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定义与组成。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4.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相关案例素材。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作业布置2. 设计一份环保活动方案,如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考察当地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

但仍需加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为。

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力量。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
成才之路 ·地理
湘教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 集合的概念
第四章
1 内容概述 2章的核心内容。教材以 人地关系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教材安排的内容均体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 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为重 点”的课标要求,注重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深刻理解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增强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在内容组织上本章采取以点 带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设计要求,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基础 上,抓住某些自然资源要素,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剖析,因此学 习时既要理解和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又要重点掌握好教材中涉 及的实际案例。
重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 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难点: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 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分析;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 规律、开发利用与保护;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和防治措 施。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3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3湘教版必修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课标解读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防灾、减灾,措施是基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即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也就是标准中的行为主题。

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灾害的成因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运用资料来分析常见灾害的成因,用到区域认知。

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明确案例为教学策略而非教学重点,依照学情可以选择全国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也可以用乡土地理选择本地区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行为动词“说明”行为水平层次为“理解”,要求较高;“避灾、防灾的措施”行为水平层次为“了解”,要求较低。

二、教材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放在必修Ⅰ最后一节,学生有了自然地理的基础具备了分析自然灾害成因的能力,同时本节过渡到人文地理学习,很好的衔接必修一和二。

教材首先介绍了自然灾害的概念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是从世界和我国两个角度叙述的。

教材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其危害并探讨成因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对教材中蕴含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见表5-1)和知识点的分析,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增加“多灾多难的崇祯年代”和“长江概况及98年洪水相关资料”等教学素材。

表《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危害》的教材分析教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维度水平维度水平维度水平维度水平自然灾害的概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灾害的危害正文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阅读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区域意识 1中国的洪涝灾害正文(一)阅读2阅读3 区域意识 1正文(二)要素综合 1时空综合 2阅读4 区域意识 1活动区域综合 2 认识区域 2 观察、调查 2区域综合 2 认识区域 1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需要地图呈现为载体,同时地理知识迁移能力不够,对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分析,缺乏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掌握应对措施。

知识导引一、全球气候变化1.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1)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2)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5000年来,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亚热带地区则减少了。

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二氧化碳等)浓度;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在许多地区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变化[核心归纳]1.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列表比较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时期含义气候(气温)变化特点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的时期气温波动变化(温暖期和寒冷期)近现代最近一两百年的时期气温波动上升特别提醒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2. 案例分析a. 教师呈现案例:我国南方的雨季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b. 学生分组讨论:雨季对农业耕作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c.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3. 知识讲解a. 教师讲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源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记录重点知识。

4. 实践环节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6. 作业布置a. 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

b.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

六、教学拓展1. 引入话题: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4.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对大气的污染等。

5. 教学过程:a. 展示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侯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侯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分组,把相互邻近的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全班共13组左右。

(2)分发卡片,每小组4张卡片(卡片已编号,卡上的问题用纸条封住)。

上课:探索部分:全球气候变化[师]介绍旅游景点——楼兰故城,播放楼兰故城的位置图。

然后要求各组同学揭开第一张卡片,问题:“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来描述古代楼兰和现在楼兰的情况,可加以设想?(课前已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生]各小组相互讨论、想象,把结果写在卡片上,并派代表描述。

[师]根据各代表的描述(5个左右),归纳楼兰故城由昌盛到消亡,继续问:“这是为什么”。

[生]很轻松的回答:这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得出消亡的原因:气候变化孔雀河干涸罗布泊湖水萎缩楼兰消失[师]要求学生揭开第二张卡片,在屏幕上播出卡片上的问题:“全球气候是怎样变化的呢?”[生]根据课文分组思考、讨论,把要点记录在卡片上。

[师]播放表格提示[师]问题1、通过上面“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曲线图”来说明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特点?2、据考证,美洲北部的印第安人属黄种人,想一想:亚洲的黄种人是怎样进入北美洲的?[生]思考、作答。

高中地理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专题一我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浪费严重,能源短缺;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煤、石油燃料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75%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

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2005年已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最近中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应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具体措施: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③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采取措施保护煤炭的安全生产;④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

[例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及同步编制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基础,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B.煤炭的开发利用比石油更方便C.煤炭的热值比石油高D.燃煤不会污染大气环境(2)“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十一五”规划“多元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于下列地区应重点发展的能源,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应大力发展水能B.青藏高原地区和甘、新地区应大力发展生物能C.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应大力发展太阳能D.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核能(3)目前对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定义和组成。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组成。

2.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调查并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三章: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形的定义和分类。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本地区的地形特点。

第四章: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水资源的定义和分布。

2.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水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调查并了解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第五章: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生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讨论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本地区的生物特点。

第六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1.教材的地位自然资源概述,是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概述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其逻辑结构为:自然资源概述是本节的基础内容,对于正确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重大的作用。

2.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活动建议]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2.能区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类别的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得出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2.通过图片及实例探讨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非可再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形成辩证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观,形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4.教材知识点本课教材的知识点有:自然资源、属性、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延伸概念:可持续发展5.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概念自然资源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样性、社会性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分类自我再生: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6.学情[小学科学]小学已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并知道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匮乏程度。

[初中科学]初中已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类在资源利用上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小学和初中都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了解,教材在这一部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等。

7.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难点]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生产等人类主要活动的影响。

3.掌握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生产等人类主要活动的影响。

2.掌握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2.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生产等人类主要活动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活动法: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讲授新课:讲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生产等人类主要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内容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一、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 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辩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新知识导学定义: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矿产资源→__________ 认识自然资源 分类水资源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不平衡性→因地制宜 特征 联系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三、重难点学习与探究 课堂探究1. 以下哪些是自然资源?1.石油、2.野菜、3.煤炭、4.金矿、5.岩浆、6.石灰岩、7.花岗岩、8.大理石地板9.棉花 10.雷电2.台风、地震、闪电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呢?3.(1).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属性。

2.)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节约、综合利用、充分挖掘资源的生产潜力,扩大资源利用率和利用范围是考虑自然资源的()属性。

3). 我国南方的水资源比北方的水资源丰富()。

4). 人们在炼铜的时必须用到煤炭资源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依据资源的()。

托展探究:看图分析探究问题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是什么?2.从长远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何处发展?四、自我检测1.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土地B.水C.鱼D.金矿2.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3.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4.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①a村落b林地c耕地② a林地b果园c耕地③a耕地b林地c村落④ a林地b村落c耕地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2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2湘教版必修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危害。

(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梧州和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此提出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通过对梧州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探讨分析,让学生形成读图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梧州洪涝灾害的探讨,学会迁移应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认识到人为原因对灾害发生的作用,让学生确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梧州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御措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导学案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共3份)自

高中地理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共3份)自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课时四、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判别方法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都会造成环境异常或破坏,都会影响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它们的含义、成因、强度和结果都存在明显差异。

①含义不同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而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异常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②成因不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

③强度不同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强度大等特点;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久而缓慢的危害健康。

3.自然灾害的种类按其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常见的自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1)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2)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图:(3)主要地质灾害的比较4.自然灾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五、洪水和洪灾1.洪水的形成与洪灾的危害3.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1)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的性质为 ( )A.气旋 B.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锋面气旋(2)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C.1998年的特大洪水,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干流水量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解析】(1)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主要是锋面雨,近地面锋面与气旋往往相伴而生。

(2)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洪水灾害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就会造成洪灾。

暴雨洪水是一种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设计思路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采用学生熟悉的案例作为分析材料,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本节课主要采用“湖州市区和安吉县的聚落、交通”进行对比,得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布局的影响.湖州市区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安吉以山区为主的地形,对比非常明显,选取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如牟山隧道、安吉县交通情况等。

案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讲,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整个必修Ⅰ的总结与拓展;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地形对聚落交通线的影响”是第四章第一节,它在本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的分析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总结出来,为以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节课用2课时来完成,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本节课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提前布置给学生“争做湖州城市、乡村导游”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湘教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湘教版必修一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见第九讲:四—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五—2—(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见第七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重、难点:1.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与人类关系2.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自然资源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得,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经典例题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铅锌矿、钾盐B.雷电、沙漠C.汽油、滩涂D.草场、沼气【解析】铅锌矿、钾盐属于矿产资源,草场、滩涂属于土地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汽油、沼气不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不属于自然资源;雷电目前不能够有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A[经典例题2]下列地理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即从属关系)的是()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林地【解析】生物资源与水资源是并列关系;平原是地貌类型,不属于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为土地资源中的土地利用类型,不是生物资源。

【答案】C2.分类: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

3.共同特征:[经典例题3]下列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显著的是()A.煤炭资源B.铁矿资源C.森林资源D.石油资源【解析】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显著,非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

【答案】C[经典例题4]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3湘教版必修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3湘教版必修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中国能源结构特点的分析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法和学法多媒体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四、课前准备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

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团结协作。

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一些地理图文,帮助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五、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一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因教材理论性和概括性都教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举实例分析说明。

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指导学生明确按自然属性和再生性质分类即可,并重点剖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煤炭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

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

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

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

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

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

“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

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

“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相同。

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所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人类采取合理的活动,其本身就是防灾的重要措施。

此外,对于自然灾害及其危害,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

只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

进一步,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小。

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减灾更为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