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框架

合集下载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通过对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接着探讨了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政策和社会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合研究结果,总结了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望未来我国家庭生育政策能更合理、更有效地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家庭生育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家庭生育意愿、我国、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社会、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家庭生育意愿是指家庭决定生育子女的愿望和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生育意愿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育观念逐渐变化,导致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实施人口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为未来人口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探究家庭生育意愿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二是分析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总结影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积极发展。

通过对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家庭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人口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二胎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胎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胎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二胎政策自2016年实施以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一直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二胎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1.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对居民生育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经济、科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使得家庭经济负担增加、个人发展空间受限,这对生育意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对而言,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是决定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更愿意生育二胎,因为他们能够承担更高的养育成本。

而经济条件一般或不太好的家庭,可能会因为生育二胎会增加家庭负担而放弃生育。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也是家庭选择生育意愿的考量因素之一。

3.文化传统观念文化传统观念对居民生育意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的农村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多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在一些大城市,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与变迁,人们对生育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更加注重个人的经济和精力投入。

4.政策法规的影响政策法规对居民生育意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胎政策的实施,对于想要生育二胎的家庭来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有一个孩子而不愿意再生的家庭来说,却可能会遇到政策限制和压力。

政策的变化和实施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二、二胎政策下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生育的愿望正在逐渐减弱。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事业规划和生活质量,而不再将生孩子视为生活的唯一意义。

经济水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普遍表示对于生育二胎的意愿不强烈,主要考虑到经济负担的压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摘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婚姻等人生大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育意愿对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来分析这一群体生育意愿的特点,主要对大学生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和生育年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解释。

从调查结果来看,与以往相比,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显著的新特点,性别偏好不那么明显,大多数倾向于“无论男女”;理想子女数目基本上是两个,且一男一女;生育年龄集中在26—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生育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生育意愿特点原因所谓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对大学生这一层次的生育意愿的调查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有何特点,受到何种因素影响。

从以往的资料来看,对青年的生育意愿有些研究,如风笑天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却甚少。

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却又受到学校这一共同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同一所大学影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未婚青年,生育意愿指的是一种期望、观念,而非已成为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育意愿的调查很有意义。

本次调查是笔者与同学——安妮合作完成,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来自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学生,用自填问卷法来收集资料。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涉及到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生育年龄、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对丁克家庭的看法、对国家人口现状的看法等。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一、本文概述《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生育意愿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生育意愿,作为人类生殖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个体特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的展开两个层面,对生育意愿进行系统的探讨。

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本文将梳理和评述生育意愿的相关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以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生育意愿理论体系。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本文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证分析的展开上,本文将利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对生育意愿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挖掘等手段,收集有关生育意愿的丰富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揭示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育意愿的理论框架生育意愿作为个体或群体对于生育行为的期望和偏好,一直是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

要深入理解和研究生育意愿,必须构建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

生育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都会影响个体的生育意愿;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配偶的生育意愿等也会对个体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社会因素如政策导向、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同样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深远影响。

生育意愿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生育意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随着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研究开始关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夫妻准备生育的意愿和倾向。

了解和研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以及了解人口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个体三个维度来探讨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对生育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和困难的经济状况会使人们对生育感到压力和担忧,降低了他们的生育意愿。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因为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因此,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家庭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鼓励人们增加生育意愿。

其次,社会因素也对生育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对生育意愿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子女是家庭的延续和支持,老年人需要子女的赡养。

因此,大部分父母仍然认为生孩子是一种道德、文化和社会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女性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不再把生育作为唯一的目标。

这样的观念转变使得一些人对生育持有观望、犹豫的态度。

此外,社会支持和社会环境也对生育意愿有影响。

例如,那些生活在没有家庭支持的大城市且缺乏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的年轻夫妻,往往对生育的意愿较低。

最后,个体因素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的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健康状况等都可以影响生育意愿。

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生育意愿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事业,相对较晚结婚生子。

而职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担心生育对事业发展的影响,并且可能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

此外,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生育意愿,一些有遗传疾病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可能会选择不生育。

因此,个体因素在生育意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会随着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生育意愿是指个人或家庭对于生育子女的愿望和倾向。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育意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

养育孩子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成本,从怀孕、分娩到孩子的教育、医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房价高企,教育费用昂贵,生活成本增加,这使得许多家庭在考虑生育时不得不谨慎权衡经济压力。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可能会担心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降低生育意愿。

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女性,生育可能会对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影响。

怀孕和产假期间可能会失去一些工作机会,晋升受到阻碍,重新返回职场后也可能面临适应和竞争的压力。

这种职业发展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使得一些人选择推迟生育或者减少生育数量。

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育意愿。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生活质量和职业追求,而生育和养育孩子可能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追求。

此外,高学历者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更高,也更加清楚养育孩子所需的责任和付出,这也会使得他们在生育决策上更加谨慎。

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在一些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家庭在养育孩子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育儿津贴、优质且价格合理的托儿服务、教育补贴等。

这些政策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和照顾负担,从而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相反,如果社会保障和福利不足,家庭需要独自承担大部分养育成本和责任,那么生育意愿可能会降低。

婚姻状况和家庭关系的稳定性也会影响生育意愿。

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能够为生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让人们更愿意生育子女。

而不稳定的婚姻关系、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让人对生育望而却步。

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

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

2022年第6期(总第255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6,2022(Tot.No.255)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宋㊀健1,胡㊀波2(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收稿日期:2022-03-21;修订日期:2022-10-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 (20ARK005)㊂作者简介:宋健,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㊂摘㊀要: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需要了解生育意愿偏低的深层次原因㊂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21年组织开展的 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 全国代表性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作为生育逻辑链前端的生育动机现状及其与生育意愿的关系,主要观察20 49岁妻子样本,将丈夫样本作为参照㊂研究发现,在自我决定论动机连续统的概念框架下,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呈现较高的自主性;在各类动机中,内在动机更强;在生育效用动机中,情感型效用动机更强;在生育成本动机中,由强而弱依次是经济㊁时间㊁照料成本动机㊂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整体呈现正相关关系,自主和受控动机都显著提升生育意愿,其中自主动机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㊂具体而言,内在动机㊁生育效用动机和家庭期待动机均显著提升生育意愿,其中家庭期待动机影响更大,其取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分别使妻子和丈夫的生育意愿上升0.16个和0.18个孩子;生育成本动机显著降低生育意愿,取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分别使妻子和丈夫的生育意愿下降0.08个和0.10个孩子㊂育龄人群最终呈现的生育意愿是多重因素触发综合动机推动下的结果,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是识别人们生育的动力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促进或转化㊂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是,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生育动机较为稳定且持续的特点,尊重家庭传统,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生育配套措施切实降低家庭生育成本,从调节生育动机入手,有效提振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㊂关键词:生育动机;生育意愿;自我决定论;中国育龄人群;生育政策宽松化中图分类号:C92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2)06-0001-16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2.00.052㊃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6期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育龄人群不仅生育行为普遍低于生育意愿,且呈现意愿与行为 双低 的态势[1-2]㊂在这种情况下,仅弥合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偏离不足以实现适度生育,还需要深入探究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因㊂生育意愿作为预测生育率的重要指标,受到学界广泛关注㊂既有研究多围绕生育意愿的测量与应用[3]㊁生育意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㊁生育意愿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等[4]展开㊂其中关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多侧重社会经济㊁人口特征及相关政策等宏微观因素,相对忽视心理层面的因素㊂而事实上,作为一个重要的主观变量,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受到其心理特质及倾向性的深刻影响㊂特别是随着适龄生育主体从成长于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氛围的 60后 ㊁ 70后 转变为更注重个人体验和自主性表达的 80后 ㊁ 90后 ,探索生育意愿的内在影响因素特别是人们生育孩子的理由或生育动机就显得更为重要㊂生育动机在生育逻辑链上具有先导作用,决定了后续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5]㊂在生育政策不断宽松化的背景下,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现状如何?与生育意愿的关系怎样?人群间的差异及由此映射出的政策需求是什么?本文将聚焦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㊂二㊁文献回顾1.自我决定论框架下的动机概念与分类动机(motivation)是心理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6]㊂动机被视为一种反应,即其不能被直接赋予个体,只能由外界营造情境促使个体产生反应[7]㊂生育动机(fertility motivation)是对为人父母的态度,可定义为 推动行动的特质 (traits that provide the push to action)[8],是人们对 为什么要生育孩子 这一问题的回答[9]㊂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了从本能理论到驱力理论,再到认知理论的三个阶段,动机通常会被分为外在(extrinsic)和内在(intrinsic)两种类型[10]㊂不同于大多数理论将动机视为一个仅在量上有所差异的单一概念,基于动机认知理论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认为,动机是一个从受控(controlled)动机到自主(autono-mous)动机的连续统(continuum)㊂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以及动机内化程度,可以从外至内将动机分为外部(external)调节㊁内射(introjected)调节㊁认同(identified)调节㊁整合(integrated)调节与内在动机五种类型㊂其中外部调节动机指将外部权威㊁获取奖励㊁害怕惩罚或遵守规则作为行动的理由,表现为 因为别人期望我这么做 ;内射调节动机是通过内在压力如为了避免内疚㊁焦虑㊁自责等而采取行动,表现为 如果不这么做我会感到羞愧 ;认同调节动机认同行动对自身的重要性和其潜在价值,表现为 我想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价值观念 ;整合调节动机将外界的目标整合为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内在动机是指个体从事某行为的动机完全出于自己的内在乐趣和自由选择,即 因为我喜欢这么做 ㊂这五种类型的动机共同构成完整的动机连续统[6,11-12],两端分别代表了最强受控的动机和最高自主的动机㊂有学者曾根据自我决定论建构了生育动机量表[13-14],但这些量表内容受到不同国家文㊃2㊃宋㊀健,等: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化传统的影响,诸如 有孩子会填补我生活中的空白 ㊁ 有孩子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㊁ 有孩子是实现我的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等动机表达不一定适用于也并不能充分涵盖中国情况㊂2.生育序列模型框架下的生育动机及其与生育意愿的关系生育意愿的动机基础可从如下两种范式进行解释:一是心理学范式,着眼于子女的价值及这种价值随孩次而发生的变化;二是微观经济学范式,通过消费者行为理论,观察在时间与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相比于其他消费品,父母对子女这种特殊商品的偏好[15]㊂基于心理学范式,米勒(Miller)等人创建了TDIB(Traits-Desires-Intentions-Behavior)生育序列模型,较系统地揭示了生育动机㊁生育意愿㊁生育计划和生育行为的关系[15]㊂米勒认为,生育动机是一种会在个体身上持续存在的㊁具有生物学基础且受到以往经验影响的㊁使个体对生育各个方面做出有利或不利反应的倾向㊂动机倾向一般隐伏不显,在特定情境下可被激发㊁进入意识并影响行为㊂生育动机从一般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动机(G-motivation)反映个体生育与否的一般倾向性;中间动机(I-motivation)促使或避免个体生育;具体动机(S-motivation)反映个体对生育所持的价值观或态度[15]㊂按照心理学一般通过量表进行测量的惯例,米勒开发了生育调查问卷(Childbearing Questionnaire,CBQ),对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生育动机进行测量,其中积极生育动机(Posi-tive Childbearing Motivation,PCM)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孕育婴儿带来的快乐㊁传统为人父母观㊁养育孩子带来的满足感㊁感觉被需要和被联结㊁孩子的工具性价值;消极生育动机(Negative Childbearing Motivation,NCM)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孕育带来的不适㊁对为人父母感到恐惧和担忧㊁儿童照料的负面体验㊁身为父母感到的压力[5]㊂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积极生育动机会促进生育,消极生育动机会阻碍生育[8,16]㊂依据米勒量表开展的一些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动机都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㊂如对伊朗新婚夫妇一孩生育动机的研究显示,五个维度的积极动机对男性和女性的生育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极动机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其中儿童照料的负面体验对男女双方均有显著负面影响[17]㊂一项针对无子女波兰人生育意愿的研究表明,生育动机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㊂积极动机中,孕育婴儿带来的快乐㊁感觉被需要和被联结能显著正向预测女性的生育意愿,传统为人父母观和养育孩子带来的满足感则对男性的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极动机中,儿童照料的负面体验均会显著降低男性和女性的生育意愿,孕育带来的不适还会显著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16]㊂3.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生育动机的嬗变及相关研究生育动机作为生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主要体现为:生育孩子的积极动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 传宗接代 ㊁ 养儿防老 ㊁ 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等功利型动机为主,到2000年以后特别是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转向以 巩固夫妻感情 ㊁ 增加生活乐趣 ㊁ 使家庭完整 ㊁ 让孩子有个伴 等情感型动机为主;不再生育或少育的消极动机从以 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 的政策因素为主,转向以 经济负担重 ㊁ 没人带孩子 ㊁ 影响个人事业发展 等生育成本因素为主[18-23]㊂㊃3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6期生育动机在不同队列人群中存在差异㊂如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具有 传宗接代 ㊁ 养儿防老 等动机,而以 80后 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更认同 增加家庭乐趣 ㊁ 增加夫妻感情 ㊁ 人生无憾和圆满 等动机, 70后 为主的中生代农民工则两种动机兼有[24]㊂也有研究指出,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的二孩生育动机与其一般生育动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生育一孩动机看重孩子对家庭幸福和人生圆满的价值,而生育二孩的主要动机则是 为孩子找个伴 [9]㊂陈滔和胡安宁曾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育动机对个体生育行为的影响㊂他们区分生育动机为传统的家庭主义与现代的个体主义两种基本取向,将问卷询问家长生养孩子的一般性理由中 使家庭在生活中更重要 ㊁ 年老时能够有人帮助 ㊁ 增加亲属关系 ㊁ 延续家族香火 ㊁ 从经济上帮助家庭 五项概括为家庭主义动机,将 子女在身边的快乐 ㊁ 看着孩子长大的喜悦 ㊁ 感受有小宝宝的喜悦 ㊁ 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四项概括为个体主义动机,发现个体主义生育动机对生育行为具有负向抑制效应,而家庭主义生育动机对生育行为具有正向刺激效应[25]㊂一些心理学者如方力维等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编制了包含24个题项的青年生育动机问卷,分为传统观念类㊁生活和谐类㊁爱子女类㊁自尊类㊁效用类五个维度[26],但该量表包含了一些不属于生育动机的内容,如 男孩比女孩更有培养前途 ㊁ 如果配偶不能生育,将会解除婚约,重新组合 等,也未能包含 传宗接代 ㊁ 养儿防老 等重要的动机因素,不能用来准确描述和解释生育动机㊂综上可见,关于生育动机及其与生育意愿的关系,既有研究主要遵循积极/消极㊁家庭/个体主义等进行两分类实证分析,较少考虑动机作为连续统的性质,一些结论还存在分歧;由于社会制度㊁家庭传统㊁生育惯习等差异,源于西方的动机量表需要调适使用,加之数据可得性等限制,目前国内对生育动机及其与生育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㊂在生育政策宽松化背景下,为了探究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双低 的深层次原因,对作为生育逻辑起点的生育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将基于最新全国调查数据,综合米勒生育序列模型框架与自我决定论动机类型,对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及其与生育意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㊂三、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至8月开展的 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 全国抽样调查㊂调查对象为调查时点在调查地(村/居委会)居住半年以上,且为1971年6月1日至2001年5月31日期间出生(即调查时20 49岁)的在婚女性及其配偶㊂问卷分为主问卷(妻子)和配偶问卷(丈夫)㊂主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情况㊁生育动机和意愿㊁生育行为和计划㊁生育成本与支持㊁工作与家庭的关系㊁夫妻基本信息㊁经济状况七个部分㊂配偶问卷与主问卷基本一致,包含除生育成本与支持㊁夫妻基本信息外的其他五个部分㊂㊃4㊃宋㊀健,等: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调查采取分层㊁多阶段PPS 抽样方法,综合考虑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已婚育龄女性规模㊁生育水平㊁地理位置㊁总人口规模㊁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内部异质性,先从全国抽取五个省级单位,每个省级单位抽取两个地市级单位,每个地市级单位抽取三个街道,每个街道确定2 15个村/居委会,最后从每个村/居委会抽取10 16个家庭作为样本㊂抽样过程中根据各地公开统计数据提供的已婚女性年龄信息,将20 49岁的在婚女性按10岁组划分成3个年龄段进行比例配额,从而使样本年龄分布与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保持一致㊂最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㊁闵行区,辽宁省沈阳市㊁朝阳市,陕西省西安市㊁汉中市,河南省郑州市㊁开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㊁河池市,共计5省份10市(区)的6023户家庭,样本分布具有全国代表性㊂由于生育动机和生育意愿因人而异,因此本文未使用夫妻配对样本,而是主要关注20 49岁被访妻子样本,同时将其配偶的信息作为丈夫样本参照列出,观察两性样本中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之间关系的稳定性㊂这与通常混合样本中的性别比较分析有所差别㊂妻子和丈夫的有效样本量各自均为6023个㊂2.生育动机的测量与分类在认同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的连续统概念基础上,使用了调查中基于该理论的一套包含18个题项的四分类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太同意,3=比较同意,4=非常同意)来测量并划分生育动机类型㊂信度系数(克隆巴赫α系数)检验结果良好㊂结合以往生育相关研究,将生育动机由内而外分为内在动机(IM)㊁生育效用(CF)㊁社会压力(SP)㊁家庭期待(FE)㊁生育成本(CC)五种类型㊂其中,内在动机通过问题 孩子能带来快乐 来测量①㊂生育效用反映认同调节动机,在调查中使用6个题项测量两类效用,其中 生育是为了传宗接代㊁家族兴旺 ㊁ 养孩子可以防老 ㊁ 生孩子是孝顺的表现 ㊁ 生孩子能增加家庭以后的劳动力和收入 这四个题项测量生育的功利型效用; 生育是为了家庭完整 ㊁ 孩子能促进夫妻幸福㊁家庭和睦 这两个题项测量生育的情感型效用㊂社会压力属于内射调节动机,在调查中使用 不生孩子会让我没面子 ㊁ 不(再)生孩子会让我对家人感到内疚 这两个题项来测量㊂家庭期待和生育成本属于外部调节动机,问卷中 丈夫希望(再)生 ㊁ 父母或者配偶的父母希望我(再)生 ㊁ 亲近的亲戚朋友希望我(再)生 这三个题项测量家庭期待㊂ 生育会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和 生育会对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测量机会成本)㊁ 生育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测量经济成本)㊁ 生育会限制我时间上的自由 (测量时间成本)㊁ 我担心(再)生小孩没人照顾 (测量照料成本)㊁ 生养孩子会让我感到担忧和焦虑 (测量心理成本)这六个题项分别测量五类生育成本㊂基于自我决定论的生育动机分类如图1所示㊂3.变量选择与操作化(1)生育意愿㊂生育意愿具有理想子女数㊁希望子女数㊁计划子女数三个层次[4],其㊃5㊃①由于整合调节动机与内在动机非常相似,均反映了个人意志和选择[11],因此量表中未体现整合调节动机,这也是该理论下既有实证研究的惯常做法㊂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6期图1㊀基于自我决定论的生育动机分类中希望子女数是考虑现实条件后的生育打算㊂本文用希望子女数测量生育意愿,对应问卷中 在国家允许生育三个孩子的情况下,考虑到您自身和家庭条件,您这辈子希望要几个孩子? 问题的回答( 0 ㊁ 1 ㊁ 2 ㊁ 3 ㊁ 4个及以上 ㊁ 不确定 ),首先进行分类描述,然后将确定数量视为0 4的计数变量进行分析㊂(2)生育动机㊂问卷中关于生育动机有18个题项,受访者分别对每个题项在四分类选项中进行选择,得到1 4分㊂一般通过对生育态度分值加总或者取均值获得相应的生育动机的强度[27]㊂仿此做法,依次考察内在动机㊁生育效用㊁社会压力㊁家庭期待㊁生育成本五种动机类型,将每种类型中的题项选择得分加总并取算术平均值,得到受访者在该类型动机的平均得分1 4分;然后从动机自主性的角度对五种动机进行整合㊂研究表明,自主动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具有稳定性,自主动机越强,生育动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越强,意愿实现的可预期性也越强㊂与之相对应,受控动机较强,动机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在遭受阻力时,降低或放弃意愿的可能性也较大[28]㊂分别计算自主动机(包括内在动机㊁生育效用)和受控动机(包括社会压力㊁家庭期待㊁生育成本)的得分均值㊂在分析时,各类生育动机呈现为1 4之间包含小数的连续型变量㊂分值越高,表明动机越强㊂由于个体在从事某行为时,既有自主动机又有受控动机[29],因此,只根据某一类动机并不能有效预测其行为结果㊂借鉴既有研究的做法,从内而外分别对四类动机赋权(内在动机权重为2,认同调节动机权重为1,内射调节动机权重为-1,外部调节动机权重为-2),通过加权将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整合成一个相对自主指数RAI (Relative Autonomy Index)㊂RAI =2ˑIM +1ˑCF -1ˑSP -2ˑFE +CC2()(1)㊀㊀其中,IM ㊁CF ㊁SP ㊁FE ㊁CC 分别为内在动机㊁生育效用㊁社会压力㊁家庭期待㊁生育成本得分㊂当RAI 是负数时,绝对值越大说明所代表的动机类型越受控,行为预期越不稳定;当RAI 是正数时,绝对值越大说明所代表的动机类型越自主,行为预期越稳定㊂RAI 能综合反映个体行为动机的相对自主程度,其合理性的逻辑基础是连续统内每种类型的动机都有序且可测[30]㊂㊃6㊃宋㊀健,等: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3)控制变量㊂根据既有文献,将可能影响生育意愿的个人㊁家庭和地区环境特征作为控制变量㊂其中个人特征包括出生队列①(三分类: 70后 ㊁ 80后 ㊁ 90后 )㊁受教育程度(三分类:初中及以下㊁高中㊁大专及以上)㊁户口性质②(两分类:农业户口㊁非农业户口)㊁就业性质(三分类:体制内单位㊁体制外单位㊁其他③)㊁独生属性(两分类:独生子女㊁非独生子女)㊁家庭地位满意度(取值为1 10,1表示 非常不满意 ,10表示 非常满意 )㊁家庭生活满意度(取值为1 10,1表示 非常不满意 ,10表示 非常满意 )㊂家庭特征包括居住状况④(两分类:同住㊁不同住)㊁已育子女数量和性别(四分类:未育㊁只有男孩㊁只有女孩㊁有儿有女)㊁自评家庭经济地位⑤(三分类:低于平均水平㊁等于平均水平㊁高于平均水平)㊂地区环境特征指居住的省份,分别为上海㊁广西㊁河南㊁辽宁㊁陕西㊂表1是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表㊂部分家庭特征和地区环境特征变量夫妻共享,其中与父母同住比例为24.12%;已育一孩比例为57.26%,二孩比例为19.67%,三孩及以上比例为1.06%,未育比例为22.00%;5个省份样本量大致相同,均占20%左右㊂表1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名称变量取值妻子样本丈夫样本频数/均值标准差/%频数/均值标准差/%出生队列70后 149224.77172728.67 80后 177429.45196732.66 90后 275745.77232938.6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8011.295338.85高中141823.54131021.75大专及以上392565.17418069.40户口性质非农业户口420869.87436872.52农业户口181530.13165527.48独生属性非独生子女406167.42389964.74独生子女196232.58212435.26就业性质体制内单位114919.08117619.53体制外单位203133.72237139.37其他284347.20247641.11家庭地位满意度1 108.24 1.088.17 1.09家庭生活满意度1 108.17 1.178.28 1.14自评家庭经济地位低于平均153925.55148224.61等于平均346957.60354058.77高于平均101516.85100116.62样本量6203100.006203100.00考虑到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观念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较大转变,不同队列的人群生育观念有所不同,进而队列之间生育动机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可能也有所不同;此外,研究表㊃7㊃①②③④⑤妻子样本 90后 中包含18个 00后 (占妻子样本量的0.30%);丈夫样本 70后 中包含7个 60后 (占丈夫样本量的0.12%)㊂将问卷中四分类户口变量进行合并,其中 农业户口 包含 以前是农业户口的居民户口 , 非农业户口 包含 以前是非农业户口的居民户口 ㊂由于受访者中未就业比例很低,因此将务农等体制外无单位就业和未就业均纳入 其他 项㊂问卷中询问育龄夫妇与父母/配偶父母同住情况,将 不同住 ㊁ 偶尔同住 视为 不同住 ;将 大部分时间同住 ㊁ 一直同住 视为 同住 ㊂将问卷中 远低于平均水平 ㊁ 低于平均水平 合并为 低于平均 ,将 高于平均水平 ㊁ 远高于平均水平 合并为 高于平均 ㊂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6期明,中国作为 普婚普育 的国家,人们的一孩生育意愿极高,而二孩㊁多孩生育意愿较低[23],生育动机对一孩和二孩㊁多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可能不同㊂因此,本文特别关注不同队列和生育数量的人群间的差异㊂四、分析结果1.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现状数据显示,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具有较高的自主性㊂妻子和丈夫两个样本的相对自主指数RAI均大于零,自主动机明显强于受控动机,丈夫样本自主性高于妻子样本(见表2)㊂这意味着当前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㊂表2㊀生育动机的维度与强度生育动机维度子维度妻子样本丈夫样本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RAI 1.35 1.89 1.47 1.87自主动机 2.950.53 2.980.53内在动机内在动机 3.200.76 3.210.76生育效用 2.700.54 2.750.53功利型效用 2.540.61 2.600.60情感型效用 3.010.66 3.040.65受控动机 2.510.52 2.510.53社会压力社会压力 2.300.76 2.350.75家庭期待家庭期待 2.630.67 2.610.67生育成本 2.810.55 2.730.55机会成本 2.710.72 2.630.71经济成本 3.040.79 2.980.79时间成本 2.970.79 2.810.81照料成本 2.730.86 2.670.86心理成本 2.710.85 2.640.86在五种生育动机类型中,内在动机居于首位,妻子样本和丈夫样本几乎不存在差异,均达到3.2的分值㊂其次分别是生育成本动机和生育效用动机,妻子样本的生育成本动机更强,丈夫样本的生育效用动机更强㊂进一步分析显示,生育效用动机中的情感型效用动机明显高于功利型效用动机;生育成本动机中由强而弱依次是:经济成本动机㊁时间成本动机和照料成本动机㊂妻子和丈夫两个样本的特点相似㊂生育动机的取值范围为1 4,如果以中间值2.5作为强弱的判断标准,发现除了社会压力之外,育龄人群的各项动机都较强㊂说明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不仅呈现多层次㊁多维度特点,而且不同类别的生育动机之间形成了张力,在特定情境下被不同程度地激发㊁博弈并左右着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㊂既有研究表明,不同出生队列㊁户口性质㊁受教育程度㊁家庭经济地位㊁已育子女数量等特征人群的生育观念可能有所不同[21,24]㊂观察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生育动机RAI值发现,出生队列较早㊁非农业户口㊁受教育程度较高㊁家庭经济地位较高㊁已育子女数量较多的人群生育动机的相对自主程度更高,反映出其生育动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㊂妻子样本和丈㊃8㊃。

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件 、 作压力等。 工
【 关键词 】西南地 区 大学生 生育意愿 社会 经济 因素
改革开放 3 以来 ,随 着国家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 o年 的迅猛提 高 , 伴随 着高校扩 招的国家政 策 , 在人民生 活水平 普 遍提高 的同时新一代 的年轻人受 教育的水 平也有 了划时代 的
经 济 生 活
■■■■■■■■ ■●■●■ ●■■■■■■■ ■■■■■■_
PO RARYEC0N O M l CS
【 要】本文 以“ 学生生育意愿调 查” 摘 大 为基 础 , 步分析 初
了影 响 西 南地 区 大 学 生 生 育意 愿 的 主要 因 素 , 计 了未 来 劳 动 估 力 的发 展 趋 势 , 该 地 区以 后 的 经 济 发 展 、 口政 策 、 动 力 结 为 人 劳
提高 。严峻的国际竞争 、 转型等压力使新一代 的年轻 人在 产业 生育意愿上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改 变。 从 以上对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 中探 寻到 , 现阶段增 加家庭 劳动力 、 的生 育政 策、 国家 父母及社会的压 力以及 所谓的“ 养儿 防老 ” “ 和 传宗 接代 ” 已经不再 是影 响大学 生生 育与否 的原 因 了 。取而代之的一是生活压 力增大 。如今的毕业生想要拥有一 套属于 自己的住房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 房子 、 车子 、 票 子 已经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头上的三座大 山。大范围出现的 “ 啃 老 ” 象也正是在这 种 I 现 青况下衍生出来的 。我 国目前经济发展 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 , 经济条件及就业环境条件 成为影 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现阶段 与 日俱增 的工作 就业压 力 , 下的国家基 本工资水平 , 未完善 的社会保 障制 低 还 度等都隐 } 生的增加着新—代年轻 人的生活压力 。二是 国家的养 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与发达国家相 比 , 国的养老保 险水平还 我 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 。19 年 6月《 91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 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标志着 中国的养老保险开始进入到 社会统 筹。 经过 4 的改革 ,95 3 年 19 年 月政府又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企 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 ,确立了 中国社会 养老保险 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简称“ 统账结合 ”的制度。19 ) 97

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生育意愿成为各国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人口生育意愿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人口问题。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子女教育的费用。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较好时,人们更有能力养育子女,从而增加生育意愿;而经济不稳定或贫困的家庭则可能会选择不生育或者减少生育。

二、教育因素教育对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有深远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更注重事业发展,对生育可能会有所顾虑。

此外,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往往延迟生育的时间,或者选择少生育子女。

因此,教育对于人口生育意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也会对人口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当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时,年轻夫妇可能会更倾向于工作,追求事业发展,而将生育推迟或者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就业机会有限,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生育持观望态度。

四、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结构是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身或未婚的人通常对生育持观望态度,而已婚夫妇则更容易拥有生育的愿望。

此外,家庭结构对于孩子的照顾和抚养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一个家庭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夫妻可能会考虑不再生育,以便更好地照顾现有的孩子。

五、社会保障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生育意愿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提供了一定的育儿津贴、医疗保健和教育支持等福利,会增加人们的生育意愿。

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可能因为担心养育子女的费用而选择不生育。

六、文化观念因素文化观念是人口生育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各国的文化观念对生育的态度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保守的国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多生育子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个人主义观念较强,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而减少生育。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生育意愿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一些城市甚至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的生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从近几年我国的生育率来看,整体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在2019年,全国总人口出生率为10.48‰,已经连续下降了13年。

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生育率更是低得惊人。

例如,北京市的总人口出生率仅为6.1‰,上海市更是只有5.8‰。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养育孩子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参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提高以及生育年龄的推迟,导致了一些家庭选择不再生育或者只生一个孩子。

1.经济压力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在有些城市,一套房子就已经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如果再加上孩子教育、医疗等费用,就更让人望而却步。

因此,经济压力往往会成为家庭选择生育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

2.女性职业发展女性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女性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水平逐渐提高,她们更愿意选择在职场上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上。

此外,女性日益增加的社交压力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她们选择推迟生育,相应地影响了家庭生育意愿。

3.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成员结构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那么其家庭生育意愿将会受到影响。

此外,家庭成员关系的稳定和和谐,是否有父母、岳父岳母等人物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对家庭生育意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高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1. 鼓励生育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措施、费用减免等方式,为家庭提供更多的生育奖励和福利,鼓励他们生育二胎或以上,并提高他们的家庭福利保障水平,从而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和生育压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生育意愿作为影响人口变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与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分析了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

本文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推动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生育意愿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深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传统社会,受“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较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生育意愿高涨。

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逐渐凸显,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生育意愿受到政策的强制调控,人们的生育行为开始有所收敛。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也相应调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进一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生育政策由控制转向鼓励。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回升,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子女的教育,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逐渐上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环境逐渐宽松,但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这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成本上升、女性地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关。

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生活品质和家庭平衡,对生育的期望更加理性和审慎。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人们的生育意愿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篇一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社会现象与政策探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指个人或家庭在特定时期内对生育子女的期望和意愿。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

首先,文化传统对生育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观念、传宗接代等思想影响着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性别偏好逐渐淡化。

其次,经济发展也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成本和养育子女的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一部分人降低了生育意愿。

此外,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也使得她们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三、生育行为生育行为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实际发生的生育行为。

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医疗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

政策环境对生育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等,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

同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如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也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影响。

医疗条件也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关注母婴健康和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

四、生育水平生育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的高低程度。

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文化传统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改变,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

政策环境也对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节人口数量和结构,如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政策等。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生育意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现,政府逐渐放开了生育政策,允许二孩政策的实施,甚至鼓励三孩生育。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国家家庭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在人口政策影响下的选择和行为,对促进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家庭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夫妇对生育子女的意愿和态度。

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了解家庭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可以帮助政府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生育意愿也在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

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可以为家庭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了解家庭对生育的态度和愿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关政策的制定方向,例如制定优生优育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等,从而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

家庭生育意愿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了解家庭对于生育的态度和意愿,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研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为本文研究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目的。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现状以及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各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政策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当前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整体情况,探讨背后的原因,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依据;分析各种因素对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我国家庭生育政策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人口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家庭生育观念和意愿也在不断变化。

从过去的“多子多福”到现在的“小家庭幸福”,家庭生育意愿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家庭生育意愿现状出发,探讨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因素,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家庭生育问题。

一、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1.1 城乡家庭生育意愿的差异我国的城乡家庭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城市,生育率普遍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家庭生育意愿较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生育率相对较高。

这种城乡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教育程度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通常会选择较小的家庭规模。

一项由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小规模家庭。

而相对来说,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则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

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容易接受小规模生育,因为他们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而收入条件较差的家庭可能会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希望经过子女的劳动来改善家庭生活。

家庭生育政策是直接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一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在不断调整政策,如去年放开了二孩生育限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生育意愿。

国家对于家庭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例如优待政策、教育政策等,也会影响家庭生育意愿。

2.1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家庭生育意愿随之受到影响。

社会风气对于家庭生育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强调家庭责任和传统价值的社会风气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

三、应对我国家庭生育问题的对策3.1 完善相关政策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家庭生育政策,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家庭的支持政策,如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家庭福利待遇等,从政策层面引导人们形成适度生育的观念。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探讨生育意愿是人们对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及看法,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二是对生育数量的看法,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

人类的生育意愿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二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

他们代表着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剩余价值取向,生育意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倾向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探讨与论述。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作为生育意愿较高层次的影响因素,既可以影响一个街道、一个村庄,也可以影响到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群体生育意愿状况,从而形成一种有区域特点的生育文化,并通过人们的生育观念特别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体现出来。

1. 国家人口政策。

国家的人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一般来说,有没有人口政策限制,人们的生育意愿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政策限制人们认为理想子女数2 个孩子的比例最大。

2. 经济情况。

经济状况是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现实物质基础,生育意愿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在生育率、生育水平上得到体现。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生育率的分布却恰好相反。

但风笑天等人在对近二十年来的有关生育意愿的实证调查的回顾中,发现有很多调查结果显示, 生育意愿并非完全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变迁,而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特点。

3.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

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

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

这种传统观念中的男孩偏好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

可以说,生一个男孩是中国农村人口生育文化的底线。

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研究生之页2021/2詞阑知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焦颖【摘要】女性生育意愿是影响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城 市女性的话语权、独立性正不断提升,其职业贡献、个人价值等在当今社会中得到较好体 现。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女性因各种原因而降低了生育意愿,更偏重于权衡城市生活的机 会成本。

本文在分析界定“生育意愿”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南京市内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差异较大的10位城市女性进行研究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所得访 谈信息进行逐级编码。

最终发现,新时代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 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并结合四大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城市女性生育意愿 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女性;生育意愿;访谈;扎根理论研究法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发展的需 要,越来越多城市女性追求自我价值观的实现,不愿意将时间、精力过多地投人家庭生活,更加 渴望成为优秀、独立的职业都市丽人。

当代社会 环境中,城市女性生育意愿整体较低,这会直接 影响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中国人口结构产生 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拟选择南京市城市女性 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城市女性生育意愿问题展 开影响因素分析。

一、概念界定(一)关于“生育意愿”的定义阐述学界释义(来源于CNKI数据库):谭克俭[11认为,生育意愿是对生育孩子的四个方面的期 望,如首要的数量方面,以及时间、性别、素质 等方面的期望。

陈蓉、顾宝昌认为[21,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生育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人们对生 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具体包括意愿生育子女数 量、意愿性别和生育时间等三个维度。

姚从容、吴帆等则认为,除数量、时间、性别外的第四 个维度应该是动机即生育目的。

网络释义(来源于百度百科):网络上对生 育意愿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育意 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该包【作者简介】焦颖,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文—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论文—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开题报告姓名:杨肖肖胡亚谦学号:K******** K********专业:社会学导师:田飞副教授日期:2009年4月13日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研究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人是以人为本的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

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

考虑到不孕不育症(中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比例从19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左右)、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见中央是要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定生育率,而不是降低生育率。

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并没有稳定在中央所要求的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低水平(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至少也得在1.8左右),而是从1990年的2.2左右的低水平快速下滑到1990年代中期的1.3左右的超低水平,2000年更是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3 。

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

中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小学生在校生人数3年锐减了将近1300万,小学减少了9万所。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二孩政策” 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考虑生育二孩。

然而,二孩生育意愿的高低并不仅仅只受制于政策因素,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二孩生育的态度和行为。

一、政策因素1. 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府向公众传递二孩政策重要信息的重要方式。

如果政府能够在全社会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和接受度,从而促进生育二孩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政策宣传对于提高生育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2. 政策优惠政府对于生育二孩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儿童教育津贴等。

这些政策显然会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

二、经济因素1. 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是决定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越能够承受增加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

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年收入每增加1万元,生育的意愿就会增加34.7个百分点。

2. 子女教育成本子女教育成本是家庭实际负担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城市里面。

由于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城市在配套措施,例如增加学校规模、提供补贴等方面进行了努力。

如果这些措施得到实施,可能会使家庭更有信心生育二孩。

三、文化因素1. 婚姻状况婚姻状况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已婚的夫妻往往比单身或离异的人更有生育愿望。

此外,已婚夫妻通常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稳定的家庭环境,这也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

2.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

家庭观念可以使人们理解生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

如果家庭能够更加注重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沟通,那么夫妻的生育意愿可能会更高。

四、社会因素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社会能够积极支持生育,例如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那么夫妻的生育意愿就可能会更高。

2.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对于影响生育意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陈字邓昌荣【摘要】文章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 H NS)数据,运用L o gi t系列和Pr o bi t等离散选择模型,对中国52岁以下在婚、离婚和丧偶女性分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个体的兄弟、姐妹数量对其生育意愿有正向的影响,其中异性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个体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负的。

个体工作的政府背景越强,生育意愿越低。

拥有农村户口的个体比拥有城市户口的个体倾向于更多的子女选择。

【关键词】生育意愿年龄健康程度【作者】陈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邓昌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一、文献回顾及评述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使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们重新开始考虑人类生育率的问题。

他们引入了新的影响生育率的因素,特别是生育、抚养孩子的价格这样一些经济变量。

20世纪中期Gar y Becker(1960、1965)的一系列著作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一套关于个体生育率选择的经济模型,以期能够对实证经验有更好的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M incer,1963;Ne rlove,1974;Wil lis,1973),之后被称为芝加哥一哥伦比亚学派的,更多地是从需求角度进行解释。

而后,被称为宾夕法尼亚学派的一些研究(S a n d e rs o n,1976、1980;Behrm an等,1984;Eas terli n,1969;Li ndert,1978),从供给角度对已有的分析进行了补充。

之后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这两个学派建立的框架为基础,进行综合和补充。

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早期,就有学者研究国家政策对于已婚妇女生育率及结婚年龄的影响(Lavely,1984)。

也有学者从文盲率、城乡收入水平和民族等角度研究生育行为,发现当引人城乡收入变量后,文盲率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会显著降低(N a n c y Birdsall,1983),这无疑从一个方面研究了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和生育行为的关系。

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一个生育不平等分析框架

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一个生育不平等分析框架

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一个生育不平等分析框架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关系概述 (2)1. 社会经济地位定义及衡量指标 (3)(1)社会经济地位定义 (4)(2)衡量指标及方法 (5)2. 生育现状及趋势分析 (6)(1)全国生育状况概述 (7)(2)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生育差异 (8)三、生育不平等现状分析 (9)1. 生育不平等概念界定 (10)2. 生育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11)(1)地域差异 (12)(2)城乡差异 (13)(3)阶层差异 (14)四、社会经济地位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分析 (16)五、社会经济地位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17)一、内容综述本文档的核心主题是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在社会经济不平等背景下生育不平等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动因。

内容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生育决策的重要性,阐述了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概述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生育不平等现象,包括不同社会经济阶层之间生育率的差异、生育意愿的分化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居民生育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如教育资源分配、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因素对生育决策的制约与促进。

还概述了本分析框架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学科角度审视问题,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旨在揭示社会经济不平等对居民生育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本部分的综述旨在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对生育不平等的问题。

二、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关系概述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之间的关系是多维度且复杂的,它涉及到个人、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层面。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这些因素都会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信息一、引言生育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决策之一。

Becker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生育经济理论在开启我们对生育行为思考的同时,也促使后续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拓展。

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的基础上,综合Becker、Leibenstein、Barro等人的生育经济理论,对决定生育的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重新阐述。

二、生育意愿的概念界定在对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生育意愿进行概念界定。

有学者认为,生育意愿应包括三个维度:意愿生育子女数量、意愿生育率、意愿生育性别比(周福林,2005);也有学者将意愿生育质量纳入生育意愿范畴(Becker& Tomes,1976);也有学者将生育动机、生育目的等主观性因素纳入生育意愿的范畴(庄渝霞,2008)。

而本研究对生育意愿进行如下定义:生育意愿是个人进行生育决策的基础,它包括三个维度: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质量、意愿生育性别比,其中,意愿生育数量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愿意生育的子女数;意愿生育质量是个人对其子女质量的期望;意愿生育性别比是个人愿意达到的子女性别结构。

使用这三个维度来定义生育意愿有三点理由:第一,使用这种定义是沿袭以往生育经济学理论对家庭生育行为分析思路的要求;第二,使用这一定义是贴合生育男女的经济回报不相等的现实要求;第三,个人的生育目的和生育动机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生育数量及其对子女的投资,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联系和潜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因此,这两个因素应该作为自变量纳入对生育意愿的分析范畴,而不是因变量。

三、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分类方法在回顾生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决定个人生育意愿的因素分为如下三大类:基本信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情境因素(现代性冲击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

其中,基本信息因素是指一系列刻画个人基本社会经济特征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口类型、民族等。

经济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生育意愿的经济性因素,个人通常会出于理性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因素。

社会情境因素是指通过“场域”,并以较为间接的途径、较为无形的方式对个人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且社会情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现代性冲击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

现代性冲击因素是指能促使个体的生育意愿由内生于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旧有生育意愿转型为现代性生育文化语境下的新型生育意愿的冲击性因素;传统性遗存因素是指沉淀于个人身上的旧有生育文化,并促使个人生育意愿向传统型生育意愿回归的遗存性因素。

四、生育意愿决定因素——作用机制生育的目的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父母对孩子的“利他性”考虑,父母会通过生育、并在孩子身上进行投资以获得效用(Becker & Barro,1986);第二,父母也会通过生育并在子女身上投资以获取子女在未来带给自己的收益,这一收益分为如下两种,其一是子女直接会在未来以“施行孝心”为名义定期或不定期地给予父母钱财,平滑个人在生命不同时期的消费(Becker,1960),另一种则是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子女资助父母以实现家庭内部对未来风险的分摊。

1.基本信息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基本信息因素是本研究的基本控制变量,它初步刻画了个人一定的社会、经济特征。

将这一因素加入分析主要有如下两个目的:第一,帮助我们探查个人内部的不同群体在生育意愿上的系统性差别,如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政治面貌等;第二,帮助我们控制住一些潜在的、会引起内生性问题的变量,防止由于遗漏变量而带来的偏误问题。

2.经济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经济因素决定个人生育意愿的机制有如下三个:第一,支付能力,作为能够在未来给父母带来收益的耐用消费品的子女,个人对其的消费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支付能力越高,则个人更有能力对子女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消费,个人将会生育更多的子女,并在单个子女的身上进行更多的投资;第二,生育子女的成本,这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生养子女的直接成本,其二是由于个人生养子女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如个人因照顾子女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而带来的成本,生育子女的成本越高,则个人会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并在单个子女身上缩减对其的质量投资;第三,子女的预期收益,子女在未来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包括直接性收益与风险防范性收益,直接性收益是子女在未来给自己的各种回报,风险防范性收益则主要是在个人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家庭内部以子女资助父母的形式实现的风险分摊,那么,子女给自己带来的预期收益越高,个人会倾向于更多地对子女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投资以最大化预期收益函数。

3.社会情境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社会情境因素对个人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是:由于严密地核算生育行为的成本、收益不仅需要个体拥有能够进行精密测算的能力及完备的信息,它还会带来相应的测算成本,因此,在衡量不同决策方式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个人的生育决策主要有如下两种: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决策,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决策(Leibenstein,1981)。

因此,在核算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个人会依据一定的社会情境因素来做出生育决策,如果周围的人生育数量较多、不重视对孩子的质量投入并且显现出较强烈的男性偏好,那么,个人出于对节约决策成本、融入所处群体、没有精密计算的能力及条件等的考虑,其生育意愿会倾向于与周围人的生育意愿趋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社会情境因素分为如下两种:一种是现代性冲击因素,另一种是传统性遗存因素。

现代性冲击因素是以数量偏好较弱、质量偏好较强、性别偏好较弱为内容的现代型生育意愿对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它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更加现代化。

传统性遗存因素则相反,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向传统型趋同,即强调数量、轻视质量、重男轻女。

五、结论本文认为,生育意愿包括如下三个维度: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一种分析框架孟 园 于泽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摘要:本文首先重新界定了生育意愿的概念,认为生育意愿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比、意愿生育质量三个维度。

接着,本文将决定生育意愿的因素分为:基本信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情境因素。

最后,本文阐述了生育意愿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生育意愿;决定因素中图分类号:[C91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376-01(下转第387页)区域经济因素的影响,走“产品-市场”开发战略,应以户外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选择受户外旅游者欢迎、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户外运动项目和产品进行组合设计,使得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供给最大程度地满足户外旅游者的个性体验和多种需要,增加旅游者的体验附加值。

例如,太平湖、新安江既要开发漂流、冲浪、摩托艇、热气球等项目,吸引青年客源层和户外专项旅游爱好者,也要开发划船、垂钓、徒步健身等项目,适合老年人参加。

总之,区域户外旅游产品开发,需要经营管理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化开发战略,做到产品结构多层次,以适应不同类型人群户外运动旅游的需要。

4.加强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供给的保障首先,加强户外旅游区内的交通线路的建设。

有研究认为“如果其他同等级的旅游地能提供同样的旅游经历,并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旅行社和游客就不会舍近求远”目前,皖南地区户外运动资源多位于偏僻山区内,可进入性有待加强,导致户外旅游有产品无法推出的局面。

因而,加强交通建设,提高户外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是重中之重。

其次,建设和完善户外旅游配套设施。

虽然“驴友”们喜爱露营和住宿农家小院,但户外旅游区内一般公用事业设施,如通讯条件、供水和排污系统、医疗与救援保障系统、购物休闲场所的配套和协调,必不可少。

三是户外运动旅游专业人员的培训。

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专业性强,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高。

无论是户外旅游产品开发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还是提供户外旅游服务的人员都要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户外旅游顺利开展。

四是旅游相关职能部门完善户外运动旅游业的管理。

“加强救援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登山及户外运动专项保险;加大户外运动旅游的安全规范管理。

”为皖南户外运动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

参考文献:[1]石台县旅游网[EB/OL]./index.asp[2]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103.[3]郭进辉.我国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发展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7(5):55,57.[4]金世胜.皖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28.[5]王景波,肖星.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影响因素[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84.[6]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 /bgsc/newsDetail.jsp?xwbh=4028cde832133966013333 5f2f86018a.作者简介:常 波(1977-),男,安徽蚌埠人,淮南联合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户外运动。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A S S2013126);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ASS2010204)。

(上接第376页)生育性别比、意愿生育质量。

决定生育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别为:基本信息因素,它刻画了不同群体生育意愿的系统性差别;经济因素,它通过个人对子女的支付能力、生育子女的成本、子女的预期收益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社会情境因素,它分为传统性遗存因素和现代性冲击因素,通过“场域”以无形的方式影响个人决策。

参考文献:[1]周福林.生育意愿及其度量指标研究[J].统计教育,2005(73).[2]庄渝霞.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8,28(1).[3]Gary S. Becker,1960,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in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p.209-240.[4]Gary S. Becker, Robert J. Barro,1986, Altruism and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2, pp.69-76[5]Gary S. Becker, Nigel Tomes,1976, Child Endowments,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23[6]Harvey Leibenstein,1981, Economic Decision Theory and Human Fertility Behavior: A Speculative Essa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7(3), pp.381-400作者简介:孟 园(1992-),女,陕西杨凌人,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农林经济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