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采桑子风格 《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 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 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 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 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有关欧阳修采桑子风 格,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欧阳修采桑子风格一】 上片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 由此引出“群 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 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 絮、 垂柳等意象, 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 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 贯穿伤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 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 ” 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 “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 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 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 既觉有所失的空虚, 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 产生, 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 才可解释以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 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写与自 然景物映衬相结合, 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 本是开帘待燕,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 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 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 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 尤其最后两句 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 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 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 不但不感伤, 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 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

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风格二】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 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 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 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 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 水同是澄清明净。 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 “ 水”, 绾合上句的“云” 与“舟”。 下两句的 “俯”与“仰”、 “湖”与“天”, 四照玲珑, 笔意俱妙, 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 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 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 两层天空之间。“疑是湖中别有天”, 用“疑是”语, 是就其形貌来说。 说“疑” 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 之感。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 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 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 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 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 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 ”,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 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 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 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讲 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 “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由于不是满月,所以 虽在“浮云散”之后, 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 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 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 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 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 ,也吹醒了 人的醉意。 原来他喝醉了酒, 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 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 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 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 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 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 、王安石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 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的领袖人 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 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 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 韩俞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 道致用。 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以“道”为内容, 为本质, 以“文”为形式, 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 “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 鲜事实”。 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 主张既要重“道”, 又要重“文”, 以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 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 列举了许多例子讲 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 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 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 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 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 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 500 余篇散文 ,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 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 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 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与高司谏书》、 《醉 翁亭记 》、《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 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欧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