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18T09:19:36.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陈玉中1 赵宏祥2 胥琳琳3 汪玲4 任素玲2 黄红亮2 [导读]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

陈玉中1 赵宏祥2 胥琳琳3 汪玲4 任素玲2 黄红亮2

(1盐城市亭湖区伍佑中心卫生院江苏盐城 224041;2盐城市中心血站江苏盐城 224005)

(3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盐城 224005;4连云港市中心血站江苏连云港 222005 )

【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关键词】多次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98-02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2月中捐献≧10次的无偿献血者60名,年龄18-55周岁。献血者外周Plt均≧150×109/L,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体检合格。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仪器与试剂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及配套的检测试剂盒。血小板采集用美国MCS+ED血细胞分离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封闭式耗材,每次采集1~2 U的机采血小板。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表1)

表1 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情况 (x±s) (n=60)

统计结果表明,60名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凝血酶时间(TT)为

20.15±1.72,接近正常参考范围(14-21)的上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液成分、血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凝血机制紊乱的主要原因[1],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者全身血液在分离机管道中运行,采集时间长,血细胞经过离心分离,采集过程中使用ACD-A抗凝剂,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凝血因子也会经常丢失,这些因素是否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课题研究表明,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PT、INR、APTT、TT、FIB、ATⅢ、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说明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不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明显变化,不会引起对献血者身体伤害。本课题研究发现,凝血酶时间(TT)为 20.15±1.72,接近正常参考范围(14-21)上限,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献血者长期多次捐献血小板时,每次均要用ACD-A作为抗凝剂对全血进行抗凝,以便于血小板的分离与采集,长期的捐献可能会导致献血者体内抗凝物质增多,从而导致了TT的相对延长,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中虽PT、INR、APTT、TT、FIB、ATⅢ、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均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这些项目检测特点分析,并无生物学意义。

张根仓等[2]报道,对39名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进行研究,分别测量其采集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前后PT、APTT、Fb、FⅤ、FⅧ、FⅨ等6个凝血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采集后Fb、FⅤ、FⅧ、FⅨ的含量较采集前降低(P<0.01),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采集前后PT、APTT 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从凝血功能方面来说,捐献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者是安全可行的。郭兆富等[3]报道,对55例机采血小板前后4项凝血参数(PT、PTINR、APTT、TT)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变化无显著性,认为体检符合要求的献血者,献血小板后对其凝血功能无影响。李大鹏[4]等报道,选择符合标准的献血者,以科学方法采集单个供者血小板2个治疗量,其采集前后凝血机制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安全系数高。本课题中研究的对象是捐献血小板达10次以上的献血者,是随机空腹取样检测,研究结论与报道一致,即捐献血小板1~2 U后并不会引起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5]。D-二聚体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脏疾病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王雅宁、崔立业[6]报道,通过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者与全血献血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比对观察,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透视光免疫浊度法对不同年龄段的360名健康献血者进行体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观察,结果180名成分献血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低于180名全血献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