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设计者】矿山中学韩守斌【内容出处】本课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132—139页。
【课标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3.学习航天员敢于探索,严谨勇敢,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太空一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传记文学还很陌生,学生通过读文简单了解传记文学特点即可。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好理解,适合进行浏览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不分心不走神的良好阅读习惯。
1. 采用快速浏览课文和默读课文的方式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有选择的阅读重点情节和段落,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以及优秀品质、伟大精神。
3.资料链接:杨利伟:1965年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17年10月27日,杨利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空间科学奖章”。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3篇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引言《太空一日》是一部关于太空的科幻小说,作者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惊险的太空世界。
此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一部分:阅读活动1. 阅读目的通过阅读小说,了解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加深对太空的认识和理解。
2. 阅读任务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 太空船的构造和使用* 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太空食品的加工和储存* 卫星和宇宙尘埃的特点和用途*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3. 阅读策略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词汇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和词汇,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小说。
* 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解能力。
* 阅读小组:建立阅读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第二部分:写作活动1. 写作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两个写作任务:* 书评:根据阅读体验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书评,表达对小说的看法和评价。
* 太空故事: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或主题,选取一个角色或事件,以此为基础,发挥想象力,自行创作一篇500字左右的太空故事。
2. 写作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交流讨论: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和帮助,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 模仿创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书评和太空故事,供学生模仿和借鉴,从中体会到优秀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 满足兴趣:写作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度,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掘更多的素材和创意。
结语通过对《太空一日》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空探索的现状和前景,了解太空中各种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22 《太空一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紧张 放松 非常痛苦 难以承受
解脱痛苦
轻松舒服
激动得说不 出任何话
2.第二部分,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了哪 些景象?(提示:从内容中提取信息,要着眼在
句段中,抓取关键词句,提炼有效信息。)
(1)看地球是一段弧; (2)各大洲和各个国家; (3)祖国的首都和各个省份; (4)类似棉絮状的悬浮物。
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 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 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 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 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 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此外作者在 叙述中,对时间、 数据等都表述得详 细、准确,也反映 了航天员严谨、科 学的态度。
2.“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 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经过中国上空时,我 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 飞过。”同是写在飞船上俯瞰地球所见,“准确” 和“大概”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意外
心理或举动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 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 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太空旅行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难点: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出重要的信息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探究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际太空探索的进展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有关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2 太空一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包钢十二中王强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2016(部编)人教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作者杨利伟,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文章以2003年10月15日作者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
课文所在的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对于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和课文的教学要点,人教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为《教参》)给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单元目标:⑴探险是人类的一种探求未知的伟大精神,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⑵浏览是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而必然出现的一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尝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种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
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教学要点:⑴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可以借助小标题)⑵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子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情分析包钢十二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速读课文从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谈自己的感想。
七年级的学生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探险一类的文章及名著非常感兴趣,但是本校学生大都为外来打工子女,能力不足,所以他们欠缺深层次的阅读,对于文章蕴含的情感和写作手法的感受与赏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
设计说明根据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初中学段目标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设计了“整体感知——选段品读”的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重点放在了小标题的解读和作用分析;“选段品读”——细读文章,赏析写法。
重点放在了文章第四部分的研读赏析上,在了解作者所遇到的意外情况后,品味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
《太空一日-杨利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太空一日-杨利伟》教学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太空一日/杨利伟》是一本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经历为主题的教材。
该教材主要盘绕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天展开,描述了他的平时生活、工作任务以及对太空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这本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挑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进修《太空一日/杨利伟》,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和工作任务;2. 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3. 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5. 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1. 内容丰富多彩:《太空一日/杨利伟》以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天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他的平时生活、工作任务和体验。
通过对太空环境、太空科学实验和航天员训练的介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太空探索的各个方面。
2. 知识点详实全面:教材中涵盖了航天员的训练内容、太空环境的特点、太空科学实验的意义等多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通过描述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感受和体验,教材强调了太空探索对人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热爱科学探索,勇于追求梦想。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其中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挑战。
2. 讨论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太空探索的看法和感受,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实践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太空环境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太空探索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 讨论表达评判:通过学生的讨论表达和评判,了解他们对太空探索的态度和看法。
3. 实践活动反馈:通过实践活动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反思《太空一日/杨利伟》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教材,能够引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教案《太空一日》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可是,他是这样描述的: 9 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
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 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火箭起飞了。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起飞,返航。足以永载史册的瞬间,宇航员的笔下依然是冷静克制的 叙述,对此,你如何看?回顾开篇新闻,再次朗读,读出新感受。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速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课件展示法、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图片,以播音员口吻播报新闻 (二)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这一天,短暂又漫长。掩卷沉思,你对杨利伟的哪些经历印象深刻? 那么你知道全文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 ——事情发展顺序(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生阐述,引导学生关注小标题。) (三) 静心细读,思考讨论: 我们发现这些标题都是一个小句子却没有标点符号。 你会给这些小标题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服大家。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第一小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升空)】
从杨利伟对自己在起飞阶段的痛苦描述来看,似乎可以加“!”;可是 在行文叙述中,作者却很克制,“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 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极点”和“真的”都有强烈的修饰和情感色彩, 可是作者还是用了“。”从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航天员的严谨以及亲历惊险时 的冷静、镇定。
《太空一日-杨利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太空一日-杨利伟》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和在太空中的生活2. 探究太空中的平时生活和工作3. 分析太空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4. 讨论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二、导学内容1. 杨利伟的太空之旅-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在太空中进行了21个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在太空中度过了21个小时,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纪录2. 太空中的平时生活和工作- 太空中没有重力,航天员需要适应失重环境- 在太空中,航天员需要进行平时生活,如进食、睡眠、运动等- 太空中的工作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等3. 太空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太空中长时间缺乏重力会导致骨骼和肌肉流失- 太空中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航天员需要进行特殊训练和应用设备来应对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太空探索有助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 太空科技的发展对地球上的科学钻研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太空探索可以增进国际合作和科技交流三、导学活动1. 观看纪录片《太空一日/杨利伟》,了解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和在太空中的生活2. 分组讨论太空中的平时生活和工作,设计一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日程安排3. 小组展示关于太空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钻研效果4. 就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看法和观点四、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对太空探索和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
在未来的进修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太空科技的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科学素养。
到太空去教案6篇
到太空去教案6篇教案的详细准备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应变能力,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互动环节,下面是网作者为您分享的到太空去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到太空去教案篇1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文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地交待了造成“奇特”的原因。
全文共分六个自然节,从“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四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太空趣事,条理清楚。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情简介】我们班有63人,他们活泼好动,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但他们集中精力听课时间较短,爱玩爱动,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识字,喜欢读课文。
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同时应结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图文结合,联系字音,熟读课文。
3、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方法】1、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重视词语的积累。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在那遥远的太空,有许许多多神秘而有趣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太空生活趣事多。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板书,生跟着书空,然后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随机教“事”的书写)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要求:孩子们,你们读书时想给自己提点什么样的要求?1、看来你们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了,那赶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宇宙一日》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语文《宇宙一日》说课稿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知识与智慧》
中的一篇课文《宇宙一日》,本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 理解宇宙和地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天文单位的换算方法
3. 理解宇宙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4. 探索宇宙奥秘的意义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宇宙一天的故事,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宇宙
一天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本课将采用配合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包括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实际场景模拟等方式辅助教学。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旨在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的教学效果。
预计用时:1 节课(45 分钟)
以下为本课的教学大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将通过以下方式来检验:
- 课堂练
- 小组讨论
- 上课小测验
- 课后作业
希望本节课能够启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词语。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探究生趣第一步,浏览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疑虑消除幅度(fú dù):①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
②两个可能极限之间的距离或长度。
急剧(jí jù):快而剧烈;急速抖动(dǒu dòng)①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
②颤动。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耐:禁得起;味:意味。
寻味:探索体味。
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预定(yù dìng):意为:在事前筹错。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篇一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2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三年级美术上册《太空旅行》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详细介绍太空基本知识:
a)宇宙的组成,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b)星球的分类和特点,如类地行星、气体巨星等;
c)航天科技的发展,如火箭、飞船、空间站等。
2.讲解美术创作中与太空相关的绘画技巧:
a)透视,如近大远小、俯视、仰视等;
b)光影,如光源、阴影、反光等;
c)色彩搭配,如冷色调、暖色调、对比色等。
3.强调太空知识的学习和绘画技巧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航天科技的发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创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太空知识和绘画技巧,完成一幅太空主题的美术作品。要求如下:
a)画面内容丰富,创意新颖,能表现出太空的神秘与壮丽;
b)运用所学透视、光影、色彩等绘画技巧,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太空知识的理解有限,可能导致作品表现力不足;在绘画技巧上,部分学生可能对透视、光影等表现手法掌握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创作水平。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伴作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c)作品尺寸不限,可以使用水彩、蜡笔、马克笔等绘画材料。
2.撰写一篇关于太空旅行的想象作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如下:
a)内容围绕太空旅行展开,可以描述太空的景色、遇到的趣事等;
b)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能体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c)注意作文的格式和书写规范。
3.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如图片、书籍、影片等,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要求如下:
a)资料内容丰富,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太空知识;
《太空一日》表格式教案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太空一日》的 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如何 ?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 中的科学知识和太空探 索的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 ,对太空探索产生更深 入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和科学素养?
教师反馈
01
02
03
04
教师对《太空一日》的教学目 标是否达成?
教学内容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 详细的解析,包括句子的结构 、含义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 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重 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03
教学过程
导入
01
02
03
提问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太空和 宇航员的相关问题,引发 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视频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太空探索的 短视频,让学生对太空有 更直观的认识。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 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组织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 太空任务等活动,让他们亲身 体验太空环境,增强对课文的 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 识,提高学习效果。
02
教学内容
课文解读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理解《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了解杨 利伟的太空经历和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介绍《太空一日》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重点 讲解杨利伟的太空经历和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太空一日》《伟大的悲剧》《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21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难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学法指导:1、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毎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
2、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品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2、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清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学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
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作者、作品简介。
2、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垠.()遗孀(..()()..)毛骨悚.()然凛冽zhuài()出来diān()狂步lǚ()鲁mǎng()忧心chōng chōng()()B、解释下列词语。
耀武扬威:吞噬:疲惫不堪:语无伦次:海市蜃楼:3、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目标导学二: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理清行文思路。
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
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这篇《太空一日》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今天应届毕业生店铺整理了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导语设计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在太空中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之 后,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先自己梳理, 之后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 给各小组加分。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 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主要找出课文中的五次 “意外”,“振动叠加”“本末倒置的错觉”“神秘的 教学过程 敲击声”“出现裂纹”“抛伞开伞时”,让学生找出相 关信息,找到杨利伟当时的心里状态或者具体做法。合 作学习,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达成一致的,小组内不 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师再点 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结果学生花在第二部分 的时间比较长,一班有一个小组没有找全面,其他组讨
不足:1、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用时 分配不够合理,本篇文章的学习预计两个课时完成,第 一课时主要完成字词的学习,作者及背景介绍,课文内 容的梳理,第二课时主要是四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 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但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时间,
给学生讨论交流时间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没能让更 多学生发言,课堂小结部分情感升华的不是很到位。
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结合具体语句回答。(航天精神,
坚韧仔细,严谨科学,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最后指导
写作特点: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2.语
言准确,生动严谨。3.横向、纵向、对照。
成功之处:1、本节课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展示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基本的航天常识;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3. 能正确使用浏览的学习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筛选重要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略读,把握文章大意;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
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感受航天人的探险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浏览的学习方法
难点:赏析航天员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1)朗读课文,能够口述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预习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掌握读音和词义;
(3)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讨论。
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以及成功返回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
同学们,我们课前看到的视频就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状况,大家有没有很激动特别是进入火箭发射倒计时阶段,有没有心提到嗓子眼儿的那种紧张虽然已经过去了12年,但这一伟大的时刻依然振奋人心。
航天员杨利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大家想不想知道杨利伟叔叔在这个过程中都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生回答,想)好,那么请同学翻开课本第六单元第22课,告诉老师今天学习哪篇课文(生回答,太空一日,书写板书标题)
二、相关介绍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我们往往需要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首先是作者杨利伟的相关情况,哪位同学有了解把你知道的说出来。
(教师补充)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民族英雄。
杨利伟小时候非常爱看书,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
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河里游泳。
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
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
(启发学生要从小培养探索精神)
接下来介绍下航天小常识。
载人飞船(PPT显示相关图片)
又称载人航天飞船,它借助于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绕地球轨道运行或进行轨道机动
飞行;飞船内有适合人工作和生活的人造环境;完成任务后,飞船的一部分返回大气层,用降落伞和缓冲装置实现软着陆。
载人飞船的重要用途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器,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
(简单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载人航天意义
其目的在于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目前仅美、中、俄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
(了解中国具备载人航天技术的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杨利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培养爱国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
学习课后重点词语。
注意读音、词义以及写法,并在文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勾画出来,大声朗读;重点讲解学生普遍认为难的词语。
弧、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二)梳理课文思路。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发生了故障
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
——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神秘的敲击声。
——发生了异常
第四部分: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的途中遇到的惊险
1. 引领学生分析各个部分的小标题,重视标题的解读。
标题是内容的题眼,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告诉读者写作对象(第三部分),奠定感情基调(第四部分)等。
2.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明确:事物的发展顺序。
火箭起飞,进入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
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五、布置作业
1. 生字生词各抄写5遍。
2. 朗读课文,熟悉各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重点赏析
1.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学生交流后回答)
明确:火箭起飞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出现了共振。
作者当时是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一起读出来)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发生的这个意外,作者是怎么对待的
飞行回来后如实汇报,工作人员分析研究,找出了共振的原因(是什么),并随后改进了技术工艺。
——这说明这次飞行杨利伟冒着很大的生命危险,勇气可嘉。
倒数第三段,“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情感
明确:惊喜、高兴、激动。
2.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在太空中飞行时都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一段弧)、各大洲、各个国家、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河流的形状、中国(首都北京)。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对祖国、战友和亲人的想念。
有种深情在里面,读出了作者看到首都时的亲切。
这次飞行旅程中,作者说没有看到什么(长城)这与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相悖。
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明确:有一种可贵的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3.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又遇到了什么突发状况
明确:“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
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和反映(在原文中找答案)
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
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针对这两个突发情况,飞行结束后是怎么处理的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
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雅害怕。
4. 快速阅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哪两个主要事件
明确:舷窗出现裂纹和抛伞过程。
当右边舷窗开始出现裂纹时,作者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举动
非常紧张。
恐惧。
我的汗出来了。
针对抛伞过程,俄罗斯的航天员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担心新手们害怕。
但杨利伟是怎么做的
“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战友讲了。
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这说明,重视安全。
负责。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体会这段描写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劫后重生的疲惫和喜悦。
二、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分小组讨论,最后发言汇报)
1. 对于是否能看到长城,杨利伟曾叮嘱“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们仔细看看。
多重求证,严谨科学。
2. 如实汇报在飞行途中听到的敲击声,并配合技术人员多次寻找原因。
在辨别声音时,不是当时的声音,就不能签字。
严谨态度。
3. 右边的舷窗出现裂纹,小碎纹、细密的碎纹————观察严谨。
看到左边舷窗也出现裂纹,故障重复的概率并不高,放心一点————科学态度三、拓展升华
课后练习四,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称为“航天英雄”了吧。
假如杨利伟
来咱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开放性回答,小组交流后发言)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
希望同学们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五、布置作业
以“杨利伟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预习课文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