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孝PPT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

以孝为政
•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 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 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 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 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 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谏父母
•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 而不怨。”4.18
谏父母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 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 犹告也”。《孟子》 •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 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 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 不孝也。” 赵歧《十三经注》
以孝为政
• “治国必先齐其家”指出了以孝 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 所以事君也”,把人们行孝的对 象直接指向为君主。 • 《礼记· 祭义》说 “事君不忠,非 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 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
以孝为政
•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 不敬,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 (《礼记· 祭义》)
论 孝 百善孝为先
引言:孝,子承老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1.6
• 《说文解字》 “孝”:“善事 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 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 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3
二十四孝之一:孝感动天
• 虞舜。瞽搜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嚚。 弟象傲。舜耕于历 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 感如此。帝尧闻之。 事以九男。妻以二 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 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 动天下。

孔子论孝1

孔子论孝1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 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 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 就算是孝顺了吗?”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 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 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 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看到贤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
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
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 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 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 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 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 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 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 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 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尤其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独特的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在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下面将会列举五个例子来证明孝道是如何在论语中被体现的。

孝道的重要性可以从《论语》的开篇就可以看到。

曾子曾问,如何可以使国民互相爱戴?孔子回答说:"父母怎能不爱呢?" 这表示着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孔子也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人。

一,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雍也》)。

这是在强调如何培养一个爱戴他人的个体。

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长辈尊敬、关心、安抚、孝顺的一种做法。

小人则不同。

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人,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这个指导孝顺父母并尊重别人的谦卑,是有效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二,“不敬鬼神,敬人如父母”. (《论语·卫灵公》)孔子是通过这句话来强调家庭和宗教认知之间的联系。

孝顺父母和尊重神灵一样重要,如果不敬畏神灵,那么肯定不会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三,孝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而不是单纯的口头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孝也,父母闲,则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养其乐也.”(《论语·里仁》)孔子对于做好对待父母的孝道也有很具体的说明。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钱财援助,包括陪伴、关怀,和经常赠送一些物品等。

四,“三年学之,不至于妾之门。

”(《孔子家语·七政》) 孔子的意思是,孝道需要长期的培养,如果日常没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那么就不够孝顺。

亲密关系需要日积月累的建立,然后才能持久不变。

五,”孝者,不易富贵,不易久安逸。

”这是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上必须牢记的基本原则。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摘要: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其内容主要有:一、为什么要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能让国家和平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二、什么是孝?《论语》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是让父母身安心安。

三、怎样行孝?孔子要求子女辈,养父母身,敬父母心。

及时行孝,顺着点父母,非不得已,不离开父母。

关键词:《论语》孝道行孝《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自诞生以来,《论语》如皓月明星,照耀着一代又代人;如清泉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于丹说:“《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种朴素的起点。

”[1]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而孝为其根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述而》)《论语》里多次论述了“孝”,且集中于前四章中,可见儒家对孝的重视。

《论语》就“孝”阐述了哪些内容呢?一、为什么要孝?孔子重孝,孝是仁的根本和入手点,“仁者爱人”,试想:一个人如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不孝敬,对有血缘之亲的兄弟不爱护,他又怎么可能爱苍生万物?孔子生活时代,宗法奴隶制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要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孔子主张先稳定家庭,树立父母的权威,进而延伸到国家、社会的稳定。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一个孝顺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

一个人有孝心,说明他会感恩,讲秩序。

整个社会就是一张关系网,与亲人的关系是起点,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会对整个社会传递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让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也是参与国家管理。

为国家作贡献,方式有很多种,孔子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孝悌,也是为了国家和平与稳定,为了人们安居乐业。

《孝经》集中阐述了儒家孝道思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了孝的地位,孝是道德根本,教养由此产生。

孝之说——结合论语浅谈孝 PPT课件

孝之说——结合论语浅谈孝 PPT课件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16、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17、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18、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9、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70、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7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72、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3、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有一个表现是他还是有点怕你。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论语论孝

论语论孝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长辈在世时,以礼 的,便是与儿女团聚的日子。因此,不管在家在外,
相对;长辈去世后,以礼安葬、祭拜。在我们成长过 我们应心系父母,给予他们温暖的避风港。而在那个
程中,对我们不离不弃、循循善诱的便是我们的父 避风港里,时时刻刻让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关心
母。因此,在他们迈入年老时,该以耐心服侍他们、 与爱,用真诚的心保护他们、陪伴他们,便是尽孝的
错误。身为儿女的我们应毕恭毕敬地劝告而不加以抱 爱,沉重却幸福,简单也困难,其为孝也。真正尽到
怨,以回报有生之年父母的教诲,就像父母当年不厌 孝道,我们漫长的人生才有意义可言。
其烦地教导我们如何融入社会一样。光阴一点一滴地
54
消逝,也无情地夺走父母的记忆。对于脑袋不灵光的
(指导教师:朱佩云)
2017孔子杯专刊
学生优秀作文
论语 论 孝
陈思玲 女 马来西亚 柔佛新山宽柔中学 高三文商(1)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 他们,我们便是其心灵导师。以爱护之心关怀他们,
道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一直是个被重视的品德。我们自 唤醒他们脑海深处沉睡的记忆。若发现父母不愿接
从懂事以来不断接触《论语》,不断被灌输为人子女 受,我们也应以爱包容他们且不加违背,正如孔子所
应守孝道的道理。孝顺父母从字面上来看,对许多人 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来说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在这被金钱、利益摧 怨。”
残不堪的社会里,对某些人来说,却是个难如登天。
父母的晚年,再安逸的生活、再富足的物质需
那么,什么是“孝”呢?子曰:“生,事之以 求,也远不如儿女的一句嘘寒问暖。父母日夜所盼望
幸福安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光 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遵守孝

论语谈孝PPT课件

论语谈孝PPT课件
• “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019/11/4
5
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
• 《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 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 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 直接将此看作是孝。
• 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2019/11/4
2019/11/4
《论语》论孝
• 1、孔子重孝 • 2、浅谈《论语》中孝的五大观
点 • 3、孝的误解
2019/11/4
2
《论语》中的孝
• “孝”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 “父”出现25次,“母”出现10次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19/11/4
3
孔子重孝的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 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 趋瓦解,“礼崩乐坏”。
2019/11/4
8
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 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 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 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 会关系的准则。
2019/11/4
9
孔子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 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 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 “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 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2019/11/4
11
“孝”不是绝对的顺从
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 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 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 的孝。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
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 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 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 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 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 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 了较高的声誉。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论语》和《_孟_子
_》《_中_庸_》
《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2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 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 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 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56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7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全世界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 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成为整个东方 文化的基石,并影响着全世界各地。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 国也属于世界。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58
【 颁 奖 辞 】
2020/7/11
名著导读《论语》
44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国学《论语》PPT课件

国学《论语》PPT课件

.
7
二、关于学习
.
8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 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 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 而不满足。再次,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 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 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 另外,针对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 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 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 这里孔子勉励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 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
14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 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 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 “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 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 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 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 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 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 否定或全盘肯定。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2
主要思想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 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 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 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过重大影响。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ppt课件

百德孝为先——《论语》论孝ppt课件

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保留并发扬父辈正确的做 法和思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
过前代,这是历史的精选必课件然ppt 。
9
▪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 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 乎?”
精选课件ppt
8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 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 【评析】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 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
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 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 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
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 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 【评析】“德治”思想,国家政治以孝为先,
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
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
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
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
政的一种形式。
精选课件ppt
22
《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在当代社会是否合理?
▪ 《论语》不仅对孝的境界有高远的思考与表达,
还记叙了孔子许多忠实、勤勉而又模范的行孝事
迹。子路曾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பைடு நூலகம்看出孔子达到了孟
子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境界了。孔孟儒家学派对孝的论述自

11《论语》课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论语》课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什么意思?
(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 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 母,尊敬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 想父母之所想。
孝的内在表现是敬,那么孝的 外在表现是什么呢?
游历,外出学习或做官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去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 也要有一定的去向。”
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
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2、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 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
年龄,岁数
喜悦,高兴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讨论: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讨论:
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
2、“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 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 育原则? (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 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 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 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 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 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 师表”、“千古圣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 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 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 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 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学习了“孔子论孝” , 你有什么感悟?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 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 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 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 “孝”了。
解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 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1)易色:有两种解释,一种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则“贤 贤易色”就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 贤德,而不重容貌。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6论孝专题

论语6论孝专题

• 【读解】


• • • • •
本章的理解的分歧主要在“色难”上:色究竟是 父母之色还是子弟之色。 1、承父母之色。包咸注:“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 乃为难也。”马融注同“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皇侃从包注。这是一派。 支持者:司马光《家范》:“色难者,观父母之志趣, 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 2.弟子和颜悦色 郑玄注说“和颜悦色,是为难也。” 支持者:《吕氏春秋·孝行览》:龢(hé )颜色, 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从文本前后来看,以“色”为弟子之色前后更贯通也 更直接。因为服事、饮食毕竟都是在说弟子之事。
• 【延伸】 • 在历代的阐释中,本章的争论焦点反而是“至于 犬马,则能有养”一句,千载之下,聚讼不已: • 1.犬马养人,即包注:“犬以守御,马以代劳, 皆养人者。” • 2.人养犬马。朱注取此。 • 3.犬马自相养。李光地说,犬马亦能养父母,只 是无礼于其中。 • 4.爱父母及犬马。因为爱父母,连父母的犬马亦 能养。 • 5.犬马是子自喻,犬马之子皆有以养其亲,不敬 则与之无别。
• 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解:凡是深爱父母的孝子,必定具有温和的 气质。既有温和的气质,则表现于脸上的, 必定是愉悦表情。既然表情愉悦,则整个人 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毫不粗暴。
• 【译文】 •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 “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 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 就算是孝顺了吗?” • 【读解】 本章依然是阐发“士之孝”的大义,依然存 在一种对比结构,即“士之孝”超越于服劳进 食的口体之养的庶人之孝,要表现在容色上。 本章的问孝人是子夏,与子游同为孔门文学科 的翘楚,是孔门最重要的传经人。他在孔门中 有两个唯一:是《论语》中孔子唯一称许过启 发了他的人;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帝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 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 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 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
9
二、孝顺要怎么做?
.
10
1、无违:不违背礼(合乎礼)
•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 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 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 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 《孝经》卷一《开宗明义章》
.
8
拓展
•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 昆(2)弟之言。”
•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 哥,兄长。
.
1
孝感动天
舜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
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
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
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
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
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
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
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
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
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
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
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
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
并封象为诸侯。
.
2
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人,生母 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 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 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 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 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 自己的体温融化冰面,然 后捕鱼。继母食后,果然 病愈。
.
6
儒家亲孝观:
•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 为仁之本欤!”(《论语》)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
7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 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
13
5、终身敬孝
•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 也。”
•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 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 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
3、敬亲:和颜悦色,. 发自内心的孝敬 1远游,游必有 方。”
•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 之忧。”
.
14
三、父母有过错怎么办?
.
15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
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
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
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
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
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
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
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
.
5
一、“孝”是什么?
• “孝”字是上下结构,“上有老,下有 子”。“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 代表子女。“孝”即是“做子女的,顺承 父母”;同时“子”背着“老”,涵意即 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 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孝顺的学派,
认为孝顺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
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
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
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
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
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 .
16
兼养孩子。
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不主张愚孝
• 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 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 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
•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 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 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
11
2、养亲:
在物质生活上高度关怀和用心赡养、护理父母
•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 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 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 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
• 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 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
• 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 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 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 “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 是什么原因。
• 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 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 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 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 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
3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 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 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 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 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 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 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 一跤,他怕父母伤心, 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 哭,二老大笑。
.
4

据统计, 《论语》中,孝出现19 次;父出现25次;母出现10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