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论文和谐师生关系特征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关系论文和谐师生关系特征论文
摘要:师生关系作为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情感生活、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并适应这样的良性循环时,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出发,对学习活动的适应性和情绪的常规性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而当这三者达到最佳状态时,学生的学校适应也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学校适应的内涵
心理学家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并不一致,目前国外代表性的观点有:Birch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Birch, S.H和Ladd,GW,1989)。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的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Gilliam发现常用于评定儿童学校适应结果的指标包括:学业成绩、教师评定的学习技能、留级率、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被提名率、辍学率、行为问题、自我知觉的能力或自我效能感、生理健康、出勤情况、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等。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方怀胜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的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刘旺认为学校适应是反映学生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学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常规适应等多种评价维度。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认为学校适应的本质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习活动表现的适当性、行为与情绪的常规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恰当性。本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的恰当性进行探讨,在有关学校适应的人际关系上,笔者选择了师生关系这一分支,我们应该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做到学校适应。
二、师生关系的内涵
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在经历了“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和“主导主体说”三个阶段后,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视野,呈现多角度、全方位、多学科的讨论师生关系。本文主要就围绕在研究师生关系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整理。
1. 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华东师大陈桂生老师认为: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她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彼此交流知识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
本文主要在学校适应的基础上探讨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缺点的逐步显现,对于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呼
声越来越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是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所共同向往的理想阶段。
2. 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1)教育民主,人人平等
所谓“民主”,就是使每个人都要受到他人的尊重,享受与他人平等的权力。教育民主是以师生双方人格的平等为前提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的特殊性。没有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就没有教育民主可言。虽然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2)互尊互爱,充满感情色彩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之间互尊互爱,充满感情色彩。良好的情感交流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润滑剂,是促进师生情感升华一剂良药。尊师,就是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而且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教诲;爱生,就是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使学生全面发展。
3)共同学习,教学相长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真诚相待、共同成长。教学相长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其中,“教”能提高“学”,反过来“学”也能提高“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同时也要“学”,包括自己深钻业务、向其他教师学习和向学生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
同时也可以“教”,包括教同学和教教师。
三、结语
师生关系作为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情感生活、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并适应这样的良性循环时,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出发,对学习活动的适应性和情绪的常规性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而当这三者达到最佳状态时,学生的学校适应也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irch S.H. Ladd. G.W. The teacher—children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 (1): 61-71
[2]Gilliam, W.S. Zigler , E.F. A Critical Meta-analysis of All Evaluations of State-Funded Preschool from 1977 to 1998 :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Service Delivery and Program Evaluations [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0,15(4)441-473
[3]方怀胜.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教师的指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s):46.
[4]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6):77.
[5]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J].西北师大学报,1996(5)
[6]邱华,赵建昕.构建师生关系的一个实践策略.工科数学,2001,(06).
[7]尹万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科学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