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j
jb M b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 符合下式要求:
Vj
1.15 M bua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 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M
c
1.2 Mbua
c —— 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
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 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7. 柱强剪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0.85
0.8 0.9 1.3 1.2 1.2
0.9
0.7 0.8 1. 2 1. 1 —
5 6 7 8 9
1.0 1.2 1.4 1.4 1.35
强柱弱梁ηc 柱强剪 ηvc 强节点 ηjb 楼梯间
无详细规定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加强梯段和填充墙
1. 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 见第1部分 。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序 号
项目
高度(m) 跨数 尺寸边长(直径)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2010规范 60, 50, 40(35), 24 H>24m不应单跨 ≥400mm(450) (一~三级且n>2)
四 一 二 三 四
1 2 3
≥300mm(350)
二 三
4
柱 纵 筋
轴压比
0.7
中柱、 边柱 角柱
0.8
0.8 1.0 1.2 1.2 1.2
0.9
0.7 0.9 1.1 1.1 —

0. 6 0. 8 — — —
0.65
1.1 1.2 1.7* 1.5* 1.5*
0.75
0.9 1.0 1.5 1.3 1.35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6 2.14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 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 构造措施的要求。 2 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 规定。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D 1.1
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 值应按下式确定: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 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 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框架 高度 结构 框架(跨度≥18m) 框架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 - 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丙类8度,乙类7度*)
≤24m >24m 二(一) 一 ≤24 25~60 >60m 三 二 一 二 一 ≤24 25~80 >80m 三 二 一 二(三) 一(二) 一 一 一 ≤35m >35m 一 一 二 一
40 100 100 80 100 120 55
2010 规范(0.3g)
35 80 80 50 90 100 40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框架 高度 结构 框架(跨度≥18m) 框架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 - 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抗 震 等 级
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0.65 0.75 0.6
0.75 0.85 0.7
0.85 0.90 —
0.90 0.95 —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 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9. 楼梯间
6.1.15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 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 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的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对6度区,Ⅳ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
需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
6.3.7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 的最小总配筋率的要求,随着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 的应用,最小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的要求,将随着混凝 土强度和钢筋强度而有所变化,但表中的数据是最低 要求,必须满足。
6.2.5
本次修订,框架结构的柱的剪力增大系数随柱端弯 矩增大系数的提高而提高, 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 剪力增大系数。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6.2.5 一、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
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b l V Vc (M c Mc ) / Hn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调整,但 应符合下式要求: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表6.3.7-1
柱 类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 型
一级 二级



四级
三级
框架中柱、边柱
1.1
0.9
0.8
0.7
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注:表中数据采用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柱;当混凝土 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GB50011-2010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抗震规范RC结构 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
1 条文变化简况 2 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
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4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
5 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
6 预应力砼结构抗震设计(略)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b l V 1.2(M cua M cua ) / Hn
v c —— 框架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
级可分别取1.5、1.3、1.2、1.1;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 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8. 强节点
6.2.14
D.1.1
6.1.1
2. 跨数规定
6.1.5
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 尺寸边长(直径)
6.3.5
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
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02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 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即可。近年来 的试验表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 造措施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 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6. 强柱弱梁
6.2.2
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 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 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
c
c M b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2 部分
适用高度和 抗震等级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核心筒-框架 筒中筒 板柱抗震墙
6.1.1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100 120 30
2010 规范(0.2g)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 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 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 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 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 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 震作用和构造。 6. 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 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丙类6度) 6.1.2
>24m 三 >60m 三 三 >80m 三 二(三) 二 三 二
≤24m 四( 三 ) ≤60 四 ≤80 四 三( 四 ) 二
≤35m 三 二
>35m 二 二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7度,乙类6度)
框架 高度 ≤24m >24m 结构 框架(跨度≥18m) 三(二) 二 框架高度 ≤24 25~60 >60m 抗震墙结 框架 四 三 二 构 抗震墙 三 二 抗震墙 高度 ≤24 25~80 >80m 结构 抗震墙 四 三 二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三(四) 二(三) 一(二)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二 一 筒体 框架(外筒) 二 结构 核心筒(内筒) 二 板柱 - 抗震 高度 ≤35m >35m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二 二 抗震墙 二 一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1 部分
条文变化简况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
1. 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 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
2. 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从高度、跨数、柱截面 尺寸、强柱和强剪内力调整、轴压比、纵筋配筋 率到楼梯间。 3. 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 筋、约束边缘构件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等。
本次修订,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对一、二、三 级且层数超过2层的房屋,增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的 要求,以利于实现“强柱弱梁”。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4. 轴压比
6.3.6
6.3.6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Ⅳ类场地上较
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6.3.6 柱轴压比限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