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学案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⑶水拍云崖⑷暖⑸。
万水千山⑹只等闲⑺,大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山⒁千里雪。
乌蒙⒂磅礴⒃走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⑴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⑹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⑻大渡:指大渡河。
⑼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子。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七律长征全解
七律长征全解(原创版)目录1.七律长征的概述2.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3.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4.七律长征的历史意义正文【七律长征的概述】《七律·长征》是一首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诗歌,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
该诗通过七句律诗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全文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艰苦的行军过程中,毛泽东目睹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深感红军的革命信念和英勇事迹值得赞颂,于是创作了这首《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七律·长征》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严谨。
全文分为七句,每句四字,共二十八个字,展现了律诗的严谨结构。
2.意境开阔。
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壮丽景色,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了自然景色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
3.抒情激昂。
诗中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表达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无畏艰险的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的历史意义】《七律·长征》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文学价值。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历史价值。
该诗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事件,对研究和传承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政治价值。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注释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注释导言本文是对诗人柳亚子先生所创作的七律进行注释。
通过对每个诗句的解析和诗人背后的意图进行探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一、民间情怀的抒发七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七言绝句,其格式严谨,意境深远,能够展现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柳亚子先生以饱含民间情怀的笔触,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关心和关怀。
诗中开篇即描述了一个丰收的秋天,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劳作之余的快乐和喜悦。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丰饶和人们的幸福。
这也体现了诗人心中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和敬意。
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传承柳亚子先生是一位重视传统文化的诗人,他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传承。
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名句,他将自己与历代文人建立起了联系,并以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在诗的后半部分,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经典语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这不仅展示了他对于古典名著的熟悉,也表达了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思考和教诲。
三、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同时也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反思。
在诗中,诗人通过借鉴古典名句,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的感慨。
他寄望于人们能够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不忘初心,用真挚的感情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他希望人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结语通过对柳亚子先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注释解读,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这首诗以扎实的文化底蕴和真挚的情感与读者交流,传达了对人民的关心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传承,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悟。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解读,读者们对于这首诗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无穷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欣赏柳亚子先生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感受其中的美丽,与诗人共鸣。
赞扬长城的伟大诗词七律
赞扬长城的伟大诗词七律
1、《七律·长城》
万里长城始于秦,龙首一回憾人心。
八卦阵内探奥秘,点将台上鉴古今。
澄海楼内赏真品,龙武营中见识新。
中华文化数千载,龙首探秘通古今。
2、《骢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写长城的七律诗
3、《饮马长城窟》
唐·陈标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
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
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4、《雨雪曲》
唐·翁绶
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
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
斜飘旌旆过戎帐,半杂风沙入戍楼。
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不可沽名学霸王全诗翻译
不可沽名学霸王全诗翻译“不可沽名学霸王”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全诗如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全诗译文如下: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扩展资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朱德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歌译文《七律·长征》鉴赏及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歌译文《七律·长征》鉴赏及赏析《七律·长征》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七律·长征》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七律长征诗意简单
《七律长征诗意简单》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长征》这首诗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它的意思。
这首诗说的是红军长征的事儿。
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是说红军一点儿都不怕长征路上的困难。
他们走过了好多好多的地方,爬过了高高的山,趟过了深深的河。
就像“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山脉弯弯曲曲的,可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波浪。
还有“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高大雄伟,可红军走起来,就像在玩泥巴球一样轻松。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的水拍打着悬崖,可红军巧渡金沙江,心里暖暖的。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摇摇晃晃,让人心里害怕。
但是红军不怕,他们一直向前走。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走过了岷山的大雪,大家都特别高兴。
红军真的太厉害了,他们的勇敢和坚持让我们佩服。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怕困难,勇敢向前!《七律长征诗意简单》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七律·长征》这首诗呀!诗里讲的是红军长征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可他们一点儿都不害怕。
你看,“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么多的山山水水,红军都没当回事儿。
比如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弯弯曲曲的,可红军觉得就像小波浪,一下子就过去了。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那么高大,红军却像在走小泥球一样。
还有啊,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时候,可危险啦。
但是红军很聪明,很勇敢,都顺利过去了。
最后到了岷山,那里全是雪,特别冷。
不过红军还是坚持走过去了,大家都特别开心。
红军叔叔阿姨们真勇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害怕,要勇敢面对!《七律长征诗意简单》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七律·长征》的意思。
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那可真是不容易。
可是他们特别勇敢,什么都不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不管有多难,红军都不害怕。
“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么多的山和水,在他们眼里都不算啥。
像“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那么长,那么弯,红军觉得就像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那么大,红军却觉得像小泥球。
毛泽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鉴赏及译文参考
毛泽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鉴赏及译文参考《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全诗由写景到抒情,从长沙写到国际社会,反映了一位领导者的博大胸怀和深沉思考。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译文及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近现代:毛泽东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古诗简介本诗写于1955年。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政治抒情诗。
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
全诗前半部分重在写景,景色壮丽,境界阔大;后半部分重在抒情,情真意切,胸襟放达。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注释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
暂徘徊:即短暂流连。
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
尊前:尊同“樽”,酒杯。
尊前:即宴席上。
域外鸡虫事可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的诗句。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
卅年:即三十年。
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
赫曦台(xī):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
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
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
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赏析/鉴赏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55年。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政治抒情诗。
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
《七律-登庐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登庐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
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作品原文: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品注释:⑴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旋:盘旋。
⑵冷:冷漠。
⑶江天:江和天。
⑷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
”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
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⑸浪下三吴:浪下:江水流下。
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
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⑹陶令:陶渊明。
曾作彭泽令88天。
⑺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作品译文: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朝读夕诵: 《七律二首·送瘟神》
朝读夕诵:《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律诗。
此诗以辛弃疾的独特视角,写了人们对瘟疫的畏惧和对病痛的痛苦。
以下是《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全文。
夫瘟神者,沉湎累卵,脑后似秧山。
君能袭其首,衔其脊去矣!当此之时,夕阳如血,盛岁如俎。
一掷百万,坐吟荷锄。
北风侵夜,梧桐摇落,兀兀坐守。
青天有时脚稳,能驾龙难驾乌。
淮王朝起,因吝有虞之傲。
河山虽广,一派烟波万里。
稚子奉瘟神,束手送归去矣!渡头乞活,禀缘腾辉,席卷青冥。
正是英雄殁,思从海上沉。
征尘又葬,鸿泪雁行,何处安宁?与恨同霖雨,掩泪写送君诗。
此诗描绘了人们对瘟疫的恐惧和苦难。
诗人将瘟神形容为一个庞然大物,如山一般挺立,使人们闻风丧胆。
此时天色昏暗,似乎夕阳因瘟神的存在而变成血色。
人们不得不举家迁徙,甚至损失百万财产。
有些人守在家中,顶风冒雪,但痛苦仍然无法避免。
青天偶尔出现,但只有英雄才能乘坐飞龙,普通人只能随波逐流。
这种情况下,诗人感叹朝廷过于吝啬,没有给予人民足够的保护。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切换了视角,将目光转向普通百姓。
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献祭给瘟神,希望能够得到生存的机会。
人们过渡河流的地方,祈求活命,但最终还是得接受瘟疫的命运。
诗人用“束手送归”形容人们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走。
英雄们死去,只能思念他们沉入海底。
征尘再次扬起,鸿雁泪如泉涌,没有安宁的地方可以去。
诗人在最后表示自己的悲伤和无奈,泪水滑落在诗中,成为最后的送别。
整首诗以豪放的诗风,抒发了诗人对瘟疫的忌惮和对痛苦的体验。
通过捕捉当时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并使读者对那个时代和其中的苦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朝读夕诵: 《七律二首·送瘟神》
朝读夕诵:《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二首·送瘟神》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送瘟神金谷园前一夕春,目断鸡声欲晓新。
小楼日上辽城树,寒苔连翠忽悠悠。
门前几度油幢低,吹散尘生长以下。
轻轻乘骑游尘间,回首天涯云水依。
夜色连陵动客心,白河悲啼到应瘟。
楼台上尽飞神鬼,帐殿中无主人。
湿雾和风铺晓晴,秋声眒切,半兽念愁人。
不知何处怨离合,恐见长安空暗尘。
这首诗以送瘟神为题材,描绘了瘟疫流行时的景象和人们的苦难。
诗中通过描写景色和情感的句子,展示了作者对瘟疫的深深忧虑和对受难百姓的同情之情。
诗人以金谷园为背景,夜晚的宁静与晨曦的渐渐到来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宁静又静谧的夜晚景象。
这样的夜晚却被鸡鸣的声音打破,鸡的叫声预示着新一天的到来,也似乎在默示着灾难的降临。
接着,诗人回忆起辽城中的小楼和苍翠的树木,寒苔连翠,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丝微光,但它又是如此微小、模糊。
这种微弱的光芒,象征着希望的存在,尽管渺茫,但依然能够引领人们前进。
诗人在描写瘟疫的严重程度时,用了几度油幢低的词语。
油幢在古代被用来驱恶瘟疫的象征物,低垂下来的油幢,显示了瘟疫的猖獗和人们的无奈。
随后,尘生长以下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瘟疫的肆虐程度。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白河的悲啼,将瘟疫的可怕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
楼台上飞舞的神鬼、帐殿中的无人,表达了瘟疫对人们的摧残和城市的荒芜,景象之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诗人在诗中流露出对长安城的忧虑和担忧。
他用长安城的空暗尘来形容无尽的苦痛和瘟疫所带来的灾难。
这样的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对受难百姓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对长安这个帝国中心的担忧之情。
《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的七言律诗。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
解放前,疫区遍及江南12个省、市的350个县,患者IOOO万人,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达1亿以上。
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的疾苦,致使血吸虫病愈演愈烈。
解放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
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
毛泽东还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杭州亲自制定规划。
作品原文: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后记,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
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现在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
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者几个帝国主义。
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
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到疫情的威胁。
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
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
党组织、科学家、人们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作品注释:1、余江县:在江西。
2、华佗:三国时名医。
3、薜荔(bi11):亦称木莲、鬼馒头。
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
抗战诗词十首
抗战诗词十首:
1.《七律·有田有地吾为主》:
有田有地吾为主,又何求索真奇才。
能征惯战天下路,中华英雄自高怀。
2.《临江仙·滚滚江河入海流》:
滚滚江河入海流,英雄血泪为谁流。
千年华夏如春梦,唤醒人民志向秋。
3.《七律·纪念抗战》:
纪念抗战英烈魂,铁骨铮铮不畏艰。
民族复兴齐奋进,砥砺前行展宏图。
4.《七绝·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畔起烽烟,日寇铁蹄踏中原。
国破家亡无计可,炎黄子孙抗敌前。
5.《七律·八路军抗日》:
八路军中显神勇,抗日烽火燃中原。
敌后战场洒热血,人民军队展雄风。
6.《七律·抗日精神》:
抗日精神代代传,民族复兴展宏图。
和平年代不忘史,砥砺前行创未来。
7.《七律·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惨绝伦,同胞血肉染长街。
痛心疾首悲切切,勿忘国耻警钟鸣。
8.《七律·地道战》:
地道战中显神通,抗日英雄不畏艰。
敌后战场创奇迹,人民力量胜强敌。
9.《七律·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喜讯传,举国欢腾庆团圆。
和平年代齐奋进,民族复兴展宏图。
10.《七律·纪念抗战胜利》:
纪念抗战胜利年,国泰民安展宏图。
和平年代不忘史,砥砺前行创未来。
古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翻译赏析
古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翻译赏析《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前言】《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写于 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
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翻译】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就有白骨堆中变成的妖精。
和尚虽糊涂却可以教育,妖精是鬼怪将必然带来灾难。
金猴王奋勇挥起金箍棒,澄清了天地的万里尘埃。
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赏析】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就隐喻内容来说,表达了反对修正主义的主题。
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orG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
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
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
“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说的。
“僧”,指剧中的唐僧。
他错误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
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
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
诗人一个“愚”字,便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
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七律长征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七律·长征》诗的原文和解析
【原文】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释】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赏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
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
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
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
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资料链接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这是___。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____________。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学生分组赏析三四句
二、合作交流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着重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三、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四、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1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2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3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五、巩固提高
填空
1七律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的诗,它每首()句,每句()字,两句一联,偶句
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
2(),()这两句是全诗的纲,写得极有气势。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写山,上承“万水”两字。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以()两字承上启下。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知
1给下列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闲()崖()
2背诵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分组有感情的读
1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2“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3诗中选取哪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来展示红军征服困难的气概和决心?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赏析
1诗也有眼睛,称为“诗眼”。
诗中最能概括内容、最能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字、
词就是“诗眼”.反复吟诵这首诗,找出诗眼
2诗中讲究炼字。
这首诗就精于炼字。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中“暖”和“寒”字用得极妙,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巩固提高
1、默写全诗七律长征
,。
,。
,。
,。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
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
才华信美多娇。
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3阅读
• 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
•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
教学后记:
<p align=right>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