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专题:张爱玲散文研究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才梦、心愿、秋雨、说胡萝卜、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论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
她仿佛一个隐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小块风景。
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
她用的虽然是一些人生的边角料子,却在边角料的内面衬上昂贵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
《有女同车》讲的是自己在电车上见闻几个女人议论各自的恋人或儿子。
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边角料子;最后一句是里子:“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为雅。
把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笔意味深长的点染。
摹写生活易,将生活陌生化也不难,难的是最后的一笔点染。
这正是张爱玲的功力。
还有一类张爱玲的散文篇章,简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樱语录》。
其记载的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的一些妙语。
“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
’”。
显示了女性的才华和机智,是赞许的意思。
这类散文虽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这种截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眼光。
张爱玲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有一些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它们散见于文字行间,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
“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
”(《华丽缘》)这是写一个老妇人的笑。
在《爱》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张爱玲是如何阐释“爱”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寻不着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缠绵,只独独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令人感动,耐人寻味。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爱》赏析张爱玲散⽂《爱》赏析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康之家的⼥孩⼦,⽣得美,有许多⼈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在后门⼝,⼿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件⽉⽩的衫⼦。
对门住的年轻⼈,同她见过⾯,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声:“噢,你也在这⾥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数的惊险的风波,⽼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青⼈。
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涯的荒野⾥,没有早⼀步,也没有晚⼀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声:“噢,你也在这⾥吗?” 赏: 张爱玲在这篇⼩散⽂中写了⼀个⼩故事,尽管只有⼀个梗,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开头,张爱玲就写道:“这是真的。
”确实是真的,据胡兰成《今⽣今世》所⾔,故事的主⼈公为胡兰成发妻⽟凤的庶母,她的经历与《爱》中的⼥孩⼏乎⼀样,想来张爱玲是从胡兰成⼝中听来的这个故事。
⼜是胡兰成。
胡兰成写到张爱玲时有许多谎⾔,但说这⼩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
张爱玲⼀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是她⼀⽣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乎是惟⼀的⼀次。
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散⽂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乎是惟⼀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的衫⼦,熟悉⽽陌⽣的邻家男孩,⼈⾯桃花,擦肩⽽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
古诗“⼈⾯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化为散⽂的意境,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说与散⽂中有表达的分野,⼩说更多地表达她的悲剧⼈⽣意识,散⽂更多地表达世俗⼈⽣,但彼此⼜是互为表⾥的,散⽂中的世俗⼈⽣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作者:刘九文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2期摘要:主要介绍张爱玲海外散文的创作、分类和内容,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学术价值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丰润。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
张爱玲是80年代至90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
但人们一直把张爱玲分割为二,一是40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一是50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
大陆谈论较多的是前一个张爱玲,而对后一个张爱玲则注意得很不够。
现从后一个张爱玲入手,对其海外散文加以研究,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张爱玲海外散文《对照记》,收入了21篇海外散文的全部。
从体例和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1)纯粹叙事、忆人散文,如《忆胡适之》《忆西风》等;(2)序跋,如《〈张看〉自序》等;(3)关于文学、语言、文字等的小论文,如《关于〈笑声泪痕〉》《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等;三类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类。
其中的《忆胡适之》一文,是整个张爱玲海外散文的翘楚。
现就这篇散文与大家探讨一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先生逃往美国。
整个20世纪50年代前期,他寓居纽约,客观上成了海外文坛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张爱玲的精神领袖。
张爱玲的《秧歌》出版后,张爱玲曾寄赠胡适,请他指正。
胡适读后,大加赞赏,回信鼓励。
此信也就成了以后《秧歌》各版的“代序言”。
1955年张爱玲抵达纽约后,专程往访胡适,受到了胡适及夫人江冬秀的热情欢迎。
后胡适还到张爱玲寄住的青年会(贫民窟)回访,并电邀她赴宴(因张病未去)。
所有这些,都让张爱玲十分感动。
虽然此后他们未再联系,但这种感动一直深藏在张爱玲心底。
《忆胡适之》正是这种感情的喷涌。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感情真挚,对胡适的怀念、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请看她第一次拜访胡适的印象:和适之先生面谈,我确是如对神明。
张爱玲经典散文(精选11篇)
张爱玲经典散文张爱玲经典散文(精选11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张爱玲经典散文篇1《被窝》连夜抄写了一万多字,这在我是难得的事,因为太疲倦,上床反而睡不着。
外面下着雨,已经下了许多天,点点滴滴,歪歪斜斜,像我的抄不完的草稿,写在时速消息油印的反面,黄色油印字迹透过纸背,不论我写的是什么,快乐的,悲哀的,背后永远有那黄阴阴的一行一行;蓝墨水盖这不住棗阴凄凄的新闻。
"××秘书长答记者问:户口米不致停止配给,外间所传不确……"黄黯单调的一行一行……滴沥滴沥,搭啦搭啦,雨还在下,一阵密,一阵疏,一场空白。
霖雨的晚上,黏唧唧地,更觉得被窝的存在。
翻个身,是更冷的被窝。
外国式的被窝,把毯子底下托了被单,紧紧塞到褥子底下,是非常坚牢的布置,睡相再不好的人也蹬它不开。
可是空荡荡地,面积太大,不容易暖和;热燥起来,又没法子把脚伸出去。
中国式的被窝,铺在褥子上面,折成了筒子,恰恰套在身上,一会就热了,轻便随和,然而不大牢靠,一下子就踢开了。
由此可以看出国民性的不同。
日本被窝,不能说是"窝"。
方方的一块覆在身上,也不叠一叠,再厚些底下也是风飕飕,被面上印着大来大去的鲜丽活泼的图案,根本是一张画,不过下面托了层棉胎。
在这样的空气流通的棉被底下做的梦,梦里也不会耽於逸乐,或许梦见隆冬郊外的军事训练。
中国人怕把娇艳的丝质被面弄脏了,四周用被单包过来,草草地缝几针,被面不能下水,而被单随时可以拆下来洗濯,是非常合科实际的打算。
外国人的被单不订在毯子上,每天铺起床来比较麻烦,但他们洗被单的意思似乎比我们更为坚决明晰,而他们也的确比我们洗得勤些。
被单不论中外,都是白色的居多,然而白布是最不罗曼谛克的东西,至多只能做到一个干净,也还不过是病院的干净,有一点惨戚。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
”。
”
,
。
,
,
,
。
落痛快 的文章是 天 造地设的一 般 … …譬喻的巧 妙 形象的 入 画 固是 作者风 格的特 色 但 在完成整个 作 ” 品上 从 没象在这篇 里那 样地尽 快妙用 论 文 对《金 锁记 》 价极 高 毫 无 疑 问 《金 锁 评 是张 记 》 女士 截 止 目前 为 止 的最完满 之 作 颇有《猎
。
,
,
。
,
,
,
,
的研 究几乎在张刚 成名 就开 始 了 而且 有 着较 高 的 起点 有着 良好的开端
,
。
,
,
”
,
,,,来自又 张是 格外注 目的 寸
。
二
,
一
年代
、
海外
、
还 值得注意的是 一 篇题 为《评张爱 玲 》 的文 章
。
,
它 的 作者是 与 小 说 家共 同 生活过 一 段 时 间 的 胡 兰 此 成 ④ 文对其作品 的分 析 很 空泛 但却是第一个 将
,
“
鲁迅 之 后有 她 她 是 个 伟大的寻 求者 和 鲁迅
,
,
。
。
不同的地方是 鲁迅 经过 几 十年来 的几次革 命 和 反 动 他的寻 求是战场上 的受伤的斗士 的凄厉 的呼唤
张爱玲 则 是一 株新生的 苗
,
、
时代的女 作家与这 两 位 年 代的女 红人 作了这 样 “ 的 比较 我 们读了以 前 的冯沉 君 谢 冰莹 黄 白微 诸 家的 作品 再 来读这 两 位的 便 生出 了后 来 何 以 不 能 居上 的疑 问 因 为前 者 都是向着全 面 的压 抑作反 杭 后 者仅仅是 为 了 争 取属 于 人 性 的 一 部分 情欲 的 自由 前者是 社会大众的呼声 后者只 喊 出 了 就 在 个人 也仅是 偏方 面 的苦闷 谭先 生认为张爱玲 是重 视人 情甚 于 世 情 的 作家 他重 世情 因而 有后 来 不能 居上的看 法 与 傅先 生看重 其对 人 性情 欲 的 挖 掘刚好相左 或许谭先生 指 出 了张 氏部分 作品 内容 的某 种局限 但评 论者 自己 对 作品 内容的理解 未 必 是 没 有局限的 不 错 爱情婚姻两 性 关系是 张爱玲 观 照 人 生的 基本角度 但 在她 描写 的 媒约 婚姻 金钱 婚 姻 高 等 调情 通 奸 拼 居 及其 它 种 种畸型 变态的两 性 纠结 中 包含 着十分 丰 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 冲 突 正 是在这 一点 上 张爱玲超越 了一般的海派小说 家
张爱玲研究
学思想的基本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题材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恋 爱、婚姻等爱情故事,且大多数是不如意或不幸的 婚恋故事。“‘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 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张爱玲在《自己的 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中如是说。因此,张爱 玲永远与时代保持着距离。“十里洋场”的悲欢离 合是难以让人体会到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即使像 《十八春》这部蕴涵时代投影较多的作品,也最终 被改成了作者的故调。 这样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其生存环境与人生观 念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 古典小说的张爱玲所喜欢编织的,是《红楼梦》一 样的故事。父母并不阻止她去阅读那些描写婚恋题 材的旧小说以及充满市井情趣的通俗小报。她见过
说里指的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能有所依 托。比如《留情》里的敦凤就是一位求安稳的女性。 她年纪轻轻,却愿意嫁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米 先生,只是为了钱,为了找到依靠,敦凤就像一条 青藤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一样,她蹂躏了自己 的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生在这世上,没 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 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张爱玲从表面“相爱着” 而实则没有感情的矛盾中,展示了她对隐藏在女性 内心深处的依附心理的深刻剖析。 张爱玲写作的年代虽然有一部分人经过女权运 动后,已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了,但无可否 认的是,这种依附观念仍存在于一部分女性身上, 尤其是中上层女性身上。张爱玲以其女性的切身的 体验和站在男性的角度的观察,在小说中借女主人 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
堆的麻烦里。他看不惯父亲的猥琐,受不了母亲爱 子的方式,更讨厌父母和姊姊将已长大的他与还是 小孩子的弟妹一起看待。这“使他痛心疾首”。年 轻人总是要恋爱的,他单恋上了一个白俄姑娘沁西 亚。但是恋情还没展开,就夭折了。沁西亚嫁给了 一个低级的白俄军官。婚后的沁西亚在潘汝良眼中 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不在书上画小人了。 再如《心经》中的许小寒一家也生活在麻烦之 中。父女二人不合常理的“爱”,将小寒的母亲冷 落一旁。承受不了伦理的谴责,许峰仪选择了小寒 的女朋友绫卿,留下了小寒母女两人。直到最后小 寒才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小说中这许多“麻烦”,张爱玲说:“是 个 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 就是麻烦。”(《自己的文章》)俗世的生活,令张爱 玲更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她也将这种观察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更衣记》在鉴赏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更衣记》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那么张爱玲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就应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老话: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
不过最好的是这个“三代书香门第”还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让这个未来的“人才”阅尽人间炎凉,结合了贵族与平民的气质——幸或不幸的是,张爱玲的家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在她祖父张佩纶的晚年,夕阳已经深深笼罩了张家的深宅大院,到了她的父亲,更是家道中落,壮志全无,只知吸食鸦*烟了。
她的母亲,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难以忍受她父亲的堕落,出洋留学,最终与她父亲离异。
不过,他们还都来得及给自己的女儿传授中西文化的影响:父亲,这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这位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
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改造他们的贴身环境—那就是衣服。
由此张爱玲的《更衣记》诞生了。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她曾说过,爱逛街,尤其爱在巨大的橱窗前驻足而流连忘返。
我也曾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见识过,其中写到葛薇龙在姑妈家里试衣服,用音乐把各种衣服的质感写得活灵活现:“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课件
《谈女人》中的写实主义
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对女性的自我生存状态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身 体观念和经济地位都是社会和家庭影响激发的。
《东方丽人》中的现实主义
这部作品是张爱玲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描写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描绘了中国传 统文化对女性的封建束缚,与时代的冲突和坚韧反抗。
雅致细腻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精美细腻,又极具 韵味和诗意,读来心旷神怡。
深刻细腻的情感描写
张爱玲笔下所描绘的情感充满深 度和灵气,尤其擅长于刻画艳丽 复杂的女性心理。
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张爱玲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 细节和差异,细致地描写真实的 人物和物象。
散文选读与点评
《色、戒》中的唯美主义
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人性、背叛、生存等现实问题的探讨,表现 了作者崇高的唯美主义精神。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PPT课件
探索张爱玲散文的精髓,了解她的独特背景和作品特点,并更好地欣赏她瑰 丽的语言艺术。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和散文融 汇东西方文化,多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主题。本次分享将介绍张爱玲的散文 艺术,探讨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张爱玲散文的写作风格
总结
1
张爱玲散文的独特艺术
张爱玲的散文艺术宝藏无穷,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也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如 何更好的欣赏她的作品,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2
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张爱玲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造和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
• 《张爱玲作品选》 • 毛泽东:《沁园春·雪》
张爱玲写人散文
张爱玲写人散文张爱玲写人散文张爱玲是民国奇女子,下面请欣赏小编特地带来的张爱玲写人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写人散文1迟暮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
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
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
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
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
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
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
她怕见旧时的挚友。
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
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
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张爱玲开题报告
张爱玲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她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刻画了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然而,对于张爱玲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全面地理解她的创作方式和思想内涵。
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作品中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和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抽取出其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并深入探讨女性形象的刻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2.1 主题分析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风格的分析,提取出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的作品主题多涉及爱情、家庭关系、社会变迁等,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的主题思想。
2.2 情感表达方式分析张爱玲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本文将通过对作品中情感描写的分析,探讨张爱玲的情感表达方式。
这些情感表达方式可能包括叙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2.3 女性形象刻画分析张爱玲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本文将对张爱玲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的角度可能包括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对爱情的追求等。
通过对这些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张爱玲对女性的思考和表达。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和深入分析。
主要的研究工具包括文本标注和主题分析等技术。
3.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揭示张爱玲作品的主题特点,进一步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价值观。
•分析张爱玲的情感表达方式,揭示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深入探讨张爱玲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张爱玲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思考。
4. 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的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收集和整理张爱玲的作品,熟悉相关研究资料。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原文: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凉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说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张爱玲散文研究
二、《流言》研究
一、散文创作简介
二、《流言》研究
1、思想特色
还原女性
姜向东 主讲
进入情境又超脱角色。
对女性身上的奴性、劣根性,张 爱玲表现出了她锋芒的双向性:既指 向男权社会又指向女性本身。
张爱玲从女性生活的表层进入到
精神层面,从女性生存困境中发现了
三积淀、在张女爱性玲意散识文深处研的究心理痼疾。 简介
——《烬余录》
一、散文创作简介
二、《流言》研究
1、思想内容
观察人性
姜向东 主讲
这样的审视精神,在新文学散文 中无疑是极个性化的,张爱玲是第一 个。
她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母亲神圣” 的童话颠覆了,将蒙在家庭、亲情上 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破了,并彻底解
三构了、人张们爱习玲惯散了文的价研值究观念。 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所以在张爱玲的散文中,热闹的
三俗世、生张活爱是玲她散的文背景研音究乐,其主题是 简对人介生本质的思考。
她的散文既写俗世又超越俗世。
二、《流言》研究
什么都是模糊的,瑟缩,靠不住。……房子可 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 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
——《烬余录》
《中国人的宗教》
《烬余录》 《童言无忌》
《私语》
三、张爱玲散文研究 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流言》研究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 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 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 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 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 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 人都是孤独的。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修之张爱玲篇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修之张爱玲篇本文为文研青年专题研习、讨论计划,感谢文研青年冲刺群成员夏同学搜集整理并授权发布(内容有删改)。
因系讨论稿,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谅解。
一、真题链接2023年武大试题:张爱玲作品在1980中期前后评价有很大差异,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背景介绍1、张爱玲其人:张爱玲(1920-1995年),原名张瑛,河北丰润人,中国现代作家。
张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宦官之家,祖父张佩纶,外祖父李鸿章,后随家迁居上海。
张爱玲一生经历了优裕而忧郁的童年、立志发奋的少年、成名而求爱的青年、漂泊而执着的中年,孤寂而怪癖的晚年。
关于张的生活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早年的上海,青年时期的香港(张于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后香港沦陷,未及毕业,归至上海,后于1952年移居香港),晚年的海外(美国)。
2、张爱玲文学成就简述:张爱玲是沦陷区文学的代表作家,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不带偏见的尝试过鸳鸯蝴蝶派、章回体、“文艺新腔”等多种文体。
她是将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精华与现代小说技巧结合的最好的现代作家之一、既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等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小说如《红楼梦》的影响。
因此,她可以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小说文体。
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为“新鸳蝴体”等,雅俗共赏。
其笔下人物的人性深度和美学意蕴,高于一般现代作家的作品。
同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又能以其独到体验和叙事方式体现出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处境。
三、张爱玲小说总体上说:1、张小说的背景:张的小说总体上以沪港为背景2、张小说的人物:①以民间社会的小人物以及都市民间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家族社会中的人物生存状态为创作题材进行创作。
②女性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妇”、“怨女”,不同于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不同于丁玲的“叛女”,也不同于萧红笔下的“愚女”。
3、张小说的思想内容: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苍凉”,比如她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以及她在不止一个地方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个惘惘的威胁。
现当代小说导读之第八讲大俗大雅的传奇作家张爱玲
中国现当代小说导读
第八讲 :大俗大雅的传奇作家 张爱玲
主讲:青岛滨海学院 基础文科部
姬 志 海
大俗大雅的传奇作家张爱玲
中国现当代小说导读·第八讲(共14讲)
教学目标
一、传奇身世及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主要作品及创作分期 三、华丽世俗生活表象下的人性哀歌 (张爱玲小说的整体透视) 四、张爱玲小说的“苍凉”风格 五、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 六、经典文本解读之《金锁记》 七、两次“张爱玲热”及其研究现状
二、主要作品及创作分期
• 3、创作延亘期
• 1947年,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 • 1951年,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长篇小说《十八春 》,被看作是她创作生涯上的“回光返照”。 • 1952年7月,赴香港。 • 1954年,出版《秧歌》和《赤地之恋》。 • 1969年,将旧作《十八春》易名为《半生缘》,在台 湾出版。
赖雅
• 1956年,与65岁的美籍作家赖雅恋爱。也曾享有过 一段短暂的清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 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负。 • 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十一年。 • “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 • “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
• 3、晚年凄凉
•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矶的西木区,张爱玲在公寓中 孤然离去,身边没有亲友,没有熟人,甚至连一个生 人也没有。好几天后,公寓管理员觉得不对劲,这才 发现…… •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 的孤寂。”
你知道下面这两段经典语录出自 何人之口吗?
( 引 入 )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 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 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 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 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 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也应邀出 席。不过,在新的社会,张爱玲 并不受重视。而张爱玲与新的社 会也是不协调的。
• 1952年,张爱玲写信到香港大 学,问是否可以继续读完因战 争中断的大学,香港大学回复 说可以。于是张爱玲离开上海 到香港。从此,在她的人生旅 途上,结束了大陆生涯。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 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 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 子提出与他离婚。张爱玲与胡兰 成结婚了。
•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 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 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 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 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 一时间,《传奇》《流言》 成为上海文化界最畅销书, 出版发行后第四天便脱销。 《流言》也是一版再版,一 时成为洛阳纸贵。
张爱玲的爱情
• 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 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 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 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的描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移居香港后,写作了小说《秧 歌》、《赤地之恋》,表现土 改运动的残暴与黑暗。1955 年离港赴美定居。
•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 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 大30岁。是年后 结婚。
张爱玲经典散文(通用5篇)
张爱玲经典散文张爱玲经典散文(通用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经典散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爱玲经典散文篇1正月里乡下照例要做戏。
这两天大家见面的招呼一律都由"饭吃了没有?"变成了"看戏文去啊?"闵少奶奶陪了我去,路上有个老妇人在渡头洗菜,闵少奶奶笑吟吟地大声问她:"十六婆婆,看戏文去啊?"我立刻担忧起来,怕她回答不出,因为她那样子不像是花得起娱乐费的。
她穿着蓝一块白一块的百衲袄,蹲在石级的最下层,脸红红的,抬头望着我们含糊地笑着。
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
闵少奶奶一径问着:"去啊?"老妇人便也答道:"去口欧!你们去啊?"闵少奶奶便又亲热地催促着:"去啊?去啊?"说话间,我们业已走了过去,踱过高高低低的黄土陇,老远就听见祠堂里"哐哐哐哐"锣鼓之声。
新搭的芦席棚上贴满了大红招纸,写着许多香艳的人名:"竺丽琴,尹月香,樊桂莲。
"面对着隆冬的淡黄田地,那红纸也显得是"寂寞红",好像击鼓催花,迅即花开花落。
本文来自织梦唯其因为是一年到头难得的事,乡下人越发要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众口一词都说今天这班子蹩脚,表示他们眼界高,看戏的经验丰富。
一个个的都带着懒洋洋冷清清的微笑,两手拢在袖子里,唯恐人家当他们是和小孩子们一样的真心喜欢过年。
开演前一天大家先去参观剧场,提起那戏班子都摇头。
唯有一个负责人员,二三十年纪,梳着西式分头,小长脸,酒糟鼻子,学着城里流行的打扮,穿着栗色充呢长袍,颈上围着花格子小围巾,他高高在上骑在个椅子背上,代表官方发言道:"今年的班子,行头是好的——班子是普通的班子。
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
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独特而深入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中,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广大读者广泛传播与研究。
本文将对这篇散文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象征着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女性形象展开,深入探讨了爱情、婚姻、命运和社会现实等主题。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张爱玲在作品中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矛盾和困惑。
首先,红玫瑰和白玫瑰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红玫瑰代表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她自由奔放,不受拘束,不按常理出牌。
而白玫瑰则代表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她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通过对红玫瑰和白玫瑰在外貌、性格和品性上的对比,张爱玲巧妙地展示了现代女性的两面性。
她们或者为了独立而舍弃传统道德规范,或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迎合社会的期待。
其次,散文中透露出了对婚姻制度的思考。
红玫瑰与白玫瑰都陷入了不幸的婚姻中。
红玫瑰嫁给了一个不能给予她真正爱情的丈夫,而白玫瑰则被迫嫁给了一个不懂她的男人。
通过对两位女性婚姻生活的描写,张爱玲探讨了传统婚姻制度对女性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压迫。
她通过这两个形象,反思了女性在婚姻中所失去的自由和幸福。
此外,散文中的描写还呈现了命运对女性的影响。
红玫瑰并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她的人生道路注定了是一条悲剧的道路。
而白玫瑰则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对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思考,使散文更加深刻。
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在作品中通过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两个形象,传递了自己对女性命运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她借散文这一形式,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散文《红玫瑰与白玫瑰》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深入刻画了现代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命运困境。
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
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任雅玲【摘要】在中国现代散文随笔的流变中,张爱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散文自成一格,对散文语言及题材的开拓确有新境.张爱玲散文富于现代性的苍凉美学.她横跨散文的现代与后现代,她的散文对于研究者、创作者皆有意义.【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6)001【总页数】4页(P103-105,封三)【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地位;创作特色【作者】任雅玲【作者单位】绥化师院,中文系,黑龙江,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1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一些代表作,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以往对张爱玲的研究大多偏于小说,对其散文的研究偏少,其实张爱玲散文创作的成就不亚于小说。
1938年,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作品——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比1939年的《天才梦》还早。
可见,她的散文创作早于小说。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盛于40年代,其散文作品大多写于那个时期。
1942年,她连续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和几篇影评,这几篇英文散文后被重写成中文,收在《流言》中。
1944年12月初出版的散文专集《流言》(上海科学公司),收有《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谈音乐》等三十余篇。
1976年5月,台湾出版了她的小说、散文合集《张看》(台北皇冠出版社),收入《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少数几篇散文。
1988年,台湾又出版了她的另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续集》(台北皇冠出版社),内中有《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等七篇散文。
此外,几十年间佚散于报章杂志的篇什以及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和其它著作写的序跋,可以确认的有十余篇。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6月出版的《张爱玲散文全编》,确定的篇目即取自上面提到的三个集子再加上其他未结集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张爱玲散文分类:(余斌)。 (一)私语:《烬余录》、《童言无忌》 等。 (二)“张看”:《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的日夜》等。 有许多是融合的:《我看苏青》。
《烬余录》5
• 张爱玲着重写的是“我们”、“我”这些 平常人在死亡胁迫面前的心理无力。她着 重于在战争、死亡这一极至生存境遇面前 的人性探索,并不着重于道德探讨。她确 认的是人的平凡性、软弱性。
《烬余录》6
• 这既以平凡、不高尚的人性认可抵御了宏大历史叙事,但 也充溢着苍凉。 • “张爱玲与五四的关系是:选择了它的个性解放这一最高 目标,将这一最高目标放置在自己的肩头,负荷它蹒跚前 行。张爱玲与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精神倾向更加一致些, 以其对个体的特别重视,对心灵体验的特别维护为特色。 从确认五四文学的那种宏大的集体叙事倾向转向发掘五四 文学的那种微小的个人叙事倾向,成为张爱玲与五四相联 接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途径。张爱玲的长处是建立在对五四 文学的选择与再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刘锋杰《论张爱 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
《烬余录》 1
• 一、为什么港战的时候大家都忙于结婚、忙于吃东西? • “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 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 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 ‘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 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 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烬余录》 •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பைடு நூலகம்实现需要。 • 战争把人的生命压到最低层面,人们只能在食色、家庭基 本层面上寻求心理满足。
《烬余录》 2
• 二、如何评价以下两段话: • “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 为他在那里受磨难,终于一房间的病人都醒过来了。他们 看不过去,齐声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来,阴沉 地站在他床前,问道:‘要什么?’他想了一想,呻吟道: ‘要水。’他只要人家绘他点东西,不拘什么都行。我告 诉他厨房里没有开水,又走开了。” 《烬余录》 • “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是天快亮的时候, 我们将他的后事交给有经验的职业看护,自己缩到厨房里 去。我的同伴用椰子油烘了一炉小面包,味道颇像中国酒 酿饼。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 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 《烬余录》
《我看苏青》
• 物质对于张爱玲而言,是拯救生命虚无的 救命稻草。 • “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 真是难,就像‘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 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 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 与爱悦,也是应当的。而对于我,苏青就 象征了物质生活。”
《烬余录》4
• “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 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 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寻找我们 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 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 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 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
《烬余录》9
• 四、“她的文体深受英国散文的影 响,……”(余斌《论〈流言〉》)
《私语》
•
• •
一、张爱玲的人生荒凉感,与战争密切 相关,与童年经验密切相关。 二、父的缺失。 三、母的缺失。
《童言无忌》
• “她的秘诀实在于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 日常生活的情境,以此,她可以毫不勉强 地将寻常的声色味的感官快感转化为精神 上的愉悦。” (余斌《论〈流言〉》)
《烬余录》3
• “……但就在这看似平淡的文字下,分明让人感觉到一颗 战兢兢的、瑟缩发抖的心。在她的眼里,那个病人身上笼 罩着‘死’的影子,……他的存在却使她看到自己依旧还 处在一个永远含有威胁的空间,他的苟活就是他内心恐惧 感的源泉。”(宋明炜,《浮世的悲哀· 张爱玲传》, 第109 页) • “从隐喻的意义上来看这里‘生’和‘死’的精神之战, ‘生’对‘死’无论采取何种冷漠的态度,都是可以理解 的。而‘生’在‘死’的面前的炫耀、贪婪、自私,正是 ‘生’用以抵抗‘死’的威胁的惟一方法,不如此,‘生’ 就无法在‘死’的包围中获得生存的希望与力量。同时, ‘生’对‘死’的逃避,也反映了‘生’的脆弱——它与 ‘死’的任何接近与联系,都可能导致‘生’在一瞬间的 崩溃与毁灭,这与张爱玲所抱有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一致 的。”(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第388页)
《烬余录》7
• • • • 三、《烬余录》中的人性批判和战争批判 苏雷珈与服装的关系; 艾芜林吃得特别多; 佛朗士被枪杀。
《烬余录》8
• “……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群中的同 时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中的冷静的 自醒。小市民与自己有形的外部活动直接 同一,张爱玲却于执著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同时保有另一座小市民难以进入的精神 上的象牙之塔。”(余斌《论〈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