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例如: 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种和尚
Difference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e two pairs are just on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en a translator resorts to either literal translating method or free translating method, he puts his attention mainly to the linguistic factor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ries his utmost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arget text.
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综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一、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1. 翻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还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
2. 等效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目标语言能够传达出原文同样的意义和效果。
等效主张在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
3. 重译重译是指对一篇已经翻译过的文本重新进行翻译。
它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不同解读和译者的风格差异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代将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融合”或“保留”的翻译策略。
归化主张将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述方式与理解习惯作为翻译的依据,而异化则更加强调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1. 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对称性,重视忠实于原文,以达到“无损”的目标。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并关注功能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明确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和目标语读者进行调整的任务。
3.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提出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移,还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重译和再翻译理论重译和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翻译作品的再审视和重新翻译,可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提醒翻译者不仅要注重翻译策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 源语导向理论源语导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实现“无损”翻译。
翻译理论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作论”是他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强调:1、“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以超过创作。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2、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在翻译中的作用,个人的研究有利于翻译工作,翻译作品也是要有翻译家自己的创作精神在里面的;3、“风韵译”,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4、“共鸣说”,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一”;5、“生活体验论”,在下笔之前,对于一部作品的时代、环境、生活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6、“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特别重视对雅的理解,雅不是指“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指译文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
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译作也必须是一件艺术品。
尤金.奈达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的核心在于:从源语言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
为使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叶君健的主要翻译理论是“精品论”。
1、译者介入——“我们需要有个性的译作”。
翻译不能说是“复制”,而确有“再创造”的一面,因而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简介
内
容
许渊冲翻译思想
概
要
优化论
翻译实践指导
一、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 著译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12月,许渊冲被 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2.叠字的运用
e.g.Wish all of you safe and sound. 祝大家平平安安。
发挥译语优势的策略
3.对偶的使用
三 优
e.g.A blare of sound, a roar of life, a vast array of human
hives, appeal to the astonished senses in equivocal terms. 嘈杂的声音、熙攘的生活、蜂窝的人群,足以让感官震惊,为之
化 吸引,感觉难以名状。
论
4.重复的使用
e.g.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造成了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中文 的优势是,文字精练,常常一词多义,而且成语典故较多。而英文 的优势是用词精确,逻辑思维严密,语法结构严谨清楚。
1.深化
扬长避短的优化策略
当译语语言优于原语时,可以利用深化的方法来发挥译语语言的 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 以旧译新、 等翻译方法。
e.g.1.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特殊化) 2. He is no smoker, but his father is a chain smoker. 他不抽烟,他父亲却是一支接一支地抽。(具体化)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二.释意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2.翻译对象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和非语言的意思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本身。
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翻译是释意;继而又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
翻译的语言学派
3. 语义翻译semantic 和交际communicative翻译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集逐词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 优势,指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 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 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地道的翻译的优势, 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 等同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者的区别: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1. 语言意义: 他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或 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 行为”
13
纽马克把意义归纳为以下三种:
a. 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 b. 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c. 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每一种意义又包含更加细微的意义变体,他进而把 这些意义类型及变体层次概括为四种: a. 语言学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包括同义 词和阐释意义,翻译最能体现这种意义。 b. 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a. 文本所体现出的作者个人的风格和个人习语;
b. 题材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 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c. 表达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特有的内容的词汇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摘要: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看法。
通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透过他的观点,阐述并引发了对其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文本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本类型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奈达(E.A. 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说进行分析。
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
”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
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2.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发展及关联翻译法的提出纽马克最主要的理论和最大的贡献是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文本,而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为了缩小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差距。
翻译研究 理论
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与众多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语言学系统,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近几十年来,随着翻译学在学术界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的理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就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演进进行综述,试图概括它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翻译理论的传统:以术语论为代表术语论(terminology)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传统,它试图探索如何通过给出实际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的术语,来完成翻译工作。
术语论密切关注术语的含义和词汇的简捷精确表达,其观点代表着相对客观的教学观点。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以意译论为代表在术语论的基础上,翻译理论发展出了意译论。
意译论对文学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它把重点放在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接触,强调原文的意义和翻译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考虑到语言的文艺风格和文学品质。
意译论中的观点代表着相对独特的审美观点。
三、翻译理论的结合:以译理论为代表译理论是术语论和意译论的结合体,它呼吁术语论和意译论之间要有更多的交流与结合,它强调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准确性,还要考虑文本整体的语义。
译理论同时也强调要注意语言的文化性,重视文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的审美结果。
四、翻译理论的未来:以混合论为代表混合论对以上三种理论观点做出了综合性的总结,建立了一套新的翻译理论,它着力于完善翻译理论,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如何实现文字的有效翻译。
综上所述,从术语论到意译论,再到译理论,最后到混合论,翻译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基础到提升、由专业性到宽泛性的全过程。
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将会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期待能够看到有更多的新的理论模式和翻译方法出现,以更好的面对更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和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尤金·A ·奈达( Eugene A.Nida )( 1914-2011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功能对等 ”。
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 提出了著名的 “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即“功能对等 ”。
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 “翻译是用最恰当、 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 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
“动态对等 ” 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 奈达认为,“ 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 ”(郭建中,2000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 ,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 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 的译作。
然而 ,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 ,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 中“mushroom ” 原意为“ 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 “雨后春笋 ”,而不是“雨后蘑菇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 “雨后春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の“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の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の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の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の著作是1964出版の《翻译の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の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の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の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の语の之间の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の角度出发,根据翻译の本质,提出了著名の“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の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の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の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の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の对等,翻译传达の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の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の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の,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の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の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の四个方面,作为翻译の原则,准确地在目の语中再现源语の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の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の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の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の完美の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の,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の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の目の。
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の成语和理解の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の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の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の语达到意义上の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の深层结构转换成目の语の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の文化内涵用译语の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の英文原文中,原文の内涵并不是靠词汇の表面意义表达出来の,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の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の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の句型来表达同样の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の深层结构转换成目の语の表层结构,即用目の语中相应の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の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の翻译理论,文化差异の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の语紧密相联の。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の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の作品。
Peter Newmark(彼特·纽马克)From WikipediaPeter Newmark(1916–2011) was an English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萨里大学)BiographyHe was one of the main figures in the founding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also very influential in the Spanish-speaking world.He is widely read through a series of accessible and occasionally polemical辩论の works, the titles of which are as straightforward as the man himself: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89), About Translation(1991),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8). H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t Surrey. He was chai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He also wrote "Translation Now" bimonthly for The Linguist and was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s.彼特·纽马克の翻译理论纽马克の翻译理论の核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由英国著名の翻译家Peter Newmark 在所著の《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1981)和《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里提出。
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の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の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の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の效果。
(Newmark 1981)1988年,Newmark 在《翻译教程》中,对语义翻译重新下の定义“试图译出原文确切の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
”语义翻译重视の是原文の形式和原作者の原意,而不是目の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の语文化情景中之物。
Translation Methods 翻译方法Source Language (SL) Emphasis Target Language (F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字译 Adaption 编译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 Free translation 意译 Faithful translation 信译/帖译 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45)交际翻译の重点是根据目の语の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の文字。
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の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の错误。
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の,有了特定の目の读者群,因此他所产生の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の局限。
(张美芳,2004:96)张美芳.编译の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95-98纽马克の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根据不同の内容和文本,同时根据布勒(Karl Buhler)の语言功能理论,纽马克将所有の文本分为三大范畴: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根据语言の主要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expressive)、“信息类”(informative)和“呼唤鼓动类”(vocative),具体又分为:(1)“表情类”语篇:包括虚构性文学作品,权威人士演讲、人物传记、散文及私人信函;(2)“信息类”语篇:包括教材、科学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记录或议程;(3)“呼唤鼓动类”语篇:包括公共告知、产品说明书、广告、政治宣传、劝诱性文章,有时也包括通俗小说(Newmark, 1988:37)。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语篇の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の指导下,选择不同の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递源语の思想和神韵。
根据翻译类型模式,纽马克提出严肃の文学作品及权威性语篇表情型文本,原文の形式是译者关注の焦点,如作者个人の习惯及独特の表达形式等,翻译の重点放在源语上,译者应遵循作者第一の原则,尊重原文和原作者。
换言之,既要尊重原作の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の语言风格。
表情型文本可使用语义翻译法。
对于目の在于煽动情绪の政治演说、宣传品、商业广告等属于呼唤功能型文本,译者翻译时要以源语为归依,采取交际翻译法。
表情型文本例1 静夜思(李白)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许渊冲译)床前明月光,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疑是地上霜。
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举头望明月,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低头思故乡。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评论:本例主要采用语义翻译。
以原文の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
尽量保留作者の印记,原文の第一、二、四句压尾韵[ang],英译文极力靠近,第一、三句压韵,特别是第四句译文,通过调整句序,既突出了作者の“思乡情结”,又与第二句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