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5《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5《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
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研究 物候学的意义。文章条理清晰,介绍的知识通俗易懂,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总结
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如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
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
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
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常见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 序。
常见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摹状貌、引用等。
课文细读品味
2.第⑤段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左右”一词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 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删除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了,与事 实不符。“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课文细读品味
3.第⑦—⑩段中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 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差异影响最大,经度差 异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这体 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 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 安排条理清晰,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必考字词梳理
读 读
1. 萌( méng )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写 写
2. 次第:依次。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3. 翩( piān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
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引用
列数字
举例子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 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 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 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知识备查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熟记 “翩”“谚”“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 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 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 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土润溽暑④
(续表)
三候 王瓜生 麦秋至
举例子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 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打比方
作比较
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 的“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突出了生 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 要作用。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 作比较,突出了通 过生物观测物候的 特点——灵活多 变,复杂多样。

5《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把握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知识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解说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第二单元科学事理
5 大自然的语言
体裁:事理说明文
作者:竺可桢
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3)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 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文章结构
跳读课文,准确地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朗读句子,说一说: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高下差异
文本解读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 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 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 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称它为物候。
整体感知
2.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 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3.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读读写写
多音字
补充
簌簌(sù)
连翘(qiáo)
连翘(qiáo) 纬度(wěi)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周而复始 年年如是
翘起(qiào)
风雪载途 载重汽车 (zài)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记载 (zǎi) 刊载
词语解释
注释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 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 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文本解读
10.“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 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 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 内容和目的。
“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 照应“候鸟去来”。
文本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
科学事理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 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 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 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文化自信: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梳理课文,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ꎻ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飘逸的春柳,芬芳的夏荷,激情的秋枫,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孕育”“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背景链接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
筛选信息之法:关注说明目的
03 理清逻辑
本文的【说明顺序】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明重要作用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分析影响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阐述研究价值

探究局部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第一层: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三层: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第四层:研究意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 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
么?
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概括不出“物候”概念?
第2段段首: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语言表述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 第1、2句中的划线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划线词语则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特色二:生动形象
课文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 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 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决 定 物 候 现因 象素 来 临 的
纬度的差异(首先) 影响程度
经度的差异(第二) 高下的差异(第三)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1、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3、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

4、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早晨有雾,晴朗如故。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6、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7、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蜘蛛结竖网,天即将有雨。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季爬玉龙雪山,山下 清凉装扮,山顶加外套。
古今的 差异
地球气候变化,古代和现 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
恐龙灭绝
总结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说明顺序
影 响 程 由度 主由 到大 次到 小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 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 遍地的意思。
• 孕育: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
来的经验。 •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 •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竺可桢
蚂蚁搬家晴必__雨____,蜘蛛结网雨必___晴____。 燕子低飞蛇过道,__大__雨__不__久__就__来__到_。 麻雀囤食要___落__雪___。 鱼跳水,__有__雨__来___;泥鳅静,_天__气__晴______。 鸡迟宿,鸭欢叫,_风__雨__不__久__到_______。 雨中闻蝉叫,__预__告__天__气__到______。小满前后,_种__瓜__看__豆____。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 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 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 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 天”,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 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5《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 shuāi
n 谚语 yà 纬度 wěi 连翘 qiá o 结束 shù
草长莺飞 zhǎnɡ yīnɡ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
叫声,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载途: 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周而复始: 翩 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 谚: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再长 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写夏: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 写秋冬: 风雪载途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 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 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 的迟早还有古今的 差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 候知识:
• • • •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燕子低飞要落雨。 • 龟背潮,下雨兆。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馒头云,天气晴。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 明-----接着谈-----最后说明--------


“前三者”是空间因素
“第四个”是时间因素
(逻辑顺序)
古今的差异
原因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 虑到特殊情况。
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 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本文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
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
参考答案: 1.语言生动、优美。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地
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 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 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好了充分 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2.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 一词说程度,表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是除 了经度、纬度、高下差异以外居于次要地位的 又一因素。“平均”一词说范围,表明文中所 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 一年。“七种”“十年”“九天”所指明晰, 准确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显著影响。
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准确严密。
判断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
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
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什么说明方法?

纬度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经度 高下
}(6-10)
古今
学 、 探 索 自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圈点勾画,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 词语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

第4自然段 —打比方、作比较
第9自然段 —举例子、下定义
第5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第10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把大地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 动画面,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2.本文是什么文体?
事理说明文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 冰雪融化
• 叶子变黄

• 草木萌发
• 北雁南飞
• 花开放 • 候鸟归来 • 植物孕育果实 • 果实成熟
• 昆虫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
3.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 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 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6.什么叫“逆温层”?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 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然的语⾔》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品⽂。

此⽂通俗⽣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5课《⼤⾃然的语⾔》课⽂原⽂ ⽴春过后,⼤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燕⼦翩然归来。

不久,布⾕鸟也来了。

于是转⼊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间草际的昆⾍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年年如是,周⽽复始。

⼏千年来,劳动⼈民注意了草⽊荣枯、候鸟去来等⾃然现象同⽓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在暗⽰要赶快种⾕⼦。

布⾕鸟开始唱歌,劳动⼈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这样看来,花⾹鸟语,草长莺飞,都是⼤⾃然的语⾔。

这些⾃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产,已经发展为⼀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来等⾃然现象,从⽽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的⽣物。

它⽐⽓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温、湿度等⽓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候条件对于⽣物的影响。

应⽤在农事活动⾥,⽐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

下⾯是⼀个例⼦。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刺槐的花期⽐1961年迟⼗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技巧二:找提示语
快速提取说明文主要信息的方法
• 找关键词。 • 找提示语。如:“首先”“其次”“此外”“还有”等。 • 找中心句。如: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 找设问句。如: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纬度。…… • 找过渡句。如: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
个例子。
知人论世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 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 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 推动下,我国开始组织并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他还带头 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 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的结晶。他结合 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 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 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
整体感知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 差异
古今 差异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整体感知
5.快速浏览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技巧一:找设问句和段首中心句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5.大自然的语言(用)

5.大自然的语言(用)

文体介绍 【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 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 什么”的问题。
1.读准字音
竺可桢 zhú zhēn 萌发 ménɡ 融化 rónɡ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 nì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 shuāi
§3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 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探究: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 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正是平地上繁花落尽的时候, 大林寺中的桃花竟然才盛放。 我常常惋惜春天逝去,无处寻觅, 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 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 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 比山下的迟开。
第九自然段 ——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
第十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现 象
逻 辑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 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文章内容。 (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 换?请说明理由。 (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 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说明文 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引用等。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 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 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 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 (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 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预习检查
读一读 piān
翩然

簌簌
yàn
农谚
huái
刺槐
shuāi
shū
衰草连天 悬殊
hòu
物候
qiáo
连翘

销声匿迹
zài
载途
yùn
孕育
yīnɡ
草长莺飞
预习检查 多音字
jù 占据 据
jū 拮据
qiáo 连翘 翘
qiào 翘起
预习检查 形近字
翩 piān 翩然 篇 piān 篇章 犏 piān 犏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重点字词;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 (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重点、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 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自 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 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精读细研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
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 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精读细研
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精读细研
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 致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不信,你看,万紫千红 的时候我们知道春天到了;茂密的大树是夏天清凉的绿伞; 秋风吹黄了田野,洁白的雪花是冬的使者。天上飘着的云在 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树的年轮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奥 秘。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去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吧。
匿 nì 销声匿迹
叵 pǒ 心怀叵测 匝 zā 密密匝匝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萌发】 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 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农悬年谚殊如】】是有相】关差农很远年业远望年生。衰像产败这的的样谚草。语和是,天,是空这在相样长接。期。生形产容实荒践草里遍总地结、出极来其的凋经敝验的。样子。 【衰草连天】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 【风雪载途】 地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习检查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例句:虽然你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没有桃李的绚烂,但 你仍然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循环往复”“终而复始”等。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例句:春天来了,百花齐放,草长莺飞,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意思相近 的成语有“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 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 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 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 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 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 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 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 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 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 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 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 《大自然的语言》。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 成
物候现象差异
精读细研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 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影 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纬度

经度
空间因素

高下差异
由 大
古今差异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小 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精读细研
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