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 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即可进行野外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陆水水利枢纽(湖北省赤壁市)。
三、 实习内容⒈枢纽附近自然经济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在位置;⒉主坝坝址区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⒊8号副坝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⒋野外地质工作方法⑴地质测绘观察路线、地质点的布置,地质、地貌点的描述、水文地质点的描述、地质点的填图和编绘。
⑵裂隙统计裂隙统计面积的选择、裂隙产状的测量、裂隙统计的野外记录和描述。
⑶风化岩石的垂直分带风化岩石外表特征的观察描述、风化岩石的分带。
⑷边坡稳定性观察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岩性、风化情况、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滑动面、切割面的分析判断、结构面产状要素的测量。
⑸实测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及测点的布置、剖面地形的测量、地质条件的观测记录。
⒌内业整理外业资料的整编方法与要求、图件的编绘、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方法。
四、 实习路线⒈自凤凰山北端起,经铁路采石场剖面到龟山,往上至凤凰山西南,经麻土坡到京广铁路。
⒉自107国道铁山起,经赤壁一中,过陆水二桥,沿河岸至市血防医院,止于陆水一桥。
⒊自茶庵岭起,经啤酒厂到陆水风景区管理局,过8号副坝、油脂厂止于竹山程家附近。
⒋主坝、3号副坝至2号副坝(非常溢洪道),止于建行干休所。
⒌自1号副坝北干渠渠首,经清泉村沿北干渠至京广线渡槽处。
工程地质学(电子版)
绪论讲授自然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工程实践进行学习。
1、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杨裕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张倬元,地质出版社3、工程地质学基础.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专门工程地质学.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日国. 地质出版社5、岩体结构力学. 孙广忠. 科学出版社6、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唐辉明,晏鄂川,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关系工程建筑的稳定和正常使用工程活动的安全工程造价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程活动规模愈大,地质环境的变化愈大。
总之,地质环境和工程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Ⅰ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任何建筑物都脱离不开土体或岩体。
岩土的类型不同,其性质有很大差别,工程意义大不一样。
Ⅱ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建筑场地的选择,特别是线性建筑线路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如能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不但能大量节约投资,而且对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型式、规模及施工条件也有直接影响。
地形地貌还能反映地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Ⅲ地质结构: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单元的组合关系及各类结构面的性质和空间分布。
Ⅳ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有影响的因素是: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变动幅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及组合关系,各自的厚度,土层或岩层渗透性的强弱及其渗透系数,富水性,承压含水层的特征及水头。
Ⅴ物理地质现象指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地质学及土木工程专业)
地球物理勘探
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 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等地质条件的方法。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
1 2 3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 坚持综合性、主导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原则,对 工程建筑地区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地质条件 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专家评分法、模糊数学法、 灰色系统法等。
02
收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等资料,分
析区域稳定性。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中的应用
03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不
良地质现象等。
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
工程地质钻探
利用钻探机械向地下钻孔,以采 取岩芯或进行原位测试,获取地 下深处地质信息。
工程地质坑探
用人工或机械方法进行挖掘坑、 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 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 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 结构土样。
05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 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工程建 筑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区,以便针对不同 区域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与地震活动相关的构造,如地震 断裂、地震鼓包等。
地貌形态与分类
地貌形态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 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
工程地质课程建设方案
工程地质课程建设方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实践能力;2.了解地质工程中的相关地质原理、地质勘察与测试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3.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地质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地质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二、课程设置1.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2.学时安排:36学时3.教材:《工程地质学》三、课程内容1.地质调查与勘测(1)地质调查与资料查询(2)地质地貌调查与地质图的绘制(3)地质构造调查与构造图的绘制2.地质勘测技术(1)地质勘测技术概述(2)地质勘测方法与技术(3)地质样品采集与测试3.地质灾害及其防治(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2)土地资源及开发与地质灾害关系(3)地质灾害监测及应急预警4.岩土工程地质(1)岩土工程地质的基本原理(2)地质条件与地基处理(3)地基基础的勘测、设计及施工5.工程地质实践(1)地质调查实习(2)地质灾害防治实践(3)岩土工程实践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实地调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案例教学4.学生讨论与报告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模拟实验3.实地调研4.案例分析六、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3.学习报告、讨论和实践成绩七、教学团队1.负责教学的老师应拥有熟练的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可以邀请行业权威人士开展相关领域的讲座。
八、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地质实践活动2.组织学生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活动九、课程建设特色1.结合地质勘察实习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注重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地质工程实际问题;3.重点突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
十、课程建设的保障1.科学的课程设置及内容;2.优秀的教学团队;3.完善的实验设备与实验室条件。
十一、结语工程地质课程的建设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1.2 学时安排: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1.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1.4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1.5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目标2.1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 掌握工程地质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技术2.3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3.1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3.2 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3.3 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3.4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3.5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3.6 实验室实践和野外实习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授课4.2 实验室实践4.3 野外考察4.4 小组讨论4.5 学生报告五、教学评估5.1 平时考核: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室实践表现5.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能力5.4 课程论文:独立完成一份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课程论文5.5 实验报告:实验室实践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六、参考教材6.1 《工程地质学导论》范德·伯吉斯6.2 《地质工程学》陈著良6.3 《岩土工程学》赵承元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工程地质概述7.2 第3-4周: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基础知识7.3 第5-7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测技术7.4 第8-10周: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7.5 第11-12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7.6 第13-14周:实验室实践7.7 第15-16周:野外考察7.8 第17-18周:学生报告和教学总结八、课程特色8.1 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工程地质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8.2 通过实验室实践和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8.3 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九、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性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工程地质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原理Engineering geology Theory二、课程编号:0103009三、学分学时:4学分/ 64学时四、使用教材:陆兆溱, 工程地质学(第二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年10月.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
九、教学目标:工程地质原理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须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融会先修课程(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等)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充分、正确地认识工程岩土体的组成结构特征和工程性质,系统地掌握岩土体工程性质的研究方法、工程岩体的分类方法以及工程场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方法;充分、深入地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及其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充分认识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区域稳定和诱发地震问题、地基(坝基)承载力和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问题、砂土液化问题、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等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方法,对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和运营要求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问题,能结合具体地质环境和建筑物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使学生系统接受用地质学、数学和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岩土体稳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十、课程要求: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后练习、研讨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应用式、问题式、研究式教学,实行互动式研究型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地质学和岩土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解理与端口的概念;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 关系;层理构造的研究意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残积土、坡积土、洪 积土、冲积土的工程意义。
学生应该 掌握的知 识点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SiO2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7.7旁压试验;7.8波速试验
7.9现场大型直剪试验;7.10块体基础振动试验
重点
1、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对比。
2、静力荷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目的、试验过程、数据处理。
3、静力触探试验的灌入机理、试验目的和使用条件以及成果应用。
4、圆锥动力触探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目的以及数据处理。
5、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目的、适用范围、成果应用。
3、断裂构造的概念,裂隙分类及工程意义;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
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4、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工程地质评价。
5、岩石与岩体关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的分类及特征;岩体 工程地质性质影响因素、评价以及工程意义。
难点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褶皱构造识别方法及工程 意义;断层分类及野外识别;不整合的类型;结构面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 性。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名称
第8章工程地质勘察
学时
2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8.1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方法
8.2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报告书和图件
8.3道路工程地质勘察
8.4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8.5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8.6港口工程地质勘察
重点
1、工程地质勘察阶段以及每阶段勘察内容;工程地质测绘。
湖北自考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及答案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11764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A.地层岩性B.地质构造C.不良地质现象 D,工程安全等级2.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工程地质测绘范围的因素()A.拟建建筑物的类型和规模B.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C.设计阶段D,测绘人员的素质高低。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岩土工程勘察的阶段()A.规划勘察B.初步勘察。
C.工程地质测绘D.详细勘察4.在岩体原位测试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测试方法()A.承压板法 B.预支法 C.钻孔变形形法 D.狭缝法5.下列哪一项不是工程地质测绘研究的内容()A.地层岩性研究B,地质结构研究C,地形地貌研究D.周围植被的覆盖6.以下哪一项不是地质测绘对地质构造的研究()A地貌形态特征、分布和成因B.岩层的产状及各种构造型式的分布、形态和规模C.岩土层各种接触面及各类构造岩的工程特性;D.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岩体强度测试实验()A.直剪实验B.单轴抗压试验C。
二周抗压试验D.三轴抗压试验8.在现场检验与监测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监测的内容()A.基坑底部回弹观测B.建筑物基础沉降及各土层的分层沉降观测C.基坑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监测D.地面位移的监测9.下列哪一项不会影响斜坡地的稳定()A岩体的类型与性质B.岩体结构与地质构造C.风的作用D.水的作用10.在地质勘察工作中,水具有重要作用,下列那一项不属于水的作用范畴()A.凝结作用B.软化作用C.冲刷作用D.静水压力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1.岩土工程12.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13.房屋建筑与构筑物14.现场监测15.井点降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简述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选定的原则17.简述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构造研究的内容18.简述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19.简述工程地质测绘中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20.试论述三种岩土工程勘察手段在不同勘察阶段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5DCCBD 6-10 ACDCD二、简答题11、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
课程编码:70323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工程地质》
ENGINERING GEOLOG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工程地质》是专业基础任选课。
工程建设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制约。
地质环境对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某些地质条件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
工程建筑物又可以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
它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影响原有的和正建的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
所以,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使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便是担负着这种任务的应用地质。
工程地质研究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用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
这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介绍地质基础知识、建筑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与整治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本课程讲授建筑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工程地质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掌握工程地质的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并力求实用。
主要应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用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1)绪论
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史,掌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2)岩石的基本知识
了解主要的造岩矿物,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掌握常见三大岩类的野外鉴定方法。
掌握三大岩类的工程地质特征。
(3)、地质构造
了解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质年代表,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理解区域稳定性及地震作用。
熟悉第四纪地质特征。
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熟练掌握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
(4)、土壤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分类
熟悉土壤的粒度成分和矿物组成、土壤的结构和构造,了解土壤中的水和气体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
掌握土壤的三项比例指标及指标的换算关系;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理解土壤的力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工程分类。
(5)、地下水
了解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性质、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6)、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了解影响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理解岩体稳定性对工程建设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作用,了解岩体与岩石的区别,掌握岩体结构类型与岩体结构特征。
掌握岩体结构分析,掌握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掌握岩基的变形特征与承载能力。
能够进行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了解岩体破坏的类型,了解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掌握其中的地质分析类比法及岩体结构分析与计算法。
(7)、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工程地质研究
了解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了解滑坡的工程地质研究,了解滑坡的分类,掌握滑坡的工程地质评价的方法,掌握防治边坡变形破坏的工程措施。
通过滑坡的实例,理解滑坡变形破坏的分析及防治滑坡变形破坏的措施。
(8)、喀斯特
了解岩溶的个体形态特征、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溶的类型。
理解岩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掌握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岩溶的防治。
(9)、工程地质勘察
了解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熟悉工程地质测绘,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了解工程地质坑探、钻探及工程地质物探。
(10)、特殊土的工程地质问题
了解软土的工程特性与地基评价、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及其湿陷性评价、红粘土的工程性质、膨胀土特征、填土的工程性质与地基评价。
(11)、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了解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滑坡与崩塌、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研究。
(12)、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书和图件
掌握勘察资料的整理项目、工程地质报告书的内容及各勘探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的主要内容,熟悉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工程地质图的类型、内容及编制原则、编制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关于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
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有关地质及岩土课程学习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有关工程地质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机理,发展规律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对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能结合具体地质环境和建筑物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是一个知识综合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的训练。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岩土的成因类型、岩石矿物学特征、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岩土工程分类以及不良性质的改善与处理等;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原理、适用条件、工业与民用建筑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论证以及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工作量安排、各勘察阶段所要求的地质成果。
后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土力学和地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和各篇章(节)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环节由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及野外实习三部分组成,本课程前述内容一-五为基本理论部分,六-九为具体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有条件时应尽量安排学生多接触实际生产任务和研究过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野外实习中进一步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也可安排必要的参观,最起码应多介绍有关工程实录,让学生学的生动、深入。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1、常见岩石的野外鉴别;2、周口店地质构造的野外鉴别;3、北京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古生物参观实习。
实践环节基本要求:了解常见岩石的野外鉴别特征,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分类。
熟悉水平岩层及单斜岩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掌握地质图的识读能够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简单的地质分析。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要求介绍有关基础理论时,发辅一些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研究有关问题时,多辅一些工程实例,以缩短课堂教学与生产需要之间距离。
学时上应在1/2课内学时以上。
在课堂教学中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于理论性内容,以课堂讲解为主。
采用形象化教学,以录像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研制开发工程地质 CAI 。
将各种地质构造及典型地貌、三大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体稳定性分析实例、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等形象化的内容,做成幻灯片。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朱建民、谢谟文、赵俊兰主编,《土木工程地质学》中国建材出版社, 2006年10月出版
参考书:孔宪立主编,《工程地质学》建筑出版社,1997年出版
罗家齐主编《工程地质》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工程地质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该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采用开卷形式,撰写课程论文,成绩以百分记。
根据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的比例分配(期末成绩占70%,平时作业成绩及课堂实验占30%)。
八、其它问题的说明
本课程是技术基础课,其环节应由课堂讲授、课堂实验、思考题和讨论课课组成。
课内外学时比:课内外学时比为81.25:18.75。
课外作业要求:讨论课可加深理解课程的内容,并进一步检验课程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每一章学习结束后都配以一定的作
业。
作业应认真独立完成,要书写工整、计算正确、表达清晰。
大纲撰写人:赵俊兰
大纲审阅人:张燕坤
系负责人:高建岭
学院负责人:张燕坤
制定(修订)日期:2007年10月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