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体词语探析
汉语人体词语探析
汉语人体词语探析成双梅(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汉语人体词语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中也有着巨大的变化。
人类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
人类的认知方法也总是用已知去认识未知的。
人体词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被用于认知、指称其他的事物。
人体词语不断拓展延伸,构造出新的词语,隐喻投射新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现代汉语中的人体词语分析其造词法与构词法及隐喻投射现象。
关键词:人体词语;造词法;构词法;隐喻;投射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uman-body-wordsCheng Shuang-mei(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Abstract:Chinese Human-body-words have been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have changed greatly since ancient times.Hum an being’s cognitive law is from farness to nearby,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hich determine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themselves to outside world. People’s cognitive method is always from the known to the unknow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uman-body-words are used to cognize and refer to other things. The continual extension of Human-body-words helps to create new words and the metaphors project new meanings. This thesis analyzes modern Chinese Human-body-words from points of word building, word making and metaphor projection.Keyword:Human-body-words;word building,;word making;metapho;projection引言人体词语是描写和指称人体器官和部位的词语。
对外汉语中人体词作量词的分析与教学研究
以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
学 主 张从 词汇 语 义层 面 搞清 楚 词 的所指 意 义和 搭 配关 系 。
在 这 一 思想 的指 导下 ,本文 试 图通 过解 析 其结 构 功 能 ,在
一
定 程度 上解 决 人量 词 的使 用 方法 、搭 配 规律 和表 达 意义
的问题 。
黄巢道, “ 若去劫他时,不消贤弟下手,咱有桑门剑一 她从 此又在鲁镇 做女工 了。 ( 鲁迅 《 福》 ) 祝 押解他 的几 个骑手一脸惧怕地朝后 退去 。 ( 杨志 军
《 獒》 ) 藏 像 上 例 中 的 “ 骚 ” 、 “ ” 、 “ ”、 “ ” 、 牢 坏 光 重 “ 怕 ”这 样感 性而 又无 形 的词 ,用 一般 具象 的量词 根本 惧 无 法 形容 ,只 能 由人体 量词 来描 述 ,不但 贴 切契 合 ,还 形
的重压 ,就像 有人 一屁 股在 床 上坐 下 了。 ( 爱玲 《 张 鸿鸾 动 作发生 的器 官诚然 是 “ 屁股 ”,但这一人 体量词 除了 指 示 发生 器 官之外 ,更 重 要 的语义 说 明了动 作 发生 时 的具 体状态 ,用 “ 一屁 股 ”这种 说 法 ,读者 便可 想象 到 “ ” 坐 的速 度 、过 程等情态 。
德 ・胡塞 尼 《 风筝 的人》 ,李继宏译 ) 追
在 使 用 上 ,无 疑 这 一 类 量 词 是 动 量 词 ,一 般 词 组 为
“ 一 脚 ” 、 “ 一 嗓 子 ” 、 “ 一 巴掌 ”、 “ 一 指 跺 吼 打 戳
头”、 “ 听一耳 朵 ”、 “ 顶一 脑 袋 ”、 “ 一拳 ”等 。这 抡 样 的量 词一 般 直接 与动 词相 连 ,并且 不再 重 复 出现 动作 发
9 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_黄碧蓉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1 , No. 4 Serial No. 161
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
黄碧蓉 于 睿
*
(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 / 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1 )
On the Metonymical Properties of Acceptation of Body Terms
Huang Birong Yu Rui
(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China /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China;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 , China) The human body with all its complexities has been applied to help us to know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for millennia.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strong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al properties of acceptation of the body ter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tter,and elaborates upon the problem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body terms metonymically used for the person, for the units of measurement ,for the physical features or functions possessed by body parts,and for the action of body parts. The convenience of the metonymy makes the metonymical properties of acceptation of the body terms a prominent feature. Therefore,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it deserves more studies. Key words: body terms; acceptation; metonymical properties; prominent feature “作为一种基质 ” “认识和体验世 我们的身体被 用于 ( 万晋红 2009 : 9 - 11 ) , “体认 ” 界” 历经几千年这种 世界 的过程, 表身体各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意义相应地被赋予 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 。 因篇幅所限, 本文拟对人体词 语词义的转喻性做专题探讨 , 其隐喻性将另文研究。 认知语言学家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 , 转喻在一 定程度上比隐喻更为基本 , 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现 象( Panther & Radden 1999 ,Koch 1999 ,Taylor 1989 ,RadBarcelona 2003 ) 。在转喻中, den & Kvecses 1999 , 涉及的 “接近” “突显 ” 是一种 和 的关系, 事物容易理解或容易被 感知的属性或方面被用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外 某一方面或部分( Lakoff 1987 : 77 ) 。 通过对人体词语进行批量考察 , 我们发现其词义的 转喻操作依据邻近性基本涉及以下 4 类情形: 人体部位 — —人相邻近, 与其主体— 继而人体词语用作转指人 ; 与人 们的认识、 实践活动相邻近, 继而人体词语用作转指长度 单位; 与其某一突出特征或功能相邻近 , 继而人体词语用 作转指人体相应部位的特征或功能等 ; 与它相应的动作、 行为等相邻近, 继而人体词语用作转指人体部位相应的 动作行为。下面拟对人体词语的这 4 种转喻操作类型逐 一进行解析, 藉此探讨人体词语词义的转喻性特征 。
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研究
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研究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这样一类特殊的语群,它们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指代人体的组成部分或某个器官,实际上却是用来指代某类人的。
本文以这类语言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分类、该语群产生的途径、结构、理性意义的理据性和色彩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揭示这类语言单位的特性。
标签:人体分类结构理据性色彩义一、引言安志伟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中,将现代汉语指人名词分为“亲属类”“社会类”和“认知类”三种,本文所讨论的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就属于“认知类”的指人名词范畴。
人体词不仅可以相互组合用来指代人,而且可以作为语素同别的非人体语素组合成词来指代具有某种特性的人群。
二、分类(一)根据不同的人体词划分类别,如下表所示:(二)根据词义的来源分类在这类指人名词中,部分在成词前就是用来指称人的,不存在非指人的过渡阶段,是人们为表达需要而专门创造的。
这部分词从字面看可能是不合现实或者与现实矛盾的,只有用来指人才是合理的;还有一部分有一个先指人体特征的过渡阶段,后随着认知的深入,把这类原来非指人的词直接或经过加工用于指人。
例如“老头儿”这一词,现实中不存在“年轻的头”或“老的头”,“老头儿”一词就是创造出来用来指年老的人;而“大肚子”这一词我们可以指某人的肚子比较大,也可以用“大肚子”指孕妇。
三、含人体词素的指人名词产生的途径和原因(一)运用“转喻理论”分析这类语群产生的途径和原因人们运用思维,结合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某类人群的具体特点去评判和指称一类人,这些过程都离不开认知能力的参与。
Lakoff & Johnson指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它允许我们用一个事物指代另一个相关事物。
近几年国内学者徐盛桓(2009)论证了转喻机理的核心是“本体是喻体”。
“本体是喻体”是将本体的外延、内涵的一部分转换为喻体,这好像是将本体的外延、内涵的一部分传输出去,喻体就是从本体传输出的这部分的外延、内涵所选择和认定的,从而使人们获得用喻体对本体做出还原性阐释的认知效果。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之一,拥有众多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人体词语的表达上存在一些差异。
人体词语作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词汇之一,对于了解方言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汉语方言中人体词语的差异,以探讨方言演变与语言使用的关系。
二、方言概述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
主要的汉语方言包括官话、粤语、闽南语、湘语、客家话等。
这些方言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
三、人体词语比较研究1. 头部(1) 官话中,头部通常用“头”表示,如“头发”、“头痛”等。
(2) 粤语中,头部用“頭”表示,如“頭髮”、“頭痛”等。
(3) 闽南语中,头部用“頭”表示,与粤语相同。
(4) 湘语中,头部用“頭”或“脑袋”表示,如“頭髮”、“脑袋痛”等。
(5) 客家话中,头部用“頭”或“腦袋”表示,如“頭髮”、“腦袋痛”等。
2. 眼睛(1) 官话中,眼睛用“眼睛”表示。
(2) 粤语中,眼睛用“眼”表示。
(3) 闽南语中,眼睛用“眼睛”表示。
(4) 湘语中,眼睛用“眼睛”表示。
(5) 客家话中,眼睛用“眼睛”表示。
3. 耳朵(1) 官话中,耳朵用“耳朵”表示。
(2) 粤语中,耳朵用“耳”表示。
(3) 闽南语中,耳朵用“耳朵”表示。
(4) 湘语中,耳朵用“耳朵”表示。
(5) 客家话中,耳朵用“耳朵”表示。
4. 嘴巴(1) 官话中,嘴巴用“嘴巴”表示。
(2) 粤语中,嘴巴用“嘴”表示。
(3) 闽南语中,嘴巴用“口”表示。
(4) 湘语中,嘴巴用“嘴巴”表示。
(5) 客家话中,嘴巴用“嘴巴”表示。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比不同汉语方言中人体词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官话外,其他方言在人体词语的表达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方言的差异不仅体现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人体部位的认知与观念的差异。
方言的演变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研究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汉语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汉语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人类身体部位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体名词为中心,本文将研究和分析现代汉语里的人体名词及其造词法和构词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发展汉语语言。
汉语中有大量关于人体部位的名词,其中包括:身体外部特征和头发相关的,例如:眉毛、鼻子、目光、嘴唇、头发等;身体内部器官相关的,例如:心脏、眼睛、肚子、脑袋等。
这些名词也可以用来指人类的行为和习惯。
此外,还有比喻性的词语,例如“奔腾”。
对于汉语中的人体部位名词,有两种主要的造词法和构词法,分别是复合式和表达式。
复合式是通过结合不同的字构成一个新的词语,如“睫毛”就是由“睫”与“毛”结合而成的新词;表达式则是由描述性词语组合而成,如“眼泪”就是由“眼”与“泪”组成的新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造词法,例如略语法、近义词法、形象比喻法等。
这些词语大多都是用来指人类的行为和习惯,如“奔腾”就是用来指“奔跑”的。
人体名词造词是构筑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也在不断影响汉语的发展。
因此,研究和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名词造词法和构词法,对于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关于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研究的分析。
研究表明,汉语中的人体名词及其造词法和构词法丰富多彩,涵盖了复合式、表达式、略语法、近义词法、形象比喻法等。
多种多样的人体名
词造词法和构词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内涵,而且也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为推进汉语发展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词汇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与对比差异。
人体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常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这些词汇因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语义扩展和认知解读。
本研究首先将对英汉人体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详细梳理,以明确各自语义系统中的特点。
随后,通过对比英汉人体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分析其在语义扩展、隐喻运用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包括隐喻映射、转喻机制以及概念整合等。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和文化差异,为跨语言交际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英汉两种语言语义系统的理解,推动语言学领域的认知对比研究。
二、英汉人体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人体词,指的是那些直接或间接描述人体部位、器官、功能以及与之相关动作和状态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人类的生理构造和日常生活体验。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表达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这反映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认知模式的差异。
在基本概念上,英汉人体词都涵盖了头部、躯干、四肢以及其他附属器官,如眼、耳、鼻、口、心、肺、肝、肾等。
这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对应词,而且通常都具有直接、明确的指称意义。
例如,“head”(头)、“eye”(眼)、“heart”(心)等。
然而,在分类上,英汉人体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词在形态上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改变词根的形式来创造出新的词汇,以表达更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forehead”(前额)、“eyelid”(眼皮)、“heartfelt”(衷心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的人体词在形态上相对简单,更多地依赖于语境和上下文的理解来传达复杂的意义。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
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
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
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
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
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
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提要人体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语言现象。
本文立足于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举例分析的方法归纳其语言现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认为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一方面与语言内部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其中涉及语法化、隐喻、映射等内容;另一方面与人类自身的认知心理有关。
关键词人体词语、语言现象、语言变异、变异原因一、引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于根元在自己的专著《留心各种语言现象》中有一篇名为《有趣的“手”》,在文中,他列出了有关“手”的几个特殊的语言现象,“手”是人体词语中的一个常见词,它在实际的运用中是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人体器官词语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变异现象。
同“手”一样,其他人体词语也存在很多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人体词语指的是词汇中含有人体器官构成的词。
语言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词语来源于人类自身,因此与人类密切相关。
关于人体词语,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研究,如文雅丽(2004)对人体头部同称器官词,即以“眼”与“目”、“口”与“嘴”、“面”与“脸”、“头”与“首”、“牙”与“齿”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历史来源、义项分布、构词特点、语义语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描写;李佳(2006)指出人体器官名词分为单义器官名词和复合义器官名词,认为只有单义器官名词有量词用法,并对其进行量词分类和详细阐述。
另外,还有人体词语的语法化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人体词语的比较研究,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本文着重从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出发,进而归纳出人体词语在使用中发生变异的原因及规律。
人体词语的词性都是名词,在单独说的时候就仅仅表示其本义,但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人体词语则在其本义之外还发生了一些变异。
人体词语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怎样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有哪些特点?出现这样的语言变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有何语用效果?本文将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语料来源:一是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语料库资源;二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三是借鉴一些相关文章的用例。
探析英汉人体词语认知的对比
探析英汉人体词语认知的对比【摘要】本文以英汉人体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实体隐喻理论对英汉人体词在结构、隐喻意义、隐喻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英汉人体词在结构上异大于同。
在隐喻意义上,相同的喻体其隐喻意义有同有异;在隐喻机制上,隐喻意义因取象视点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还指出造成英汉人体词异同的认知原因――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以及语言结构本身的因素。
【关键词】人体词认知隐喻文化差异一、引言在过去的20年中,传统的语言学受到了挑战,它不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所以认知语言学便应运而生。
它描述和解释语言构造,并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汉语言进行分析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人体词语在结构、隐喻意义及隐喻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旨在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认知理据。
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了实体隐喻。
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容器隐喻。
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
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
二、英汉人体词语的对比(一)结构对比1.HBW+HBW当我们表达感情或传达信息时,不仅仅使用一个HBW,有时使用两个或多个强调作用。
在英汉语中,“HBW+HBW”都比较普遍。
在汉语中,这种结构通常直接由两个人体词构成,形成并列结构,如:手足、嘴脸、唇舌、唇齿。
而在英语中,这种结构比较少,通常由两个人体词用“and“连接起来的情况比较多,如:“heart and hand”、“heart and soul”、“eyes and ears”,etc。
而其他由“N-N”(两个名词相同)的结构中,英汉语中看起来意义相同,如:心连心=heart linked to heart;面对面=face to face,etc。
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一、引言二、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含义1.头2.脸3.眼睛4.口5.鼻子6.耳朵7.脖子8.肩9.胸10.腰11.腿12.脚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身体部位词的挑战与策略1.语言学角度的挑战2.文化差异的挑战3.教学策略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汉语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词汇丰富,表达方式多样。
在众多词汇中,身体部位词作为一个重要的词汇类别,既有独特的语言学特点,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身体部位词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义和教学策略两个角度,探讨汉语身体部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含义汉语身体部位词是描述人体各部位的词汇,它们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以下将对几个常见的身体部位词进行简要分析:1.头:在汉语中,“头”除了表示人体部位之外,还有领导、首要的意思。
如“头儿”、“头条”。
2.脸:汉语中的“脸”除了表示面部之外,还可以表示面子、脸面。
如“丢脸”、“给面子”。
3.眼睛:在汉语中,“眼睛”除了表示视觉器官之外,还可以表示关注、看重。
如“眼睛雪亮”、“看重”。
4.口:汉语中的“口”除了表示口腔、嘴巴之外,还可以表示言语、宣传。
如“口碑”、“口号”。
5.鼻子:在汉语中,“鼻子”除了表示呼吸通道之外,还可以表示灵敏、识货。
如“鼻子灵”、“识货”。
6.耳朵:汉语中的“耳朵”除了表示听觉器官之外,还可以表示顺从、听话。
如“耳朵软”。
7.脖子:在汉语中,“脖子”除了表示头和躯干之间的部分之外,还可以表示关系亲密。
如“脖子粗”。
8.肩:汉语中的“肩”除了表示肩膀之外,还可以表示承担责任。
如“肩负”。
9.胸:汉语中的“胸”除了表示胸部之外,还可以表示胸怀、抱负。
如“胸怀大志”。
10.腰:在汉语中,“腰”除了表示腰部之外,还可以表示支撑、关键。
如“腰杆硬”。
11.腿:汉语中的“腿”除了表示腿部之外,还可以表示行动、前进。
手忙脚乱含有人体部位的四字词语
《手忙脚乱:探寻含有人体部位的四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引言】手忙脚乱,这个习语运用了人体的两个部位,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紧急或混乱情境下的不知所措和慌乱表现。
在汉语中,有许多含有人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汉语和我国文化。
【1. 手舞足蹈】手舞足蹈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高兴、激动或得意的表情和动作。
手舞足蹈中的手和脚,代表了人体两个重要的活动部位,它们是我们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媒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手舞足蹈常常被用来形容喜悦的场景,比如庆祝节日、喜迎贵客等,这展现了我国人民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心急如焚】心急如焚用了人体的内脏器官来形容一个人内心的焦急和不安。
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生活,人们都可能会遇到让自己心急如焚的情境。
我国文化历来注重平和、安定的心态,心急如焚则是对这一平和心态的反面表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竞争和压力,心急如焚的情绪也随之而来。
我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强调养心、守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
【3. 目不转睛】目不转睛形容一个人目光集中、凝视不移,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极为专注和投入的状态。
眼睛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感官之一,一个人的目光和眼神也往往能够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目不转睛的描写,比如对于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或者对于爱情、友情的真挚表达。
在现代社会,高度专注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追捧。
【4. 心潮澎湃】心潮澎湃形容一个人内心激动澎湃,情感激荡不安。
心脏是人体的中枢器官,也是情感和生命力的象征。
心潮澎湃的词语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情感激动的时刻内心的波澜起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内心的澎湃往往能够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我国人常常强调要保持内心的澎湃和激情,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进取心。
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人体词语的特点
内蒙 古师 范 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I n rM o g l r l ie st ( hls p y & S ca ce c) o r a n e n oi No ma v r i P i o h o a Un y o o il in e S
词 可 以是 下 一 级 的 整 体 词 , 体 结 构 具 有 很 强 的 系 人 统性, 头部、 部、 部 、 部、 部、 部、 部、 由 颈 胸 腹 背 腰 臀 上
出 , 藏 缅 语 中 , 音 相 近 的 词 形 在 甲 语 言 中 是 指 在 语
“ 子 ”, 乙 语 言 是 指 “ 子 ” 有 的 指 胃 , 的 指 肚 肚 而 肠 ; 有 子 , 的指 肝 。汉 语 “ ” 指 牛 羊 等 动 物 的 胃 , 来 有 肚 本 后 可 表 示 人 的 腹 部 。“ 示 下 巴 , 语 的 c i 荷 兰 语 表 英 hn, 的 kn, 语 的 kn ( 颚 ) 瑞 典 语 和 丹 麦 语 的 k n i 德 in 下 , id
肢 、 肢 等 部 分 构 成 , 部 分 相 对 还 是 部 分一 整 体 结 下 各
构 , 上 肢 由手 、 构 成 , 部 由 头 、 部 、 官 组 成 。 如 臂 头 面 五
五 官 中的眼睛也是 部分一 整体结构 。 人 体 词 语 的 系 统 性 除 了 体 现 在 人 体 部 位 本 身 的 系 统性外 , 表现 在 成 员 之间相 互 联 系 , 此制 约 , 还 彼
表 示人 体 某 一部 分 的 词 语 可 以表 示该 部 分 所 在 的 整 体 等 。
[ 键 词 ] 人 体 词 语 ;汉语 史;特 点 关 [ 中图 分 类 号]H1 3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0 - 6 3 2 1) 4 O3 — 3 0 1 7 2 (O OO 一 1 6 0
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身体部位词的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语言必须了解语言中隐含的文化信息。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在很多词汇理性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文化伴随意义。
对留学生来说,了解这种文化伴随意义就是对目的语的深层次理解,对学习语言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本文以人身体部位词为例,详细解说了身体部位词的文化伴随意义,以期引起汉语学习者的重视。
标签:文化伴随意义身体部位心理因素比喻一、引言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语言通常被看作文化的镜子,透过某个民族的语言层面,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形态。
由此,在学习外语时,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意义也就非常必要了。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相对于语音和语法来说,词汇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①。
“文化词汇指的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
”②人的身体部位词在汉语词汇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伴随意义,这些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对留学生来说,如果对身体部位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意义上,就会对话语的深层意义缺乏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掌握身体部位词是学习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身体部位词单独用的比喻意义我们的身体部位除履行自己的生理功能职责之外,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文化意义蕴含功能,这种功能在很多民族语言中都有体现,只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其体现在身体部位词上的文化意义也不相同。
文化词汇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承载有明显的民族文化信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词汇和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而且要了解其隐含意义,隐含意义往往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是通过引申、比喻等途径发展来的,这里所说的隐含意义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伴随意义。
汉语人体部位词语历史演变研究
汉语人体部位词语历史演变的研究主要涉及人体部位词语
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
这种研究通常需要考察古代和现
代的语言资料,包括文献、碑刻、口语记录等,以揭示人体
部位词语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在古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语的运用较为广泛。
例如,“头”可以表示头部、脑部,如“头痛”、“头脑”等;“目”可以表示眼睛,如“目光”、“目视”等;“耳”可
以表示耳朵,如“耳聋”、“耳背”等。
这些词语在演变过
程中,意义逐渐扩大,引申出其他含义。
例如,“目”除了
表示眼睛外,还可以表示目光、眼神等,如“目不转睛”、“目露凶光”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人体部位词语具有特殊的文化
含义。
例如,“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眉毛,也可以引
申为对眉毛的赞美或形容,如“柳眉”、“剑眉”等;“齿”可以表示牙齿,也可以用于形容年龄或人的品貌,如“皓齿”、“朱唇皓齿”等。
现代汉语中的人体部位词语更加丰富多样,这主要得益于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例如,“手”可以表示手部、手臂,如“手指”、“手腕”等;“脚”可以表示脚部、腿部,如“脚趾”、“脚踝”等;“胸”可以表示胸部、心胸,如“胸闷”、“胸有成竹”等。
总的来说,汉语人体部位词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
趣的过程。
通过研究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
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体部位词语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研究
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研究最近几年,舆论对人体名词造词法和构词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对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创造更丰富的词汇表示、描述以及表达自己意思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母语,尤其是汉语,正在不断积淀,其内容正在不断发展,以及丰富和多样化的词汇是汉语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在探索汉语的发展中,人体名词造词法和构词法的研究非常重要。
人体名词造词法主要是通过结合人体的名称,和其他不同的造词技巧,来创造新的词汇。
例如,有许多基于人体的词汇,如“眉毛”“耳朵”和“肩膀”等,而这些词汇一般来自一个基础单元,即人体部位、人体动作或人体特征。
如果我们将这些基础概念及其其次形式运行到它们的最高层次,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词语,如“拥抱”,“抚摸”,“抚触”,“拥抱”,“拥护”,“融合”,“心灵相通”等。
而构词法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造词技巧。
它不仅可以从现有的词汇中派生出新的词汇,还可以从一组规范或词根中派生出新的词汇。
例如,有许多带有“鼻子”、“嘴”、“眼睛”等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可以从词根“b-”(拔出)、“d-”(啜)、“p-”(看)、“t-”(品尝)等中派生出来。
有了上述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应用。
首先,这些方法能够丰富汉语的语汇表达。
其次,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简化汉语表达,因为它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搭配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最后,它们不仅有助于汉语文字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新形式的汉语思维和表达。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不仅可以丰富汉语的语汇表达,还可以帮助简化汉语表达以及增加汉语文字发展和新形式汉语思维和表达的机会。
此外,这些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汉语的演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目标,使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不妨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人体名词造词法与构词法,以便有效地为汉语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探析身体部位的语素词义演变原因及规律
品位•经典语言丈字探析身体部位的语素词义演变原因及规律O敬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人体部位名词很多,如眉目、臂膀、心腹、口舌、手足等,现以“颜”与“色”到“颜色”一词演变为例探析表示人体部位的汉语词汇发展的过程。
“颜”与“色”由单音节语素的本义到成词语素“颜色”,词义从“面容,脸色”,后来引申为“色彩”,进而表示“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政权更迭的方式”;由具有描述面部范围的名词逐渐扩大发展为表示色彩、能力、社会、精神意味的名词和政权变更形式的形容词。
在其词义演变的过程中受到语言的词义沾染、语素义变异、隐喻机制、认知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丰富的演变过程,从社会发展中寻找人体部位语素的词义、词性、句子成分变化规律,从而增强汉语言文字词汇实际应用的研究。
【关键词】身体部位;语素;词义一、“颜*'与“色”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和新义(一)“颜”与“色”的本义《说文解字》释“颜”曰:“颜,眉目之间也。
”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颜”曰:“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
眉与眉之间不名颜。
……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O”⑵显而易见,这里“颜”有两个意思,一为“印堂”即“两眉之间”。
《说文解字》释“色”曰:“颜气也。
从人从P o凡色之属皆从色。
”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色”曰:“颜者两眉之闲也心达于气。
气达于眉闲是之谓色。
”⑵所以“色”的本义为“面容,脸色”,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这里“五色”是“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的意思。
(二)“颜”与“色”组合成词“颜色”1•面容,脸色。
“颜色”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
”其本义为“面容,脸色”,用“颜色”指代面容,脸色。
自此“颜色”作为一个指代面容之词一直被文人用于文学作品当中,如:(1)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保安语人体词汇研究》范文
《保安语人体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保安语人体词汇研究是一项涉及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保安语中与人体相关的词汇,分析其特点、来源及使用情况,以期为语言文化研究和保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保安语人体词汇概述保安语中涉及人体的词汇十分丰富,涵盖了面部、四肢、躯干等各个部位。
这些词汇不仅具有描述性功能,还反映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同时,这些词汇在保安工作中也具有实用价值,如对人员身份的识别、安全检查等。
三、保安语人体词汇的特点1. 形象性:保安语人体词汇多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眉目清秀”、“虎背熊腰”等,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人体特征。
2.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保安语人体词汇存在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如南方地区的保安语中,常使用“苗条”、“丰满”等词汇来描述女性身材。
3. 职业性:保安语人体词汇在保安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如“安检”、“门禁卡”等与安全检查相关的词汇。
四、保安语人体词汇的来源及使用情况1. 来源:保安语人体词汇的来源主要包括汉语、地方方言以及行业用语。
其中,汉语中的成语、俗语等为保安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资源。
此外,地方方言中的一些人体词汇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安工作中。
2. 使用情况:在保安工作中,人体词汇的使用具有实用性和规范性。
例如,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保安人员需要使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人员的体态、行为等特征。
同时,为了便于沟通和交流,保安人员也会使用一些通用的、形象化的人体词汇来描述情况。
五、结论通过对保安语人体词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保安语人体词汇具有形象性、地域性和职业性等特点,反映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以及地域文化的特点。
2. 保安语人体词汇的来源广泛,包括汉语、地方方言以及行业用语等。
这些词汇在保安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为保安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3. 保安语人体词汇的研究对于语言文化研究和保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人体词语探析成双梅(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汉语人体词语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中也有着巨大的变化。
人类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
人类的认知方法也总是用已知去认识未知的。
人体词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被用于认知、指称其他的事物。
人体词语不断拓展延伸,构造出新的词语,隐喻投射新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现代汉语中的人体词语分析其造词法与构词法及隐喻投射现象。
关键词:人体词语;造词法;构词法;隐喻;投射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uman-body-wordsCheng Shuang-mei(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Abstract:Chinese Human-body-words have been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have changed greatly since ancient times.Hum an being’s cognitive law is from farness to nearby,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hich determine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themselves to outside world. People’s cognitive method is always from the known to the unknow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uman-body-words are used to cognize and refer to other things. The continual extension of Human-body-words helps to create new words and the metaphors project new meanings. This thesis analyzes modern Chinese Human-body-words from points of word building, word making and metaphor projection.Keyword:Human-body-words;word building,;word making;metapho;projection引言人体词语是描写和指称人体器官和部位的词语。
它的出现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文明开始。
人体词语作为指示人身体器官和部位的符号,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
汉语人体词语在汉民族历史中、在汉语史上不断地演变发展、拓展延伸,隐喻投射出新的意义。
汉语人体词语使汉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同时又为认识外界事物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词汇。
本文所分析的人体词语主要是指称外表的、可视的人体器官和部位,如头、脸、眼、嘴、手、脚等人体器官和部位的词语以及包含有人体词语作为语素的词语、成语、熟语和惯用语等,以现代汉语中的人体词语为标准。
一、汉语人体词语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意识,从萌发开始,就有对自身的内向观察,且伴随并补充对自然界的外向观察。
”①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有这样一句关于认识主体性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布莱恩·特纳说过“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语言和宗教为中介,身体恰好处于人类劳动作用于自然的结合点上,因此,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人类结合点上。
”②维柯认为“人类心灵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人对辽远的未知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判断。
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
”③这都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总会以自身作为标准的思想。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生存生活中逐渐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指称这些认识于是创造了人体词语,如:首、面、耳、目、口、手、足等词。
人类用这些词来指称身体的器官和部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和自身以外的事物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被用来指称的词语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用自身的东西去指称以外的事物,用已知的、熟悉的东西去指称未知的事物。
如用人体词语去表示、指称自身以外的自然物、建筑物、其他物品等。
如“头”指称上端、顶端,还有前端:“山头”、“前头”;用“手”指称手段、本领:“能手”;用“嘴”指称话语:“油嘴”;用“脚”指称底部、下部:“山脚”、“墙脚”等。
不仅汉语如此,世界上许多其他的语言中一些无生命的事物的指称表达方式、方法都含有借用人体词语及其作为语素来表达。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人体有关的词语和包含人体词语作为语素的词语。
人体词语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一)数量上,从少到多。
这是随着认识的扩大、深入而变化的。
最初的人体词语是人们用来指称、表达对自身某些器官和部位的认识,即基本人体词语。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由少到多、从浅入深,再进一步从自身到外界,相对应的人体词语在数量上也就会有所增加。
(二)演变上,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
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只有在一定时期里达到一定的量的变化后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本质的变化。
人体词语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也是遵循这一规律。
如古代汉语中表示人头部的词有“首”、“头”,而在上古以“首”为主位词,使用频率高;到中古“头”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替代了“首”成为主位词。
变化的过程是“头”的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首”的使用次数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变了彼此的地位。
在近古和现代汉语中用“首”来表示头部比“头”的次数更少。
从“首”到“头”的变化过程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三)音节上,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
这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普遍特点。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为主。
古汉语中表示眼部的有“目”和“眼”,现代汉语用“眼睛”表示为主。
其他的如:“自”(鼻)到“鼻子”、“耳”到“耳朵”、“眉”到“眉毛”、“唇”到“嘴唇”、“辅”或“脸”到“面颊”或“脸颊”、“踵”到“后脚跟”、“臂”到“手臂”或“上臂”等。
(四)主次上,主位词发生变化。
这类主要是部分指称人体相同器官和部位的词语主次位发生变化。
如“目”和“眼”,在上古时期是“目”为主位词,到了隋唐,“眼”替代了“目”成为主位词。
由“目”构成的复合词和含有“目”的词语也逐渐被“眼”代替了。
如“目睛”——“眼睛”、“目前”——“眼前”。
还有“面”和“脸”,最初“面”是指整个面部、面孔,“脸”是指“脸颊”,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后来“脸”的词义扩到为整个面孔,词义范围与“面”一样。
这样致使由“脸”为中心词构成的语义场发生了变化,与由“面”为中心词构成的语义场形成同义场。
如“面皮”——“脸皮”、“面庞”——“脸庞”、“面颊”——“脸颊”等。
“面”和“脸”使用频率不相上下,无所谓主与次。
(五)方式上,复杂多样的演变方式。
人体词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词义范围变化、名称词形变化。
词义范围变化的,从部分到整体:“脸”由脸颊到整个面部,这属于词义扩大;“足”由指称人的小腿和脚的合称到特指脚踝骨一下的部位,这是属于词义的缩小;从指称一个部位到指称另一个部位:“脚”由指称小腿到指称足部;“涕”由指称眼泪到鼻涕,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人体词语在演变中也有改变名称、词形变化。
前者有:口——嘴、涕——泪等;后者有:自——鼻、北——背、童——瞳等。
二、汉语人体词语的造词法分析造词,是指创造新词,它说明了一个词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
造词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交际的需要。
“人们的造词活动都是在交际的需求下进行的。
在造词活动中,人们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词一般都是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通过人们的认识和联想才被创造出来的。
”④造词法是创造新词的方法,也就是给客观事物或新认识给予命名表达的方法。
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自身和其他事物获得更深的认识及新事物的产生都需要进行命名指称,于是创造了新词。
人类的活动和生存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造词活动,同时造词活动也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原有认识的影响的。
汉语人体词语的造词法大概有以下四类:(一)音形义任意结合法。
音形义任意结合法是人类最初的造字法。
这类主要是最初创造的基本人体词语。
最初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在生存生活中出于交际的需要任意地采用任意的符号表示的,当使用范围和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形成统一。
音形义任意结合法是任意地采用某种声音、符号形式任意地给某事物命名,指称某种事物,表达某种意义。
如:首、元、头、手、足、脚、面、脸、自(鼻)、北(背)、口、觜(嘴)、齿、要(腰)、目、眼、眉、耳、身、亦(腋)等。
(二)加音节添词义组合法。
这主要是人体基本词语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化。
其方法是在古汉语人体基本词语单音节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表近义、说明、限定或后缀的语素构成的。
如:目(眼)——眼睛、脸——脸颊、自(鼻)——鼻子、牙(齿)——牙齿、耳——耳朵、觜(嘴)——嘴巴、唇——嘴唇、臂——手臂、掌——手掌、亦(腋)——腋窝、身(体)——身体、首或头——脑袋、面——面孔或面庞、眼——眼珠、止(趾)——脚趾等。
(三)修辞法。
通过对比、类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基本人体词语的基础上创造新词。
这类主要是借用人体词语的部位特点来指称自然物或生活物品;或用自然物的形象性来指称人体部位,更具形象性。
如:山口、壶嘴、喷眼、腰眼、枪眼、泉眼、山头、喷头、山腹、山腰、山脚、港口、洞口、井口、豁口、火口、瓶嘴、风口、路口、床头、车头、车身、猫眼、针眼、佛手、龙眼、银耳、木耳、猴头、鸡眼、虎口、刀子嘴、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樱桃嘴、杏仁眼、蒜头鼻、瓜子脸、扇风耳等。
(四)引申法,引用原有的语言材料,通过词义的联想引申的手段创制新词。
如从“口”、“嘴”和“舌”都是说话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二者才能说出话语,从而“口舌”、“唇舌”可以引申为一个人说出的话或是象征说话、争辩及在争辩、劝说、交涉时说的话。
其他的如:头脑、面目、耳目、眉目、口齿、嘴脸、手足、手脚、身手、心眼儿、眼红。
还有许多成语、惯用语、熟语、歇后语:捷足先登、捶胸顿足、口若悬河、口口声声、红眼病、眼中钉、势利眼、没长眼、有眼无珠、燃眉之急、火烧眉毛、眼不见为净、隔墙有耳、耳朵里长茧子、耳朵里塞鸡毛、长舌头、大手大脚、毛手毛脚、碍手碍脚、一个巴掌拍不响、手脚不干净、做手脚、没头没脑、出露头角、头头是道、唇寒齿亡、浑身上下都是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牵着鼻子走、一个鼻孔出气、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步一个脚印、脚踏两只船、一失足成千古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胳膊拧不过大腿、聋子的耳朵——摆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