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说课
高校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五行学说

高校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行学说(共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XXX,来自XXXX大学,XXX学历,现任教于基础医学院,担任《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三节:五行学说。
我将通过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及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该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如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如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防治原则)三部分。
因此,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生情况本课程是中医专业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该学期学生的中医基础很薄弱,几乎无中医思维逻辑方式,但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厚,易于管理与疏导,用古代大家都知晓的例子(如扁鹊见蔡桓公、关公刮骨疗伤)及热播剧(神医喜来乐)带领学生走进中医课堂,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用大自然的规律(如四季更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介绍中医是一门有规律可循,且遵循大道的科学,而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江湖骗子、街头相面算卦”的伪科学。
三、教学目标主要分为四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能力。
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特性、基本内容,能够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分析临床病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事物(如四季、五色、五方等)的生理特点,归纳、抽象、概括五行的特性,并通过五行特性推演人体器官(如五脏、五腑)的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6.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病理学的核心,强调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相互 影响而成。中医治疗时重视察觉和诊断病因,根据病因来治疗疾病。
谢谢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演讲人
பைடு நூலகம்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 和病因病机学说等。
0 50
40 30 20 1
2.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种基本元素(木、火、 土、金、水)组成的。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调节平衡来维持健康。
3. 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内部有多条经脉,通过这些经脉使得气血运行通畅,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经络穴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4. 脏腑学说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由此形成了中医的诊治方法,通过观察症状,判断病人的病位病脏,进而制 定治疗方案。
5. 气血津液理论是指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这 些物质在人体内不断循环,维持生命机能。中医治疗往往着重于调节气血津 液的平衡。
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的说课设计

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的说课设计《中医基础理论》是针推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
如何使初学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堂课讲的更精彩,笔者从教材、目标、学情、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重点及难点的处理、体会七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对这门课的说课设计。
标签: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色对五脏说课稿

五色对五脏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五色对五脏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色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理解五色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五色对五脏理论进行简单的中医诊断和保健的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和意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色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五色对五脏理论进行简单的中医诊断和保健。
二、说教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掌握五色对五脏的基本理论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五色对五脏理论进行简单的中医诊断和保健。
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加深对五色对五脏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三、说学法1. 听讲法: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掌握五色对五脏的基本理论知识。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更加直观地了解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会运用五色对五脏理论进行简单的中医诊断和保健。
4. 合作法:在小组讨论中,积极与同学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五色对五脏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生活中的五色食物与五脏健康的关系引出五色对五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20 分钟):详细讲解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包括五色的概念、五脏的功能等。
3. 多媒体演示(10 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4. 案例分析(10 分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五色对五脏理论进行简单的中医诊断和保健。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阴阳平衡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 相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都可以用阴阳理论来解释。
五脏与五行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 用五行理论来解释。
养生调理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调节 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 体健康,预防疾病。
05
04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在液为涕,开窍于 鼻,通于秋气。
六腑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
受纳和腐熟水谷,即主受纳也主 腐熟。
小肠
主消化和吸收食物。
三焦
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作用。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大肠
主传导和排泄糟粕。
04
中医的经络理论
经络的分类和作用
03
中医的脏腑理论
五脏
心
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开窍于 舌,为阳中之阳脏,通于夏气。
02
肝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 泪,开窍于目,为刚脏,通于春气。
01
03
脾
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开窍于口,通于湿土之气。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 谢,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开窍于耳及二阴,通于冬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外环 境变化有关,病因包括六淫、七 情、饮食劳倦等,病机则涉及到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
02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 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相互 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互根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4.近代与现代(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掌握中医思维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中医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中医思维的特征。
2、阴阳五行:介绍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介绍脏腑经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4、气血精津:介绍气血精津的基本概念、生成和运行,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5、病因病机:介绍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病机制,以及辨证方法。
6、防治原则:介绍防治原则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程的重点包括: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4、气血精津的生成和运行。
5、病因病机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6、防治原则的方法和技术。
本课程的难点包括:1、中医思维的特征和运用。
2、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3、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关系。
4、气血精津的生成和运行。
5、病因病机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方法。
6、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实践本课程设置以下教学实践:1、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深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和问题。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操作考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 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01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气属阳,血属阴,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2
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用阳药治阴病,
阴药治阳病等。
免疫调节与中医气血 理论
免疫调节和中医气血理论都关注 机体的健康状态,两者结合可形 成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氧化应激
01
氧化应激与阴阳平衡
02
氧化应激与五脏虚实
氧化应激可导致阴阳失衡,对机体产 生损害。
五脏虚实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联系, 五脏虚实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03
氧化应激与气血津液
202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 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阴阳学说 • 中医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 • 中医养生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奠基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 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基础。
发展
现代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 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 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等。
饮食养生法
合理搭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案

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 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精)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4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
学
过
程
1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5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观念的基本念;(2)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难点:
(1)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五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五课)(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实录、主题班会、作文大全、说课稿、评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comments, teaching records, theme class meetings, composition essays, lecture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五课)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差异(一)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二)体质因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四)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和发病情况1.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2.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情况(类型)(五)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重点)1.质势、病势、质化(从化)各自的含义2.从化(质化)的一般规律(六)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重点)1.传变的含义2.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的原理及举例二、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证候类型的倾向性。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 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性 完整性
Company Logo
一、说 教 材
3、本次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重难点确定及依据 目 标: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重 点:(1)五行各自的特点;
(2)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难点) (3)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等。(难点) 依 据:《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二、说 学 情
1、学生专业年龄特征、认知规律 来 源:应届高中毕业生 年 龄:18、19岁左右 优 点:(1)自律性比较强 (2)学习目的明确,意志能力较强, (3)能持久学习,精确性很高, (4)抽象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强, (5)认识深刻,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二、说 学 情
2、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 缺 点:(1)文理科的差异 (2)地区的差异 (3)理解力的差异
二、说 学 情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我们的学生有很强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敏感性、自尊心也很强。因此在学
习态度上波动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
三、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
自主学习法等 依 据:教学任务、内容、条件、对象 2、教学手段的使用及目的 教学手段:图解、口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目 的:知识立体化,提高教学质量
3
4
(1)谈话导出课题 (2)五行源流的简介
(1)明确五行的概念 (2)掌握五行各自的 特点 (3)掌握五行的主要 内容
学生自由阅读,理清 知识点。
(1)小结知识点 (2)提出课堂练习题 (3)布置课后思考题
五、说课小结
依托教材 了解对象 正确方法 快乐学习
提高 教学质量
谢谢!
三、说教学方法
3、其他: (1)从兴趣话题切入 (2)教学内容应少而精 (3)知识点为主,重难点突出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 拓展知识
思考问题 巩固知识
分析问题 掌握方法
激起兴趣 提出问题
4、信息整合 3、整体感知,理顺序 2、具体分析内容 1、导入新课
四、说教学过程
1
2
基础。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说 教 材2、教材选择及依据 本教材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普通 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该书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学 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气血 津液、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治则十个部分。
一、说 教 材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中医基础理论五说课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课小结
一、说 教 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地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作用:(1)主要任务是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中医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 (3)是通向中医殿堂的基石,为学习中医各科打好