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建筑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创作实践
建筑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科学,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空间环境,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建筑通过空间形态传译文化信息,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的文化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当前混乱的建筑局面,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我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
1、建筑的整体观
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建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包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和整合。就一幢具体的建筑而言,它涉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功能与造型、内外空间布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筑师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树立正确的建筑整体观。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设计更趋完美。
中国传统的城市有明确的轴线和组织肌理,体现出很强的整体特色。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如巴黎、巴塞罗那,堪培拉……也均以其整体性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当前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城市混杂无章,建筑语言混乱,丧失了城市的整体美,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建筑的整体观一直是我们从事建筑创作首先遵循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近年我们在全国参与了一大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为突破点,倡导“环境育人”理念,在建筑整体观思维引导下,把城市设计、建筑及景观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一批整体化的新校园(图1,图2,图3)。
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规划设计的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整体化与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协同配合,服从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图1 整体观指导下的大学校园规划
图2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一体
图3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2、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人类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获取科技与人文的同步发展。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贯穿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建筑空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节能技术、集约化设计、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筑全寿命期的投入和效益等各个环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当今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资源耗费、文化缺失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病,不但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结合国情,当前特别要注意倡导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特别要贯彻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在应用和发展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的同时,更多注重当地适宜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建筑创作要因时因地制宜,重视空间的集约利用,不追求“高、大、全”;重视文化的传承,延伸优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树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团队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2010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的规划设计。该项目位于泰州新旧城区的交界处,我们从挖掘当地传统民居的文化入手,回应和延伸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到设备和管理等全方位综合考虑,采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环保措施和应用低碳材料与技术,并引入智能化管理机制,建成一组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保建筑,并被评定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图4,图5)。
图4 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分析图
总平面布局与周边城市空间关系的协调统一、剖面设计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与节能设计相适应
图5 泰州科学发展展示中心
3、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优秀的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具体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环境相融合。
从环境的角度,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受区域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纬度和地形形成不同气候环境。例如南方炎热地区与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各异,山区建筑与滨水建筑会有所不同。又如位于五岭之南的广东,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树木常青,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因而建筑处理注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和园林绿化配置,逐渐形成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就具体的环境而言,建筑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周边的城市环境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形态和平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生态环境,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同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建筑设计要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尊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还要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做出正确定位,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结合功能,整合、优选,就有可能创作出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