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研究.pdf

合集下载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1)新历史主义者受到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吸收术语并获得历史视野,从而形成一种新历史主义体系和思路,发展了一种“文化诗学”观,并通过批评实践不断形成一种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者将理解和阐释构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总结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见解并打上当代人的烙印。

(2)历史主义的危机是欧洲人丧失精神本源和价值关怀后的非历史和反历史的必然结果,在非历史化游戏的边缘,新历史主义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张扬历史化和意识形态化,以破除文本中心论和语义操作论,纠正文学的偏激化,挽救正在消隐的主体和历史。

(3)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

由此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整个文学史的关系就成为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文学研究的范型。

(4)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本。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的空间,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历史延伸了文本的维度,使文本写作和阅读成为了生命诗性的尺度,在尺度的历史测量中透过文本而寻绎到生命的诗性意义。

(5)新历史主义者从西方文化内部改造入手,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及语言异化等“窒息性压迫性。

新历史主义者反对”零度写作“的冷漠,重视艺术的生产交换的文化错位与后现代状况中日益严重的表征危机。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化批评,关注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历史语境,以怀疑否定的眼光对现存政治社会秩序加以质疑,在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最终文本历史化变为历史文本化,从政治批评变为批评的政治。

(6)新历史主义诗学坚持对话是当代诗学的品格,历史并不可能重现不能倒流,任何瞬间都是新的一刻,因而任何文化历史诗学理论都不是中性的,都必然带有一种意识形态性。

文化诗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的历史选择

文化诗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的历史选择

tr]p ei sc i cs i a hso c l h ie o e c ne o a o sr cin o r it i r r r i i u o o t rii c t m s itr a oc ft o tmp r r c n t t fMa xs t a C i cs i c h y u o L e y t m. Ke r s u tr P e is y wo d :C l M o t ;Ma itL tr r rt i ;Ae tei d oo y u c x e r s i ay C i cs i m s实。文化诗 学批评的兴起 , 是我 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建构的历 史选择 。
关键词 : 文化 诗 学 ; 克思 主 义 文 艺批 评 ; 美意 识 形 态 马 审 中国分类号 : 1 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35 (0 0 0 0 4 0 10 14 2 1 】6~ 10— 3
a o e lt tc ”p ei ee e n fr aiysik o tc rt re” ,me nwhl i sr g C Ic r o he p’s ntr aiiso i . Th ie o u — a ieI t ton Ole n frt 1 e e lte fChna e e rs fe l
2l O 0年 1 月 2
山 东行 政 学 院 山 东省 经 济 管 理 干部 学 院 学报
l m m lS w. mgA miit l  ̄ ]si I ¨ 】_ b h d ,sr i 1 n t J f an Hl e lI g t o ( M;] e e] P I『l 1 n ht f’ i mi j n n . Ja m t lT Mi+ rg | rl l  ̄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马克思术语翻译

马克思术语翻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 入中国前,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并无相应本土研究。
马克 思主 义学 科发 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 从1953年中央编译局成 译和出版事业全面推进, 立到2005年中国社会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 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 不断拓宽,研究成果影响 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深远。 和教学机构不断设立。 马克思主义学科课程 不断完善,2005年 后在法学门类下增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 二级学科”。 与哲学门类下马克思主 义哲学及理论经济学下 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了 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本 格局。.
同时,各个专业领 域的术语系统不 是彼此隔绝的,而 是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而构成的 有机整体,体现 了多层面的系统 性。
完善概念系统 是实现术语系 统之系统性的 前提
术语的系统性有助于 促进术语规范化。术 语系统性研究的深入 发展能够为术语规范 化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和依据,并且能够使 规范化工作更加深入 细致地展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一面 思想旗帜,并逐渐走上了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本土化路程。
马克 思主 义学 科特 点 知识 系统
60
%
• 马克思主义知识系统非常 庞杂。涉及的学科领域非 常宽泛,涵盖了哲学、经 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历史学、伦理学、民族学、 军事学、教育学、宗教学、 人学等各个领域。
• 所涉学科多源于西方,知 识系统以“舶来品”为主 • 学科内不同分支之间内容 多有重叠,如马克思主义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
60
%
马克 思主 义学 科特 点 术语 系统
• 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继 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 想社会主义等相关领域中 的术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试论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诗性之维

试论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诗性之维

寻 出了诗性行 为 , 并在这一认识基础 上提 出了具有维柯“ 新科 学” 意义 的“ 历史 诗学” , 彰显 了历史 的诗性之维 , 为历
史美学 的出场奠定 了基础 。文章从 内部与外部两个层 面 , 系统地梳理历史诗学 的诗性 之维 , 厘清这一理论的学术渊
源、 运作机制 、 内在逻辑 、 价值指 向、 外部样态 和文本呈现 , 以期深化对海登 } 不 特历史诗学的认识 。 【 关键词】 海登 ・ 怀特 ; 历史诗学 ; 诗性

确凿可凭 了。 ……创造和认识就是一 回事。 ” 网海登 ・ 怀特赞同维柯的“ 诗性智慧” 观, 认为历史首先被创造出 来, 然后才能被认识。 在他看来 , 历史 的创造本质上也是一种诗性行为。 2 0 0 4 年海登 ・ 怀特来 中国演讲时, 对 该 问题进 行 了简要分 析 : “ 人类 主体 的活动 是叙事 地建 构起来 的。每一 种意 向行为 都假设 了一 种它将 在其 中 行动 的世界 的 ‘ 预构 ’ 。 就这 一行为 允许在 行动 过程 结束后 对其 意 向及 效果 进行 回溯性 构造 而言 , 该行 为的结 果确证, 对于某种想象中描述的世界, 这种预构是不是充分。” [ 5 】 5 4 海登・ 怀特在《 元史学》 一书的导论中曾使用
( 实证主义历史) 的“ 双重冒犯” 。由于受到来 自 两方面的批判 , 这一理论在开始出现时并未被看好 , 但是伴随 着2 0 世纪 7 0 年代末期后现代思潮的出现, 海登 ・ 怀特历史诗学理论渐渐引起 了人们 的重视。[ 2 】 国内对海登 ・ 怀特历史诗学 的研究或是集中于全面介绍、 系统阐发 , 或是从文学性 、 文本性 、 虚构性上论
述其 学术 价值 与 思想 影响 , 而对 其历 史 诗学 之 “ 诗” 的问题 还缺 少 “ 学” 的考量 。“ 诗性 ” 并非 海登 ・ 怀特 历史 诗

诗学 亚里士多德 pdf

诗学 亚里士多德 pdf

《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鉴赏《亚里士多德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它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见解,对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的诠释,无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是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逻辑和精炼的文字,不仅对古希腊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次提出了“悲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悲剧的本质和结构。

他认为,悲剧是模仿高尚行为的艺术,它的目的是通过观众对主角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恐惧,达到“净化人的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净化理论”。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悲剧的艺术性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种类、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技巧,以及诗歌评价的标准,这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它通过语言、节奏和和谐的手段,模仿人的行为。

这种对诗歌本质的定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诗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应该一致,诗歌的主题和情节应该具有可能性。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遵循“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原则,即诗歌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必须符合逻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能随意编造和杜撰。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范文六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范文六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范文六篇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报告深刻认识科学真理的磅礴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峰,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总趋势。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变化解释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力量。

关于人类社会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结论。

关于人类社会往哪里去,马克思主义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破坏资产阶级旧世界,更要重建共产主义新世界,并把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彰显出科学真理的伟大力量。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发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它昭示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体现在它高扬的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它秉持的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并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品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

深刻感悟崇高鲜明的人民立场,树牢宗旨意识马克思主义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而提出的科学理论,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主体力量和目标对象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了它揭露剥削和压迫、反对剥削和压迫、消灭剥削和压迫、追求人人平等的崇高品格。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10-11章
•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 • 范文澜文史兼通,书中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语言通俗凝练
,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 广泛关注和欢迎。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 •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 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 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 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 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 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 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建立
•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 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
• 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马

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马

• 伊格尔顿则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熔冶于一炉, 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审视文学艺术活动。 • 杰姆逊的文化解释学也把文学文本的解 读与社会的深层精神心理结构的解读联 系起来,把艺术形式作为理解文化、社 会的代码,强调文学艺术的语言形式与 意识形态话语、文化结构、社会生产方 式具有着内在关联和复杂的关系。
• (3)文化转向 •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文论出现了向外 转的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相应 地完成了文化转向,与女权主义、新历 史主义在当代文坛呈三足鼎立之势。西 方马克思主义早在卢卡契、葛兰西那里 已经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进行文化学 审视、在总体文化的结构中批判资本主 义,探索社会革命路径,解释文学艺术 现象的趋向。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主 要指在西欧和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产 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上以马克思主义或某 种马克思主义为旗号的思想体系。 •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 阿多诺 • 表现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布莱希特 •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马歇雷、 戈德曼 •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 明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的基本特征与文化 取向: •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家坚持和倡导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 化、物化和意识形态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他们一般不完全赞成马克思的“武器的批 判”,而是主张在文化殖民空前严重、文化霸 权无处不在的新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文化批判和 意识形态批判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对文艺与 文化给以了高度的重视。
• 卢卡契之后,阿多诺、布洛赫、勒斐伏 尔、马尔库塞、本雅明、萨特、伊格尔 顿、杰姆逊等虽见解各异,但其观点总 得来说都属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 个大的框架,都倾向于卢卡契首倡的主 观革命、文化革命,都表现出了明显的 主体性转向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4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4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

• 第三,研究了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演进。从三种土地所 有制的原始形式的性质来看,它们是在空间上并列的, 都是从“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过渡形式,属 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在时间上依次更替的。 而从“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过渡来看,马克 思认为由这三种所有制的“原始形式”产生出来的 “派生形式”,又是在时间上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 的,即它们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马克思在19世 纪4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两个思想:一个是人类社 会早期是公有制,后来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另一个 是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性越 强,后来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 第一,研究了原始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 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把原始所有制分为三种形 式,即“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 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与这三种所有制形 式相适应,形成亚细亚公社、古代公社、日耳曼公社 三种人群共同体。他认为,这三种所有制形式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较,彼此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点,如 都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个人在不同程 度上依赖于共同体等;但它们之间又有区。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 1857—1859年,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和欧洲社 会进行了比较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他在19世纪40 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这 反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 8年手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等著作中。
• 第二,研究了从所有制的“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 的转变。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 所有制形式,虽然都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但已经不 是最原始的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改变了形式的原始形 式,最原始的形式马克思当时尚发现。他指出:这些 公社“已经是历史的产物,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人 们的意识里也是如此,因而是一个产生出来的东西”。 这些公社既是原生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最后 阶段,同时又是从原生的社会形态向派生的社会形态 的过渡,即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而派生 的社会形态则包括奴隶社会、农奴制社会(封建社会) 等。

走向历史的诗学研究——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之七

走向历史的诗学研究——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之七

史叙述 ” “ 或 历史 修撰 ” 在 他们 的 笔下 , 史 “ 身是 复 , 历 本 数的, 内部有无数的灵魂争吵不休: 各种体系杂陈交错、 互相倾轧” ∞ 。 福柯的史学理论以及其后的新历史主义
为读者理解乔依斯和鲁迅笔下的历史开辟 了理解的新途
径和新 视角 。

历史 、 系谱学和卡 列班主义
中 图分 类号 :26 6 I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2— 2 X(06 一 4— l5— 5 17 23 20 ) o 0 1 0
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Tr a e n ey g t 指责乔依斯 的笔下 r E lo 人物“ 被剥夺了历史和除了 自我以外没有现实” “ , 是从 历史中的撤退” …无独 有偶 , 。 中国 的马克 思主 义批 评家 阿英批 判鲁迅的 小说 并不 是 11 年 左右 的事情 的真 实 91 记录 ,我们觉得写历史小说 , “ 站在文学负有社会的使命 点说 , 应该有 些时 代 的意味 的 , 鲁迅 的创 作 里 , 也是 而 大部分 却找不到这 种精 神” L但 乔依斯和 鲁迅 两人又都 。 z 表示对历 史感兴趣 。乔依斯 说 :我正在撰 写一章 爱尔兰 “ 历史 ” 使 同胞 在他 的 “ , 精 擦 拭 的镜 子 ” 里看 到 精神 痼疾 , 而 “ 析 两 千 年 的 男 女 人 ( aw m ni ) 从 分 m n o ak d 心 n 理 ” 而鲁迅 走上写作之路 是 以 10 的“ 之历 史” 。 97年 人 为开 始的 。 们的许 多作 品中都闪 烁着历 史循环论 的影 他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 06 期 第 1 卷 9 ( 8 期) 总 4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千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从艺术体制上讲包括诗、词等形式,并相应地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词学理论等。

本章主要对20世纪的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和古代词学理论研究作简要梳理,并给予相应的学理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

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即古代诗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理念体现为:在继承传统诗体研究、诗法研究以及旧有的考据、疏证等学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进行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这一时期,还呈现出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固定和研究范围较为狭小的特点,大多集中在一些经典理论文本如《诗品》、《沧浪诗话》等;文献的整理也主要集中在诗话、诗纪事方面;诗学发展史的清理虽然已经起步,但大多仅具论述框架,历史分期尚不明确;比较诗学的研究和范畴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至新时期开始这段时间。

其中,建国后至“文革”开始,古代诗学研究仍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范畴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开始进入到研究者的操作中,但研究对象显得过于集中(主要是《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古代诗学研究开始进入低潮期,成绩也不大。

第三个时期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时期,古代诗学进入全面发展期,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成绩也较为突出,举凡诗学文献的整理与考订、诗学通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学体系的构建、专题研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清理、比较诗学研究等等,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研究之大势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学、构成、文体等顺序)所作的选择;此外,它还涉及到一种文学流派所建立起来的标准规则,以及当时必须遵循的实用惯例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Ke y wor ds:M a im v sora s;Chne e M a im so ; itra uliai n x r s f e hit i n i i s r s hit r h so in c tv to x y
郭沫若 、 范文澜 、 翦伯赞 、 吕振羽 、 侯外 庐被称 为中国
v r e ,i cu i ge u v ln a i gt e t t fte s in i c s ii a d i i ai g a a e cd mo r c , ar i g fr a d c i i u s n ld n q iae t o h v n r h o ce t i p r n t t c d mi e c a y c ryn w r r — t t h u h f t n i n o t iim a d s l —c i cs ,b i g mo e t n r v n a a e c i n v t n es n ef r iim t e n d s a d b a e i c d mi n o ai . o
e p n a i t ,t ewa st e p n n w e g ,u d rtn i g a d ma t r g f ri n ln u g s h h r x a d bl y h y o x a d k o ld e n e sa d n n se i oe g g a e ;t et i i n a d,h so ia n wld e, it r l o e g c k
要: 郭沫若 、 范文澜 、 翦伯 赞、 吕振 羽、 外庐被称为 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五 大家, 侯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
论为指导 , 结合 现代 史学发展要 求 , 批判性 继承传统 史家修 养论 , 对史家修 养进行 了比较 全面的 阐述 。如果运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2、什么是文学 ——文本 历史化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作家在作品里以“含纳”、“转 化”、“不苟同”的方式,去演出错 综复杂的意识形成与拒抗过程,对文 化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2年,他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
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斯
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学术伙伴,还有路易斯
•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海登•怀
特及查理•勒翰与卡瑞•利伯特等人,他们
的理论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二、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概

1、什么是“历史” ——历 有史人文认本为,“化历史”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权
求历史真实出发,形成历史科学;从叙述历
史故事出发,可以诉诸文学的虚构和想像。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本
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 构”,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 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什么是历史
黑格尔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戈倍儿说,历史是可以和任何人上床的娼
的语言表述混为一谈。他的著作《元历
史》、《话语转喻学》、《形式之内容》
都越来越明显地把历史诗学化,认为历史 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 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具有文学性 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叙事”的“话语” 文本,从而把“史学”变成了“诗学”。
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
多德认为,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从追
新历史主义名言: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必须懂得史学研究方法。

现有的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一种是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

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引进的方法。

这些史学研究方法,最正确、最重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之内,对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运用得并不好。

1994年,苏双碧在他的史学理论集前言中就曾指出:过去,由于两个方面的问题,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未能实行根本变革:其一,中国封建史学对史学界影响很深,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是沿袭封建史学家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方法和传统的历史认识观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其二,由于“左”的影响,长期以来“阶级斗争为纲”的研究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占了统治地位,不加分析地把一切历史事件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把阶级分析的方法当成研究历史的唯一方法。

这就大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理论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因此,还要化大力气去对过去年代被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进行重新学习和重新理解。

[①]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更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的主义内容,黎澍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一书,概括为从事实出发,阶级分析方法,用历史观点观察问题,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等等。

宋士堂、李德茂在1982年写的《马恩列斯的历史理论概述》一文中,提出五个方面,基本与黎澍主编的书相同。

[②]蒋大椿在1986年写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见之历史研究方法》一文,提出八条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提供的史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历史研究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二)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三)在社会历史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用社会存在揭示社会意识的科学途径;(四)立足于研究对象整体,“系统地研究问题”;(五)用历史的观点考察问题;(六)逆向考察法;(七)历史比较法;(八)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学风格的功能
风格的现实功能
独特风格的成型乃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 的重要标志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功能
风格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样化的
发展,促进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二、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一种群体结构,是由有着相 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一定数量的作家 组成的,一般要有代表人物,有或紧密或 松散的结构。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著名演说:《论风格》
※风格即人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 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 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 得的剩余和内核。
布封 1707—1788
※把一切在一位作家的风格方 面所值得注意的事情都统一起 来,并使它们同他们的人格发 生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二、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 衡性 •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具有不 平衡性 a.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
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
• 不平衡的原因:
• 1.文学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物质发展产生一 定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 立性。 • 2.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推动,有一 系列中介: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 革、各民族文学交流。
文学流派的聚合
相近的艺术风格以及相应 的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等。
豪 放 派
婉 约 派
辛弃疾 苏轼 李清照 柳永
相近的题材即取材范围等。
山水田园派 宫体诗派 边塞诗派
相近的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等 台阁体
初 唐 四 杰
官小而才大, 名高而位卑。
同一集团,近现代更表现为自觉集结的文学社团, 这也与相同的地域、文学家之间的交往等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社会学派是继俄国形式主义之后,在俄苏文艺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文艺学学派,它使文艺挣脱了传统形式主义和先验论的牢笼,恢复文艺更为具体和真实的位置,是20世纪极具前沿性的学科。

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赫拉普钦科(МихаилБорисовичХрапченкo1904—1986)是俄苏艺术社会学理论代表,国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代表。

他对文学艺术的考究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元素,他的历史诗学理论是一个基于文学实践、立足历史、直面当下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体系,他一向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建构,善于分析研究世界文学和文艺理论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在文学实践基础上,对文艺学的若干问题进行重要的理论概括,“赫拉普钦科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诗学的课题,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空白。

”(李毓榛先生语),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赫拉普钦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关于赫拉普钦科的理论研究在中国相对比较活跃,截至目前,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在中国的译介和阐释已经颇具规模,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译者对这些文论的译介为“赫拉普钦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在国内的研究和勃兴作出了理论贡献。

付大工翻译出版赫拉普钦科专著《果戈理的死魂灵》(新文艺出版社,1957);戈安等人翻译出版《世界观和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1977);刘逢祺和张婕的译著颇丰,让中国文论家真正熟悉和了解了苏联著名文论家赫拉普钦科,他们先后翻译出版了赫拉普钦科的多部专著,《艺术家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作为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之一的《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艺术创作,现实,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尼古拉?果戈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这些译著。

此外,中科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组编《苏联文艺理论译丛第一集: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1958)中翻译赫拉普钦科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作家的创作个性》;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1979)一书中翻译了赫拉普钦科的《在第六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1985年我国俄苏文艺学研究者刘宁教授以《当代苏联文艺学的发展趋势》为主题专访过苏联文艺学家米?鲍?赫拉普钦科院士,这是国内较早也是唯一一次与苏联当代文论大家进行的“面对面”式的跨文化交流。

在访谈中,两人就苏联文艺学和文艺批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畅谈,赫拉普钦科院士揭示了当代苏联文艺学和美学的新成就,客观评价了巴赫金和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遗产,也对当代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否合流的问题作出了明晰的回答等等。

但是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赫拉普钦科文艺理论的规模性研究和阐释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历史诗学角度进行理论的梳理和研究。

彭克巽主编的《苏联文艺学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评述苏联文艺学的理论著作,彭克巽先生条分缕析,用简练明确的语言讲解了苏联文艺学派产生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影响,给我们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框架,书中第三章尤其对赫拉普钦科的历史诗学体系进行了专章系统介绍,这是国内学者对赫拉普钦科理论研究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彭克巽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洞悉其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文艺理论研究同作家创作研究的密切结合,因此,赫拉普钦科的理论著述最富有事实的说服力”,[1](113)这种理论定位,极为准确地揭示了其理论重要性,截至目前,这一章对赫拉普钦科的介绍,仍然是国内最为全面阐述赫拉普钦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理论的重要资料;程正民、曹卫东等主编的《20世纪外国文论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对赫拉普钦科历史诗学研究的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介绍了他对艺术创作原则的研究,他对研究对象(手段和方法)的语义和审美方面的强调,及赫拉普钦科对价值问题的表述;黎皓智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将赫拉普钦科放入俄罗斯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中去阐释,专章介绍了他的文学文体论,认为赫拉普钦科在认识文学运动和文体变化时,从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孤立的史料,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又不过高估计抽象推论的作用,他的风格学、文学类型学、审美符号的观点沟通了历史和现代,处处闪烁着艺术分析的光辉,给小说文体理论以滋养;邱运华著《俄苏文论十八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专章介绍了“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指出了赫拉普钦科历史诗学研究的理论来源及理论创新;张进著《历史诗学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主要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对历史诗学进行分析阐释,探讨了俄苏历史诗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中对赫拉普钦科的文艺理论进行了重点评论,表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潜力,这是我国用较大篇幅对赫拉普钦科历史诗学的概念内涵进行系统而详尽的研究。

这27五部著作不仅成为国内研究苏联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料,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学界对赫拉普钦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的关注。

其二,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角度对赫拉普钦科的文艺理论进行评述。

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本书正文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为17个学科,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各类知识,包括思想理论、观点术语、人物、著作文献等,其中对赫拉普钦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做了简要评述;程正民、邱运华等著《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对70—80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了概述,理清了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脉络,阐述了赫拉普钦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理论的渊源及其理论建树,指出其理论既避免了简单肯定和简单否定的极端性,又充分高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诗学的理论价值,而且他以毕生努力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内涵。

此外,在中国学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大多限于对赫拉普钦科文艺理论的概括评说及个别概念的介绍,很难体现赫拉普钦科文论的全部面貌。

值得关注的有李毓榛先生的《赫拉普钦科的历史诗学体系》(《国外文学》,1993年第3期),从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个性、艺术形象、文艺学的方法论、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四个方面深刻的分析阐述了赫拉普钦科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指出其“历史诗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作家的创作实践,对提高作家的艺术水平,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2](103)具有一定的理论影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晓都教授的《赫拉普钦科文艺思想概评》(《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对赫拉普钦科的主要文艺学理论作了宏观的评述,尤其对他的科学方法论、艺术形象以及艺术创作个性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而在2016年发表的《再论赫拉普钦科的文论思想》(《中国俄语教学》,2016年第2期)中,吴先生对赫拉普钦科的文论思想做了一次最基本且较为全面的介绍,分析阐释相当有理论深度和影响,是目前对赫拉普钦科进行研究的所有论文当中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尤其是吴先生对其“维护艺术进步观”的论述,体现了开阔的理论视野,“由此可见,赫拉普钦科的‘民族特色论’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体系具有借鉴价值”,[3](6)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李涛的《赫拉普钦科的创作个性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认为赫拉普钦科文艺思想中的创作个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尽管我国文艺学界对赫拉普钦科理论的研究工作屡创佳绩,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主要集中于对赫氏文论个别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赫氏的批评理论及类型学理论,我国学者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其基本内涵、发展方向及评价等内容都涉及不足,对其与20世纪西方艺术社会学文论的关系的认识尚且处于空白;其二,到目前为止,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可知,对于赫拉普钦科的理论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介绍20世纪外国经典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书籍中,而且大多缺少对其有深度的学理性的思考和梳理;其三,有些期刊著述,对原始资料重视不到位,仅仅抓住原著中的个别问题就做引申,有的甚至脱离了历史背景和原著语境,很容易导致先入为主或以偏概全的倾向,直接影响了研究结论阐述的可信性。

二、赫拉普钦科在前苏联文艺学界的研究现状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苏联学界的研究状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理论家开始关注赫拉普钦科文艺理论创作,并给予赫拉普钦科极高的评价,70年代其理论建树得到了苏联文艺理论界的公认。

赫拉普钦科专著《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艺术创作?现实?人》分别获得1974年度列宁奖金和1980年度苏联国家奖金,苏联评论界认为:赫拉普钦科对文艺学领域的方法论问题、当代美学和28文艺学走向等,做了宏观研究,阐述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的研究方向,使诗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苏联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为苏联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2年苏联科学院文学与语言部各机构举行了题为“历史诗学及其研究原则”的学术讨论会,赫拉普钦科在会上做了《历史诗学研究的主要方面》的报告,提出了历史诗学研究中关于总体历史诗学的建立、关于各民族文学诗学历史发展的研究等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后苏联学术界掀起了研究赫拉普钦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的热潮,他们对其历史诗学的理论来源,具体作家的文学创作论有很多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较成功的是莫斯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赫拉普钦科》(1983)一书,这是俄国文艺学界几十年来较为全面详细论述赫拉普钦科学术著述及成果的著作,其中收录了赫拉普钦科的许多重要论文,迄今为止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书中认为赫拉普钦科研究果戈理的著作比苏联任何其他研究著作都“更充分地体现出我们当代对俄国古典现实主义的认识业已成熟”了。

[4](92)而对于赫拉普钦科对另一位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系统研究,苏联评论界指出:这项研究把作家的创作个性置于研究的中心,对于创作中的世界观与创作关系这个经典命题做了深入细致和别开生面的研究,翻开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研究的崭新一页。

著名学者尼古拉耶夫在苏联科学学报文学语言版发表论文《文艺学的基本原则》(1979),认为“赫拉普钦科的《艺术家托尔斯泰》一书提出了托尔斯泰小说艺术里表现个人复活到整个人民的复活的完整画面,最充分、最广泛而又贯彻始终地体现了列宁论述的托尔斯泰创作的构想,是苏联文艺学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5](26)此外,俄国学者对赫拉普钦科文学的类型学研究、艺术符号学的研究也有许多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