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古文

合集下载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代孔子的一部分著作,是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思考和探讨,制定出“扶弱抑强”的国家政策。

该书有古文章风范,结构严谨、论点清晰,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政治现状,并为后世历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六国论原文如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其次,宋人有富者,为其二婢求好术者,僧人以屑贵者与之。

富者以为然,既而其一婢笑其不可以生子,一婢笑其不能乐。

富者怒之,杀其屑也。

何其情之可悲乎!此之谓人化。

四方之民,皆以有主为贵。

各欲存其所由,而恶人之为己主也。

惟风雨兼之者,生民无主,四围莫据,此之谓天化。

故明君贵士,富国强兵,进贤任能,诛暴安民,名声显达,此所以兼顾天下,视民如众,使物化以得其情,民化以得其参也。

此之谓六化。

六国论翻译如下:曾经,庄周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活生生的胡蝶,他以为那是他的梦境,然而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是周公而非胡蝶。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周梦见了胡蝶的梦境,还是胡蝶梦见了庄周的梦境。

如果庄周是胡蝶,胡蝶又是庄周,那么这世界就变得很诡异了,这就是所谓的物化。

其次有一位宋朝的富人,为其两个婢女找学艺的人,结果僧人把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介绍给了他。

富人同意了,但后来一个婢女嘲笑那人无法生儿育女,另一个婢女嘲笑他不能乐观。

富人因此而生气,杀了他们的嘲讽者,这个故事很悲哀。

这就是所谓的人化。

各族人民都认为,在那有主之地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想争取他们的领主,但是当遇到风或雨时,就会发现人们被迫无住所,因为没有领主。

这种现象叫做“天化”。

因此,明君会重视人才,鼓励发展国家实力,对待强权和公理,反对暴力,保护民生,这就是所谓的“六化”。

通过这些措施,国家可以顾及全天下,视百姓如众,使万物和人类都能感受到政治上的改变,这就是六国论的主旨所在。

文言文《六国论》古文赏析

文言文《六国论》古文赏析

《六国论》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苏辙的《六国论》可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并读。

他们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的。

洵文着眼于政治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原文】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③,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④,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⑤,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⑥;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2019年成考语文古文翻译:六国论

2019年成考语文古文翻译:六国论

2019年成考语文古文翻译:六国论六国论原文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能够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

简帛晚于甲骨文、金文吗? 为什么?
(三)分类
1.战国楚简帛
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简帛基本上都是楚地简帛。 (1)子弹库楚帛书 (2)信阳楚简
(3)望山楚简
(4)曾侯乙墓竹简 (5)九店楚简
(6)包山楚简
(7)郭店楚简 (8)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2.秦

指秦国和秦朝的简牍,包括秦统一中国以前和统一 中国以后的简牍。 (1)睡虎地秦简 (2)青川木牍 (3)龙岗秦墓竹简 (4)周家台秦简
③纳室类,58件。与盟者保证自己决不“纳室”,即兼 并和占有别人的家室和财产,同时也反对和制止自己的 兄弟宗人有类似的行为,如果违背誓言,将受到晋国先 公在天之灵最严厉的惩罚。 ④诅咒类,13件。墨书。字迹已模糊,内容与盟誓无关, 是对某些罪行的诅咒。 ⑤卜筮类, 3件,墨书。亦非正式盟书,而是盟誓时有 关卜筮的记录。
(1)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古文者七十文,约占总 数百分之十六。
(2)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 约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 (3)石经之古文同于甲骨文及金文者八十七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二十。
(4)石经之古文同于六国文字者五十六文,约占总数 百分之十三。
(5)石经之古文形体讹别不知所从者六十五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十五 。 ——这说明《说文》中古文远非古文的全部, 石经中古文与之是同一系统的文字,都源于商 周而通行于战国时代。
四、简帛文
(一)概念 又称简牍帛书,是对简文和帛文的合称。简, 竹简;木牍,木牍。 木牍主要有两种: 1.类似于竹简的较窄的薄片,一般只写 一行字。 2.较宽的木片,可以书写两行及数行, 故又称木牍。
(二)使用时间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说:“书契志勇,自刻 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 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

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

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必修二古文翻译一、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六国论》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六国论》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六国论》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苏辙的《六国论》可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并读。

他们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的。

洵文着眼于政治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原文】
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③,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④,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⑤,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⑥;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

第三节六国古文[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节介绍六国古文。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在此基础上应对六国古文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结合对六国古文材料的简单读解,通过对六国古文形体上的特点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识记部分六国古文字。

[内容要点]一、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二、六国古文材料介绍——分六个方面: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三、六国文字形体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重点难点]一、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二、看图识记部分六国古文三、六国古文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经过春秋长期的兼并战争,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已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随着奴隶时代的没落,那些记载征伐铭功、祀典诰命、期望“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青铜礼乐器已渐衰落,而代之以日用器具。

封建制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历史、哲学、文学的长篇著作不断涌现。

书写文字的主要工具已转为竹简和缣帛。

而且,过去“学在官府”,文化被少数巫史所垄断,后来“私学”发展,下层士民也能掌握文字,他们在日常的使用中,促使它趋向精密、简易。

许慎《说文解字·叙》曾描述了这一时代文字的情形:“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这种相异,就文字而言,主要表现在西方秦系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的不同。

当然,六国文字也各有特点,但这只是更小范围内的相异了。

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一文中提出,“籀文”(又名大篆)是西土秦国使用的文字,“古文”是东土齐、燕、赵、韩、魏、楚等国使用的文字。

从总的倾向看,秦国地处宗周故地,直接继承西周文化,它的文字变化较小,比较规范,沿着籀文、小篆的路线发展,其最大的特点是规整化,而东土六国的文字的最大特点则是俗体盛行,异形异构现象十分突出,简省变化较大,形成一种名叫“古文”的字体,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六国论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六国论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少不学,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

庆历七年(1047)参加进士及茂才异等考试,失败。

归家尽焚文章旧稿数百篇,闭门潜心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嘉祐初,携二子赴京师考试。

以文章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其文深为欧阳修称赞。

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六国论古诗文

六国论古诗文

六国论古诗文
哎呀呀,咱今天来聊聊这古诗文啊!你想想,那六国当年是何等的威风啊!就像一群勇猛的战士,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可为啥最后还是落得个灭亡的下场呢?
就说那韩国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不是傻嘛!把土地给秦国,就像拿着柴去救火,柴没烧完,火能灭吗?秦国的胃口那可是无底洞啊!这不是眼睁睁地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嘛!咱再看看赵国,本来兵强马壮的,要是能团结一致,说不定还能和秦国掰掰手腕呢!可结果呢,自己内部先乱了套,这不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嘛!赵国啊赵国,你咋就这么不争气呢!
魏国呢,也是一样,拥有那么好的资源,却不懂得好好利用。

秦国一来,就吓得不知所措,就不能硬气点嘛!齐国就更别提了,坐山观虎斗,觉得自己能置身事外,最后还不是一样被秦国给收拾了!燕国和楚国也是各有各的问题。

那六国的灭亡难道只是因为秦国太强吗?咱自己就没点问题吗?这就好像一场比赛,对手强是一方面,但自己要是不努力,不团结,那输也是必然的呀!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那分析得是头头是道啊!苏洵这老爷子可真是厉害,把六国的兴衰看得透透的。

他就像是一个智者,站在
历史的高处,给我们指点迷津。

这篇文章不只是在说六国的事儿,更是在告诉我们后人,要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啊!
我觉得啊,这古诗文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兴衰,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不能只是读一读就完了,得好好琢磨琢磨里面的道理,这样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不是吗?。

六国论苏辙注释 古文观止

六国论苏辙注释 古文观止

六国论苏辙注释:六国:齐、楚、燕、赵、韩、魏。

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入世家,此属例外)。

“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

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

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郊,邑外为郊野。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后泛指城外、野外。

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

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

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

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

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六国论 修改版

六国论 修改版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赵 洎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
不能 独完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赵、燕 ▪ 前221年灭齐
品读课文第五、六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 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将近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 诚:确实
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向使:假使 爱:爱惜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不行:不去(刺杀秦王) 数,理:天数,命运 当:通“倘”,如果
未易量。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 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 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 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 或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数量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那实际数量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就是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这)本来就 不在于战争。
厥:他们的
思厥(jué)先祖父,暴 先:对去世尊长的敬称 (Pù)霜露,斩荆棘,以 祖父:祖辈和父辈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暴,暴露。此处意为“冒着”。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以:才,表顺承 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举:全,都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以:把 ,后面省略宾语“之”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后:这样以后

历史上最磅礴大气的经典古文!

历史上最磅礴大气的经典古文!

历史上最磅礴大气的经典古文!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yiwen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书, 当是秦始皇焚书时, 孔子后人所藏。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建于公元 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 始二年),共35石,14.7万 多字。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 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 故名。石经刻有《尚书》 、 《春秋》和部分《左传》, 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 立的第二部石经 ,在中国 的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 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简帛文
(一)概念 又称简牍帛书,是对简文和帛文的合称。简, 竹简;木牍,木牍。 木牍主要有两种: 1.类似于竹简的较窄的薄片,一般只写 一行字。 2.较宽的木片,可以书写两行及数行, 故又称木牍。
(二)使用时间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说:“书契志勇,自刻 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 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3.两汉简帛 是指西汉和东汉时代的简牍帛书。
(1)居延汉简
(2)居延新简
(3)敦煌汉简 (4)武威汉简
(5)银雀山汉简
(6)武威医简 (7)马王堆汉墓帛书
(8)阜阳汉简
(9)张家山汉简 (10)尹湾汉简
4.三国吴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睡 虎 地 秦 简
郭 店 楚 简
清 华 简
银 雀 山 汉 简
(1)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古文者七十文,约占总 数百分之十六。
(2)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 约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 (3)石经之古文同于甲骨文及金文者八十七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二十。
(4)石经之古文同于六国文字者五十六文,约占总数 百分之十三。
(5)石经之古文形体讹别不知所从者六十五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十五 。 ——这说明《说文》中古文远非古文的全部, 石经中古文与之是同一系统的文字,都源于商 周而通行于战国时代。

煌 汉 简
马 王 堆 帛 书
五、六国金文
(一)概念 是指战国时东方六大国及其相邻小国铜器上的文字。 (二)实物 1.曾侯乙编钟铭文
2.中山王厝墓铜器铭文
六、货币文
(一)概念 是指铸在钱币上的六国文字。 (二)分类 1.布 币
2.刀币
3.圆钱
4.蚁鼻钱
(三)货币文特点
——字形潦草,笔画、偏旁多省略,变体字多。
③纳室类,58件。与盟者保证自己决不“纳室”,即兼 并和占有别人的家室和财产,同时也反对和制止自己的 兄弟宗人有类似的行为,如果违背誓言,将受到晋国先 公在天之灵最严厉的惩罚。 ④诅咒类,13件。墨书。字迹已模糊,内容与盟誓无关, 是对某些罪行的诅咒。 ⑤卜筮类, 3件,墨书。亦非正式盟书,而是盟誓时有 关卜筮的记录。
三体石经的内容,主要是《尚书》和《春秋经》。 三体石经的正式格式是每行二十字,每字有三体,直 下排列:古文居上,篆、隶依次书于其下。 关于《三体石经》的研究
《三体石经》从宋代至二十世纪所见残石,约得三千字以 上,其中古文占三分之一强,可得一千字以上,这个数字 虽仅占石经刊立时总数的四十九分之一,但石经的面貌已 大体可见,特别是这一千多字的古文,在古文史上尤为可 贵,汉语古文字学家曾宪通1980年将此一千多字古文加以 整理,汰其重复,得单字四百四十文,再加粗略分类,得 出如下几个数据:
侯马盟书按内容可分为6类:
①宗盟类,514件。与盟者起誓,表示要遵守誓言,决不变改, 如果敢于帮助敌方,将夷灭氏族。参加“宗盟”的主要是主 盟者的族亲和近臣。 ②委质类,75 件。一说应称为“自誓类”。与盟者在主盟者 之所自誓,表示决不再与敌方来往,忠于主盟者及后代子孙。 自誓之后,还将用巫觋祝史向皇君荐献报告。参加“委质” 的主要是原在敌方服务而新近投靠了主盟者的人。
⑥其他。因残碎不明全貌及含义。
六国古文
一、“六国古文”概念
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 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二、六国古文新变化
1.书写的简捷和应用的广泛——省变字 2.对形义关系理解差——讹变字 3.地方色彩——异体字
三、六国古文分类
简帛文
六国金文
六 国 古 文 货币文 古玺文 陶文 《说文解字》与三体石经中古文
简帛晚于甲骨文、金文吗? 为什么?
(三)分类
1.战国楚简帛
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简帛基本上都是楚地简帛。 (1)子弹库楚帛书 (2)信阳楚简
(3)望山楚简
(4)曾侯乙墓竹简 (5)九店楚简
(6)包山楚简
(7)郭店楚简 (8)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2.秦

指秦国和秦朝的简牍,包括秦统一中国以前和统一 中国以后的简牍。 (1)睡虎地秦简 (2)青川木牍 (3)龙岗秦墓竹简 (4)周家台秦简
七、玺印文
又称玺文,是指铸刻在印章上的文字。
长 平 君 相 室 印
平 阴 都 司 徒
匈 奴 相 邦
八.陶文
是指印或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九、《说文解字》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说文·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 欲以广其宫,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 《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 琴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
十、玉石文
(一)玉石文 是指刻或写在玉或石上的文字。如《侯马盟书》。
盟书:《左传》也称载书,是我国古代为某些重 要事件举行集会、制定公约、对天盟誓的辞文。
(二)《侯马盟书》 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 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 石片,称为“侯马盟书”, 又称“载书”。参加盟誓 的人将盟誓之辞写好后, “杀牲取血,坑其牲加书 于上而埋之”(《周礼·司 盟》郑玄注)。 侯马盟书是第一次以科学 方法发掘出土的古代盟誓 文书,它的发现对研究古 代盟誓制度、春秋晚期至 战国早期的晋国历史及古 文字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