域,他编著了《赵松庭的笛子》、《中国竹笛教学方法》、《笛艺春秋》等著作,在圈内享誉盛名。

赵松庭是一位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的艺术家.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

宝。

赵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吸收此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

赵松庭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昆曲和浙江地方戏曲,接受民间音乐熏陶,培植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在他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品是以浙江地方戏曲、民歌为基本素材创作或根据戏曲音乐加工改编而成的。浓郁的浙江民间音乐风味,成为他不少作品的特色。

一、昆曲元素

赵松庭的《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乐思低沉迂回,赵松庭笛曲风格的逐渐改变的是受到时代背景影响。《幽兰逢春》曲是在明朝嘉靖时期,太仓魏良辅从北曲和戈阳、海盐等腔进行长处的吸收,新腔是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之后得出的。昆曲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声腔,之后很多剧种都在昆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因而昆曲更有“戏剧之母”之称。笛子是昆曲主要伴奏乐器,笠、萧和琵琶为辅助乐器。由于昆曲的演奏细腻优雅,汲南北曲优点于一体,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所提倡的“清雅之曲”,认为习唱昆曲是一种高雅的事,于是,昆曲一直被视为音乐的正统,深受封建文人的追捧。1

《幽兰逢春》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二郎神》是昆曲唱腔中的一个特色性曲牌,曲调素以深情、委婉、曲折而著称。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作曲家吴梅的《南北词简谱》中是这样介绍《二郎神》的,此调以低腔做美,凡细腻言情之戏,皆宜倚此调,南词最耐唱耐听也。笛曲《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悠扬雅致、委婉抒情,大体的音乐风格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极为相似,是笛曲和昆曲完美结合的产物。

昆曲唱腔中,常用极具代表性的《二郎神》曲调,表达情感深情委婉,又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