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阿司匹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有心脏病的患者,每天口服1片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梗。

但临床调查显示,口服阿司匹林也会增加脑出血及胃出血风险,针对已经发生过中风或者心脏病的群体,阿司匹林好处大于风险。

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医生思考是否每个人都能服用阿司匹林,针对阿司匹林的用途进行分析,还需思考阿司匹林的作用,以免乱服药。

一、阿司匹林是什么阿司匹林是西药名,包括胶囊及散剂、片剂,在临床上属于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达到缓解疼痛及抑制血栓的效果,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及肠溶片在临床上为甲类药物,阿司匹林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属于乙类药物,阿司匹林散剂及泡腾片属于丙类药物。

二、阿司匹林适应症及作用阿司匹林片在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硬化上有一定效果,能缓解暂时性脑缺血及中风。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免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可预防心梗及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后血栓,也能在不稳定心绞痛中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作用便是抵抗血栓,针对心梗、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等疾病具有一定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针对普通感冒引发的发热及中度疼痛具有一定效果,比如,患者发生头痛及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均能使用阿司匹林。

二、阿司匹林使用后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比如,患者在大量用药后发生呕吐及腹部不适感,患者血药浓度高,则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常见的反应包括恶心、上腹不适、呕吐、疼痛、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在停药后不良反应会消失。

长期及大量口服药物会引发胃肠道出血及溃疡。

也有患者发生中枢神经反应,引发可逆性耳鸣、听力降低等反应,患者在多口服一个疗程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明显。

有些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临床常见反应是休克、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水肿等,部分易感染的患者,在口服药物后容易发生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患者导致死亡。

患者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后,让血药浓度超过250ug/ml时会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往往是可逆性的,患者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出血发生率(95%CI)
出血类型 氯吡格雷组(%) 阿司匹林+埃 两组差值
P值
索美拉唑组
(%)
复发性溃疡出
8.6
0.7
7.9
0.001

(4.1~13.1) (0~2.0) (3.0~12.4)
下消化道出血
4.6
4.6
0.0
0.98
(1.3~7.9) (1.3~8.0) (﹣4.6~4.6)
结论:
Schrőr K指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在男 性中降低心梗危险,女性中降低缺血性 中风危险,美国心脏学会建议用75~ 160mg/d,有胃肠道反应加用质子泵抑 制剂(PPI)。
(中国医学论。 5.呼吸系统:哮喘、肺水肿、鼻息肉。 6.泌尿系统: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代谢: 小剂量可抑制血浆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胰岛 素浓度。 中~大剂量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大剂量可抑制胆固醇浓度。 抑制胶原酶延缓创伤愈合。
8.过敏反应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Vol 2:992~994.)
5. 联合用药:
阿司匹林和抗凝药联合应用显著增加颅 内出血率。 A Kins在美国卒中学会第30届卒中会议 报道(2005):
应用希美拉群(Ximelagatran,新的凝 血酶抑制剂)或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合用 的结果,认为联合用药并不比单用抗凝 剂效果更好,并且脑出血明显增加,前 者为2.5%→3.8%,后者为2.9%→5.01 %。
(BMJ, 2005, 330: 1306)
4. 阿司匹林的剂量与出血的关系:
192036例
剂量
小 <110mg 中 100~200mg 大 >200mg
出血率 (胃、 中风) 3.72% 11.31%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临床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分析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后所致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引起的不良反应。

结果41例患者中,1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1例出现过敏反应,6例出现水杨酸反应,5例出现瑞士综台征,2例出现肝损害。

所有不良反应在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未出现严重躯体损害及死亡病例。

结论临床使用阿斯品林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症,确保用药正确、剂量合理,避免长时间应用,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阿司匹林又称为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头痛、肢体痛、牙痛等,而随着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发现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1],故而又将本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之中,且其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目前存在明显的误区,即“阿司匹林十分安全、可长期应用”,进而导致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后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应正确面对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给予足够重视,临床中规范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才可有效避免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2]。

本文即对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1例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7±4.3)岁。

治疗疾病:发热、感冒12例,头痛5例,牙痛3例,关节炎、关节痛7例,冠心病9例,风湿热5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观察用药方法和剂量、不良反应种类及表现、转归预后等情况。

2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其中17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占比41.46%;11例出现过敏反应,占比26.83%;6例出现水杨酸反应,占比14.63%;5例出现瑞士综台征,占比12.20%;2例出现肝损害,占比4.88%。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对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严格按照 医嘱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 反应。
联合用药
定期检查
当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 生是否与阿司匹林存在相互作用,以避免不 良反应的发生。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 、肝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反应。
处理策略
停药观察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 析》
xx年xx月xx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ontents
目录
• 阿司匹林简介 •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展望与挑战 • 参考文献
01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的背景与历史
阿司匹林由德国药厂拜耳于1897年发明,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如华法林、低分子量 肝素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 险,特别是胃肠道出血。
减弱抗凝效果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合用,可能会减弱抗凝 药的效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与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同时使 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如溃疡、出血和穿孔等。
阿司匹林最初被用于解热镇痛,后来被发现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心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的化学与药理特性
1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是乙酰 水杨酸。
2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 ,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还包括解热镇痛、抗炎、 抗风湿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

阿司匹林片的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阿司匹林片商品名称:阿司匹林片英文名称:Aspirin Tablets【主要成份】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

【成份】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 1.镇痛、解热: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

本品公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规格型号】0.5g*100s【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

1解热、镇痛:一次0.3g~0.6g,一日3次,必要时可每4小时一次。

2抗炎、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3建议手术前开始,一次100mg~300mg,一日1次。

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2.小儿常用量口服。

1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可每4~6小时一次。

2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要浓度调整剂量。

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 mg/kg。

3儿科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mg/kg-100mg/kg,每日3-4次;退热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每日3-4次;症状解除后减少剂量至每日 3mg/kg-5mg/k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2月或更久。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g/m1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g∕ml后出现。

2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1.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答: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强,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栓形成: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性疾病及手术后有静脉血栓形成倾向患者,能减少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的危险,也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口服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长期大量服用可致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2、凝血障碍:一般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3、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致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视力和听力减退等,统称为水杨酸反应。

4、过敏反应: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5、瑞氏综合症:对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年,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危险。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
( o 抑 制 药 , 有 较 强 的解 热 镇 痛作 用 , 泛 用 于 抗 炎 、 c x) 具 广 抗
风湿。
最为广泛 的外周动脉疾病 ( A 患者不 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P D) 可使不
良心 血 管 事 件 的风 险 降 低 2 % 。可 使 间 歇 跛 行 , 周 血 管成 2 外
响疗效观察。所有患者均于用药 1 周后疼痛缓解。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比较复 杂 , 目前 认为 , 溃疡 的形 成是对 胃十二 指肠黏膜 的保护 因素 和损害 因素的关系失 调 所致。当损害 因素增加和( ) 或 保护因素消弱时, 即可导致 溃 疡 的 发 生 。 临床 研 究 发 现 J 胃酸增 多 可 致 机 体 损 害 因 素 增 2,
16 在 防 治 老年 痴 呆 中 的应 用 阿 司 匹林 类 非 甾体 抗 炎 药 . 对该 病有 改善 智 能 损 害 、 缓 其 症 状 发 展 的作 用 … 。 延
1 1 在 解 热 镇 痛 中 的应 用 阿 司 匹林 通 过 抑 制 前 列 腺 素 、 .
缓激肽 、 组胺 等合成产生 解热 、 镇痛 和抗 炎 的作 用。作 用机 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体 温调节 中枢 , 外周 血管扩张 , 使 皮肤 血流增加 , 出汗, 散热增 加而 降温。其 镇痛作用 属外周 性镇
加 。因此 , 胃酸 过 多 是 导 致 溃 疡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胃黏 膜 当
蛋 白酶的分 泌和五肽 胃泌素刺激引起的 内因子 的分泌 , 对于
禁 食 和 餐后 血 清 胃泌 素 水 平 几无 影 响 。 由 于我 们 采 用 以奥 美 拉 唑 或 雷 尼 替 丁 为 主综 合 抗 幽 门 螺 旋 杆 菌 及 保 护 胃黏 膜 的 药 物 , 效 明显 , 疗 以奥 美 拉 唑 为 主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方法: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总结性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结果:年龄≤20岁、41-60、≥60岁男性发生率明显较高,有既往过敏史者发生率明显较高,发热感冒用药发生率较高,合并用药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差异显著。

结论: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推进安全、合理用药。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属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是临床治疗头痛、关节痛、感冒、牙痛及发热的常用药,大剂量用于治疗抗风湿抗炎,小剂量用于预防短暂性缺血卒中及心脑血管病。

近年来,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研究逐渐深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关注。

现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总结性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67例,女患者和男患者分别是29例、38例,年龄均为(40.36±7.48)岁,最大者82岁,最小者15岁。

67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原因、药物类型、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既往过敏史、不良反应表现等。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基本资料2.1.1 年龄本组14例年龄≤20岁,所占比例20.90%;8例年龄21-40岁,所占比例11.94%;22例年龄41-60岁,所占比例32.84%;23例年龄≥60岁,所占比例34.33%。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阿斯匹林的临床应用,提高对阿斯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整理阿斯匹林的主要临床用途及新的用途简述。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归纳、整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自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虽然有了百年的历史,临床上仍然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不断在临床上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2 抗炎、抗风湿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斯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从而进到抗风湿作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这也是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应用1、常规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一般普通感冒,笔者认为不需要用其他复方感冒制剂,只要服用同几片阿司匹林片,多喝开水,不需要几日自然就会好。

2、用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服用阿司匹林片剂,能迅速缓解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述疾病。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发表时间:2016-08-08T16:13:19.7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曾发古 (综述) 苏倩郝小江 (审校)[导读] 阿司匹林的抵抗。

阿司匹林虽然经历百年洗礼,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其新的作用,让这一经典老药焕发出新的光彩。

曾发古 (综述) 苏倩郝小江 (审校)(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阿司匹林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随着对该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出现,其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甾体类药物。

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随剂量不同而不同,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癌症、多种眼科疾病及妇产科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086-03【Abstract】Aspirin, one of the largest common clinical prescriptions of drug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s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whose is the first f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Key words】Aspirin;Cinical applicationadverse;Reaction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用来镇痛、退烧。

1853年,弗雷德里克。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标签: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为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中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

如何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笔者总结了服用该药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将该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1 主要不良反应1.1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胃黏膜的损害,其损害机制可分为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种情况。

1.1.1局部作用口服阿司匹林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不仅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还能分解粘液层,因此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这一方面为胃酸、胃蛋白酶对胃本身的侵蚀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促进H+逆扩散,很快使胃黏膜出现瘀斑、浅表糜烂。

这些病灶可发生隐性出血,一般不会出现显性大出血。

1.1.2系统作用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COX),特别是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其中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均影响对胃黏膜的血流。

以上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不良作用使细胞修复能力受损,溃疡边缘的细胞再生受阻,延迟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因此患者易发生胃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发生。

1.2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发生率较小,报道很少。

2防治措施2.1服用适宜的剂量每天服用小剂量(75~3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法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每天服用中等剂量(500~3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常用此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等病症。

每天服用大剂量(超过4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02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从 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影响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血栓烷素A2(TXA2)的合成,从而 影响血小板聚集,发挥抗凝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可考虑与其他药物 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 险。
展望
深入探讨
针对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还需要进一 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防治措施,为临床提供 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拓展应用领域
阿司匹林除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外, 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如肿瘤、糖尿病等疾病 的防治。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针对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中的不 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其发生机制 、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
VS
研究限制
由于不同个体对阿司匹林的药物反应存在 差异,同时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较广,因此本研究无法涵盖所有具体情况 。此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未能对所 有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需要在 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总结词
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可以有效降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风险 。
详细描述
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机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对于长期 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及时调整 剂量。同时,应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 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的避免
总结词
总结词
定期监测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王振华(河南省卫生学校,河南安阳455000)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又叫醋柳酸),是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药物。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枢或外周前列腺素(PG)的合成与释放来达到治疗作用的。

由于其机制复杂、用途广泛、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不谨慎就可能给机体带来伤害。

所以对不同的病情如何正确应用阿司匹林,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需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下面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预防谈一下看法,以供商榷。

1解热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确实、可靠、强大,原则上可用于各种发热。

一般成人剂量300~600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但由于致热的原因不同,使用时要因人而治,不可千篇一律。

如细菌毒素引起的发热,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首先要对因治疗,即用大量抗菌药物,杀灭病原体,这样可以取得“标本兼治”的作用;再如循环衰竭性休克导致的发热,患者消耗大,循环差,如大量应用阿司匹林,由于出汗较多,可明显减少血容量,更加重循环衰竭;另外有些疾病如麻疹,早期症状就是单纯的发热,体温达不到一定高度,麻疹就出不来,此时如草率地应用阿司匹林,体温下降了,但麻疹未出来,就可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即“麻疹性肺炎”,严重时可致死。

因此一定要正确地掌握阿司匹林解热的临床使用。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镇痛作用机制是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阿司匹林具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但由于不成瘾,不抑制呼吸,所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广泛地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效果确实、可靠,毒副作用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镇痛药。

但疼痛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一些疾病引起的共同临床症状。

所以出现疼痛时首先应查明致痛的原因,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可取得较好效果。

否则一有疼痛就草率地应用阿司匹林,有可能掩盖症状,贻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伤害。

3抗炎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抗炎抗风湿作用机制是抑制了中枢和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效果确实、可靠、强大,是目前临床上抗炎抗风湿的首选药物,对于风湿早期及晚期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使用禁忌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使用禁忌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使用禁忌阿司匹林是临床广泛使用、使用较时间长的解热、镇痛和消炎药物。

复方阿司匹林,有解热、镇痛作用,每次口服1~2片,每日3次,或需要时服。

有恶心、皮疹、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别名又叫乙酰水杨酸、醋柳酸。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

无气味,微带酸性。

能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微溶于水。

药性功效方面,阿司匹林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EI)合成、释放减少,从而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使体温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并促进人体内所合成的尿酸的排泄,对抗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肌肉痛、头痛、偏头痛、痛经、牙痛、咽喉痛、感冒及流感等病症。

此外,服用阿司匹林有以下禁忌事项。

1.特异质、有过敏史或哮喘病者禁止用。

2.妊娠期妇女尽量禁止使用。

3.10岁以下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可诱发瑞氏综合症(症状为肝损害、肝性脑昏迷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4.有出血性溃疡或其他活动性出血者禁用。

5.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

6.老年体弱者,解热时宜用小剂量,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7.饮酒后不宜服用本品,否则易因损伤肾黏膜导致出血。

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应慎用或不用。

如需用应与抗酸药同服或应用肠溶片。

9.痛风、肝肾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者慎用。

10.哺乳期妇女慎用,因大量长期使用可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11.阿司匹林不宜与富含糖的水果一同食用。

阿司匹林与含糖多的水果,如椰子、甜石榴、桃、葡萄、香蕉等同食,容易形成复合体,从而减少初期药物的吸收速率。

12.阿司匹林不宜与咸鸭蛋一同食用。

咸鸭蛋含有一定量的亚硝基化合物,服用解热、镇痛药时,药物中氨基比林可与咸鸭蛋中的亚硝基化合物生成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容易诱发癌症。

13.阿司匹林不宜与酸性食物一同食用。

因为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与酸性食物(醋、酸菜、咸肉、鱼、山楂、杨梅等)同服,可增加对胃的刺激。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摘要】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较强的镇痛、解热、抗炎、抗血栓作用。

近年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不少新用途,由于治疗作用的增加,临床应用也随之增多,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大多临床医师只考虑该药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

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常见的和近几年来报道的特殊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能引起临床对其不良反应的重视,仅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pirin),1898年上市以来广泛用于临床,到目前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另外,可用于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减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胆道蛔虫病,防治腹泻,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防止早产等作用。

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药物药用范围越大,使用就会越平凡,不良反应就会越来越多,也往往会被忽视。

本文将近年来阿司匹林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文献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 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检索近年来医药期刊报道阿司匹林出现的不良反应,全面查阅原始文献资料,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1.2收集标准和分析方法对期刊文献中有关阿司匹林ADR病例报道,常规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停药后有所改善。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苗海霞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5(029)001
【摘要】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

是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环加氧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随着对阿司匹林药理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苗海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医学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普通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较 [J], 新怡康
2.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J], 韩恩丽
3.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J], 兰志新;林秀山
4.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J], 李常磊
5.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J], 古丽努尔·苏力坦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6-08-08T15:22:51.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贾淑文
[导读]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

贾淑文
(鹤岗市萝北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站黑龙江鹤岗 154200)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
2.1 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2.2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也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对缺血性血管事件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阿司匹林的小伎俩能够对凝血素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降低,对脑出血、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短暂性缺血性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2],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发病率明星的降低,因此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服用小伎俩的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

2.3 抗肿瘤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已逐步应用到抗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的防治中,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血中的前列腺素降低有很大关系,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对COX-2产生抑制作用,导致降低肿瘤细胞代谢降低,从而对肿瘤的转移及生长产生抑制,有研究显示,对于结肠癌、直肠癌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乳腺癌、胃癌的风险程度,具研究表明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患者使胃癌风险度降低达22%;阿司匹林还能够对抗皮肤癌,对环氧酶蛋白质产生作用,使环氧酶对血细胞的刺激降低[3]。

2.4 抗衰老作用
阿司匹林对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产生促进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具有抗衰老和提高记忆力的效果,还可以增强人体角膜组织的弹性,对角膜组织中糖元的合成产生抑制,延续角膜老化的过程。

3.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可发生出血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临床上不良反应较少,而对于治疗有些疾病需要大剂量使用,如治疗用于风湿病时需要阿司匹林的剂量相对较大,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其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通过对COX-1产生抑制作用,使PG的合成受阻,而在胃黏膜中COX-1是对PG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从而通过PG对胃肠道黏膜进行保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该反应产生破坏,刺激胃肠黏膜导致不良反应。

肠溶阿司匹林的外膜主要为纤维素等组成,在胃酸环境下不分解,当药物到达十二指肠内才会分解,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造成损伤,阿司匹林常为餐后用药,减缓药物的直接作用,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

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在碱性环境下分解的特点,如在餐后服用,食物可能使胃部环境出现短暂的变化,导致药物在胃部产生分解,造成胃部损伤。

因此,肠溶阿司匹林应在空腹时使用,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阿司匹林过敏
阿司匹林过敏是指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支气管痉挛、荨麻疹、水肿等,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

而有些哮喘患者服药后出现“阿司匹林哮喘”。

其主要由于阿司匹林对气道COX产生抑制作用,导致PG的合成受阻,生成的白三烯过多,导致气管严重的收缩反应,引起哮喘严重。

因此,在在临床上用该药治疗时需要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过敏史,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则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

4.小结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使用,其用途仍在不断的被发现,对临床上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充分认识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正确的用于临床患者非常重要,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用药医师的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2]穆林,王永亮,吴永全等.阿司匹林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1(1):162-164.
[3]胡安新,路清华.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及配伍.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4):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