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4的乘法口诀_201208310441313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4的乘法口诀(例新授。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1、2、3、4的乘法口诀。
难点:根据规律,记忆并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3道例题的情境图,2~4的乘法算式卡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一)复习准备教师启发性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有几道乘法算式,谁能读一读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2×3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3×4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4×5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6×7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二、学习新课
1、情景一、玩翘翘板(课件显示)
请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
师问:有几个2?(1个2)
师: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师: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2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
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
师:1个3是几?2个3是几?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板书:1×3=3 一三得三2×3=6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3×13×2=你用哪一句口诀?
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课件出示)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
板书:4×1=4,4×2=8,4×3=12,4×4=16
小组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集体汇报,教师板书(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学习4的乘法口诀:(小朋友乘火车)
出示书上的表格:算算小火车上到底有多少人?
看表格列出乘法算式,编口诀,试一试
4×1=4 一四得四4×2=8 二四得八
4×3=12 三四十二4×4=16 四四十六
教师在“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两句口诀编写时,为了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凡是积为两位数时,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
4×14×2=4×3=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板书:一一得一。
1、全班齐读1、
2、
3、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2、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
(1)第1题
让学生先看算式,再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2)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3)教师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示范,学生口答,然后同桌进行游戏。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到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作业设计:
1、巩固练习发展性练习
(1)教师把口诀中的积擦掉,打乱顺序,任意指一句,由学生说出完整口诀.
(2)对口令:一二()二三()一四()
三三()二二()三四()
二四()一三()四四()
口算。
1×2= 3×2= 4×3=
3×3= 2×4= 2×2=
1×1= 3×4= 4×4=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四四十二
二二一三得九
2、拓展练习
1+1+1+……+1
100个1
写成乘法算式是:
板书设计: 1~4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1×4=4 一四得四
2×2=4 二二得四 2×4=8 二四得八
1×3=3 一三得三 3×4=12 三四十二
2×3=6 二三得六 4×4=16 四四十六
3×3=9 三三得九 1×1=1 一一得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