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专题:张爱玲散文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烬余录》 1
• 一、为什么港战的时候大家都忙于结婚、忙于吃东西? • “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 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 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 ‘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 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 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烬余录》 •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战争把人的生命压到最低层面,人们只能在食色、家庭基 本层面上寻求心理满足。
《烬余录》5
• 张爱玲着重写的是“我们”、“我”这些 平常人在死亡胁迫面前的心理无力。她着 重于在战争、死亡这一极至生存境遇面前 的人性探索,并不着重于道德探讨。她确 认的是人的平凡性、软弱性。
《烬余录》6
• 这既以平凡、不高尚的人性认可抵御了宏大历史叙事,但 也充溢着苍凉。 • “张爱玲与五四的关系是:选择了它的个性解放这一最高 目标,将这一最高目标放置在自己的肩头,负荷它蹒跚前 行。张爱玲与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精神倾向更加一致些, 以其对个体的特别重视,对心灵体验的特别维护为特色。 从确认五四文学的那种宏大的集体叙事倾向转向发掘五四 文学的那种微小的个人叙事倾向,成为张爱玲与五四相联 接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途径。张爱玲的长处是建立在对五四 文学的选择与再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刘锋杰《论张爱 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
《烬余录》4
• “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 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 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寻找我们 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 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 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 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
• 重点篇目为《烬余录》、《童言无忌》、 《私语》、《我看苏青》 • 主要参考文献:1、余斌:《张爱玲传》; 2、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论文) • 主要讨论题:1、张爱玲虚无否? 2、“日 常生活”对于张爱玲的意义;3、张爱玲的 人性观
• • •

张爱玲散文分类:(余斌)。 (一)私语:《烬余录》、《童言无忌》 等。 (二)“张看”:《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的日夜》等。 有许多是融合的:《我看苏青》。
《烬余录》3
• “……但就在这看似平淡的文字下,分明让人感觉到一颗 战兢兢的、瑟缩发抖的心。在她的眼里,那个病人身上笼 罩着‘死’的影子,……他的存在却使她看到自己依旧还 处在一个永远含有威胁的空间,他的苟活就是他内心恐惧 感的源泉。”(宋明炜,《浮世的悲哀· 张爱玲传》, 第109 页) • “从隐喻的意义上来看这里‘生’和‘死’的精神之战, ‘生’对‘死’无论采取何种冷漠的态度,都是可以理解 的。而‘生’在‘死’的面前的炫耀、贪婪、自私,正是 ‘生’用以抵抗‘死’的威胁的惟一方法,不如此,‘生’ 就无法在‘死’的包围中获得生存的希望与力量。同时, ‘生’对‘死’的逃避,也反映了‘生’的脆弱——它与 ‘死’的任何接近与联系,都可能导致‘生’在一瞬间的 崩溃与毁灭,这与张爱玲所抱有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一致 的。”(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第388页)
《我看苏青》
• 物质对于张爱玲而言,是拯救生命虚无的 救命稻草。 • “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 真是难,就像‘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 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 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 与爱悦,也是应当的。而对于我,苏青就 象征了物质生活。”
《烬余录》 2
• 二、如何评价以下两段话: • “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 为他在那里受磨难,终于一房间的病人都醒过来了。他们 看不过去,齐声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来,阴沉 地站在他床前,问道:‘要什么?’他想了一想,呻吟道: ‘要水。’他只要人家绘他点东西,不拘什么都行。我告 诉他厨房里没有开水,又走开了。” 《烬余录》 • “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是天快亮的时候, 我们将他的后事交给有经验的职业看护,自己缩到厨房里 去。我的同伴用椰子油烘了一炉小面包,味道颇像中国酒 酿饼。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 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 《烬余录》
《烬余录》9
• 四、“她的文体深受英国散文的影 响,……”(余斌《论〈流言〉》)
《私语》

• •
一、张爱玲的人生荒凉感,与战争密切 相关,与童年经验密切相关。 二、父的缺失。 三、母的缺失。
《童言无源自文库》
• “她的秘诀实在于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 日常生活的情境,以此,她可以毫不勉强 地将寻常的声色味的感官快感转化为精神 上的愉悦。” (余斌《论〈流言〉》)
《烬余录》7
• • • • 三、《烬余录》中的人性批判和战争批判 苏雷珈与服装的关系; 艾芜林吃得特别多; 佛朗士被枪杀。
《烬余录》8
• “……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群中的同 时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中的冷静的 自醒。小市民与自己有形的外部活动直接 同一,张爱玲却于执著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同时保有另一座小市民难以进入的精神 上的象牙之塔。”(余斌《论〈流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