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厚450~1300m;下部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厚816.9m。

(四)新生界

1、古近系(E)

零星出露于本区东南部,岩性为红色、灰白色砂页岩与砂岩、砂砾岩互层,夹炭质而岩、泥灰岩。厚376.14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N)

主要出露于涧河两侧,岩性主要为棕红色、棕黄色砂质粘土岩、泥灰岩、泥质砂岩及透镜状砂砂石层。厚30~110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Q)

(1)更新统

该统缺失下更新统。

中更新统:风积层,主要岩性为褐红色及棕红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夹褐红色古土壤层、达白色钙质结核层,厚1-100m不等。冲洪积层,下部含泥质砂及砂卵石层;上部为褐黄色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厚约15~30m。

上更新统:风积层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分布零星且较薄。冲洪积层下部为砂卵石夹透镜状砂层:上部为亚粘土。厚20~30m。

(2)全新统:

冲积层在阶地部位岩性为砂砾层、亚砂土、亚粘土,厚5~25m;河床及漫滩部位岩性为砾石层、砂卵石层、砂层及亚砂土,厚8~25m。

二、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以缘坳陷北部,地处渑池—确山陷褶断束的西北端。自太古代以来,曾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形式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本区、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等构造体系,并在本区复合,构成了本区基本构造格局。

(一)东西向构造

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1、褶皱

(1)岱嵋寨—西沃背斜

背斜呈穹窿状,长轴走向近东西,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15度,由汝阳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少量熊耳群组成。

(2)赵峪向斜

该向斜渑池向斜的东延部分,为一开阔的向斜,轴向近东西,核部为三叠系,两翼为古生界。

上述背、向斜的两侧,还发育有小规模的次级背,向斜,多为同斜褶

褶皱。

2、断裂:

区内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石井河断裂,西起石井乡以西峡里村附近,向东延入孟境内穿过焦枝铁路,角有可能东延(前人卫片解译),区域总长43km以上。断裂破碎带主要有应力泥、糜棱岩,具明显压性特征。该断裂成生于燕山运动早期,燕山运动晚期仍有活动,并转化为左旋压扭性,喜山期亦曾有明显活动。断距40~700m。

其它较小的档西向断裂有峪里——塔底断裂、金水河断裂、涧河断裂、磁河断裂等。南部隐伏区有赵峪—陈古洞断裂。

(二)北西向构造

该构造在区内表现为断裂,而褶皱不发育。北西向断裂多呈断裂束产出,规模大小不一。与东西向构造斜接复合。规模最大的为新安断裂,西起城崖地、经新安城南、洛阳龙门、汝州北,至郏县、襄县一带。全长210km,区内长度50km。断裂走向310度左右,倾向各段段不一,区内倾向北东,龙门至郏县段倾向南西,襄县段倾向北东。倾角70°~78°。该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为区域活动性大断裂。在此断裂南有一条铁门镇—李村断裂,与元平行展布,但被覆疬,性质不详。

(三)北东向构造

该构造只表现为断裂现象,与北西向构造呈反接复合关系。在基岩裸露区,断裂规模小,延伸1.0km左右,力学性质表现为扭性、张扭性特征。在东部覆盖区,发育有二条北东向断裂。

1、李沟—磁涧断裂

该断裂位于本区东南产,在区域上上,属石陵—孟津断裂的南西段,区内长度约18l,,控制了洛阳凹陷的西北部边界。断裂面倾向南东,为后期顺扭应力场成生的张扭性断裂,具有活动性。在该断裂的北西侧至暖泉沟附近,有较多的小规模断裂平行展布,力学性质多为张扭性。其间还分布众多北东向张裂隙。

2、宋村—张村断裂

该断裂位于新安县城北,南西端与北西向新安断裂直交,向北东延伸20km出县境。断裂面倾向北西,其力学性质应为早期压扭,晚期张扭,具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