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免疫学重点笔记

免疫学重点笔记

免疫学重点笔记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和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结、脾脏、骨髓
和白血细胞等。

-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除外来入侵的病原体,维持
机体的免疫稳态。

2.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反应
- 免疫系统有两种免疫反应方式: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 先天性免疫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以立即对抗病原体。

-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经历感染或接种疫苗等方式获得的免疫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

3. 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 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

-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 细胞主要负责体液免疫。

- 巨噬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粒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

4. 免疫系统的疾病及治疗
- 免疫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

- 免疫缺陷病可以通过免疫增强治疗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 自身免疫病可以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发展。

- 过敏反应可以通过避免过敏原和使用抗过敏药物来治疗。

以上是免疫学的重点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请随时提问。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第一章抗原习题自测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又称表位,它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3.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4.AFP:即甲胎蛋白,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胚胎性抗原,原为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出生后仅含微量或全部消失,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则明显增高,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FP,可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5.超抗原(SAg):某些抗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以后,与TCR Vβ链结合,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

6.载体效应: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时,半抗原耦联在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抗体的再次应答。

二、填空题1.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为表位或抗原决定簇2.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3.半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4.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5.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决定的。

6.TD-Ag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7.免疫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异物性大分子量,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宿主的遗传特性8.肿瘤抗原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和瘤相关抗原9.抗毒素是中和外毒素和抗体10.交叉反应的出现是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

11.动物来源的抗毒素对外毒素来说是抗体对人而言是抗原12.人类重要的血型抗原有ABO血型抗原和Rh血型抗原13.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三、最佳选择题1.有关TI-Ag哪项是错误的(B )A.包括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等少数抗原物质B.刺激B细胞产生的抗体仅为IgGC.不引起细胞免疫反应D.不引起免疫记忆E.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相同的抗原决定簇2.与种属无关性质相同的抗原称为(C )A.共同抗原B.类属抗原C.异嗜性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自身抗原3.与免疫原性有关的是(E )A.分子大小B.外源性程度C.组成与结构D.物理性状E.上述全部因素4.周围免疫器官是(E)A.T、B细胞发生的场所B.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C.T、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D.A+B E.B+C5.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D )A.脂多糖B.多糖C.类脂D.蛋白质E.多肽6.抗毒素对人体来说是(A )A.抗原B.抗体C.半抗原D.抗原抗体复合体E.以上都不是7.除了免疫原性外,抗原还有另一些特性(E )A.毒性B.过敏性C.特异的反应性D.上述A+B E.上述D+C8.类毒素(C)A.有抗原性和毒性B.没有抗原性而有毒性C.有抗原性而没有毒性D.没有抗原性也没有毒性E.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9.抗原必须是大分子物质是因为大分子物质(E )A.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多B.化学结构较稳定C.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D.能刺激和调节抗体的形成E.以上都对10.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的(E )A.性质有关B.种类有关C.空间构型有关D.分子大小有关E.种类、数目、空间构型有关11.自身抗原的出现是由于(E )A.隐蔽自身抗原的释放B.自身成份受理化、生物因素的影响,结构改变C.禁忌细胞复活,产生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D.免疫细胞功能异常E.以上都对12.下列哪项不是超抗原的特点(E )A.极低浓度既可以激活多克隆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B.不需经过APC加工可直接递呈给T细胞C.T细胞对其识别无MHC限制性D.作用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E.与丝裂原作用相同13.异物性物质指(D )A.异种物质B.同种异型物质C.改变的自身成份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14.关于TD-Ag哪项是错误的(D )A.需在T细胞和巨噬细胞协助下,才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B.结构复杂,表面决定簇种类多C.产生的抗体多为IgG D.不引起细胞免疫E.大多数天然抗原属此类15.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是指:(E)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B.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淋巴细胞的性能C.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D.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E.与相应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16.免疫学中的"非已物质"不包括:(E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17.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时,引起受体排斥反应的物质属于:( B )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18.TD-Ag:(E )A.是指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B.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C.不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D.只能诱导产生IgM抗体E.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和(或)体液免疫应答1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B)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保留抗原性E.可改变毒素的特异性20.肿瘤相关性抗原是指:( D )A.某一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B.肿瘤细胞不表达的抗原C.正常细胞不表达的抗原D.肿瘤细胞高表达,某些正常细胞也可以少量表达的抗原E.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都可以高表达的抗原21.癌胚抗原:(E)A.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B.可以用作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C.在所有肿瘤中均可查到D.结合在细胞表面,不易脱落E.对宿主无免疫原性四、问答题1.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因素:①分子的大小;②化学组成和结构;③异物性;④宿主的遗传性;⑤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以及是否应用佐剂等因素。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1.固有免疫应答):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_免疫学重点

1_免疫学重点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T淋巴细胞TCR 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B淋巴细胞BCR 补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吞噬细胞(单中巨)CD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黏附分子NK细胞MHC分子NK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其他(嗜酸性和嗜碱性)2.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3.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4.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比较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后天获得抗原参与无需抗原激发需抗原激发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至4天)4-5天后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参与成分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吞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5.Burnet克隆学说,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①淋巴干细胞分化为多种多样的淋巴细胞克隆。

②未成熟淋巴细胞结合自身抗原后被克隆清除,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③成熟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发生活化和增值。

④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并清除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概念: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概念: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

4.派尔集合淋巴(PP):肠黏膜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5.肠粘膜M细胞功能: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或内吞摄入抗原,以囊泡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与Mφ或DC,进入PP,激活T、B细胞,从而发生免疫应答。

6.淋巴细胞再循环重要途径:①淋巴细胞经HEV离开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结相应区域内定居,并通过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返回血循环。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名解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MHC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产物具有抗原提呈、调控免疫应答、决定同种异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等功能。

人的MHC称HLA。

3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机体被某种抗原致敏后,对同一抗原发生再次免疫应答时所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状态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4.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既表达于正常细胞也表达于肿瘤细胞的抗原,但肿瘤细胞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5.人工主动免疫Ai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措施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7.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

8.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只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表达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9.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的措施。

1简述抗体的生物学功能.(1)Ig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主要功能(2)igC的功能,A激活补体;抗体只有结合抗原后,才能暴露结合部位,激活补体系统B.结合Fc受体:a调理作用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作用的细胞毒作用c介导I型超敏反应C穿过胎盘和粘膜SigA可通过粘膜IgG是唯一课通过胎盘的。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是生物在长期中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3)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4)抗原表位(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抗体: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7)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及组织和液中,也可作为B细胞膜上的抗原识别抗体。

8)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

9)补体(系统):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10)MHC:又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1)细胞因子:是有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物质的统称,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12)白细胞分化抗原: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13)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即CD。

14)细胞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一、免疫学概述(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表现,了解免疫学发展史)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过程。

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但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功能:二、免疫器官和组织(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及作用,了解T、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分布,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1、免疫器官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HSC可分化成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可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淋巴样细胞可分化为B细胞、T 细胞和NK细胞等(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胸腺结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激素,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成熟T细胞,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阴性选择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B)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结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75%T细胞,25%B细胞(2)免疫应答场所(3)过滤作用(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结构: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脾小结——B细胞区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60%B细胞,40%T细胞(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人体第一道防线)组成:GALT、NALT、BALT功能:(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的B细胞三、抗原(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掌握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熟悉抗原的分类、超抗原、佐剂、丝裂原)1、抗原的概念: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1.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是指机体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过程。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中枢免疫器官是T、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6.淋巴细胞妇巢:成熟的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归巢。

7.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抗原是指能够与T、B细胞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8.半抗原:半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9.表位(AD):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10.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存在着的共同抗原,最初由ForSSn1.an发现,又称为Forssman抗原。

11.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2.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APC和Th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的天然抗原属于TD-Ag。

其特点是均为蛋白质抗原,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表位种类多,含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但每种表位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免疫重点!!!名词解释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抗原:是只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体:是B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

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选择题寄生:若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方给受益方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为寄生现象。

1.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理化特性、结构与构象性质、进入机体的方式及遗传因素。

2.五种不同的抗体分别具有什么功能:IgG单体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

是血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血清半衰期最长,约23天,具有亲细胞性。

lgM:分为两种,膜结合型和血清型,血清型是五聚体,由于不能通过血管壁,故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lgA:IgA和J链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

IgD:膜结合型B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受体。

IgE: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特异性IgE含量显著增高。

3.不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器官按发生的早晚和功能的差异,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他们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他们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及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部位。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1.免疫学基本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对机体自己与非自己的大分子物质进行识别是免疫应答基础②特异性:免疫反应有高度的特异性,它能对抗原物质极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

③免疫记忆: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部分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当再次与同种抗原接触,即可迅速产生免疫应答。

2.免疫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抗原感染免疫指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散,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保护机体生存功能。

②免疫自身稳定: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细胞。

维持内环境稳定功能。

③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3.抗原: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4.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5.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

6.构成抗原的条件: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

(P25)7.抗原决定簇: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这些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8.每个抗原分子上抗原决定簇的数目为抗原结合价或抗原价。

9.多克隆抗体:由异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有机体浆细胞分泌的一组免疫球蛋白。

10.根据免疫原性分:①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②不完全抗原:仅仅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11.表面抗原:包围在细菌细胞壁外面的抗原称为表迷昂抗原(肺炎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为荚膜抗原;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表面抗原为包膜抗原或K抗原;伤寒杆菌的表面抗原为Vi抗原。

)12.中和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是病毒失去吸附细胞能力或抑制病毒侵入,使病毒市区感染力。

13.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可变区与稳定区:①可变区:在多肽链的N端,约占轻链的1/2或重链1/4,这个区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4章补体系统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①固有成分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MBL途径:MBL、MASP共同成分:C3、C5-9②调节分子③受体成分CR3、补体的理化性质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

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经典激活途径(1)⏹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经典激活途径(2)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经典激活途径(3)C2b旁路激活途径(1)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膜攻击复合体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C5b6789n,C5b-9n⏹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调理作用⏹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第5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2、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可溶性③高效性,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④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⑤可诱导产生⑥半衰期短⑦效应范围小,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5.免疫学的应用正文: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从而维护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是指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如输血时血型不同的血液。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适应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功能包括: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和衰老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和肿瘤免疫病等。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组织相容性差异,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移植物。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肿瘤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能力不足导致的,如肺癌、乳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和兽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免疫学研究用于诊断和治疗免疫性疾病,如利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利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等。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免疫的类型: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初次应答和二次应答、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T/B细胞特异性识别阶段;T/B细胞活化、增殖阶段;免疫效应阶段)(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生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作用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细胞癌变),病毒持续性感染●中枢免疫器官由胸腺和骨髓组成(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器官;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直接决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间接影响体液免疫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淋巴结:1.T/B细胞定居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在循环;4.过滤作用)(脾:合成分泌补体、干扰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成熟T,B淋巴细胞寄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Edward Jenner牛痘天花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抗原(Ag)通常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其活化产生免疫应答,即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上述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备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T/B细胞表面TCR/BCR和抗原特异性识别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共同抗原:含有的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交叉反应:将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他种抗原发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型>自身成分)2.化学性质(蛋白质>糖>核酸)3.分子量4.分子结构5.分子构像6.易接近性抗原依据诱生抗体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辅助;TI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

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TD-Ag TI-Ag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 B1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免疫记忆有无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

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先天性的、快速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通过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来抵挡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后天性的、慢速的、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通过抗原识别和抗体产生来抵挡病原体。

2. 免疫应对的起始和调控免疫应对的起始是由抗原的接触和抗原呈递活化抗原递呈细胞(APC)引发的。

抗原呈递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从而引发T 淋巴细胞活化和分化。

T淋巴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帮助效应T淋巴细胞。

帮助效应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整性T细胞,分别引发不同类型的免疫应对。

3. 抗体的产生和功能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它通过与抗原结合来中和病原体、沉淀毒素和增进病原体吞噬。

抗体的产生经历B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

抗体通过其Fc区域与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参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介导细胞毒性。

4. 免疫应对的记忆和免疫调整免疫应对的记忆指的是在初次感染后,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细胞和抗体,使得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免疫应对。

免疫调整是指机体通过调整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分子的产生来维持免疫平衡,防止免疫应对过度活化或免疫耐受。

5. 免疫系统的异常和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免疫缺陷、自身免疫和过敏反应等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缺陷指的是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容易导致再三感染。

自身免疫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异常免疫应对,导致炎症和组织毁伤。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敏感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总结: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它探究了生物体如何抵挡疾病。

本文对免疫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对的起始和调控,抗体的产生和功能,免疫应对的记忆和免疫调整,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和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学重点

免疫学重点

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对自己与非己进行识别、引起免疫应答并在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称为免疫,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3、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抗感染的免疫,防治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分子。

2、免疫自稳:表现对自身组织表达的抗原不应答,即所谓免疫耐受。

消除炎症和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监督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并予以清除。

4、免疫的类型天然免疫--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5、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1、体内存在多种针对各种抗原的免疫细胞克隆,其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一个克隆针对一种抗原)。

2、抗原进入机体内选择相应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分化成抗体产生细胞或免疫效应细胞。

3、胚胎期某一免疫细胞克隆接触相应的抗原, 如自身成分,则被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称为禁忌克隆,不能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而形成自生身耐受。

4、某些情况下,禁忌细胞株可以活化,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自身免疫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B.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对机体都是有利的D.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 易发生肿瘤B. 易发生超敏反应C. 易发生感染D. 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 易发生免疫耐受3.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A. 免疫监视B. 免疫自稳C. 免疫耐受D. 免疫防御E. 免疫识别4.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 免疫监视B. 免疫自稳C. 免疫耐受D. 免疫防御E. 免疫识别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点:
1、不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而是在MHC-Ⅱ类分
子的非多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3、除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外,还能与TCRVβ链结合,且与TCR的D和J区无关,与TCR的α链无关。


抗原与TD抗原一样,主要与CD4+的T细胞(Th)结合。

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TCR结合后,导致T细胞活化增殖,同时也使B细胞、单核细胞等活化。

人类抗体分子上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抗体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是血清中最主要的特异性的免疫分子,抗体的重要生物学活性由Fab段和Fc段分别执行,Fab段能特异地结合抗原,Fc段可介导一系列生物效应,包括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通过胎盘等。

1、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
抗体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就是能够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抗原特性是由其V区的空间
构型决定的。

抗体的抗原结合点由L链和H链超变区组成,与相应抗原上的表位互补,借助静电力、氢键以及范德
华力等次级键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并受到pH、温度和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实际意义:具有中和毒素、阻止细菌黏附以及特异性结合某些药物或侵入机体的其他异物的作用。

2、活化补体
凝集的IgA、IgG4和IgE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3、结合Fc受体
(1)、介导I型变态反应
IgE由于其Fc段的结构特点,可在游离情况下与有相应受体的细胞(如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结合,称为亲细胞抗体。

IgE诱导的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由细胞质来源的介质引起I型变态反应。

(2)、调理吞噬作用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等调理素(opsonin),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由于补体对热不稳定,称热不稳定调理素(heat-labileopsonin),抗体又称为热稳定调理素(heat-stable opsonin)。

联合调理作用:补体和抗体同时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IgG尤其是IgG1和IgG3对于调理吞噬起主要作用;IgE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主要的调理机制:
抗体在抗原颗粒和吞噬细胞之间“搭桥”,从而加强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与相应颗粒性抗原结合后,改变抗原表面电荷,降低吞噬细胞与抗原之间的静电斥力;
抗体可中和某些细菌表面的抗吞噬物质,如肺炎双球菌的荚膜,使吞噬细胞易于吞噬;
吞噬细胞FcR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吞噬细胞可被活化。

(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4、通过胎盘
灵长目动物、人类以及家兔的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抗体。

与IgG Fc片段结构有关,切除Fc段后所剩余的Fab并不能通过胎盘。

IgG通过胎盘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被动免疫,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

各类免疫球蛋白比较
抗体基因的定位和结构
目前认为:抗体由3个不连锁基因编码,它们分别是κ链基因、λ链基因、H链基因,Igκ、Igλ和IgH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编码一条抗体多肽链的基因是由在胚系中多个分隔的DNA片段(C基因和V基因片段)经重排而形成的。

任何一个B细胞内部,都存在三组抗体基因库,即两组轻链基因库(κ和λ)和一组重链基因库构成抗
体的基因。

独立连锁基因群位于相应的色体。

在每个基因库中,有许多分别控制抗体多肽链V区和C区合成的基
因,控制V区的基因有2种(在L链)或3种(在H链),这些基因统称为种系基因。

在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这些种系基因被随机选择和DNA重排,成为具有单一特异性的不同类型的B细胞。

抗体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1、重链V区基因组成
H链可变区是由V、D和J三种基因片段重排后组成。

(1)V基因片段
两个编码区,
一个编码可变区的大部分信号序列;
一个编码信号序列的最后4个氨基酸残基和可变区靠近N端的98-100个氨基酸残基。

即V基因编码CDRl 和CDR2的氨基酸残基。

(2)D基因片段
D(diversity)是指多样性。

该片段是一个在L链基因中未发现过的附加基因片段。

D基因编码第三高变区(CDR3)中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

(3)J基因片段
JH是连接V基因和C基因的片段。

J基因编码CDR3 剩下的部分和第四骨架区。

2、重链C区基因组成
重链恒定区基因由多个外显子组成,位于J基因片段的下游,至少相隔1.3kb。

每1个外显子编码1个结构域(domain),铰链区(hinge region)是由单独的外显子所编码。

3、重链基因重排
(1)可变区基因的重排
在重链基因重排开始时,二条染色体上都发生D基因片段移位到J基因片段而发生D-J基因连接。

在此以后,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V基因片段与D-J基因片段连接。

VH基因片段5'端含有启动子(promoter),JH 和Cμ基因片段之间的内含子中含有转录增强子(transcriptinal enhancer)。

如果一条染色体VH基因与D-J基因重排无效(non-productive),另一条染色体的VH基因片段开始发生移位,与D-J基因片段连接。

抗体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补体激活分为两个阶段:
前端反应和末端通路,
依据起始物和激活顺序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经典补体和旁路和MBL途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小鼠第17号染色体的H-2基因在组织不相容引起的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且其结构为基因复合体,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T、B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主要成分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