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第一章习题教学提纲
药学基础复习提纲
药学基础复习提纲药学基础复习大纲1.药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药学属于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对受体、神经递质、核酸、多肽、基因、蛋白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为药物构效关系、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新药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药学为生命科学提供重要的信息。
药学推动着生命科学向纵深发展。
2.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药学发展的高科技特征;药学学科分化、综合、交叉发展的特征;药学的社会化发展特征;药学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
3.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产品纯度高、性质均一;生产低耗能、无污染、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在体内特异性高,生物活性强。
4.21世纪药学主攻的疾病方向是什么?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抗感染药物;老年病药物。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老年性痴呆症。
)5.生物技术药物按其技术系统分类?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转基因动物制药药物。
6.基因药物与反义药物?所谓基因药物有二重含义:一是研究疾病基因,寻找具有基因活性的药物,利用基因研究提供的信息寻找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根据其结构功能特性,设计、筛选先导物,最后发现全新的药物。
二是基因本身作为药物来进行基因治疗,利用基因疗法,将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的特殊细胞中,修补失去的或缺陷的基因,为患者提供可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
反义药物治疗也属于基因疗法,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中自然存在的寡聚核苷酸片段(反义或反义),与目标基因特定的序列(靶核酸)结合,有效地抑制或封闭癌基因的转录与翻译。
7.生药(或药材)的含义?"生药"实质上是指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讲,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药材、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植物药,其次是动物药,还有少量的矿物药。
是药物发现与创制的源头之一。
8.生物检定的定义?生物检定又称生物测定,是利用药物对生物所起的作用,即药理作用来测定药物的效价或作用强度的一种方法。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一、填空题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 和2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3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5. 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 _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二、简答题1.说出“三查”“八对” “一注意”。
三、选择题(一)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对症治疗 C .支持治疗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B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 •选择性作用 E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A 对因治疗 B .预防用药C .支持治疗D .对症治疗E .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A 预防用药B D.对因治疗 E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用药时间 B .药物剂量D.体质 E .药物剂型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A.极量 B .治疗量D.最小致死量 E .最小有效量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A.习惯性 B .耐受性D.成瘾性 E .耐药性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A.副作用 B .后遗效应D.毒性反应 E .过敏反应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A.耐药性 B .耐受性D .成瘾性E .习惯性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A.作用增强 B .暂时失活D.代谢加快 E .排泄加快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A.舌下含服 B .肌内注射D .静脉注射C .药物毒性C .最小中毒量C .过敏反应C .继发反应C .过敏性C .转运加快C .口服E .皮下注射11.药物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皮下注射 B •雾化吸入C •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 E .口服12.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消除的速度B. 药物跨膜转运的速度C. 药物分布到靶器官的量D.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E.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防治作用;不良反应3.亲和力;内在活性4.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排泄5.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二、简答题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执业药师考试药一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课文档
易水解药加入表面活性剂可能使稳定性升高。如苯佐卡因在5%十二烷基硫酸钠 溶液中稳定性增高。但也可能使某些药物稳定性下降,如吐温80可使维生素D 降解速度加快。
•基质、赋形剂
一些半固体剂型如软膏、霜剂,药物的稳定性与制剂处方的基质有关。 片剂中硬脂酸镁对乙酰水杨酸有影响。
第二十六页,共57页。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pH值
广义酸碱催化
处
溶剂
方
离子强度
表面活性剂
基质、赋形剂
影响因素
第二十八页,共57页。
外界
温度 光线 金属离子 空气(氧) 湿度 包装材料
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制剂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
控制温度
调节pH
改变溶剂
控制水分及湿度
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制剂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 (四)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影响因素试验(强化试验)
加速试验
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
试验条件: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温度 25±2 ℃ ,相对湿度60 ± 10%)
样品:三批样品
目的:为制定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第三十三页,共57页。
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制剂
有效期至2016.07; 有效期至2017/07/19;
第三十四页,共57页。
第二节 药物剂型与制剂
三、药物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一)药物的配伍变化和配伍禁忌
在药品生产或临床用药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称为 配伍。
1.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复方阿司匹林片)
2.提高疗效,延缓或减 少耐药性。
药物学基础教案
药物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药物的定义与分类1.1 药物的定义解释药物的概念,包括其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或组合物。
强调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规定。
1.2 药物的分类介绍药物的分类方法,包括按作用机制、化学结构、给药途径等分类方式。
举例说明常见的药物分类,如抗生素、心血管药物、抗炎药等。
第二章: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2.1 药物的剂型介绍药物的不同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液、贴剂等。
解释剂型对药物吸收、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2.2 药物的给药途径讲述药物通过不同途径给药的方式,如口服、注射、外用等。
说明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和效果的影响。
第三章:药物的吸收与代谢3.1 药物的吸收解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包括通过胃肠道、皮肤等途径。
探讨吸收率、生物利用度等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3.2 药物的代谢讲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代谢等。
介绍代谢酶的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四章:药物的相互作用4.1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与分类解释药物相互作用的含义,即两种或更多药物使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
分类介绍药物相互作用,如增强、减弱、改变药效等。
4.2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实例讲述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物吸收、代谢、作用靶点等方面的影响。
举例说明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并提出避免相互作用的建议。
第五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毒性作用5.1 药物的不良反应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即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分类介绍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如副作用、过敏反应等。
5.2 药物的毒性作用讲述药物过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
介绍毒性作用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并提出如何预防和管理药物毒性作用的建议。
第六章:药物治疗与临床应用6.1 药物治疗的原则讲解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合适的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监测等。
强调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6.2 临床应用与药物治疗管理介绍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
药物学教学大纲
药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药物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常用制剂和用法及用药护理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临床用药护理中药物的基本知识,具备处方识读、用药技术及用药护理的基本技能,以指导临床护士合理用药。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基础医学概要。
后续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2孰悉药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熟练掌握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
4.熟悉掌握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的能力。
5熟练掌握正确执行医嘱、处方的能力6熟练掌握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及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
7学会对临床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药物知识咨询和进行合理用药能力三、教学内容结构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1. 理论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理论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53学时。
2.实验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理论模块进行的实验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19学时。
实验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二)药物的其他作用机制
1. 改变理化环境 2. 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 3. 影响生物膜的通透性或离子通道 4. 影响酶的活性 5. 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6. 影响核酸的代谢 7. 影意”是指用药后观察用药反应
3. 用药后
(1)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继续观察药物的疗效 (2)根据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给出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医嘱,不可擅自调整用
药方案,科学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流泪、出汗、疼痛、 恶心、呕吐、惊厥等,甚至危及生命,再次用药后症状消失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1. 受体与配体
•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具有 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产生特定效 应的大分子物质
2. 药物与受体结合
•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需具 备两个条件:即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四)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 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是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2. 不良反应
• 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 特点: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一般危害不大,
(4)继发反应
• 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 例如:“二重感染”
(5)后遗效应又称后遗作用
•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 效应
药物学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学基础的基本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 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药物的吸收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称为吸收。
❖1、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消化道吸收
直肠给药
❖2、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吸收 ❖3、皮肤、黏膜和肺泡的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除上述三条外):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吸收环境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自体内以原型药或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
胆汁排泄
其他途径
三、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 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逐
渐消失的过程称为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有两种类型。
1.恒比消除
2.恒量消除
注:多数药物按恒比方式消除
四、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1)多数药物可根据半衷期的长短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 (2)通过半衰期预测分次给药体内药物 的蓄积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及作 用持续时间。 (3)对药物进行分类如分为短效、中效 和长效。 (4)当肝、肾功能不良时,可使药物的 半衰期延长。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称为药物的基本作用,其表现为兴奋和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
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预防作用 2.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 不良反应
药剂学 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 本章目的及概述
- 药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第二章:药物物理化学基础
- 药物溶解度与离子化
- 药物的晶体结构
- 药物的物理性质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药物吸收、分布与排泄
- 药物的吸收途径
- 药物的分布与血浆蛋白结合
- 药物的消除与排泄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药物代谢酶
- 药物的代谢途径
- 药物代谢酶系统及其分类
- 药物代谢与遗传因素的关系
第五章:药物治疗与剂量
- 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 药物剂量的确定与调整
- 药物剂量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第六章:药物毒理学
- 药物毒性的分类与表达
- 药物的致死剂量与毒剂量比- 药物的毒性评价与监测
第七章: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 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与管理第八章:药剂学实验技术
- 药剂制剂的制备方法
- 药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 药剂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第九章:药剂学实践
- 药物处方与药学评估
- 药物给药途径与药物交付系统
- 药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章:新药开发与药剂创新
- 新药开发的流程与要求
- 药剂创新与现代技术应用
- 伦理、法规与药物安全性评价
结语
- 本大纲的总结与回顾
- 药剂学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
注意: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具体教学大纲内容可能因学校或机构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溶液-第二节-溶液的组成标度
正常人血清中Ca2+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已知 M=40g/mol
10.0 mB nB M 40.0 1000 3 CB 2.5010 mol/ L 100 V V 1000
表示方法
4.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B的物质的量(nB)除以溶 液的体 积(V)(简称浓度)。用符号cB或 c(B)表示。
常用单位mol/L、mmol/L。
nB cB V
课堂练习:
4. 将4.0g NaOH(摩尔质量为40.00g/mol)溶于水配成
500ml NaOH溶液,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000 B cB MB
课堂练习:
6. 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kg/L,计
算浓硫酸的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H SO 1.84 98%1000 1800(g/L)
2 4
cH2SO4
1.84 98% 1000 18.4(mol/L) 98.07
计算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不变。
课堂练习:
c1V1 c2V2
9. 用体积分数为95%酒精来配制体积分数为75% 消毒酒精500ml,应怎样配制?
B1V1 B 2V2
75 % 500 V1 395 (ml) 95%
配制方法:用量筒量取95%酒精395ml,加纯 化水稀释至500ml混匀即可。
表示方法
2. 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VB)除以溶液的体积 (V)。用符号 表示。 B 或 (B)
VB B V
式中VB和V的单位相同,体积分数可用小数或百 分数表示,药学上常用符号%(ml/ml)表示。
课堂练习:
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药物学基础 第一章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制订了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究指南等。
(1)副作用
化疗严 重脱发
A.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 B.不适,反应轻微; C.是药物固有的,可预知; D.随治疗目的不同可以转化; E.原因——药物作用广泛,选择性低造成的。
(2)毒性反应
A.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 B.危害机体的反应,较为严重; C.可以预知,应该避免发生。 ①急性——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等系统功能。 ②慢性——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三致作用:致 突变、致癌、致畸胎。
2.受体的调节 ①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激 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 如:长期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疗 效变弱。
② 受体增敏: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 应用拮抗药——造成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 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如:长期应用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突然 停药——β受体的敏感性增高——“反跳”现象 。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1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受体+配体
存在于cell膜或cell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 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
指能够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
1.受体的特性: (1)饱和性——数量有限——有最大效应。 (2)特异性。 (3)可逆性。 (4)高灵敏性——很低浓度的配体就能与受 体结合而产生显著的效应。 (5)多样性——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 (6)可调节性
耐受性和耐药性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致幻药、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药物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
30
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总论
第四节 影 响 药 物 效 应 的 因 素
.
31
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
在一定范围下,剂量越大,需要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
32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
结构 剂量
剂量;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最大有效量(极量)
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 治疗指数(LD50/ED50) 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药物半衰期(t1/2)意义:
1
2
3
药物分类 依据
确定给药 间隔时间
预测 药物基本 消除时间
4
预测 达到稳态
时间
.
28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2 生物利用度 定义: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生物利用度公式表达: A (入血药量) D(服药剂量) ×
.
29
四 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
3 稳态血药浓度 (坪值,CSS) 定义: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连续恒量给药,
约经4-5个t½,血药浓度达到基本稳定水平。
影响因素:制剂结构、类型、质量;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稳态血药浓度意义:
1
调整药物 剂量依据
2
确定负荷剂量 (首剂加倍 静脉给药)
3
制定 理想的给药
方案
组织的亲和力:亲和力强,分布多。
.
20
药物
血浆蛋白
结合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②可逆性 ③饱和性 ④竞争性
.
21
(三)生物转化(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药理学学习提纲
预防医学药理学学习提纲第一部分总论(6学时)第一章绪言(1学时)掌握:药物和药理学的概念熟悉:1、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与基础医学的相互关系。
2、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了解:了解我国本草学的贡献和药理学的进展。
第二章药动学(2学时)掌握:1、掌握首关效应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2、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肝药酶,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特性及其在药物转化中的作用,药酶的诱导与抑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血浆半衰期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1、药物排泄途径(肾脏排泄;胆汁排泄与肠肝循环)。
2、稳态血药浓度、负荷量和维持量的概念,以及给药方案。
3、血浆蛋白结合的类型与意义。
了解:1. 药时曲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意义。
2. 开放性一室与二室模型、药物消除速率常数和药物消除率的概念。
3. 多次用药时的药时曲线特点。
第三章药效学(2学时)掌握:1、药物的基本作用。
2、激动剂、部分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概念、特点,以及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概念和量效曲线特点。
熟悉: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与调节。
2.半数有效量、治疗量、极量、中毒量及半数致死量的概念。
3.治疗指数、安全指数与安全界限的应用意义。
了解:1.受体学说。
2.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与药物作用的联系;药物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理。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1学时)掌握:耐受性、抗药性药物依赖性、协同作用及拮抗作用的概念。
熟悉:种属差异、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对药效的影响。
了解:药物方面的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第二部分外周神经系统药理(6学时)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概论(1学时)掌握: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及其作用受体,如肾上腺素受体α(α1及α2)和β(β1及β2),胆碱受体M(M1、M2、M3)和N(N1、N2),多巴胺受体和突触前膜受体。
熟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直接作用于受体和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转运或转化。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变态反应产生与用药剂量无关,与病人体质相 关,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如:青霉素
预防办法:问询过敏史,过敏试验。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第35页
⑷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浆药品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 ,残余生物效应。阈浓度是指最小有效浓 度。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久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效低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第20页
因为大多数药品都有各自选择作用,所以药 品都有各自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就成为药 品分类依据和临床选择用药基础。
普通地说,选择性高药品针对性强,副作用 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药品针对性 差,副作用多,但应用范围广;
临床选药时,普通尽可能用选择性较高药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第21页
(四)两重性
药品作用二重性 是指药品现有防治作用 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发不良反应一 面,对机体有弊。
所以在临床上选取药品防治疾病时,要权 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第22页
1、防治作用分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⑴预防作用
是指提前用药预防疾病和症状发生作用。 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⑵治疗作用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
第19页
(三)选择作用: 药品在适当剂量时,选择性地对某一个或几个 组织器官产生显著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 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显著,此被称为选择性。
如治疗量强心苷类药品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 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
药品选择性是相正确,与用药剂量大小相关。 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仅兴 奋延髓呼吸中枢,假如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 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发惊厥。
下,连续数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概论第一节绪言【知识点】1、概念:(1)药物: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被称为药效学。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过程、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等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4)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5)非处方药: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2、熟悉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1)用药前:多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2)用药时:多与病人沟通当时情况(3)用药后:密切观察病人后续情况3、“三查”“八对”“一注意”:三查: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操作前检查、操作中检查、操作后检查。
八对:是指在用药时,要做到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药物剂量、对药物浓度、对用药方法、对用药时间、对药品批号一注意:是指在用药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自我检测】一、名词解释1、药物二、单项选择题1、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被称为()A.药效学B.药动学C.临床药理学D.药物学第二节药学效应动力学【知识点】1、概念:(1)不良反应:药物应用时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
(2)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4)受体阻断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
3、药物作用的类型: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选择作用4、药物的两重性: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5、不良反应:(1)副作用;产生原因是药物的选择性比较低;副作用随用药目的的改变而改变,故防治作用与副作用可以互相转变。
(2)毒性反应: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作用无关,不易预知,但过敏体质者易发生,而且变态反应的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为后遗效应。
(5)继发反应: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为继发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6)停药反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剧的现象。
(7)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因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替别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特异质反应的性质与常人不同,只在极少数人中发生,对机体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特异质反应与剂量无关,但剂量加大,反应程度加重(8)药物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药物依赖性。
如果连续用药突然停药,病人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而没有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但有强烈的继续用药的欲望,此为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如果用药时病人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不仅出现主观上的不适,还会产生严重生理紊乱的戒断症状,再次用药后症状消失,此为生理依赖性,又称成瘾性。
产生药物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滥用。
6、药物能否与受体结合,可否发生生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7、受体调节:在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变化,包括向下调节和向上调节。
8、药源性疾病是指由药物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自我检测】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2.副作用二、填空题1.“三致反应”包括()、()、()。
2.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机体对原有功能的影响,根据药物作用的结果,将其分为()和()。
3.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和()。
4.药物能否与受体结合,可否发生生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1.药物产生副作用是由于()A. 药物安全范围小B. 用药剂量过大C.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D. 病人肝肾功能差2.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B. 对受体有亲和力,并有内在活性C. 对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D. 对受体无亲和力,并无内在活性3.如果连续用药突然停药,不仅出现主观上的不适,还会产生严重生理紊乱的戒断症状,称为()。
A心理依赖性B生理依赖性C停药反应D后遗效应4. 变态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但严重程度与给药剂量成()相关。
A无关,不 B无关,正 C无关,负 D有关,正 E有关,负5.药物与特异受体结合,可能兴奋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A. 药物的给药途径B. 药物的剂量C. 药物是否有内在活性D. 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6.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强,此为()A向上调节B向下调节C饱和性D多样性7.少数人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对个别药物出现特殊的异常反应,被称为()A.高敏性B.特异质反应C.用药种族差异性D.耐药性四、简答题1.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2.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知识点】1、概念:(1)首关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2)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
(3)药酶抑制剂:凡能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生成的药物。
(4)肝肠循环: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5)药物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为被动转运。
特点是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是指药物逆浓度差转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其特点是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具有饱和性、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3、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个过程。
4、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特点:(1)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最安全和最简便的给药途径;首关消除;小肠是药物最主要的吸收部位。
(2)舌下含服:特点是吸收迅速,起效快,可避免首关消除。
(3)直肠给药;药物经肛门灌肠或栓剂置入直肠或结肠。
特点为药物经直肠或肠黏膜吸收,在一定程度避免首关消除,药物吸收较快。
(4)注射给药: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的进入体循环。
(5)吸入给药: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可直接通过肺泡进入体循环。
(6)经皮给药: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到达局部或全身。
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科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公式为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2)与组织亲和力(3)局部器官血流量(4)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液(5)药物的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7、体内药物代谢酶主要有两种:特异性酶和非特异性酶(主要指肝脏微粒体酶系统酶系统可转化数种化物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又称其为肝药酶)。
8、时量关系是指时间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的关系,时效关系是指时间与作用强度的关系。
从疗效出现到作用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间称为持续期,将体内药物已隆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称残留期。
9、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逐渐减少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两种类型。
(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
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属于此种类型。
(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
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10、药物的蓄积: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
11、药物半衰期的意义:①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时间长;半衰期短,给药间隔时间短,③可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④可预测药物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12、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经4-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稳定水平,将此时的浓度称坪浓度或坪值。
【自我检测】一、名词解释1. 首关效应2.药酶诱导剂3.药物半衰期(t1/2)二、填空题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三、单项选择题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为()。
A药物分布 B药物吸收 C药物生物转化 D药物排泄2.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A. 活性消失B. 活性增大C. 毒性减弱或消失D. 以上都有可能3.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A. 静脉注射B. 皮下注射C. 口服D. 外敷4.容易受首关效应影响的药物应该避免哪种给药方法()A.静脉注射B.肌内注射C.口服给药D.直肠给药5.()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A肝脏 B脾脏 C心脏 D肾脏四、简答题1.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知识点】1、概念:(1)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该范围越大,药物毒性越小,用药越安全。
(2)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3)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测定药物疗效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剂量。
(4)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5)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又叫配伍用药。
(6)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分为快速耐受性和慢速耐受性。
(7)耐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微生物、资生虫或肿痘细胞对药物的感性下降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2、量一效关系中常用术语(1)无效量:是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小,不呈现任何治疗效应的剂量(2)最小有效量:是指药物呈现治疗效应的最小剂量,又称阈剂量(3)最大治疗量:是指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
(4)常用量: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而又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称为常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