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此意见指导下,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均开展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然而,当前的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缺位,使一部分孩子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无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当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行为表现有:观看电影或文艺演出时妨碍他人的行为,如迟到、争吵、闲聊、随意走动等;在休息时间里玩耍、嬉戏、打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礼让;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空抛物;在超市购物时乱拿乱放、乱拆商品的封口;在公园和风景旅游点乱涂乱画;瞧不起外地人、农村孩子、外来工孩子,等等——即不遵守公共秩序、不保护公共环境、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己对别人、个人对集体缺乏责任感等行为。由此可见,当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社会公德意识差,未成年人容易形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专横跋扈、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对其今后自身健康成长及整个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造成巨大冲击,甚至有的专家抛出未来恐慌论的观

点,未来是孩子们的,而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另人担忧。家庭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摇篮,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提升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的最有效途径。

未成年人缺乏社会公德的家庭教育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私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已不适应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需要。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与混乱,使家庭教育形成一种狼性教育的理念,注重小孩智力能力为核心的生存教育,而忽视其德性教育,加之现代家庭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溺爱”,过于注重物质关心,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里缺乏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一、传统家庭道德教育里的公德缺位

家庭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曾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里包含了“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价值观,但传统德育还是以“私德”为主,以血缘、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主要成员为核心向外辐射,形成传统家庭伦理。

现代社会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区

域在不断地扩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度增强,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从“单干”形式演变到“群体”合作。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利益,迫切需要一种公共理性的道德来调节、规范我们的行为。公共理性的道德称之为公德,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的联系是普遍的、平等的,要求人们有效遵守普遍的规范。而传统家庭道德教育里并不包含这些内容,社会公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混乱对家庭公德教育的冲击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成年人价值观发生巨变,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到一些家长,家庭公德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天津市曾进行一项7-14岁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当列出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德、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等9项指标要求家长回答“您平时最关心什么”(选其中三项)时,有87.2%的父母选择“学习成绩”,为第一位,而最关心孩子“品德”的比此低25.4个百分点。当进一步要求家长对所选三项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时,将品德摆在第一位的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8.1%。一方面,道德教育为一些家长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工

具化、实用化的家庭教育,重点强化下一代的竞争意识和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品性教育不管不顾,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残酷竞争甚至推行“狼性教育”,将冷酷无性、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等市场竞争中的“人性之恶”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养成毫无社会公德的利益观;另一方面,一些价值观扭曲的家长缺乏公德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孩子,起到负面的示范带头效应,人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自私自利、无公德之心、损人利己的父母是很难教出有爱心、有公德意识的孩子,父母对周围人事的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价值观形成。言传身不教、言行不一也会使家长的“苦口婆心”变成难以让孩子信服的“空话”、“谎话”;此外,电视电影上、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脏字、国骂充斥,一幕幕不和谐的违反公德景象也污染着孩子们纯净的眼睛。

三、溺爱下的“小皇帝”“唯我独尊”

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独二代”,这样家庭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妈两代六个人关爱下成长,有些家庭由此走向了对孩子的“极端关爱”即溺爱。这些独生子女处

于家庭“财富漏斗”最下端,可以轻松获得最多的财富资源,加之现在家庭条件普遍改善,许多家长都尽其所能甚至超其所能地去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家长们对小孩“言听计从”,不想让他们伤心,也不想让他们受任何挫折,一些孩子俨然成了家里的“核心”,家庭的“小皇帝”。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小孩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让孩子不懂得奋斗和珍惜,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不知维护他人的、公共的利益,不知遵守公共秩序,以至于养成损人利己的行为模式。

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培养的家庭教育途径

法国作家福罗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培养来讲,家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应该学会怎么教子做人,怎样提高子女的公德素养。

一、树立现代家庭德育观以适应公德培养需要

以“私德”教育为中心,主要在家族中倡导尊老爱幼、克己为人的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家庭未成年人公德培养的需要,应树立以公德意识培养为重

要内容的现代家庭德育观,从而弥补传统家庭德育的不足。一方面,应以“博爱”精神贯穿家庭德育全过程,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应把传统德教当中对父母兄弟姐妹等家族成员的“仁爱”推而广之,同时变成对他人父母兄弟姐妹之爱,以“博爱”精神对待每一个人,不分亲疏远近、无论高低贵贱,一视同仁,与人为善,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同时,为孩子创设一个相互平等、关爱、尊重的日常家庭生活环境,与孩子交流时注重使用礼貌话语,教孩子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和现代生活礼仪。另一方面,注重孩子规则意识、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行为的有序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物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特别是社会公德的约束。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比如:在家里,教会孩子时常整理自己物品,把物品放得合理有序;在外面,不断强化孩子的交通规则、排队等意识。现代人立足于社会,须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则要求人们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教育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尽职的人。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学习生活中的各项任务(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与学校联合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