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6讲种群和群落课件[文字可编辑]

合集下载

浙江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指导)种群和群落

浙江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指导)种群和群落

第26讲种群和群落知识内容考试要求知识内容考试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a 7.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2.标志重捕法 a 8.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 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a 9.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 10.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a5.环境容纳量 a 1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6.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 12.顶极群落的概念 a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1.种群的基本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a.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出生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b.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种群的数量就会减少。

③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年龄结构①概念: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表示。

②种群的年龄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③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④意义: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3)性比率①概念: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②比例关系: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1∶1。

(4)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①种群的分布型a.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b.类型:包括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集群分布(如橡树种子)、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c.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

②种群的存活曲线a.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b.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1__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 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 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 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E·环境中天敌增多 G·寄生生物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F·环境中阳光不足 H·寄生生物减少
•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长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幼__年___个体多,_年__老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不_断__增__长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计__划__生_育_____政策。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单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 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019届高考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精讲课件: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 (共293张PPT)

2019届高考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精讲课件: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 (共293张PPT)

a
27A
a
27D
返回目录
第24讲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种群的概念 (1)种群: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 _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 进化 单位 (2)与物种的关系:物种的具体存在的单位、 ________ 和繁殖的单位。 2.种群的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个体数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 ①出生率: 单位时间______________ 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 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 分数。 出生率-死亡率 。 ②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兴衰 的晴雨表。 ③地位及作用: 决定种群密度, 是决定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24讲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种群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长 空间 资源 无限、________ (1)条件:在________ 无限和不受其他 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慢 基数 (2)特点:起始增长很________ ,随种群________ 的加 指数 增长。 大,增长会越来越快,呈现________ J (3)增长曲线:“________” 形曲线,指数增长。
章 知识内容 8.种群的特征 ①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②标志重捕法 ③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 四、 曲线 种群 9.种群的增长方式 ①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 斯谛增长 ②环境容纳量 ③活动:探究培养液中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 变化 a a a a a 8 14 29(3) 27BC 19AC 8ABD、 D 25 考试属性 及要求 必考 加试 2015年 2016年 10月 考
第八单元
第24讲 第25讲 第26讲
第1课时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6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6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3)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性比率 。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___候___、___ 天敌、传染病 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___入___率___ 和迁出率 。
aa
增长
类型
5.环境容纳量
1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
aa
aa
和过程
6.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c 12.顶极群落的概念
a
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三 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加试) 模拟演练 课时训练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提示
(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 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3.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图,请思考:
知识梳理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 死亡个体数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 的晴雨表。
思考讨论
1.某地区总人口数为1 000人,2014 年出生5人,死亡2人。请计算该地 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出生个体数/种群总个体数 =5‰。 (2)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总个体数 =2‰。 (3)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 自然增长率 。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7讲群落课件浙科版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7讲群落课件浙科版

突破命题视角
考向一 丰富度、优势种 [典例1](2023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一小组参加了某草地群落中土壤动物 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用土壤取样器在1 m2内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取出土样 B.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C.体型较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数 D.经过种类和数量的计数可反映出该群落物种的丰富度
解析 将土壤取样器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取出土样,但取样面 积不一定是1 m2,A项错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进行计数,土壤动物分离时,体型较大的动物直接用镊子夹出来,小型动物 需借助实验室的仪器和常用药品将其分离出来,如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 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B项正确,C项错误;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D项错误。
3.生态位
概念
生态位 研究 内容 作用
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 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可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重要性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 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 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群落中不同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 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4.(2023浙江名校协作体二模)某同学重复了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竞争实 验:将从同一自然水域获得的双小核草履虫(a)和大草履虫(b)两种草履虫放 在一个培养管中混合培养时,其种群增长如图1;当两种草履虫单独在不同 的培养管中培养时,结果如图2。
图1
图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均呈逻辑斯谛增长 B.由图1可以推断,在自然环境中大草履虫存在竞争优势 C.图1中2天之前两种草履虫生态位有重叠,但不一定存在竞争 D.若在培养管中继续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可能均会下降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讲种群与群落讲义浙科版-课件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讲种群与群落讲义浙科版-课件

第29讲种群与群落[考试标准]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突破要点i •种群的特征(1) 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 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⑶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M- n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其中M=标志个体数,m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

2 •种群的增长方式(1) 指数增长①理想条件是指资源和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卫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又称“ J”形增长曲线。

(2) 逻辑斯谛增长①概念: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又称为“ S”形增长曲线。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

②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_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 种群数量波动类型及变化原因①波动类型:非周期波动。

变化原因:气候变化。

②波动类型:周期波动。

以雪兔和猞猁为例分析变化原因: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2) 对种群数量波动起调节作用的因素①外源性因素:主要指气候、食物」病、寄生和捕食等。

②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V )(2)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 :1,则出生率越高(V )(3)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x )(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x )(5) 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V )(6) 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V )(7) 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X )(8)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9) 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x )(10)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V )(1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V )(12)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指数增长(X ) 2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二 种群和群落 (共99张PPT)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二 种群和群落 (共99张PPT)

知识体系构建
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重点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 ···· 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二十二
种群和群落
CONTENTS
目录
考情精解读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A考点帮· 素养大提升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B方法帮· 素养大提升 方法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判断
方法2 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与应用判断
方法3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 方法4 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
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种类: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
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 调查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和群落的综合考查(考向5) 种间关系的判断(考向3)
群落的结构和演 替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
群落的演替类型判断(考向4)
命题分析预测
1.命题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文字情境、表格、曲线等多种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热点题型突破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学案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热点题型突破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学案

热点题型突破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情分析]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常以文字表述、模式图、曲线图等为载体考查,多为选择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常以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解为载体考查食物链、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核心知识点。

主要考查角度有以下两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曲线。

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1T;2016年4月浙江选考,1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8T;2017年4月浙江选考,15T。

(2)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4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9T;2017年10月浙江选考,29T。

预测今后主要考查角度集中在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影响因素;(3)营养结构的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一种群的特征1.(2017·绍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B.各国人口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比率均为1∶1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答案 A解析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教材中指出“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不一定人口就会零增长,如需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没有性别之分的动物就没有性比率,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

浙江选考高考生物19种群与群落复习名师课件

浙江选考高考生物19种群与群落复习名师课件

选考提升
题型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典例精析 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
相关操作 ,正确的是D ( )
①培养酵母菌时 ,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
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
培养液振荡摇匀后 ,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12-
解析 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在成熟群落中 ,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发生的 变化,因此种群数量波动不可能发生在一个种群的生活史中 ,从题 干信息中得不出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性还是非周期性 ,A项错误;蒲 公英种子随风飘落过程中 ,各粒种子之间既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因素 也不存在相互排斥 ,因此,首次(第一个生活周期 )在草地上分布方式 为随机分布 ,B项错误;蒲公英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 ,这些 种子只有少部分存活 ,因此,该种群存活曲线符合凹形特征 ,C项错误; 由于蒲公英个体随机分布 ,且蒲公英有毒 ,动物对蒲公英的取食较 少,因此,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 平,D项正确。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10-
导师点睛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 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标 记物不易脱落 ,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 以被再次捕获 ,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 偏大。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19-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 ,δ>1,说明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加 ,若
δ<1,说明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 大于t1,A项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 δ相同,说明出生率 /死亡率的 比值相同 ,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却不一定相同 ,B项错误 ;t2和t3 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C项错误;当δ大于1,种群数量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6讲 种群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6讲 种群课件

1.辨析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率=
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初始数量
=
现有个体数 原有个体数 原有个体数 增长时间
(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
现有个体数 原有个体数 增长时间
(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A、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产生原因: ⑬ 食物和空间条 件充裕,
1.“J”型曲线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公式 : ⑭ Nt
N0
t
特点: 增长率⑮ 保持不变
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⑯ 资源和空间 是有限的
2.“S”型曲线特K值点::又种称群⑱ 增 长环速境率容⑰纳 量先 ,增在大环后境减条小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A.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下降 B.实验结果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无关 C.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D.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表示为A/N
答案 C 由图可知,随着灯距的增加,回收率下降,A错误;由图可知,灯 高0.8 m时,在不同灯距下回收率均高于灯高1.3 m 时,说明杀虫灯的杀 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有一定关系,B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原理,释放总 数(被捕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诱杀总量(重捕个体 数N),则种群数量=(释放总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诱杀总量,即种群数 量=N/A,D错误。
9.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在随时间而增大,当种群数量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 )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浙江课件: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浙江课件: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

③类型
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
周期性。
(2)种群数量的调节 ①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 外源性 因素和 内源性 因素。 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 行为 调节 和 内分泌 调节。 ②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 端的 温度和湿度 。此外, 食物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③内源性调节因素: 领域行为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 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节。
和迁出率 。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提示
(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
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3.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图,请思考:
3.种群的分布型(加试) (1)概念:种群中个体的 空间配置 格局。 (2)类型:包括 均匀 分布(如稻田插秧)、 集群 分布(如橡树种子常落在 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 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其中 集群 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 集群 分布,人类在地球 表面的分布为 集群 分布。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性比率 。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 _________
天敌、传染病 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 _________

一轮复习浙科版种群课件

一轮复习浙科版种群课件

7.下图为某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逐渐增加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 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开放思维类] 8.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 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志的个体总数,请用简洁 的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若干黄粒种子中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 总数→重复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2)样方法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 生率越高。( √ ) (3)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 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 )
种群数量变化的特殊实例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 成的。 (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突破2 核心素养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科学探究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讨论
1.某地区总人口数为 1 000人,2014 年出生5人,死亡2人。请计算该地 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出生个体数 /种群总个体数 =5‰。 (2)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 /种群总个体数 =2‰。 (3)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 自然增长率 。
2.热图解读: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
提示
(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 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3.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图,请思考:
知识梳理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 同一物种个体 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单位时间 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 死亡个体数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 种群兴衰 的晴雨表。
提示
重难突破
1.“J”形增长曲线和 “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模型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 前提条件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限,受到其他生物制约
m
3.种群的分布型 (加试) (1)概念:种群中个体的 空间配置 格局。 (2)类型:包括 均匀 分布(如稻田插秧 )、 集群 分布(如橡树种子常落在 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 )、 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 )。 其中 集群 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 集群 分布,人类在地球 表面的分布为 集群分布。
aa
增长
类型
5.环境容纳量
1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
aa
aa
和过程
6.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c 12.顶极群落的概念
a
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点三 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加试) 模拟演练 课时训练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
4.种群的存活曲线 (加试) (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 死亡过程 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 1 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 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 死亡年龄 ,直至 全部个体死亡 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 年龄 ,纵坐标是 _存___活___ 个体数的对数值 。
越快
时停止增长或在 K值上下波动
有无K值 曲线类型
无K值 “J”形 曲线
有K值 “S”形 曲线
(2) 环境容纳量 (K值) :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加试)
(1)种群的数量波动 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 随时间而变化 的。
②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变动 环境条件 的改变
(2)年龄结构 ①年龄结构: 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 生殖前期 、 生殖期 、 生殖后期 。 ③年龄金字塔
生殖后期
增长型
稳定型
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衰退型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 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 标志重捕 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 N= M·n(M=标志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
(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
(3)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性比率 。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 气___候___、___ 天敌、传染病 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迁___入___率___ 和迁出率 。
③类型
非周期 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 周期 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
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
周期性。
(2)种群数量的调节 ①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 外源性 因素和 内源性 因素。 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 行为 调节 和 内分泌 调节。 ②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 端的 温度和湿度 。此外,食物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③内源性调节因素:领域行为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 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节。
(1)种群发展至 c时期时,其密度增长率为多少? 提示 种群发展至 c时期时已达到饱和期,出生率=死亡率,其密度 增长率为 0。
提示
(2)若为某渔业资源,则捕捞时机及捕后种群剩余量分别为图示哪一点? 提示 渔业资源最佳捕捞时机为种群数量超过 K/2时捕捞,捕后剩余 量应维持在 b点处。 (3)若为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状况,则防治害虫最好应从哪一点开始? 提示 若为害虫防治,则最好从图示 a点时即采取防治措施,严防种 群数量达到 K/2处。
5.种群的增长方式 (1)逻辑斯谛增长
条件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 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
起始 增长很慢,但随着种 起始呈加速增长, K/2 时增长
增长特点 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 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 K 值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6讲 种群和群落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7.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aa
a
动和周期性波动
2.标志重捕法
a a 8.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
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a 9.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a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
10. 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
b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