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
笛曲《三五七》赏析
笛曲《三五七》赏析笛曲《三五七》赏析已故的一代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毕生致力于竹笛的演奏、教学、乐器改革和笛曲创作。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他将南、北笛曲的风格融于一体,其演奏既体现出南派笛曲的典雅、华丽,又体现出北派笛曲的刚劲和明亮,使之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而且,自小研习地方的戏曲,又使他的演奏风格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戏曲的表现特色。
他将尾曲的处理上,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特点不仅仅体现于演奏方面,在赵先生创作的竹笛独奏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戏曲音乐,如取材于昆曲曲牌的《点唇》而创作的《早晨》,取材于婺剧音乐改编创作的《三五七》、《二凡》、《西皮》等,都充分展示赵先生创作中广泛吸收吸取戏曲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段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笛曲的演奏曲目和表现力。
赵先生这一笛曲创作特点是积极且有意面为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尽量保持和发挥浙东的乡土气息和我们的民族风格。
”《三五七》是赵先生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很明显,《忆江南》前几句的词格是三五七个字。
世代相传的《三五七》早在婺地农村广为流行。
无论是雨天家闲,或夏夜乘凉,农民们只要兴趣一来,信手就是开窗弄笛,天簌飞扬,悠悠笛声,四处可闻。
正有“邻笛风瓢月中起,横笛送晚延月明”之意像。
改编后慢板旋律流畅、抒情,快板热烈、粗犷,加之运用了循环换气的引子和其他散板部分,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一、《三五七》的曲式结构《三五七》全曲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引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4小节为第一部分,上下句结构,第5—9小节为第二部分,也是上下句结构。
前9小节较为规整和稳定,从第10小节起进入第三部分,速度渐快、节奏自由,直至20小节结束。
整个引子简洁明快的展示出整首乐曲的喜悦、爽朗的基调和鲜明、浓郁的浙东戏曲特色。
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
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
1.调音:初学者应该先学会调音,以确保笛子的音准和音色。
2. 指法:正确的指法是笛子演奏的基础,需要不断练习和熟练。
3. 呼吸:呼吸是笛子演奏中的关键,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和节奏。
4. 发音:发音是笛子演奏中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发音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5. 声音控制:掌握声音控制技巧能够使演奏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6. 篇章演奏:掌握篇章演奏技巧能够使演奏更加流畅和自然。
7. 装饰音演奏:装饰音是笛子演奏中的亮点,需要注意节奏和音准。
8. 转调演奏:转调演奏需要掌握不同调式之间的转换技巧。
9. 合奏技巧:在合奏中要注意与其他乐器的协调和配合,保持整体和谐。
10. 情感表达:演奏时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 1 -。
浅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课题论证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赵松庭是南派竹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吴樟华和周立波写的文章《赵松庭笛艺研究六十年》整理了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笛曲创作、演奏风格、笛艺教学、笛子制作等角度来对赵松庭笛艺进行探讨的,取得了丰硕而显著的成果。
还有一些文章通过对赵松庭笛曲的研究来分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1995年2月文音的《赵松龄赵松庭在<声学学报)发表论文分析同管双笛本征频率》,2002年3月耿涛的《论中国竹笛名曲(鹤鸽飞>的艺术表现特征》,2004年3月张帆的《笛曲<三五七>的娶剧音乐渊源》,2005年1月陈正声的《赵松庭制笛公式评析》,2009年缪仪琳的《赵松庭的笛乐艺术一笛乐的创作理论与教学》,还有2009年8月陈明将陆春玲先生的同名作品对比研究的:《陆春龄与赵松庭竹笛音乐风格之比较一以<鹤鸽飞>为例》,2011年2月陈晓光的《从<二凡)、<三五七>看赵松庭先生的演奏风格》,2011年4月侯升平、高春华的《同为“鹤鸽”曲境异一论<鹤鸽飞)的艺术魅力》,2013年7月黄涌国的《应用频率计算制作笛子的几个问题一纪念赵松庭先生(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发表四周年》,2014年陶冶的《赵派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教学研究》等。
国外研究动态:竹笛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民族特色鲜明,国外对本选题暂无研究。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选题依据:(1)经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对《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有一定的了解个人也很喜欢南派竹笛的风格。
(2)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大流派,南派竹笛在竹笛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是竹笛经典曲目,在南派竹笛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意义:通过该两首曲笛的研究归纳总结出竹笛南派的艺术特色,加深了我对南派以艺术特色的理解;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演奏南派竹笛曲。
浅淡竹笛曲《三五七》的艺术特色
浅淡竹笛曲《三五七》的艺术特色笛曲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不仅能够演奏出高亢、悠长的旋律;而且还能够表现出宽广、辽阔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婉转优美的小调或者是模仿各种大自然的声音等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此出现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表演、民族乐团,甚至是西洋交响乐团与现代音乐作品中。
然而,笛曲的演奏既需要娴熟的吹奏技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处理能力,由此实现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与欣赏价值。
该笛曲作品既包括丰富而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一、笛曲《三五七》作者简述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是由我国著名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剧乱弹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属于笛子传统曲目。
赵松庭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九岁开始吹笛子,随后向昆曲艺人学习昆曲和婺剧,向音乐院校教师学习演奏和乐理,由此开启了笛曲创作与演奏的艺术生涯。
在从事笛子艺术的六十多年间,赵松庭先生不仅创作出经典的笛子独奏曲《三五七》、《二凡》、《采茶忙》、《早晨》、《幽兰逢春》、《鹧鸪飞》、《婺江风光》;而且还对笛子乐器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由此编撰出包括《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在内的一系列书籍。
赵松庭先生在笛子演奏、创作、制作、著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树,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素有“江南笛王”的称号。
二、浅谈笛曲《三五七》的音乐创作素材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曲作品《三五七》改编自浙江金华地区婺剧音乐乱弹唱腔的曲牌。
“三五七”又叫做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之中使用最广,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呈现出优美、典雅般的情感韵味。
“三五七”是曲牌体音乐过渡到板腔体音乐的一种典型代表,既保留了曲牌的特色;同时在过门、行腔、节拍上也呈现出严谨的规定。
该曲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和板胡,能够与诸多不同的板腔连接,呈现出自由、多变的风格特征,从而通过速度、旋律的丰富变化,演奏出悲、喜、哀、乐的情绪特征。
赵松庭竹笛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探究
音 音 变 音 音 音 音 音 音
化 阶 阶
强 音 音
弱
音
音
在该书 中,每项技巧的后面 ,还标 有演奏记号和要求 。赵松庭 所 归纳的 “ 气功 、指法 、用舌 ”三 大部分 ,即后来各种 涉及竹 笛演奏 技 巧的论文与教材 中所提 的 “ 、气 、舌 、指”的最 初雏形 。该 书的后 唇 面部分 ,分章节对 以上的三大部分进行 了分析与说明。 赵松庭后来编著 的几本教材 中 ,对于 “ 、气 、舌 、指 ”的技术 唇
1/ 乐 教 育 与 锄 4/ o. 4音  ̄ 2o9  ̄ 5
训练 日 趋完善。《 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 成书于 18 93年。该书共有十 二讲 ,除 了 “ 、气 、舌 、指”的分别介 绍外 ,还包含有 “ 唇 圆滑音 ” 、 “ 剁音 ” “ 、 气息控制”等综 合技巧以及 训练。除竹笛演奏技 巧外 ,还 涉及 有 “ 竹笛 的历 史沿革 ” 以及 “ 形形色 色的笛子 ” “ 、 笛子 制作 ” 等。全方位的介绍 ,使学习者对竹笛这个 民族乐器有全 面的了解 。 18 年 出版 的 《 95 笛艺春秋》 内容包涵有三个部分 :一 、笛艺知识 , 这一部分集 中了赵松庭 的竹笛科研成果 。有关于竹笛历史 的 “ 凤箫龙 笛溯源” 、有 “ 排笛简介” “ 、 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 ” “ 、 温度与乐器音 准问题”等 。 在 《 笛艺 春秋》 一书中 ,赵松庭 已形成 了一 整套竹 笛的训 练方法 。 相对 于 松庭的笛子》这本 书 ,它对竹笛技巧 的归类更 为细致。他 将竹笛的气息技术概括为 :控 ( 气息控制)变 ( 气变音) 、换 ( 循环换 气) 、震 ( 气震音) 、冲 ( 冲音) 气 、泛 ( 泛音)等六种 ;将指法技术归 纳为 :叠 ( 叠音) 、历 ( 历音) 、滑 ( 圆滑音) 、颤 ( 颤音) 、震 ( 震音) 、 叉 ( 口) 叉 、剁 ( 剁音) 、赠 ( 赠音) 、打 ( 打音)九种 ;将舌头技巧归 纳为 :单 ( 、双 ( 、三 ( 、轻 ( 、花 ( ) 吐) 吐) 吐) 吐) 舌 。赵松庭 以上 对竹笛技巧的归类 ,涵盖了所有传统竹笛技法 。 赵松庭 在竹笛教学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他本人不断学习 、总 结与充实 的过程 。赵松庭 在实施 这一套 训练系统时 ,辅以科 学的教学 方法 ,使学生的训 练获得更 为丰厚 的收益。如何使枯燥 的教 学变得 生
探析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正文
探析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我国由于地域的不同,民间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出了许多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这些民族乐器成为他们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中国竹笛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竹笛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发现利用河边的竹子可以做成管状并能吹响,起初人们叫它“竹管”。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这种乐器在经过很多民间艺人长期的不断改造和创新之后得到了完善,逐渐地发展成一种不仅可以为别的乐器伴奏而且成为我们中国人民非常熟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竹笛。
我国划分为北、南两大地区。
而这两个地区由于民间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用竹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特点也不相同,北方人比较粗犷、豪爽,在吹奏时气息运用的比较猛,吹奏出的乐曲旋律则比较活泼、高亢、热烈、奔放。
经常用音区较高笛管较细管身较短的竹笛来演奏,如G调、A调、F调等。
因其刚开始经常为北方的梆子戏曲伴奏所以被称为“梆笛”。
而南方人比较委婉,在吹奏时气息运用的比较稳,吹奏出的乐曲旋律特点与北方恰恰相反。
经常用音区偏中笛管较粗管身较长的竹笛来演奏如C调、D调等。
因常为南方的昆曲伴奏所以被称为“曲笛”。
因此我国竹笛流派主要被分为南、北两大流派,而流行最广的则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南派竹笛。
陆春龄先生就是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当中,经常用竹笛来吹奏乐曲,进而抒发他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陆春龄先生吹奏出的乐曲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大部分的竹笛独奏曲都是由他本人创作出来的。
如《中花六板》、《欢乐歌》、《鹧鸪飞》等,这些乐曲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南派竹笛的另一代表人物赵松庭先生也和陆春玲先生一样,他所创作出来的乐曲如《三五七》、《幽兰逢春》等也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他们的生动演绎下,不仅带动了我国南方竹笛的的发展,而且使这些乐曲红遍我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极具代表性的竹笛演奏家。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为代表。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时间当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派”善于吹奏为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伴奏而得名的梆笛,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民歌与戏曲曲版,代表作为《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
“北派”的演奏艺术风格粗犷豪迈,较多用吐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而“南派”和“北派”则大相径庭,绝大部分南派竹笛演奏家善于吹奏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的曲笛,音色并不象梆笛那样尖锐明亮,而偏重于圆润浑厚。
代表作如《鹧鸪飞》、《早晨》、《三五七》等。
作品大多取材于江南丝竹音乐,常用技巧有颤、叠、赠、打等。
“南派”与“北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笛坛的最主要两大派别,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竹笛演奏家刘森以他独特的激情与新生活气息的演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笛坛独树一帜,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演奏流派——“新派”。
何谓“新派”,顾名思义,“新派”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南”、“北”二派特点的派别。
它既不象“北派”演奏那样粗犷豪放,也不象“南派”那样婉转细腻。
它的演奏特点是极富歌唱性和抒情性,它在竹笛表现力和技巧、演奏姿势中的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的局限。
如用指尖的持笛手形,大大满足了演奏半音的需要,为六、七孔竹笛演奏外国乐曲以及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有首次将超高音、气滑音、弹跳音使用在笛曲,不但扩展了竹笛的音域而且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
能够这么说“新派”演奏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垄断竹笛流派的现状,给中国笛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的出现吹响了竹笛技术革新的号角,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以《鹧鸪飞》为例分析赵松庭与陆春龄竹笛艺术风格
72音乐鉴赏以《鹧鸪飞》为例分析赵松庭与陆春龄竹笛艺术风格摘 要】【赵松庭与陆春龄虽同属于南派代表人物,但在个人演奏风格与作品创作方面却不尽相同。
本文意图以两位先生改编的同名乐曲《鹧鸪飞》为例,通过分析作者生平、乐曲调式调性、织体结构、演奏技法等几个方面试图找出两位大师的异同。
关键词】【流派 鹧鸪飞 技巧把握 风格差异一、陆版《鹧鸪飞》与赵版《鹧鸪飞》的音乐对比两个大师各自的版本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在曲式结构的把握上,这两个版本的《鹧鸪飞》都是有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组成的。
而且两个版本的《鹧鸪飞》在引子上所使用的音符也都是一样,这点从谱面上我们可以看出。
在引子所用技巧方面都是利用了竹笛特有的指颤音、叠音、打音和虚指颤音。
而其中颤音的运用更加是画龙点睛之笔。
两个版本的《鹧鸪飞》当然也有不同之处,陆版《鹧鸪飞》明显的带有江南水乡的那种江南丝竹音乐影子,音色追求和谐甜美,风格表达风流儒雅。
在音符较少的地方速度较慢,而在音符较多的地方又是将音符一带而过。
赵版《鹧鸪飞》笔者个人认为是技巧性较难的版本,不但在慢板部分的气息强弱变化,更在快板部分运用了竹笛中较难技巧 ---循环呼吸,要求一口气连吹三遍而且速度也是一遍比一遍快,强度也是一遍比一遍强,这就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力跟超强的耐力。
本曲最早记载于《中国雅乐集》,在书中注释的是“箫,小工调。
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优雅动听。
”而陆赵两位大师则没有依据这句话不仅使用竹笛演奏更是把原曲的调性也改变。
陆版《鹧鸪飞》是使用C 调竹笛筒音作re 2 演奏;而赵版《鹧鸪飞》则是使用降B调笛子筒音作re 2 演奏。
但陆赵两人却保留了“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不论是C调曲笛还是降B调曲笛都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况且为了符合要求两位大师都转变演奏指法,使音域集中在中低音区域,巧妙的利用竹笛中丰富的指法与多种竹笛类型来诠释这首作品,也因为音域集中于中低音,才更能营造出一种深沉、内敛、哀而不伤的音乐效果。
笛曲《幽兰逢春》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初探
笛曲《幽兰逢春》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初探
刘陈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3
【摘要】由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创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幽兰逢春》,是我国近现代笛乐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品不仅有着流畅的旋律和飘逸的风格,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形式和内容俱佳,充分展示出了竹笛特有的音乐表现力。
基于此,本文从赵松庭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谈起,通过音乐分析总结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就该曲的演奏要点提出了个人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这首佳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总页数】4页(P112-115)
【作者】刘陈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11
【相关文献】
1.笛曲《幽兰逢春》中昆曲音乐元素运用
2.“写意”手法及昆曲素材在笛曲《幽兰逢春》中的运用
3.笛曲《幽兰逢春》的文化学思考
4.从赵松庭笛乐艺术看《幽兰逢春》的创作
5.笛曲《幽兰逢春》两个演奏版本差异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
music history音乐史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张东旭(辽宁民族乐团,辽宁 沈阳 110167)【摘要】赵松庭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竹笛艺术大师,他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从赵松庭的作品、演奏技术、竹笛形制和教育成果等角度进行贡献介绍,力求正视这位竹笛宗师对竹笛艺术产生的影响,也为后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与铺路的作用。
【关键词】赵松庭;竹笛;贡献【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赵松庭(1924-2001),原名赵鹤初,浙江东阳人。
9岁开始学笛,17岁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学习昆曲,1949年加入部队文工团,1979年后先后在浙江艺术学校(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一批高等音乐学府任教,2001年病逝于杭州,享年77岁。
赵松庭从事竹笛艺术六十余载,是中国近现代公认的竹笛大师,浙派笛子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
他对于竹笛的发展贡献巨大,且所涉繁多,主要体现在众多的传世经典名曲、竹笛形制创造创新、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教材以及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等。
从这些方面看,赵松庭真正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让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在今天焕发着蓬勃生机。
一、作品创作的贡献在中国竹笛的发展历史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曲笛和北派的梆笛在竹笛形制、演奏技巧以及乐曲风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现代史上,赵松庭是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竹笛作品,传世经典更是不胜枚举。
从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戏曲的借鉴与传承,派别风格的理解与融合,对新生活的寄托与赞扬。
(一)作品中竹笛与戏曲元素的融合赵松庭的作品创作始终伴随着戏曲思维,这与他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他的经典作品《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就是根据浙江金华的婺剧曲牌改编创作成的,《幽兰逢春》则是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用深沉迂转的曲调来呈现“清雅”之意境。
在吸纳戏曲元素丰富竹笛作品的内容上来看,赵松庭的借鉴与发展是全面的。
竹笛传统曲目《二凡》的演奏技法和相关浅析
摘要竹笛是中国管乐器的鼻祖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赵松庭先生等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的研究与传承,竹笛得以发扬光大。
赵松庭是中国竹笛艺术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对于笛曲的创作,不仅将创新型地将其他民间音乐技巧引入到竹笛中,同时将南北派技巧融会贯通,创作出一系列底蕴深厚、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本文即以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音乐改编而成的笛曲《二凡》为分析对象,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二凡》的创作背景概述包括作者背景概述和作品背景概述;第二部分《二凡》的形态分析包括曲式结构分析,主题旋律分析和配器分析三个部分;第三部分《二凡》演奏技法分析包括南北派竹笛技巧,“循环换气”技巧,“韵味”与指法处理以及乐器伴奏处理四个方面。
关键词:竹笛;赵松庭;笛曲《二凡》;形态分析;演奏技法分析AbstractBamboo flute is the major member of Chinese national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it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whole nation. After the China independence, After year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from Zhao Song-ting and other people, Bamboo flute to be carried forward. As Chinese bamboo flute art heritage, combine the techniques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rooted in Chinese folk music live earth, Mr Zhao composed a large number of very fine bamboo flute,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Er-Fan”, analysis of its form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the first part i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econd is the analysis and instructionabout “Er-Fan”,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performance technique application.Keywords:Bamboo flute; Playing techniques;“Er-Fan”; Zhao Song-ting导论 (1)一、《二凡》创作背景概述 (1)(一)作者背景概述 (1)(二)作品背景概述 (1)二、《二凡》形态分析 (2)(一)曲式结构 (2)(二)旋律分析 (3)(三)配器分析 (4)三、《二凡》演奏技法分析 (5)(一)南北派竹笛技巧 (5)(二)“循环换气”技巧 (5)(三)“韵味”与指法处理 (6)(四)乐器伴奏处理 (7)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竹笛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并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分析竹笛教学中技巧的运用与表现
分析竹笛教学中技巧的运用与表现作者:陈庆军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一、《早晨》的创作背景及其技巧的运用1.《早晨》作品简述《早晨》这部作品是由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赵松庭创作。
他九岁学习竹笛,他的竹笛艺术工作从事了六十余年,被中国竹笛界公认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浙派笛子的创始人,被大家誉为“江南笛王”。
他13岁就展现出惊人的艺术能力,许多婺剧中的曲调他都能吹奏,所以在之后他的作品中都能感觉到他深厚的昆曲婺剧等2.《早晨》的风格特点《早晨》这首曲目大致是由三段加一个尾声组成。
乐曲中赵松庭先生还加入了大量的吐音、剁音,以及滑音等等。
在一个并不长的小快板里竟运用了十来次剁音。
最后在乐曲的第三段,极快的旋律用花舌来演奏,让人感觉一气呵成,是全曲的最高潮。
3.竹笛技巧概述竹笛的重要技巧是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1)气气息为首,口风,口型。
任何一处环节的忽略都会对演奏者的演奏产生影响,并且会影响我们的演奏效果。
吹奏竹笛的时候,松弛的饱满的音色都首要注意的,良好的气息控制与掌握是拥有好音色和演奏优美音乐的前提条件;其次在气息平稳声音稳定的条件下我们对乐曲的整体把握就能更加的自信。
(2)指学习者在练习或者演奏过程中时双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中部轻轻盖严笛孔(小笛子管径小.孔距近,用指尖按较合适)。
开放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大约离指孔一到一点五厘米左右。
手指过高动作不迅速,影响吹奏速度;手指太低会使音准变低、音量变小、音色变闷。
手指盖闭音孔要严密,不能漏气,但也不要僵硬。
在练习的过程中速度因该由慢到快,分层分阶段的练习。
(3)舌舌头在演奏过程中体现,单吐、双吐、三吐、还有包括运用到舌头的花舌等技巧。
其中吐音中双吐在笛曲中最为广泛,同时它也是竹笛技术中的一大难点。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马迪曾经说:"所谓吐音,不过是把平稳、饱满的长音整齐切断,变成短音而已,在音质上,吐音应与好的长音一致。
论笛曲《早晨》的艺术特点以及在笛乐发展中的地位
论笛曲《早晨》的艺术特点以及在笛乐发展中的地位作者:李芳强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0期摘要:赵松庭,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浙派竹笛艺术的创始人,笛子演奏家、教育家。
浙江人,九岁开始学习竹笛。
他大部分时间在制作笛子和研究乐器声学,并且首创了竹笛中循环换气的方法。
研究出了L型倍低音大笛、排笛等。
他的创作曲目《早晨》中,悠长平稳的气息和快速而又灵活的指法相结合,塑造出炫技而又流畅的音乐形象。
在本文中,笔者对赵松庭的艺术生涯做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并对赵松庭笛曲《早晨》创作背景以及南北融合的演奏风格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赵松庭笛曲《早晨》一、《早晨》的创作源起赵松庭9岁学习竹笛,13岁就能吹奏婺剧中的许多曲调,所以有着深厚的昆曲、浙江婺剧等戏曲音乐功底。
赵松庭于1949年顺利考入部队文工团,后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
在朝鲜的战场上与刘管乐先生相识。
刘管乐先生作为北派竹笛风格的代表人物,赵松庭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这也让赵松庭第一次了解到南北方竹笛演奏风格上有许多的差异。
1954年,赵松庭因伤回国疗养,疗养院在东北某地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里的清晨对赵松庭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在体会到晨曦的美好之后,他创作了笛子独奏曲《早晨》。
《早晨》创作完成后,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正式登台亮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赞誉。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偏偏被推上政治的风口浪尖,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同时也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并被安排到偏远的农村开荒、种地。
二、笛曲《早晨》在创作上南北融合的特点(一)笛子南派与北派的艺术特点中国南北两地巨大的地域性差异使得音乐艺术在风格、乐器等方面大相径庭,故而竹笛所用演奏的技巧和方式也不同。
从上世纪中开始,我国竹笛逐渐分化为北派笛子和南派笛子。
刘管乐和冯子存被认为是北方笛乐的代表人物,而南派笛子风格的代表则主要是赵松庭和陆春龄。
一般来说,演奏南派风格的曲目时,笛子通常用的是D调、C调等曲笛。
弘扬民族音乐——笛艺大师赵松庭的艺术人生
MUSICLIFE2021年第2期弘扬民族音乐——笛艺大师赵松庭的艺术人生赵晓笛赵松庭先生,中国笛子艺术大师、赵派笛艺宗师、著名的音乐家与教育家,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常委。
赵松庭,出身于浙江省东阳县(现东阳市)巍山镇赵姓家族,族中排行“初”字辈,乳名赵鹤初。
东阳赵家源自北宋魏王赵廷美一脉,随宋朝南渡,迁至浙中定居。
东阳位于层峦苍翠起伏的浙中丘陵,歌山画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形胜之美甲于他邦”。
自东汉兴平二年(195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唐宋时代,东阳已为“婺之望县”,今更有教授县博士乡之称。
巍山距东阳城60里,古称永寿乡,背依巍山,面对笔架山,两侧有白溪和渼沙溪蜿蜒合流而过。
巍山自古以来学风蔚然,书院棋布,如环清轩,兴学堂、绿旖书院、林水斋、栗园和晚香居等。
音乐则以丝竹称,也是婺剧的发源地。
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学子贤士,赵松庭的音乐文化底蕴润泽于这片土地。
赵松庭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儒道释经典,后又接受新学教育,曾先后就读锦堂师范和上海法学院。
长辈希望赵松庭继承父业,专攻法律,但赵松庭酷爱传统戏曲,痴情民族音乐,最终放弃法律专业,选择音乐作为职业,1949年考入解放军文工团,开始了50多年的艺术生涯。
一、艺术成就《早晨》是赵松庭笛曲创作和演奏的成名之作。
1954年,赵松庭在朝鲜战场负伤,回国在东北疗养,远离战场隆隆炮声,眺望窗外旭日东升,耳闻晨鸟啼鸣,江山如诗如画,此情此景给他带来灵感,由此创作出笛子独奏曲《早晨》。
此曲的创作,采用了昆曲曲牌《点绛唇》音乐元素,以现代音乐理念和表现方法创造意境,结合中国竹笛南北两种风格表演技巧扩展笛子表现力,笛曲既有舒缓悠远的优美12旋律,也有上下起伏的音阶灵动,一改旧笛曲的风格,为前人所未闻。
《早晨》可以称之为我国现代意义笛子独奏曲的第一曲。
赵松庭从部队复员后在东阳婺剧团短暂任艺术指导。
赵松庭笛艺
赵松庭笛艺的有"法"与无"法""吹无定法"是中国竹笛历史传承的一条基本规律.从而,中国竹笛渐渐衍生出多种风格流派,一支竹笛变幻万千,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异彩纷呈,久盛而不蓑.赵松庭先生为中国竹笛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在竹笛基本理论、创作、演奏、教学等多方面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本文仅就赵松庭笛文化的有"法"与无"法"的一个侧面谈一点个人看法."吹无定法"其实质是竹笛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由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经验、方法、精髓传给弟子的一种传承规律,由于师傅的学养、造诣以及文化、区域的不同而形成的传播现象.这好比是一条河流,主流派生出许多支流,绵绵流淌,滋润大地.竹笛文化滋润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吹无定法"激发了民间无比丰富的创造力,为竹笛风格、流派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风格者,风味、格调;流派者.主流派生支流,由此发扬光大.细察之下,"吹无定法"并非完全的无"法",祖宗留下的遗产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赵松庭先生正是紧紧抓住了"吹无定法"的精髓,他在笛艺实践中既有"法",又无"法",有"法"指的是他深深地置身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紧紧地围绕着母体文化的内涵,其作品与演奏风格有"法"可依;无"法"则指的是他敢于发明创造,大胆突破,勇于取舍传统文化的利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首先,我们谈谈赵松庭先生笛艺文化的有"法"诸方面:赵松庭的作品潜在的文化底蕴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昆曲,二是浙江民间音乐,例如婺剧与民歌.这从他的成名之作<<早晨>>,以及后来流行国内外的<<幽兰逢春>>可为佐证.这两首佳作的主题音调来源于我国的国宝----昆曲.目前笛界对昆曲几乎人人知之,处处闻之,可是似乎只有赵松庭先生在昆曲园地中独来独往,收益颇多.当然这和他年少时即接受昆曲的薰陶不无关系.<<幽兰逢春>>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及过场音乐,此曲寓意深远,技法独到,韵味醇厚,如同二胡曲<<二泉映月>>一般的超凡脱俗.难怪赵松庭初登台演奏此曲时竟激动得潜然泪下.采摘于昆曲<<点绛唇>>,闻之令人耳目一新的竹笛独奏曲<<早晨>>,这首如同泉水般在人们心田流淌的新颖乐曲,历经半个世纪仍然令人冥思遐想,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来源于婺剧<<乱弹>>,吹来酣畅淋漓,乡土气息浓烈的<三五七>是他的又一传世杰作.赵松庭作品的号如力是超越时代的,其生命力与出演率无人可与之比肩.赵松庭的竹笛艺术美学观无不渗透了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他在讲学中告戒弟子笛声的特质是"穿云裂石",声音变化注意"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等等.所言所语与传统笛艺理论不谋而合.赵松庭常常忠告弟子年轻时要打好基本功,如同能挑400斤的担子,即使到老也还能挑200斤而不感到吃力.其次,我们再来谈谈赵松庭笛艺文化的无"法"赵松庭的作品如天马行空,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似无法度.但是在他的笔下民族音调与西文作曲理论的结合如水乳交融.例如:<<早晨>>的民族音调风味为人所熟知,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乐曲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模进、转调等作曲技法,这就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笛艺作品中,民族音调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巧妙结合,<<早晨>>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赵松庭对于竹笛基本理论的研究别具一格,每述高见.音准自古以来是管乐器的难点,尤其是竹笛,十分响亮,一旦音失准便成为罪魁祸首,令人难顾首尾.赵松庭的音准概念很强,二十年前他就率先使用当时罕见的音频仪侧音准,而且他把音准与律学原理结合起来,使用许多的独创指法来调整音准,把竹笛这件本属于民族调式的民间乐器提升到科学的高度.气息是吹笛的动力,赵松庭创立的"最佳激发频率"理论前无古人,他把空气流体力学的空吸现象加以科学的概括,为规范训练指明了方向.移植于唢呐的循环呼吸法是赵松庭的又一项突发奇想的新发现,为人所瞩目,成为竹笛爱好者竟相效法的亮点.歪嘴吹笛本来是一个缺陷,但是在赵松庭的眼光中却赋予新意.他曾说过歪嘴愉到好处,只要吹得好,就应当承认.他的看法虽然与众不同,但是用"吹无定法"的基本理念来衡量应当说他的见解不无道理.作为一名卓越的竹笛作曲家、理论家,赵松庭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高度.不仅如此,赵松庭还兼有一名优秀演奏家的素质,他的演奏别开生面,一鸣惊人,人人传颂.同样令人惊异的是赵松庭在教学方面的成绩,作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育家,他教出的弟子遍及世界,其中不少弟子身手不凡,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舞台上.综上所述,赵松庭笛艺高超.然而我以为更突出的是他的人品道德,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注意提携后人,从不以大师自居.他的人品、艺品都是我国笛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学习赵松庭既要学习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笛艺文化的精神,更要学习他的高尚品质,为继承、发扬我国的笛艺文化而努力。
赵松庭浙派竹笛曲的创作特点——以《二凡》、《三五七》为例
浙派竹笛成为 了现在最具有 影响力的乐派 。
二
( 一 )曲式结构特点
《 二凡 》 、《 三 五七 》的创 作特 点
充分 的了解和 剖析赵松 庭的先生的创作风格就必须对其 的作 品作细致 的分析和 归纳总结。 赵松 庭的经典作 品创作 的曲式 特点是重 点的分析 的对 象 , 赵松庭先生的作 品与 中国的传统 的戏 曲有着重要 的关系也 是为了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 作了 巨大的 贡献 。以下是对其经典 曲 目 二凡 三五七 》的分析 。
成为浙派笛 曲的代表 曲 目。
赵松庭先 生以 自己独特而 出色 的教 学方法 ,培养 出了众多的学生 , 从而继承 和发展了浙派 竹笛艺术 。 上海 民族乐 团的俞
逊发 , 全总文工 团的詹永 明 , 中国音乐学院 的张 维良,中央 音乐 学院的戴亚 , 浙江民乐 团的蒋 国基 、 杜如松 等都是赵松庭 先
第3 5 卷 第l 0 期
2 0 1 4 年 1 0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V_ 01 - 3 5 N0. 1 0 Oc t . 2 01 4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4 )1 0 - 0 1 9 3 — 0 4
赵松庭先 生是我 国著名 的竹笛演奏家 、 教 育家 , 其创作多首独奏不 同风格形式的竹笛 曲, 其创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 , 为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赵松庭是我国竹笛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潜心研究竹笛艺术数十载,不仅对传统的竹笛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将其发展成了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形式。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在守护和传承国粹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赵松庭竹笛艺术的背景、发展历程、创新特色以及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竹笛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我国历史、文化、民俗及乡村生活中,竹笛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赵松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事竹笛艺术研究,成为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的推广者和守护者。
二、发展历程赵松庭在竹笛艺术研究领域,已经有了40多年的经验,他从年轻时开始对竹笛感兴趣,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潜心研究竹笛艺术,不断探索创新,使中国民间传统竹笛艺术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赵松庭将竹笛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并发展成了一种既能传承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现代艺术形式。
三、创新特色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的又一大特色就是他在竹笛演奏的方式上所做的创新。
赵松庭的艺术风格十分大胆、激进、富有创造性,他在竹笛演奏方面不断地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演奏方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演奏模式。
这种新方式的演奏,通过控制气息的大小、力度、频率以及气息的质量等,使得竹笛演奏得以更为丰富和细腻。
四、地位与影响在赵松庭的不懈努力下,竹笛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松庭丰富的创造和发明成为了竹笛艺术的承传者、创新者和先锋,他在竹笛艺术界备受推崇。
赵松庭竹笛艺术的优秀表演走出了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和喜爱中国的竹笛艺术。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充分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关注和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认同。
在赵松庭的努力下,竹笛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创新和融合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学毕业论文浅析赵松庭竹笛艺术的特点
浅析赵松庭竹笛艺术的特点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按赵松庭竹笛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划分为前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和后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文章按时间的变化发展顺序,从演奏技法与风格、作品创编、乐器理论和制作以及教学特点等方面入手,选取了赵松庭的几首具代表性的乐曲片断作为例子,引用了他的著作和其它相关内容作为论据,简要探讨和分析了赵松庭的竹笛艺术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赵松庭竹笛艺术;笛曲创作;演奏技法;民乐教育;乐器理论及制作ABSTRACT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 according to Zhao Songting bamboo art feature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eriods of art early (1950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70s) and later (1970s-present). The article on the evolution of time sequence, from playing techniques and styles, creating works,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ory and the production of teaching features in a bid to select a few Zhao Songting first representative music clips as an example, he cited the works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 as arguments summary explored and analysed Zhao Songting of bamboo art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Zhao Songting bamboo art; Bamboo flute music creation; Musical instrument theory and manufacture; Chinese nationality music education; Performance skill and method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按赵松庭竹笛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划分为前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和后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学生姓名:导师姓名:院别:系别:专业:年级:学号:完成日期论文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曲笛艺术特色论文摘要:赵松庭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笛坛宗师,浙(赵)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誉为“江南笛王”。
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循环换气法转换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并进的独特风格。
本文主要研究了赵松庭的竹笛艺术特色,从赵松庭的人物生平出发,分析赵松庭关于创作及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
并从赵松庭独创的循环换气法分析它的戏曲元素以及熟练地演奏技巧,包括花舌,加花手法等。
最后分析了赵松庭如何将南北派结合,使之“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关键词:赵松庭江南笛王循环换气笛乐艺术目录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1)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1)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 (2)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 (3)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 (3)第三章熟练地演奏技巧 (5)第一节独创的循环换气 (5)第四章南北派的结合 (6)结语 (8)参考文献 (9)前言赵松庭是中国当代笛乐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风格浓郁的笛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加入了地方的戏曲音乐元素,有的综合了南北的创作技巧,每一首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
受到许多观众以及专业人士喜爱与接受。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赵松庭人物生平以及竹笛艺术演奏技法有着全面的了解。
并且对赵松庭先生音乐的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以及风格方面有着更深刻的掌握,并且了解赵松庭先生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已及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
浙江东阳人。
九岁学吹竹笛。
上海法学院毕业。
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赵松庭揉合了南派笛子和北派笛子的吹奏技巧,并借鉴长笛的技巧而创出刚柔并济的浙派笛子。
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应用到笛子上。
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
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
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
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
1949年,赵松庭考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参加抗美援朝。
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课。
他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等数十首笛子曲,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
同年,周恩来总理还曾经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
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
1957年,赵松庭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
赵松庭每天坚持练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赵松庭便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制作和乐器声学的研究。
在整个“文革”期间,他制作了将近2000支笛子,同时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的计算问题。
1976年,赵松庭调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
1980年后,赵松庭相继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奔赴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成都、重庆、内蒙古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讲学。
1982年,赵松庭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举办讲座,播讲了《竹笛演奏技巧》。
2001年,病逝于杭州。
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赵松庭发表了《竹笛源流》、《横笛频率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
在竹笛科研领域,他编著了《赵松庭的笛子》、《中国竹笛教学方法》、《笛艺春秋》等著作,在圈内享誉盛名。
赵松庭是一位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的艺术家.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
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
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
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
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赵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吸收此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赵松庭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昆曲和浙江地方戏曲,接受民间音乐熏陶,培植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在他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品是以浙江地方戏曲、民歌为基本素材创作或根据戏曲音乐加工改编而成的。
浓郁的浙江民间音乐风味,成为他不少作品的特色。
一、昆曲元素赵松庭的《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乐思低沉迂回,赵松庭笛曲风格的逐渐改变的是受到时代背景影响。
《幽兰逢春》曲是在明朝嘉靖时期,太仓魏良辅从北曲和戈阳、海盐等腔进行长处的吸收,新腔是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之后得出的。
昆曲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声腔,之后很多剧种都在昆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因而昆曲更有“戏剧之母”之称。
笛子是昆曲主要伴奏乐器,笠、萧和琵琶为辅助乐器。
由于昆曲的演奏细腻优雅,汲南北曲优点于一体,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所提倡的“清雅之曲”,认为习唱昆曲是一种高雅的事,于是,昆曲一直被视为音乐的正统,深受封建文人的追捧。
1《幽兰逢春》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二郎神》是昆曲唱腔中的一个特色性曲牌,曲调素以深情、委婉、曲折而著称。
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作曲家吴梅的《南北词简谱》中是这样介绍《二郎神》的,此调以低腔做美,凡细腻言情之戏,皆宜倚此调,南词最耐唱耐听也。
笛曲《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悠扬雅致、委婉抒情,大体的音乐风格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极为相似,是笛曲和昆曲完美结合的产物。
昆曲唱腔中,常用极具代表性的《二郎神》曲调,表达情感深情委婉,又蕴含曲折。
低腔是《二郎神》最最突出的,尤其在细腻言情的曲子中表现较为突出。
《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在抒情中优雅委婉,其音乐风格酷似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
2昆曲的板式节奏相对简单,由散曲、慢曲、中曲和急曲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板式是慢曲和中曲,一板兰眼的4/4拍。
急曲是一板一眼的1/2拍及有板无眼的1/4拍。
散板的节奏相对比较自由。
《幽兰逢春》中的慢板运用了昆曲慢板,优雅得表现了乐曲幽静的意境,引子部分运用了散板,快板部分运用昆曲快板节奏中的2/4拍,以每分钟的快板节奏表达春天到了的愉悦必情。
之后衔接的是华彩部分,其演奏更富于变化。
综上所述,昆曲元素贯穿于《幽兰逢春》整个曲调中。
3二、婺剧元素浙江的地方戏曲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建得、淳安等县,以及江西东北部。
明代末叶,这一带已盛行高腔和昆山腔。
清乾隆年间又相继流入乱弹、徽戏以及滩簧、时调。
这些剧种和声腔,互相影响,在表演艺术上渐趋接近,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改称婺剧。
婺剧中的高腔分为西安、西吴、侯阳三种。
西安高腔流传于衢州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县而得名。
这种高腔源出弋阳腔,以鼓为节,有帮腔,在发展中已加入笛子(艺人叫‘横风’)伴奏。
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一带,因数次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传艺而得名,它也有帮腔,以笛和提琴(一种大型的耶壳板胡)伴奏。
婺剧中的乱弹原称浦江乱弹,流行于浦江、昌化、建德、桐庐一带,它源于安徽,经天目溪传入。
曲调以‘三五七’、‘二凡’、‘芦花调’为主。
‘三五七’因其唱词上句以三字、五字,下句以七字组成得名。
它是一种曲牌向板式变化体过渡的时期的唱腔,属早期吹腔。
其曲调变化是以板式唱腔‘三五七’为主,插入各种曲牌形式的乱弹腔,如小桃红转三五七,梧桐雨转三五七,三五七转落山虎等,用笛或小唢呐和板胡伴奏。
4改编后的笛曲《三五七》热烈而粗犷,曲调富有戏剧韵味,乐曲用C调或D 调曲笛演奏,筒音作‘la’。
《三五七》的风格特色,表现在它所运用的戏曲语言及其技法特点上。
第三章熟练地演奏技巧第一节独创的循环换气赵先生在对原曲的改变中加入了快板部分,使用的循环换气方法,这是赵松庭先生将喷响的循环换气技巧移植过来的,大致是在吸气的时候口腔内的空气通过口腔周围各部分肌肉压缩挤出少量空气使其发出声音弥补吸气时中断的气流。
快板部分是慢板的一种变奏,要求演奏者有慢渐快吹完五十二小节的四拍十六分音符连音,最快的速度达到了160拍,手指要求极富有弹性,对演奏者的演奏功底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循环换气在当时属于创新的技法,《蜡妈飞》也是最早注明可用循环换气演奏的笛曲。
5一、极快的花舌松庭代表的浙派的风格是融合了南北派的竹笛特点的集合,在《二凡》、《三五七》中将传统的南北的竹笛特有的技巧巧妙的结合,并且合理表现乐曲所需要的情感。
弹指。
用一个或几个手指富有弹性地,像弹簧一样朝所按笛孔上拍打,而且带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旨在模仿戏曲唱腔及戏曲乐队中的板鼓节奏点,这要求练习手指的力度及弹性。
剁音。
赵松庭有意识地借鉴了北方梆笛音乐中那种富有力度、饶有风趣的演奏技巧。
把手指练到“快”、“重”、“猛”、“齐”,这本是原有的传统的北派的竹笛技巧赵松庭把北派的技巧加入南派的音乐中使得音乐富有原有的南派的婉转悠扬的南派音乐富有动感和活力。
此种技巧在这两首乐曲中多次出现。
旨在显示出乐曲的华丽、流畅性,无论是长颤音,使得乐曲富有南派的华丽的色彩,是典型的南派竹笛技巧。
花舌,花舌是一种特殊的竹笛用舌技术,类似二胡的抖气弹拨乐器的滚奏,在北方的说唱音乐伴奏中,经常用到它。
吹奏花舌是用气流冲击翘起的舌头,使之滚动产生的碎音效果,民间一般称为“打嘟噜”,所以是典型的北派的竹笛的技巧,在北派的乐曲中大都表现粗犷豪放的音乐感觉,然而赵松庭先生大胆的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二凡》中着大段的花舌技巧的应用,使得乐曲更加生动的贴切的表现出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