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上交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课题春江花月夜一、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诗歌艺术是人类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但是,选择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并非人人皆愿人人皆能,它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情趣与心境。

诗歌学习,不重研究,而重欣赏,也就是尽力引导学生去领悟与体验。

因此,本课注重的不是知识与理论的讲解,而是阅读欣赏,是艺术感觉的激发与诗心的培养。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仅作为一种尝试与努力,以期达到日后的飞跃与升华。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此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为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调动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包括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教学重点一首诗写完时,是作者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意境的创造是由读者最后完成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诗歌的意境。

4、教学难点读者置身诗境,体会作者之心,并调动自身体验,重新组合出自己的意中之境,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这种体会与重组,是一种再创造,对读者来说,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开放性,在于这种再创造的诱惑。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之前的诗歌学习,已初步积累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懂得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内容、情感抒发、表现手法等方面品读诗歌。

四、教学方法设计诵读品味,联想想象,通过小写作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以提问形式进行,教师补充说明)张若虚,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隙中窥月(侧重整体感知及体会景物美)①教师缓缓领读,学生齐诵;②请学生谈谈初读此诗的整体感受;③通过意象把握,体会诗歌前八句所营造的意境。

选修课《春江花月夜》 说课稿

选修课《春江花月夜》 说课稿

选修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005年5月13日接到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老师指定本人上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并作为2005年***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的观摩研讨课的通知,本人既迷茫,又兴奋。

迷茫的是选修课程要等到2005年11月才正式开设,全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兴奋的是本人研究的课题市级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可以提前接受从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到选修课演变的检验。

5月25日录像课《春江花月夜》拍摄完毕,一个没有任何选修课型参考的课能在短短12天内较出色地完成,首先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梁振名教授(我校55届校友)和我执教的学生——高一(2)班,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取得成功。

(一)对梁振名教授的回应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梁老师昨天给我写的电子邮件《看江老师上〈春江花月夜〉》。

梁老师的信可以说是我现在说课的总纲。

信中提到“有幸参与了江慧琼老师的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备课部分过程,最后还看了录像,感受到了江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贵的探索研究精神。

我觉得江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亮点。

亮点一、课前的理论探索。

为了上好这堂选修课,她深入钻研了“课标”,对课标中提到的必修课、选修课各自的特点,选修课特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选修课在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又结合平时研究的“互动—发展”教学模式作了理论的回顾。

认真思考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与社会生活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索了这种互动在促进学生的智能与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都对讲好这堂选修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基础。

而在上一堂课前,进行如此大量的理论思索,在语文教师中是相当少见的。

”在此,我想先回应以下梁老师提到的“课前的理论探索”。

1.课题研究与“新课标”的融合近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标变,教材变,课型变,能否给新课程标准找个简化的实施载体,使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呢?我校语文科组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在这方面开展了历时四年的教学研究,初步形成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和选修课都基本适用的的简化模式。

春江花月夜说课定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定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的重要篇目,这一单元的话题是“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春江花月夜》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它意境开阔优美,饱含情思哲理,为古今文人称道,闻一多先生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解读品味这样一首情景理完美交融的杰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分析根据教材、文体特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2.探究“月”这个意象,了解诗中复杂的哲理情思。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目标2。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拟选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学案导学、诵读品味、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根据诗歌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拟用两课时。

三、过程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总会有人生的迷茫和失意,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纠结,古人也如此,他们常常把这些情感积聚又积聚,沉淀又沉淀,最终熬进诗歌的粥里,让我们踏着月光,穿越时空,来到初唐,和张若虚一起走进他这首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开始我们人生探索之旅。

(目的:通过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评价导入,突出《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处理学案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学案的内容,《春江花月夜》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夯实基础(文学常识和重点字音字形填空)2.整体感知(主要是梳理文章的思路,反复诵读,初步把握诗的情感基调)3.文本探究(探究月这个意象,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4拓展提升(当堂写作训练)评价学案,展示优秀学案,并对“夯实基础”部分出现的共性错误进行订正,然后将易错读音通过投影让学生读记两遍。

易错读音(幻灯展示):芳甸(diàn)霰(xiàn)汀上(tīng)纤尘(xiān)青枫浦(pǔ)扁舟子(piān)捣衣砧(zhēn)潜跃(qián)碣石(jié)(三)理清思路,读出情感。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整理_1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整理_1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整理《春江花月夜》说课稿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甚至有“孤篇压全唐”的赞誉。

它的因此“孤绝横篇,竟为大家”。

这篇布满美感诗歌,被支配在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的其次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

因此我们在引导同学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醉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进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人抒发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

基于以上熟悉,再参考《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要“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问目标是品尝语言,引导同学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力量目标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力量。

德育目标是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爱好,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其中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提高诗歌鉴赏的力量。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体会诗歌景、理、情兼美的特点。

《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铺开,月是诗人跳动的脉搏,月光洒辉处,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了一副幽美舒适、布满人生哲理的画卷。

落月摇情,情韵悠悠。

面对令人如此心神荡漾的诗歌,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

春江花月夜说课课件

春江花月夜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目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 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 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 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确定个性化的合作 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 研究内容 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扩展延 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能力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 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 理相融的手法, 2 赏析本诗的景、 歌的能力。 歌的能力。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 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文教育的重点, 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 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 抒写 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 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 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 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 到了完美统一 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 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 学重点 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 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 我用 我用“ 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 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 入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 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景、理这一写法的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共七个模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八音和鸣》第一课《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意境深远,乐韵悠长。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形象的描绘了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但仅仅停留在音乐表层,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偏向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甚少,并且没有兴趣。

而《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结构庞大,由多个乐段组成。

课堂上竟要把知识点的通俗易懂、讲透,更要结合学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如何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弘扬中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是选题的初衷。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了解并运用“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简单创编。

2、通过体验、探究学习,学生的音乐音乐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欣赏学习《春江花月夜》,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并尝试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创编。

教学难点:学唱《春江花月夜》音乐主题,解决音准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运用专业特长古筝演奏,有效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音乐欣赏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音乐欣赏活动。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

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

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

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具体如下: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

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

春江花月夜+说课课件

春江花月夜+说课课件

五、小结归纳
总体概括诗歌的 艺术特点: 诗情画意的境界, 情景交融的手法, 清丽鲜明的色彩, 自然流转的语言, 圆润悠扬的旋律。
--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 说过程 说总结
《春江花月夜》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与散文系列”
积累古诗文鉴赏 的方法。
1、使学生了解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文 学修养。
3、教会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 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 析意象、把握情感。
(二)整体感知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这一部分主要是 通过诵读来走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听读感受
学生听配乐范读,教师诵读指导,引领学生 进入诗歌意境,初步获得对文本愉悦的审美 体验。 自读感知
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内 容,划分诗歌层次。
(三)赏析诗歌之赏美景
1、描写了哪些景物?创 设了怎样的意境?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4、讲析法
5、情境教学法
1、意象分析法
2、想象、联想法
3、自主探究法
温故导入 整体感知 赏析诗歌 板书设计 学以致用
(一) 温故导入“淮水源自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 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自主研讨
为什么会有不 同的两种观点?谈 谈你的看法。
赏析诗歌之析深情
1、要求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诗歌 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春江花月夜的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春江花月夜的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春江花月夜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高雅美丽的抒情乐曲。

它的音乐形象比拟鲜亮,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

乐曲通过奇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风光。

全曲构造较严密,采纳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像的曲调上。

这样既有变化比照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特别清楚。

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唱歌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

它犹如一幅颜色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

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蜜天地。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全部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绽开,所以课堂的顺当绽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根底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展具体的阐述。

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存了肯定的音乐学问,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阅历。

有分析简洁乐曲的根本力量,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存,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力量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进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纳体验教学法和嬉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制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倾听歌曲,培育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倾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心情,丰富好玩的音乐活动培育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制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进展手法。

在娴熟把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根底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动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展创编。

职高一年级语文说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职高一年级语文说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职高一年级语文说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依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我们来看教材《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共5篇)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共5篇)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模板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模板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春江花月夜》说课稿蚌埠九中陈俊安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在高中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古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发挥审美想象,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学好本课将为学习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突破了乐府旧题单纯写春情闺怨的局限,以旧题发新思,用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这首诗韵律和谐,意境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教学目标(1)说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散文选修的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5.课时安排二.说教法情境设置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悠扬的音乐、诗意的课件、优美的教学语言等),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这既能让课堂氛围生动,还能引领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意境;提问法——教师巧妙设疑,问题设置具有台阶性,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的;点拨法——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

八年级《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八年级《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八年级《春江花月夜》说课稿说教材说学情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标(根据前面的分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说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依据以上分析,预设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说课前准备本诗意蕴丰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算是长诗了,学生必须要课前预习才能一节课完成教学计划,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预习,学生能在上课前初步读懂诗歌。

初步感受写了何景?蕴含了何理?抒发了何情?说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二、整体感知:(10分钟)(投影展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一读播放朗诵。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学生倾听范读,体会感情和节奏。

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明确:月。

写月的诗句最多。

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春、江、花、夜都只是作为月的陪衬。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春江花月夜现场说课设计定稿

春江花月夜现场说课设计定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设计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陆川县马坡镇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师黄丽娜。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本课选自广西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其中的一首曲子。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一首古典乐曲,改编自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

琶曲,曲名鉴1952年被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荛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尽管《春江花月夜》和《夕阳箫鼓》的名称和表演形式各异,但音乐内容及其展示的意境是完全相同的。

2、接下来是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通过民族音乐来表现古代诗词,体会两者审美意境上的相通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另外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就是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因为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难点便是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初中的学生没有专门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而且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学生们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点拨。

二、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l )启发式教学法:( 2 )讨论式教学法;( 3 )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放置一些符合本曲意境的几幅江南夜景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体形象的画,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有丰富的表现力。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春江花月夜》说课设计2套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春江花月夜》说课设计2套

《春江花月夜》讲课稿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从前诗歌学习的持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深入。

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指引学生经过学习累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经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掌握,发挥审美想象,领会和品尝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境界美。

b5E2RGbCAP《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表现诗歌境界美的特色。

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是本单元的要点赏析篇目。

鉴于以上认识,我确立的教课目的是: p1EanqFDPw本诗的教课目的是:知识目标:发掘和掌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能力目标: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境界。

⑶、培育学生在朗读中感觉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频频朗诵中启迪阅读兴趣,领悟诗歌的境界美、语言美,遇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要点和难点分析: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培育学生如安在频频吟诵中经过联想和想象把乏味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建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掌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这是赏识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我把提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境界作为本节课的要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涵养和人品素质, 所以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DXDiTa9E3d二、说教法合适的教课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建动口、动脑、着手的时机,让他们更多地参加教课,依据该课的教课目的、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年纪及心理特色,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课:RTCrpUDGiT1、朗读教课法诗歌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有着和睦的韵律,最合适出声朗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本次说课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延伸拓展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
1.课程定位。

本文选自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高教出版社,2008年5月第二版)诗歌单元第5篇课文,这是本期的第三次课,授课对象是应用英语高职新生,《大学语文》是其公共必修课,总课时为64课时。

2.课程地位与作用。

应用英语专业是培养了解英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新闻出版、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翻译、西方文学等专业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内容定位。

这个单元是学习诗词,本单元重在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诗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朗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及蕴含的情理。

2.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特点
品味古典诗歌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思想价值。

三、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以诵读法为中心,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讲解、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

因为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播放根据本诗意境改编的“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多媒体音像资料的美读,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读只是一种整体的感知,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考虑到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有的同学可能一时之间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有关宇宙人生的思索感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理解的盲点通过提问激疑、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
过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联想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收集资料法。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炼优美,留给人们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这根琴弦就是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从而走进画面的意境中。

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收集资料、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由已知获取新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语文课堂的审美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

首先有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搜集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1.引入诗歌(15分钟)
好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学生课外搜集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月亮的诗句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出古人借月亮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并用一张幻灯片概括出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这样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同时又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本首诗歌中“明月”这个意象的涵义。

2.感知诗歌.(15分钟)
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理性地认识。

然后播放配画诗朗诵,在美读、美图当中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赏析诗歌(40分钟)
意境美
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本诗景、理、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抓住月轮的升落和诗情的起伏,加深对诗意的领悟。

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语意境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安排了一个课堂讨论:找出诗中含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分析其暗示意义。

通过课前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的分析,同学们是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暗示意义的句子,但也许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加以点拨提醒。

正是这种暗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人与物、景与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语言美
本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全诗36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就象一首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分组讨论,找出本诗的韵脚字,仔细体会换韵所营造出的音乐美。

虽然学生对于古音韵知识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通过普通话的朗读还是可以感受到由于韵脚字开口度的大小、平仄的变化,形
成的高低音相间,平仄交错运用的特色,具有极强的音乐节奏,而且这种语音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谐美。

4.难点突破:认识本诗的思想价值(15分钟)
春江花月夜本是良辰美景,离别相思本是人间憾事,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但整首诗总的看来并不颓废,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寂寥的境界”。

如何认识整首诗歌的思想价值是理解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人生经历的有限,教师可以插入屈原、曹操、曹植、苏轼等人对宇宙人生的感慨,通过横向比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价值。

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前赤壁赋》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考核评价:(10分钟)
张若虚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
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他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了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本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检验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况,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同学不能当堂完成背诵,至少要做到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六、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我是通过两个课外练习来检验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通过师生QQ群、教师博客等方式来并了解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第一个作业我也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

请大家课后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描写江水、夜月、落花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2、课后请同学们从网上下载《春江花月夜》的英文翻译,比较英语翻译与原文之间差异,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语言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