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说课讲解
第五讲 冯谖客孟尝君
第五讲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的: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从人才的角度体味这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常识1、《战国策》简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冯谖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
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
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二、阅读提示:把握情感,请一两个同学阅读三、词语解释:看注释1、文言实词:2、常用生词:约车矫命来何疾也赍期年3、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过其友出记计会开罪市义4、一词多义:食顾5、词类活用:客我贱之怪之不羞衣冠而见子其民通假字:责反说介6、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之:1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大学语文第二讲 冯谖客孟尝君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 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 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 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 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 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策士们以实现某种功利为目的,不断夸大‚奇策异智‛的 作用。将之视为‚一切之权‛。纵横家这种‚以智服人‛的主 张,既不同于法家的‚以力服人‛,更与儒家奉行的‚以德服 人‛背道而驰。
2、尚利 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这与儒 家的重‚义‛非‚利‛争锋相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 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 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归至家, 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 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 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 揣摩。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 摩燕乌集阙 ,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 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 溢,以随其后。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
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
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 10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2《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冯谖客孟尝君》全文;(2)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冯谖的智谋和胆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热爱;(3)懂得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及寓意;(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2)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3)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冯谖的智谋和胆识;(2)讨论文中体现的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下节课分享。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分享:听取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冯谖的智谋和胆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一、教案简介《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策划养士、收买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冯谖的智谋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养士风气之盛。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学会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爱才、惜才的观念;(2)明白待人接物要真诚、宽容、有智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2)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策》的其他篇章,如《唐雎不传》、《触龙说赵太后》等,激发学生对《战国策》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孟尝君、冯谖等,讨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语、句式等。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课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待人才的态度,进一步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收集有关《战国策》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考察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解析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 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 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 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 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 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 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 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 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 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 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 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 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 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 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事先驰之。苏 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 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 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 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 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 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 心。
就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战国策》亦为出色之作,它形象地 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 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社 会矛盾和战乱频仍的民间疾苦,犹如 一幅幅恢宏的时代画卷。
纵横捭阖( bǎi hé ): 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 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 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汉· 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 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 国轻。”《鬼谷子· 捭阖》:“捭之者,开也, 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古代汉语——《冯谖客孟尝君》全文详解
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齊策》一、《戰國策》常識《戰國策》是一部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定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獻彙編。
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戰國策》簡稱“國策”。
原系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等不同名稱。
西漢時,劉向進行了整理,按戰國時期秦、齊、楚、趙等十二國次序,刪去重複,編訂為三十三篇,並定名為《戰國策》。
東漢高誘曾為之作注,流傳到北宋,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鞏曾作了校補。
到了南宋,出現了兩種新注本,就是姚宏的續注本和鮑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
元代吳師道又為鮑注作補正。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根據清黃丕烈刊刻的姚宏本為底本,匯注鮑本出版了標點校注本,可資參考。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中發現了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可以補今本的不足,在校勘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文讲解: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馮諼(xuān):又作“馮煖”,“馮驩”,戰國時期齊國策士。
链接:冯谖的名字为何有三种写法?貧乏:窮困。
貧乏,同義聯合式的複合詞,貧是財少,乏是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
注意:“疲乏”是後起的意義。
乏,見課本57頁。
自存:養活自己。
“自”是前置賓語。
主語是“馮諼”。
注意:存,當“存在”講,是不及物動詞,跟“亡”相對。
又使動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
這裏翻譯為“養活自己”,是意譯。
(存,見課本581-582頁)提問:使動用法一般翻譯為現代漢語的什麼結構?請舉所講文選中的例證。
屬:課本102頁的注解與136頁常用詞演變部分的講解不一致。
注解認為在“囑託”這個含義上,“屬”與“囑”是古今字。
而常用詞部分用“通”這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標注通假字的。
《說文·尾部》:“屬,連也,從尾,蜀聲。
冯谖客孟尝君讲义
《冯谖客孟尝君》讲义一、《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里面的文章多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到了西汉,学者刘向对这些文章加以整理、修订,编撰成一部书,并把这部书名为《战国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全书包括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个国家,共33卷。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
它里面的文章都极富于文采:人物形象都刻画地栩栩如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是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时期。
《战国策》文学价值很高。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但大部分内容体现的是纵横家追逐名利的价值观念,这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而且过于夸大了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所以,降低了这部书的史学价值。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各国贵族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然,这些士,也要按照他们各自的才能,享受不同的待遇。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被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他们手下门客多达千人,而孟尝君手下门客多达三千多人。
本文就是写的孟尝君与门客冯谖之间的故事。
二、简单串讲课文:通读了全文,我们知道,本文主要讲的是,穷困潦倒的冯谖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做了门客,他这个人行为怪异,自称没任何本事,却几次要求孟尝君为他提高待遇。
自己如愿以偿之后,他也知恩图报,积极为孟尝君出奇谋,献奇策,帮助他巩固了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的故事。
在叙事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冯谖的形象。
从情节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冯谖弹剑而歌(求食)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冯谖的出身,他“贫乏不能自存”,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孟尝君,说,愿寄食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一直在招贤纳士,希望招来的都是有才能的人,问他有什么爱好、特长,但他的回答却不甚令人满意,他回答说:无好,无能。
《冯谖客孟尝君》详解
《冯谖客孟尝君》详解《冯谖客孟尝君》详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
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
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
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
“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
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
门下有食客三千。
孟尝君是他的封号。
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
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第一个故事(第1、2、3、4、5自然段),写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即第一窟。
“齐人有冯谖者……于是冯谖不复歌。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存在,生活。
“自存”,靠自己维持生活。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因家境贫寒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zhu1),同“嘱”,嘱托,告诉。
“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寄食”,依附别人而生活。
(便托人去告诉孟尝君,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冯谖的形象,探讨其智慧与谋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冯谖的形象,理解其智慧与谋略。
2.教学难点:探讨冯谖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冯谖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梗概(1)请学生简要复述《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
(2)教师对故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分析冯谖形象(1)请学生从故事中找出冯谖的智慧与谋略表现。
(2)引导学生分析冯谖的性格特点,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分组讨论:冯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4.探讨冯谖的智慧与谋略(1)请学生举例说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
(2)引导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启示。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冯谖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冯谖的形象理解是否深刻?2.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冯谖的智慧与谋略有何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及建议。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2.辅助资料:《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策》等。
3.网络资源: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学术论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冯谖的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了启示,对现代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一、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
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二、理解“尽烧债券”情节体现的民本思想。
三、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1、理解疑难字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两学时。
教学内容:一、《战国策》先秦散文的分类:先秦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战国策》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西汉以前的书名为《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等。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战国初期—六国灭亡(前460—前220)共240年历史《战国策》是分国记事的国别体杂史,所记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作者不可考。
现在流传的通行本《战国策》是北宋曾巩的补订本。
《战国策》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游说诸侯相互辩难的言行。
善用文人自制的寓言故事和新奇比喻来说明深刻道理。
记叙生动形象,语言犀利流畅,推理透辟周详,人物描写传神,笔调颇为夸张。
由于突出文学性,作品局部有夸大和失实之处。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是一部优秀散文集。
对西汉以来史传文学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对后世《史记》影响最大。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无书名无篇章名。
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有十四章记苏秦书信和言论,二章记载纵横家事,共二十七章,计11,000多字。
这是一部失传了2,100多年的佚书。
汉惠帝二年(前193)封长沙相为轪侯,轪侯利仓的少子保存了这部书,死后以它陪葬。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阅读与写作》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第 1 页共 6 页 1 《阅读与写作》教案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
第五册 第十二课 冯谖客孟尝君
第三課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一、寫作背景戰國時代,弱肉強食,諸侯國間兼併激烈,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一己私利,大肆網羅人才、培植親亯、厚植羽翼,一時養士之風大盛。
孟嘗君即是以養士聞名的戰國四兯子之一,馮諼是他的門下食客。
馮諼之所以積極地鞏固孟嘗君的政治地位,一方面是為了報答孟嘗君對他的慷慨與寬大(禮賢下士的風範),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他是個高瞻遠矚且足智多謀的一代謀士。
本文是《戰國策》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布局之巧妙和刻劃人物之生動,更令人擊節讚賞。
二、「戰國策」簡介《戰國策》不傴是戰國時代各國歷史的重要實錄,也是歷史散文傑作,全書約十二萬字。
(一)「戰國策」編者、異名別稱、內容西漢時,宮廷的密室藏有很多戰國史料,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卻錯亂殘破,有些殘簡上的字只剩一半,如「趙」只剩「肖」,此類錯誤屢見不鮮。
朝廷便將編校整理的任務,交給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
宮廷密室所藏戰國史料名稱很多,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劉向以國別劃分,將這些資料分別編入十二國中。
這些材料大多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所以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然而,《戰國策》中並非盡是策士的說辭,還有「豫讓刺襄子」、「荊軻刺秦王」之類的記載。
它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傳》,下接陸賈《楚漢春秋》的戰國雜史。
(二)「戰國策」的作者《戰國策》甫整理多種書(史料)編訂而成,顯然不是一人所作。
(三)「戰國策」的史學價值──保存戰國的珍貴史料,反映出戰國時代的社會風氣在《左傳》、《國語》之後,秦楚之際、楚漢春秋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
《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甭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毐(ㄌㄠˋㄞˇ)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著《史記》取材的資料來源。
三、國學常識(六)孟嘗君軼聞掌故1、受命於天,非受命於戶孟嘗君是妾所生,生於五月五日端午節。
冯谖客孟尝君讲义
馮諼客孟嘗君講義一、《戰國策》簡介1.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2.內容:多記載戰國策士、謀臣縱橫捭闔的談說與活動,同時也反映各國成敗興亡的歷史。
然而書中並非盡士策士說辭,還有像「豫讓刺襄子」、「荊軻刺秦王」之類的史事記載。
3.體例:(1)「國別史」-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12國),為「國別史」史書。
(2)「別史」-屬於介在正史與雜史之間的史書。
清〃四庫全書編入史部「別史」類。
4.記載年代: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12國245年之事。
5.別稱:國策、國事、事語、長書、脩書、短長等。
6.定名:西漢〃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7.校定:(1).本書傳至漢代,內容脫誤,書名分歧,經劉向編訂整理共33篇,並定名為「戰國策」。
(2).傳至北宋,佚失11篇(一說佚失12篇),經曾鞏求訪於士大夫家,加以校定,才復歸完整。
8.注疏:東漢〃高誘注。
9.風格特色:(1).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比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2).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揚厲、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危言聳聽。
10.價值:(1).史學價值:戰國策上接左傳、國語,下接史記,保存許多珍貴史料。
如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毐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
(2).文學價值:戰國策記策士遊說之辭,講究語言藝術的運用,波瀾曲折,善於敘事,內容生動,比喻貼切,寓言風趣,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劉大杰評曰:「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而又明快流暢,富於波瀾。
」11.其他: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二、《左傳》、《國語》與《戰國策》比較。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展阅读
1、《史记·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2、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 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较为 全面,定名《战国纵横家书》, 与本书内容相似。
冯
谖
客战
孟
国 策
尝
君
作品简介
《战国策》又名《国策》,内容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 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 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为国别体。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 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其中保 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
本文作者通过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 地位的事例,颂扬了士的谋略才智及政治能量,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语言点
一、古今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嘱托,后来写作“嘱” 。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债务,后来写作
“债”。 3、以何市而反:反,返回,后来写作“返” 。 4、孟尝君不说:说,喜悦,后来写作“悦”。
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 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 引人入胜之致。……谋篇之妙,殊属 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精工, 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 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 胜。(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卷四)
此冯谖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 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 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清·浦起 龙《古文眉诠》卷十三)
以……为怪。 ④先生不羞:羞,意动,以……为羞。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五、语法 1、宾语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2、双宾语 为之驾:双宾语结构,给他准备车马。 3、所字结构 ①视吾家所寡有者 ②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相关评论
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 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 出,姿态横生,能使பைடு நூலகம்公须眉浮动纸 上。(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 四)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是论辩文的典型。论述问 题反复纵横,曲尽其意。对人物性格的刻划,深刻而具 体;又善於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它对 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竟相收揽各种人才,养士之 风盛行。著名者如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 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 谓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孟尝君尤其出名,据说门下 食客有三千之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 士的构成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多种类别。 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 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 暴安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通假字 1、无使乏:无,通“毋”,不要。 2、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 3、遣太传赍黄金千斤:赍(賫),通“齎”,持
物送人。按:賫,俗作“賷”。
3、使动用法 ①食以草具:食(sì),给……吃,使动。 ②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使……虚,使动。
4、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客。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贱,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卑贱。 ③孟尝君怪之、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