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
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化学防治研究
Bt 抗虫棉对棉铃虫有较强的抗性,特别是对初龄幼虫毒杀率高,使3龄以前幼虫成活率大大降低[1-2]。
1996—2000年研究Bt 抗虫棉棉田主要害虫复合防治指标,2代棉铃虫为百株3龄以上幼虫5头,折合百株累计卵量400粒,3代为4.5头,折合卵85粒。
常规棉田防治经验表明,田间第1次防治应以卵为标准,且在卵的防治指标之前开展,而第2次防治则应以残留幼虫的防治指标为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危害[3-5]。
Bt 抗虫棉棉田棉铃虫第1次防治时间尚未有人研究,笔者于2007—2008年开展此项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方法试验设在农村基点裴介村,选生长良好的Bt 抗虫棉田2块,每块2点。
1.1.12代棉铃虫防治试验,设4个处理,当百株累计卵量达200、300、400粒开始防治,以不防治作对照(CK )。
1.1.23代棉铃虫防治试验。
设5个处理,即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50、75、85粒时开始防治,以不防治作对照(CK )。
大区排列,不设重复,处理面积不少于666.67m 2,每次用10%氯氢菊酯,或5%高效氯氢菊酯防治。
2代用750mL/hm 2左右,3代用1125mL/hm 2左右;同时混入50%甲基1605或50%久效磷,2代用750mL/hm 2左右,3代用1125mL/hm 2左右;2代加水750kg/hm 2,3代加水1125kg/hm 2,正反两面喷雾。
1.2调查内容及方法每块取2点,每点2代50株,3代25株。
2代从6月10日至7月5日,3代从7月20日至8月20日每3d 全株调查1次。
记载卵量,并推算百株累计卵量,以确定各处理第1次开始防治的时间。
每处理随机取2点,每点50株,于喷药后6d 调查,记载残留幼虫,以确定防治效果和是否进行下次防治[6]。
于2、3代危害结束前调查,记载残留幼虫,以确定各处理的最终防效。
2结果与分析2.12代棉铃虫由于2007年全代落卵仅214粒,2008年全代仅落卵101粒,经调查未发现卵量较多的地块。
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植物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基因的工程改造和调控,以达到改良植物种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一、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其具备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案例非常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转基因抗虫作物和转基因抗草作物。
1. 转基因抗虫作物转基因抗虫作物是指通过导入特定的抗虫基因,使农作物对虫害的抵抗能力得到加强。
例如,转Bt基因的棉花能够产生一种叫做Bt毒素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转基因抗草作物转基因抗草作物是指通过导入特定的抗草基因,使农作物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例如,转基因抗草稻具有对除草剂耐受的特点,可以在除草剂处理下存活和生长,减少了对田间除草工作的依赖,提高了农田的管理效益。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将植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通过调节培养条件,使其生长和发育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繁殖、育种和种质保护等方面。
1. 离体培养繁殖离体培养繁殖是指将植物的茎段、叶片等组织切割下来,通过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激素和营养物质,使其在无土环境下生根、分化、生长为完整的植株。
这种繁殖方式可以快速大量繁殖优质无性状的植株,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材料的遗传稳定性。
2. 植物遗传转化植物遗传转化是指向植物细胞导入外源DNA片段,通过细胞再生和选择筛选培养出转基因植株。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植物的基因工程改造。
例如,通过介导基因组整合位点,将抗病、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植株。
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3-11-09•棉花病虫害的种类与识别•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棉花病虫害的预防措施•棉花病虫害的防治经验与建议•案例分析与应用目录01棉花病虫害的种类与识别棉铃虫幼虫啃食棉花叶片、花瓣、幼铃,影响棉花正常发育。
识别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体病毒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
防治方法棉铃虫识别蚜虫吸取棉花汁液,影响棉花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防治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如蚜茧蜂、瓢虫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
蚜虫红蜘蛛在棉花叶背刺吸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
防治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捕食螨等,或使用化学农药如三氯杀螨醇、哒螨灵等。
识别枯萎病导致棉花叶片枯黄、萎缩,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农药如恶霉灵、甲基托布津等。
识别黄萎病导致棉花叶片失绿、发黄,植株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02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敌,如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和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繁殖。
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农业防治采用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如Bt(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对棉花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合理的轮作、深耕、施肥等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
03生物防治0201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敌敌畏、辛硫磷等,来防治棉花病虫害。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掌握施药时机,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掌握施药时机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交替使用农药化学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棉田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等灯光装置,诱杀害虫。
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棉田设置黄板或白板等诱杀装置,诱杀害虫。
黄板诱杀对于个体较大的害虫,如棉铃虫等,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进行防治。
人工捕捉03棉花病虫害的预防措施热力消毒利用高温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常用的方法包括蒸汽消毒和太阳能消毒。
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化学防治研究
S u y o r c f Ch mi a n r l o to l r s i a s e i n e t r ssa t Co t n F ed t d n Efe t o e c l Co t o n Co t n Bo l wo m n Tr n g n c Bt I s c - e it n to i l s
1L 、 t 、 ‘ …’ 、 、、 l
l…(B 一 I l I t t n c t n ) l ’ Heio ep (" ,r : h mi l o t l l ‘ t f 一 ⅢI( t ;o t ol m( l v r a 1 oo o J wm c 1 m , ) ( e c nr ・ ・ 『 ac o
f ,
h-I If} Il l l1 tI I -川 l … l I l I_ I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表达及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A b t a Fr s r ct om 2000 200 va i - 1, rous par s of t a g ni Bt ot on w e e t s e ih c t t r ns e c c t r e t d w t oton
b l olwor l r a t dif r nt gr m a v e a f e e owi t ng s age nd i e tga e r hr pod c s a nv s i t d a t o omm uniy s r t e t t uc ur
中图分 类 号 ¥ 3. 2. 4 56 24
Tr ns e c Bt Co t n’ a g ni t o S Expr s i n Cot o Bo l e s on o t n l wor ’ m S Re i t nc nd Ef e t o he A r hr s s a e a f c n t t opo m m uni y d Co t
着 龄 期 的 增 大 而 降 低 ;4 节 肢 动 物 群 落 多 样 性 、 匀 度 顺 序 依 次 为 普 通 棉 对 照 田 ( 进 行 任 何 防 治 , . 7 ) 均 不 0 7 06
和 0 1 8 3 、 t 药 防 田 ( 用 化 学 农 药 防 治 害 虫 ,. 9 . 8 ) B 棉 使 0 3 68和 0 0 31 、 棉 自控 田 ( 依 靠 自然 天 敌 控 制 . 9 )Bt 仅 害 虫 ,. 2 0 2 11和 0 0 49 , 势 集 中 性 依 次 为 Bf 自控 田 ( . 2 ) B . 5 ) 优 棉 O 9 64 、 t棉 药 防 田 ( . 6 ) 普 通 棉 对 照 田 O 8 25 、 ( . 8 ) 表 明 普 通 棉 对 照 田 的 节 肢 动 物 群 落 最 稳 定 , 棉 药 防 田次 之 , f 自控 田 最 差 。 O 6 81 , Bf B 棉 关 键 词 棉 铃 虫 ;转 B 基 因 棉 ;抗 性 表 达 ;群 落 f
棉花常见病虫害(精)
2023-11-04
目录
• 棉花病害 • 棉花虫害 • 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 • 棉花病虫害防治案例
01
棉花病害
枯萎病
症状
棉株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 色或黄褐色斑,叶片边缘略向 下卷曲,随病情发展,叶片逐
渐枯焦脱落。
原因
由真菌中的尖孢镰刀菌侵染引起 。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 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
黄萎病
症状
棉株在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出 现淡黄色或黄色斑驳,逐渐扩 展到整个叶片,叶片边缘向上 翻卷,随病情发展,叶片逐渐
枯焦脱落。
原因
由真菌中的大丽轮枝菌侵染引 起。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 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
炭疽病
症状
棉株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绿色或黄色小斑点,随病 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加深为红 褐色或黑褐色。
清洁田园
在棉花采收后,及时清除 棉田中的枯枝落叶,减少 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场所 。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棉花害 虫的数量,如瓢虫、草蛉 虫等。
微生物农药
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苏 云金芽孢杆菌)等,对棉 花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植物源农药
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 、印楝素等,具有天然的 杀虫、杀菌作用,对环境 友好。
3
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如敌敌畏、氯氰菊酯等,对红铃 虫进行毒杀。
玉米螟的防治案例
农业防治
01
选择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棉花的抗
虫能力。
生物防治
02
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金小蜂等,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
棉铃虫的发生规律
• 棉铃虫在各棉区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在北纬40度以北地区,包括辽 河流域棉区、新疆、甘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年发生3代,部分2代,少数4 代。北纬32度-40度的黄河流域棉区及部分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河北省大部、河南、 山东全省、山西东南部、陕西关中、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等棉区, 每年发生4代,有的年份有不完整的5代。北纬25度-32度的长江流域棉区,包括 江苏、浙江、湖北荆州、黄冈、江西九江、南昌、安徽南部、湖南洞庭湖地区 和四川中部等棉区,每年发生5代,有的年份出现不完整的6代。北纬25度以南 的华南棉区,包括广东曲江、广西柳州、湖南南部和云南开远每年发生6代,在 云南部分地区,可发生7代,冬季蛹不滞育。
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
案例3 我国棉铃虫治理
我国棉铃虫的发生危害
•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 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区。在我国,各大棉区均有发生。棉铃虫属多食性害虫, 我国已知的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多种,除为害棉花外,还取食小麦、玉米、大豆、花生、 番茄、辣椒等。
• 根据棉铃虫适应当地气候的滞育、抗寒特点,我国棉铃虫被划分为4个地理型:热带型, 亚热带型、温带型、新疆型。随纬度升高,过冷却点降低,抗寒能力增强。热带型棉铃 虫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没有滞育能力;亚热带型棉铃虫分布在长江流域,少数具有滞 育能力;温带型棉铃虫分布在黄河流域,具有滞育能力;新疆型棉铃虫分布在新疆,具 有滞育能力。棉铃虫不能在我国东北越冬,但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东北棉铃虫种群是 从黄河流域迁飞过去的[10]。
• 在新疆地区,越冬蛹5月开始羽化,一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 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直播玉米等作物上,此外紫草、曼 陀罗上也有。二代产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中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 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三代产卵高峰均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 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
南京农大吴益东教授团队揭示Bt杀虫蛋白“双通道”进攻机制
8/892南京农大吴益东教授团队揭示Bt杀虫蛋白“双通道”进攻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团队在Bt杀虫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Bt杀虫蛋白对棉铃虫的一种新型“双通道”杀虫机制。
Bt毒素是一种对棉铃虫具有显著活性的杀虫蛋白,我国自1997年开始种植转基因Bt抗虫棉花,简称Bt棉。
近年来,田间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Cry1Ac抗性个体频率逐渐增加。
因此,明确Bt杀虫机制和棉铃虫Bt抗性机理是开展Bt抗性预警、制订抗性治理策略、开发克服抗性新技术的重要基础。
棉铃虫幼虫摄入Bt毒素后,Bt毒素在幼虫中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上识别受体,并与一系列受体蛋白互作后在中肠细胞膜上形成通透性孔道,使中肠细胞破损、脱落,幼虫停止取食并死亡。
棉铃虫对付Bt蛋白的一种重要机制就是受体功能丧失,使Bt毒素穿孔效率下降或不能穿孔,导致Bt毒素丧失杀虫活性。
吴益东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棉铃虫ABC转运蛋白ABCC2和ABCC3均为Bt受体,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敲除这两个基因,不能获得Bt抗性;而同时敲除这两个基因后获得了超过1.5万倍的极高水平抗性。
这意味着,同时敲除这两个基因会使Bt毒素对棉铃虫的进攻完全失效。
吴益东解释,ABCC2和ABCC3是一对结构高度相似、功能相互重叠的Bt受体,Bt毒素在寻找受体发起攻势时,相当于获取了深入敌营的“双重通道”。
因此,棉铃虫缺失ABCC2和ABCC3中的任何一个受体均不影响Bt的杀虫效果,从而限制了棉铃虫在ABCC2和ABCC3通路上的抗性进化能力。
棉铃虫和Bt毒素的攻防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的复杂关系。
在Bt毒素对棉铃虫“双通道”杀虫机制的压制下,棉铃虫可以避其锋芒,在Bt毒素进攻薄弱环节进化出新的抗性机制。
在吴益东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了棉铃虫为削弱Bt杀虫能力进化出的2种抗性机制:一种是棉铃虫Bt受体HaCad(一种钙粘蛋白)通过基因缺失突变,另一种是四跨膜蛋白TSPAN1通过L31S点突变,在这两种情况下,棉铃虫通过丧失HaCad的受体功能或增强肠道修复能力,使Bt抗性显著增强。
中国科学家阐明转基因Bt棉种植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种群的影响机制
to nPo ulto so a g t n n tr e n e t nM uli eCr ps i no p ai n f r e dNo —a g t s c si T a I t o pl
的群 体水 平相对 较低 , 需 偶尔 的人 为管 理干 预 即可控 制 。但事 实恰 好 相反 , 只 由于具 有环 境适 应 性强 、 群 种
生长速 率 高和扩 散 能力 极强 等特 点 ,导致 它们 很 容 易爆 发成 灾 、转 换宿 主作 物 或 发生 地域 扩 散 f ue a. L t 1 , 2 0) 0 9 。从 19 9 7年开始 , 究人 员用长 达 1 的 时间 , 研 2年 系统研 究 了 棉花 商业 化种 植 对非 靶标 害虫 盲蝽 蟓
分子植物育种,0 0年 , 8 , 3期 , 4 74 9页 21 第 卷 第 第 1— 1
M olc lrPl n e di ,2 0, e u a a tBr e ng 01 Vo1 N o-, 7 . 8, 3 41 —41 9
本 刊评 述
Ed t ra io il
中 国科 学 家 阐 明转基 因 棉 种 植对 靶 标与 非靶 标 昆虫种 群 的影 响机 制
( ri 1 2 0 ; Mave e a. 0 7 吴孔 明, 0 7。 rt , 2 0)
盲 蝽 蟓是 异翅 目( eeotr)盲 蝽科 ( r a) H t pea、 r Mide的一类 食 草 昆虫 , 泛存 在 于棉 花 、 米 、 菜 和 果树 等 i 广 玉 蔬
新疆棉区转Bt 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18(3)106-110 中国生物防治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02年8月新疆棉区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孙长贵1,徐静1,张青文13,封红兵1,汪飞2,宋荣2(1.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北京 100094;21新疆农科院植保所,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2000~2001年,在新疆棉区系统地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
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发生高峰期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对照,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棉蚜和棉盲蝽发生数量则显著高于常规棉对照田。
在天敌方面,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较常规棉对照田,丽草蛉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而小花蝽和黑食蚜盲蝽等5种捕食性和几种寄生性天敌数量都有所下降。
转Bt基因棉田棉蚜和棉盲蝽等刺吸性害虫发生数量加重而多种天敌数量减少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鉴于新疆地区棉铃虫发生数量较低目前无需专门防治的特点,作者建议:可以考虑推广农艺性状较好的常规棉品种并保护天敌,以达到控制害虫、丰产丰收的目的。
关 键 词:转Bt基因棉;害虫;天敌中图分类号:S435.622;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02)0320106205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 igera Hübner)的为害是棉花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一般年份棉花害虫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5%~20%,严重年份可达30%~50%[1,2]。
我国有50%的化学农药用于棉花害虫的防治,化学防治是我国各地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手段。
长期的化学防治导致棉花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4~6]。
转Bt基因棉是治理抗性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新技术之一。
国外已对转Bt基因棉品系的抗虫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和田间测定,研究了转Bt基因棉上目标害虫及主要非目标害虫的种群变化,以及对棉铃虫抗性的时空动态[7~10]。
攀登科技高峰的棉花“卫士”——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孔明
作为一 名国家级学术 创新带 头
人 ,吴 孔 明 付 出 了加 倍 的汗 水 和 辛 苦 、饱 受 了更 多的风 霜 ,但他 无怨 无
制 检 测 组 成 的 棉 铃 虫抗 性 早 期预 警 与监 测技术体 系。全面 评估 了我 国农
效 应 以及 害 虫地位 演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机理 ,
1 9 9 7 年 ,吴 孔 明开始 了对 B t 棉 花害
t 棉花 虫 与天 敌 发 生 规 律 进 行 系统 监 测 研 发挥 出重要作 用。该 项成果 “ 棉铃 业 生态系统条件下棉铃虫对 B
再 厉 ,2 0 1 0年 5月 2 7日 ,S c i e n c e
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于我国 B t 棉花安
全 性 评 价 、商 业 化 种 植 、 安 全 性 管 在 大 规模 商 业 化 种植 B t 棉 花 十余 年 后 ,我 国 B t 棉 花 对棉 铃 虫 的抗 性 效
杂志刊登 了盲椿象研 究进 展。2 0 1 2 年6 月1 3日吴孔明科研团队再次攀
品 系 ,研 究 了 棉铃 虫 氨 肽 酶 和 碱 性 代 农 业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的 重 要 标 志 , 生 抗 性 的 分 子 机 制 ,建 立 了 由 D N A 会 公 众 关 注 的焦 点 。 为 了 明确 我 国
害虫 防治科 技创新 ,为我 国重大 农
业 害 虫 的持 续控 制和 植 保 工 程建 设 提 供 了先进 可靠 的科学 支撑 。
次从景观生态学的尺度对 B t 作物生
态 服务 功 能和 机 制进 行 系统 的研 究 ,
t 作 物 对 天敌 昆虫 的生 国际上 B t 作物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 对 深入 阐 明 B 典 型 成 功 案 例 之 一 。 这 项 成 果 获 得 2 0 1 0 年 国 家科技 进步 二 等奖 。 态 调控 作 用 ,发 展 利 用 B t 植物 可 持 续 控 制 重 大 害 虫 区域 性 灾 变 的理 论 与 方法有 重要 科学 意义 。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织器 官对 棉 铃 虫 初 孵 幼虫 的抗 性 差 异 较 大 , 表现 为营 养 器 官 的 抗 性 高 于 繁 殖 器 官 ; t 对 低 龄 幼 虫 ( 别 是 1龄 幼 B棉 特
虫) 的抗 性 非常 高 , 随害虫 龄 期增 大 , 但 抗性 降低 。
3 应 用转 基 因 B 基 因棉 的生 态风 险及 对策 t 31 转 B 基 因棉对 非 目标 昆虫 及有 益 昆虫 的影 响 . t
1 转 B 基 因 抗 虫 棉 的 研 究 及 应 用 现 状 t
22 转 Bt 因抗 虫棉对 其他 害 虫的 控 制作 用 . 基
将 苏 云金 芽 孢杆 菌 ( ai sh rges , 称 Bt杀虫 蛋 B cl ui i i 简 l t n ns u )
转 B 基 因抗 虫棉 的抗 虫 特 点 为 专 一 性 、 抗性 、 异 t 高 差 性 。 虫棉 只对 棉 铃 虫 等鳞 翅 目害 虫 有抗 性 , 棉 蚜 、 叶 抗 对 棉 螨 、 蜘 蛛 等 不 具抗 性 。 基 因 抗 虫 棉 除 对 棉 铃 虫 有 抗 性 红 转 外 , 棉红 铃 虫 、 造桥 虫 均 有 抗 性 , 对 棉 目前 种植 的抗 虫 棉 多 为转 Bt 因棉 , 般仅 抗 鳞翅 目害 虫 , 性 强 弱 顺 序为 棉 基 一 抗 铃虫 、 米螟 >红铃 虫 、 玉 卷叶 蛾 、 桥 虫>地 老虎 、 造 斜纹 夜 蛾 ; 而对 棉 蚜 、 叶 螨 、 棉 棉蓟 马 等 刺 吸 害 虫 , 不仅 不 具 抗 性 反 而 有发 生 加 重 的 趋 势 。 株 各 空 间 组织 在 不 同发 育 阶段 均 能 棉 强 力 阻 止棉 铃虫 取 食 , 表现 出较 高 的抗 虫效 果 。 虫 棉 的 不 抗 同品 系 间抗 性 不 同 ; t 的抗 虫 性 有 随 棉株 生 育期 进 展 而 B棉
转Bt基因棉不同品种杀虫蛋白季节性表达及其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l —髓c e d fe e c o e itn fe t t ol r t Th i rn e f rr ss te cs o b l a wo m,t e d n m i o e itn e a d t e c n e t o o i r ti n h y a c f r ssa c n h o t n f Btt x n p oe n i
差异 显著 , 片 中 B 毒 蛋 白的表 达 量 显著 大 于其 它 组织 器 官 。随着 棉 花 生长 发 育 的推 进 , 片 ( 重 ) B 毒 叶 t 叶 鲜 中 t
蛋 白含 量 则 明 显 降低 . 现 为 七 叶 期 > 三 叶期 >蕾 期 >铃 期 > 花铃 期 。 表 关 键 词 : 基 因棉 ; t 蛋 白 ; 虫 性 ; L S 转 B 毒 抗 E IA 中图 分 类 号 : 4 56 2 ¥3 . 2 文献标识码 : A
di e e r ns du n d v o f rnto ga r g e elpm e t lsa e fe e tva e is ofBtta g ni c  ̄o we e e pl e n a r t y.The i n a t g s ofdi r n r te r ns e c o n r x or d i lbo aor i
现 了明 显 的抗 性 , 其 抗 性 强 弱 存 在 明 显 差 异 。D 9 抗 性 表 现 最 好 , a z l 4抗 性 相 对 较 差 , 均 校 正 但 P9B H na5 6d平 死亡 率分 别 为 8 .3 92 %和 7 .1 转 基 因棉 不 同 品种 对 棉 铃 虫 的抗 性 在 时 间上 呈 现 动 态 变 化 , 59 %。 以植 株 发 育 阶段 划 分 , 现 为 蕾 期 >盛 花 期 >花 铃 期 >铃 期 。E I A 测 定 结果 表 明 , t 蛋 白在 转基 因棉 不 同 器 官 中 的含 量 表 LS B 毒
Bt杀虫蛋白在转基因抗虫棉中的表达_王冬梅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3):495-498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Bt杀虫蛋白在转基因抗虫棉中的表达王冬梅,李建平,孟庆玉(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摘要:=目的>评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
=方法>利用3个由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Bt基因的抗虫棉品系,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研究了抗虫棉的插入数,通过棉铃虫饲喂、半定量RT-PC R和E LISA测定了抗虫棉的Bt杀虫活性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
=结果>B t基因在抗虫棉中为1~2个拷贝数;Bt蛋白杀虫活性的时空动态表现为在不同生育期的同一器官中,苗期叶片的表达比花铃期的叶片强,在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器官表达不同,叶片和铃壳的表达高于苞叶、花和雌雄蕊。
=结论>Bt杀虫蛋白在转基因抗虫棉中的抗性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抗性中图分类号:S56210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330(2010)03-0495-04Expression of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InsecticidalProtein in Transgenic Bt CottonWANG Dong-mei,LI Jian-ping,MENG Qing-yu(Institute o f Nuclear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Xinjia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Urumqi,83009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and Method>For biosecurity of transgenic insect-resistante cotton,the insert copy and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and draft distance of three transgenic cotton lines transferring B t gene were evaluated.=Result>There is one or two c opy in insect-resistant cotton by southern blotting.The correc t death ratio of boll w orm and content of Bt insecticidal protein were studied through laboratory bioassay and ELISA.In the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the same plant,the insecticidal ac tivities of the lea ves of seedling stage were stronger than those of the leaves of flowering stage and bolling stage,and in the different tissue of the same period,the e xpression of leaves and boll was higher than bracts,flowers and pistil and stamen.s.=C onclusion>The insec t resistance of Bt protein in transgenic c otton has the specific te mporal and spatial e xpression.Key words:transgenic insect-resistance c otton;boll w orm;resistance0引言=研究意义>棉花是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经济作物之一,因其独有的棉纤维而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F1代法检测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
摘 要: 在 具 有 室 内 高抗 B t 棉 棉 铃 虫 品 系 的前 提 下 , F . 代法是检测棉铃虫对 B t 棉 抗 性 等 位 基 因频 率 的 最 简 捷 、
快 速 的 生物 测 定 方 法 。 2 0 1 0 -2 0 1 2年 采 用 F 代 法检 测 了河 北 省 邱县 棉 铃 虫 田 间种群 对 B t 棉 的抗 性 等位 基 因
棉 花 学 报 C o t o n S c i e n c e 2 0 1 3 , 2 5 ( 3 ) : 2 4 0 - 2 4 6
F 代 法检测棉铃 虫种群对 B t 棉 的抗性等位基 因频率 变化
潘 利东 , 施 明 , 张 凯 , 陈 进, 高聪芬
( 南 京 农 业 大 学植 物保 护 学 院 农 药 科 学 系 / 教 育 部 病 虫 监 测 与 治理 重 点开 放 实 验 室, 南京 2 1 0 0 9 5 )
C I : O . 1 2 4  ̄0 . 2 7 4 ) 。 2 0 1 2年 采用 带毒 饲 料 法 测 定 河 北邱 县 等 4个 地 区 B t 棉 田 间棉 铃 虫对 C r y l Ac的抗 性 。 结果 表明 , 河 北 邱 县 棉 铃 虫种 群 的抗 性 最 高( 抗性倍数 R R为 1 9 . 2倍 ) , 明 显高 于 湖 北 荆 州 、 湖 北 枣 阳 和 安徽 萧 县种 群的抗性( R R为 4 . 9 ~9 . 3倍) 。 该 地 区长 期 大 面 积 种 植 转 单价 B t 棉 导致 田 间棉 铃 虫抗 性 进 化 , 需 要 尽 快 采 取
有 效 的 抗 性 治理 措 施 。
关 键词 : 转B t 棉; 棉铃虫; F 代 法; 抗 性基 因 频率 ; 抗性检测
棉花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县棉花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研究报告棉花是我县主要农作物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改棉步伐加快,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已经成为广大棉农密切关心的问题。
1998年之前,我县棉花基本上是常规棉,棉铃虫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害虫,1998年棉铃虫大发生,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甚至绝收。
1998年以后,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棉花病虫发生情况有所改变,棉铃虫不再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棉叶螨、棉蚜发生呈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趋势(2009年中等偏轻发生),斜纹夜蛾的发生危害程度已大大超过棉铃虫。
2003年、2007年三代斜纹夜蛾均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
近年来,棉盲蝽发生程度加重,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下面就目前棉花的几种主要病虫发生情况、防治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棉花苗床病害我县几个棉花主产区调查表明:棉花苗床期病害轻发年份死亩率为3.5-10.2%,一般年份10.7-17.2%,重发年份15.3-41.8%,最多达60%以上。
直接影响棉花生产,加大种棉成本。
引起死苗的病害95%以上为棉立枯病和棉炭疽病。
1、症状立枯病主要症状是幼苗茎基部发病,产生淡黑色、褐色凹陷病斑,然后迅速向四周扩展,逐渐变黑,病部缢缩,子叶垂萎,幼苗枯倒死亡;炭疽病主要症状是棉苗出土前被害,导致幼根、幼芽变褐发病,先产生红色纵裂条痕病斑,后扩大成皱缩状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皮腐烂,幼苗枯死。
子叶感病在叶缘产生圆形或半圆形褐色病斑。
2、发生原因棉花苗床病害的发生发展与种子质量、病菌数量和播种后棉苗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瘪籽、嫩籽、虫蛀籽、杂籽多的种子,播种前又未晒种和进行药剂处理,出苗率低,抗逆性差,苗床病害发生重。
播种后雨水多,气温低,造成棉苗生长缓慢,病菌繁殖快,病害发生亦重。
3、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①苗床选择。
选择通风,光照条件好的田块作为苗床。
②适时播种。
抓住温度相对稳定连续7天以上晴好天气抢晴播种,做到一播齐苗,出苗率达70-80%时,进行通风、炼苗、晒床。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摘要介绍Bt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Bt 抗虫棉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射阳县是盐城市和江苏省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左右,占盐城市棉花面积近1/3。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全国范围内大暴发,尤其是1992—1997年连年重发,造成棉花减产严重,每年因棉铃虫为害皮棉减产9 000 t左右。
为了遏制致灾性害虫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21世纪初,射阳县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但近年来逐步暴露出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带来的一些问题,病虫发生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给防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尤其是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与过去常规棉有很大的区别,在防治策略和技术上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适应Bt 抗虫棉生产形势和发展的需要[1-2]。
现就射阳县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后期病虫害防治提出技术意见。
1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1.1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明显减轻4代棉铃虫、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射阳县棉花后期的主要害虫,发生期从8月中下旬持续到9月中上旬,正值棉花结铃期,危害性极大,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安全成铃,以1997年为例,4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1 758.7粒,百把蛾量4 550头,高峰期百株虫230头,铃害率24.5%;玉米螟百株卵量20.2块,蛀杆率5.3%,铃害率8.2%,仅这2种害虫对棉花的危害,造成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
2000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射阳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时铺地面积已超过2.67万hm2,占全县棉田面积的60%,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在棉花后期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红铃虫几乎绝迹。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射阳县是盐城市和江苏省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 2左右,占盐城市棉花面积近1/3。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全国范围内大暴发,尤其是1992—1997年连年重发,造成棉花减产严重,每年因棉铃虫为害皮棉减产9000t 左右。
为了遏制致灾性害虫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21世纪初,射阳县开始引进试种转Bt 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但近年来逐步暴露出种植转Bt 基因抗虫棉带来的一些问题,病虫发生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给防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尤其是转Bt 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与过去常规棉有很大的区别,在防治策略和技术上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适应Bt 抗虫棉生产形势和发展的需要[1-2]。
现就射阳县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后期病虫害防治提出技术意见。
1Bt 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1.1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明显减轻4代棉铃虫、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射阳县棉花后期的主要害虫,发生期从8月中下旬持续到9月中上旬,正值棉花结铃期,危害性极大,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安全成铃,以1997年为例,4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1758.7粒,百把蛾量4550头,高峰期百株虫230头,铃害率24.5%;玉米螟百株卵量20.2块,蛀杆率5.3%,铃害率8.2%,仅这2种害虫对棉花的危害,造成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
2000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射阳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时铺地面积已超过2.67万hm 2,占全县棉田面积的60%,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在棉花后期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红铃虫几乎绝迹。
尽管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表现为时空分布,后期抗虫性减弱,但由于前期对害虫抗性强,压低了后期的发生基数,对控制后期棉铃虫等鳞翅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已在多年生产中得到验证。
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基因
可用于转基因植物的抗虫基因一、Bt基因。
Bt基因可是抗虫基因里的大明星呢。
它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里发现的。
你想啊,虫子吃了含有Bt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的植物,就像是吃了毒药一样。
这个蛋白质能特异性地和昆虫肠道里的一些受体结合,然后就把昆虫的肠道给破坏掉啦。
就好比在虫子的肚子里搞了个小破坏,让它没法好好吃东西,最后就饿死或者病死了。
像棉花就经常被转入Bt基因,这样棉花就不怕棉铃虫这个大坏蛋了。
以前没有转基因的时候,棉铃虫可把棉农们愁坏了,现在有了含Bt基因的棉花,棉农们就轻松多了,就像有了一个保护棉花的小卫士一样。
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这个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也很厉害哦。
它表达出的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干扰昆虫体内的消化酶。
虫子吃东西得靠消化酶来把食物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营养呀。
可是有了这个蛋白酶抑制剂呢,就像给虫子的消化酶戴上了手铐脚镣,让它们不能正常工作了。
昆虫吃了含有这种基因的植物,就消化不了食物,慢慢地就变得没力气了。
比如说,有的植物转入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那些想要侵害植物的虫子就没辙了。
而且呀,这种基因对很多种害虫都有效果,就像一个多面手,不管是小甲虫还是小蛾类的幼虫,它都能对付一下。
三、植物凝集素基因。
植物凝集素基因也在抗虫的舞台上有它的一席之地。
植物凝集素就像是一个小陷阱,当昆虫吃了含有这种基因表达产物的植物后,凝集素会和昆虫肠道细胞表面的糖分子结合。
这一结合可不得了,就会影响昆虫肠道细胞的正常功能。
你可以想象成在虫子的肠道里设置了一些小障碍物,让虫子的肠道运转不正常。
像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被转入到一些作物里,就可以抵御蚜虫等害虫的侵害。
那些蚜虫本来在作物上作威作福的,有了这个植物凝集素基因,就只能灰溜溜地跑啦。
四、其他抗虫基因。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比较常见的抗虫基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也在抗虫领域发挥着作用呢。
比如说一些能够影响昆虫神经传导的基因。
棉花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安全预警
棉花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安全预警案例一:棉铃虫寄主:主要为害棉花,也可为害小麦、玉米、番茄、豌豆、高粱、麻、苜蓿等多种作物。
为害状:蛀食棉铃,幼蕾受害后苞叶张开而后脱落,一头虫可为害多株棉花,攀爬转移逐个蛀食棉铃;青铃被害,常造成污染、烂铃。
棚室蔬菜中,棉铃虫食害番茄,咬食嫰茎、叶、芽、蛀食果实,造成落花、落果和折茎。
发生特点:棉铃虫每年可发生4代。
以蛹在寄生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
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
第一代主要为害小麦、蔬菜等。
第二代集中于7月棉花铃期为害棉花。
第三、第四代于8月下旬盛发,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花生、豆类、番茄等。
防治方法:1、整枝打杈时,人工抹卵。
2、用1.8%齐螨素乳油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案例二:棉蚜寄主:为害棉花、茄子、辣椒、瓜类、花椒等。
为害状:多集中在叶背,嫰尖和花蕾处吸食汁液。
造成叶子卷曲,生长缓慢,结铃少,成熟迟,影响产量和品质。
蚜虫可分泌密露,使受害部位污染呈油浸状,易诱发霉菌滋生。
发生特点:棉蚜按季节可分为苗蚜和伏蚜。
苗蚜发生在出苗到6月底,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现蕾以前,进入为害盛期。
苗蚜适应偏低的温度,气温高于27°C繁殖受抑制,虫口速度降低。
伏蚜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适应偏高的温度,27~30°C大量繁殖,当日均温度高于30°c以上,虫口数量才减退。
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
防治指标:1、苗蚜,蚜株率50%以上,三叶前,卷叶株率达10%,百株蚜量50头;四叶后,卷叶株率20%,百株蚜量2000头。
2、伏蚜,棉田百株三叶蚜量达1万头,或百株上部单叶蚜量达2000头,或中下部显出发亮的小密点时,立即用药除治。
防治方法:可用10%辛硫磷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3500~4000倍液均匀喷雾。
或用80%敌敌畏乳油稀释5倍液,混拌麦糠等载体上,撒于棉田利用熏蒸特性防治伏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棉铃虫的防治大致经历了 三个时期
• 20世纪80年代以前: • 50-60年代,我国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落后,很多地方还以人工捕捉幼虫等
传统农事操作为主。据记载,1965年河北全省发动200万群众,逐株捉虫, 仅石家庄地区就捉了5亿头棉铃虫幼虫。有机氯农药逐渐开始用于棉铃虫防 治,至60年代末期成为棉铃虫主要防治手段。 • 70年代,有机磷农药被大量用于棉铃虫防治。棉铃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 也发展较快,保护利用瓢虫、草蛉控制棉铃虫,试用Bt制剂、核型多角体病 毒和青虫菌防治棉铃虫。此外,利用杨树枝把、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的方 法在部分棉区得到推广应用。 • 80年代,菊酯类化学农药大面积使用,在棉铃虫的防治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此外,种植诱集植物、成虫诱杀、天敌保护、微生物农药使用等技术得到了 普及推广。
河流域各省皮棉损失率均在25%以上,全国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 1993年棉铃虫继续大发生,发生程度仅次于1992年。7-9月,由于我国棉区气温普遍偏低,
且多风雹、暴雨,对棉铃虫的发生数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使1993年棉铃虫发生呈前重后轻, 逐代减轻的态势。
• 1994年全国棉区大部分气温持续偏高,降雨量偏少,出现严重旱情,气象条件有利于棉铃 虫的发生,棉铃虫的发生呈逐代递增型。五代棉铃虫以往只有在个别年份发生,且基本不 造成危害,199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叶内或上部果枝嫩梢上取食,第三天蜕皮。蜕皮前不食不动。 • 一至二龄若受惊动有吐丝下坠的习性。主要为害生长点和幼蕾。生长点严重受害后顶心出现黑褐色,然后
坏死,使棉株不能继续生长,随后顶部长出许多分岔,形成“多头棉”。幼蕾受害后变黄、脱落。 • 三龄以后多钻入蕾、花、铃内为害。在蕾期幼虫通过苞叶或直接蛀入蕾中取食,虫粪排出蕾外,被害蕾蛀
• 20世纪70-80年代,棉铃虫呈间歇性暴发成灾。其中,1971、1972、1973、1978、1982和 1990年棉铃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局部地区大发生。
• 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暴发,严重制约了棉花及其他多种农作物的生产。 • 1992年棉铃虫在全国棉区空前大发生,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1992年黄
孔较大,直径约5 mm,被害蕾苞叶张开,变为黄色而脱落。在花期幼虫钻入花中取食花粉和花柱或从子 房基部蛀入为害,被食害花一般不能结铃。在铃期幼虫从青铃基部蛀入,往往蛀食一空,留下铃壳,有时 仅取食一到数室,留下的其他各室也引起腐烂。蛀食铃时虫体大半外露,虫粪也排在铃外。 • 部分三至四龄幼虫在9:00时前后有钻出蕾、铃爬到叶面的习性。每次蜕皮前幼虫自食料中爬出,静止不动, 也不取食,约半天左右开始蜕皮。大部分幼虫将所蜕的皮吃掉,仅留头壳。 • 幼虫龄数多少与食料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关。如取食棉花蕾、铃的5龄与6龄各半,有时以5龄为主,取食豌 豆、向日葵果实的以5龄为主。取食玉米嫩穗、小麦嫩粒和番茄果实的以6龄为主。在同样温度下,幼虫历 期也随食料而异。一般食番茄的历期长,食向日葵、豌豆的历期短,而食棉花、小麦的介于两者之间。各 龄幼虫大致历期为:一龄2-5 d,二龄2-4 d,三龄2-3 d,四龄2-4 d,五龄2-3 d,六龄2-5 d。幼虫历期12-24 d。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19:00时至次日2:00时羽化最多,少数在白天上午羽化。棉铃虫雌蛾 比雄蛾早羽化1-2 d,每一代开始雌蛾多于雄蛾,当雌蛾与雄蛾的比例接近1: 1或蛾量突 然上升时则为当代棉铃虫的发生高峰。后期雄蛾显著多于雌蛾。
• 羽化后当夜即可交配,一生可交尾1-5次。 • 羽化后第2-5 d开始产卵,产卵期一般5-10 d,越冬代和末代稍长一些。 • 成虫交尾、产卵和取食花蜜等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一般有3次明显的飞翔活动时间。第
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
案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 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区。在我国,各大棉区均有发生。棉铃虫属多食性害虫, 我国已知的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多种,除为害棉花外,还取食小麦、玉米、大豆、花生、 番茄、辣椒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棉铃虫的防治大致 经历了三个时期
• 20世纪90年代综合防治时期:随着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等的抗 性问题日益严重,综合防治被认为是棉铃虫防治的根本出路。 提出了“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 综防新策略。
• 2000年以来,主要是转Bt基因抗虫棉(Bt棉花)种植应用: 1997年我国在黄河流域地区正式商业化种植Bt棉花,2000年长 江流域地区开始种植应用,目前上述两大棉区Bt棉花的种植比 率接近100%。Bt棉花对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明显,已成 为我国棉铃虫防治的主要途径。
• 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是25-30℃。雌蛾平均怀卵量超过1200粒,产卵率高达97%以上。成 虫产卵期常与寄主的孕蕾开花期吻合。卵散产在棉株上,产卵部位随寄主种类不同而异。 同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部位又因代别而有变化。如6月中、下旬的二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 在顶梢、嫩叶正面、幼蕾、苞叶及嫩茎上,占总卵数的80%以上。7、8月份的三、四代 棉铃虫卵多产在群尖、上部幼蕾和嫩叶上。
一次在日落后3 h内,约在18:00-21:00时,多在开花的蜜源植物上边飞翔边取食,称为黄 昏飞翔。第二次在1:30-4:00时,主要是觅偶和交尾,称为婚飞。第三次在黎明前,找寻 隐蔽处所,称为黎明飞翔。日出后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叶背面、花冠内和玉米、高 粱心叶内或其他植物丛间。
• 成虫飞翔能力强,往往在植株的中部或上部穿飞。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柳枝叶有较强趋 性,而对糖醋液的趋性较差。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
• 卵的孵化率一般为80%-100%。卵历期一般2-4 d。 • 幼虫经常在一个部位取食少许即转移到他处为害,常随虫龄增长,由上而下从嫩叶到蕾、铃依次转移为害。
幼虫转移为害时刻主要在早晨5:30-19:30时,尤以早晨5:30-12:00时最为频繁。 • 初孵幼虫通常先吃掉卵壳,然后转移到叶背栖息,当天不食不动,翌日大多转移到中心生长点、幼蕾、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