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浙江名师工作室展示-《校本课程》编写的实践与思考3(修改)
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
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
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了解《校本课程》 《天文气象观测》编写过程 《天文气象观测》成果展示 《校本课程》
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校本课程》的实质 校本课程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 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他是由校长、教师、
《天文气象观测》成果展示
《校本课程》
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天文气象观测》精品课程 2009 年开始 撰写,历时 8 年完成,从 2013 年获温州市 精品课程一等奖,到2014年被省教委推荐 为省网络选修课程,两年多来,获得杭州、 宁波、温州等浙江省很多学校学生的好评, 2015年12月获浙江省精品课程奖。教材共 18个课时,有很多都是这8年来领着学生做 的社团活动,材料来源主要是每年获温州 市地理小论文一等奖的作品。
了解《校本课程》 《天文气象观测》编写过程 《天文气象观测》成果展示 《校本课程》 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编后的几点思考
自己专业成长方面 教师合作方面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 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了解《校本课程》 《天文气象观测》编写过程 《天文气象观测》成果展示
《校本课程》
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团队
(1)队长:徐维泽 (2)通讯员,小记者:张甸来 (3)组员:张叶婷、周洋、李杨帆、谢向荣、李鋆、贾海丹
2 成 立 团 队
徐维泽(队长)
指导学生观测气象
学生观测活动
了解《校本课程》 《天文气象观测》编写过程 《天文气象观测》成果展示
温 州 市 第 八 高 级 中 学
——以《天文气象观测》为例
《校本课程》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202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通用6篇)
202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通用6篇) 202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篇1)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现象和民生需求。
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课程实施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建立保障机制: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等。
四、课程评价为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应对课程进行评价。
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果,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和偏颇。
激励性原则: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贯彻和实施。
具体评价方法包括: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方面。
温州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温州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实施方案《感受瓯越文化》、《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校本课程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形成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组织管理我校建立了四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形成管理网络。
第一层级——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的制定,决定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级——教务处负责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和专家指导;政教处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层级——教研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计划和落实;建立课题组,研究和引领学校的实践活动;第四层级——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任课与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二、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师生共同学习校本课程《流逝的文化》和《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同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1、温八中校本课程Ⅰ——《感受瓯越文化》校本课程《感受瓯越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第一章·流逝的文化《寻找流逝的记忆》系列童年的游戏,儿时的童谣,瓯越的古风民俗正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收集它、保存它、保护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历史责任。
体验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进行社区调查,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类、综合基础上,配合社区宣传的需要,以板报、演出等多种形式为社区服务,弘扬东瓯文明的精髓,推进温州文化建设活动。
1.1 我伲的童年游戏童年游戏调查报告1.2 温童谣诠释。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2013-2014年下学期龙湾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
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关注社会与人生,努力创造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一、课程目标(1)学校概况①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有学生550人左右,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分别升人普通高中、职校技校学习,还有直接走向社会。
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好差不等,但探究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日常生活习惯于依赖家长。
学生家长虽然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趋向于单一的升学目标,忽略对子女的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我校教师虽然大都是大学毕业,但专业性都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缺少基本的认识。
③我校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的问题,我校微机房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增长,劳技课教学器材尤为匮乏。
(2)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初步确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鉴赏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心帮助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科学,能够操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能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搜索利用信息,能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程序。
4、使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对现存的东西思考质疑,提出改进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5、使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和健康的生活素质。
6、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思考自己成人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温州第八中学林元龙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下文同)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见下表)。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
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①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②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③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④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⑤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宗旨,设置具体的目标(见下表):3.课程体系确定。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校本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①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
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
②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现就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指导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
普通高中学校应在高中三年时间里,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统筹安排好270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若干个课题研究;以学年为单位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高中三年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并确保三年中学生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4.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等方面工作做好整体规划。
要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诚信和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早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督促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并建立较为稳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2024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24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热情。
三、课程内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设计多个实践活动项目,涵盖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 科学实践: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具体活动包括制作电子小车、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实地考察动物行为等。
2.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具体活动包括参观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进行志愿者服务等。
3. 艺术实践:通过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具体活动包括创作绘画作品、编排舞蹈表演、演绎戏剧作品等。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供开放性问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3.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给学生提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情境教学:将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增强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五、评价方式1. 个人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评价,包括实践报告、作品展示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
2. 小组合作评价:根据小组合作的效果和表现评价,包括合作成果、合作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对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 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 6、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律的研究, 及时总结和推广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 功经验和案例; 7、做好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经常检查教师履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 的职责的情况,做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的组 织工作; 8、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课题、课题优秀 成果(小论文、多媒体课件、展板)、优秀 指导教师的评比、表彰工作;
方式二:教师专业化分工的方法 把参与的教师分为三类: 课程管理老师、课程指导老师、课题导师。
——课程管理老师(班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工 作,组织制定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 理办法; 2、组织全班学生认真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织的 思想动员、辅导报告、专家报告、论题论 证、人员组合与分工、开题评审、结题报 告、成果展示、答辩等各种活动;
6、督促课题组成员完成个人小结,指导学生按评价 标准做好自评、互评、师评的考核和评优工作; 7、课程指导教师要具体制定指导计划,每节的研究 性学习课程均要有辅导教案或者活动记录,期末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活动案例或论 文1篇。
——课题导师的职责 1、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每位课题导师 负责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其进 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指导工作; 2、课题导师要对所指导的课题做深入了解, 对整个研究过程给予热心的指导、帮助; 3、课题导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判断;
4、负责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方案和论文,帮助 学生对研究方案、论文做进一步修改,提高 课题研究的质量; 5、研究方案和论文完成后,导师应写出评语。
(二)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学校在实践安排上 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从重建学校文 化的角度,合理地安排课时。时间的安排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只提供了具体的课时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施中,是安排好,还是灵 活安排好;在固定的课时制中,是安排长课时还是 短课时,都要依据学校的、班级的、学生课题的具 体情况来定。不过,不主张过分集中使用。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课题组编写二O一一年十一月课程说明【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课程结构中的一门必修课是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体现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担负着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半年来,我校认真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优势,结合学校实情,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知识结构特点,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积极组织实施。
【课程目标】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二.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激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课程评价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计划课时】5课时【课前准备】联系实践地点收集有关地方民俗、特色小吃知识课题名称::地方特产之一———蒸米粑1.研究目标:了解地方特产蒸米粑的由来,感受地方文化特色,树立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
培养自身的观察,组织,交往,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活动安排(1)设计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小组讨论,小组长填写)课题活动情况安排课题活动记录:1.课题名称::红色革命文化熏陶——探访兆吉沟2.研究目标:探访兆吉沟,了解七县中心县委旧址,感受地方文化特色与红色革命历史。
树立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
培养自身的观察,组织,交往,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3.活动安排(1)设计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小组讨论,小组长填写)。
八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八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进行八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
二、目标八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2.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
3.课程整合: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4.高效实施: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确保课程的高效实施。
四、课程设置八中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八中课程体系的核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2.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包括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艺术课程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
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健身操等。
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五、教学方法八中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项目化学习:通过开展项目研究活动,提供学生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
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
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
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
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
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
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者:夏蓓蕾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1期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减政让权,还学生自主权。
二、启发思维,让学生认识综合,爱上综合。
三、全学科参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利用集体活动,提高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 融合; 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37-001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对于这门学科都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
我开始思考并进行一些易于操作的实践。
一、减政让权,还学生自主权每次上综合课,开始的五分钟,我都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今天要上的内容,让学生去说一说,对今天学习内容的认识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放任型”的教学方式反而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劳技手工课,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些比较简单的制作,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就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教师再赘述制作步骤;一些制作的难点,小组里面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在课堂上争做“小小老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制作。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和学生互换身份,让学生当我的指导老师,教我完成一些手工作品,学生参与性很高,并且制作出来的作品比之前精致很多。
每节课的后五分钟,我也留给学生,让学生畅谈收获与规划下一步的计划。
比如五年级有很多折纸拼装的制作,我就在学生学完这几课之后,请学生总结折纸拼装的要点,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说得头头是道。
课后我与学生一起研究其他种类的折纸拼装制作,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们巧妙构思,创作出很多的独特的作品。
四年级的泥塑制作,学生在泥浆的世界里搓捏挤压,收获一个又一个泥塑技巧。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林元龙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05期【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全面考虑特定学生群体需要及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下文同)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见下表)。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
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①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②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③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④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⑤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宗旨,设置具体的目标(见下表):3.课程体系确定。
州温八中第二学期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与检查制度
州温八中第二学期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与检查制度州温八中第二学期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与检查制度州温八中第二学期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与检查制度教研组长:z根据市教育局关于校本教研的有关文件,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改良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课改中面临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开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校本教研理念: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围绕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题《作业必收必改必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二、校本教研原那么:1、针对性原那么,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要针对围绕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题《作业必收必改必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课改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实施面对面的研讨。
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课改中的疑虑和困惑。
2、实效性原那么,以教材解读为重点开展主题主讲讨论式主题教研活动为中心,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注重实效,力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实的教学效益。
3、实践性原那么,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那么,注重给教师反复实践的时机,使理念学习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
三、校本教研时间:理科每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文科每周五下午第一、二节课。
四、校本教研任务:深入了解并及时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以教材解读为重点,开展主题主讲讨论式活动内容: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业必收必改必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为核心,开展学情研判、课标和中、高考命题研究、文本解读、作业研究等内容研究,根据《州温八中促进有效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倡导学案设计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研究,逐步形成学科导学案体系和学科教学模式。
五、校本教研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校本教研制度,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一课多研为主要活动形式,运用实际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开展互动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
探索乡土化、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路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黄文华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述已较完备,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研究以及可供借鉴的成果则较为少见,这需要各校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因此,探索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情况,谈一谈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黄文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8
【相关文献】
1.依托地域文化,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浅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 [J], 宓春丽
2.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以湖南省株洲市二中为个案 [J], 李建国
3.依托地域文化,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浅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
发实施的策略 [J], 宓春丽;
4.后疫情时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J], 任本雄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 [J], 姜小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八中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实施方案
《感受瓯越文化》、《瓯越民俗和民间工
艺》校本课程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形成
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
课程,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
我特”的办学路子,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
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组织管理
我校建立了四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
构,加强领导,形成管理网络。
第一层级——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
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的制定,决定
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
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
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
发等。
第二层级——教务处负责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和专家指导;政教处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层级——教研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计划和落实;建立课题组,研究和引领学校的实践活动;
第四层级——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任课与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二、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师生共同学习校本课程《流逝的文化》和《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同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温八中校本课程Ⅰ——《感受瓯越文化》
2、温八中校本课程Ⅱ——《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
三、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校本课程《流逝的文化》和《瓯越民俗和民间工艺》实施过程中,同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你必须:⑴制订的计划,分步骤进行;
⑵需要阅读有关书籍、储备一定的知识底蕴,才能较好完成任务;⑶学会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类、综合;⑷集思广益,不断修正完善你的方案;⑸查访地方民间艺人,带上相机、录音机、笔、纸等,真实记录你看到的、听到的,你觉得有意义的资料;⑹准备应对各种困难、突发事件的对策,若遇到困难无法克服或力所不能及的,可以请老师、校团队、家长委员会、社区人员帮助;⑺小组之
间通过讨论、争辩、演讲等方式交流、修改,共享成果。
为保证实践活动按时完成,在各阶段检查、总结本组各阶段的进展情况:⑴第一阶段完成小组分工事宜,收集调查实践的原始材料;⑵第二阶段分析整理材料;⑶第三阶段撰写调查实践报告,集体讨论;⑷第四阶段提交调查实践报告和对这次实践活动的感受小结;⑸第五阶段交流共享体验成果形成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及所包涵的文化背景。
校本课程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
案例——第十一章·木活字印刷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
1、第一阶段——选定确立主题(先决阶段)
经济发展对民间工艺的冲击是多方
面的。
一方面,大量运用高科技的低成本
工艺品侵占市场,使至今仍以手工作坊经
营为主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市场竞争中
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对当今年轻人来说,
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也是寂寞的,需要在默默无闻中度过许多岁月,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怯步。
然而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人的生命是由生物的DNA 和文化的DNA 两部分组成的,文化的DNA 在哪里?主要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深层的心理结构中。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继承与流传,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民族文化脉络的必然。
反思: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
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关键阶段)
大海边,退潮的沙滩上不少鱼在挣扎,一个孩子执着地将鱼扔回到海里,旁人劝道:“孩子,别费劲了,多数鱼还是会死的,这样做没有意义。
”孩子头也不抬地说:“对我手上这条有意义。
” 是的,只要我们抢救,对抢救对象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全员行动的大业,需要我们一起行动。
我们的方案:
反思: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其中,研究方法一般有观察、走访、问卷调查、查资料、实验等,所需资料包括走访时需要询问的问题、调查问卷和需要收集的信息数据等。
3、第三阶段——实施方案(主要环节)
反思: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克服成功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面对陌生的被调查对象不配合的尴尬场面、表达能力不强而造成活动开展不顺畅的困难、被调查者反映的内容较零乱难以记录整理的困难,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
同时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
要把开展活动的情况和个人的真实体验及时地记载下来,为以后进行总结研究和评价提供依据;要制作档案袋,将活动中所获资料及时放入,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组内成员和各个活动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第四阶段——评价反思(终结阶段)
在胶版印刷、彩色胶印风行世界的今天,全部用手工操作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这里得以延续,实在是一个奇迹。
然而,引起我们思索的是木活字印刷全国独此一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东源村木活字印刷不断萎缩,目前仅存几家。
调查、抢救、保护、发展民间艺术这份宝贵的文化基因已迫在眉睫:
⑴、加快民间艺术保护的法规建设。
对民间艺术的界定、保护和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规则、属性界定、版权问题、材料资源保护、相关部门的职责、奖惩措施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有效保护民间艺术。
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支持资助民间艺术的传承。
一些民间艺术已经创造不了经济效益,年青人不愿学,靠民间师徒、父子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传
承的方式很困难,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
应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普查和鉴定。
同时,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艺人给予适当的生活、创作资助;各地政府文化部门通过奖励资助,让年轻人学习、继承优秀的民间艺术。
⑶、对民间艺术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在普查、调查和鉴定的基础上,建立民间艺术保护名录,并实行危机程度分级别保护制度。
公布一批民间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和制作技艺;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⑷、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艺术资料库。
一些濒临消失的和其它适宜于数字化处理保护的民间艺术项目和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可视图像、录音、文字等方式,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技艺特色、工艺流程,使保护工作增强长效性和永久性。
反思:整合加工,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形成成果,成果可以体现在总结报告中,更有意义的是体现在活动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四、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
2、评价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