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摘要:对我国先后颁布的三部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GB50011-2001和GB50011-2010)中第6.2.2条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调整原因。
通过与欧美规范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已高于欧共体。
目前我国仍采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笔者提出现阶段异形柱结构设计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建议性取值。
最后通过对规范的理解,提出在设计过程中要精细化设计,以使“强柱弱梁”失效概率降到最低,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2.2条;GBJ11-89,GB50011-2001,GB50011-2010;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异形柱;强柱弱梁Abstract: China has promulgated three of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GBJ11-89, GB50011-2001 and GB50011-2010) in the first article 6.2.2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adjust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ules an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 see, the bending moment of Chinese cod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European Un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till use the concrete special column frame structure technical regulations (JGJ149-2006), the author propose special-shaped column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column advisory bending moment increase coefficient values. Finally throug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ocess to fine design, to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failure probability to a minimum,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Suggestions.Keywords: building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article 6.2.2; GBJ11-89, GB50011-2001, GB50011-2010; Th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moment;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ong column weak beam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前言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地震动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中的基础性规范,对于设计和建造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物带来重大威胁。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们在灾害中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震标准、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含了地震危害性分区、场地分类、工程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原则和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其主要包括:1.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规范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情况的不同,将地震危险性分为多个等级,并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抗震需求。
2.工程地震动参数: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最大可能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是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3.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规范明确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包括构建的稳定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
4.抗震设计原则:规范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结构抗震构件、避免单一抗震体系、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等。
三、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限于抗震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同时也应涉及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物料选择、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抗震设计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需要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要求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5

第41卷第4期2011年4月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1No.4Apr.201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五)周炳章1,吴明舜2,薛慧立1,程才渊2(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5;2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5月31日颁布,12月1日实施。
为了配合新规范的实施,帮助建筑设计人员对新规范的理解,规范管理组将对设计人员在学习和实施规范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解释。
本文主要介绍新规范第7章关于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以及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主要条文修改及有关问题解释。
[关键词]抗震设计;砌体结构;规范中图分类号:TU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 (2011)04-0126-04作者简介:周炳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xiaonan _002@ 。
45新规范对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有些什么新思路?汶川地震后总结的经验教训说明,凡按抗震设计规范正规设计的多层砌体房屋基本经受住了设防烈度的考验,即使在高于设防烈度1 2度的“大震”和超过“大震”的情况下,也仅有20% 30%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证明我国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具有相当强的抗御地震能力;二是在遭遇强烈地震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砌体房屋会破坏甚至倒塌。
据此,此次修订此类房屋的抗震措施时,着重在提高多层砌体和底框房屋的整体性能及其薄弱部位和重要部位砌体构件的抗震能力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配筋和增强约束以弥补砌体结构本身的脆性性质。
特别是对震害中反映出来的薄弱部位,如楼梯间墙、房屋底部墙体、底框过渡层及底部框架柱等,通过配筋和约束,使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有显著增强。
46房屋高度和层数控制及其计算抗震设计中砌体的限高计算一般均从室外地面开始,只有半地下室作为一层时应从半地下室内地面算起。
附录A:《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附录A:《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省份抗震参数区域广东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汕头(金平、壕江、龙湖、澄海),潮安,南澳,徐闻,潮州广东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揭阳,揭东,汕头(潮阳、潮南),饶平广东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广州(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禹、南沙、萝岗),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盐田),湛江、霞山、坡头、麻章),汕尾,海丰,普宁,惠来,阳江,阳东、东,阳西,茂名(茂南、茂港),化州,廉江,遂溪,吴川,丰顺,中山,珠海(香洲、斗门、金湾),电白,雷州,佛山(顺德、南海、禅城),江门(蓬江、江海、新会),陆丰广东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韶关(侦江、武江、曲江),肇庆(端州、鼎湖),广州(花都),深圳(龙岗),河源,揭西,东源,梅州,东莞,清远,清新,南雄,仁化,始兴,乳源,英德,佛冈,龙门,龙川,平远,从化,梅县,兴宁,五华,紫金,陆河,增城,博罗,惠州(惠城。
惠阳),惠东,四会,云浮,云安,高要,佛山(三水、高明),鹤山,封开,郁南,罗定,信宜,新兴,(江门)开平,恩平,台山,阳春,高州,翁源,连平,和平,蕉岭,大埔,新丰北京天津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一组: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房山、通州、顺义、大兴、平谷),延庆,天津 (汉沽),宁河。
北京天津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二组:北京(昌平、门头沟、怀柔),密云;天津(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塘沽、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宝坻),蓟县,静海。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剖析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前言此次修订,共设强制性条文56 条,即:1.0.2、1.0.4、3.1.1、3.3.1、3.3.2、3.4.1、3.5.2、3.7.1、3.7.4、3.9.1、3.9.2、3.9.4、3.9.6、4.1.6、4.1.8、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2.5、5.4.1、5.4.2、5.4.3、6.1.2、6.3.3、6.3.7、6.4.3、7.1.2、7.1.5、7.1.8、7.2.4、7.2.6、7.3.1、7.3.3、7.3.5、7.3.6、7.3.8、7.4.1、7.4.4、7.5.7、7.5.8、8.1.3、8.3.1、8.3.6、8.4.1、8.5.1、10.1.3、10.1.12;10.1.15、12.1.5、12.2.1、12.2.9总则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基本规定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注:本规范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发布几年,而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受人为影响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抗震规范是结构设计所用规范里面出场频率最高的一本,基于此,小编再重新解读一下2010版抗震规范,新规范的要点以及旧规范的区别,希望能给广大网友带来帮助。
Part 1 修订背景及内容抗震设计的建筑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修改内容补充了关于7 度(0.15g)和8 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Part 2 地基和基础选择建筑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筒中筒
120
120
板柱抗震墙
30
55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
—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序 号
项目
1
高度(m)
2
跨数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3 尺寸边长(直径)
≥300mm(350)
一
二
三
四
4
轴压比
0.7 0.8 0.9 —
5
柱 纵
中柱、 边柱
1.0
0.8
二(三) 一(二) 一
一
一
≤35m
>35m
一
一
二
一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修订介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问题解答(三)

r ltd t a t r5 ~6 ft e c d ea e o Ch p e o h o e. K e w o d s imi e i n o ui n s;de in c d q e to & a we y r s:es c d sg fb l g di sg o e; u sin ns r E. ai: iu @ 2 .n t m l kal o 63 e
[ 文章 编 号 ] 10 —4 2 2 1 )40 3 —5 0 28 1 (0 2 0 -140
建 筑 抗震 设 计 规 范 GB 0 1 -0 0问题 解 答 ( ) 5 0 12 1 三
李 志 刚 保 海 娥 罗 开 海 王 亚 勇 白雪 霜。1中国 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 , , , , (. 核电 河南郑州405; . 5 2 2中国 0
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 [ 键 词 ]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 范 ; 答 关 规 问
[ 图分 类号 ] T 3 2 中 U5
[ 献标识码 ] A 文
Qu sin a d An we o d rS imi sg fBulig et n s rfrCo ef es cDein o i n sGB5 0 —0 n ) o o d 0 12 1 1 0( 1
第3 4卷第 4期
2 2年 8月 01
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

6s,并提供不同阻尼比的调整方法;4) 保留楼层最小剪 力系数强制性要求;5) 保留建筑规则性定性和定量化 的定义;6) 保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和相应 的计算与构造要求;7) 保留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和构造 柱以提高结构延性和整体性的要求;8) 保留隔震和消 能减震设计内容;9) 保留非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4 新规范对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有哪些重大 变更?
其中,设计地震分组上升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 天津、石家庄、福 州、郑 州、银 川、乌 鲁 木 齐 由 设 计 一 组 升为设计二组;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由设 计二组升为设计三组;成都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三组。 设计地震分组的上升表明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 Tg 有 所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大。
图 6 由于碰撞导致建筑连续倒塌的震害
倾斜的建筑,使右侧成排建筑不倒,而左侧建筑由于失
去支撑而发生连续倒塌。图 7 为 L 形平面的东方汽轮
机厂框架结构办公楼,在拐角处不设防震缝,地震时没
有发生碰撞破坏。新规范对防震缝的设置作了修改,
第 3. 4. 5 条规定,体形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
按原建设部建标[2006]77 号文件通知,2001 规范 修订的指导原则是:依据我国国情,适当调整提高抗震 设防标准。 3 新规范在哪些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的 基本原则?
新规范在以下几方面延续了 89 规范和 2001 规范 的基本原则:1) 继续遵守“三水准设防和两阶段抗震 验算”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 三 水 准 设 防 目 标,进 行“小 震 作 用 ”下 的 结构强度和 弹 性 变 形 验 算 和“大 震 作 用 ”下 的 弹 塑 性 变形验算;2) 保留 7 度 0. 15g 和 8 度 0. 30g 的设计地 震分区及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3) 保留设计反应谱 ( 地震影 响 系 数 曲 线) 的 骨 架 曲 线 形 状,周 期 延 长 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问题解答(二)

21 0 2年 6月
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避
Vo. 4, .3 13 No
Ea t q a e Re itn rh u k ssa tEngn ei g a d Rer fti g i e rn n toitn
J n. 2 2 u O1
e e u e fii l n De e b r1,201 x c t d o fcal o c m e y 0. S me qu sin r a s d i x c to fte ne c d n r n fre o te c d di r o e t s we e r ie n e e u in o h w o e a d ta se r d t h o e e t . o o
是从 基础 底面起 算 ?
地段 评价 和场地 类 别 划 分 , 取最 不 利 情 况 进 行 工 并
程 设计 :
4 1 1条 和 4 16条 : .. .. 半挖 半 填 场地 , 何 进 行 地 段 如
评价 和场 地类别 划分 ? 对于 半 挖半 填 的工 程场 地 , 按基 ; 当基础 类 型或埋 深显 著不 同时 , 考 虑 应
差异 沉 降 , 对基 础和 上部 结构 采取相 应 的构造 措施 。 4 14条 和 4 1 5条 : .. .. 划分 场 地 类 别 时 , 盖 层 厚 度 覆 和 土层等 效 剪切波 速 的 计 算是 从 自 由地 面起 算 。 还
I re orso s n oi rv h e uain ftec d nt ,asr u ou a d‘ e t n a dAn w ra o tC d r nod rt ep n ea dt mp oeterg lt so h o ei i o me ei sc lmnn me ‘ si n s e b u o ef o Qu o o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二_

15 ~ 25 40 ~ 60
0. 2 0. 3 0. 4 0. 5
≥25 ≥60 0. 3 0. 4 0. 5 0. 6
19 为什么要修改砂土液化的标准贯入判别公式? 2001 规范关 于 砂 土 液 化 的 标 准 贯 入 判 别 公 式
有如下缺点: (1) 只与 烈 度 和 设 计 地 震 分 组 相 关,未 考 虑 震
危险地段指 地 震 时 可 能 发 生 滑 坡、崩 塌、地 陷、 地裂、泥石流等及发 震 断 裂 带 上 可 能 发 生 地 表 位 错 的部位。汶川地震 中,次 生 地 质 灾 害 导 致 了 建 筑 破 坏、甚至被掩埋的 严 重 后 果。 图 4 为 汶 川 县 一 幢 新 建住宅楼被山体滑 坡 部 分 掩 埋,图 5 为 北 川 中 学 整 个被山体 崩 塌 所 掩 埋,图 6 为 2008 年 9 月 24 日 暴 雨之后发 生 的 泥 石 流 将 山 脚 下 的 住 宅 楼 大 部 分 掩 埋。因此,新规范特 别 强 调 建 筑 要 避 开 发 震 断 裂 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勘误

正 本规范系根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之 1 款规定的建筑及砌 体房屋。
备注
jk
VEki 抗震墙 )/Hn 其值可采用 1.2;剪力… 一级(7、8 度) …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 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 r=35 hw≈6 土默特右旗 包头(昆都仑... 土默特左右旗 巴彦卓尔(临河) 敖汉旗, 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 四子王旗 长春(南关、…) 宁波(北仑 弋江、三山 临朐 江夏 深圳(龙岗) 龙泉驿 庆阳(西峰) 庆城 1.1j …高度之比不大于 4…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 院 徐正忠 跨高比大于 6 的连梁 50%
斜体 e 大写 缺“/” 缺标点
详图 A 详图 B
175
176 178 179 180 182 184 186 190 199 219 252 252 341 452
4 7 7 11 16 18、19 倒4 倒3 倒9 14 倒5 倒6 6 6 16 16 公式(D.1.4-1) 倒7 1 倒3 图 14 倒5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9 56 57 68 68 106
行 1 5 倒3 倒8 倒9 12、13 表 6.1.2 公式(6.2.5-1) 10 表 6.4.5-3 倒9 图 8.3.4-1
字 3 9
误 本规范根据 中国筑科学研究院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之 1、 3 款规定且采用桩 基的建筑。 jk Veki 剪力墙 )Hn 其值可采用 1.2 剪力… 一级(8 度) …查表; r=335 bw≈6 土墨特右旗 包头(昆都仓... 土墨特左旗 巴彦卓尔 傲汉旗, 乌特拉后旗,乌特拉中旗 四王子旗 长春(难关、…) 宁波(北仓 戈江、三江 临驹 江厦 深圳(尤岗) 龙泽泉 庆阳 西峰 0.1j …高度之比大于 4…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涉及 院 徐正中 高跨比大于 6 的连梁 30%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九_

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下消能器 最大位移的 1. 2 倍; 对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消能器的 极限速度 应 不 小 于 地 震 作 用 下 消 能 器 最 大 速 度 的 1. 2 倍,且消能 器 应 满 足 在 此 极 限 速 度 下 的 承 载 力 要求。对速度相关 型 消 能 器,受 试 验 机 加 载 速 度 的 限 制 ,可 能 不 能 满 足 结 构 极 限 加 载 速 度 的 要 求 ,对 此
作者简介: 欧进萍,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 理 工大学校长,Email: oujinping@ dlut. edu. cn,lihui@ hit. edu. cn。
第 41 卷 第 10 期 欧进萍,等.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疑问解答( 九)
主 要 有 两 种 方 法 ,一 种 是 采 用 强 行 解 耦 法 ,就 是 把通过振型得到的广义阻尼阵的非对角线元素都设 置为零,只保留对角线上的元素; 另一种是通过消能 器消能和结构与消能器应变能之间的关系求解。 114 消能减振结构的减 振 效 果 若 没 有 达 到 50% ,这 种情况应该按照什么设防水准进行设计?
消 能 减 振 部 件 不 承 受 结 构 的 自 重 ,所 以 ,应 该 在 主体结构建造完成后再安装消能减振部件。 105 消能减振技术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消能减振技术适用于层间或杆件地震变形较大 的建筑物,这样安装在建筑物层间或杆件间的消能部 件才能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并消耗地震 输入能量。消能减振技术也适用于相邻两个基本频 率 相 差 较 大 的 建 筑 物 ,这 样 消 能 部 件 安 装 在 两 个 建 筑 物之间并同时消耗两个建筑物的地震输入能量。 106 消能减振部件有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
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1

第34卷第2期2012年4月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Vol.34,No.2Apr.2012[文章编号]1002-8412(2012)02-0135-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问题解答(一)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100013)[提要]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工程技术人员在按新规范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产生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将问题反映到规范管理组。
为及时回答这些问题,补充完善,甚至是修正规范的某些不妥之处,为此,《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从2012年2期开始,开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题解答”专栏连载有关文章,将有关问题整理归类、逐条回答。
本文针对规范第1 3章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Question and Answer abou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10)(Ⅰ)Wang Ya-yong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10”was issued and executed officially on December 30,2010.Some questions were raised in execution of the new code and transferred to the code editor.It is required to response and to improve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de in time.A serious column named “Question and Answer abou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will start to publish since Vol.34,No.2,2012by this journal.The paper is as the first one going to response those questions related to chapter 1 3of the code.Keywords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code ;question and answer E-mail :yayongwang@sina.com[收稿日期]2011-12-12如何正确理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条文和条文说明,把握规范用词?《抗规》的条文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类,建设主管部门对条文的执行有明确规定。
抗震规范2010

抗震规范20101. 引言抗震规范是指规范化建筑、结构和基础抗震设计、施工与验收的技术文件。
抗震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设计规范《抗震设防规范》(GB50011-2010)的主要内容。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根据地震破坏机理和结构响应特点确定的。
根据《抗震设防规范》,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布置。
•借助地形。
•结构稳定。
•结构连通。
•具有一定迎震性能。
•综合考虑地震动力和非地震因素。
3.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规定的地震作用,用来界定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
中国将国内划分为4个地震烈度区,分别为一至四级,依次递增。
根据抗震规范,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
4.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包括最大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抗震规范中详细规定了这些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范围。
5. 抗震设计等级抗震设计等级是指建筑物所需的抗震性能等级。
根据抗震规范,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级可分为5个等级,从一级到五级,依次递增。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等级。
6.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采取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规范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7. 抗震设计验收抗震设计验收是指对建筑物抗震设计文件和施工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的过程。
抗震规范规定了抗震设计验收的程序和要求,包括组织验收、验收资料的准备和验收程序等。
通过抗震设计验收的合格,可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8. 抗震设备和装置抗震设备和装置是指在建筑物中安装的具有抗震功能的设备和装置,用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改一总则1. 1.0.1条增加“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即增加关于中震、大震的定量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设计原则。
2. 1.0.5条删去“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即删去对抗震设防区划的相关规定。
二术语和符号1. 2.1.1条对抗震设防烈度增加说明“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增加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注释。
三基本规定1.将01规范中的3.1.1条和3.1.3条合并为3.1.1条: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2. 3.3.4条2项补充了同一结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3. 3.3.5条2项增加边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要求;其稳定性验算时,有关的摩擦角应按照设防烈度的高低相应修正。
4. 3.3.5条2项补充了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5. 3.4.1条提出建筑形体的概念: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6. 3.4.2条强调了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7.明确规定表3.4.3 所列的不规则类型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不规则,所列的指标是概念设计的参考性数值而不是严格的数值,使用时需要综合判断。
8.对于扭转不规则计算,需注意以下几点:1)刚性楼盖,按国外的规定,指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 倍的情况,并不是刚度无限大;因此,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2)给定的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3)偶然偏心大小的取值,应考虑具体的平面形状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可不笼统采用该方向最大尺寸的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勘误

14
戈江、三江
弋江、三山
180
倒5
临驹
临朐
182
倒6
江厦
江夏
184
6
深圳(尤岗)
深圳(龙岗)
186
6
龙泽泉
龙泉驿
190
16
庆阳
庆阳(西峰)
16
西峰
庆城
199
公式(D.1.4-1)
0.1j
1.1j
219
倒7
…高度之比大于4…
…高度之比不大于4…
252
1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涉及院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
252
倒3
徐正中
徐正忠
341
图14
高跨比大于6的连梁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452 Nhomakorabea倒5
30%
50%
/
/
/u/5925165099?is_hot=1
/
详图B
bw≈6
hw≈6
175
4
土墨特右旗
土默特右旗
7
包头(昆都仓...
包头(昆都仑...
7
土墨特左旗
土默特左右旗
11
巴彦卓尔
巴彦卓尔(临河)
16
傲汉旗,
敖汉旗,
18、19
乌特拉后旗,乌特拉中旗
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
倒4
四王子旗
四子王旗
176
倒3
长春(难关、…)
长春(南关、…)
178
倒9
宁波(北仓
宁波(北仑
/
kz7XcA05w190
VEki
e大写
49
表6.1.2
剪力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 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 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 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 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 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 震作用和构造。 6. 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 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序 号
项目
高度(m) 跨数 尺寸边长(直径)
一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2010规范 60, 50, 40(35), 24 H>24m不应单跨 ≥400mm(450) (一~三级且n>2)
Vj
jb M b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 符合下式要求:
Vj
1.15 M bua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b l V 1.2(M cua M cua ) / Hn
v c —— 框架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
级可分别取1.5、1.3、1.2、1.1;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 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8. 强节点
6.2.14
D.1.1
40 100 100 80 100 120 55
2010 规范(0.3g)
35 80 80 50 90 100 40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框架 高度 结构 框架(跨度≥18m) 框架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 - 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表6.3.7-1
柱 类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 型
一级 二级
震
等
级
四级
三级
框架中柱、边柱
1.1
0.9
0.8
0.7
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注:表中数据采用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柱;当混凝土 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本次修订,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对一、二、三 级且层数超过2层的房屋,增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的 要求,以利于实现“强柱弱梁”。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4. 轴压比
6.3.6
6.3.6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Ⅳ类场地上较
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6.3.6 柱轴压比限值
四 一 二 三 四
1 2 3
≥300mm(350)
二 三
4
柱 纵 筋
轴压比
0.7
中柱、 边柱 角柱
0.8
0.8 1.0 1.2 1.2 1.2
0.9
0.7 0.9 1.1 1.1 —
—
0. 6 0. 8 — — —
0.65
1.1 1.2 1.7* 1.5* 1.5*
0.75
0.9 1.0 1.5 1.3 1.35
6. 强柱弱梁
6.2.2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 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 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
c
c M b
6.1.1
2. 跨数规定
6.1.5
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 尺寸边长(直径)
6.3.5
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
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对6度区,Ⅳ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
需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
6.3.7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 的最小总配筋率的要求,随着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 的应用,最小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的要求,将随着混凝 土强度和钢筋强度而有所变化,但表中的数据是最低 要求,必须满足。
0.85
0.8 0.9 1.3 1.2 1.2
0.9
0.7 0.8 1. 2 1. 1 —
5 6 7 8 9
1.0 1.2 1.4 1.4 1.35
强柱弱梁ηc 柱强剪 ηvc 强节点 ηjb 楼梯间
无详细规定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加强梯段和填充墙
1. 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 见第1部分 。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2 部分
适用高度和 抗震等级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核心筒-框架 筒中筒 板柱抗震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1.1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100 120 30
2010 规范(0.2g)
02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 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即可。近年来 的试验表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 造措施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 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 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9. 楼梯间
6.1.15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 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 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的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 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 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框架 高度 结构 框架(跨度≥18m) 框架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 - 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丙类8度,乙类7度*)
≤24m >24m 二(一) 一 ≤24 25~60 >60m 三 二 一 二 一 ≤24 25~80 >80m 三 二 一 二(三) 一(二) 一 一 一 ≤35m >35m 一 一 二 一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 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M
c
1.2 Mbua
c —— 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
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 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