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doc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汉朝女子礼仪礼节
汉朝女子礼仪礼节汉朝是我国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那么你们知道汉朝女子的礼仪礼节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汉朝女子礼仪礼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汉朝女子礼仪礼节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中国汉代礼仪规范一、立容西汉《贾谊新书》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臵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二、坐容西汉《贾谊新书》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或者趺坐都行。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朝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
一、日常生活习惯1. 饮食习惯汉朝人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色彩搭配。
他们喜欢以粗细搭配、酸甜苦辣相宜的菜肴。
在餐桌上,人们通常以筷子代替手指进食。
2. 着装习惯汉朝时期,人们的着装中体现了高度的传统文化。
男子常穿长袍,女子则着裙装。
伸展的袖口、腰间系带以及帽子上的装饰都是彰显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3. 居住习惯汉朝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房屋通常以木材为支撑。
房屋采用独立的内、外厅布局,内厅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而外厅则用于接待客人。
二、社交礼仪1. 客人拜访在汉朝,当客人来访时,主人需要主动出迎,并请客人入座。
主人往往会亲自煮茶或斟酒招待客人。
宾主之间要进行适当的寒暄和交谈,以维护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2. 礼节之文汉朝人注重礼节之文,礼仪之规范。
例如,当人们相互见面时,需要行礼,包括大礼、小礼、抱拳礼等,表达对彼此的尊重。
3. 婚丧嫁娶汉朝人民对婚丧嫁娶的方式也有一定规范。
结婚时,男方要先发嫁妆,然后夫妻交杯酒,宣告结合。
而在葬礼上,人们会进行相应的丧葬礼仪,如穿丧服、送丧等。
三、宴会文化1. 酒宴礼仪汉朝人民喜欢举办酒宴,通常采用尊贵宴席、招待宴席和家常宴席等不同形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依据座次表有序就座,并遵循饮酒、敬酒的规范。
2. 表演艺术汉朝人民喜爱表演艺术,宴会上,常有音乐演奏、舞蹈和戏剧等节目。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宴会内容,也展示了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3. 文人雅集在汉朝,文人雅集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文人学士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文化、文学以及时事等内容。
这些雅集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结语汉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汉朝日常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宴会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在现代社会中承接与传扬。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中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朝,其礼仪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代表之一、汉朝的礼仪制度包括了官制、封建制度、婚嫁制度、葬礼制度等方面。
下面是汉朝礼仪制度的大致内容。
一、官制官制是汉朝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社会等级的体现。
汉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官人制度和郡县制度。
九品官人制度是按照文武职业的不同来进行的,包括了博士、郎中、太守、中郎等。
郡县制度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进行的,各郡县设有县令、县丞、县尉等职位。
二、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汉朝社会中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汉朝的封建制度包括了诸侯王、列侯、亲王、郡王等等。
诸侯王是汉朝皇帝通过封地来授予贵族的,是分封的最高等级。
列侯则是从郡国官员中选拔的贵族称号。
三、婚嫁制度婚嫁制度是汉朝社会中家族、婚姻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汉朝的婚嫁制度包括了婚姻制度、嫁娶仪式、婚丧嫁娶礼仪等。
汉朝的婚姻制度注重父权制和妻妾制度,男方追求男尊女卑的理念,女方则要尊敬、侍奉丈夫。
四、葬礼制度汉朝的葬礼制度主要是对死者的送葬和丧葬等方面的规定。
汉朝的丧葬制度注重孝道和尊重死者,包括了哭丧礼仪、送葬礼仪、丧服制度等。
哭丧礼仪是对死者哭泣的规范,送葬礼仪是指送葬车队的规定,丧服制度是规定参与葬礼的服饰。
五、宴会礼仪宴会礼仪是古代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方式。
汉朝的宴会礼仪包括宴席的筹备、菜肴的制备、宾客的待遇、礼仪的仪轨等方面。
宴会礼仪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对官员和贵族来说,举办宴会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以上是汉朝礼仪制度的大致内容,汉朝的礼仪制度丰富多样,注重等级和尊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
汉代礼仪:又分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五类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是说,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现在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现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汉朝的礼仪
汉朝的礼仪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礼仪体系也非常严谨。
在汉朝,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被高度重视。
汉朝的礼仪体系主要包括宗法制度、官制和礼仪规范等方面。
宗法制度是汉朝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朝,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往往与他们所属的家族和宗族有关。
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和宗族的等级和排名,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家族和宗族之间的礼仪规范。
在宗法制度下,人们有着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除了宗法制度外,汉朝的礼仪体系还包括了官制。
在汉朝,各级官员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且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皇帝会举行各种不同的仪式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官制的严谨和规范有助于维护官员的权威和尊严,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汉朝的礼仪体系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婚姻仪式、葬礼仪式等方面。
例如,人们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矩来拜访亲友,结婚时也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而葬礼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总的来说,汉朝的礼仪体系是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体系,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规范。
这个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
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见面礼仪
汉朝见面礼仪篇一:汉代礼仪汉代礼仪汉代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
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1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2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3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汉文化知识之礼仪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1、立容正衣冠,身体肃立,双脚微分,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从容优雅。
2、行容正衣冠,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脚部轻轻迈出,行如微风,不急不慢。
3、跪容(1)跪立(一般为跪、正坐起身时的准备姿势):男:取跪姿,双膝着地分开与肩同宽,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4坐容(1)正坐整理衣冠,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目视前方,足背平放于地,臀部微坐于小腿上,两手散开平放于大腿上。
(2)胡坐上身直立,左手覆盖于右手之上藏于袖内(女子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放于身体小腹处,(男子可以平放于大腿至膝盖)目视前方,臀部坐于椅子的三分之一,不要全坐完,两腿并拢。
二、揖礼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最为常见的是长揖,作揖时身体前倾,腰身微弯。
姜太公辅佐武王推翻商朝后,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天揖礼冠礼、昏礼、射礼等礼仪场合中,下级向上级,晚辈对长辈,均须行天揖之礼。
行礼时,身体直立,双腿与肩同宽,双手叠抱放于腹前,缓缓向上方推,推至与眉同高时,缓缓躬身约60度(如环抱西瓜之势),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
立容。
2、时揖礼同辈日常相见时行的礼。
身体肃立,双手叠抱,缓缓向上方推,至胸前时推出,缓缓躬身约30度。
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立容。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4、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5、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汉朝的礼仪
汉朝的礼仪
汉朝的礼仪,是指在汉朝时期人们在各种场合和场所中遵循和使用的行为准则和礼节规范。
在汉朝,礼仪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尊重、区分身份、展示修养的方式,也是一种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汉朝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官职身份的区分:汉朝时期官员身份的高低和职位大小非常重要,而其官职身份也对应着一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高级官员可以坐在上座,而低级官员则需要坐在下座;高级官员可以优先用餐,低级官员则需要等待。
2. 礼仪的场合和方式:在汉朝,不同的场合和方式也需要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
比如,朝廷大臣进入宫殿时需按规定行礼,普通百姓见到皇帝时则需要跪拜行礼;在宴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次和排场,需要遵循一定的次序。
3. 礼仪的服饰和用品:在汉朝,礼仪的服饰和用品也非常注重。
比如,对于官员等高级人士,需要穿戴特定的衣裳和饰品;在正式场合,还需要使用特定的文房四宝和筒笔礼器等。
总之,汉朝的礼仪规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本质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代礼仪
汉代礼仪:又分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五类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即是说,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现在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现在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汉民族传统礼仪分类大纲》
【概述】汉民族传统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天神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列星)、地祗祭(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镇、四渎、城隍、六宗、四方百物等)、人鬼祭(先祖、帝王、先圣、先师、贤臣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宾礼:朝、宗、觐、遇、相见礼、蕃王来朝礼等嘉礼:饮食之礼、昏冠之礼、宾射之礼、燕飨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巡守礼、即位改元礼等与士庶阶层关系较紧密的礼仪有家祭之礼、出生之礼、冠笄之礼、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乡饮酒礼、丧礼等。
五礼之分,可谓华夏礼制宏观结构的划分,所谓周礼,本为周官,五礼即国家与统治层面的礼制安排。
然华夏之礼为化民成俗、修齐治平之事,抛却五礼之格而取修齐之意,士民自诞至亡濡染的礼义常可显真正文“化”煌煌之力。
大纲五礼分类之后,并列天汉版主笑非先生《礼学大纲》一文,以求对华夏礼仪分类关注角度更加全面与丰润。
华夏传统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
《周礼》五礼是历代五礼的蓝本。
《周礼》对五礼分别阐释为:吉礼: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军礼:以军礼同邦国宾礼:以宾礼亲邦国嘉礼:以嘉礼亲万民【吉礼】吉礼指祭祀之礼。
先民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天神祭: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第二等:祭日月星辰。
即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东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地祗祭: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第二等:山林、川泽、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人鬼祭: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汉代基本礼仪
汉代礼仪与前代的异同
起源:汉代礼仪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 演变:汉代礼仪在先秦礼仪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异同:汉代礼仪与先秦礼仪在形式、内容、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 影响:汉代礼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礼仪的发展与演变
添加 标题
起源:汉代礼仪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经过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礼汉代礼仪的特点
尊卑有序:强调长幼 尊卑注重礼仪规范
注重礼节:注重礼节 讲究礼尚往来
注重服饰:注重服饰 讲究服饰礼仪
注重饮食:注重饮食 讲究饮食礼仪
注重祭祀:注重祭祀 讲究祭祀礼仪
注重音乐:注重音乐 讲究音乐礼仪
汉代礼仪的影响与传承
汉代礼仪对后世的影响:汉代礼仪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礼仪制度就是在汉 代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家庭礼仪:尊老爱幼、长幼 有序等
汉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社交礼仪:尊重他人注重礼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职场礼仪:遵守职场规则尊重同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 家庭礼仪:尊重长辈关爱晚辈有助于家庭和谐和亲情传递 教育礼仪:注重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祭祀礼仪:皇帝对天地、祖先、神灵的 祭祀包括祭天、祭祖、祭神等
婚嫁礼仪:皇帝与后妃的婚礼包括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丧葬礼仪:皇帝与后妃的葬礼包括小殓、 大殓、出殡、下葬等
外交礼仪:皇帝与外国使臣的交往包括 接见、宴请、馈赠等
宫廷礼仪:皇帝与后妃、皇子、公主、大臣等宫 廷成员的交往包括见面、交谈、宴请、馈赠等
汉代礼仪在官场中的应用
官场礼仪:官员之间交往时 需遵守的礼仪规范
汉朝男子礼仪
汉朝男子礼仪汉朝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汉朝男子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汉朝男子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1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2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3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汉代宴会礼仪范文
汉代宴会礼仪范文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宴会礼仪也是丰富多彩的。
汉代宴会礼仪繁复而讲究,官员、贵族、文人士大夫等有权有势的人士经常在宴会上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风采。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汉代的宴会礼仪。
一、宴会前的准备在汉代,举办宴会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主办者会派人事先发出宴会请帖,通知客人宴请的时间和地点。
客人收到请帖后,要尽早回复是否参加宴会。
主办者根据客人的数量和身份,安排宴会的场地以及使用的器物、家具等物品。
二、宴会的座次汉代的宴会座次讲究身份地位的高低。
主宾的座位要放在正中央,其他宾客则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坐在主宾两侧。
官员的座位要排在贵族之上,文人士大夫的座位则要排在富豪商人之上。
三、进场仪式在宴会开始前,主办者会在门外迎接客人,并以礼仪之方式引领客人进入宴会场地。
在进场仪式中,主人要致欢迎词并向客人表示感谢。
同时,主人会贴身招待客人,并为客人引领座位。
四、宴会菜肴汉代宴会的菜肴有很高的烹饪水准,包括荤素丰富、品种繁多。
主办者会根据客人的口味喜好和身份地位,安排宴会菜肴的搭配和数量。
通常有鱼肉、肉类、海鲜、蔬菜等多种食材。
另外,汉代的宴会还会准备许多以食材创作的艺术造型,以增加宴会的观赏性。
五、宴会礼仪汉代的宴会礼仪十分繁复,包括敬酒、致敬语等。
在宴会中,主人会为客人敬酒,以示招待和尊重。
轮到客人敬酒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向主人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另外,在宴会中主人还要常常举杯致辞,向客人表达欢迎和感激之意。
六、宴会娱乐汉代的宴会场合也是文人士大夫展示自己才华和情趣的场所。
在宴会中,常常会有吟诗、讲故事、赋诗等文艺表演。
同时,汉代的宴会还会邀请乐师来到宴会现场,演奏各种乐器,增添宴会的欢乐氛围。
七、宴会的结束当宴会即将结束时,主人会询问客人是否满意宴会,并表示欢迎他们下次再来。
客人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向其他宾客道别。
在客人离开后,主人会派人为客人送行,并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汉代礼仪_精品文档
汉代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等方面。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礼仪在官方、宗教、婚嫁、葬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汉代礼仪的特点和意义。
汉代礼仪在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政治和官方场合。
汉代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在这种制度下,礼仪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
官方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来管理各级官员的仪式。
根据这套礼仪制度,官员们需要在正式场合佩戴特定的衣袍、冠帽,展示君臣关系的等级差别。
同时,官员之间的接待和交流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种礼仪制度的存在,不仅展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也彰显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宗教方面,汉代的礼仪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汉朝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尊祀礼制,以维护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每年都会举行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如祭祀天地、祖先和土地等。
这些祭祀仪式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仪式进行,并且由皇帝亲自主持。
通过这些宗教仪式,汉代统治者试图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统一,加强君权的合法性和威望。
在汉代的婚嫁礼仪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婚礼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需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展示。
首先,男方需要提亲,向女方家庭表示婚约的愿望。
被提亲的女方家庭会仔细考察男方的家庭背景、家族地位和经济状况等。
如果通过考察,女方家庭同意婚事,双方就会举行婚礼。
汉代婚礼通常会举行三天,期间要进行拜天地、拜堂、交杯酒等仪式。
这些婚嫁仪式不仅代表了男女双方的喜事,也反映了汉代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在葬礼礼仪方面,汉代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汉代人对死者的葬礼非常讲究,认为这关系到死者在来世的安宁。
葬礼一般在死者去世后不久举行,包括告别、入殓、守灵、发引、下葬等一系列仪式。
在这些仪式中,亲属和朋友会分别进行不同的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
汉朝男子礼仪
汉朝男⼦礼仪 汉朝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们的礼仪。
下⾯是店铺为⼤家精⼼挑选的汉朝男⼦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家哦! 汉朝男⼦礼仪 包括⽴容,坐容,⾏礼,迎宾,宴请。
1⽴容 贾⼦⽈: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
⾜闲⼆⼨,端⾯摄缨。
端股整⾜,体不摇肘,⽈经⽴;因以微磬⽈共⽴;因以磬折⽈肃⽴;因以垂佩⽈卑⽴。
参考⽂物,经⽴时正⾝、平视,两⼿相合,掩在袖⼦⾥。
⼿从胸⼝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甚⾄持着、拄着东西也⾏。
注意:中国⼈注重⾃然,⽽不是笔挺,所以⼿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叉⼿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概三⼗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
应⽤:窃以为经⽴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
鉴于⼈不⾏⼤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的程度——但⾄少,低头⽰敬是必须的。
2坐容 贾⼦⽈:坐以经⽴之容,胻不差⽽⾜不跌,视平衡⽈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共坐,仰⾸视不出寻常之内⽈肃坐,废⾸低肘⽈卑坐。
参考⽂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放在膝盖上,⽬视前⽅。
对于胡坐,道理⼀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放在膝盖上。
双⼿可以握拳,冲前⽅;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随着汉⽂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式解除⼀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聚会等⽣活场景,⼤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
3⾏礼 1、正规揖礼:左⼿压右⼿⼿藏在袖⼦⾥,举⼿加额,鞠躬九⼗度,然后起⾝,同时⼿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放下。
2、⼀般揖礼:直⽴,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微曲,左⼿附其上,两臂⾃额头下移⾄胸,同时上⾝鞠躬四⼗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类揖⼿,只是⾝⼦和胳膊不⽤动。
汉代的礼仪文化
汉代的礼仪文化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汉代,礼仪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不仅是因为汉代社会的发展,还因为汉代政府对礼仪文化的重视和推广。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汉代的礼仪文化吧。
一、汉代的礼仪制度汉代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在秦汉之际形成的。
汉代礼仪制度主要由宗庙祭祀、官方礼仪、宴会礼仪、婚丧礼仪等方面构成。
其中,宗庙祭祀是汉代礼制的核心,也是汉代国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象征。
在官方礼仪方面,汉代的礼仪制度主要包括朝见礼、官吏上任礼、封赏礼、祭祀礼等。
这些礼仪都是非常正式和庄重的,旨在彰显王权的威严和尊严。
在宴会礼仪方面,汉代的宴会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礼仪不仅关系到官场上的交际,也是封建社会中官僚阶层和贵族阶层之间互相认识、互相往来的重要途径。
在婚丧礼仪方面,汉代的礼仪制度也非常庞大。
婚礼礼仪主要包括纳采、问名、聘礼、婚宴等环节;而丧礼礼仪则包括丧期、丧服、送葬等环节。
在汉代,礼仪文化是国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礼仪文化主要包括礼仪制度、礼仪文化思想、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
在礼仪文化思想方面,汉代的礼仪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等经典中。
这些经典不仅阐述了礼仪的制度和仪式,还探讨了礼仪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
在礼仪文化艺术方面,汉代的礼仪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多彩。
汉代的祭祀礼仪、官方礼仪、宴会礼仪、婚丧礼仪等场合都有专门的礼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歌曲等。
三、汉代的礼仪文化影响汉代的礼仪文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汉代的礼仪文化为后世礼仪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例如,唐代的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就直接继承了汉代的礼仪文化。
另一方面,汉代的礼仪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成为汉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代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汉代礼仪文化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的道教、佛教等。
东汉礼仪制度
东汉礼仪制度我一直对古代的礼仪制度特别着迷,东汉的礼仪制度那可真是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
想象一下,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型舞蹈。
在东汉,礼仪就像是社会的黏合剂。
从宫廷到民间,它无处不在。
先说说宫廷里的礼仪吧。
皇帝那可是处在礼仪金字塔的最顶端。
皇帝上朝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大臣们得早早地穿戴整齐,规规矩矩地站在朝堂上。
他们的服饰就很有讲究,不同等级的大臣穿的衣服颜色、图案都不一样。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制服一样。
我就想啊,那些大臣每天早上起来得花多少时间在穿戴和整理仪容上呢?他们会不会一边穿衣服一边嘟囔:“这礼仪也太繁琐了,可不能出错啊,不然脑袋可就不保了。
”宫廷宴会也是礼仪的大舞台。
皇帝坐在主位,其他人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入座。
就像我们现在家庭聚餐也有个主次之分,但东汉宫廷的宴会礼仪那可比我们现在复杂多了。
吃个饭都得小心翼翼的,餐具怎么拿,食物怎么吃,那都是有规定的。
我猜当时的大臣们在宴会上肯定不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心里都在默念着礼仪规则吧。
再看看民间的礼仪。
结婚是人生大事,东汉的婚礼也有着独特的礼仪。
新郎要亲自去迎接新娘,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圣的使命。
迎亲队伍也是有各种讲究的,不能乱了阵脚。
我仿佛能看到新郎紧张又期待的表情,他肯定在想:“可不能在这礼仪上出岔子,不然媳妇可就娶不回家了。
”新娘呢,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盖着红盖头,羞答答地等待着新郎。
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结婚的时候,虽然没有那么多古代的繁文缛节,但新人也都是怀着敬畏和期待的心情。
丧葬礼仪在东汉也很重要。
这可不是简单的把人埋了就了事。
从死者去世到入土为安,每一个环节都有礼仪规定。
家人要守孝,穿着素服,不能有娱乐活动。
我就在想,那些守孝的人是不是每天都在思念着逝者的同时,也在心里默默抱怨这漫长的守孝期呢?可是啊,这就是当时的礼仪,大家都得遵守。
东汉的礼仪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朝的礼仪制度大全汉代朝仪制定者孙叔通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
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
孙叔桶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但是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投降了汉军。
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
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
跪拜礼仪的初成司仪发出警示: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
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
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
这这就是跪拜礼仪的由来,从那时起跪拜礼就一直延续了好久。
直到近代这种礼仪才被取消,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跪拜礼仪的初成只是为了满足刘邦当皇帝的瘾,而到了后期,特别是清朝时期,跪拜礼仪发展成了一种奴隶式的屈服,若说刘邦享受的是天下臣服的快感,那么清朝皇帝享受的则是天下人皆屈从于我的唯我独尊的奴隶主感觉。
近代又废除了跪拜礼,实际上去废除一种奴隶制,将人们的奴性根除。
虽然跪拜礼的初始并没有太大的屈辱意义,但是仍旧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毒瘤之一,废除跪拜礼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
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虽然在汉朝数百年后另一个同样由华夏民族建立的伟大帝国大唐,在世界上似乎具更为深远的影响,但《帝国兴替启示录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才在最深的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
汉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郡县制。
虽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县制是在汉朝开始完善,并第一次真正扎下了根。
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反封建革命。
今天的西方国家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标志是没有世袭,没有宗法血缘,国家机器向全民开放。
对于中国,这一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汉帝国就已经开始完善。
帝国的创立者高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无赖,而不像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的那样,是天的儿子。
与此对应,试图向汉朝皇帝兜售政治理想的诸子百家也大都出身寒门。
这的确是史无前例。
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汉朝分封诸侯之初,郡县和诸侯国各半,却有叛国而无叛郡。
后来继续沿袭郡县制的唐朝,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因此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这一成功的政治制度为何承自秦却功在汉?徐兴无认为,在文化上实现更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表示了尊重,是汉朝让郡县制完美起来的原因。
与郡县制相辅的文官制度、中央集权和中央与地方两级制度的建立,同样是从汉朝开始完善。
即便是后来漫长的历史中其他民族入主中原,那也只被看作是不同华夏民族政权的更迭,因为他们尊奉的文化都是华夏文明。
在著有《汉武帝传》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生明先生看来,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收复了北匈奴占领的秦朝故土,统一了两越,其领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东北部分区域外,几乎包括现在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
尽管此后政治上的分裂和统一又反复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整合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
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
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
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20世纪。
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
事实上,汉朝之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由大汉帝国的成就所确定--从起源于有限的华北平原的商朝开始,中国政权和版图到汉代时已经扩大到包括了现代中国边界内的大部分地区。
在这同一时期,中国文明的传统模式也已经确立,那就是在此后20世纪中一直坚持不败的模式。
这正是大汉王朝的光荣所在。
他在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俯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伟大民族。
大风起兮云飞扬:帝国初年的艰难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刚刚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汉高祖刚即位时,在当时首都洛阳南宫的一个庆功宴上,曾与手下功臣将领讨论过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问题。
在他看来,成功失败,全在用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
此三人乃天下豪杰。
然而功臣在天下平定后面临的兔死狐悲的命运,似乎永远是一个终极问题。
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在刘邦的猜疑中先后被诛,淮南王英布被迫叛乱。
当刘邦亲率大军击败英布后,边境危机又接踵而至。
汉朝虽然取强秦而代之,但国家的命运是否会和亡秦一样,实在尚未可知。
在返回首都长安路过故乡沛县时,刘邦在沛宫摆下盛大酒席,宴请故人亲友和沛县的父老子弟。
旧地重游,回顾半生戎马生涯的刘邦不禁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如翦伯赞在《秦汉史》里说: 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
......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
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开国的汉朝国力衰弱,百业凋零。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 大都名城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资治通鉴》描述当时的状况,甚至连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
不过当过亭长的开国皇帝似乎能够忍受这一点。
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通过暴力创建的王朝,从开始便表现出不凡的气象。
在接受群臣的建议后,高祖将首都从最初的洛阳迁往长安,依靠关中险要的形式高屋建瓴,向东控制天下,从此无后顾之忧。
之后汉高祖命故秦博士、儒生叔孙通制定朝廷礼仪,以确立天子威严。
面对匈奴的威胁,以武力夺天下的汉高祖也决定还以颜色。
尽管今天的研究显示,匈奴从人种学上也许不同于汉人,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里却记述,匈奴人认为他们也是炎黄的子孙。
在汉朝人看来,匈奴和汉只是夷夏之别,这种思想在《左传》中已有反映。
在秦始皇的年代,甚至出现过一则亡秦者胡的谶语。
为此拥有强大武力的始皇帝修建了长城和从咸阳到阴山的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两个浩大的工程。
为了防外患却导致了内乱,这对于新科的汉朝同样是个难题。
自匈奴汗国崛起开始,中原政权此后两千年间的外患几乎全部来自北方。
如何解决内忧和外患,决定着百废待兴的新王朝的存亡。
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的年代汉高祖刘邦去世前曾吩咐手下人杀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起誓未来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
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这就是白马盟。
显然,异性王的剿灭并未让刘邦对内政放心。
所幸在吕氏试图夺取江山时,当年誓盟的将领在太尉周勃的率领下消灭了吕氏势力,迎立高祖之子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
文帝和其后的景帝在位数十年间,虽然汉王朝对匈奴采取防御与和亲并重的方针,但每次和亲只能维持数年和平。
汉朝边境斥侯望烽燧,不得安卧,将吏身被甲胄而睡。
大臣贾谊为此痛哭不已,建议汉文帝要猎猛敌,全力对付匈奴。
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陈述防御匈奴的战略筹边策。
晁错认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因此要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
整个文景时代,汉朝通过郡国兵和屯田兵组成边防部队,防御匈奴的进攻。
通过迁徙内地人民充实边疆,建筑城邑,高城深垒,稳固边境。
采用晁错的建议,以夷制夷。
赐予归附汉朝的胡、义渠、蛮夷部署以汉朝精良的武器,利用他们与匈奴类似的骑射能力和风俗习惯,会同边境的汉朝部队,共同守卫边疆。
面对匈奴的多次袭击和大举进攻,汉朝的策略虽然只能做到将匈奴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但还是保证了内地中原地区的安宁。
如此同时,文景两代皇帝都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方针。
不但奖励农耕,宫廷还提倡节俭。
半个多世纪农业文明的发展让汉朝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繁衍出众多的人口。
文景两朝皇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
对内减免严苛的制度,对外采取容忍的外交策略。
让汉朝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中得以安然度过,史称文景之治的两代朝廷,成为汉朝的走向强盛前韬光养晦的年代。
然而在匈奴的铁骑威胁下,帝国开国年代一个错误的决策在多年孕育后,却险些在国家上升阶段带来致命的危机。
大汉帝国内部三十九郡几乎占据了帝国领土的大半。
与之相比,皇帝直接统辖的不过十五郡。
高祖当年为了稳定刘姓天下,分封同姓王以辅佐中央。
然而血缘从来就不能避免为权力进行的杀戮。
同姓诸侯王可以掌握军队,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逐渐形成内部的割据状态。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如果不解决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则必将制大权,以逼天子。
汉文帝采取剖分王国策,将数个大国一分为数国。
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刘武为梁王以控制中原。
但这些策略却适得其反,使诸侯王与帝国中央的积怨越来越深。
当晁错在景帝时提出《削藩策》以削除诸王的领地和实力时,最为强大的吴王刘濞终于联合楚、赵、胶西、胶东、州、济南等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在任命当年为汉文帝所器重的周勃之子周亚夫为主将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得以维护。
选择儒家:政治理想的寻求然而尽管汉朝承秦制,但秦的败亡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教训。
秦朝的败亡表面在于暴政,深层的原因在于反传统反封建的同时却缺乏政治理想。
短暂的秦帝国在用法家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和度量衡的时候,却未能统一帝国内部辽阔土地上的文化。
法家在摧毁了秦帝国精英文化(焚书坑儒)的同时也试图摧毁平民文化。
在今天湖北发掘的秦墓中,一个叫禧的秦朝官员的竹简档案,记载了秦朝断然试图统一全国风俗而遭至各地父老抵制的历史。
这些父老正是支持汉高祖刘邦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类似西门豹在河伯娶妇中痛斥的愚民,却是乡间宗族的领袖人物。
汉帝国明智地选择了黄老和儒家思想较富人性的道德观,使法家的严酷得到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