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导读:猜猜老师描述的是班上哪个学生?为什么毫不费力就猜到了?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在小组中选择两个人,观察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眉毛,看看他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预设:通过观察对比,我们会发现,就某一外貌特征而言,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2)讨论:我们的长相独特吗?结合单眼皮和双眼皮的特点,有耳垂的和没有耳垂的,会有多少种不同长相的人?3)上表中每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

如果结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结合了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外貌特征,会有多少种不同长相的人?我们班能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吗?全世界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人吗?三、拓展活动:猜猜描述的是哪位同学的特点?(根据眼睑、额头发际线、耳垂、下颌骨等特征猜测)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本课教学内容与前一课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为第三课指导学生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做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发现一家四口中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在外形特征上的差异,引入对变异现象的研究。

第二部分,课前调查自己与家人的特征,课上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从对人的分析类比推理到其他动物,发现动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变异现象。

第三部分,组织小组活动,学生将不同的米进行分类,并找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从而发现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建构对生物变异现象普遍存在的认识,进而初步建立变异概念。

第四部分,认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为下一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做好认知准备。

2.教学目标描述和比较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理解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很多特征是不同的。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动植物变异的不同类型。

归纳概括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了解变异的概念。

3.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和比较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难点:归纳概括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了解变异的概念。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不同品种的米、动物变异现象学习单。

学生分组材料:自己与父母的特征的调查表。

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生物的遗传,知道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些相似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形态结构上,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

2.不过,我们也观察到生物的子代和亲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变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生物的变异性质。

3.板书课题:6.生物的变异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体会人类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变异性1.教师引导:我们跟父母有些特征是相似的,不过也有一些特征是不一样的,并且我们跟兄弟姐妹之间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 引言:物质的变化;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的化学变化;4. 物质的物理变化;5. 实验与探究;6. 综合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教材准备: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3.课件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呈现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第1课时

《馒头发霉了》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

2.了解弗莱明和青霉素的相关知识。

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重点霉菌的认识、特点及生长的条件教学难点青霉素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实验、视频教学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讲述:(出示一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二、新授(一)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

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展示。

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预设1: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回答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

毛茸茸的。

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

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学生举例。

炊饼桔子、苹果、香蕉等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预设3: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学生交流讨论小结:大家认为馒头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三)霉菌的作用霉菌都是有害的吗?学生讨论预设1:霉菌都是有害的,它使植物和食物变质。

预设2:也不都是,上节课我们的学的酵母菌就是有益的,还能做食品和生产药品呢?教师总结:霉菌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益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doc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配合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3篇)篇1:苏教版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通过四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三动”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知识,重点复习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巩固观察、操作实验的成果,认真做好评价本学期自拟的要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内容六年级共两册,重点在第二册。

四、目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与身边常见事物相关的简单科学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科学创新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

本次复习具体分为“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四大板块。

通过二份试卷体现,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以下是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学困生:通过科学的复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等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优生学: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与身边常见事物相关的简单科学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消失的恐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一节课,名为《消失的恐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举办“恐龙展”,让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并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2.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学生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他们对恐龙可能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展示恐龙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然后提出问题:“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现在还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描述恐龙的特征和生活。

Step 2:呈现任务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要举办一个“恐龙展”,需要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恐龙种类,并准备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问题,例如:“你们的恐龙是什么种类?它们生活在哪个时期?有什么特征?”Step 3:信息搜集与整理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可靠的资源,例如科学书籍、博物馆网站等。

学生可以查找恐龙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变化的类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并能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1)观察蜡烛。

(2)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同上:不锈钢勺子、蜡粒)。

(3)燃烧蜡烛:A.蜡烛、火柴、烧杯(干)。

B.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C.蒸发皿、木夹子。

(4)综合实验:每组2张记录纸。

A.盐的溶解:烧杯、水、玻璃棒、盐。

B.石灰水中吹气:吸管、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杯子。

C.热水中的鸡蛋:鸡蛋、烧杯、热水。

D.压扁可乐罐:易拉罐一只。

E.碱水中倒入白醋:装有碱水的杯子、白醋。

G.白醋中的鸡蛋:烧杯、白醋、鸡蛋老师:(1)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子、蜡粒(少些)。

(2)燃烧蜡烛:(示范B)蜡烛、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3)白糖实验:白糖、不锈钢汤勺。

(4)其他:塑料筐(编号)、抹布、信封(编号)、弃物罐(易拉罐,小组)、热水2瓶。

教学过程:一、认识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1)谈话: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一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一把勺子(出示),在勺子里放了一些蜡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

(3)提问:你能描述一下蜡粒的特点吗?(4)汇报:(颜色、形状、气味、透明度等)2.加热蜡烛(1)提问:如果我们把蜡粒加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2)学生猜想。

(3)谈话:一定是这样吗?那好,我们先来看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讲解。

点火、外焰加热、使用酒精灯的时候务必请同学们注意安全、边实验边仔细观察现象、强调当你看不到蜡粒的时候请同学们结束实验、最后别忘了灭火。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一: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生减少与增加。

2. 掌握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3. 提高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

2.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张、铅笔、酸、锌片。

2. 图片或实物:一根燃烧的蜡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学生对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平时对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了解。

探究:2. 展示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思考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物质减少或增加了吗?为什么?3. 进行实验: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船的形状,放上一个小石头,然后倒入一些酸,观察石头的变化。

请同学们描述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情况,并思考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归纳总结:4. 同学们就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物质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减少后的物质去了哪里?物质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增加进来的?”等。

拓展应用:5. 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物质变化中的减少与增加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如食物煮沸时水的减少、铁锈的产生等。

巩固练习:6. 给学生提供几个小问题,检查并巩固学生关于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理解。

例如:烧纸是否减少了?水沸腾时是否增加了?等。

辅助作业:7. 布置作业:请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并回答几个相关练习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太阳能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3. 培养对太阳能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小组活动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太阳能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能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展示太阳能各种应用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太阳能的实际存在。

2. 讲解太阳能的定义和特点,如: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它永远不会耗尽;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可再生的能源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15分钟)1. 按照课本的顺序,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扇等。

2. 对每种利用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作用。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知识扩展(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太阳能的利用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可以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进行查找,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

六、夯实知识(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太阳能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2. 学生自主反思:你们觉得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和利用方式;3. 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及相关保护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播放视频所需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太阳能知识,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合集四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合集四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合集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 观察星空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 观察星空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观察星空》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12课时,主要内容是观察星空。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和银河系等的认识,同时关注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理解星座的概念,知道星座的划分。

2. 通过观察,认识并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 认识银河和了解银河系的概况。

科学探究:1. 能够利用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2. 观察并记录星座的特征。

科学态度:1. 培养学生观测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2. 初步认识到中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艰难历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三、教学重点:利用软件观察星空,认识典型星座。

四、教学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但对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和银河系等概念了解较少。

他们对宇宙的探索和观测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星空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宇宙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绚丽多彩的星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星星、星座等元素,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Step 2: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星座的图片,解释星座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星座的划分方法。

例如,展示一张包含不同星座的图片,并解释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相对位置勾画出的形象,不同的星座代表着不同的神话故事或文化传统。

然后给学生展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图片,并解释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和作用。

例如,通过展示一张北斗七星的图片,教师解释北斗七星是位于大熊星座中的一组星星,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而北极星则是位于北斗七星的一颗比较亮的星星,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北方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用化石作证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第10课时,题目为《用化石作证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科学假说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并运用化石证据来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涉及生命演化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 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4.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5.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化石的基础知识,对化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较为片面,缺乏整体的把握。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化石的科学发现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化石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吗?请思考并与同伴分享你的想法。

”Step 2: 学习化石的科学价值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有关化石的科学假说的资料,让他们阅读并讨论。

2.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化石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化石研究对了解生命演化有什么帮助?”3.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科学假说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化石的科学价值。

教师总结:化石的科学价值(1)揭示生命的演化:化石提供了生物演化历史的关键证据,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进化和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共20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共20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0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内容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一: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 单元二:恒温和恒温动物;3.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4. 单元四:科学与人类生活;5. 单元五:环境问题与保护;6. 单元六:物质与能量。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进行呈现和巩固,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究、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方法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使他们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 探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加强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1. 教师的评价:通过实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2. 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研究自觉性和自我反思能力;3. 小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相互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能利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操纵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明白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明白发霉的缘故,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形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操纵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学预备: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形,提出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霉?什么物体容易发霉?(学生自由发言)2、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想明白的问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一)观看霉的形状1.讲述:请大伙儿认真观看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为了看得更清晰,我们能够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来观看,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有一点务必请大伙儿注意:观看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双手。

2.学生观看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专门小,用眼睛专门难直截了当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因此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专门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二)推测馒头发霉的缘故通过刚才的观看,我们对霉的种类和形状差不多有所了解。

那么你们明白在哪些条件下馒头会发霉?(1)请大伙儿依照生活体会大胆猜想,再请各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断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操纵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3)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2、做酸奶1课时3、馒头发霉了1课时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四、教学过程:一、课题:2、做酸奶二、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一、课题: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洋葱、显微镜。

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教学内容:1-5课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单元课时安排:每课一教时共5教时。

课题: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课题: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课题: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学准备: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过程:一、课题:4、火山和地震二、教学目标: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5、地表的变迁二、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一、单元名称:物质在变化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四、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变化1课时2、铁钉生锈了1课时3、变色花1课时4、洗衣服的学问1课时一、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二、教学目标: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一、课题:2、铁钉生锈了二、教学目标: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四、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一、课题:3、变色花二、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教学准备: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一、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二、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四、教学准备: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发现和取得的成果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力量。

通过模拟实验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了解模拟实验可以有效的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球仪、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学生准备:尺子、记录用相关用品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我们人类最近的太阳系开始研究,认识太阳系的成员和组成,了解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做阳光施舍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系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3.看星座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引领学生看夜空、认星座,建立“我的星座”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内容有一、建立我的星座。

二、介绍星座知识。

三、制作“星座”放映器。

四、建立银河系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

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

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看夜空,认星座。

难点: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制作星空放映器的材料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4.探索宇宙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二、介绍运载火箭,三、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

四、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

五、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